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于心,奉献于行
感恩于心,奉献于行
感恩一词我们都不陌生,它体现着人的真实情感。感恩父母,是他们赐予了我们生命,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恩师长,是他们用知识与智慧健壮了我们的羽翼,使我们有飞向天空的力量;感恩同事朋友,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相遇相知便是最大的缘分;同样,更需要感恩的是我们的企业,是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挥洒青春热血、谱写壮美诗篇的舞台。
参加工作之后,常听到一些在台资企业工作的同学抱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企业的生意越发难做,大家在感慨好工作难找的同时却很少反省:很多人并非找不到好工作,而是觉得自己能找到的都不是好工作。于是,理想的工作找不到,能找到的工作又不愿意好好做,只能在抱怨和迷茫中坐看机会流走。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世界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工作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更是我们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而我们的企业,正是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正如杨总有句话说得好:“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台湾的十大企业家中有九个出身贫寒,他们都是从最卑微的工作做起的。可见,英雄不怕出身低,关键是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工作。
现在公司五期增资扩建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自己也非常荣幸的被推选参与其中。原来一直待在三班岗位从事现场操作,现在忽
然做起了工程师助理,转变了岗位与角色,开始还有些不太习惯,但是想到原岗位领导同事寄予的殷切期望,自己很快的完成了转型,全身心的投入到五期工程建设的热潮来。虽然每天手头的工作比较繁忙与琐屑,但是每天都能从工程师师傅那边学到新的知识与经验,每天都有的不同的收获。
是啊,“没有卑微的礼物,只有不懂珍惜的人,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不懂感恩的人。一个知道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时时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企业给予的一切。”如果企业是一条船,那么我们一双手就是一支浆,只有我们共同伸出双手,让千千万万支浆一起使劲,我们的航船才能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作为公司的年轻力量,只有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勉励自己知责任而奋进,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奉献于公司建设发展的滚滚浪潮之中!
第二篇:感恩于心,感恩于行
感恩于心,感恩于行
感恩,中华之传统美德;感恩教育,学校之德育根本;知恩感恩,人生之善行本源。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道德的其他方面相互联系,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无德有才是小人,无才无德是愚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德才兼备的人。但是我想所谓德才,首先应是德,德之后才是才,也就是说只有先有德再有才那才是我们所谓的人才。而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德”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基点,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加之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促进和保障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感恩主题系列活动背景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逐渐抬头,人们的感恩思想受到冲击,呈现出感恩精神缺失现象。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职校学生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精神空虚,缺乏动力,不求上进,比吃、比喝、比穿、比玩,就是不比成绩,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栽培,他人的帮助。
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主要表现: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薄、拜金主义倾向严重。造成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的欠缺,淡化了感恩教育;学校教育的偏失,轻视了感恩教育:社会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感恩教育;中职生自身素质的不足,遗忘了感恩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职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缺失。这类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学会感恩在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在2011年将德育工作重点全面的转移到感恩教育上,加强中职生的感恩教育成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课题。根据学校的相关精神,按照学校领导的相关指示,我校各个部门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认真分析,对中职生感恩教育的内涵及价值、中职生感恩品质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中职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我们身边的同学,大部分同学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在得到帮助的同时感激别人,可是真正去做的人却很少。对于感恩只是心中的一丝想法,而没有去实践的问题,我们觉得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得到感恩教育不够。
二、感恩主题系列活动目标
依据上述原因分析和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从“以人为本,爱为核心,精心经营”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根本,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色、鲜明的专业特色、鲜明的校本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的价值观念,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孝亲尊师、仁爱平和、笃行精技、诚信明耻”的八优学生。力行传统文化,以孝亲尊师为突破口,以礼义教育为切入点。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传承孝道“能知恩、会感恩、尚报恩”的教育活动,并将其确定为2011年的德育工作重点。学校德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任务,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德育还应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传递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关爱他人也自尊自爱,引导他们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三、感恩主题系列活动形式
