第一篇:民办高校评估体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估指标体系,切实做好民办本科教学评估
张 军[1] 许品芳[2] 周建华[3] 陈馥瑛[4]
摘 要:为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适合民办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办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民办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本科评估 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了规范民办高校的教学行为,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民办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一、正确认识民办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民办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迫切性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尽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据统计,自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中华社会大学(北京)于1982年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民办高校共有252所,在校生105.17万人,其中本科生10.41万人,专科生94.76万人;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46万人,其中本科生90.09万人,专科生17.37万人。江苏省截止2003年底,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17所(含筹建校6所),有35所普通高校设立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分院、分校)37个,以招收本科生为主,年招生能力超过2万人。2006年江苏省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8.1万人,约占全省普通本科在校生的11.6%,其中,民办普通高校3.6万人,民办二级学院在校生4.5万人,并且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民办高校规模、数量的迅速扩张,迫切需要教育部门开展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评估,从政策和制度上规范民办高校的各项办学条件建设和办学行为,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校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要有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而要有这样的人才,只能靠教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何切实地提高质量,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从而向社会展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提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2.民办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必要性
(1)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民办高校生存竞争的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一般起步晚、历史短、基础薄,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士对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存有疑虑,这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生源的数量、质量、毕业生的就业以及民办高校进一步的发展,民办高校通过参加本科教学评估,与国内知名高校使用同一标准来检验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肯定民办高校的办学成绩,展示办学水平和实力,打消社会各界疑虑,提高社会认可度,尤其像三江学院这样管理规范,办学质量过硬的民办高校,更是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绝好机会。
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要在与公办院校同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办高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参加本科教学评估,可以促进民办高校树立质量意识,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找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加大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实训、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民办高校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与公办院校不同,民办高校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在较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老牌的公办名校,就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灵活、高效的机制特性,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实施民办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有利于民办高校分析优势和弱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优质资源,办出民办高校的特色,从而促进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民办高校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名义是教学评估,实质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估,通过评估手段,达到“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最终目的。因此,评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契机,也是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
