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盐城市龙冈中学情感教育特色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盐城市龙冈中学从2006年开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为主要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全面启动感恩主题教育,通过活动引领、学科渗透、文化熏陶等举措,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彰显情感教育特色,打造四星高中品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与日俱增。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当今社会,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不少学生渐渐远离了感动,忘记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感的失落,该校充分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等媒体,通过张贴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环境布置,征集感恩格言等形式宣传感恩的重要意义,宣扬感恩的先进事迹,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浓烈的感恩氛围,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常念感激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活动引领,增强意识。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该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该校开辟以“感恩、责任、奋进”为主题的黑板报,让学生回忆过去、认识现在、畅想未来;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合唱比赛,让学生唱出理想、唱出希望、唱出对所有人的感激之情;教师节期间,该校开展“莘莘学子感师恩,浓浓爱意话真情”主题教育,组织学生给老师做一张表达感恩的贺卡,开展征集尊师格言等系列活动,营造浓烈的尊师重教氛围,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通过观看感恩影片,吟诵有关感恩的诗文,聆听有关感恩的歌曲,讲述有关感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真诚和可贵。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通过书信,学生表达了对顶撞父母的悔恨和不理解父母爱心的忏悔;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比赛,为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为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感谢与自己共同战胜困难与挫折,共同品尝成功和快乐、朝夕相处的同学,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国庆节之际,学校组织“中华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开展以“感谢祖国”为题的征文活动,感社会之恩,感时代之恩,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办一期板报,出一份简报,清明节之际,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开展以“感恩自然”为主题的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活动,让每一个同学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倡导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
学科渗透,文化熏陶。学科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该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内涵,有机渗透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组织全校师生撰写的《感恩教育读本》,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校本教材供师生阅读。该校从文化建设入手,举办以“感恩励志,共同进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感恩的优良传统,为学生营造一份潜移默化的感恩氛围,力争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感恩的气息。感恩像一缕春风,将枯枝败草装点得生机盎然;感恩是一剂良药,将紧张的人际关系调节得宽松和谐,感恩文化已成为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
吃饭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穿衣时,“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校学生深受感恩教育的影响,把对祖国,对父母,对师长,对他人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实际行动,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自信自强,成绩斐然。在盐城市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征文和演讲比赛中,该校有5名同学获一等奖。2009年,在省中学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知识竞赛中,该校代表队荣获盐城赛区一等奖;在盐都区中小学广播操录像评比中,该校获得唯一的一等奖,真正无愧于“盐城第一操” 的美誉;田径队在2009年盐都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校男子篮球队在市篮球传统校比赛中荣获第二名。省作文大赛、电脑制作比赛、奥林匹克竞赛,该校有2人获省一等奖,11人获省二等奖,15人获省三等奖,精彩纷呈的龙冈中学已成为莘莘学子梦想成真的精神家园。
对学校特色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鸿源
摘自:《中小学管理》
摘要:学校特色建设的起点是学校自身的需要,其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校本、精细、实效、突出”。特色建设成功在精细,包括系统和细致两个方面。特色建设要与学校基础性问题对接,特色的内涵发展应当成为重点之一。深入的研究是学校特色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特色学校;学校特色;校本;精细;内涵发展
当前,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的热潮方兴未艾,为了使特色建设持续发展,发挥实效,避免特色建设由热潮变成“热闹”,我们需要在已有理论研究和学校已经创造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几个基本问题。
一、学校特色是比较的结果吗?
