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高级法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山东省高级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若干问题的 意见
一、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遵 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等原则,依法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劳动争议主体的有关问题
2、起字号的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并同时 注明该字号业主的基本情况。
3、不具体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不具备合法经营 资格的用人单位和出借营业执照的用人单位列为共同当事人。
三、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五项相关用语含义的界定
4、“工作时间”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执行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 订立的集体合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5、“休息休假” 争议, 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法定休假日、法定休息日、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 丧假、产假、哺乳假、计划生育假等政策性假日及用人单位自定的其他假日的规定而发生的 争议。
6、“社会保险”争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因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劳动者要求直 接支付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和赔偿金而发生的争议。
(2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因用人单位是否应当依法承担的部分工 伤保险待遇而发生的争议。
7、“福利”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或者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 合同、劳动合同和依法制定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福利待遇等规定、约定而发生的争议。
8、“培训”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或者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 合同、劳动合同、培训协议、服务期协议和依法制定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培训事项等 规定、约定而发生的争议。
9、“劳动保护”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依 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 标准而发生的争议。
10、“劳动报酬”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以货 币形式按照足额支付给劳动者劳动报酬而发生的争议。劳动报酬,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劳动报酬, 但不包括用人单位以货 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保险福利等待遇。
11、“工伤医疗费”争议,指用人单位是否应依法直接承担劳动者治疗工伤或者职业病 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而发生的争议。工伤医疗费,主要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交通食宿费、护理费等与工伤或者职业病治疗 有关的费用。
12、“经济补偿”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法律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关于在解除
或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及额外补偿、竞业限制补偿等方面而发生的争议。
13、“赔偿金”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应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而发生的 争议。
(二关于受理范围的有关问题
14、下列争议,可以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1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的外国人与用人单位因用工发生的争议。(2依法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台湾居民、香港和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与用 人单位因用工发生的争议。
15、下列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1 在校学生因履行与用工单位、学校三方签订的实习协议、就业协议而发生的争议;(2用工单位招用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而发生的争议;(3其他依法不属于劳动争议的。
对于不属于劳动争议的纠纷,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依法解决。
16、劳动争议当事人在调解组织受理后的法定调解期间内申请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应予 受理。
17、对于经调解组织主持调解, 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书,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依法 向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予受理。
18、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 向 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应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 序后, 劳动者可以就争议事项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者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 六条的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三关于仲裁时效的适用问题
19、劳动者到相关部门上访、投诉, 且不属于该部门管辖范围的或者向依法设立的劳动 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相关部门出具证明查证属实的, 均属 “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 , 视为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断。
(四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性程序问题
20、(1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金额是指劳动者申请仲 裁的请求金额, 仲裁请求涉及数项内容, 各项合计计算总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 个月金额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2劳动者要求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权利而发生争议,以 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本意见第 6条规定的社会保险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3劳动者因要求按国家的劳动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权利和社会保险而 发生的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争议,按本条第一款第(1项规定执行。
21、当事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以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 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已接受其申 请材料的凭证及尚未受理的证明,仲裁委员会出具相应凭证和证据后终止有关案件的审理。当事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以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 裁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经审查确实不存在请示待批、工伤认定、伤残 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等中止事由的, 应 当予以受理。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仲裁委员会出具的 《受理通知书》 及尚 未裁决的证明。
22、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先予执行裁决的, 劳动 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先予执行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材料:(1先予执行裁决书;(2裁决书送达证明。
23、仲裁终局的劳动争议裁决, 劳动者已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而用人单位依法申请撤销 该裁决的, 人民法院应当对被执行财产中止执行。如该裁决被裁定撤销的, 应当裁定终结执 行。撤销裁决的申请被驳回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
24、根据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实际需要, 人民法院可以向作出原裁 决的仲裁委员会调阅案卷。在收到人民法院调阅函件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提供案卷。人民法院在办理上述案件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应当送作出原裁决的仲裁委员会。
四、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
25、劳动合同期满, 因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而续延, 因此达到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 连续工作满 10年,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 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2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26、劳动合同期满, 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 应当依照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 在原劳动合同期满后的一个月内与劳动 者订立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7、用人单位具有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 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应当连续计算:(1有证据证明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被迫辞职的,再重新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2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交替交换用人单位名称的;(3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