学校进行评估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照指标要求进行自评,在自评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真实的、原始的材料得出自评结论,完成自评报告。自评的过程客观上就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归纳,就是对办学思路、教育思想观念、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进行全面的研讨和疏理,促使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并以之指导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部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等为依据,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而制订的。评估指标体系是相当全面的,它具体体现了教育部对高校办好本科教育的总体要求。而且,要达到指标规定的水平,各类高校都要经过一番认真的努力才能达到。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到校进行实地考察,除了听取校长的自评报告外,还要查阅报告所依据的重要原始资料,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开展各种调研活动,专家组会根据指标体系要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用钱买不到的“金玉良言”,学校再依照专家组的意见进行整改,通过整改有效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评估工作是对学校整体发展状况的全面检验,需要全校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支持、参与,评估结果将对全校每个师生员工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评估可以促进全校师生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有效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校校风、学风建设,进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3.民办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现实性(1)为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管理和指导提供依据
信息是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对民办高校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指导,就必须掌握全面、系统和充分的信息,而本科评估就可以收集高校各个方面的原始资料,并获取各种对比、评价资料,这就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2)为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了解民办高校提供信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整个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强,各界人士、广大考生越来越关心民办教育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通过本科水平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定位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使社会成员深入、快速地了解民办学校,使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大学和专业进行深造。
二、对民办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是对本科教育活动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教育活动的功效及工作状态进行评定和判断。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方案设计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已经按照指标体系对数百所公办本科高校进行了评估,反应良好,如何应用指标体系对民办本科高校进行评估,三江学院通过自评,作了积极的探索。
1.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应坚持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经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民办高校从1982年兴起,到2000年之后的蓬勃发展,发展历史也就是短短的二十多年,属于新兴的发展院校,各项事业正处于逐步发展之中,因此在民办高校的本科水平评估中更应该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范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要体现民办教育逐步发展的要求。制定的评估合格指标作为普通本科办学层次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强制达标的,是规范性要求。制定的评估良好和优秀指标要体现当今国内外较高的办学水准,是作为普通本科办学的奋斗目标,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去争取达到,是导向性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民办高校评估是规范、扶持与促进相并重。
2.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必须坚持指标体系标准不变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虽然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同,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相同的,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才能有效保证教学工作质量。教育部制定的本科评估指标体是对本科教育的总体要求,是经过专家们反复论证、经过许多高校教学实践证明能对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监督、保障作用,是科学的指标体系,因此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是相同的。
3.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必须根据民办高校实际,准确把握指标体系内涵
民办高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资金来源等方面毕竟与公办院校不同,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教学的内容等方面,必须有其办学特色,民办高校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新兴的本科院校,目前都处于初创时期,因此对民办高校评估时应当在坚持指标体系标准不变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指标体系内涵解释,以真正体现对民办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以评促建”。
三、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建议
(一)关于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命脉,起决定作用是教师,师资是高等学校办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重要基础建设,因此,高校师资一直是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民办院校师资都是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社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不管身份、编制都实行全员聘用制,不求所有,只求所用,这是民办高校师资共同的特点。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专职教师。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积极引进中青年硕士、博士教师,这批教师由学校代交“四金”,享受与公办教师类似的住房、养老、医疗保障,民办学校的工作就是他们的唯一职业,他们是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的主体之一。
二是专聘退休教师。民办高校建校初期都是聘用大量的公办高校退休教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他们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既懂教学又懂管理,号召力、凝聚力强,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这批教师从原高校退休后(60岁退休)二次就业,全部在民办高校实行坐班制,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成为他们退休后的“唯一”职业,因此,他们也是民办高校专任教师主体之一。
