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09年江苏省初、高物理优秀教学论文
苏教研[2010] 3号
关于2009年江苏省初、高物理优秀教学论文
评审结果的通报
各市教研室(教科院、教科研中心):
根据苏教研[2008] 45号文件的通知精神,我室组织专家于2009年1月对各地上报的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了评审。本次评审共收到高中教学论文104篇,初中教学论文183篇。经评委的初评和终评,最终评出高中组一等奖10篇,二等奖32篇,三等奖62篇;初中组一等15奖篇,二等奖59篇,三等奖109篇(具体见附件,排名不分先后)。本次评审获一等奖的所有论文将作为省教研室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资源,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
本次评选活动是在各市教研部门精心初评的基础上进行的,所选送的论文总体质量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省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希望各市以此为契机,对获奖论文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推动我省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附件:2009年江苏省初、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论文评审结果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附件:
高中组
一等奖(10篇)
对物理新课堂教学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物理课堂实施“树人为本”教学策略的思考 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多元智能开发 物理教学中的越位与缺位 顾康清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冯小秋 扬州中学 顾俊琪 盐城市教科院
王 娟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袁红霞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设问题的设计 朱从浩 关于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郭万青 捕“鱼”者说——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认知冲突 计佳欣 基于模型类比的高中物理教学法初探 陆小勇 倪红飞 如何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吴 健
二等奖(32篇)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孙福如 课堂教学应重视物理情境的创建 黄卫华 探寻创设物理情境的途径 张继斌 物理高效课堂表现出五个“性” 陈锦铎 培养高中生物理问题意识的策略
曾 诚
如何有效降低准“本二”考生物理学习成本 陈红扣 高中理科学生性别与学科成绩的关系探析 袁久同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李小满 让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会提问 房坚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郭守民 关于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谈“三
申庭庭 案·六环节”之交流展示 创设教学情境 点燃物理课堂
乔 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导学设计原则 陈爱兵 一个理解玻尔模型的新视角——类比法 喻小越 创新教育的一个新平台
张 军 省泰兴中学 涟水县郑梁梅高中 金湖中学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金坛市金沙中学 太仓市教研室
太仓高级中学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江苏省启东中学 江苏省海门中学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江苏省昆山中学
苏州市甪直中学 张家港暨阳高级中学 第九中学 南航附中
新海高级中学
新海高级中学
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灌南县第二中学 盐城中学
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中物理问题中的模型准备与建模策略 张国远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教师如何利用“学教案导学”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孙建中 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对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的思考 高三物理试卷讲评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新课程人教版教科版实验教材物理必修1的教学感受比较
高中物理“杜郎口教学模式”变革的冷思考 面向全体同学 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程下优化物理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 “五严”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关于必修课教学的再思考 由懂到会再到悟------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堂教
赵孟军 江苏省淮北中学
学的必由之路
巧用弹弓完成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反思 实践 再反思——探究式学习和物理学史教学
周玉芳 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的有效整合
让探究教学走向有效
对高中物理分层作业的思考与探索 在细节中追求高效愉悦的物理课堂
朱炜
江苏省辅仁高级中学
毕传平泗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静忠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刘益民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 刘海林 扬州市第一中学 袁国江 盱眙马坝中学 吴祥恩 涟水县郑梁梅高中 张建波 淮安中学
王景跃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 王亚群 泰兴三高 黄 斌 泰兴三高
陈新华 常州市一中
殷东平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三等奖(62篇)
例析力和运动基本结论的实际应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七个技巧 导引物理思维 打造高效课堂
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研究 备好“导学案”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高效课堂 减负增效
领悟高中物理新课改精神,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
张亚云 苏州园区第二高中
育
中学物理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
肖 敏 常熟市中学 严俊
江苏省海安县胡集中学