1、营造感恩氛围,构建感恩校园。通过升旗、重大节日的纪念,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及为社会服务意识;开展全校性的感恩教育讲座;从师生互相问好开始,形成了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我们有幸请到了为大家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课,同时还请到了各位同学的家长一起来参加这次会议。
2014年4月我校邀请了中国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的著名专家曹斌老师举办了《让爱你的人为你自豪》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
曹斌老师引导学生重温儿时成长往事,感念父母师长的恩情,用一句句深情的话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诠释着“感恩”的深刻内涵,在场的家长、老师、学生无不深受震撼,泪眼婆娑。还有同学走上讲台,表达自己对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现场气氛非常感人。家长、老师们听着同学们真切的感言,万分欣慰,转眼间,已泣不成声。
目前,感恩业已成为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学生中也逐渐形成争当“感恩”之人,争做有“孝”之子的和谐氛围。
2、由师开始,感恩传递。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购置《弟子规》教材,并组织了班主任和其他老师自习研读、学习《弟子规》,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动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做“能知恩、会感恩、尚报恩”的模范。由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促使学生懂得了“能知恩、会感恩、尚报恩”的“三恩”教育。各科任课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融入了感恩教育,很多学生称在课堂上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
3、身体力行,感恩于心。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在学校各个系设立文明监督岗,让学生通过观察监督学生校园生活行为,感受其影响,指出污点,发现闪光点,亲身体验,触动心灵深处,重拾那些被自己遗忘的宝贵财富。学生通过全员参与,履行文明监督岗的职责,真正实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的效果。
4、家校合作,共建感恩。学校召开了校级家长委员会会议,并时常邀请知名专家为我校师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各个系都分别召开了系级家长委员会会议。发挥了家长学校积极作用,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联系网。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感恩之心,有效地让学生做到知恩、感恩、报恩。
5、丰富多样,多彩感恩。通过开展班级主题班会、板报评比等一系列感恩活动,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利用墙体、板报,广播、和橱窗,宣传优秀人物,表扬、奖励优秀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构筑了文明和谐幸福的校园。
(1)主题晚会。活动领导机构:组
长:王学旺。副组长:王文亮
续广全
余勇
张森林
赵成义。成 员:任雅萍
郭强
于海峰
李建华
冯建明
张树旺
化许平
屈保银
成志俊
各班班主任。活动范围:高
一、高二全体师生。
时间安排: 11月25日下午活动时间:经贸系彩排。11月25日晚自习:机电系彩排。11月26日下午活动时间:计算机系彩排。1月26日晚自习:艺术系彩排。12月2日下午3:00开始:经贸系交流。12月3日下午3:00开始:机电系交流。12月9日下午3:00开始:计算机系交流。12月10日下午3:00开始:艺术系交流。
(2)诵读弟子规。本届《弟子规》背诵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9月中旬——2015年1月上旬):以班以系为单位开展《弟子规》原文诵读背诵理解训练活动。第二阶段(2015年1月中旬):学校组织《弟子规》原文诵读比赛活动,以系为单位分别进行。
第二阶段的比赛加强了各班级的凝聚力,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存感恩中快乐生活、开心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陶冶性情,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经典教育,感受“孝”道熏陶。营造了出浓厚的校园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引导了学生热爱背诵,还能快乐感受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文化!
活动形式:
1、以班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诵读时要求脱稿;时间控制在5-8分钟以内。
2、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诵读。
3、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各部比赛时间(下午15:00—17:30):机电系:2015年1月13日(下午15:00——17:30);经贸系:2015年1月14日(下午15:00——17:30);艺术系:2015年1月14日(晚19:00——21:20);计算机系:2015年1月15日(下午15:00——17:30)
(3)“感恩、宽容、理解、关爱”主题黑板报
各班的班主任老师对黑板报的设计及制作十分重视。各班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制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踊跃参加。黑板报版面设计新颖、独特,画面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学生对“感恩”的理解、感悟融入到实际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诸多习惯中,学生在选材、制作、欣赏的过程中再次受到感恩理念的熏陶教育,可谓融欣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评比过程中,各系各班的黑板报各有特色。各种风格黑板报的呈现,为同学们积极学习并践行“感恩、宽容、理解、关爱”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主题班会。百善孝为先,育人己作则。举行“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 2014 年12 月2 日,经贸系292班举行了一次“百善孝为先”的主题班会。班会以一首《感恩的心》开始。继而播放了一段《跪羊图》的视频,看完这段视频,老师、同学们上台一一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大家都在忏悔,觉得自己平常对父母做得很不够,今后一定要学会珍惜,学会孝敬父母。曹蓓蓓老师在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时,不时流泪,父母之恩,恩重于山,吴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感人事迹,以及张老师发出的“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生遗憾,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同学都感动地掉下了眼泪。