三是外聘兼职教师。民办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优质师资资源,不仅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聘请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任教,还从重点院校遴选优秀教师来校兼课,这些外聘教师带来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教学方法、超前的教育理念,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对于一部分热爱民办教育事业,能长期稳定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学校签定了长期的聘用合同,对于这部分教师,也是民办高校师资的重要组成。
鉴于以上原因,对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的内涵解释及外聘教师比例”指标提出以下建议:
专任教师专职教师和聘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专聘教师组成。
(二)关于四项经费比例
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学费情况
由于民办高校没有政府财政拔款,所有的学校开支费用,如教职工工资、学校基础建设费、学校正常运行开支费等,完全依靠学费收入。因此,民办高校的学费和公办院校学费相差较大,并且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财务收支结构也必然不同,我们做了几个省部分学校学费的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如下:(仅是大概数值)
部分省份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学费收入对照表 省份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河南省 陕西省 江西省
公办学费(元/生/年)
4600左右 4800左右 4500左右 3500左右 3850-4950左右 4650左右
民办学费(元/生/年)12000-13000左右 13000-16000左右 8000左右
9000-10000左右 8500-10000左右 10000左右
从上表我们看出:公办高校学费基本在每生3500-4900元左右,对应的民办高校学费相当于公办学费的2.5-3倍;按照评估指标中“生均四项经费占学费比例合格标准为25%,优秀标准为30%”的要求,公办高校生均四项经费值合格标准为875-1200元/生,优秀标准为1050-1400元/生。
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收入情况
公办高校的实际收入除学费外还包括财政拔款、基建拔款、科研经费专项拔款等,而民办高校收入只有学费,笔者曾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收入情况进行过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公办院校虽然学费与民办院校相差较大,但是可支配收入实际与民办基本持平,这中间还不包括公办院校的基建拔款收入。
3、民办高校财务支出情况
像三江学院这样没有投资主体的民办高校,也没有公办高校的财政拔款,学费收入就是唯一可支配收入,并且所有收入没有老板的利润提成,全部用于办学。学校支出费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二是教职工人员工资、福利等开支,三是教育事业经费开支,这其中教育事业经费才是真正相当于公办院校学费(4600元),四项经费就是从中开支的,经调查,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统计基本上在3900-4000元左右。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对民办高校“四项经费占学费比例”指标内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如“四项经费占学费比例”标准不变(合格为25%,优秀为30%),则“学费”的内涵应解释为教育事业经费。
建议二:如“学费”的含义就是指民办高校学生学费,则“四项经费占学费比例”建议调整为合格标准8%,优秀标准为10%;其数值也基本上相当于4600元(江苏公办高校学费标准)的25%-30%。
建议三:如不采用“四项经费占学费比例”而采用“生均四项经费值”,则“生均四项经费值”合格标准为1000元/生,优秀标准为1300元/生。(据了解独立二级学院合格评估方案初步也是此意见)
建议四:“四项经费占学费比例”的“学费”就以当地政府规定的公办高校收费的平均值班为基数。如江苏省的4600元/生/年。
笔者认为第三条更容易操作,这样可以保障四项经费的额度。
(三)关于图书状况
大学图书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民办院校大多办学历史较短,图书量自然不能和公办院校相提并论。同时,图书的采购量客观上还受到出版量的限制,据2005年新闻出版署数据统计,全国每年出版图书为121386种,其中少儿图书占17.5%,这样,符合高校学科需求的出版品种约4—5万册,根据正常的采购复本率为2.5左右(复本率若过高,会造成资源浪费),每年能采购到的图书约10-12万册(订到率70%-80%),因此,民办院校纸质图书很难达到生均100册。
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图书成为民办高校的重要选择,电子图书的阅览、检索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更新速度快,还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这种现代化的方便快捷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教师的喜爱。因此,对民办高校的纸质图书指标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如生均图书册数指标为100册/生,则图书总数应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两部分。
建议二:指标的观测点重点考察年生均进书量,以及图书的有效利用率、图书馆的管理情况等。
(四)关于生源情况
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招生人数、招生层次等实行计划管理,每年高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政策、招生规定,申报招生计划,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计划审批,并对计划的编制、调整、执行进行宏观监测和调控。对于本科招生来说,根据考生分数由高到低设立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投档资格线,不同层次高校分别对应不同招生批次,这些都是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管理的,民办高校一般都限定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这就使得民办高校生源实质是被定位在一定范围内的,生源状况优劣等级只在同一录取批次的学校中具有可比性,因此,对民办高校生源状况指标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评价生源状况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民办高校而言,在同一地区招生的最低分数线超过本
二、本三两批次资格线平均值,且完成招生计划的定性为生源好,在同一地区招生的最低分数线低于本
二、本三两批次资格线平均值,高于本三资格线且完成招生计划的定性为较好。
第二篇:评估体系
附件2:
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2.三级指标分值是符合条件的最高分值,低于三级指标要酌情扣分。
3.申请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单位,在近三年内,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具备参加评审的资格:
•基本办学条件达不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