对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含义,研究者多解释为学校发展中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越或优胜之处。这种看法的侧重点有两个:一是教育活动的优秀属性,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的相对特殊性。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个解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当进入特色建设的实践领域时,对于这两点说法,就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了。
学校特色是比较的结果吗?如果比,那么主要和谁比?实际上,学校特色建设不一定要与别人比较,如果老在“我们学校发展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色”方面费心思,就本末倒置了,甚至可能阻碍特色的建设,因为很多学校可能觉得我要做的别人都已经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自己没有发展余地了。实际上建设学校特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本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多彩活动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改进搭建平台。所以,如果说学校一定要比较的话,那么也主要是与自己的过去比,与本学校发展的需要比。如果学校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突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接上了,那么,学校特色发展就有了根基。从现实来看,一所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很难绝对与别的学校不同,因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趋同,办学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限制,在特色建设内容上的不同只能是相对的,不同之处多是在项目活动的细节或者发展的深度上有所差别。企业发展中差异化战略从竞争角度考虑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之说,对于中小学的特色建设来说,这句话改成“我需我有,我精我特”可能更合适。根据这个意思,学校的特色就是根据学校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把项目做好,只要把适合学校需要的项目做细、做深、做持久、有实效,特色就会产生。因此,学校选择与别的学校内容不同的项目可以创造特色,学习别人的特色也可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借“他山之石”促自己发展。一句话,学校特色的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校本、精细、实效、突出”。
二、特色建设赢在精细
那么,怎样做才算把特色建设做精细了呢?笔者认为,要在系统和细致两个方面做文章。
所谓系统,就是对学校特色建设要做全面、整体的考虑,要对学校整体或者某方面工作的长期发展进行整体考虑,形成一个比较明确、深入的目标和行动体系。江苏吴江盛泽实验小学作文教学特色建设的经验,很好地诠释了我在上面提到的这个基本看法。该校的长项是语文教学,他们把“着力语文学科研究,创建语文特色学校”作为学校的特色办学策略。他们着眼长远发展,语文教学从作文人手,逐层推进和展开。他们针对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三阶段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以作文实践为抓手,形成作文教育特色;第二阶段,以组块教学为核心,形成语文教育特色;第三阶段,以语文学科为范例,形成学科特色学校。这个方案从提升教学品质的整体目标出发,立足学校已有的语文优势,把作文教育的创新作为核心项目,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特色建设。
这所学校更为可贵之处在于把作文特色做细,而且是基础之细,细节之细。他们抓了以学生作文教学和活动为中心的3个子系统的建设:第一个子系统是建设学生作文教学和活动系统。在这个领域中,他们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他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出“五三三”式作文教学思路。第二件,他们营造“静”、“动”结合的作文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示作文才华的园地。在“静”的方面,他们设立了少年文学社:编办《绸都少年文学报》;开辟了一条作文长廊,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级里建立作文角,作为每个班级的作文宣传阵地;出版了《爬山虎》作文报,每月一期;设立了文化廊,专门张贴爱好写作和读书的学生的照片,展示他们的风采。在“动”的方面,他们适应小学生好动、竞争的心理,开展了“快乐杯”天天作文赛、童话作文系列大赛和师生同写作文的现场作文赛。这样的活动设计形成一个立体结构,把扎扎实实的基础建设和氛围的构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盛泽实验学校的特色建设有“真货”,求实效,是内容充实的特色。第二个子系统是教师培训系统。他们抓了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管理整合三个方面,为特色建设提供人员和组织保证。第三个子系统是探索有利于鼓励学生发展的作文评价方式。教师们提供了许多有成效的评价方法,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包括“红星效应”、“现场点评”和“循环互评”。
可以看到,盛泽实验小学的特色建设之所以立得住脚,是因为他们把作文特色这个“点”系统、长远地考虑进学科教学整体质量改进这个大目标中,然后根据作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教育活动过程规律,分解要素,系统整合,形成了有特点、有实效、有基础、可持续的特色项目。
三、特色建设要与学校面临的基本问题相衔接
笔者曾经遇到一位小学校长,他所领导的学校艺术特色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学校教学成绩不太好,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学习也比较沉闷。结果一些兄弟学校嘲讽他们“驴粪蛋,表面光”。这位校长自己也开始怀疑学校的特色活动是否开展得有些“过”。其实,这位校长大可不必怀疑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但是他应当进一步考虑如何通过学校特色建设来解决当前学校面临的紧迫问题,促进学校改进。
特色建设与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可以相辅相成,但是一些学校在创建特色过程中确实存在学校工作的基本面(教育或教学)长期得不到改进,特色项目建设却有声有色、动静不小的现象。我认为,在学校特色建设起步并取得一定成绩以后,学校管理者应当有意识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各级学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里阐述的逻辑顺序是遵循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而精心考虑的。内涵发展是指以提高学校组织、制度和人员这些基本要素的品质,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内涵是本,是学校发展的基础;特色是花,是学校要素在具体活动领域的升华。“木体实而花萼振”(《文心雕龙》),学校只有练好内功,锤炼基本素质,才能使特色深刻而持久。
将特色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的路径有二:
一是延伸法,即把学校已有的特色与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探寻特色项目怎样切人到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上去。这个做法一般是首先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探讨和尝试特色项目嫁接或转换到问题上去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笔者曾经在一所基础薄弱的初中参与过学校改进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学工作薄弱,课堂教学不活跃,教学成绩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但是这所学校的一位教师在学校支持下组织了朗诵团,最终发展出朗诵特色项目,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讨论学校发展时,大家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能否通过朗诵活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教学的改进,为70%是打工者子弟的学生群体发展提供一些特殊的滋养?循着这种思路,学校引导教师把朗诵活动的要素带人课堂,比如:加强语文课朗读、设计说话活动课、以说书形式讲历史、在生物课上引导学生生动演讲相关科普文学故事„„这些活动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学校的教学状况,但还是给原本沉闷的教学带来了一些生机。