李卫国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蒋晓娟 南通市启秀中学 陆 英 江苏省南通中学
顾红霞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于美红 省苏州第十中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物理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创新能力 用问题链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让美育之花在物理教育中绽放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初探——以《速度改变的快慢 加速度》为例
有效提高高中女生物理成绩的尝试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无理”与“悟理” 生活中的物理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源泉 “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过程意识”的培养 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研究 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小变动引出大文章
课堂教学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图像及其应用
巧妙应用计算机作图功能突破实验数据处理难关 微元法在处理高中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向心加速度”教学实录 “气体的等温变化”教学实录
“五严”背景下物理新授课课堂教学的思考 把握变与不变,选择对应规律——浅谈恒定电流的动态分析
浅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科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中“问题串”探析 谈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主体参与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尝试 在师生的互动中实现高效的教学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辅助材料,优化物理课堂
刘国生 苏州新区第一中学
张静娟 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 魏昕
第九中学
卢玉龙 行知中学
王刚
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林莉
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 宋华忠 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 朱其勇 海州高级中学 吴雨梅 海州高级中学 于振涛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韩志友 灌南县第二中学 唐传胜 灌云县杨集中学 张韶朗 灌南高级中学 宗吉友 东台市安丰中学 俞翔 江苏省阜宁中学 沈亮
江苏省盐城中学
何继扬 东台市唐洋中学 沈亮 江苏省盐城中学 卞钰
江苏省盐城中学
邱慧玉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
王春勇 江苏省盐城中学物理组
朱益民 镇江市丹徒区教育局教研室张勇
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
夏桂钱 靖江市斜桥中学 郑裕明 靖江市斜桥中学 胡光磊 姜堰张甸中学 丁 震 省泰兴中学 孙爱中 泰州民兴实验中学 徐秋园 邗江瓜洲中学
浅谈物理新课程的数学思想
浅谈新课程中《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
谈谈减负增效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新课改呼唤着高中物理的审美化教学 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讲题” 学习物理哪有那么难? 理顺知识 形成方法 打造有效课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彰显物理思想-----对一道高考题的思考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出路初探 对一道电磁感应习题的拓展
推进新课改 走入新课堂------浅析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高中物理“自主式学习”之初探 浅谈摩擦力的一些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例题设计的优化 物理课堂如何抓住学生的心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教学机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对有效物理课堂的实践和思考 让物理习题讲评课活起来 物理直觉思维特征的刍议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看实验探究式教学 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的探索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建构物理模型 挖掘问题内涵 提升思维品质 升华物理思想 佴 明 郑玉霞 陈永根 汪永文 王素琴 郑元元 赵国亚 郑慧玉 张 东 刘 堃 唐 龙 黄明虎 蔡灵之 张飞翔 卞邱华 万俊涛 孙铁斌 刘冬梅 李亚东 冯长平陆文龙 冀 林 周莉英 华玉萍 陈中平单煜冰 邗江蒋王中学 高邮市第二中学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淮阴区淮海中学 涟水县第一中学
江苏省淮阴中学 淮安市车桥中学
江苏省泗洪中学
江苏省宿迁中学 江苏省泗洪中学
江苏省淮北中学
江苏省兴洪中学 江苏省宿迁中学 无锡市第一中学 江苏省天一中学 江苏省宜兴中学
江苏省辅仁高级中学 江苏省天一中学
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江阴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学 江苏省常州中学 江苏省常州中学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高中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溧阳市埭头中学
初中组
一等奖(15篇)
物理教具自制不可逾越科学性红线而酿成误导——关于某些发表文章所涉“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方法”的质疑与遐思
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初中物理依托“讲学稿”“减负增效”的思考和探索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浅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应用“三案六环节”模式教学的课例分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措施和感悟 实验设计与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武器 让合作学习真正走进物理课堂 物理教学中高潮的设计方法
浅析初中物理学生“粗心”的成因及其对策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预习题的设置
初中物理低成本实验开发与应用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论课堂困境的价值与对策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长型课堂
