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通知
关于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通知
各有关医疗机构:
为及时有效调解医疗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化解医疗纠纷的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卫生厅、司法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省监管局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医疗纠纷处理难的实际,现就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诊治期望与医学技术的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在医疗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医患纠纷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道防线”。贯彻“调解优先”原则,推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积极参与医疗纠纷 的化解工作,是贯彻《暂行办法》,运用人民调解手段预防和化解医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工作机制(一)调解委员会设置: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医疗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属于医院和患者以外的具有较强中立性的专门调解医疗纠纷的第三方。
县卫生局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由3-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组成,专职人民调解员应是熟悉医疗法律法规及调解业务。必要时可聘请医疗机构所在地其他机构人民调解员为兼职调解员,专职调解员和兼职调解员均由调委会聘任。建立调解员名册,供调委会指派调解和纠纷当事人选择调解。
县司法局和卫生局聘请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离退休医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等法律工作者分别建立医学、法律咨询专家库,主要为调解工作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医疗调解委员会做到依法、规范调解。
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联络员制度,成员由卫生局医政科学、二级医疗机构的医务科负责人和乡镇卫生院的院长组
成,主要负责医疗机构与调委会之间的联系。
二级以上医院均应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并配备工作人员,负责调解由医院与患方协商解决范畴的医患纠纷;其他医院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联络员。各医疗机构应当设双患方接待场所,接受患方咨询和投诉。
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报市司法局、市卫生局备案。
(二)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和工作原则
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职责依法独立受理和调解全县范围内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但下列纠纷除外:
1、当事人已经向法院提起诉讼的;
2、当事人已经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正在行政调解之中的;
3、双方当事人协商或经医疗纠纷调委会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
4、因非法行医而弓l起的纠纷;
5、医疗机构中发生的非医疗行为引起的其它民事纠纷。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其它职能:
1、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决策、部署;
2、向患者及其家属、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纠纷咨询;
3、协助处理医疗纠纷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
4、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见、建议;
5、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市卫生、司法局汇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建议与意见。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坚持的原则是:
依法原则。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规定的,依据医学知识和道德规范进行调解。
平等自愿原则。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保障诉讼权原则。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监督原则。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接受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及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
属地管理原则。医患双方申请调解医疗纠纷,原则上应当向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
三、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基本程序(一)受理
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本县范围内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医疗纠纷。受理范围包括患者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就检查、诊疗、护理等过程中发生的行为、造成的
后果及原因、责任、赔偿等问题,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起的纠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纠纷当事人的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可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应书面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因以下情况发生的纠纷的不予受理:因非法行医而引起的纠纷;医疗机构中发生的非医疗行为弓I起的其它民事纠纷。
(二)调解
1、对医患双方当事人符合受理条件的调解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3日内予以受理。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分别向医患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的事实和情节,了解医患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向有关方面调查核实,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医患双方当事人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医患双方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指定1名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根据需要可以指定若干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
(2)召集医患双方当事人到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调解;
(3)医患双方当事人均可以聘请律师参加调解;(4)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
(5)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告知医患双方当事人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当自受理调解开始之日起1个月内调结。医患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个月。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可以以承保人身份参加医疗纠纷调解。调解到期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视为调解不成,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回避机制
调解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处理的。
(三)调解协议制作及履行
调解成功的医疗纠纷,应制作书面调解协议。调解协议使用司法部统一的文书格式,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双方责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履行的方式、地点和期限;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主持人
签名,加盖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
调解协议由纠纷当事人各持一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当事人自愿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使之具有法院强制执行的效力。医疗纠纷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调解协议确定的赔偿数额是医疗责任保险承保公司的理赔依据。
(四)建立回访机制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并做好记录,确保调解协议落实到位。
四、保障措施
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调委会正常工作所需的办公用房租金、购置办公设备资金、人员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等筹建与运行费用,由市财政予以保障。人民调解员的推荐、招聘、培训、业务管理、考核、指导等由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因调解工作需要调阅档案、询问相关人员、咨询专家意见等正当权利应得到保障。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事前防范与事后调处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医疗纠纷及特点进行针对性改进,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肥西县司法局 肥西县卫生局
二○一一年8
日
月
第二篇:关于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通知7.6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通知
(讨论稿)
各镇乡人民政府,蓝田街道办事处,涟源经济开发区,娄底市白马灌区管理局,市政府各局、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医疗纠纷、促进平安医院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2]23号),司法部、卫生部、保监会《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10]5号)、湖南省司法厅湖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通知》(湘司发[2010]7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实现病有所医,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保障
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诊治期望与医学技术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医疗产生的医患纠纷呈频发态势,甚至出现了因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工作,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从构建和谐涟源、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的要求,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公平、公正地化解医疗纠纷。
二、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建设
为不断提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成立涟源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该会属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在市医疗纠纷处臵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司法局负责业务指导,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及社会公德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工作。
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设办公室、接待室、调解室、档案2
室、宣传室,悬挂人民调解工作标志,并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予以公示。
各乡镇、办事处要相应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综治办、司法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地点设司法所。
全市各医疗机构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联络室。由一名医院负责人任联络室主任,由医院安全办负责人担任联络员。
三、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主任1名,由市司法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设副主任2名,由司法局分管人民调解工作的副职和卫生局分管医政工作的副职担任。
根据工作需要,聘任调解员若干名,其中专职调解员4名(2名政法专业工作人员,2名卫生专业工作人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选聘,并经司法、卫生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调解委员由司法行政部门发给聘书,调解员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给聘书。任期3年,可连续聘用。当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原聘任单位予以解聘,并根据需要补聘。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调解员由市司法局、卫生局、市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以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人员组成。其选任或聘任条件是: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技能,并具 3
