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学经典课题研究方案
《蒙学经典》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发扬传统文化的基因,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还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在 “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培养,使得一些孩子们道德渐渐缺失。此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少孩子在文化素养上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焦虑、自私、好逸恶劳。如何让他们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滋养成长,健全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则显得十分必要。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用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则更显得十分必要。于是我们学校在原有《走进国学〈弟子规〉,从根培养好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基础上,确立了“国学经典教育”研究的科研课题,意在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操行评价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课题是在我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基础上分设出的子课题《蒙学经典教育研究》意在从低年级学生入手,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国学教育研究成果很多,但系统的从小学教育阶段起步,将“蒙学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还刚起步。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预示着国学教育教学将成为升学考试,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内容。
国学教育走进课堂,走进高考,走进人的一生必将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的动向,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实施完成的重要任务。
本课题中“蒙学经典”指的 是《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著作中的经典语句,对教育的长远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转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蒙学经典研究的落脚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研究依据
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儿童时期进行国学伦理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的高尚人格,从而奠定他们一生高深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国学具有的厚重道德底蕴,一定会滋润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四、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联系:在实验中,我们将借签同一研究领域中已取得的成果,以诵读为主要形式,以语文学科为主要渠道,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将蒙学经典教育有机渗透,同时实验班级还开设一节专门的蒙学经典课。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使本课题有较高的起点。
区别:(1)拓展蒙学教育的时空。将实验定在 “辅”的地位,辅助语文,在时间上沾语文的光。我们将充分利用早读、课前、相关学科教学等时间进行,同时每周还专设一节蒙学经典课进行学习。同时,还积极利用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研究范围广泛。蒙学经典涉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此外还辅助涉及到国画、书法、二胡、武术、古筝、棋类等方面内容。
(3)加强整合。注重蒙学经典与学科课程的相互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打通古今,将古代的优秀传统教学经验融入新世纪,融入新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中国文化的繁荣将会对全世界人类文化发展有巨大的意义。本课题立足于让儿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课题来自当前文化传承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从而为 “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奠基。
2.课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课程标准中提到要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要让学生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要背诵中华经典诗文,本实验确实能广泛深入地实践着新语文课程标准。
3.利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素质。蒙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学底蕴。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将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体验,逐步确立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教师更广更深地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丰富完善现有的教学理论与实践。
5.探索掌握蒙学启蒙教育的规律,提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益,为语文教学理论注入新的血液。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校具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相应条件。形成了课题研究网络。课题组主要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况且我校几年来打造“书香校园”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利于本课题的研究。
2.在课题确立后,我们从网上广泛搜集蒙学启蒙实验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形势,便于我们从中借鉴。此外,还拔专款去购买这有关方面的书籍,从而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我校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奋斗目标,坚持把科研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生产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本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方法
我们采取实验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实施。
八、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小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受到蒙学经典教育,随着我们实验的不断深入,他们可以积累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品德素养也能得到提升;左右脑得到同步发展,其记忆力、想象力等得到提高;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实验结束,预计可以多识1000多个汉字;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到提高。
教师们通过参加实验,其国学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也会得到提高,将培养出一批教科研精英力量,为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奠定基础。
九、研究目标
1.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力。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蒙学经典陶冶学生高雅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4.研究蒙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儿童学习蒙学经典的规律,提高小学教学的效益。
十、研究内容
1.“蒙学经典”学习方法、途径的研究; 2.“蒙学经典”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的研究; 3.“蒙学经典”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4.“蒙学经典”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方法研究; 5.“蒙学经典”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6.“蒙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十一、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借鉴他人先进经验,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课题资料,进行实验论证。
2.实施阶段:进行开题报告;各子课题组选拔课题组成员;各子课题设计总实施方案及年度实施计划;各课题组依据计划实验,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与总结、论文等。3.总结阶段:撰写结题报告,成果汇编成册。
十二、研究方法设计
1.实验法。本次实验采取等组对比实验法。各年级选取四个平行班,其中两个为实验班,另两个为对照班。