另一个方法是基础要素项目法。这种方法是直插需要改进的要素,将其与问题、理念和需要融为一体,设计成适当的项目,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改进的策略,形成系统的改进活动,最终形成有实用价值的特色。关注特色建设的内涵发展,就需要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活动分解成一个个的领域或项目,吃透、抓深、做出层次。比如:“教研组活动精细化设计”项目,就是针对学校教研组活动缺乏实效性、形式化问题严重而设立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从活动机制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前者围绕教学活动中问题诊断和教研课题设立方法、教研组领导和骨干作用发挥、教研组研究项目责任制、教研组讨论活动的形式、教研组学习、教研组活动的专家支持等问题进行设计和组织,机制建设的任务是保障教研组活动有效、持续发展;后者则是对教学中技术性课题的梳理,是教研组活动探讨的具体对象,是机制建设的成果。
四、特色建设的发展动力在于研究
如果说学校特色的基础是精细设计和实践,那么它的直接的生命动力就在于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特色。笔者观察了许多学校特色建设的案例,发现持续存在的不少,持续发展的不多,也就是说,许多学校的特色没有创新和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已变得老态龙钟了。
特色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定位等,都需要发生改变。这就需要研究。一些学校也在为其特色不断添加内容,但是那是凭着感觉做,新的内容一个一个孤立地“蹦”出来,缺少比较周全和深远的考虑。
特色建设研究应当系统化、持续化,形成比较成熟的内容结构和稳定的制度,研究的内容大致应当包括: 第一,特色项目发展的状况及如何提升它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研究应当两三年就进行一次。因为特色形成后,它自身的作用和内容在稳定中有可能衰减,但其实多数特色项目还有“升值”的空间。因此,我们在研究学校特色时,首先要考虑它的作用目标空间的拓展,然后进一步探讨它的内容和形式的改进。
第二,研究特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完善和创新。这需要一些专业化的思考和创新性的设计。比如:一些学校的读书活动很有特色,设置了图书室、读书角,读书节也很热闹。那么,在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起来以后,怎么使读书活动个性化?怎样使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怎样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通过什么形式让学生分享阅读收获以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学校怎样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和推荐比较多样和系统的书目?怎样解决课堂学习压力和课外阅读时间少的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有可能把阅读活动推向深入。
第三,研究特色活动的组织指导。在特色活动中,如果没有制度建设和人员培养,特别是对参与特色项目的骨干教师的培养,没有他们的热情和专业发展,就不会有特色活动的创新。因为现实中虽然多数教师可以参与特色建设,但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可能让他们拿出更多精力来研究特色建设。第四,研究如何扩大特色的内部和外部影响。我们追求特色的实效性包括关注学校特色的影响,如果没有内部和外部影响的扩大和特色形象的树立,那么学校特色建设的行动就缺少激励。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扩大影响,比如:在媒体上进行宣传、召开同行研讨会、以特色服务社区等等。学校在使用这些影响形式时,需要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
对建设特色学校的几点看法
特色,就是独特,就是学校的个性。近几年,很多学校在工作报告中都声称“要建设特色学校”,但是往往有号召,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或者有行动,而没有正确的行动。表现为对特色一词的误读。学校特色,应该既包含有学校独特的办学思想,又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同时呈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一、特色学校要有特色的教育思想
任何教育特色,必然蕴涵着特色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独到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理论学习,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并渗透于各种教育行为之中。
学校特色的建设,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建设,这种思想建设是学校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学校缺乏这种思想建设,而只注重于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那么,学校就不能真正形成教育特色。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不能把思考点只停留在建设与投入层面,更主要的是思想层面。
二、特色学校要有特长的学生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更最终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一些学校比较积极地开设某些特色班和特长班,对某些学科进行超前性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方法等方面,这样明显造成了学校特色教育的不平衡状态。应该说,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仅在智力因素中表现出来,而且更应该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兴趣意志、方法习惯等方面的特长,比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更有价值。
因此,我们不能把特色教育的内容限制在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上,也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上来评价学校的教育特色,而要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等教育内容上。我们尤其不能只注意到学生的显性特长,而忽视学生的潜在特长。学校特色建设中,我们不能完全用学生当前表现出的特长来评判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效。
三、特色学校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特色学校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更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能让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一是能够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利用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校园里有阅报长廊等好的文化载体。二是构建美丽校园。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大投入进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绿色生态校园。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育人环境。三是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有自己的艺术节,有校报,有文学社等社团,有丰富的汇演、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和感染。四是学生个性和谐。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有学生心理咨询站,开展好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四、特色学校要有在特色基础上的和谐全面发展
学校的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面关系。点是显示面的窗口,而面是点存在的基础。如果一所学校在某门学科教学上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显著的成绩,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明显落后,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就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那就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了。特色教育不能因为培养特长学生,而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建设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常规建设,在此基础上,学校选择特色教育的切入口,进行教育特色的建设。学校教育特色,其实都是局部性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整体工作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特色,教育特色应当是学校整体教育优势的体现。
对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办学特色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创建办学特色,评价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办学特色问题。
