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地理标志应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发挥地理标志作用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2007年1月7日,“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注册成功,成为宜宾市第一个证明商标。为了促进筠连苦丁茶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筠连县工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为本,监管为重”的工作理念,认真贯彻《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深入开展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规范使用工作,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维护地理标志注册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目前,筠连苦丁茶品牌价值达3.99亿元。在指导企业使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过程中,对形成了宝贵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经验和建议。
一、“筠连苦丁茶”产品使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经验
(一)创新举措、严格标准、加强检查监督。制定了“建规则、抓宣传、勤指导、严监管、促发展”的工作举措,切实把落实该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商标战略的重要工作来抓。在规则中,严格制定了使用管理标准,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细心指导,加强对上市产品的监督检查,严打冒用商标和专用标志行为,纠正不规范使用商标和专用标志行为。
(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规范使用情况和显著成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于2007年1月30日起施行,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证书于2007年1月获得,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启用和“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注册样的使用上,正好能够同步进行。该局以同步启用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为契机,加强与“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注册人的联系,帮助制定《“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标识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规则》,积极开展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在工作中,认真组织和引导地理标志合法使用人,积极规范使用“专用标志”,运用“专用标志”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自我保护,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以推广应用“专用标志”为契机,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管,继续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和注册工作,深化证明商标助农富农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服务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标识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于2007年/ 6 3月1日起同步启用,首批获准使用的企业达4个,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2个,从起步阶段就规范了专用标志和证明商标以及企业自己的商标的使用,使企业的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资料上,一次性地规范排列使用“两个商标一个标志”,同时对其它认证标志(如QS认证、名牌产品标识等)的使用也一并进行了规范。2007年以来,全县苦丁茶企业认真实施“筠连苦丁茶”商标质量战略,筠连县青山绿水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名牌产品称号”证书,开展了争创四川省著名商标工作,2010年4月完成了四川省著名商标申报工作,同时,该合作社的使用商标和专用标志的包装样被作为四川省工商局推荐展示样,在2009年11月在重庆举行的亚太地区地理标志国际研讨会上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展示,深受好评。从证明商标和专用标志启用后的显著成效来看,筠连苦丁茶在2009年11月18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上,经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其品牌价值为3.99亿元,居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小叶苦丁茶类首位。目前,筠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苦丁茶基地,现有成片苦丁茶50000余亩,2007年以来,年均产值上亿元,占全国苦丁茶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产品销售全国各大中城市,受益茶农达4万多户12余万人,县内从事苦丁茶加工、经销人员达1千余人。2008年,筠连被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誉为“中国苦丁茶之乡”。2010年“筠连苦丁茶”计划年产量达1250吨、产值达17500万元。1-4月,产量已达575吨,产值达805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三)积极开展证明商标注册、使用、管理指导工作。工商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全面推广应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成功指导了“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注册,2010年2月,又指导筠连县农业局茶叶站申申请注册了“筠连红茶”证明商标,开创了在全市各区县中乃至全省各地中第一个在茶叶类申报两件证明商标的记录。在证明商标的注册、使用、管理上,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每年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形成了证明商标注册、使用、管理的一整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在“专用标志”使用上,实施申请审批制度,随同证明商标授权一并管理;在“专用标志”印制上,实施印刷企业凭证印刷制度,要求印刷企业建立完善印制台帐;在“专用标志”保护上,实施日常巡查和定期专项检查制度。