•学校管理中存在明显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有校园不稳定事件,并已造成一定后果的; •在招生过程中有违反规定行为和虚假宣传的;
•在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学费管理工作中有违规行为的;
•在国家助学金发放、经费项目申请或表彰奖励项目中有不实陈述和弄虚作假行为的; •有其他违规嫌疑或严重不诚信行为的。
主题词: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标准通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教育部职成教司。委厅有关直属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2010年12月1日印发
打印人:高君萍校对人:赵海龙共印120份
第三篇:民办高校建立招标采购体系的思考
民办高校建立招标采购体系的思考
刘宇,杨鹏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满足教育需求多元化等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如何更好的使用经费、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一直困扰着民办高校。在民办高校建立招标采购体系,实行招标采购是做好“节流”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 经费 招标采购 体系
招投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大宗货物的买卖,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与承包,以及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时,所采取的一种交易方式。自2002年《政府采购法》实施,公办高校逐步纳入了政府采购体系,规范了采购行为。民办高校为了能够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也应建立自己的招标采购体系。
一.民办高校采购的特点
1.自主性、时效性强
公办高校的经费大部分为政府拨款,使用政府拨款需要通过政府采购,能够自主采购使用的经费只有与企业横向联合的课题经费和政府拨款外的其他经费。而民办高校的经费多来源于集体、个人投入或学费收入,使用上不受《政府采购法》约束,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招标的项目外(如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必须进行招标),可以自行决定采购方式,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采购的自主性大得多。
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采购有较高的时效性要求,比如新办专业急需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施,如不能按需求到位将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的开展。由于民办采购自主性强,没有项目申报、项目备案、项目审批、项目实施等环节的强制要求,采购周期较短,在时效性上也优于公办高校。
2.种类多、专业性强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科和专业的不断增多、相互融合产生新的学科和专业,其采购范围从专业领域来看不断拓展,从采购类型上看包含了招标领域全部的工程、货物、服务三方面内容。
高校采购在种类多的同时还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指标复杂程度高,有的专用设备设施技术指标相差较大,不便于判断,供应企业也较少。民办高校无法像公办高校那样利用政府的资源完成采购,自身师资力量又相对薄弱,面对采购种类多与专业性强同时存在,无疑增加采购的难度。
3.随意性大、监督弱
民办高校采购方式的确定受到出资人、管理层、创办人主观影响,如管理层决定各使用部门自行采购,则各自为政自行采购;管理层决定集中招标采购,则进行招标采购;管理层决定某项目不进行招标采购,直接授予某企业,则直接签订合同。
采购的随意性必然带来监管的缺位或不到位,领导意志、采购人员、使用部门、企业等与采购相关人员都能对采购实施影响,可“运作”的环节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这是民办高校采购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民办高校建立招标采购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国家和社会投入了大量资金,基建、设备、物资、服务采购量巨大,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样不再是清水衙门,也逐渐成为了资金和资源的集散地。为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预防腐败,公办高校纳入了政府采购体系,按照《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和相应的制度、细则、办法规定进行招标采购活动。民办高校虽然不在《政府采购法》调整范围之内,但应当看到,政府采购中所实行的采购、验收、付款三个环节相互分离模式(采购部门负责招标,使用部门负责验收,财务部门付款),实现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了违法违纪行为。《招标投标法》中也明确了招标人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民办高校的高校属性和自身特点都决定了其建立招标采购体系,进行招标采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招标采购体系的建立
(一)统一思想认识
招标的本意在于通过市场竞争择优选择符合招标人需要的企业提供物资或服务,是一种公认的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预付腐败发生的有效手段。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应该意识到招标对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有利,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招标肯定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肯定会有人以招标也可能产生腐败、招标周期长、浪费资金等理由反对招标。所以在民办高校能否顺利实施招标,关键与核心问题在于管理层是否能够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开展招标工作,否则再严密的制度、再好的模式、再完善的监督都将流于形式。
(二)制定规范制度
民办高校不在《政府采购法》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约束范围内,但民办高校应借鉴已有的成熟经验,根据采购、验收、付款三个环节相互分离的原则,对本校必须招标的额度、范围、流程、组织机构、职责、监督机制等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制度要达到实施细则的标准,对各种的情况做到尽可能的全面覆盖,在操作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制度的影响。
(三)采购模式的选择
目前高校招标采购有三种模式:专职机构、兼职机构、分散采购。
专职机构全面负责采购工作,独立性强、效率高,但高校采购种类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导致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兼职机构要承担除采购外的其他工作,不易做到高效运转,其他工作会对招标工作产生影响。
分散采购即由具体的使用部门或职能部门负责,因对拟采购物资的技术指标熟悉,技术可靠性高,但监管困难。
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模式利弊,专职机构和兼职机构更适合民办高校,在采购规模不大、采购次数较少的情况下由某一部门行使招标职能,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在采购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成立独立的专职机构进行招标采购。指定校一级的管理者或管理者团队作为专职采购机构的上级,处理招标采购中的问题。