2.研究法。搜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制定实验方案,指导具体实践研究。
3.案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在教学中产生问题,针对问题进行。
十三、课题组成员 组长:徐海涛
成员:杨义凤 焦春丽 王艳凤 佟秀梅 关玉敏
吕东怀 何丽 宫玉春 杨金花 房艳
十四、保证措施 1.学校科研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课题组—实验人员”协同攻关的教科研课题实施网络。
2.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拔出专项专款用于实验,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3.规划科学,可操作性强,相关制度健全。学校制定课题总体规划及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制度、职责等,各课题组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及学期计划,在实验过程中要有实验记录、过程资料等,学校定期进行展评。
4.研究教师素质高,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题组精选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国学功底和现代教育观念、乐于奉献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学校也将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与机会,采取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科研意识与能力;同时创设条件引导教师重视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及继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并引导其学习领悟传统教育中的优秀的思想、理论,化为今天的教育实践。5.可获得有效指导。将上级科研部门联系,请他们对课题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为课题能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拔出专项专款用于实验,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十五、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蒙学经典教育评价体系、学生诗文集、相关研究论文、校本课程、相关的音像制品等。
第二篇: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价值的论证:
研究背景及原因
本课题研究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时下人们通过网络、手机、路路通可以达成即时的联系和交流,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家长的工作都很繁忙,学生出了问题,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条路路通信息、叫家长到校,快捷又方便,然而这样的联系所起到的效果有限,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深层次的解决,家校的关系不平等,家校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隔膜,学生在中间躲闪腾挪,施展自己掩盖真相的本领。其实不仅家校之间存在这种隔膜,当代初中生和家长之间也是,学生有空更喜欢上网,QQ与同学甚至陌生人聊天,而忽视了和亲人之间必要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课堂或是学校一方面,对学生的个性了解,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是隔靴搔痒。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提出家访的必要性,以家访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来弥补其他家校联系方式,并起到教育学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作用。
在众多家校联系的手段和方式中选择最原始的一种回归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及家长认识并认可教师的教育诚意,在社会多元化、信息多维化、诱惑多方化的今天,要让学生像以前的学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师马首是瞻,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更要拿出十分的真挚面对学生和家长,事实上,在笔者本学期的多次家访中,多次获知家访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甚至有的小学六年从没有老师到家走访过,有的学生基于与父母之间的隔阂,甚至期待我的到访并主动邀请。就此意义而言,家访这一平台的构筑是有必要的,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更是很大。
相关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家访的教育作用。主要是解决儿童、青少年的个别的家庭教育问题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这种指导方法比较灵活机动,便于进行,而且指导得比较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概念的辨析与理解
(1)家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4月修订第4版),家访指“因工作需要到人家里访问。”
(2)教师家访。家访是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形式,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在家表现、家长的教育思想,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一是普通教师家访,二是班主任家访,三是普通教师和班主任联手家访,四是班主任配合校领导家访。
(3)家访和家长校访的区别。家访是老师到学生家里参观访问,家长校访则是家长主动到学校访问,这是家长教育子女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教师要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情况,与家长配合、沟通。这两者应该形成互补关系,综合各种手段和方式,以期达成教育学生的最优化方法。
(4)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是这一课题的重点,要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需要教师和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完善国民教育体制,就我们视野所及,发现目前还少有人对家访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在一些名教师、名班主任专著中也鲜少专门提到家访这一家校联系方式,更是很少提及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研究的价值
(1)多媒体通讯方式发达的背景下传统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的优势:新时期下在各种通讯方式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家访的必要性。家访看起来是一个老方法,但老方法往往是能起好作用的,在老一代的教师工作中,经常有教师家访的感人故事,这种美好的传统不应该随着现代化手段的发达而遗失在教育历史的角落,而应被重新拾起,也正因为当下现代化通讯手段更为多样化,这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才更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为返璞归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这就好像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越来越欢喜徒步上班,或以自行车代步,在电子信息联络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怀念传统纸质信件的交流一样,家访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并进而感动家长,争取到家长更为有力的配合,对于教师来说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能够将家访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优势加以突出,并试图探究模块化家访形式,几个家庭一起,或是家庭与家庭集约式家访,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并教育学生知法懂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2)传统家访更能深入了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的进行教育,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如果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或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大多数教师采用电话联系家长、家校路路通发短信给家长、请家长到校等手段和方式,但这些方式总让笔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总仿佛隔着一层纱,不能接触到问题的核心处。而通过家访,教师可以结合家庭具体环境,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软环境的营造等多方面零距离接触学生,这样一种访问可以在更轻松的气氛下达到更为有效的目的。
(3)传统家访更能进行有效沟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也增加了彼此交流的信息量,本来人们之间的交流,面对面是最立体化的一种方式,通过人物的眼神等各个神情的变化,可以让教师捕捉的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有更为立体化的了解,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做家务的情况等等。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说:“如果你遇到一个人,想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唯一能够了解的方法是与他们谈话、交流,交流意味着两个人面对面,看着对方的脸,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听他说话……如果你真正希望与人们交流,希望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那么你必须理解各种手势,各种细微的差别,你必须看着他们的眼睛,你才能接触到实质性的东西。”