在该局主动献言献策和积极参与下,在/ 6 证明商标的注册和宣传、推广、使用、保护上,政府出资累计达500余万元,先后举办了宜宾市首届苦丁茶艺术节、筠连县苦丁飘香艺术节、中国苦丁茶之乡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筠连县是宜宾市的茶叶主产县之一,曾被西南农大教授吕元福赞为“川红的故乡”。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0.1万亩,已有4万亩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已有0.5万亩通过了绿色食品基地认证。2009年,随着四川红茶的行情高涨,“川红”中的传统精品——“筠连红茶”特色产业在筠连县兴旺发展。该局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行动中,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筠连红茶”的发展前景给予了大力关注,认为“筠连红茶”具有地理标志产品的显著特征,因此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注册“筠连红茶”证明商标的建议和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决定由该局具体指导,以筠连县县农业局茶叶站的名义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筠连红茶”证明商标。
(四)重视普通商标和证明商标、专用标志的组合使用效应,促进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筠连苦丁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自1997年起实施新工艺制作以来,产品集保健、饮用、观赏为一体,以“青山绿水”之美誉而名扬全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享誉全国的一大品牌。在筠连苦丁茶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我局经过深入调研,看准了苦丁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注册商标、打造名牌,实施证明商标发展战略,促进苦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该局因势利导,陆续帮助指导全县苦丁茶企业申请注册了“筠山云竹”、“苦芽春”、“升爽”、“醒世”、“香名”、“醒世绿雨”、“醒世绿韵”、“绿魂”、“绿雾”、“清の盈”、“A waking gup”、“筠府”、“盖云川”、“娇芽”、“满芽青”、“筠芽”、“学士山”、“云天一叶”、“三圣岩”等20余个商标,引导苦丁茶产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植、以品牌发展开拓产品市场的道路。其中,2009年指导筠连县青山绿水茶叶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了“娇芽”、“满芽青”、“筠芽”三个商标,指导企业使用“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走“专业合作社﹢商标﹢农户”的模式,使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逐步向按照统一的种植(养殖)品质控制标准和规格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向转化,用商标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帮助其规范设置包装,实施企业自有商标和证明商标、专用标志的组合使用战略,在网络和电视上进行品牌宣传,实施系列品牌发展战略。/ 6
(五)规范市场,服务企业、打假护农,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地理标志、增进广告效应、开拓网络营销模式、建立流通领域苦丁茶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促进苦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筠连苦丁茶”地理标志是关系筠连县“三农”利益的知识产权。2002年,该局牵头,帮助筠连县苦丁茶管理办公室注册了“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建立推行了《“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配合质量监督等部门制定了《筠连县地方标准(苦丁茶)》、《宜宾市地方标准(苦丁茶)》,形成了以打造“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为特色的苦丁茶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加强“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的使用和保护,该局认真贯彻《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与筠连县苦丁茶开发办公室签定了《筠连苦丁茶打假保优维权协议书》,年年都制定了《整顿和规范苦丁茶市场的实施方案》,定期开展了整治行动,帮助指导筠连县苦丁茶开发办公室制定了《苦丁茶行业管理办法》及《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加强了证明商标的管理,实施证明商标授权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在包装上规范使用“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标识和“中国地理标志”标识,推行了筠连县青山绿水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的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使用商标、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对外销售的“四统一”营销模式。通过开展商标富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质量兴业等活动,帮助企业实施订单合同、购销合同,协调协会与经营户的关系,帮助苦丁茶产业形成正常合理的产供销纽带,帮助苦丁茶产品开拓市场,加强质量监管,开展打假维权行动,确保“筠连苦丁茶”证明商标的规范运作。在市场监管中,建立完善了苦丁茶市场监管定责任部门、定责任人、定监管对象、定监管任务、定监管制度的“五定”责任制,实行了集中专项整治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重点从加强市场业主、收购经营户、运输经营户三个环节的监管入手,进一步加大苦丁茶市场准入资格检查,严格要求苦丁茶经营户执行《四川省宜宾市地方标准(苦丁茶)》、《苦丁茶加工企业卫生规范》、《筠连县苦丁茶交易市场管理制度》,与市场业主签订《监管苦丁茶市场业主责任书》3份,签订《监管苦丁茶运输经营责任书》1份、《经营苦丁茶承诺书》85份。2007年以来,开展专用标志检查行动6次,规范印制专用标志包装盒(袋)5样次,检查专用标志及企业商标宣传广告样单20件次,规范发展苦丁茶生产企业15 户、农村专业合作社3户、苦丁茶协会1户、个体经营户52户、经纪人1200/ 6 户。我局先后召开了15次苦丁茶经营业主会议,培训苦丁茶经营大户、农户等1600余人。并出谋划策,努力提高“筠连苦丁茶”知名度。从包装、广告、商标设计以及实施证明商标发展战略、产品质量战略、产品营销战略等方面出主意。2007年11月,组织了筠连县苦丁茶开发办公室、县苦丁茶协会和苦丁茶龙头企业参加了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的“2007年中国商标节”,派出干部专职陪同并指导参展。在整个博览会期间,“筠连苦丁茶”成为了整个展区的一大亮点,品茶人员达2000多人次。视察博览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原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李东生等领导同志都亲临现场,对“筠连苦丁茶”的发展给予了关怀和厚望。李东生副局长当场品尝了一杯“筠连苦丁茶”,对“筠连苦丁茶”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通过展示,“筠连苦丁茶”地理标志产品一炮走红。