一、办学特色的含义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校长的领导下,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办学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格。因此,办学特色本质上说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办学特色是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工作施加影响的结果。这就是说,一个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2、办学特色是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胜之处,并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
3、办学特色一经形成,所呈现的特点要有质的优化,并不断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且要使形成的特色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形成定型的态势。
可见,办学特色从根本上来说是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反映,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和风格。有了对办学特色内涵的正确理解,才能增强办学特色的自学性,克服盲目性。
二、办学特色建设的意义
1、办学有特色是时代的呼唤。当今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市场经济全球化、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学校发展面临着开放教育市场的挑战,国外办学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中国办学,使办学主体更加多样化,教育体制结构异质化。这一方面为我国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现有学校生存发展空间面临威胁,迫使我们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自己生存、发展的策略和走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必须创建学校特色。
2、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得有特色。一个企业有特色就有经济效益,一项产品有特色就有吸引力、竞争力。同样,一所学校有特色,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特色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它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地位,是学校的生命。积极的教育竞争是人们前进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学校蓬勃兴旺的有力杠杆。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通过竞争学校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
3、办学有特色是办学规律的体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是一所学校,管理的对象都是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但管理的模式、风格、规章、措施等却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更不应该一样。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潜在的优势,经过反复认识筛选,就会找到形成特色的突破口。特色不是一枝独秀,形成特色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土壤。所以,特色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创建学校特色,学校管理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三、办学特色建设的策略
1、校长有独到的办学思想是形成特色的关键。校长是学校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校长的办学思想会影响学校办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追求、角色定位,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先评价它的校长。”校长对办学行色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办学特色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可见,办学特色的实质即为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和领导风格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反映,也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关健。
2、确定合理的特色项目形成是特色的前提。学校特色是学校建立品牌、提高社会区分度、提升声誉的重要途径。因此,选择什么项目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它既决定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方向,也决定学校最终能否形成“特色”并不断取得“特色效应”。综观各校选择的特色项目,内容和形式色彩缤纷,但所有的项目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最后归宿。选择特色项目要依据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考虑到校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学校特色项目的选择应坚持如下几条原则:
(1)特色项目要建立在本校已有的资源要素基础上,提倡多样化,倡导“不同”;
(2)特色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应使全体学生受益而不是部分或少数学生受益;
(3)特色项目要能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突破口,推进学校全局发展的“长动力”。
3、认清办学特色形成的规律是本质。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完善的长期沉淀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规律。办学特色形成的规律主要体现在:
(1)优胜劣汰。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不断进行着“适者生存”的筛选,是一个自我完善优化选择的过程。
(2)由隐到显。办学特色是一个由潜在优势逐渐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3)供求平衡。办学特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存在的,是办学者的办学思想与社会特定需求探寻吻合的过程。
(4)扬长避短。是指不断为促进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发挥学生之所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的过程。
(5)实践检验。办学特色的形成是校长办学思想放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的过程。
(6)支持合作。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有教育政策作为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创造条件,上级主管部门深化管理等相应的措施作为支撑。只有把握以上这些规律,才能在办学特色建设中不愠不火,走向成功。
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核心。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最直接的执行者,校长办学思想的反映、特色项目的执行、特色规律的把握,最终都要由教师来具体落实,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办学特色能否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办学特色能否形成。提高教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从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使其认清由于工作的需要应保持继续学习的愿望;