(4)传统家访能发挥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及时教育,预防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在我们的家访实践中,确实发现了许多在学校常规教育中所不能发现的学生另一面,对于家庭的教育理念也能够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对于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具体而生动的直观印象,教师以实际行动打动了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工作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在我的家访常规划进行中,甚至有学生主动邀请教师家访,这令笔者感到意外又欣慰。
(5)对传统家访在预防违法犯罪中的作用的模块化整合:从形式来说,我把家访分成普通教师家访、班主任家访、普通教师和班主任联手家访、班主任配合校领导家访等四种形式,研究其中微妙的关系,也可以谈得上有自己的创建;从内容来讲,拟在模块化家访上做进一步研究。这一点在后面的主要内容这一块加以说明。
2、课题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目标
(1)通过多次家访的实践,总结归纳家访的实质性效果,抽离出对以后的家校联系具有指导意义的要素;把家访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研究其价值所在,教育学生知法懂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2)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家访,探究最佳形式和最受欢迎形式,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受益。
(3)针对家访中的困难,如学生家长的不配合、路途的遥远和交通工具的不便问题进行模块化家访的研究,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内容之一——家访在宣传法律知识时的必要性
在家校联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在教师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传统的家访是否有必要回归?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如下:
1、架设三方沟通的桥梁,达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目的。随着各种现代化设施的飞速发展,人们享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能感受到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不仅工作节奏加快,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在普遍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家长倒反而没有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尤其是心理的引导不够,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家长不了解当下的孩子,尤其不能理解孩子读书的被动性,总会拿孩子和自己的读书时代相比较,此外,初中生本身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的转折期,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多孩子一有空就上网,宁可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通过QQ聊天,也不愿和家人面对面交流;没有沟通,也就很难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家访其实起到了一个架设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提供了学生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毕竟三方会谈,尤其是在孩子熟知的环境中,大家能够敞开心扉,进行深层次情感的交流,起到感情联络的作用,预防违法犯罪事件。
2、促进个性化教育,做知法懂法的好少年。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学生成绩不是主要的,关于孩子的成长和做人似乎更为重要,家访不是告状,家访是促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合作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教师和家长双方以成年人的视角关注孩子,探讨发展,这更属于道德层面的交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在当今物质文化丰富的历史时代之下,孩子的个性的鲜明性得到最大允许范围内的发挥,一个班主任面对三四十个不同的个体,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恐怕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其间所要消耗的时间与精力不可估量。此种情况之下家访可以促进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毕竟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当然,家访的意义远不仅于此,更为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在笔者的工作中,所遇到的家长普遍对这一工作方式持支持态度。他们首先理性地认为学校对学生成长中的存在问题有权利保持沉默,不言将会导致沉疴、积弊,最终还是家长的问题,家访无疑可以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一项数量庞大而又多样化的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模子造就出来的,而就家长而言,学生独此一个,在学生受教育与成长过程中及时充分提供学生的个性化信息迫在眉睫。欲成就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成长规律,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则家访势在必行。
3、全方位的了解,看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学生在家这样一个跟他的成长最为密切的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下,是可以和家长、教师进行心灵的互动的,同时,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可以互通有无,双方可以分享对孩子成长的新发现和欣赏点。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了解是全面而具体的;教师对学生在校尤其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发言权的,家访可以有效弥补双方对孩子另外一面的了解,以达成立体化个性化的教育。因为往往学生在校及在家表现不一,甚至相反。一位女生在笔者看来极文静内向,但家长却告知该生在家活泼好动。如此强烈的反差被同时呈现在教师与家长面前,对双方展开对该生的深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工作是极为有利的。事实上,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在校、尤其在课堂的情况,也迫切需要作这方面的沟通,教师的到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反之,亦如此,教师要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走进他的家,结合他的自然成长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能够发现很多短信交流、家校路路通交流、电话交流、乃至家长到校访问交流所不能发现的很多信息。家访一次所能产生的巨大信息量的交流不是一两次电话联系所能够比拟的。把家访作为教师工作中的“润滑剂”,可以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更深层的了解,对教师在校工作也能有良好的作用。
4、人性化的沟通,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家的温馨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生长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切实的关系,学生在学校不轻易表露的方面,比如有一位小个子学生在学校一向沉默寡言,整天埋首于学习,但通过家访,我发现原来他是一名跆拳道高手,看到家里陈列的许多证书;另外有一名学生学习很糟糕,也很被动,但通过家访,我发现他是一个很细心、很懂得照顾人的男孩。家长的教育理念往往会通过家庭的装修,对孩子学习软环境的设置或是书房的布置等方面表现出来。而这些细微处通过实地家访才能作具体了解。也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进行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所以家访能更好地进行人性化沟通和教育。
当然家校联系方式很多,手机、电话、短信、路路通,家长到访,等等,不一而足,就快捷方便而言,家访确实比不上这些方式,但如果要考察学生的生活氛围,和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家访能够更多的体现其温情、人性的一方面,这点是其他家校联系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优势。
内容之二——家访是讲解法律知识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1)家访必须有目的进行,要达到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目的,从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具体表现:学生在校实际情况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如何);学生在家实际情况询问(学生在家表现如何);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居住环境、家庭住址、家长工作单位、电话及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环境、教育等情况;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手段;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联络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的感情等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思想品德、学法懂法等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真正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