二等奖(59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关注实验细节 期待精彩生成 用好物理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反证归纳式”物理实验教学的尝试与启发——以“光的直线传播”一课为例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在物理教学中设计合理性问题的建议
浅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活动”设计的艺术性
海门市东洲中学开发区校
赵锦荣
区
吴志明 太仓市实验中学 马兴卫 吴中区碧波中学 王燕芳 溧水东庐中学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
李秋霞
校
孙永清 新海实验中学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
陈 刚
初中
王 蕾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王 进 镇江句容市郭庄中学 陈 鸣 泰州沈毅中学 左元春 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张银平扬州市汤汪中学 王育华 徐杨中学 蒋文远 无锡市山明中学 张世成 无锡凤翔实验学校 徐红娟 海门市育才中学
沈 辉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海晏中学钱跃华 江苏如皋教育局教研室
陆亚东 江苏如皋港城实验学校
冯八海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施慧丰 南通市小海中学 任 林 江苏南如皋实验初中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问题的特征及其设计 浅议前置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应用学习日记 延伸课堂教学
物理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教学策略 试论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交往
对苏科版教材中“视力矫正”一处的修改意见 农村初中初三物理学习情况比较研究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 海波的过冷现象探索及思考 鹦鹉变粗的启发
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调查与分析 刍议物理概念复习优化方法的指导
浅议新课程推进背景下理念落实的实践误区与改进 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以学论教 彰显课堂活力——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的初步实践探讨-----------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案例分析
从错题解答谈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对物理作业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利用多元智能多角度诠释物理原理 寓“创新”于“实验”
“电热器 电流热效应”创新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效率”让素质教育不再是空谈 浅谈物理习题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阅读活动 加强作业设计丰富课程内涵 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肖 晨 苏州园区第十中学 黄素兰 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秦 嵘
苏州吴中区城西中学
苏锦文 常熟市第一中学 路 培
苏州第十六中学
毛善宇 新沂市实验学校 闫承强 徐州市夹河矿校 金 强 梅园中学 郭红卫 板桥中学 张德祥 湖熟初级中学 刘在兴 旭东中学 吴 昊 营房中学 何 华 连云港宁海中学 吴亚洲 灌南县外国语学校 何向东 灌南县实验中学 崔小波 灌南县实验中学
单广忠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中李玉刚 建湖县高作中学 杨进孝 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 李锦云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束海仙 镇江市江南学校 戴克军 镇江市江南学校 徐向平镇江市儒里中学 顾振兴 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学叶洪洋 靖江市团结初中 蔡 剑 靖江外国语学校 钱振鹏 姜堰克强学校 李晓艳 泰州沈毅中学 王晓华 海陵区大冯初中
教育新政背景下怎样提高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从“学案”导学到学生课堂展示 构建有效提问 优化物理课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意外收获 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与探讨
“苏科版”教材使用后的几点思考 谈谈矿泉水瓶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徐 海 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孙延新 仪征市第四中学 任 静 江都市东汇中学 张正东 高邮赞化学校 牛万琴 仪征市新城中学 徐银山 开明中学 纪效鸽 楚州流均中学 放大“以图代言”编制特色的教学效能 赵树青注重科学探究提升创新能力 王志成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改进
吕裕松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 余菊珍论初中物理命题背景材料选取的基本原则 任长富精心设“问”,激活探究课堂 丁一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
徐 晔刍议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梁余中浅谈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周振锋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何 华在物理课堂中如何实施有效性教学
谈文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朱巧凤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程湘荣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情景的作用和设计 孙小平关于新教材几个实验的改进
于菊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思考
乔幸丰
三等奖(109篇)
精心设“导”,引人“入”胜 杨 倩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谢惠梅培养初中生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探 吴爱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电流的磁场》的教学 石凯峰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夏燕程“说”:让学生参与物理课堂
郑克东淮安外国语 江苏宿豫蔡集中学 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无锡市前洲中学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中心无锡市河埒中学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 无锡市査桥中学 常州市天宁区雕庄中学 常州市钟楼区北港中学 常州市朝阳中学 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初中 金坛市三中 金坛市洮西中学 溧阳市上兴初中