(4通过非法非全日制用工的;(5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28、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解除或终止, 依照劳动 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 2007年 12月 31日前的经济补偿依照劳动法 及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8年 1月 1日后的经济补偿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计算。
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即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 12个月的平均工资。
29、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 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 付赔偿金,不再另行支付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30、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 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其中加付的一倍工资不纳入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基 数。
3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 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 劳动者可 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竞业限制协议, 支付经济补偿。自工作交接完成后满一个月, 用人单位 尚未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以不受竞业限制协议的约束。
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劳动者违约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 院、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劳动者的请求对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
32、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订立、实施后继续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 抵触的,自 2008年 1月 1日起,按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3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被撤销后, 劳动者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期
间的工资, 劳动者在仲裁、诉讼期间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前劳动者 提供正常劳动应得工资计算。
3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费,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 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费。但经折算后, 法定工作时间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后所得工资等 于或者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
35、劳动者加班费计算基数, 应当按照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上一月份提供正常劳动所 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确定。劳动者上一月份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 按照向前 顺推至其提供正常劳动月份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确定。法定工作时间劳动 者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执 行。
36、劳动者主张加班费,应当提供加班事实的相关证据。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加班的,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考勤记录证 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应予采信。
劳动者追索两年前的加班费, 举证确实充分的, 应予支持, 但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除 外。
37、下列情形不属于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的范围:(1用人单位因安全、消防、节假日等特殊需要,经劳动者同意按排劳动者从事与本 职工作无关的值班任务;(2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值班任务,但值班期间可以休息的。上述情形,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规章制度、集体合同或惯例等支 付相应待遇。
五、附 则
38、事业单位与其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争议, 除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另 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本意见执行。
39、本意见自 2010年 6月 1日起施行。本意见施行前下发的有关意见与本意见规定不 一致的,以本意见规定为准。
第二篇:山东省高级法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山东省高级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一、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等原则,依法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劳动争议主体的有关问题
2、起字号的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并同时注明该字号业主的基本情况。
3、不具体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和出借营业执照的用人单位列为共同当事人。
三、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五)项相关用语含义的界定
4、“工作时间”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执行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5、“休息休假”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法定休假日、法定休息日、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产假、哺乳假、计划生育假等政策性假日及用人单位自定的其他假日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6、“社会保险”争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因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劳动者要求直接支付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和赔偿金而发生的争议。
(2)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因用人单位是否应当依法承担的部分工伤保险待遇而发生的争议。
7、“福利”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或者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依法制定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福利待遇等规定、约定而发生的争议。
8、“培训”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或者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培训协议、服务期协议和依法制定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培训事项等规定、约定而发生的争议。
9、“劳动保护”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标准而发生的争议。
10、“劳动报酬”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按照足额支付给劳动者劳动报酬而发生的争议。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劳动报酬,但不包括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保险福利等待遇。
11、“工伤医疗费”争议,指用人单位是否应依法直接承担劳动者治疗工伤或者职业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而发生的争议。工伤医疗费,主要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交通食宿费、护理费等与工伤或者职业病治疗有关的费用。
12、“经济补偿”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法律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关于在解除
或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及额外补偿、竞业限制补偿等方面而发生的争议。
13、“赔偿金”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应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而发生的争议。
(二)关于受理范围的有关问题
14、下列争议,可以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
(1)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的外国人与用人单位因用工发生的争议。
(2)依法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台湾居民、香港和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与用人单位因用工发生的争议。
15、下列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
(1)在校学生因履行与用工单位、学校三方签订的实习协议、就业协议而发生的争议;
(2)用工单位招用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而发生的争议;
(3)其他依法不属于劳动争议的。
对于不属于劳动争议的纠纷,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依法解决。
16、劳动争议当事人在调解组织受理后的法定调解期间内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
17、对于经调解组织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书,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依法向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予受理。
18、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应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可以就争议事项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者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关于仲裁时效的适用问题