(2)提供学习的机会,经常让教师接受各类培训,如可以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3)考核和评价结合起来,采用“群体激励法”对教师进行奖励,通过奖励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奖励要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由此可见,只有将学校看成是一个超有机体的生态系统,以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逐渐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主动促进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可能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摘 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宁缺毋滥的原则。学校特色文化要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历史渊源、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等去挖掘与提炼,并重视课程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校永葆青春活力。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因地制宜 校本化 课程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可能和必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学校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个性的诉求,是对地域文化的接纳、弘扬和超越。学校特色文化,是本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品牌和名片。学校特色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教化的功能,在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学校特色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浓重的地域性、鲜明的主题性、独特的校本性和强烈的目的性,所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学校特色文化的主题必须鲜明而独特,让人一想起这个名称就能想起这所学校,凸显品牌效应。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极大提升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并非为特色而建设。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原点,是这所学校所师生的属性。忽视师生属性而去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无异于舍本求源的奢望。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特色文化的基本特征,肤浅地谈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诸位商榷。
第一,尽管学校处在特殊的地理空间内,但它同样经受着历史时代风云的洗礼,加之人事尤其是校长的变更,使得学校在不断的整合中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可透过这斑斓的色彩,总会在这个历程中找到其发展的一些精神维系,这些“精神维系”就是推动该校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历史传承。它就是学校特色文化之所在。当然,也有些学校办学历史短,难以在其内在品质方面提炼出学校特色文化,这就需要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中去发掘。关于这一点,将在后边谈到。在历史厚重的沉淀中提炼特色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学校文化的主流与多元的关系。一要坚持主流文化,将其上升为学校特色文化,让它引领学校的发展;二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最大限度地消解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让非主流文化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这是保持学校特色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1] 譬如,创办于1925年的南京市第九中学的特色文化为“雅博文化”,它源于六朝古都和该校厚重的历史沉淀;南江二完小的“儒学文化(具体名称不详,见谅)”源于南江的文庙文化。
第二,那些办学历史短的学校建设特色文化,要敢于跳出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在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方面下功夫,这是学校特色文化本土化的要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们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办学历史短的学校不妨去其糟粕,吸其精华,赋予它特定的历史和时代内涵,将其上升为学校特色文化。譬如,我的母校旭光小学地处大山之中,千百年来旭光人民依仗大山生养休息,锤炼出大山一样的刚毅和胸怀,但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封闭意识,旭光小学完全可以将“大山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加以打造。关门九义校将“梅花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加以打造是很好的范例,它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既充满乡土气息,又秉承了历经磨砺,战风斗雪,吐蕊报春,傲岸清高的梅花精神。著名的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的学校特色文化,也源于它的地域环境。不管是历史文化传承还是地域文化提炼,都要注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办学宗旨、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相融合,这种特色文化才能蔚然成荫。
第三,学校特色文化是基于学校而学校固有并的,它是学校理念和学校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而不是外加的。特色文化的建设方向一旦确定,就要重视和强调特色文化的校本化。校本化是指学校特色文化的自主性、内源性和独特性。只有校本化的特色文化才具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才能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才能使学校办学个性得到彰显,并代代传承;也只有学校特色文化校本化,才能打造特色学校。那些遗弃学校固有文化传承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求末。如果新任校长无视学校特色文化的力量,那么他们的工作将很被动,甚至走向失败。每位新任校长所能做的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不断丰富与提升这种文化的内涵,而不是想当然地另立炉灶。这也许就是“随乡入俗”的含义吧。
第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还要搞好长期规划,遵循整体性、全员参与性、长期性和创新性原则。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种整体性发展战略,其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稳定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和积淀。只有积淀上升到一定层次,某种教育思想、理念才能成为一种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成为提升学校育人能力的源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建设与享受的主体是人。因此,在校长的引领下充分激发全体师生的创造激情,共同参与特色文化建设,才能把校长的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育理念,并转化为全校教工统一的教育信念和学生自觉行为。同时,学校特色文化是流动的,它的流动既有学校内在发展的驱动力,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因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保持它的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第五,不管学校建设哪种特色文化,都要关注并重视课程文化建设。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内核和精髓则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本质所在。人的本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创造,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创造更能凸显并表征人的本质的重要与灵性和智性的可贵。”[2]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是指特定的学校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应有的卓越高远的治学理念、德才兼备的人才价值取向、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与创新的探究精神、富有真善美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等。”[3]这种精神文化,对个人来说,是人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主心骨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指南针。因此,课程文化对学校来说,是学校持续成熟发展、提高育人品位的深厚底蕴和灵魂,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