二、筠连县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投入能力不足,“专用标志”使用不普遍。除2个实力较大,产品销售市场稳定的企业大力使用外,其它企业仍在使用未用完的老包装,未及时开发新包装,少数企业也仅在广告上使用,未能在包装上推广使用。
(二)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筠连苦丁茶”地理标志产品在全国广告效应差距明显。入超市、设专卖等现代营销形式还没形成规模化状态。
(三)初级低档化包装普遍,精品效应不足,没能很好体现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
(四)缺乏对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潜力和经济效应的认识。全县对“筠连苦丁茶”和“筠连红茶”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效应认识不足,政府投入有限,企业投入过少。企业存在做自己的品牌,忽视地理标志产品整体效应的肤浅意识。
(五)政府对生产地理标志产品缺乏相应的扶持力度。全县苦丁茶龙头企业其规模也仅为中小企业规模,在贷款上没有优势,得到的发展扶持资金极少,不足以形成产业升级换代格局。
(六)部门协调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在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监管上,质监、工商等部门各负其责,衔接不够,对小作坊产品的监管部到位,许多小作坊产品采取从邮政或物流货运渠道发送的方式外销,监管难度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和声誉。七是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水平相对落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制乏劲,进而影响地理标志产品质量。/ 6
三、对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有效使用和规范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宣传,加大产品广告投入,增强地理标志意识。
(二)加大对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促进产业升级。
(三)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地理标志产品列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五)推进企业品牌发展,实施企业品牌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重的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奖励政策,鼓励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加大资金、技术、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有序竞争,产业健康发展。
(六)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化进程。
(七)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监管,实施企业自律、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 6
第二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百良镇太枣村位于合阳县东北部,距县城30千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555户,2185口人,耕地面积4680亩。具有良好的地域资源优势,海拔高度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气候条件优势优越,是发展红提球葡萄的最佳区域。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突破发展、和谐稳定”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发展特色产业战略的要求,结合实际,精心谋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他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采取“支部+ 党员+ 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鼓励村党支部和党员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加收入。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我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县、乡政府号召集中连片,规模栽植,带领群众发展红提葡萄产业,2009年秋季栽植红提葡萄200亩,2010年栽植红提葡萄300亩,2011年建日光温室设施葡萄15座,今年底再建温室设施葡萄15座,露地栽植红提葡萄300亩,辐射带动全村村民大力发展设施葡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使葡萄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村干部2010年9月27日在路井镇参加县上组织红提葡萄产业发展推进会,樊书记、陈县长做了重要指示,通过现场观摩北党村雷俊杰和车庄村景来宝的二年生嫁接红提示范
园,看到了红提葡萄是一个“稳、平、快”的好项目,具有发展潜力,了解了红提葡萄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使人振奋,深受启发,倍受鼓舞,会后村干部变心动为行动,扎实做好红提葡萄产业推进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村两委会制定《太枣村2010——2012年千亩红提葡萄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为了果农建好园,村上提供葡萄杆,多次组织村民到行家庄、新民村、北党村参观学习,邀请县果业局王颖丹来我村开展技术讲座,面对面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确保红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去年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示范基地,村干部埋头想事,认真干事,为果农协调土地,聘请工程队建棚,联系邮政信贷,解决果农资金缺乏问题;为设施大棚通电、通水;组织果农到渭南、大荔参观学习,全力促进红提产业发展。九月的太枣葡萄绿意正浓,串串葡萄缀满枝,处处呈现丰收景,2011年9月15日中国渭南葡萄节,我村葡萄种植能手张敏孝葡萄产品参加评比,喜获金奖,为我村葡萄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村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匮乏是瓶颈,还需上级大力支持,想方设法联系、聘请技术专家指导,建立一支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市场营销队伍,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真正要让葡萄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三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13:02 来源:《求是》 期号:2006.3 作者:刘树琪