(2)家访前要做充分准备,搜集法律知识,自己先学,要全面了解知识,才能有的放矢。这是家访之前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对被访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具体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包括学习、活动、交友、兴趣爱好等方面。
(3)家访要能够起到教育作用,让学生懂得更多的法律方面的知识。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态度,实施对学生的最大化教育目的,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融入集体的向心力。
(4)家访要有有疑而进行,针对情况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教师每一次家访前,除了要求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具备求解意识,也就是带着问题去家访,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5)家访要存在交互性,让家长、学生都能参与到对法律知识的探讨中来。家访忌教师一头热,从头到尾只有教师一方面在表达,而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了解到原先不曾了解的,认识到原先不曾认识的。双方进行友好的交流,并把这种交流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师家访不是告状,但也不是不关痛痒的随便到访,从而真正引起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并对之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此外,对在家和在校发现问题,与家长共同商量,及时解决。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家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宜只是向家长告状,要注重家访的实际效果;重视家长意见,要抱着热诚欢迎的态度对待家长意见,对家长所提意见,要全面调查、了解、分析,正确的意见,虚心接受,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给学校领导,尽快采纳,以利学校工作的提高,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的偏激或不很正确的意见,要加以诚恳耐心的解释,让家长给予理解和谅解。尊重家长,加强与家长的感情联系,胸怀开阔,不计较个别家长对教师的偏见,绝不允许与家长吵架,有失教师的尊严,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和风范,感动家长,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达到教育学生,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内容之三——模块化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教师家访的实践研究,探究模块化家访的可能性。
1、以普访为原则进行有序的个别家访。根据学生在校情况,就学生反复出现的问题,在与家长电话沟通过的前提下,笔者采用家访的形式,往往能够收获之前的片段印象所不能达到的成果。
2、在普访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家访的尝试。
模块化家访的尝试基于平均教育的背景下地段生为主的情况,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实事求是来讲,一名教师身上担负了多种职责,他(她)可能是一名父亲(母亲),他(她)是儿子(女儿),他(她)是一名中层干部、校长,等等,不一而足,我以为一个人做教师,全家人都围着他(她)转,这不是一种良性的境界。教师作为职业来讲,如果倾尽全力,其他全都抛掷脑后,不管不顾,这其实恰恰是他的失败,那么如何兼顾?我以为就家访这个工作来讲,虽然侵占了教师的业余时间,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项重要的工作集约化,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有效的事情。
①以班组为团队,可以采用就近原则,将全班学生根据家庭住址进行划块,分配给相应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可以随行,但一定要做好家访记录,便于班组任课教师集会时交流具体情况。
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访或班主任配合领导家访,往往家访如果由一个人完成,只能产生一个人的印象,合作完成彼此可以互相讨论,使工作思路明晰;产生重大事件时,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家访,可以有更高的起点,问题的解决也许来得更容易。
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带学生或学生干部家访,让他们了解法律知识,就近的学生本来未必互相往来,但由老师带着串门,性质大不相同,一来可以加强同学间的互相了解,二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才干。对日后的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 既然采用了就近原则,教师在家访时,就可以灵活地走访,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讲解,即同一段时间可以家访多家,做好记录并进行比较。
(2)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的初中阶段,当代独生子女学生回到家,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很少的,现下初中生功课压力大,负责任的家长督促孩子做完作业,顶多再复习复习,其余基本很少有心理层面的沟通,许多学生宁可上网聊天或上网游戏也不愿意和家长谈心,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很少接触到同一年龄层的学生,也就很难普遍了解当今中学生的心理情况。事实上,每次家长会,许多家长都会抓紧仅剩的一点时间互换“情报”,家长和家长之间有着迫切的交流欲望,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显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这种背景下,由教师牵头带领学生或学生家长进行“民间”互访,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①互补型学生及家庭。往往有些家长在某一种教育方式上有许多先进的理念或成功的经验,那么缺乏这方面经验的家长通过走进他们家可以具体直观地感受这种家教理念,目视往往较之耳闻更具有说服力。
②问题相仿的学生及家庭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学生所犯的错误某些事具有相似性的,那么几个家庭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也许比教师单方面思考对策更有效果。
③背景相似的学生家庭。所谓的背景相似指的是不论家长的工作性质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鸣之处。教师可以将类似的家庭聚集在一家举办一场沙龙会,之所以选择在家里,而不是学校等场所。了解学生的共同点,能有针对性的讲解法律知识,就能达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目的。
以上只是理论层面的探索,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达到教育预防的目的。
第三篇: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的研究》研究方案
武陟县木城二小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等内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增强空间观念。信息技术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与六年级数学课的有效整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或公开课中,部分年青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课件,让课件内容牵着鼻子走,信息技术取代了数学课应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或制作的课件过于花燥,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理解和获取,学科整合效果适得其反,如何合理地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这个度呢,将是我们研究此项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素质,使师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
2、使信息技术在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收放有度,优化课堂教学。
3、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课题研究内容
1、新课改环境下,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2、信息技术课件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3、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应用中,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
4、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应用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
1、积极参加新课程理念培训和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把握课改精神,掌握信息技术,从而优化学科整合效果。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1)在利用其它手段无法呈现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时才“出手”。