总之,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宁缺毋滥”原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历史渊源、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等潜心发掘与提炼,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奠定坚实基础。但不管把哪种文化确定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主题,都要高度重视课程文化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健康成长,使学校永葆青春活力。
第二篇: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提起“感恩”二字,大家一定会以为这是老生常谈,太多的人提到它,太多的文章写到它,大家也早已对这两个字烂熟于心。但我今天想要让大家静心自问两个问题:你真有感恩之心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一定会毫无悬念地答出“有”。那我再问第二个问题,你将自己的感恩之心付诸于行动了吗?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像第一个问题那样好回答了吧!在这里我想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你真有感恩之心,并能时时将感恩之心付诸于行动,做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那么你一定会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一个乐观进取的人,甚至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美国物理学业家霍金面对记者提问时敲在键盘上的话语,我们知道卢伽雷病把霍金的身体和生活的大部分固定在了轮椅上,命运让他失去了太多,给了他太多的痛苦,但霍金先生却能将这一切的
不公与不幸化作博大的胸怀与深情的感恩,他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在轮椅上让他的思维飞出地球,飞向宇宙,在“夸克”“黑洞”的陪伴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登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这就是感恩的力量,这就是感恩的回报。
不是吗?雷锋感恩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新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外流芳;钱学森感恩祖国,感念父母,拳拳爱国意,浓浓骨肉情,使他有了“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经历,在中国航天事业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山西临汾女孩孟佩杰感恩养母赋予她的家,八岁开始一边照顾病瘫的养母,一边上学,一边做家务,她重孝德,侍奉养母四千多个日夜,她知感恩,带着养母上大学,她感动了临汾,感动了山西,感动了全中国。
说到这里我想说说我自己,请允许我不谦虚地说一句,我也是一个“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人。
记得小时候,我看着父母为供我们姐妹三人读书,辗转从农村走到城市打工,他们 的辛劳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努力学习不敢有一丝懈怠,终于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让我的爸爸坐在了家长会的第一排;早上上学,来不及吃早饭,妈妈每天给我们姐妹三人两角钱买饼子(当时的饼子两角钱一个),我作为大姐,便要求两个妹妹每天悄悄在家里拿上半个馒头,将两角钱统一交到我跟前,这样每天可以存六角钱,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把累计的早饭钱给父母买了麦乳精等一些补品,直到现在父母说起这件事,脸上还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长大后因种种原因我未能走进大学校门,参加工作走到县城才知道还可以上函授班进行自学考试,我感恩于进修校给我提供的进修深造的机会,感恩于山西师大的老师们能在寒暑假到我们县城授课,每次上课我都前三名来到教室,因为都是成人没有值日生,我便每天坚持擦黑板,每天义务值日,我总是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课听讲特别专心,最终在别人认为函授只是为了要张文凭的认识上,我真正学到了很多,并为我下一次顺利通过本科的自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工作的足迹已由乡镇走到县城由县城走到市区,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能走到今天我还是那句话,我做到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我感恩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强大的新中国,她让我不必像前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因此我要埋头尽心做好自己的事;我感恩于我走过的每一所学校,它们给我提供了学习、成长的机会,因此我要努力工作,为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我感恩我的每一位领导,他们指我以方向,让我能力见长,他们给我以制度,让我自律自强,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向领导证明我一定不负众望;我感恩于我的同事,她们给我以快乐,给我以支持,我要殚智竭力,服务于她们,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感恩于我的家长,我的学生,感谢他们的认可,感谢他们积极的配合,我定当以尽职尽责的付出,还他们的孩子,还我的学生以不断的进步,健康快乐的成长。
是感恩,让我心胸开阔;是感恩,让我无悔付出;是感恩,让我开心工作;是感恩,让我快乐收获。
同学们,努力做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吧,当你上课想要走神说闲话时,请想想父母操劳的身影,期盼的眼神;当你课外经不住诱惑,想走入网吧,想花前月下时,请想想老师的谆谆教诲,自己的远大志向;当你懒惰任性想要丢下自己吃过的零食袋时,请想想保洁人员每天起早贪黑的身影和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有的形象;当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重拳出击时,请想想班级的荣誉,学校的纪律„„
感恩,在心,也在行,唯有“知恩于心,感恩于行”,铭记责任与使命,我们才会脚踏实地,一路前行,从而用行动来践行我们的诺言,成就自我,回报社会。
第三篇: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普宁市中小学班集体活动设计案例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单位:果陇小学
姓名:许秀虹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设计意图
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有很多学生家长下海经商、出外打工、忙碌工作,却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关爱和理解,缺乏与孩子们的沟通。就此引发了现代学生心理特点:自私、自卑、不自信、缺少同情心和爱心。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结合我校开展的养成教育和感恩活动,我组织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主题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以此为契机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栽培之恩、同学帮扶之恩、社会关爱之恩,知道以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
活动目标:
1、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感恩,懂得怎样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增强学生对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学生快乐成长。
3、让学生感念时代的赐予,珍惜现在的拥有,增强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活动准备:
(一)布置场地,落实教学道具,定立教育主题。
活中,同学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养育我们、老师教诲我们都是理所当然的,感觉身边拥有的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的,有时还因为自己的意愿不能被满足而产生抱怨。现在请大家先来看看这些图片。
(观看课件图片,触动学生内心良善,开始感悟生活幸福,学会感恩)
2、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主持人:老师们,同学们,我宣布《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知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快乐生活
1、听故事导入
主持人:首先,我们应该感恩谁呢?先听我讲《一碗面》的故事吧。(课件呈现)
2、感受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辛苦
主持人:世间最神圣的爱是父母之爱,世间最博大的情怀是父母的胸怀。父母把他们最好最宝贵的都给了我们,把辛苦都留给了自己!
