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设计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设计
【摘要】“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目标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四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活动设计的体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活动设计 目标性要准 趣味性要浓 针对性要强 层次性要清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90-02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呢?下面,我想结合《品德与社会》第四册下册第一单元《诚信是金》,谈谈活动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活动设计目标要准
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的指南,在品社课教学中,怎么科学地确定并逐步实现活动目标呢?
1.活动目标定位准确需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品社课设置的学习主题,是按单元结构呈现的,一般由多个话题构成一个单元,话题和话题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持和渗透。因此,要想科学、准确地制定出大到一个单元,小到一节课的活动目标,必须要通读单元教材,弄清话题与话题,话题与单元的内在联系。只有全面系统地读好单元教材,才能理会教材传达的意图,按照话题的先后逻辑顺序设计好教学活动。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诚信是金”为例:
本单元有三个话题,分别是“诚实,不需要理由”、“拍手拉钩不要变”、“诚信就在身边”。通过单元研读,我发现三个话题既相互渗透,又层层深入。三个话题目标从让学生知道诚实的含义,到体会信守承诺受人尊重,再到“诚信”给生活带来快乐和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帮助学生构建健康人格。因此,“诚实,不需要理由”我设计了搜集诚信的成语、学习文本把握诚信、“实话实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知诚信;在“拍手拉钩不要变”我选择了学生学校生活中一些不守时,不说到做到的典型事例,录像再现,让学生在实例中,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懂得怎么做是讲诚信,并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诚信就在身边”我重点选择了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用实例解说“诚信”,知道不讲诚信的严重后果,和诚信给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三个话题,三个重点目标各个击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2.活动目标定位准确,还需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包含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实际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还有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争议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活动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以诚信教育主题为例: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相对简单,诚信教学目标“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还”,活动设计应偏重感知诚信是美德方面的活动,如说诚信成语、听诚信故事、唱诚信儿歌、玩诚信游戏、学诚信格言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诚实一种美德,它能让人更美丽。
中高年级的学生对诚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做到事事、处处、时时诚信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生活中或许为了避免挨批评而撒谎,或许为了利益撒谎,对自己的承诺也未必能说到做到。诚信教学在活动设计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内容和方式做到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诚信、感悟诚信、体验诚信,做诚信主人方面的活动。如:情景再现,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调查访问等等。初中学生则要在生活实际和社会情境设置中给学生以诚信教育
品社课堂的活动设计只有服务于教学目标及对象,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才能使活动富有成效。
二、活动设计趣味要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我们需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在《拍手拉钩不要变》一课伊始,我设计了诚信体验游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由课外转移到课堂,快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B,由游戏创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们在快乐游戏中明白了诚信的重要。下面是游戏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获得胜利的同学将得到一份小礼物!请听游戏规则!
游戏名称:1、2、3木头人。游戏规则:①数名同学可以自由走动,在听到“1、2、3木头人”指令后,要保持最后的姿势不许动。②一名同学闭上眼睛,在听到指令后开始移动抓人,过程中不许睁眼。③抓人时限为15秒,抓到视为胜利。
预设1:大家都很遵守规则
总结:游戏中,在游戏中遵守约定的规则,这就是诚信的表现!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讲诚信的孩子!课后你们都能到老师这领取一份小礼物。
预设2:有同学犯规
总结:(有人犯规了)不遵守游戏规则,其实就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很遗憾,老师无法评出胜负。
除体验游戏外,教师还可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调查访问、讲讲画画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三、活动设计针对性要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以《拍手拉钩不要变》为例,我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一是针对学生平时失信的错误行为(迟到说谎,考试舞弊,答应的事情做不到,还找理由),二是针对学生在道德实践的模糊点(帮别人隐瞒错误是讲义气)设计了情境视频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教育他们,激起他们的感受、运用所学诚信知识分析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进行自我思想教育。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我们的小伙伴小奇今天自信满满地说,他今天一定能拿到通行证,我们看他行不行!(放视频)
情境一:迟到说谎;情境二:考试舞弊;情境三:答应的事情做不到,还找理由
师:小奇能拿到诚信通行证吗?(不行)追问:为什么拿不到?(学生回答,板书贴出:说谎、舞弊、说话不算话)
师:你们瞧瞧,小奇不经意间就将诚信丢到了一边!
1.小组分析:情景一
小奇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总结:说谎这是一种欺骗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不诚信的表现。在我们的身边,为了不被老师或者家长批评而撒谎的行为,多吗?如果经常这样做,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老师、家长不再信任;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改不了„„)这种说谎往往使人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利用老师、家长对自己的信任,逃避一些责罚,久而久之,一旦形成说谎习惯,并且被发现,大家就会对你贴上“爱说谎”的标签,从此不再信任你。
2.小组分析:情景二
如果小奇得到了高分,你怎么看?