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可吸纳离退休医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其他基层干部、以及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受到刑事处罚及行政开除人员除外)。同时,要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调解员队伍。
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医学、法学专家库,各安排专家15—20人。调解医疗纠纷时,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告知医患双方根据自愿原则,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定专家进行咨询、分析、论证,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合法、科学。
四、明确职责,加强配合,强化管理
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市司法局要会同卫生、财金办、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监督指导,通过建立医学、法学专家库,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帮助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到依法、规范调解;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工作。
市卫生局要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事前防范与事后调处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医疗纠纷及4
其特点进行针对性改进,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要督促医疗机构全力配合人民调解工作,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提供真实原始的医疗档案资料。
各乡镇、办事处对本辖区内居民与辖区外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在接到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的协助调处通知后,应立即委派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负责人和人民调解员以及村、居委员负责人赶赴现场,协助做好调处和稳定工作。
五、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调解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经双方自行调解未果的医疗纠纷;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和医务人员遵纪守法、讲求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指导医疗机构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纠纷的受理范围是:全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发生的纠纷。医疗纠纷的调处应遵循属地管辖原则,市属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纠纷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进行调处,患方户籍地乡镇办事处及村、居委会配合。乡镇街道办事处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纠纷,由乡镇、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进行调处,如遇重大、复杂、疑难医疗纠纷或群体性医疗纠纷,乡镇、办事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不了的,可申请市 5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患方户籍地乡镇、办事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村、居委员会协助调处。
医疗纠纷调解程序及要求:医疗纠纷发生后,首先由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达不成协议的,医患双方均可申请由当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纠纷一般应在一个月内调结。调解不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引导当事人采取其他合法方式解决。发现有可能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应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消除隔阂,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要善于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便民利民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调解工作,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需要进行相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经双方同意,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委托有法定资质的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调解成功的一般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
六、健全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要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市司法局要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与市卫生局和保险部门的沟通,建立信6
息共享、互动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市卫生局要组织各医疗卫生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市财经办、市保监部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依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处理涉及医疗责任保险的有关保险理赔案件。在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依据,保险公司应及时予以理赔。形成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保险理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七、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收费。其工作场所及必须的办公设施,由市财政安排专项专项资金解决,工作经费和调解员工资报酬等纳入财政预算。
八、加强宣传,增进医患双方的互信与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市司法局、市卫生局要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法制宣传,防止侵害患者权益的现象发生。要积极推动医疗机构聘请法律顾问,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医疗合同的依法订立、审查、履行。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制宣传,帮助他们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掌握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因医疗纠纷扰乱正常医疗秩序、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新闻单位要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大力宣传医德 7
高尚、医术精湛的正面典型,弘扬正气;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客观宣传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宣传开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宣传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特点、优势和调解协议的效力,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进一步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对于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应当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
二O一一年 月 日
主题词:医疗 纠纷 调解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7月 日印发
第三篇: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司发通„20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卫生局,各保监局:
为进一步发挥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医疗纠纷、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平安医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实现病有所医,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诊治期望与医学技术的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医疗产生的医患纠纷呈频发态势,严重影响医疗秩序,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医疗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工作,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合理合法、平等自愿、不妨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及时妥善、公平公正地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与公安、保监、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沟通,指导各地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化解医疗纠纷提供组织保障。
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的,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公安、保监、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在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原则上在县(市、区)设立。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不搞一刀切。
三、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组成,要注重吸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离退休医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原则上每个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至少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涉及保险工作的,应有相关专业经验和能力的保险人员;要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
要重视和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把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培训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计划,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期分批实施,不断提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医学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调解工作水平。
四、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保障机制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收费。其办公场所、工作经费应当由设立单位解决。经费不足的,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的要求,争取补贴。鼓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吸纳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渠道筹措工作经费。
各地要按照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标准,建设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应设置办公室、接待室、调解室、档案室等,悬挂人民调解工作标识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并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加以公示。
五、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工作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本辖区内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医疗纠纷。受理范围包括患者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就检查、诊疗、护理等过程中发生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原因、责任、赔偿等问题,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起的纠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当按照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消除隔阂,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要善于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便民利民的方式,因地制宜