(观看课件图片,体会母亲的爱,品味父亲的爱,感受父母的辛苦。)
3、反思觉醒,读懂父母心
主持人:现在,再请大家回忆一下:我在家里最经常对父母说的话是什么?父母经常对我说的话是什么?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4、永记父母的爱,孝敬父母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该怎样报答父母呢?
(学生发言,主持人总结,课件出示,记住每年“母亲节”“父亲节”的日期)
三、感知老师栽培之恩,尊敬老师,奋发向上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要知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为了将来,我们要自尊、自律、自强、自信,刻苦学习、勇于探索,奋发向上,走向辉煌!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老师的深情、社会的关爱!最后,让我们一同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普宁市燎原街道果陇小学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更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普宁市十所养成教育学校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响应学校推行的“感恩活动”,结合本班的实际,我组织了本次主题班会活动。
本次主题班会的设计,首先从感知与学生最亲密的父母之恩切入,以父母之爱推及老师之爱,理解老师之爱,认识同学的帮扶,懂得社会的关爱,学会了感恩,学会留意身边的感动事件,并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从而不会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撒播感恩种子的同时,也搭起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听故事、欣赏朗诵、朗读承诺书、制作感恩卡等活动,不仅延伸了活动的内涵,还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灵共振。在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讨论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提升道德意识,升华感恩情怀,从而自觉内化为行动,达到“感恩于行”的目的。
第四篇:感恩于心,知恩于行 课题研究方案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高县文江镇初级中学校德育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个人中心论”盛行的时代,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所有的人为他们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却忘了,没有人该为你受累痛苦,所有人为你做的只是因为爱你。人最容易养成,且最容易忽视,却对人生和生命危害最大的习惯是习惯了受惠而忘记了感恩。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人,越是对自己无私奉献的人,人越容易产生埋怨和怪罪心理和情绪,越容易忘记尊敬和感激,越容易吹毛求疵,越容易求全责备。不知道感恩却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的人,都是已养成了最大不良习惯的人。
对此,我校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以及我校水育文化培育学生六好品质的德育目标,我们提出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农村中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场所的反恩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二、课题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周宇峰
副组长:周光勇
侯世强
曾成会
朱孝会
研究人员:各班主任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中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将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而通过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该理论。
2、制定“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年段目标体系、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原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本课题研究通过将学生的活动与交往为路线,将学校、家庭、社区联成一个主体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深化道德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品德自省内化”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资质的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措施
(一)研究思路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
(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3)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课外活动及大课间活动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的感恩之心。
2.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
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语文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
3.展开感恩教育活动,我们以《中学德育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等中学德育的纲领性文件为依据,以“一片孝心回报家庭、一份爱心回报他人”、“一腔热心回报社会”为基本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切入点,将感恩德育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4.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5、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研究活动的具体策略: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一日护蛋行动”、“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七年级的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八、九级的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举行主题班队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
(1)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2)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2---2019年3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3.前期调查表
4.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5.调查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9年4---2019年10月)
1.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具体的实践工作,2.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
3.中期调查表
4.注重材料的积累和归档
5.做课题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9年11月-2019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3.感恩教育展示活动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
我校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倡以人为本,以德治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倡导“孩子的笑脸是学校的阳光”。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家长学校、教师、家长已基本形成了育人共识,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另外,我校在前期做了一些感恩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为此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此次课题的申报给我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指引了方向,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制度化、规范话,坚定了我们深入开展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完成本课题也具备足够的条件。