蓬莱仙境自古为人憧憬。今天的蓬莱市从自身优势出发,把葡萄及葡萄酒生产作为百年立市产业来发展,经过努力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为解决“三农”问题走出了新路子。2004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这里的工作后对蓬莱解决“三农”问题的做法予以肯定,勉励干部群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本地优势出发,选好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蓬莱具有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种植的葡萄可以酿造世界顶级葡萄酒;蓬莱在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些独特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把种植葡萄和发展葡萄酒产业作为解决蓬莱“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全面抓好种植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壮大相关生态观光旅游业,促使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落实四大措施,全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一是强化产业研究与科学规划。市政府拨出200万元专项专题研究资金,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和深圳规划设计院分别制订出了《蓬莱35万亩葡萄及葡萄酒产业规划》和《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规划》,使产业有了科学发展的蓝图。二是强化品牌管理和行业自律。为跻身世界顶级葡萄酒“俱乐部”,提升蓬莱产区的知名度,我们专门成立了葡萄酒局和行业协会,先后制订了《蓬莱葡萄酒质量宣言》,《葡萄及葡萄酒行业生产管理办法》;每年8月定期举办“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整合对外宣传“中国葡萄酒名城”品牌,扩大社会影响。三是筑巢引凤,搭建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到目前为止,蓬莱市已引进6名世界葡萄酒界的技术人才,与5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全国第一家葡萄酒研发机构在这里落户;还与国内著名的食品工业学校——江南大学联合办起蓬莱学院,专门开设葡萄及葡萄酒专业。同时,引进日本最大的水产品和食品批发企业,并在蓬莱建起全国首家葡萄及葡萄酒交易专业批发市场。四是通过产业招商,迅速壮大产业实力。按照“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运作”思路招商引资,引来如中粮长城、天津王朝、德国阿尔玛、英国登龙等一大批中外著名葡萄酒企业纷纷落户蓬莱。2005年,全市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利税3.61亿元,上缴税金1.6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16%。
产业带动,工业反哺,实现“三增”,促进新农村建设。一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蓬莱的葡萄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中全面推行品种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全过程都采用了国际最先进和最严格的标准。二是农民大规模进入产业工人之列,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而获得稳固高收入。葡萄酒产业将大量农民转成了产业工人,使得农民在葡萄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的整个产业链上都可以与企业实现利益共享,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据统计,全市采取订单模式种植葡萄的农民,每种植一亩酿酒葡萄,收入可达4800元,净收入可达4000元。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0元,同比增长14.9%。三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生态化、现代化进程。蓬莱着力打造了烟台——蓬莱沿线18公里“葡萄长廊”,形成集葡萄种植、加工、观光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聚集带。同时,将位于葡萄酒产业带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建起统一规范的农民新村,加速全市农村城镇化水平进程。
(作者:中共山东省烟台市委常委、蓬莱市委书记)
第四篇:开发地理标志促进农产品出口
开发地理标志应对农产品绿色壁垒
摘要: 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出口农产品频繁遭遇绿色壁垒的困扰。开发农产品地理标志不仅可以提高出口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能有效突破绿色壁垒。
关键词: 地理标志绿色壁垒
扩大农产品出口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农产品出口既迎来市场扩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市场竞争。其中,绿色壁垒就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之一。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及特点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凭借技术优势,通过严格的法规和苛刻的标准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大多由西方发达国家设置,一方面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绿色壁垒逐渐成为拥有领先技术的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有效形式。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的初衷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但现实中绿色壁垒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结合则使贸易保护呈现出新的特点:(1)名义上的合理性:即出发点是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2)形式上的合法性:即绿色壁垒是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由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和多边协定构成。(3)一定的歧视性:即绿色壁垒产生的基础是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具有明显的歧视性。(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即绿色壁垒在名义上以环保为出发点,但实际上是通过多变的标准进行贸易保护。(5)保护内容的广泛性:即绿色壁垒强调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不能破坏生态环境。(6)较强的技术性:即绿色壁垒所设立的环保标准包含较高的技术成分。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绿色壁垒