(2)要在教学的难点及重点用其他手段难以突破时就 “出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化,突破重点和难点)
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求圆柱的体积》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在教学时需要通过转化思想“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在这基础上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实际操作中运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都较难直观准确地完成“曲转化直”,影响渗透转化思想这一教学目的完成。现在有了计算机这种辅助工具,就可以由原来的教具和学具对圆柱的底面等分16份提高到32、64份以上,而且拆拼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逼真。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曲转化直”的认识过程。(3)在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下,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出手”。
3、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
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并且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4、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思维。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多渠道查阅资料、文献研究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吸收、运用,以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2.行动研究法。听课、评课、及时反馈,及时总结,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到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
完成课题的申报,拟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课堂教学研究和反思。(2)尽可能有机会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3)进行阶段性研究小结,不断使研究深入。(4)在实施过程中,邀请他校美术教师或专家来本校指导。(5)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
3、总结、反思阶段(2010年9月—20011年3月)
(1)总结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讨论交流,根据实施方案,进行修改、补充。
(3)撰写总课题报告初稿,集体讨论后,进行修改,定稿。
(4)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反思,完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不断深入。
第四篇: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别桥中学管青云张招娣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方面的改革。其中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能否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是目前困扰着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是走进新课程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而课程改革实施的落脚点是课堂。广大数学教师迫切需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这使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持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的热点。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现和自主探究,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到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从研究课堂教学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课堂教学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教学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
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中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四、研究的目标:
(1)创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
式。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帮助、引导的教学关系。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适时、适度、适用地进行多媒体辅导
教学。
(4)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形成学生、教师、家
长共同参与评价,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课堂评价体系。
(5)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
力论等系统书刊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
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
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找出规律。
(5)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追踪调查分析,了解教学的方法,便于针对性地
研究。
六、实施过程:
1、人员配备:本课题组有11位老师参与,他们都是我校在一线的骨干教师,其中,中学一级教师5人,市教学能手1人,区骨干教师3人,他们都成功地主持过或参与过多项课题并结题。他们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也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在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多人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过论文,参加过科研培训,参与过有关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2、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1)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学习、理论的普及。因此,我们采用了采取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作业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边学习边积累边实践,及时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有质量的论文。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结合研修专题,扎扎实实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写好教育随笔,积
累教育智慧;继续学习新课程、解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时刻关注课改的热点,以新课程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学习新理论,学习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品位,促进专业发展。
3、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发展。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在教导处的支持下,积极组织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一年来,课题组共组织了20多人次的教师到兄弟学校去听课或培训,为课堂教学提供借鉴,让教师在教学交流中提高。
(2)公开教学,共营互惠。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积极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己的教学与思想,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进一步提升备课的质量,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语言等方面有自己的思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继续把星期三的第2和第3节课作为活动的时间。同一个内容,由两位老师同时执教,课题组成员一听两节课,然后再集体评议,比较。上好研究课,注意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听课要有备而来,要有分工,课后及时评课讨论。研究课后,执教老师要写一份教学案例,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3)积极参加溧阳市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教师的观念,开阔教师的眼界。
3、对教师的常规要求
(1)备课:在备课上对教师的要求是浓缩知识,提炼要点,揭示规律,理出方法,目标多元化。不仅要备知识、备老师如何教,更要备学生如何学,要备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知识。
(2)上课:要求教师运用情感教学,建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习上的指导关系、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并注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