南通第一中学
江苏省海安县雅周初级中学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海门市能仁中学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如东县双甸镇初级中学
课堂因“问”而精彩 主问题互动导学法尝试
电磁铁磁性强弱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不可忽略的“终曲”—浅谈教学中的结课艺术 浅谈如何提高物理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物理教学中师生互动途径与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考物理复习的策略
浅谈“趣”“疑”“动”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小议物理实验的改进
用好苏科物理教材的几点感悟 由一道物理作业题引发的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着力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一个探究实例 请关注物理实验中的“节外生枝” 晶体熔化实验课堂实施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创新 让物理课更有魅力
优化物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浅议提高物理教学效益的策略
对初中物理命题中若干自相矛盾错误的解析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物理思维中的心理障碍及教学对策 创设情境策略 开展思维探究
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严”规定下对初中物理复习课的一点看法 想学---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和研究 初中物理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初探 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阮早晨 江苏省如东县新光初中 张亚洲 江苏省如东县长沙镇初级中学 曹建军 南通虹桥二中 李庆阳 太仓新区中学 戴文华 苏州园区第五中学 雷洪亮 昆山市新镇中学 张伏元 昆山市国际学校 张美华 张家港合兴初中 余杏芬 常熟市第一中学 申 洁
苏州第十中学
王伟庆 吴江市黎里中学
赵云娟 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黄燕萍 苏州高新区镇湖中学 许雪英 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魏 勇 徐州市三十五中 张善能 徐州市三十一中 陆建明 徐州市三十二中 刘洪元 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中学 郁志芸 第九中学 宗桂红 第九中学 曾宪明 溧水东屏中学 吴 佳 第十三中学 陈 玫 建邺区进修校 刘瑞娟 炼油厂中学 焦东军 化工厂中学 朱晓东 第六中学 张云霞 南京市花园中学 周红梅 南京化工厂中学 张广华 连云区西苑中学 董德江 连云区连云中学 薛婷婷 连云区东港中学
柳暗花明“悟”中求——初中物理教学中悟性教育的研究 韩正华 海州区新坝中学 “虎头”岂能“蛇尾” 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浅议
《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的调光灯》教学设计 “五严”下浅谈物理的“有效教学” 浅论新形势下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平衡及非平衡力在浮力解题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新感受---应用多媒体 滑轮组省力公式的迷惑及错解分析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点心得 物理教学与教学反思 物理课堂上的情感教学 实践物理实验中的创新教学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有效性浅谈
如何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有效提问
降低初高中物理台阶 搭好顺利过渡的桥梁 谈谈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聚集课堂 减负增效之习题课的设计 “苏科版”教材使用感想点滴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浅谈《光的色彩 颜色》教学感悟 浅谈转换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 浅析初中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我校模式下的物理教学
桥中物理新课堂模式的教学反思
“预习导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从近郊学校的“有效讲评”谈“主体参与”
稽道成 灌南县新集中学 于通桥 灌南实验中学 尹秀清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于振亚 滨海县陈铸初级中学 赵宏琪 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朱 翔 东台市实验中学 唐修虎 盐城市明达中学 王 殿 射阳外国语学校 施翠萍 建湖县钟庄中学 王克苏 江苏省射阳县实验中学 姚恒萍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严 凌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凌正斌 镇江市第九中学 王 玲 镇江市江南学校 刘 顺
镇江市新区大港中学
孙伟军
马俊林 镇江市儒里中学 焦兴钧 镇江市丹徒区冷遹中学 王志刚 镇江市丹徒区高资中学 吴彩娣 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学 戴 谦 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刘金凤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 何玲燕 靖江市马桥初中 周大全 兴化大营中心校 焦新华 兴化戴窑初中 章海平姜堰溱潼二中 卞宏宝 姜堰桥头中学 卞根军 姜堰桥头中学 钱爱华 泰兴滨江初中 柳春兰 泰兴横巷初中 陈惠珍 海陵渔行实验学校 对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 纸杯在物理实验中的巧用 实验教学,用失败换取成功
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点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学习物理的道路 未曾预约的精彩——教后记 巧用主轴 简化凸透镜的应用 关于“学科针对性训练”的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实施、困惑与对策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探讨 体现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五个定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所写的一点感受 高 效 离 不 开“细 节”
改革物理作业设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意的设计 课堂的灵魂