总结:舞弊这种行为不仅欺骗老师,同样也是自欺欺人!考试不能单纯的只追求成绩,更重要的是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做老师就无法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错误。
过渡:你们知道在国家指定的考试中舞弊,例如:高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吗?(学生自由回答,出示刑法,齐读)
师:(出示诚信考场图片)其实在很多地方,已经在推行诚信考场,考场里面没有监考老师,考生自我约束,考试人格,考出自尊。
3.小组分析:情景三
总结:说话不算话这是一种失信于他人的表现。如果我们不讲诚信,就会失去别人对我们的信任,甚至失去所有的朋友,从而陷入孤独之中。
4.小组交流讨论:你们能送他一些锦囊妙计,帮他改正这些不诚信行为,拿到“诚信通行证”吗?
小结: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奇渐渐有了改变„„只要我们对他人诚实、不说谎,对自己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慎重对待承诺,说到做到,那么终会收获品格的成长,拿到那张“诚信通行证”!(贴通行证)
5.小品表演学生表演小品《小林的烦恼》
小组讨论:小林没有帮助朋友隐瞒错误,这样做对吗?小林和明明之间你更愿意选择谁作为自己知心朋友?为什么?小林说了实话后被冷落了,他觉得做老实人很吃亏,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还要坚持下去吗?”
小结:李小林换来了我??的认可。隐瞒别人的错误,是袒护,是包庇,是最不讲义气的。
四、活动设计的层次性要清
在《拍手拉钩不要变》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层面的诚信活动,活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懂得守时、说到就做到是守信的表现;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为自己不守时或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时,会有羞耻感,并努力做到;知道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记在心里,尽力做到,这样,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誉。
活动一:体验游戏知诚信。组织“1、2、3木头人”的游戏,让学生知道在游戏中遵守约定的规则,这就是诚信的表现。
活动二:畅所欲言谈诚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校园、社会活动中诚信的表现和缺失诚信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对我们的要求。
活动三:动画故事学诚信。用曾子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诚信
活动四:案例视频辩诚信。通过学生情景模拟,再现了学生生活中的诚信问题,加深对诚信精神的理解,掌握诚信“通行证”。
活动五:调查问卷悟诚信。用诚信锦囊去衡量去评判,填写调查问卷,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获得属于自己的“诚信通行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导演”,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在活动设计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安排,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展开和深入,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3]王艳霞杜春来《品德与社会导学设计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J].内蒙古教育.作者简介:
宋舸,女,汉族,1969,11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现任雨花区砂子塘东塘联合学区教研主任。曾任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区青年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说课协会会员、区小语青研会会员、省语文骨干教师,雨花区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参加数学比赛,撰写论文多次荣获市区一等奖,主持和参与的课题也获得省、市级奖励,指导教师参加比赛多次荣获市区优秀指导奖。
第二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
增城市永宁街第一小学
刘伟军 我做班主任以来,一直兼教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育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教学中如何施行教学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每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作为教育教学创新的主体——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具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把握时代要求和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的实效。因此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一、教学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创新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解决好教学目标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认知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轻视甚至排斥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要求,这是课堂教学非素质化的突出表现,这不利于全面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要改变这种单一化目标,而应该选择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素质化。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目标应包括:(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基本规范的认知目标;(2)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情感目标;(3)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行为目标。
二、教学设计应该大胆“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于是给了学生过多的禁锢。如固定不变的座次,端庄划一的坐姿,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等,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在学习时空、学习心态、学习地位上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学校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将传统的秧田式(横排纵列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环状式、“U”形式“o”形式等,永宁街其他的兄弟学校现在又提出将学生带到校外某一现场进行实地教学,时间达10学时上下。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先通过课内教学、师生共同观摩VCD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现场指导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达到确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加强实践导行,提高育人效果。
我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学习,知道按照课时安排,《品德与社会》每周两课时,已经不是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品德与社会课的人文性和方向性效果如何,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的行为实践来检验。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加大实践导行的力度,着力解决好过去教学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矛盾。为此,我们学校特别推出了德育教学基地,号召全学校的学生大胆地参与实践。
四、教学设计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正确的发展导向。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品行素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传统型“坐教传道”卷面测试的单向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思想、行为两分离的“伪君子”;长期以教师为主的印象定性评价削弱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而这一评价体系,又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总之,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当然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真正成为富有高效的育人教育。
第三篇: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为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所以学生们喜欢。但同时,各学科的综合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许多老师所困惑的。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解决问题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某种解释或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制作等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将怎样来上好课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熟悉教材
从开学拿到教材后,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重组教材,知道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每一个单元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资料,提前告诉学生,学生会利用闲暇时间做准备.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
老师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调查较难实现”的问题,反映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困惑,我觉得造成“调查较难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课前活动要及早安排
1、关照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教师与学生逐步适应。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我觉得,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困难正是生活的开始、教育的开始。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我们可以设想某些生活,但他在学生面前是模糊不清的
2、注重结合学生生活