19、劳动者到相关部门上访、投诉,且不属于该部门管辖范围的或者向依法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相关部门出具证明查证属实的,均属“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视为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断。
(四)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性程序问题
20、(1)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金额是指劳动者申请仲裁的请求金额,仲裁请求涉及数项内容,各项合计计算总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2)劳动者要求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权利而发生争议,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本意见第6条规定的社会保险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3)劳动者因要求按国家的劳动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权利和社会保险而发生的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争议,按本条第一款第(1)项规定执行。
21、当事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以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已接受其申请材料的凭证及尚未受理的证明,仲裁委员会出具相应凭证和证据后终止有关案件的审理。当事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以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确实不存在请示待批、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等中止事由的,应当予以受理。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及尚未裁决的证明。
22、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先予执行裁决的,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先予执行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材料:
(1)先予执行裁决书;
(2)裁决书送达证明。
23、仲裁终局的劳动争议裁决,劳动者已申请人民法院执行,而用人单位依法申请撤销该裁决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被执行财产中止执行。如该裁决被裁定撤销的,应当裁定终结执行。撤销裁决的申请被驳回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
24、根据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实际需要,人民法院可以向作出原裁决的仲裁委员会调阅案卷。在收到人民法院调阅函件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提供案卷。人民法院在办理上述案件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应当送作出原裁决的仲裁委员会。
四、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
25、劳动合同期满,因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而续延,因此达到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26、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在原劳动合同期满后的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7、用人单位具有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应当连续计算:
(1)有证据证明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被迫辞职的,再重新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
(2)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交替交换用人单位名称的;
(3)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
(4)通过非法非全日制用工的;
(5)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28、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解除或终止,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2007年12月31日前的经济补偿依照劳动法及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8年1月1日后的经济补偿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即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29、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不再另行支付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30、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其中加付的一倍工资不纳入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基数。
3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竞业限制协议,支付经济补偿。自工作交接完成后满一个月,用人单位尚未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以不受竞业限制协议的约束。
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劳动者违约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劳动者的请求对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
32、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订立、实施后继续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抵触的,自2008年1月1日起,按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3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被撤销后,劳动者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期
间的工资,劳动者在仲裁、诉讼期间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前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应得工资计算。
3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费,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费。但经折算后,法定工作时间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后所得工资等于或者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
35、劳动者加班费计算基数,应当按照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上一月份提供正常劳动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确定。劳动者上一月份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按照向前顺推至其提供正常劳动月份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确定。法定工作时间劳动者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36、劳动者主张加班费,应当提供加班事实的相关证据。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考勤记录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应予采信。
劳动者追索两年前的加班费,举证确实充分的,应予支持,但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除外。
37、下列情形不属于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的范围:
(1)用人单位因安全、消防、节假日等特殊需要,经劳动者同意按排劳动者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值班任务;
(2)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值班任务,但值班期间可以休息的。
上述情形,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规章制度、集体合同或惯例等支付相应待遇。
五、附则
38、事业单位与其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争议,除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本意见执行。
39、本意见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本意见施行前下发的有关意见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意见规定为准。
第三篇: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一、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纠纷的处理
律师事务所中专职从事行政事务或勤杂工作的劳动者、在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事务并领取固定工资或底薪的劳动者,与律师事务所之间就劳动报酬等事项产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按照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其他涉及律师事务所与律师之间因合伙利益的分配方式及具体利益分配等问题产生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适用相关民事法律处理。
会计师事务所、基金会等组织与职工之间产生的纠纷,与前款情况相似的,参照前款规定处理。