(四)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是确保资金使用效果,保证实现招标采购最终目的的良方,是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这一招标原则的保障。招标一般流程为:立项-确定招标方式-编制发售招标文件-接受投标文件-组建评标委员会-开标-评标-定标-公示-签署合同-执行合同。根据采购、验收、付款三个环节相互分离
民办高校一般不设监察处或纪检委,还要实现对招标全过程的监督,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成立监督机构负责对招标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不参与评标,但有否决权)。人员组成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责任心强、不受采购部门或使用部门影响、敢于说真话的教工组成。
四、民办高校招标采购关注重点
在招标采购实践中,除去招标机构自身的因素和学校领导的干预因素,最常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如下:
1.采购项目化整为零
将到达招标标准的项目分割成低于招标标准的项目,分批次上报,因达不到统一招标标准而进行自行采购。
避免上述情况的有效方法是建立预算制度。有预算不穷,在开始前确定全年的预算,采购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采购,将相同或相近的采购组成联合体进行招标。
2.度身定做指标
以某特定产品技术指标或某特定企业特有条件作为招标标准,以达到将其他企业排除在外的目的,造成投标企业不足,最终流标或议标使特定企业获得合同。
因高校采购的特点,要求监督部门完全了解每一项采购的技术参数、指标是不现实的。但在招标过程中可以通过投标企业了解到招标要求的指标是否存在“度身定做”现象。一旦证实,无论是何种原因均应追究责任。有特殊需要拟采购特定产品的,应经过批准,将批准程序、批准权明确在采购制度中。
3.以急需为由规避招标
以教学或科研急需等为理由,要求在招标不可能完成的短时间内投入使用,逼迫校方做出不进行招标而进行单独采购的决策。
规定采购项目在招标机构的提前立项时间,短于规定时间的应提交书面原因说明,由监督部门判断是否合理、可信,合理、可信的走采购特定产品的批准程序,不合理、不可信的追究责任。
4.评委
评委是最终决定合同授予的决策者,评委也是投标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固定的评委评审出的结果无法让人信服。评委的选择应在监督下进行或由监督部门随机选择,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专家库,根据项目的不同在开标前随机抽取评委。本校专家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多校联合或与政府采购专家库资源共享。
5.标底
设置标底是防止投标企业围标和恶意中标的有效方法。制定标底的部门(可以是使用部门)对于技术难度不大、市场竞争充分的项目可以通过实地市场调查、网上搜索、主动询价等方式搜集招标项目的市场价格;对于专业水平较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资金使用量大的项目聘请专业人员或公司制作标底。有标底招标时标底要严格保密,在开标后向评委公布,但标底不应作为评定投标报价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唯一依据。
五、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招标采购体系
第四篇:关于民办高校评估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民办高校评估的思考及建议
近来,不少专家和民办高校工作者提出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民办高校进行评估时,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依类型、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评估的前提是分类。如何分类?我认为主要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条件来分类。另外,在评估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民办高校的特色。对此,我谈几点想法。
一、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应当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来进行。
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型,一类是职业型。理论型还可以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这样一共就是三类:学术型、专业应用型和职业型。从目前看,可列入职业型的院校是1 000多所高职高专,可列入专业应用型的院校是 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可列入学术型的院校是100来所“211工程”大学。评估就应当根据三种类型高校的不同性质、发展方向、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教育资源等,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估标准及内容。此外,高校还有“公”、“民”之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评估内容有些应当是一致的,如培养目标与规格;有的则不能强求一致,如教育资源,尤其是办学经费的评估,公办高校有国家拨款,还可以收学费,而民办高校没有国家拨款,主要靠学费收入和一些社会资助,两者的评估标准当然应该不一样。那么民办高校评估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标准呢?按照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的分法,民办高校至少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助学型,即民办高校由企业或者个人出资兴办。第二类是滚动型,即民办高校自筹资金,通过学费积累滚动发展。中国民办高校从开始创办到现在发展得比较好的,差不多都是滚动型的,如果说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仰恩大学是助学型的,那么第二所民办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就是滚动发展起来的。第三类是公私合作型,这种类型中最多的是国有民办型,浙江宁波就有多种形式的公私合作型,办得很好。如浙江万里学院是由民间教育集团出资,公办品牌、民办运作的;宁波高职是政府建校、民办运作的;还有大红鹰学院,是由教育集团投资,政府津贴、民办运作的。这种类型类似于国外的委托或特许学校,发展形势较好,因为他们既有国家提供的基础,又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对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学校采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来评估的话,那么滚动发展的学校就“滚”不起来了。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条件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评估,这是我的第一点思考。
二、对民办高校的评估必须考虑其特色问题。
我认为,当前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的。这里并不排斥将来会出现一些学术型的民办大学,但不是现在。我认为应用型的民办本科高校有这样一些特色需要考虑:第一是应用,即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第二是面向地方,即为地方经济服务;第三是自主办学;第四是灵活机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的评估必须考虑到这些特色,而且应该将他们引导到这些方向上去,就好比高考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指挥棒一样。评估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对民办本科高校的评估就应该指向应用型、地方性、自主办学、灵活机制。现在高校评估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更多的是沿袭传统的也就是学术型本科的要求,这样的指挥棒只能把老大学、新建校,公办高校、民办高校都引导到学术型的方向上去。再比如自主办学,现在的评估模式,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只是规范管理,而不是鼓励自主办学。