农产品绿色壁垒暴露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控制难度大以及缺乏国际认可的绿色标志和绿色包装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绿色农产品品牌。地理标志是一种与产品生产的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是国际公认的一个知识产权概念。具体而言是指识别某产品来源于某地域或该地域内某地区或某地点的标志,而该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以及其他特征主要取决于当地独特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应对绿色壁垒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
(一)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环保意识
地理标志不仅提供了其产地的明确信息,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种品质保证,是优质的象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条件,相对于其它农产品而言,申请了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获得了相对的垄断优势、较高的价格优势以及较强的市场渗透力。这种市场竞争优势同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密切相连,而要维持这种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确保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残留和降低重金属含量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规模化生产,统一质量标准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必然呈现出分散的小规模特征,这也使得我国农产品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且技术推广和质量控制难度加大。而与特定地理名称紧密相连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集体品牌的功能,可以实现一定区域内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并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统一技术和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的绿色农产品将导致绿色壁垒失灵。
(三)获取“绿色通行证”,减少各种卫生检验检疫程序
农产品地理标志在运用先进环保技术进行生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打文化牌和特色牌树立品牌形象,在出口过程中获取“绿色通行证”。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有效简化各种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和通关手续,节省出口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绕开农产品绿色壁垒,实现出口农产品由成本领先向质量取胜的转变。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绿色观念,发展生态农业
追求自然和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首要之处在于顺应这一潮流。树立绿色观念,开发绿色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而作为初级农产品的载体,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农产品品质具有本质影响。因此,生态农业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将产地农户的经济利益同生态保护直接挂钩。出于维护地理标志,保障其利益的考虑,将有助于培育农业生产者的绿色生产和经营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快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开发,并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遵循国际质量标准,严格规范农产品生产
突破绿色壁垒的关键在于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品质,这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环保技术水平,从而为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以ISO9000等国际环保质量体系为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绿色质量认证工作,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质量标准之间的差距。发挥地理标志的集体效应,在大力推广绿色技术的同时,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包装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围绕地理标志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优质农产品的识别标志。
(三)以地理标志为核心,开展绿色营销
当今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且环保技术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并作为一个新的市场正在逐渐扩大。由于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标志以及包装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想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除了以地理标志为核心强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外,还应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即从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营销渠道以及开展绿色促销等各个环节入手,在文化牌的基础上,打好生态牌,树立国际绿色品牌,并以此作为农产品出口的绿色通行证,简化各种检验检疫流程和手续。
[参考文献]:
[1] 李苏,冲破绿色壁垒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11
[2] 王志本,我国传统名特优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农业经济问题,2005.4
[3] 孟昌,张瑜,积极应对后WTO时代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通讯地址:河南省南阳市农业干部学校许文彩邮政编码:473000