通过这次班会,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平常对父母做得不够,都表示今后应该好好学习并实践《弟子规》,做一个孝顺之人。
(5)观看视频《众里寻你 2014“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我校于12月16日晚组织2000余名师生在各班教室进行了集中观看。
此次颁奖典礼以人物专题短片的形式介绍了2014的10位“最美孝心少年”。同学们看到了自己患有先天性血管瘤,却要每天照顾患病妈妈的5岁女孩;看到了用捡拾的废弃材料为高位截瘫的爸爸制作电脑架,帮助他开网店创业的阳光大男孩;看到了自己曾面对死亡却与患病的母亲不离不弃,梦想20年后成为一名厨师的坚强小姑娘„„“最美孝心少年”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同学们的心灵,质朴善良的话语使同学们不禁潸然泪下,内心受到深刻的灵魂洗礼。
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把“孝心少年”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传递到全社会。
(6)班级文化建设。2014 年11 月20日下午,我校由德育处、各系政教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联合检查验收组对班级文化创建活动进行第一阶段的检查验收。
班级文化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班级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构建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有利于各系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立规矩、懂感恩、促就业”为主题,各班经过半个学期的精心策划、准备和充实,班级文化创建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初步完成。
6.校企合作,渗透感恩。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生活与学习,深切体验企业文化和工业文明精神,结合“三恩”的教育感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四、我校感恩教育取得的成果。
学校开始试行学习力行《弟子规》的教育工作。在很短的时间里,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家长学生和老师的高度认同。现在的教育活动是《弟子规》系列教育的深入和发展,是《弟子规》教育生活化和常规化的体现。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德育效果目前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
1、学生掌握了一些传统文化理念,人心积极善良,能自觉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班级活动。
2、学生能怀着感恩的心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3、学生的爱心得以升华,互帮互助,关爱同学。
4、学生也更加勤俭节约,能够体会父母的辛劳。
5、学生的文明礼仪得到提高。
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我校将继续以先学做人、后学技能为治学名言。我们全体教职工将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不断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使德育教学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构建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我们要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外吸引力和对内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通过感恩教育,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找到一把开启幸福人生大门的钥匙,同时,也为教师找到一把开启幸福人生大门的钥匙。
以感恩教育为措施,用科学发展观做引领,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把我校办出特色,办成家长满意的学校,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第三篇:感恩于心 感恩于行
感恩之心 感恩于行
感恩就是能够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单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还有许多人在你背后为你创造和奉献。
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却偏偏被人们所忽视。他们无视父母多年的养育,把年老的他们当成累赘,千方百计地想撇下他们。所谓的“敬老院”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之地,使他们“名正言顺”地撇下了父母。“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是中国历来就有的古训。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他人,更不会主动的帮助他人。”作为子女,我们要打开心窗,学会感激,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的确,一个连父母都不感激的人,那他还会感激谁呢?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回报的人,那他又能拿什么来帮助别人呢?
现实生活一些有关感恩的言论也比比皆是。就拿大学生来说,一些受助的大学生面对面对他人的资助,表现出心安理得,这不禁让人心寒。作为一个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素养都没有,不仅丢了大学生的脸面,更是令学校蒙羞。就连一个小学生也懂得受人好处,说一声“谢谢”是最基本的礼貌,怎么到了大学生这里,却连一个小学生都不如呢?这也得从我国的教育模式说起。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多与学习理论接轨,缺乏实际的操作;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却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即使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学习它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实际联系不了多少。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思想道德上的缺陷。缺乏感恩之心,使他们把别人的资助当成是理所应得。不但没有感激之意,而且资助也未用到实处。从“知恩不报非君子”可以看出先辈们对报恩有多么的重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先撇开涌泉不谈,就连“滴水”相报他们也都做不到。只有知恩必报,才能让施恩的人继续发扬他们的慈善热情。
之恩于心,感恩于行。我们要用行动铭记感恩,不要让感恩只在言语间流传。这种言行不一的虚假做法,只会让更多的人效仿,没有任何作用。只有行动的坚持,才能让感恩更好的传承。
记得我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里面讲到。做父亲的要把年迈的老人抛弃,于是叫上儿子,把老人装进框里,一起把老人抬到一个偏僻的山里丢下,当做父亲的准备离开时,他儿子对他说:“以后等你老了,我也要把你送到这里来吗?”这一说着实让着做父亲的吓了一跳,一阵深思后又把老人抬了回去。就这么一个简短的小故事,稍带些幽默气氛。但是其中蕴含的确是深刻道理。我们都做不到感恩,又凭什么让后代对自己感恩呢!
