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薇《吃水不忘挖井人》 评课稿
《吃水不忘挖井人》 评课稿
执教者:谢凯歌
评课人: 陈薇2014、4、29
《吃水不忘挖井人》 评课稿
评 课 人: 陈 薇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谢老师执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的教学,让我收获很多。教学中,谢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法高效。以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特有的亲和力感染带动着学生学习,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课文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于是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因此,学生难以理解文章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要上好有一定的难度。
谢老师在上这节课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处理,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谢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兴趣,高效完成识字以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导入通过视频播放歌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引
入了课题。学习生字词时以小青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跳出井口的课件游戏来鼓励学生读准字词,生动有趣扎实高效。另外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水井及课文的图片,也让学生在感觉新鲜的同时,对课文中的“井”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引发学生的思考,比简单地讲述故事更有效果。
二、立体阅读,补充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
这是篇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孩子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距离,他们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谢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关于毛主席的生平资料,挖井的背景故事等,这些简短的文字延伸了学生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学生从中知道了“毛主席是谁?他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沙洲坝人为什么要挖井吃水”,从而领悟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刻含义。
三、把握教学重点,趣识字词,方法多样;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点。在导入新课之后,谢老师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的音和义。检查反馈时,由音到字再到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
句,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由浅入深,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既强化了训练又提高效率。认读时教学方法多样,有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等,并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分析字形(“忘”是“心”字底,用心记住就不会忘记)、找反义词、旧字带新字和联系学生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在每个环节中注重激情引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用青蛙跳出井口的游戏这个环节更是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使教学重点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扎实有效的完成。
四、抓住重点字词,巧设问题,突破难点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谢老师以提纲挈领的三个问题“谁是挖井人?为什么挖井?怎样挖井?”引导学生高效快速的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既完成对课文的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深度。问题设计有价值。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准书中的相关语句,通过朗读提炼出重点字词,去感悟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情感,感受毛主席是怎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心一意帮助乡亲们克服吃水困难的。再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会有怎样的一种情感,从
而体会到主席爱人民,人民爱主席的浓浓深情。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样就巧妙高效的突破难点。
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本节课上,沙老师注重“授之以渔”,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可持性发展。如:通过学过的生字记忆,拆分重组法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记忆生字的方法;通过在田字格中范写,培养孩子们写规范字的意识。这些训练扎实有效,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双基”落实。同时也注重学生语文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大家就能听得更明白了”“如果写字时,把姿势坐端正,字就会更漂亮的”等,从一堂课40分钟,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能随老师走,孩子们工整的书写,孩子们完整的发言,这说明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不断培养、日积月累的结果。
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谢老师在课堂上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重视自主性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减少老师的分析和较长的讲解,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从识字环节,让学生自读生字,教读生字。到阅读环节,以问题引导学生概况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再到写字环节,自主学习生字,书写生字中,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谢老师的“四心”——责任心、耐心、爱心、童心。当别人将学校里的公开课看作“糊任务”时,算得上学校“元老”的谢老师依然坚持充分准备、制作课件、试教再修改,这样的端正态度很令我敬佩;当孩子在课堂上总是读不对字音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反复纠正。这些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敬业精神更是今后自己努力的方向。
当然。教学是缺憾的艺术。在教学中必定会存在不足。我个人认为:
1、生字教学虽详细,但耗时过长,导致挤占朗读课文的时间,朗读不充分,时间过短。
2、书写指导不详细,不具体,建议老师要范写。在学生书写时应体现老师的巡视指导。
3、课文讲解过略,应加强朗读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朗
读时间。
第二篇:吃水不忘挖井人 评课稿
《吃水不忘挖井人》评课稿
二年级组 常雯
我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课的教学,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和思考。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于是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一句话,让人感觉到一种亲切感和对主席的敬意。但是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他们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他们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代,加上我们这里用水很方便的,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因此,我十分担心学生会对老百姓立碑纪念毛主席的行动感受不深。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朱老师在上这节课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处理,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点字词,突破难点