地开展调解工作,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需要进行相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经双方同意,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委托有法定资质的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调解成功的一般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
六、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沟通与协作,通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司法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保监、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建立医学、法学专家库,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帮助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到依法、规范调解。要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事前防范与事后调处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医疗纠纷及其特点进行针对性改进,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公立医疗机构就医疗纠纷与患者自行和解的经济补偿、赔偿最高限额等予以规定。
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各地要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保险部门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互动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保监部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依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处理涉及医疗责任保险的有关保险赔案,在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依据。形成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保险理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八、加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宣传表彰力度
要引导新闻单位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大力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正面典型,弘扬正气,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客观宣传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借助有关媒体大力宣传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
作的特点、优势、方法、程序以及调解协议的效力,引导纠纷当事人尽可能地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对于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应当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
司法部 卫生部保监会
二〇一〇年一月八日
第四篇: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卫生局,各保监局:
为进一步发挥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医疗纠纷、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平安医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实现病有所医,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诊治期望与医学技术的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医疗产生的医患纠纷呈频发态势,严重影响医疗秩序,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医疗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工作,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合理合法、平等自愿、不妨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及时妥善、公平公正地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与公安、保监、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沟通,指导各地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化解医疗纠纷提供组织保障。
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的,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公安、保监、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在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原则上在县(市、区)设立。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不搞一刀切。
三、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组成,要注重吸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离退休医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和人民 调解员。原则上每个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至少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涉及保险工作的,应有相关专业经验和能力的保险人员;要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
要重视和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把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培训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计划,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期分批实施,不断提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医学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调解工作水平。
四、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保障机制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不收费。其办公场所、工作经费应当由设立单位解决。经费不足的,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按照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的要求,争取补贴。鼓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吸纳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渠道筹措工作经费。
各地要按照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标准,建设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应设置办公室、接待室、调解室、档案室等,悬挂人民调解工作标识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并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加以公示。
五、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工作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本辖区内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医疗纠纷。受理范围包括患者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就检查、诊疗、护理等过程中发生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原因、责任、赔偿等问题,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引起的纠纷。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疗纠纷应当按照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促使医患双方当事人消除隔阂,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要善于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便民利民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调解工作,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需要进行相关鉴定以明确责任的,经双方同意,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委托有法定资质的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调解成功的一般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
六、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沟通与协作,通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司法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保监、财政、民政等部门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建立医学、法学专家库,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帮助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到依法、规范调解。要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正确处理事前防范与事后调处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医疗纠纷及其特点进行针对性改进,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公立医疗机构就医疗纠纷与患者自行和解的经济补偿、赔偿最高限额等予以规定。
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各地要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保险部门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互动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保监部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依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处理涉及医疗责任保险的有关保险赔案,在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依据。形成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保险理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八、加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宣传表彰力度
要引导新闻单位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大力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正面典型,弘扬正气,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客观宣传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增进社会各 界对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借助有关媒体大力宣传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优势、方法、程序以及调解协议的效力,引导纠纷当事人尽可能地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对于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应当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
第五篇: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阳固镇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提升
化解矛盾纠纷能力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杞县司法局阳固司法所积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努力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镇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基层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排查、调处和化解。主要工作情况是: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排查化解、纠纷信息快速快递等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二)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三)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考核激励机制。
(四)健全完善调解组织内部管理机制。
(五)健全和完善预警机制。
(六)规范应急处置机制。
(七)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多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人民调解工作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协作配合。阳固人民调解工作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调解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预防功能、化解功能和法制宣传教育功能,积极
化解矛盾纠纷,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杞县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