另外,对民办高校的评估我还有几点建议。建议之一是要把评估从管理工具转向服务。现在的评估实际上就是政府管理的工具,出发点是如何更好地对高校进行管理、规范。“十七大” 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工作要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在此背景下,评估是否也能从管理转为服务呢?打个比方说,现在如果评估不合格,政府会亮红牌、黄牌,责令限期改正,这就是管理。如果是服务呢,一旦不合格,不是责令整改,首先考虑的是政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没有给予资助,有没有帮助解决困难。评估不应该只是评估高校,也应该评估政府的责任。公办高校评估不合格,地方政府会给予更多支持,民办高校评估不合格就要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就面临“倒闭”或被合并的命运。民办高校也是公益性的学校,也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人才,对其进行扶持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所以,要从为了方便管理统一规定转变到为了优质服务设立多种标准。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但应该有这个要求。建议之二是要从政府主导的评估转向社会中介的评估。如有些学者提出,是否可以将学校部分材料交给评估中介机构,这样可以使评估结果更客观一些。建议之三是从统一评估转向个性化评估。建议之四是从横向评估转向纵向评估。横向评估是把学校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比较,很难做到公平,容易弄虚作假,而纵向评估是和自己比,把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进行比较,看进步,主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比如,两个学生考试成绩的比较,一个学生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第二次考60分,第三次考65分,第四次考70分;第二个学生第一次考95分,第
1二次考90分,第三次考85分,第四次考80分。假设四次考试难易程度相似,那么哪个学生更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呢?无疑,要鼓励第一位学生,因为他跟自己比是在不断进步的。学校评估也应该是纵向上跟自己比,这样可以使高校依据自身条件,尊重历史,稳步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横向评估而搞一些弄虚作假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民办高校评估的一些想法及建议,提供给大家思考。评估是一项具体的、实际的工作,但也应该有些理论上的依据,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符合实际才能做到公平,要起激励作用才能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文〃潘懋元——厦门大学教授、博导)
(转自《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年7月)【责任编辑:迟云平】
第五篇:HSE体系评估表
HSE体系评估表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要素1:HSE管理方针
1.1 公司应颁布由最高管理者批准的 “HSE目标与承诺”,定期对“HSE目标与承诺”进行审查与修订,1 以确保其适宜性,并形成书面文件; 2 1.2 公司HSE管理“HSE目标与承诺”必须与董事会或母公司的文化、理念以及其它政策融为一体; 3 1.3 公司必须为确保实现HSE管理方针而提供必要的资源,用来开发、实施和维护HSE管理体系;
1.4 公司必须通过适当的沟通或培训方式,确保HSE管理方针在组织的所有层次(包括承包商)都得到 有效的沟通与执行;
1.5 各级管理组织必须根据公司HSE管理方针,通过制定HSE绩效目标、指标和管理计划,确定HSE 5 管理的方向。要素2:风险管理 2.1 必须制定风险管理程序,以识别与公司各项生产和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评估风险,实施控制措施,6 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2.2 对现有的勘探、生产、改造项目、新建项目、合资合作、资产处置及装置废弃等一系列活动必须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 8 2.3 对于重大隐患、重大危险源及关键工艺设备设施必须按照法规要求进行登记、申报与管理;
2.4 经评估的风险必须由各管理层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措施并通过具体的工作程序进行落实,风险控制决策要有明确的文件记载; 10 2.5 项目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要在作业文件或项目审查批准文件中加以说明;
2.6 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回顾和重新评估风险的控制效果,通过制定HSE工作计划等方法确保风险降 11 低到现有技术水平的可接受程度。要素3:法规要求 3.1 公司应系统地识别适用于生产作业和业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并通过程序明确获取HSE 12 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及其变更的途径与频次;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13 3.2 建立适用的HSE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的文件清单和档案,便于员工获取与查询; 3.3 对于已确认适用于公司的HSE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应采用适当形式及时公布,以便在作 业过程中遵照执行; 3.4 根据HSE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对公司的各项HSE管理文件的适用性定期进行评估和 15 修订; 16 3.5 根据公司生产作业或业务情况的变更,确定新的重大危险源或作业对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性; 17
3.6 定期开展遵法审核与评估,确保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要素4:目标管理 4.1 各级管理组织应根据风险评估,每年制定和公开公布HSE绩效目标与指标,并及时向员工沟通 传达,使所有工作人员充分理解; 4.2 各部门必须定期制定明确的HSE管理目标与指标。衡量HSE绩效目标的指标应分解为输入指标(行 动性指标)和输出指标(结果性指标); 4.3 制定HSE目标与指标时必须依据公司方针、法规及HSE计划并满足相关要求; 21 4.4 各部门要按照公司的报告要求,定期汇报其安全绩效的目标与指标数据; 4.5 HSE目标与指标是各级管理组织HSE管理绩效考核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年进 行评估并记录在档。要素5:组织与责任
5.1 管理人员应确保职责范围内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HSE责任机制,通过自身行动树立正确的HSE 23 行为榜样,激励和强化积极的HSE行为; 24 5.2 各级管理组织的第一负责人是其组织内HSE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HSE管理负全面责任;
5.3 各级管理组织的第一负责人应确保把HSE的方针、程序、标准与法规要求应用到生产计划、业务发 展和决策程序中去,确保建立起文件化的管理程序来实现这些要求; 5.4 管理人员应依据HSE目标、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分配相应的资源,组建HSE管 26 理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与监督; 27 5.5 根据相关人员的意见反馈,定期对照本HSE目标与指标对HSE绩效进行考核;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5.6 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岗位HSE责任制、遵守HSE法规与作业程序与标准,不得违章作业,并有权拒 绝违章指挥。要素6:人员、培训与行为