是教师教学任务的简单完成。
课堂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同时,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积极采用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做中学、“小课题长作业”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课外辅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七、实验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7.9—2007.10)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进行专题座谈。
(3)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4)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
(5)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5.11—2009.2)
(1)分组,明确各组实验内容与要求。
(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
(5)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3、汇总阶段(2006.2—2006.5)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
(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管青云(负责课题组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 张招娣(负责课题组活动时人员的召集及负责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的制
定以及课题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组员:本校所有的数学教师
九、预计成果形式:
1、课题的研究总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特色设计教案集;
4、个案分析汇编。
第五篇: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实施方案
一、题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对学生的辅导关系到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远处看,更关系到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因此,面对不同的辅导对象,我们要选择适合的辅导材料,合理的把握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这种辅导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对学生的辅导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对学生辅导的同时不断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保证,教师在辅导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使得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目前我国有许多对小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这对我国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比较规范的研究,所以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三、理论依据、丁淑纯在《学生厌学原因及相关对策》中提出厌学,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根据表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有些学生只是偶尔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产生不满的心理和情绪,从而讨厌上某一次课,或产生厌烦,从而导致上课睡觉,不写作业,甚至旷课,有时还伴有一些诸如头痛之类的生理反映,讨厌做某一门作业,这是轻度厌学;有些学生经常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某个学校,这是中度厌学;有些学生则一提到学习就头痛、厌烦并伴有呕吐现象,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极度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仇恨学校,仇恨处处与他为“敌”的老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这是重度厌学。在这三种程度中,前两种比较常见。在07年第5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关于对中小学生辅导需要调查的报告里提到,辅导室协助学生克服适应和发展上的困难的教育活动;辅导应面向所有学生;辅导的目标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当事人对学生辅导需要的知觉可以作为辅导需要的测量指标。文章里面也提到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学会在97年通过的《学校辅导计划的国家标准》指出,在学校情境中,促进和增强教育过程,使所有的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是一个全面的辅导计划的全部。
四、研究目标、内容、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希望能通过本次的研究,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针对性辅导,包括学生对目标的理解,知识的接受与延伸,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课外针对性辅导,怎样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拓展。
3、研究假设
我校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的一系列研究,能给全校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各方面辅导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能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1)组成研究小组。
(2)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堂实践年级:一年级和三年级.2、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
(2)分层教学法: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
(4)阶段总结法: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堂内个性化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课堂辅导中碰到的问题。
六、时间和步骤: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
(2)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二)研究阶段: 2013年8月—2014年2月
(1)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2)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3)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4)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
(5)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
(6)结合指导教师的帮助,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加工修改研究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学。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对其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内外针对性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期间碰到的问题,各抒己见群策群力给予后续方法的改进。运用了访谈法;分层教学法;个案研究法;阶段总结法等手段。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八、分工一览表、九、条件分析、1.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新课改环境下,重视数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教育要逐步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为切入点,都积极参与到教学创新中去,努力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2.硬件、软件条件成熟
学校的硬件建设良好。学校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都配有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有足够的空间和宽带保证本课题所需的网络环境。
同时,学校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也逐年加大投入,学校订有《教师报》、《中小学教学设计》、《中国现代教育》等多种国家级杂志,校图书馆现有图书4万余册,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更新比例。这些软件资源都为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其它保障条件
学校行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并且在组织上、制度上规范了本课题的运作。教研室的领导也对本课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予我们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协助我们进行科研攻关。
综上所述,在我校进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的课题研究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