没有感恩之心,何来感恩之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人道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新中国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道理”。而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又是什么呢?无非就是“知感、感恩”吧。
感恩之心铸就感恩之行,感恩于行,传递感恩之心,用行动铭记感恩。
第四篇:感恩于心,感恩于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面对过往的青春岁月,绚丽的梦在心中沉淀。七彩的故事划过心田,留下清晰的印记。回眸年华的远逝与青春季节的轮回,在心中旖旎成一处风景,在岁月的河畔我慢慢思索渐渐成长。今天很高心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思索。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则消息:著名歌手丛飞缩衣节食,资助了七名贫困少年上大学,而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曾受过他资助的七名大学生竟没有一个去看望过他,而当着几个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只是淡淡的回答说:“这让他们觉得很没有面子”。我不知道当时他们是怎样想的?难道他们连最起码的知恩感恩都不懂吗?如果真是这样他们怎么能在未来的社会中为人名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呢。也许有些人笑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所成就。可是感恩是一种人性的反应,一种品德,一种生活得态度,健康的心态。知恩、感恩、报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文化传统。古人说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给变了他们人生命运这么大的恩情呢。
不懂得感恩的人是自私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给做一个跟恩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懂得感恩才能学会感恩,才是一个高尚的人、受人尊重和敬仰的人。学会感恩就是让我们先懂得生命的真谛,懂得生活得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懂得感恩,用微笑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学会感恩就是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朋友他人对自己的关爱。
江泽民主席曾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时说过:“求知与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大学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这无疑是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知恩感恩,这样才会在将来的事业中有所成就,才能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才能为人民、为社会中做出贡献。
然而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社会和学校的帮助,也就没有我今天的生活,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努力、拼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更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千千万万的人去关心和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学会知恩、感恩,用感恩的心去生活,用行动来回报恩情。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五篇: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盐城市龙冈中学情感教育特色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盐城市龙冈中学从2006年开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为主要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全面启动感恩主题教育,通过活动引领、学科渗透、文化熏陶等举措,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彰显情感教育特色,打造四星高中品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与日俱增。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当今社会,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不少学生渐渐远离了感动,忘记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的。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感的失落,该校充分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等媒体,通过张贴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环境布置,征集感恩格言等形式宣传感恩的重要意义,宣扬感恩的先进事迹,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浓烈的感恩氛围,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常念感激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活动引领,增强意识。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该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该校开辟以“感恩、责任、奋进”为主题的黑板报,让学生回忆过去、认识现在、畅想未来;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合唱比赛,让学生唱出理想、唱出希望、唱出对所有人的感激之情;教师节期间,该校开展“莘莘学子感师恩,浓浓爱意话真情”主题教育,组织学生给老师做一张表达感恩的贺卡,开展征集尊师格言等系列活动,营造浓烈的尊师重教氛围,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通过观看感恩影片,吟诵有关感恩的诗文,聆听有关感恩的歌曲,讲述有关感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真诚和可贵。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通过书信,学生表达了对顶撞父母的悔恨和不理解父母爱心的忏悔;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比赛,为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为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感谢与自己共同战胜困难与挫折,共同品尝成功和快乐、朝夕相处的同学,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国庆节之际,学校组织“中华爱国歌曲大家唱”比赛,开展以“感谢祖国”为题的征文活动,感社会之恩,感时代之恩,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办一期板报,出一份简报,清明节之际,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开展以“感恩自然”为主题的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活动,让每一个同学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倡导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
学科渗透,文化熏陶。学科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该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想内涵,有机渗透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组织全校师生撰写的《感恩教育读本》,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校本教材供师生阅读。该校从文化建设入手,举办以“感恩励志,共同进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感恩的优良传统,为学生营造一份潜移默化的感恩氛围,力争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感恩的气息。感恩像一缕春风,将枯枝败草装点得生机盎然;感恩是一剂良药,将紧张的人际关系调节得宽松和谐,感恩文化已成为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
吃饭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穿衣时,“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校学生深受感恩教育的影响,把对祖国,对父母,对师长,对他人和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实际行动,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自信自强,成绩斐然。在盐城市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征文和演讲比赛中,该校有5名同学获一等奖。2009年,在省中学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知识竞赛中,该校代表队荣获盐城赛区一等奖;在盐都区中小学广播操录像评比中,该校获得唯一的一等奖,真正无愧于“盐城第一操” 的美誉;田径队在2009年盐都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校男子篮球队在市篮球传统校比赛中荣获第二名。省作文大赛、电脑制作比赛、奥林匹克竞赛,该校有2人获省一等奖,11人获省二等奖,15人获省三等奖,精彩纷呈的龙冈中学已成为莘莘学子梦想成真的精神家园。
对学校特色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鸿源
摘自:《中小学管理》
摘要:学校特色建设的起点是学校自身的需要,其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校本、精细、实效、突出”。特色建设成功在精细,包括系统和细致两个方面。特色建设要与学校基础性问题对接,特色的内涵发展应当成为重点之一。深入的研究是学校特色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特色学校;学校特色;校本;精细;内涵发展
当前,中小学学校特色建设的热潮方兴未艾,为了使特色建设持续发展,发挥实效,避免特色建设由热潮变成“热闹”,我们需要在已有理论研究和学校已经创造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几个基本问题。
一、学校特色是比较的结果吗?