课前预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利弊浅析 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问题引导交互的设计策略 突破资源限制 加强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复习课“问题—探究”教学法刍议
“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浅谈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途径 合理设计知识模块 努力促进有效教学
薛善芳 泰州沈毅中学 俞晓剑 泰州沈毅中学 陈 彬 江都市丁伙中学
刘 圣 邗江区泰安学校
郭 晶
李伟俊 仪征市大仪中学 王德平仪征市第三中学 鲁启虎 宝应小官庄镇中心初中 王潇泓 扬州市竹西中学 毛广旭 扬州市梅岭中学 潘爱顺 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沈陶涛 扬州市竹西中学 张步高
文通中学 严润泽 第十中学 王士实
武墩中学 许永安 第六中学 张继祥
盱眙县实验中学 吴新娟 宿豫区第一初级中学
臧新年 宿迁经济开发区中学 梁正光 泗阳实验初级中学 杭建英 无锡市民办辅仁中学 张益军 宜兴市和桥镇第二中学 王 强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 杨志芳 江阴市北漍中学 陈新明 江阴市石庄中学 黄燕芝 江阴市夏港中学
庄益君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初中部张彩虹 江阴市璜土中学 蒋国峰 宜兴市楝树中学 蒋振洪 宜兴市丰义中学
立足物理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巧破难点
关于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几点体会 例谈初中女生如何学习物理的几点障碍及解决途径 现代物理知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对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磁体和磁极》案例分析 用“心”走进学生心灵
谈减负增效背景下习题教学改革的方法 基于问题解决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菜单式”设计下的物理习题教学 减轻语言负担 增加课堂效益
芮 军 宜兴市凌霞实验中学 丁华春 常州市清潭中学 蒋 峰 常州市实验初中 陈 贤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学 钱相如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 彭志荣 常州市勤业中学 钱 维 常州市钟楼区北港中学 吴育梅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中 陈 冈 常州市武进区九里初中 蒋 定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中 刘建强 金坛市三中 宗定英 溧阳市少体校
第二篇:物理初高衔接
物理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在高中阶段,最难的科目是物理。其原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学期就是一道坎,它表现在: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衔接看,物理跨度太大,衔接不是很好;从知识的层次看,初中大部分知识都是要求感觉、了解、知道,而高中大部分都是要求感悟、理解、明白;从学生实验层次看,初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教材(或教师)拟好的实验方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再观察物理现象,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而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空白的,需要学生导出实验原理,物理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在高中阶段,最难的科目是物理。其原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学期就是一道坎,它表现在: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衔接看,物理跨度太大,衔接不是很好;从知识的层次看,初中大部分知识都是要求感觉、了解、知道,而高中大部分都是要求感悟、理解、明白;从学生实验层次看,初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教材(或教师)拟好的实验方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再观察物理现象,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而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空白的,需要学生导出实验原理,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初高中物理的比较;二是高中物理学习所需数学知识的介绍;三是对初中物理知识之复习、巩固、提高,进而对高一物理知识的讲解、点拨而适当“超前”,让学生能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赢在起点。
第三篇:高建平高二物理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从传递知识型走向探索型、研究型、反思型,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反思。下面就物理教学反思作初步探讨: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等等。
三、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反思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2、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时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听课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时,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做课后反思笔记与小结。
课后反思笔记与小结,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首先,对内容的反思。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其次,对人的反思。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再次,对授课方式的反思。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教学中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安排,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及时做好有效地反思。经过反思,加之完善、优美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谐振”,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业务成长“百尺竿斗,更进一步”。
总之,物理教学反思是物理教师迅速成长的催化剂,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种好的方式,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第四篇:江苏省高考试优秀作文
2010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原载2010年6月28日《扬子晚报》