6.1 人员招聘、选拔和任命程序应能确保员工的职位、技能、身体、心理条件适合指派工作的需要;
6.2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HSE培训计划,实施相应的HSE培训,确保所有员工具备必要的HSE技能。对培训效果要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6.3 公司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确保全体工作人员得到定期的健康 31 检查; 6.4 所有员工必须遵守作业场所的HSE管理方针、程序、标准、规程与要求,及时报告隐患与事故,参 32 与事故调查; 6.5 推广行为安全观察、审核和行为安全管理,鼓励员工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标准,结合33 员工HSE绩效考核,及时提供反馈并保存记录; 6.6 新入厂或转岗的员工、承包商和其它来访人员都要进行适当的入厂安全教育或培训,其中包括公司
HSE程序、标准、相关指南及应急程序。要素7:员工参与和沟通
7.1 公司应建立广泛的沟通渠道,以便员工、承包商、公众等各相关方了解公司HSE理念、体系要求和 35 管理现状; 36 7.2 管理人员应定期走访现场,进行工作指导,增强与现场作业人员的沟通和了解;
7.3 完善安全绩效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HSE管理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38 7.4 开展HSE合理化建议及未遂事故、不安全行为的报告与分析活动,提升公司的HSE氛围;
7.5 鼓励员工之间开展各项HSE互动,如自我行为观察和相互行为观察,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审核和自我 39 提高; 7.6 管理人员应确保有关HSE管理的经验和事故教训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分享国内外HSE管理经
验、科技成果、良好作业实践以及相关知识,建立公司内部的信息平台,共享安全信息。要素8:文档与资料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8.1 针对公司的HSE风险,建立系统的HSE管理体系,对核心要素、关键过程及标准等的管理要求及
其相互联系进行描述,形成书面及电子文件; 42 8.2 建立系统的HSE体系程序、文档与资料的管理制度,明确文档资料的保存职责与要求;
8.3 确认适用的法规、证书或执照、技术规范及操作程序,制定可查阅的操作文件,定期与工作人员进 43 行交流; 44 8.4 HSE体系管理文件应采用规范的格式,及时清理过期的资料; 45 8.5 所有HSE文档资料应方便员工查阅,保存有效的使用记录。
要素9:作业控制
9.1 建立和完善作业标准、指南及操作程序,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岗位职责、具备相 46 应技能、理解并遵守相关的作业规程; 9.2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日常作业及维修等各项作业活动,识别潜在危害,运用风险评估工具,47 评估HSE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9.3 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按照法规要求,进行完工检查,完成各项性能测试并验收,以保 48 证建造与设计相符,并保存检查记录; 49 9.4 对关键设备运行参数进行监测,保障设备正常运行; 50 9.5 制定设备启动、操作、维修和停车程序,明确对关键作业活动的授权与审批权限; 51 9.6 识别、评估并管理高风险作业,制定相应的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
9.7 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对承包商进行风险评估、资格预审、培训、开工确认、监督审查和完工评估,52 降低承包商作业的风险; 9.8 评估各种有关机构、人员、系统、规程、设备、产品、原材料等方面的临时或永久性变更,并对这
些变更加以管理,使其对健康、安全和环境所造成的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要素10:职业健康
10.1 对作业场所进行系统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调查、记录和评估职业健康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55 10.2 对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进行明确标识;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10.3 为员工提供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以提高员工意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健康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 56 和其它要求; 57 10.4 配备必需的、合格的、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监测工具; 58 10.5 建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指派专职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危害控制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59 10.6 根据职业健康方面的风险,制定职业健康管理方案、监测计划和相应的应急预案; 10.7 公司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组织对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
如实告知员工和记录在档; 10.8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根据法规要求进行职业病危害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 61 施。要素11:环境保护 11.1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必须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执行环境保
护设施和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11.2 及时传达最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信息,并根据法律法规修订环境管理程序与要求; 11.3 对作业场所进行系统的环境危害识别与调查,评估环境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保存环境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的相关记录; 11.4 生产作业过程中,制定系统的废弃物排放监控及管理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废气、废水、固
体废弃物的排放,废弃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11.5 编制及收集化学品材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标签和其它资料,并根据法规或用户要求以及在66 资料发生变化时,向运输和使用产品等相关单位分发; 67 11.6 为员工提供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环保意识与技能; 68 11.7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排放,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69 11.8 具备防止和控制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配备与其开发规模相适应的溢油应急设施和工具。