1.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重点理解“浑浊”一词,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浑浊”就是不干净,并说出反义词“清澈”。
2.再如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勾画出“挖井时毛主席又做了什么?”即“毛主席亲自下到井底,铺上沙石,垫上木炭”,从动词感受毛主席为了乡亲们吃上干净的泉水,亲力亲为。
3.当甘甜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时,为了体会人们兴奋、欢快的心情以及泉水的珍贵,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欢呼”“雀跃”“捧着”这些词来体会。,不足之处与朱老师探讨: 1.“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应让学生通过“很远”体会吃水的困难。
2.在理解“浑浊”一词时,教师设计的一个小环节有点偏离主题,“说说你见过的清澈的水在哪里?为什么清澈的水在减少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浪费了一点时间,后面的拓展说说“生活中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展开说。
3.适时的要进行立体阅读,补充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
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
比如水井挖好之后,毛主席带领部队离开了沙洲坝,反动派曾经将井填了五次,乡亲们挖了五次,反动派白天将井填上,乡亲们晚上又挖开,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深的领悟到“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的深刻含义。
2014年5月20日
第三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评课稿(本站推荐)
《吃水不忘挖井人》之心得
李家畔小学:赵瑛
上星期三我们看了河南沁阳永威学校一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视频,有许许多多的感想,对我的触发也很大。这位老师的课真正做到了以下几点:
1.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听的是一年级《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第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之后,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的音和义。为确保字音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安排学生认读不注音的含生字的新词。在字音教学上,有齐读,也有指名个别读,通过个别读适时进行字音的指导,并起到复习汉语拼音知识、巩固拼读音节能力的目的(如,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等)。字义教学,教师能采用分析字形(“忘”是“心”字底,用心记住就不会忘记)、找反义词、说一句话、旧字带新字和联系学生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字义教学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减少教师的分析和较长的讲解。
2.新的学习方式有所体现。
上述的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的音和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等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努力体现,如,学生比较“士”与“土”的区别,3.学生评价同学进入课堂,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的新观念。如,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当小评委,认真听,听后评价。
4.课文教学“以读为主”。
一、二年级阅读课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因此,要突出朗读和背诵。低年级课文教学,大体经历初读——熟读——理解的读几个阶段。初读,要把课文读正确,要关注生字新词、多音字、轻声音节词和长句子。一要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二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表中的字和课文读一读,教师不要一开始就领读。三要让学生多读几遍(不能只读一遍)。四要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要少用齐读,关注学困生),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如长句子教师可以范读、领读。熟读,要把课文读流利。教师要设计读的活动,如开火车读、分组读、轮读、接读,限时读(在规定的时间内,多读几遍),给课文中的句子填空等方法。通过多读,使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比较熟练。理解的读,要求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教师一要鼓励学生提出多次读课文之后仍不知晓的问题,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二要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三要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如范读指引朗读技巧,指名朗读指点方法,角色朗读体会情感,配乐朗读感染移情等。总之,教师不要用讲解、分析课文占用学生读书的时间,要“以读代讲”,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朗读、背诵。
以后我会把这些运用到我的教学中,让学生爱学习,并且快乐学习,让我的每一堂课都变得很有意义!
第四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评课稿
吃水不忘挖井人评课稿
评课人
王丽萍
一、评价
二、1、“以学生为主体”得到较好的落实。
童老师教学的是一年级《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第一课时。
在导入新课之后,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的音和义。为确保字音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安排学生认读不注音的含生字的新词。在字音教学上,有齐读,也有指名个别读,通过个别读适时进行字音的指导,并起到复习汉语拼音知识、巩固拼读音节能力的目的(如,前、后鼻韵母,平、翘舌音等)。字义教学,教师能采用分析字形(“忘”是“心”字底,用心记住就不会忘记)旧字带新字和联系学生实际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字义教学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课文教学阶段,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汇报等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大家看着图,图中的乡亲对小朋友正在讲话。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呢?”教师能让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减少教师的分析和较长的讲解。
2、识字教学形式多样
在教学中注意分中有散,散中有聚,对字形、结构分析,注意词汇的积累。从生活中识字,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文学习。如:“你从哪里学到的”等。
3、比较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资源设计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其目的是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童老师在课上,贴出文中插图,以看图读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4、学生评价同学进入课堂,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的新观念。如,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当小评委,认真听,听后评价。
二)思考——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要突出“两个重点”。
1、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一、二年级阅读课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因此,要突出朗读和背诵。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大体经历初读——熟读——理解的读几个阶段。