对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含义,研究者多解释为学校发展中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越或优胜之处。这种看法的侧重点有两个:一是教育活动的优秀属性,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的相对特殊性。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个解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当进入特色建设的实践领域时,对于这两点说法,就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了。
学校特色是比较的结果吗?如果比,那么主要和谁比?实际上,学校特色建设不一定要与别人比较,如果老在“我们学校发展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色”方面费心思,就本末倒置了,甚至可能阻碍特色的建设,因为很多学校可能觉得我要做的别人都已经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自己没有发展余地了。实际上建设学校特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本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多彩活动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改进搭建平台。所以,如果说学校一定要比较的话,那么也主要是与自己的过去比,与本学校发展的需要比。如果学校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突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接上了,那么,学校特色发展就有了根基。从现实来看,一所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很难绝对与别的学校不同,因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趋同,办学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限制,在特色建设内容上的不同只能是相对的,不同之处多是在项目活动的细节或者发展的深度上有所差别。企业发展中差异化战略从竞争角度考虑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之说,对于中小学的特色建设来说,这句话改成“我需我有,我精我特”可能更合适。根据这个意思,学校的特色就是根据学校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把项目做好,只要把适合学校需要的项目做细、做深、做持久、有实效,特色就会产生。因此,学校选择与别的学校内容不同的项目可以创造特色,学习别人的特色也可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借“他山之石”促自己发展。一句话,学校特色的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校本、精细、实效、突出”。
二、特色建设赢在精细
那么,怎样做才算把特色建设做精细了呢?笔者认为,要在系统和细致两个方面做文章。
所谓系统,就是对学校特色建设要做全面、整体的考虑,要对学校整体或者某方面工作的长期发展进行整体考虑,形成一个比较明确、深入的目标和行动体系。江苏吴江盛泽实验小学作文教学特色建设的经验,很好地诠释了我在上面提到的这个基本看法。该校的长项是语文教学,他们把“着力语文学科研究,创建语文特色学校”作为学校的特色办学策略。他们着眼长远发展,语文教学从作文人手,逐层推进和展开。他们针对学校的实际,制定了三阶段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以作文实践为抓手,形成作文教育特色;第二阶段,以组块教学为核心,形成语文教育特色;第三阶段,以语文学科为范例,形成学科特色学校。这个方案从提升教学品质的整体目标出发,立足学校已有的语文优势,把作文教育的创新作为核心项目,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特色建设。
这所学校更为可贵之处在于把作文特色做细,而且是基础之细,细节之细。他们抓了以学生作文教学和活动为中心的3个子系统的建设:第一个子系统是建设学生作文教学和活动系统。在这个领域中,他们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他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出“五三三”式作文教学思路。第二件,他们营造“静”、“动”结合的作文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示作文才华的园地。在“静”的方面,他们设立了少年文学社:编办《绸都少年文学报》;开辟了一条作文长廊,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级里建立作文角,作为每个班级的作文宣传阵地;出版了《爬山虎》作文报,每月一期;设立了文化廊,专门张贴爱好写作和读书的学生的照片,展示他们的风采。在“动”的方面,他们适应小学生好动、竞争的心理,开展了“快乐杯”天天作文赛、童话作文系列大赛和师生同写作文的现场作文赛。这样的活动设计形成一个立体结构,把扎扎实实的基础建设和氛围的构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盛泽实验学校的特色建设有“真货”,求实效,是内容充实的特色。第二个子系统是教师培训系统。他们抓了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管理整合三个方面,为特色建设提供人员和组织保证。第三个子系统是探索有利于鼓励学生发展的作文评价方式。教师们提供了许多有成效的评价方法,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包括“红星效应”、“现场点评”和“循环互评”。
可以看到,盛泽实验小学的特色建设之所以立得住脚,是因为他们把作文特色这个“点”系统、长远地考虑进学科教学整体质量改进这个大目标中,然后根据作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教育活动过程规律,分解要素,系统整合,形成了有特点、有实效、有基础、可持续的特色项目。
三、特色建设要与学校面临的基本问题相衔接
笔者曾经遇到一位小学校长,他所领导的学校艺术特色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学校教学成绩不太好,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学习也比较沉闷。结果一些兄弟学校嘲讽他们“驴粪蛋,表面光”。这位校长自己也开始怀疑学校的特色活动是否开展得有些“过”。其实,这位校长大可不必怀疑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但是他应当进一步考虑如何通过学校特色建设来解决当前学校面临的紧迫问题,促进学校改进。
特色建设与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可以相辅相成,但是一些学校在创建特色过程中确实存在学校工作的基本面(教育或教学)长期得不到改进,特色项目建设却有声有色、动静不小的现象。我认为,在学校特色建设起步并取得一定成绩以后,学校管理者应当有意识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各级学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里阐述的逻辑顺序是遵循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而精心考虑的。内涵发展是指以提高学校组织、制度和人员这些基本要素的品质,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内涵是本,是学校发展的基础;特色是花,是学校要素在具体活动领域的升华。“木体实而花萼振”(《文心雕龙》),学校只有练好内功,锤炼基本素质,才能使特色深刻而持久。
将特色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的路径有二:
一是延伸法,即把学校已有的特色与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探寻特色项目怎样切人到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上去。这个做法一般是首先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探讨和尝试特色项目嫁接或转换到问题上去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笔者曾经在一所基础薄弱的初中参与过学校改进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学工作薄弱,课堂教学不活跃,教学成绩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但是这所学校的一位教师在学校支持下组织了朗诵团,最终发展出朗诵特色项目,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讨论学校发展时,大家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能否通过朗诵活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教学的改进,为70%是打工者子弟的学生群体发展提供一些特殊的滋养?循着这种思路,学校引导教师把朗诵活动的要素带人课堂,比如:加强语文课朗读、设计说话活动课、以说书形式讲历史、在生物课上引导学生生动演讲相关科普文学故事„„这些活动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学校的教学状况,但还是给原本沉闷的教学带来了一些生机。
另一个方法是基础要素项目法。这种方法是直插需要改进的要素,将其与问题、理念和需要融为一体,设计成适当的项目,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改进的策略,形成系统的改进活动,最终形成有实用价值的特色。关注特色建设的内涵发展,就需要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活动分解成一个个的领域或项目,吃透、抓深、做出层次。比如:“教研组活动精细化设计”项目,就是针对学校教研组活动缺乏实效性、形式化问题严重而设立的。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从活动机制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前者围绕教学活动中问题诊断和教研课题设立方法、教研组领导和骨干作用发挥、教研组研究项目责任制、教研组讨论活动的形式、教研组学习、教研组活动的专家支持等问题进行设计和组织,机制建设的任务是保障教研组活动有效、持续发展;后者则是对教学中技术性课题的梳理,是教研组活动探讨的具体对象,是机制建设的成果。