老师一定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调查的内容,必要时让被调查的老师给学生找一些相关资料,如照片等。调查完成后,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提升,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老师就教材教教材,老师说教式的教学。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环境。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在现有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于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教学资源,通过它,我们正好可以启迪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明白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明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要做一件事不是那么单纯的。
3、要上好《品德与社会》,就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本身,这样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达到加强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不能枯燥乏味,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激情,吸引学生去学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有一次在讲《家庭的亲情》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参加工作不久,我发现自己得了甲状腺肿大,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手术,几个年幼的弟、妹自愿放弃母亲对他们的照顾,让母亲陪我去做手术。我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晚上在医院的地板上躺着陪我一个月。当我的病好时,母亲和家里的弟、妹也都瘦了一大圈,母亲和弟、妹们的亲情让我心痛不已。我的亲情故事让好几个学生哭了。在我的激情感染下,学生们都争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节课学生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收到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
二、以境激情,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灌输,已越来越被现代教学所摒弃,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从感觉到知觉都能有深刻的反映。如果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亲自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以便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出真知,学生把学到的品德和社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自己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另外,学生还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
李 光 民
徐州市王新庄小学
2009年12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
王新庄小学
李光民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的说理,而是要以不断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蕴含丰富的道德因素和道德教育为目标以及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交互关系,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养成儿童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激真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1、创设情境,以鲜明、直观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抽象的道德意识只有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为你高兴,与你分担”一课时。首先,在讲“为你高兴”时设计两个场景,意在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景,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增进友谊。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学的关心,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格修养,付出赞美收获友谊也培养了自己的大家风范;在讲如何“体会朋友的痛苦”时,我也设计了两个情境:赵一鸣平时可用功了,可是期中数学测试没有考好,他伤心极了;李青的爸爸妈妈都生病了,家里生活很困难,他不想说,因为他怕说了同学们会看不起他。通过这两个情境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了解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分担他们的痛苦,真正理解“患难见真情”的含义。使学生在真心实意地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
2、联系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发学生的真情。如在讲授“我要攀登”一课时,讲了“生活中处处有‘登山’”来唤起学生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列举班里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的同学,介绍小伙伴中不怕困难的人。大家纷纷列举了张斌同学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许多感人事例。张斌同学由于身体的原因,一只手时常发抖,刚上学时经常拿不住笔,可他不气馁咬牙坚持练习,经过他的刻苦训练笔也能拿住了字写的也越来越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的这种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大家很受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向他那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从而使学生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积极勇敢的面对困难,去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总结出“登山”的诀窍,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二、“明是非”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动手能力
1、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道德评价的能力,往往因为好玩而做了错事。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给别的同学起“绰号”,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有的同学在学校里做“小霸王”欺负女同学和弱小的同学。在讲授“面对欺负和威胁”时,让几个被起了“绰号”的同学和平时受到欺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有的同学讲自己一直感到很委屈;有的同学说着难过的落泪。通过这些情境体验,学生知道了在欺负和威胁面前如何去寻找解决方法,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中学法、知法,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些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和喜欢做“小霸王”欺负别人的学生深感惭愧,当场向同学赔礼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伤害别人自尊的事情了。
2、注重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认知和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好动和玩耍,不能很好的抓紧和利用时间独立完成作业,许多学生养成了经常抄袭的现象。在讲授“抄袭害了谁”时,通过学生中发生的抄袭、花钱请别人代做作业、考试作弊等事例,让学生辨析和认识抄袭是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我重点让他们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在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让他们真正理解真本领不是抄来的。让他们明白抄袭害的是自己,会给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和自我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学生在矛盾的展现中感受和领悟到抄袭的危害。由此改正以前的错误行为和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
三、“导实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1、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讲授“我们的合作”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合作意识较差,而且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和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表现比较封闭,有的表现较为放任。就重点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活动真正体验合作的快乐,采用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例如,在拔河、广播操和篮球比赛等合作活动中,让他们总结合作的经验,明白有些事光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办成的,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办成很多个人办不成的事情。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体会到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离不开合作,只有通过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困难。从而去真正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及合作的乐趣。
2、随时记录、定期总结,不断鼓励。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其在校表现进行随时记录。同时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平台、家长会等形式,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定期总结表扬一些同学的好人好事。并且在教室内设立荣誉角,对表现好的或做了好事的学生奖励红星,作为在学期末评优时判断是否符合“三好学生”的条件之一。这样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情感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真正地做到“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让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去感悟和体验,使自己的品德教育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评课稿(推荐)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