初读,要把课文读正确,要关注生字新词、多音字、轻声音节词和长句子。一要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二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表中的字和课文读一读,教师不要一开始就领读。三要让学生多读几遍(不能只读一遍)。四要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要少用齐读,关注学困生),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如长句子教师可以范读、领读。
熟读,要把课文读流利。教师要设计读的活动,如分组读、轮读、接读,限时读(在规定的时间内,多读几遍),给课文中的句子填空等方法。通过多读,使学生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比较熟练。
理解的读,要求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教师一要鼓励学生提出多次读课文之后仍不知晓的问题,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二要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
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三要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如范读指引朗读技巧,指名朗读指点方法,角色朗读体会情感,配乐朗读感染移情等。总之,教师不要用讲解、分析课文占用学生读书的时间,要“以读代讲”,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朗读、背诵。
2.、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要突出“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的同时进行识字巩固,学习词句,积累语言材料。识字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字音要让学生自己拼读;字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析、记忆;字义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用结合”,通过组词、说句子,在用中了解。本节课童老师采用只记字形,不记字音,对于第一课时是否欠妥。
2)形象生动、灵活有趣、方法多样的教给汉字的基础知识和分析字形的方法。如,结构分析、生熟比较、猜字谜、编歌诀等。但本节课生字教学的方法较单调。
3)精心设计,讲究策略。如,生字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易字集中、难字分散。又如,字音、字形、字义分步骤解决:初读课文阶段重点解决字音,熟读课文阶段重点解决字形(也可在“理解的读”之后,分析难字,指导书写),理解的读阶段重点解决字义。
4)分清“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把“我会写”的字写好,以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五篇:陈茜4篇评课
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拉萨古城》评课稿
4月7日上午在杭州采荷一小报告厅,有幸聆听了海宁市实验小学赵琴讲解《拉萨古城》。一直都听闻赵琴老师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听听他的课,这次终于让我有机会聆听他的课堂,让我深感荣幸。
课文介绍了拉萨古城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着重写了拉萨古城的民居、大昭寺和八廓街,反映了西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上课之前,赵老师跟学生的互动,让人印象深刻。他通过各种提示来让学生了解自己,不但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同时还引导出自己爱旅游,曾经旅游的景点,最终还引出课题《拉萨古城》。
上课伊始,他以一本《藏地密码》带出了主题,然后出示“次多给读者的一封信”,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次印象。紧接着他又出示了“给次多先生的一封回信”让学生把对文本的初次印象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整堂课以完成这封信为主线,贯穿整堂课,他把回信分成了三个部分,每学习一部分的文本就出示对应的回信内容,并依次加以完成。整节课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让人应接不暇。
在教学过程中,赵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把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有关拉萨的图片,有关课文景点介绍的图片,如边贝墙、大昭寺、八廓街等,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和了解。尤其是对大昭寺和八廓街等地的描绘,更是清晰。在让学生欣赏作者语言优美的同时又使学生产生了对西藏的向往之情。并且运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领悟作者的写作方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法。单老师深入教材,通过聚焦大昭寺和八廓街、语段比较、揣摩写法,解读了大昭寺、八廓街特色的同时,带领学生领略了文章谋篇布局独特的风貌。
我没有到过拉萨,我对拉萨的向往就是从这节课开始的。听了单老师的这节后,看了赵老师这么多精美的图片后,我对拉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阅读了很多描写拉萨的美文,收集了很多拉萨的美图,也购买了很多歌颂拉萨的音乐CD,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真正到拉萨去亲身经历一番!
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清香传得天心在
——虞大明老师执教的《桂花雨》赏析
虞大明老师的课一向清新、实在、灵动、传神,充满童趣。听他的课,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犹如在品味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或是在吟咏一首奇丽的小诗。《桂花雨》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风格,整节课就像桂花一般清香扑鼻,耐人寻味。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文本内容,体会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累积,同时产生了阅读作者更多作品的愿望与兴趣。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于课文类别特点的自读自悟
文本的类型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如果不注意文本的体裁,不注意文本的特点,对教材的取舍和决定教学的起点与重难点就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上册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力戒“精读化”,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读。另一方面,学生此前已经接触过不少这类课文,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根据课文类别特点与学情,虞老师恰当地确定了 教学目标。在揭题之后,他直接引向“导读提示”,让学生把握“导读提示”所揭示的三个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接下去的教学也就更加有的放矢。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观摩课中,虞老师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学习任务明确:结合预习,对“导读提示”提出的三个学习任务进行交流讨论。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具体、明确,而且确保了讨论的时间。小组讨论之后,虞老师让小组代表上台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度导引。这种基于课文类别特点的自读指导,扎实而有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也体现了本次活动“成长课堂”的主题。
二、基于文本特点的点拨引领