四、特色建设的发展动力在于研究
如果说学校特色的基础是精细设计和实践,那么它的直接的生命动力就在于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特色。笔者观察了许多学校特色建设的案例,发现持续存在的不少,持续发展的不多,也就是说,许多学校的特色没有创新和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已变得老态龙钟了。
特色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定位等,都需要发生改变。这就需要研究。一些学校也在为其特色不断添加内容,但是那是凭着感觉做,新的内容一个一个孤立地“蹦”出来,缺少比较周全和深远的考虑。
特色建设研究应当系统化、持续化,形成比较成熟的内容结构和稳定的制度,研究的内容大致应当包括: 第一,特色项目发展的状况及如何提升它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研究应当两三年就进行一次。因为特色形成后,它自身的作用和内容在稳定中有可能衰减,但其实多数特色项目还有“升值”的空间。因此,我们在研究学校特色时,首先要考虑它的作用目标空间的拓展,然后进一步探讨它的内容和形式的改进。
第二,研究特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完善和创新。这需要一些专业化的思考和创新性的设计。比如:一些学校的读书活动很有特色,设置了图书室、读书角,读书节也很热闹。那么,在群众性读书活动开展起来以后,怎么使读书活动个性化?怎样使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怎样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通过什么形式让学生分享阅读收获以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学校怎样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和推荐比较多样和系统的书目?怎样解决课堂学习压力和课外阅读时间少的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有可能把阅读活动推向深入。
第三,研究特色活动的组织指导。在特色活动中,如果没有制度建设和人员培养,特别是对参与特色项目的骨干教师的培养,没有他们的热情和专业发展,就不会有特色活动的创新。因为现实中虽然多数教师可以参与特色建设,但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可能让他们拿出更多精力来研究特色建设。第四,研究如何扩大特色的内部和外部影响。我们追求特色的实效性包括关注学校特色的影响,如果没有内部和外部影响的扩大和特色形象的树立,那么学校特色建设的行动就缺少激励。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扩大影响,比如:在媒体上进行宣传、召开同行研讨会、以特色服务社区等等。学校在使用这些影响形式时,需要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
对建设特色学校的几点看法
特色,就是独特,就是学校的个性。近几年,很多学校在工作报告中都声称“要建设特色学校”,但是往往有号召,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或者有行动,而没有正确的行动。表现为对特色一词的误读。学校特色,应该既包含有学校独特的办学思想,又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同时呈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一、特色学校要有特色的教育思想
任何教育特色,必然蕴涵着特色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独到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理论学习,来自于教育实践,是办学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并渗透于各种教育行为之中。
学校特色的建设,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建设,这种思想建设是学校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学校缺乏这种思想建设,而只注重于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那么,学校就不能真正形成教育特色。在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不能把思考点只停留在建设与投入层面,更主要的是思想层面。
二、特色学校要有特长的学生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校教育特色,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不仅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更最终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其标志就是培养出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一些学校比较积极地开设某些特色班和特长班,对某些学科进行超前性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习惯方法等方面,这样明显造成了学校特色教育的不平衡状态。应该说,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仅在智力因素中表现出来,而且更应该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兴趣意志、方法习惯等方面的特长,比知识、技能方面的特长更有价值。
因此,我们不能把特色教育的内容限制在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上,也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上来评价学校的教育特色,而要关注学生人格培养等教育内容上。我们尤其不能只注意到学生的显性特长,而忽视学生的潜在特长。学校特色建设中,我们不能完全用学生当前表现出的特长来评判学校特色教育的成效。
三、特色学校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特色学校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更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能让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一是能够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利用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利用课堂渠道及班会、团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校园里有阅报长廊等好的文化载体。二是构建美丽校园。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大投入进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绿色生态校园。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优化育人环境。三是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有自己的艺术节,有校报,有文学社等社团,有丰富的汇演、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和感染。四是学生个性和谐。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有学生心理咨询站,开展好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四、特色学校要有在特色基础上的和谐全面发展
学校的特色与学校的教育整体是一种点面关系。点是显示面的窗口,而面是点存在的基础。如果一所学校在某门学科教学上有明显的优势,也取得显著的成绩,而其他学科的教学明显落后,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就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那就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了。特色教育不能因为培养特长学生,而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建设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常规建设,在此基础上,学校选择特色教育的切入口,进行教育特色的建设。学校教育特色,其实都是局部性特色,是建立在学校整体工作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特色,教育特色应当是学校整体教育优势的体现。
对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考与认识
办学特色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创建办学特色,评价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办学特色问题。
一、办学特色的含义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校长的领导下,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办学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格。因此,办学特色本质上说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办学特色是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工作施加影响的结果。这就是说,一个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2、办学特色是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胜之处,并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