面对千万个“梭罗”和“陶渊明”
——高考作文阅卷有感
‚绿色生活‛,当今流行词。考生若从浅层入手,很容易,也不易跑题,如写‚环保‛、‚低碳‛、‚植树‛、‚哥本哈根会议‛等等。若要写得深入一些,就得紧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热爱自然、护卫自然、顺乎自然。人,来自自然。大自然的绿色,凝成了人的某些本能和基因。人的祖先是猴子,栖于绿树,采食鲜果,故人看到绿色最舒服,吃到野生果实最可口。绿色生活,实际上是顺乎天然、抚慰人性的生活。从猿到人,是生命的进步;但每一次进步(特别是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使‚人‛离‚猿‛愈远,离‚自然‛愈远。这是一个难解和矛盾。劳动使人为‚人‛,并不断创造着一切,这种创造又往往反过来破坏着自然,损伤人的本性。怎么办?难道再‚从人到猿‛吗?不可能,谁也无法逆转,除非哪一天大自然被‚人‛的捣鼓逼急了——所以,才有当今热议的‚绿色生活‛话题,其核心意蕴乃是八个字:天行有常,顺乎自然。怎么‚顺‛?许多考生向往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梦、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梦。这是今年作文试卷上最走红的两个人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梭罗‛和‚陶渊明‛向阅卷老师报到。但细究,当今世界能有几个平头百姓可以‚归隐‛山林湖海呢?隐居,需要经济实力;没有‚面包‛,谁也无法乐山乐水。梭罗能在瓦尔登湖饱览美景、扬帆击水,是因为有人‚资助‛他,他是个‚名人‛。陶渊明能悠悠然与五柳相伴,采采菊花,看看南山,是因为他小有积蓄,是个小地主。由此看来,在试卷纸上畅想‚五柳先生‛和‚瓦尔登湖‛,总使人觉得浮云飘动,望梅止渴,未能触及根本。终于有考生站出来发表高见了。说破了,也很简单,就是一句颇有名气的古代格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咱们提倡的‚绿色生活‛其实就是叫芸芸众生‚隐‛于红尘滚滚、马达轰鸣、人声嘈杂、尾气冲天、电波盈宇、寸土寸金、忙碌奔波、席不暇暖的‚闹市‛,以及正在被‚闹市‛侵吞蚕食的乡村!这是一种需要高智慧的‚隐‛,这是一种带有自我修炼意味的‚隐‛,故有考生感叹:这种对‚绿色‛的追求,是被当今工业化狂涛逼出来的;这种‚闹中取静‛,首先‚静‛的是发热的胸怀,尽力在物欲横流中坚守心田里的‚绿色‛本能和‚绿色‛希望……
这样一理论,整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就理顺了,就不会皮相地拿‚陶渊明‛和‚梭罗‛来说事了。这里推荐几篇优秀作文,基本上把准了这根‚脉‛,故言之成理,妙趣天然,没有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之感。读者朋友们,能在考场
上独自思索企及如此理论高度,绝非易事。咱写出以上那些字,也是十余天集思广益的成果,故我们由衷地向这些考生行注目礼!
没有达到如此高度的考生也不必郁闷,你们的‚低碳‛啦、节水节电啦、春风又绿啦、漫江碧透啦,等等,都没有错,都从不同的角度拥抱着亲爱的‚自然‛,都有一份‚绿‛的可爱。只是,今后再碰到类似‚时髦话题‛时,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一学孔夫子,每事问。
在此,我们特别提示另一个问题:有极个别考生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这是容许的;写得好的,同样得到肯定。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已成为主流,大家喜闻乐见。我们恳切希望中学生踏踏实实写好现代白话文,不要盲目‚复古‛。为此,本阅卷组特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训诂学家、国家级名师马景仑教授,对那篇用文言冷字写成的‚绿色生活‛做实事求是的评说,以解诸多疑问:‚此文作者有良好的文言功底,在文言学习和写作上的悟性、灵性,非一般中学生、大学生可比,确可称‘奇’。但从‘高考作文’角度看,此文有两个明显缺点:①用词冷僻,艰涩难懂。其难懂程度超过了《史记》、《汉书》,乃至不少先秦散文。古代文言大家,如司马迁、柳宗元、苏东坡等,都极力使用常用词,何况今人仿古之作呢?②过分注重‘四字式’形式,逻辑不够严密,谋篇布局不周密(如第一段游离主题),不少上下文、前后句之间的联系经不起推敲。总之,我认为此文只是高考作文中的个案,其文风也不值得提倡。‛(康 文)
第五篇:【2009年江苏省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论文】物理教学中的越位与缺位
物理教学中的越位与缺位
摘要: 教学“不越位”: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指导“不缺位”:保证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这就注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并且指导要“到位”。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握课堂全局,适时调控,相机教学,在此基础上,给同学们充分的自我个性施展的主动性和空间。
关键词:越位 缺位 实验探究
从教育的角度讲,教师的缺位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的缺位、知识储备的缺位、课堂上的指导缺位。我这里主要就指导过程中越位与缺位现象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这样说过:教师要在课堂上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
一、教学“不越位”: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案例一]“大量分子的运动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生活中的事例也有类似的特点”
我预先给每个小组四枚硬币,每人在桌面上随意掷十次,记录每次投掷时正面朝上的硬币个数,统计总共十次投掷中有0、1、2、3、4枚硬币正面朝上的硬币个数各是多少,再以六人为一小组,由组长把组内各人的数字累计起来。
过了十多分钟,我把各组的数据投影到黑板上,请同学们都来算一算全班五十人共五百次的投掷中有0、1、2、3、4枚硬币正面朝上的硬币个数各是多少?再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运算的结果是,2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最多,约占总数的3/8,1枚与3枚硬币朝上的次数略少,分别占总数的1/4,全部朝上与朝下的次数最少,各占总数的1/16。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个别事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大量事物的出现的机会,却遵从一定的统计规律。然后再阅读《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学生 1 就能理解尽管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但分子的速率却按一定规律分布。如果我仅自己做几十次,没有让学生参与,或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归纳,就急于告诉学生这样的规律,学生根本没有实际体验,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学习情趣的满足。