略读课文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按虞大明老师的话,略读课文应当担当起这样的使命——将孩子成功渡向个性化、生活化阅读的彼岸。只是老师的点拨指导应是画龙点睛式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升华认识的,同时又是符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科本质特点的。在本节课上,虞大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他抓住学生在理解上尚不完全、欠深刻的第二、三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深入感悟,让学生“知其理,懂其道”。比如探究“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一问题的“摇花之乐”,教者让三个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演示,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之中,引导全体学生对照文字之描述,体味作者的欢乐。这种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做法,也可以叫做让学生在“乐”中悟“乐”。而体会“花香之乐”之片段语文味显得更为浓厚。当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后,教者出示这四个句子,要求学生细心品读,以标注“花香指数”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咀嚼。重点抓住“浸”这个关键字眼与“没有不浸在”这一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及对“全年”的质疑,结合朗读指导,体味“花香之乐”及作者隐藏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于文中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形式新颖,学生饶有趣味;同时目标直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中,“浸”的教学,尤为到位。教者从字的本义入手,让学生“浸”用造句,再联系已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相关句例,揭示引申义,进而体会“浸”在本文中的意义。这样,让学生“浸”在语言文字之中,字斟句酌,品咂涵咏,体会文字当中包蕴的景象之美,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表达之美,领悟语言文字中的思想之美。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人文内涵的熏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也凸显了语用教学之特色。而对于“分享之乐”教者则一笔带过。实现了汪潮先生所说的,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略其所略,精其所精,教须略,学应丰。”
针对教学的难点——怎么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教者独具匠心,巧妙地予以突破。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虞老师先是出示“满陇桂雨”图片与“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出示琦君漂泊一生的相关资料,在带有浓郁思乡情调的《思乡曲》中,老师进行深情述说,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与作者进行对话,进而深刻感悟到文章所反映的思乡之情其实就是乡愁。从体会“花香之乐”“摇花之乐”“分享之乐”到领悟出“思乡之情”,再到感悟到“乡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认识的升华。课堂正是在实现这一升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阅读的主人,并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达到了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
三、基于学生发展的延伸阅读引导 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对学生延伸阅读的引导。适度的拓展,可以丰赡教材内涵,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课文这一“例子”的增值,也让语文课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色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虞老师借助《桂花雨》的教学,努力洞开孩子们对琦君的了解之窗,激发起学生阅读琦君其他作品的兴趣。教者先是出示归纳本单元所涉及的有关乡愁的语句所设计的一段填空题,让学生选词填空,力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所反映的乡愁之内涵。接着出示琦君的主要作品与部分描写乡愁的片段,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浏览、品味。这个环节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将课文与作者立体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桂花雨》的主题。
二、让学生对琦君其人与作品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对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如果说,本课有什么遗憾的话,笔者以为,上述的填空题难度会稍大些;呈现琦君其他作品的片段达五次之多,从量上看也稍多一些。若是少出现一些片段或删除选词填空这一环节,在课文的朗读上再加强一些,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小猴子下山》评课
4月9日下午,嵊州市城南小学校长茹茉莉在采荷一小为我们带来了一堂一年级选读课文《小猴子下山》。课堂清晰,线路明确,给同样教一年级的我,启发颇多。整堂课茹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首先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接着老师通过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最后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一是接读全文。老师引导学生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读中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二是排列图片。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一生上来摆。三是练说量词。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老师说: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接着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最后拓展运用: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老师形象的演示,让孩子们在动中理解和运用生字。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师生合作复述故事。以老师的引导带动学生复述课文,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使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回顾,加深记忆。
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听王姗姗老师上《雷雨》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汪姗姗紧紧围绕“1+x”主题。通过教学《雷雨》,引入《夏》。充分利用插图将课文分段,并总结出雷雨的三个阶段,感受文章时间,感受时间顺序,同时利用《夏》的连带阅读进一步体会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和环境描写。
在指导朗读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汪老师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垂”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她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教学“雷雨后”这一部分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并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认真读书,课文中所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追问:“你们觉得这部分课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呢?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我认为‘挂’字用得好,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天空,美丽极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乐的,这个字让我感觉到蜘蛛很悠闲、很自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学生还能将前后文对照着说,比如“坐”一字,精品反思
陈茜
6月
学生对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师说,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老师说你有瞧见了什么?引导孩子谈感受。“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老师把窗户打开,就感觉很爽。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了解学习了按时间顺序的方法上,汪老师将《夏》引入。让孩子们自由读,并把看到的景五用横线画出来讲发现。这样一来,就巩固了本课的重点,加深孩子对按时间顺序写作的体会。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点的落实不够,前半部分花时较大。以上是我在对听完本课后的感想。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吸取别的老师教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不足之处,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