3、办学特色一经形成,所呈现的特点要有质的优化,并不断追求更好的教育效果,且要使形成的特色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形成定型的态势。
可见,办学特色从根本上来说是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反映,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和风格。有了对办学特色内涵的正确理解,才能增强办学特色的自学性,克服盲目性。
二、办学特色建设的意义
1、办学有特色是时代的呼唤。当今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市场经济全球化、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学校发展面临着开放教育市场的挑战,国外办学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中国办学,使办学主体更加多样化,教育体制结构异质化。这一方面为我国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现有学校生存发展空间面临威胁,迫使我们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自己生存、发展的策略和走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必须创建学校特色。
2、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得有特色。一个企业有特色就有经济效益,一项产品有特色就有吸引力、竞争力。同样,一所学校有特色,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特色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它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地位,是学校的生命。积极的教育竞争是人们前进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学校蓬勃兴旺的有力杠杆。正是在竞争过程中,创特色,展优势,通过竞争学校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
3、办学有特色是办学规律的体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是一所学校,管理的对象都是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但管理的模式、风格、规章、措施等却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更不应该一样。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潜在的优势,经过反复认识筛选,就会找到形成特色的突破口。特色不是一枝独秀,形成特色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土壤。所以,特色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优化的过程。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创建学校特色,学校管理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三、办学特色建设的策略
1、校长有独到的办学思想是形成特色的关键。校长是学校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校长的办学思想会影响学校办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追求、角色定位,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先评价它的校长。”校长对办学行色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办学特色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不仅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再现校长自身的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可见,办学特色的实质即为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和领导风格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反映,也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关健。
2、确定合理的特色项目形成是特色的前提。学校特色是学校建立品牌、提高社会区分度、提升声誉的重要途径。因此,选择什么项目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它既决定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方向,也决定学校最终能否形成“特色”并不断取得“特色效应”。综观各校选择的特色项目,内容和形式色彩缤纷,但所有的项目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最后归宿。选择特色项目要依据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考虑到校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学校特色项目的选择应坚持如下几条原则:
(1)特色项目要建立在本校已有的资源要素基础上,提倡多样化,倡导“不同”;
(2)特色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应使全体学生受益而不是部分或少数学生受益;
(3)特色项目要能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突破口,推进学校全局发展的“长动力”。
3、认清办学特色形成的规律是本质。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完善的长期沉淀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规律。办学特色形成的规律主要体现在:
(1)优胜劣汰。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不断进行着“适者生存”的筛选,是一个自我完善优化选择的过程。
(2)由隐到显。办学特色是一个由潜在优势逐渐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3)供求平衡。办学特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存在的,是办学者的办学思想与社会特定需求探寻吻合的过程。
(4)扬长避短。是指不断为促进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发挥学生之所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的过程。
(5)实践检验。办学特色的形成是校长办学思想放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的过程。
(6)支持合作。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有教育政策作为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创造条件,上级主管部门深化管理等相应的措施作为支撑。只有把握以上这些规律,才能在办学特色建设中不愠不火,走向成功。
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核心。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最直接的执行者,校长办学思想的反映、特色项目的执行、特色规律的把握,最终都要由教师来具体落实,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办学特色能否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办学特色能否形成。提高教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从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使其认清由于工作的需要应保持继续学习的愿望;