但在以前的课堂上,有时并不这样,我们教师为了更多的教给学生知识,把探究实验自己代劳,然后告诉他们现成的结论,没有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间、空间和权利,演示实验也会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看重“传授知识、强调结果”。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正如保罗·弗莱德所指出的:“那种强调结果的思想,是一种:“教育银行''式的观念,教育因此成为一种存放的行为,学生是仓库,教师是存款人,教育中没有交流,教师只是关注正式材料并实施存放,学生的学习是容纳、接受、记忆、重复。这种教育的“银行''观念,其允许学生行动的范围仅仅是接受、整理、保管。实际上,他们只是让学生有机会成为一个材料收集者或储存者而已。”可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频频发生,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学生读了题目之后,如果我感觉到这道题难,于是就帮学生一起分析,一起解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这样被我无情地掠夺了,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依赖性很强,形成了思维的惰性。有时觉得学生越来越笨,越来越不会思考,其实都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训练他们的思维,反而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时题目刚拿出来,学生还没有反映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老师帮他们读题目,然后分析、解答、或者听尖子生解答,试问,中下生能有思考的时间吗?他们的思维能得到训练吗?不能。所以,我们老师不要做“解题保姆”,虽然我们是好心的。正是由于教师的“越位”,因而在后来的问题解决中,学生的能力被磨灭了,他们的创造力也缺失了,我们老师这时就埋怨学生一点活力都没有,遇到综合能力强的题目就没办法,就认为我们的学生不聪明。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学生能动手做的实验,让学生去探究,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各种才能在学生身上“复活”。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夸美纽斯说过“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行”,正如,一只鸡蛋把它孵成小鸡,并不是直接放在火上烤,我们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
二、指导“不缺位”:保证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 [案例二]“ 电阻的测量”教学片段
在复习了欧姆定律后,老师让学生思考如何测未知阻值的电阻?学生很容易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变形得到,于是老师发给每个小组有关的实验器材:每组电池两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开关、导线若干,让他们进行实验,并要学生对两种接法进行讨论。
学生们马上动手,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匆忙的连接线路,记录数据,有些学生在闭合开关后发现电表反偏,就改变接法∙∙∙∙∙∙到分析数据的时候,由于误差较大,甚至有的同学测量完了也未记下每次用的什么接法,自然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结论。
本案例中,学生是在动手做实验,但只是在动手而已,因缺少指导,这种体验外多于内,动手与动脑脱节,目的性差,是一种忙乱状态下的低效探究;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操作活动与思维的统一,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杜威在强调学生意识的同时,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任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对学生采取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了他们的指导责任。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更丰富的经验,从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由此说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时间、空间和实验等条件,而且应该给学生适时的引导和帮助,那么怎样才能适时引导呢?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准确地判断,从而适时、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学生。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是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反映出来的,因此,要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当具备对学生行为进行清晰的、具有洞察力的、有效的观察技能;其次,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预料此实验及相关知识的难度,及以前的教学经验,给学生到位的指导,以便获得有效的结果。上例中,我们教师如果事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误差,学生自然就知道要多次测量结合图像法求解,还有在动手之前就让学生思考电路的可能接法,并画出内外接法的两种电路,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按图有序的连接、测量、分析、讨论。再配些练习巩固,效果肯定会好的。
“目中有学生,学生是主体”应该成为实施教学的起点,如果教师“目中无学生”,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需要,一味将知识强加给学生,那么 3 教师授予学生的人类社会的经验就不可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专制力量与沉重负担,压抑其发展,这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越位”现象;如果教师“目中无学生”,无视学生的现有的知识与发展水平,不能把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在所学的知识进行无缝对接的话,这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缺位”现象。学生本身并不单是要对知识与概念的认识,还要 在自主体验中掌握知识,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学习、探究和思考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得到相应提高。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各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发现。这样通过实验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与充分发展,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这就注定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并且指导要“到位”,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握课堂全局,适时调控,相机教学,在此基础上,给同学们充分的自我个性施展的主动性和空间。可要做到并做好这一点,是和老师们平时立足实地的努力实践和勤于教研分不开的。我们唯有多思考、多探索、多反思、多总结,才能找到自己恰到好处的定位,让我们合理地把握好“越位”和“缺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使我们的学生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