1、组织保障:校长为课题组总负责人,作统筹安排;德育处具
体落实、业务指导。
2、成员保障:课题组的每位实验教师都是通过学校上会讨论,权衡各方面能力和条件精心挑选成立的一支富有创造力的队伍。
3、制度保障:制定课题研究实施制度、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制度和成果奖励制度。
4、经费保障:学校将提供课题研究所必要的研究经费。
5、时间保障: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工作展开,不致教学与科研产生时间冲突;同时学校将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提供保证。
6德育资源保障:有效的德育活动离不开德育资源的支持,我们尝试充分开发利用和挖掘整合德育资源。这里的德育资源是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资源,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条件性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创意、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我们更多的是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订感恩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在少先队开展的活动中冲破传统德育的束缚,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感受生活,自我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高县文江镇初级中学校
2019年2月
第五篇: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小学生感恩主题班会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四(5)班“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从“知恩”到“感恩”,不忘父母之恩、师长之恩、帮扶之恩、、、、学会感恩图报。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孝心和爱心,学会珍惜和感恩。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重点: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 活动形式:
问题讨论、汇报、诗歌朗、美文诵读等 活动准备:
搜集有关爱的故事;有关感恩的词语、诗、故事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师讲述《13岁少年擦鞋赚钱救病母》的故事。(课件2:图片、题目、思考的问题)
师:男孩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感恩)
师:是呀,因为感恩,有了真挚的亲情;因为感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主题班会。希望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学会感恩。下面请黄可滢、程以理、伍仙倍、李宇洋同学和我一起主持这次主题班会,大家欢迎。
5、主持人(合):谢谢同学们。
滢:是谁,把我们带到美丽的世界? 理:是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倍:是谁,给了我们生命中全部的爱? 宇:是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主持人(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寻找身边的爱。
二、知恩于心———寻找身边的爱(课件3:题目、我、父母)
1、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展示与父母的图片)师:谁先来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师评价1:多幸福的一家,一切都因为有爱你的父母(展示一家人去旅游的照片)
师评价2:X X,你真幸运,你有爱你的父母。(学生展示生日相片)
师评价:爸爸妈妈对你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这是爱的表现,老师相信你不会令他们失望的。(父母引导教育的故事)
2、分享身边感动自己的人和事(滢、理、倍出场)
滢: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的爱护,我们还得到过哪些人的关心和帮助呢? [爷爷奶奶(长辈)、老师、同学、邻居等](倍随后点击课件3:老师、同学、他人)
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与同桌分享令你感动的人和事吧!(要求:同桌出示相片分享;主持人互相分享,师巡视)
师:点点滴滴都是情!听了大家的交流,我们情不自禁地为爱而感动,只要我们有一颗心去体会、去感受,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正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三、介绍西方节日——感恩节
倍:是的,那么多人关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吗?我们能不知恩图报吗?所以,在西方,有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生齐说:感恩节)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宇点击课件4 :西方节日——感恩节)
四、美文朗读、情感熏陶
宇:中华民族虽然没有感恩节,但是却有感恩的传统。从一些流传下来的节日、词语、古诗等可以找到证据。
1、关于感恩的节日(宇点击课件5:节日)
倍:这是关于感恩的节日(倍读节日名称,提问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的时间)
2、关于感恩的词语 倍:有一些词语是描写感恩的,你们课前搜集到哪些关于感恩的词语呢?(生回答,师随机点评)
(恩重如山;知恩图报;感恩戴德)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感恩的四字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课件5:四字词语)
3、关于感恩的《三字经》 师:《三字经》里也有关于感恩的内容。男、女同学合作读,好吗?谁先来?(全体起立,课件6 :《三字经》)
师评价:声音真响亮,我相信你们做得会更好。
4、倍:谁还会背关于感恩的古诗《游子吟》,还有《悯农》?(2人)倍:我知道我们班有一些女同学不但会背《游子吟》,而且还会吟唱《游子吟》,我们用掌声请他们出来为我们吟唱。
5、部分女同学吟唱古诗《游子吟》(?人)
理:谢谢女同学优美的歌声。大家请看屏幕关于感恩的故事。
6、阅读关于感恩的故事(课件7)(主持人回座位)
五、感恩于行———我会感恩
师:感恩不仅仅存于心中,更重在行动。其实感恩也不一定就是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为爸爸妈妈倒一杯茶也是对父母的感恩。谁来说说我们如何感恩?(课件8:感恩于行——我会感恩)
1、讨论:如何感恩?
2、感恩方法推荐。
3、展示汇报十六小“感恩教育”评价表。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的活动,还进行了评价。请同学们拿出评价表。小组内先评评哪个同学做得更好。(课件9: 评价表)
师:请评“ A”的同学站起来,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他们出来。今天在这里,我们要给他们颁奖,表彰我们班九月份的“感恩标兵”。(奖励)
师: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除了要感激父母之外,要感激的人太多太多,同学们,你们最想感谢谁?谁愿意分享?(展示表格第二部分)
师:感恩方式其实有许多,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随时回报于别人。(主持人上)
滢:我知道,我们应该感恩--------------(合)感激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
理:我知道,我们应该感恩--------------(合)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倍:我知道,我们应该感恩--------------(合)感激帮助过我们的所有人。宇:我知道,我们应该感恩--------------(合)感激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
合:我知道,我们应该感恩,感激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滢:蓝天白云;理:湖泊大海;倍:阳光空气;宇:鲜花绿草)滢:下面请梁老师给我们讲话。
六、班主任小结
在这次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正是有了你们的参与,这次主题班会才会成功。谢谢你们,老师有一番话送给大家。(课件10:寄语)
倍: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感恩给了我们力量,感恩让我们与爱同行。接下来就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起齐唱歌曲《感恩的心》,全体起立。
七、结束语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所有听课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