(2)提供学习的机会,经常让教师接受各类培训,如可以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3)考核和评价结合起来,采用“群体激励法”对教师进行奖励,通过奖励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奖励要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由此可见,只有将学校看成是一个超有机体的生态系统,以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理念,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逐渐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主动促进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可能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摘 要: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宁缺毋滥的原则。学校特色文化要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历史渊源、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等去挖掘与提炼,并重视课程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校永葆青春活力。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因地制宜 校本化 课程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可能和必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学校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个性的诉求,是对地域文化的接纳、弘扬和超越。学校特色文化,是本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品牌和名片。学校特色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教化的功能,在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学校特色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浓重的地域性、鲜明的主题性、独特的校本性和强烈的目的性,所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学校特色文化的主题必须鲜明而独特,让人一想起这个名称就能想起这所学校,凸显品牌效应。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极大提升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并非为特色而建设。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原点,是这所学校所师生的属性。忽视师生属性而去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无异于舍本求源的奢望。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特色文化的基本特征,肤浅地谈谈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诸位商榷。
第一,尽管学校处在特殊的地理空间内,但它同样经受着历史时代风云的洗礼,加之人事尤其是校长的变更,使得学校在不断的整合中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可透过这斑斓的色彩,总会在这个历程中找到其发展的一些精神维系,这些“精神维系”就是推动该校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历史传承。它就是学校特色文化之所在。当然,也有些学校办学历史短,难以在其内在品质方面提炼出学校特色文化,这就需要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中去发掘。关于这一点,将在后边谈到。在历史厚重的沉淀中提炼特色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学校文化的主流与多元的关系。一要坚持主流文化,将其上升为学校特色文化,让它引领学校的发展;二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最大限度地消解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让非主流文化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这是保持学校特色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1] 譬如,创办于1925年的南京市第九中学的特色文化为“雅博文化”,它源于六朝古都和该校厚重的历史沉淀;南江二完小的“儒学文化(具体名称不详,见谅)”源于南江的文庙文化。
第二,那些办学历史短的学校建设特色文化,要敢于跳出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在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方面下功夫,这是学校特色文化本土化的要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们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办学历史短的学校不妨去其糟粕,吸其精华,赋予它特定的历史和时代内涵,将其上升为学校特色文化。譬如,我的母校旭光小学地处大山之中,千百年来旭光人民依仗大山生养休息,锤炼出大山一样的刚毅和胸怀,但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封闭意识,旭光小学完全可以将“大山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加以打造。关门九义校将“梅花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加以打造是很好的范例,它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既充满乡土气息,又秉承了历经磨砺,战风斗雪,吐蕊报春,傲岸清高的梅花精神。著名的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的学校特色文化,也源于它的地域环境。不管是历史文化传承还是地域文化提炼,都要注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办学宗旨、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相融合,这种特色文化才能蔚然成荫。
第三,学校特色文化是基于学校而学校固有并的,它是学校理念和学校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而不是外加的。特色文化的建设方向一旦确定,就要重视和强调特色文化的校本化。校本化是指学校特色文化的自主性、内源性和独特性。只有校本化的特色文化才具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才能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才能使学校办学个性得到彰显,并代代传承;也只有学校特色文化校本化,才能打造特色学校。那些遗弃学校固有文化传承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求末。如果新任校长无视学校特色文化的力量,那么他们的工作将很被动,甚至走向失败。每位新任校长所能做的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不断丰富与提升这种文化的内涵,而不是想当然地另立炉灶。这也许就是“随乡入俗”的含义吧。
第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还要搞好长期规划,遵循整体性、全员参与性、长期性和创新性原则。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种整体性发展战略,其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稳定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和积淀。只有积淀上升到一定层次,某种教育思想、理念才能成为一种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成为提升学校育人能力的源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建设与享受的主体是人。因此,在校长的引领下充分激发全体师生的创造激情,共同参与特色文化建设,才能把校长的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育理念,并转化为全校教工统一的教育信念和学生自觉行为。同时,学校特色文化是流动的,它的流动既有学校内在发展的驱动力,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因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才能保持它的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第五,不管学校建设哪种特色文化,都要关注并重视课程文化建设。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内核和精髓则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本质所在。人的本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创造,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创造更能凸显并表征人的本质的重要与灵性和智性的可贵。”[2]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是指特定的学校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应有的卓越高远的治学理念、德才兼备的人才价值取向、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与创新的探究精神、富有真善美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等。”[3]这种精神文化,对个人来说,是人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主心骨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指南针。因此,课程文化对学校来说,是学校持续成熟发展、提高育人品位的深厚底蕴和灵魂,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
总之,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宁缺毋滥”原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历史渊源、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等潜心发掘与提炼,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奠定坚实基础。但不管把哪种文化确定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主题,都要高度重视课程文化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健康成长,使学校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