要素12:社会责任
12.1 公司业务中与HSE相关事宜应与员工、承包商、政府、社区公众建立并保持公开和主动的交流;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71 12.2 尊重政府和社区对公司的业务活动在HSE方面的期望与关注; 72 12.3 保护员工的正当权益,保护员工个人隐私,尊重人权; 12.4 评估公司作业活动、产品、生产设施的变更给社区带来的影响,确保在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 73 控制; 74 12.5 对于外包外购的产品和服务要经过验证,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及当地社区的健康安全环保标准; 75 12.6 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杜绝任何歧视行为; 76 12.7 在公司的任何业务活动过程中,反对各种形式腐败,包括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和行贿受贿。
要素13:危机与应急
13.1 制定分公司书面的危机管理及应急响应的原则、策略和程序; 78 13.2 根据法规要求,制定覆盖全部设施和作业区域的事故应急预案; 13.3 应急预案必须分析分公司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针对人员伤亡、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79 环境污染、公共卫生、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制订详细的应急措施;
13.4 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组织机构、职责划分、应急程序、通讯、联络、应急资源、撤离程序、重要 80 资源的保护及备份安排、训练和演习要求;
13.5 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应急预案、岗位和职责,并指导如何使用应急与危机管理工具和资
源; 13.6 定期更新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以便评估并提高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能力,检验和测试演练应急响 82 应所需的装备、设施及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要素14:绩效监测
14.1 建立文件化的、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绩效监测与评估程序;
14.2 鼓励全体员工参与HSE绩效监测、评估或提出建议;
14.3 完整保存生产作业活动过程中各项HSE监测数据与记录,以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86 14.4 制定客观、系统的绩效评估计划,定期进行HSE绩效评估,并记录存档;
编号 管 理 要 求 评分 14.5 每年结合HSE工作报告,在审查和监测的基础上考虑并制定以新的风险评估为依据的目标与指 87 标; 88 14.6 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绩效目标、指标及计划,以不断改进HSE绩效和管理方法。要素15:事故预防
15.1 制定事故预防、事故调查与根源分析的原则、要求和程序,并及时传达到每位员工; 90 15.2 任何事故都必须上报、进行事故调查和根源分析,找出并监测事故发展趋势,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15.3 公开报告、调查、分析并记录所有HSE方面的事故事件(包括未遂事故),建立事故事件报告管理 91 系统; 15.4 建立事故事件分级调查程序,重大事故要由多个业务部门或多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事故调查小组进行 92 调查; 15.5 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根源分析的结论和整改及预防措施都要以文件的形式存档,定期检查整改措施 93 的落实; 15.6 每次事故都要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相关人员在收到事故教训的信息后及时传达,必要时,与同
行业及相关政府管理机构相互交流,以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15.7 制定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隐患识别、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与分析的培训。
要素16:评估与改进
16.1 建立文件化的HSE审核程序,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HSE外部 96 审核,以保障HSE体系的持续改进; 97 16.2 全体员工应积极参加HSE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定期自评; 16.3 根据审核和评估的结果来确定对管理体系进行修订,在对HSE某个要素进行修订时,要评价其对整 98 个管理体系的影响; 99 16.4 审核小组应与各部门共同制定出客观系统的审核计划,审核报告必须记录存档; 16.5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与审核,结合HSE绩效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编制HSE工作报 100 告。
评分定义与标准
利用从以上评估问题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和证据进行评分,每个管理要求的得分可通过以下指引给出: “0”—系统尚未建立,对管理要求几乎不知道或不理解。“1”—有一些非正式的系统、过程管理与程序存在,并对这些有一定的了解,因为这些内容与满足HSE管理要求的要求有关(这意味着处于开始学习的阶段)。“2”—已确定并定义了实现HSE管理要求的要求并制定了完善所需过程管理与程序的计划。直接参与系统完善和执行的人员理解HSE管理要求的要求(这意味着达到了学习和完善的阶段)。“3”—过程管理、程序及标准广泛存在并运用,已制定并完善计划来执行尚待处理的程序。员工明确知道自己在满足HSE管理要求的程序与计划中的职责和角色。能“体现出”和已建立的过程管理与程序相符(这意味着绩效平均水平较好)。“4”—现有的过程管理与程序系统地实施并满足了HSE管理要求。部门能够证明完全遵守适用的法律要求和分公司的HSE目标。人们十分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并能够证明完全遵从现有的过程管理与程序(这意味着取得非常满意的绩效)。“5”—能够证明现有的过程管理、程序与标准不断地改进、完善。部门的绩效被认定为同级或同行业中优秀的一类。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HSE活动,HSE绩效持续改善,拥有优良的安全文化氛围(这意味着一流的绩效)。分值标准 本评估工具要求所有与部门有关的管理要求都得到评估并给出分值。分值是以是否符合16个要素打出一个总的百分比分值,该分值要将那些不适用HSE管理要求排除在外。根据对每个管理要求对应的评估问题的回答情况给出0-5的分值。该分值以客观证据为依据,如:有适当记录表明和文件程序、规程、培训计划等相符。鼓励评估团队依据客观证据,在《评估工具》表的“注释”栏中,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现有的程序和行为以及存在的差距。这将帮助提供评审的依据,明确给出该分值的理由。理论上最高分为100,分值计算公式为:总分除以 5 而得。例如:总分 380分,除以5后等于76分。所评分值均为整数。在一个分值内所有的标准都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够得到5分,否则只能够得到较低的0-4分。评估团队在决定什么分值时应该将其发现记录在‘注释’栏内,该分值主要是根据对现有程序和行为的客观审查和确认的差距来确定的。如有不适合项,则默认为5分。当完成HSE管理要求的评估时,记住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完善程序和管理体系。这些好的程序、标准和管理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安全承诺,并提升公司的声誉。这就需要通过严谨的、诚实公正的评估来发现差距之所在,并制订整改建议与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