第五篇:土地流转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土地流转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XX镇位于XX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东与太康接壤,南与西华交界,许—郸铁路横贯东西,许亳、大广高速互通式立交桥建在XX镇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77.5平方公里,有效耕地面积8.4万亩,辖22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184个村民组,9332户,4.1万余人,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XX镇在农村土地体制机制创新上大做文章,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依托XX县金辉种植合作社等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巩固了“四大特色”种植基地,促进了油用牡丹、葡萄种植、芦笋及苗木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赢局面。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6442亩,占耕地总面积31.4%。其中:转包3200亩,出租2262亩,互换2020亩,入股1400亩;转入农户4200亩,转入企业560亩,转入合作社12800亩。该镇依托自然资源,遵从历史习俗,建立以XX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了百党岗1000亩油牡丹绿化树种植基地;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小庄214亩生猪养殖基地;以XX县程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了新北320亩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建立了百党岗、刘店700亩苗木基地;以坡贾350亩芦笋种植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了周边寺后刘、姜绍业、陈楼、百党岗等行政村芦笋种植800余亩。
通过特色种植经营,该镇2015年可提供油用牡丹种子600吨,一年生优质种苗1000万株,二年生种苗500万株,三年生种苗100万株。目前优质芦笋面积达到了1150亩,每亩平均纯收入达5500元,最高可达9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镇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日常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工作。同时,每个行政村成立由村委会主任为组长,会计和组长为成员的土地流转服务指导小组,负责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承包服务和资料整理等工作,从上至下形成了镇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二是政策宣传促流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重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并通过土地流转增收致富典型的报道,让农民了解政策,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放心流转土地。二是规范引导。积极宣传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严格兑现已出台的土地流转奖励政策,增强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是召开了各行政村土地流转指导组工作人员会议,印发有关宣传资料,宣传我镇土地流转政策,介绍土地流转工作方法,提出土地流转工作要求。同时结合种粮大户培训会,详细介绍土地流转政策,让种粮大户、养殖能手成为参与土地流转工作的主力军。
三是强化服务促流转。充分发挥村级主体引导作用,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引导,利用市、县、镇政府土地流转扶持政策,鼓励土地有序流转。在做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为种植大户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政策技术指导,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农机的服务,切实为种植大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种植大户的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四是确权不“确地”促流转。为了将土地集中连片成规模发展,XX镇镇采取了确权不“确地”的方式,在承认农户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将土地适度规模集并,整体转包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养植大户,农户每年获得土地出让金600—1000元,并享有优先参与打工的权利。
五是政策扶持促流转。在不改变承包地权属的基础上,XX镇实施财政奖补政策,每亩农田由政府出资200元购买保险,鼓励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社或企业,大力发展规模经营。
六是公司运作促流转。主要是企业或者合作社向农户转入土地,建立示范基地,从而引导和带动其他农户加入,形成规模经营。如XX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自己办基地,建立了百党岗2000亩油牡丹种植基地,农民可以到基地打工也可以外出务工。仅坡贾芦笋种植基地与邻近的寺后刘、姜绍业、陈楼、百党岗等村结合,就形成了1150亩规模的芦笋基地,坡贾基地对芦笋种植村实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供应优质芦笋种苗、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成芦笋。该模式去年使基地内农民种植芦笋的亩平纯收入达4000多元,比原来传统种植模式多收入1000-2000元。XX县程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新北租赁土地320亩作为优质葡萄基地,以前该处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合作社出资10多万元,使“水电路”三通,并改善了排灌设施,现在主要阳光玫瑰、青提、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每亩平均可产葡萄8000斤左右,每斤2.4元,毛收入可达20000元,聘请当地农民采收,每斤0.5元计4000元,再减去种子肥料等开支,合作社每亩可获纯收入15000元以上,而在合作社打工的1对劳力每天可收入300—400元,全年收入5—6万元,达到了双赢。
七是“订单”模式促流转。主要是一些加工企业采取统一供种、技术支持、订单收购等方式,以保证农副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宽产品应用范围,延长销售时间,建立原产品基地的一种模式。如坡贾芦笋基地所生产的芦笋由河南漯河一家罐头加工企业上门统一回收,同时还与专业大户签有长年购销合同。目前该公司主要产品不但供应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部分芦笋产品远销海外。
下一步,该镇在现有土地流转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模式,不断把土地流转工作引向深入,使土地流转真正成为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