二、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未订立书面合同的处理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劳动者已经实际为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是否需要双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应当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履行诚实磋商的义务以及是否存在劳动者拒绝订立等情况。如果用人单位已尽到诚信义务,而因不可抗力、意外情况或者劳动者拒绝签订等用人单位以外的原因,造成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六条所称的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因用人单位原因造成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双倍工资;但因劳动者拒绝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拒绝继续履行的,视为劳动者单方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继续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但当事人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应及时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已尽到诚实信用义务,因劳动者原因未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如劳动者拒绝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拒绝继续履行的,视为劳动者单方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已实际工作期限的相应报酬,但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劳动合同变更的形式要求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劳动合同变更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里的书面形式,包括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单、岗位变化通知等等。因为随着劳动合同的持续履行,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本身就必然会不断变化。如随着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增加,其休假、奖金标准发生的自然变化等等,都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因此,对于依法变更劳动合同的,只要能通过文字记载或者其他形式证明的,可以视为“书面变更”。
四、涉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几个问题
(一)应订未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处理
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请求符合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而未依法与其订立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原劳动合同确定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书面合同方式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以事实劳动方式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但当事人订立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者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但与用人单位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及《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合同期限届满时,该合同自然终止。
(三)因法定顺延事由,使得劳动者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超过十年的,是否作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理由
劳动合同期满,合同当然终止。合同期限的续延只是为了照顾劳动者的特殊情况,对合同终止时间进行了相应的延长,而非不得终止。《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也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在法律没有对终止的情况做出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能违反法律关于合同终止的有关规定随意扩大解释,将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后果纳入其中。因此,法定的续延事由消失时,合同当然终止。
(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订立几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后,续订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的规定,应当是指劳动者已经与用人单位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与劳动者第三次续订合同时,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五、用人单位为解除劳动合同时如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的替代通知期工资(简称“代通金”),其支付标准如何确定
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支付“代通金”,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来判断,法律没有规定的,不能要求用人单位支付。
《实施条例》规定“代通金”的支付标准,应当以上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但只以单月的工资为准,可能过高或过低,既有可能对用人单位不利,也有可能对劳动者不利,从整体上看不利于促进和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所以,结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上个月的“工资标准”,应当是指劳动者的正常工资标准。如其上月工资不能反映正常工资水平的,可按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确认。
六、劳动合同期满而约定的服务期未到期的处理
服务期是用人单位以给付一定培训费用为代价,要求接受对价的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相应提供服务的约定。用人单位依约支付相应对价后,即已完全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是否要求劳动者提供服务则成为用人单位的权利。基于民事权利都可以放弃的基本原则,在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放弃对剩余服务期要求的,应当准许。此时,劳动合同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追索剩余服务期的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未放弃对剩余服务期要求,继续提供工作岗位并要求劳动者履行服务期约定的,双方当事人应当继续履行。继续履行合同期间,用人单位不提供工作岗位的,视为其放弃对剩余服务期的要求,劳动合同终止。
七、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解除合同,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返还特殊待遇的处理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劳动者支付出相应的劳动,是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基本合同义务。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价值较高的财物,如汽车、房屋或住房补贴等特殊待遇的,属于预付性质。劳动者未按照约定期限付出劳动的,属于不完全履行合同。根据合同履行的对等原则,对劳动者未履行的部分,用人单位可以拒绝给付;已经给付的,也可以要求相应返还。因此,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未完全履行劳动合同为由,要求劳动者按照相应比例返还的,可以支持。
八、用人单位因“违法解除或终止合同”需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的适用范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的适用前提,是劳动合同应当履行而实际上已经不再继续履行,不包括劳动合同本来就符合解除和终止条件的情况。即用人单位在不具备合法解除或终止条件的情况下解除合同。因此,如果依法已经具备解除或终止的条件,只是用人单位在办理解除或终止的程序上存在瑕疵的,不属于本条规定的范围。如用人单位在已经具备解除条件的情况下,只是存在未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等程序瑕疵的,则用人单位应当通过支付相应的“代通金”等方式加以补正,但无需支付赔偿金。
九、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及“未缴纳”社保金为由解除合同,“及时、足额”支付及“未缴纳”情形的把握
用人单位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保金,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但是,劳动报酬和社保金的计算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比较复杂。而法律规定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都诚信履行,无论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起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都不能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如果用人单位存在有悖诚信的情况,从而拖延支付或拒绝支付的,才属于立法所要规制的对象。因此,用人单位因主观恶意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未缴纳”社保金的,可以作为劳动者解除合同的理由。但对确因客观原因引起的计算标准不清楚、有争议,导致用人单位未能“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未缴纳社保金的,不能作为劳动者解除合同的依据。
劳动者以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其他情形为由主张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平的原则,参照前款精神处理。
十、《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第一款“继续履行”的理解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本法实施前已依法订立且在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因此,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后发生原合同约定的终止事由,但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已满十年,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劳动者也提出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十一、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承担合同责任的处理
劳动合同的履行应当遵循依法、诚实信用的原则。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除了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外,实际上也存在很多有约定的义务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应承担的合同义务。如《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关于“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规定,就是类似义务的法律基础。因此,在规章制度无效的情况下,劳动者违反其必须遵守的合同义务,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没有规定为由提出抗辩的,不予支持。但在规范此类行为时,应当仅对影响劳动关系的重大情况进行审核,以免过多干涉用人单位的自主管理权。
十二、劳动者占有用人单位价值较高的财产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设置担保的效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招用时扣押劳动者身份证件、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收取劳动者财物。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劳动者占用单位价值较高的财物,单位为防止财物灭失或毁坏,与劳动者约定设置了相应的合理担保的,法律没用禁止,可以认定有效。但该约定为流押、流质担保,或者名义上为财物“担保”实际上却是要求劳动者购买该财物的,该约定无效。
十三、当事人对竞争业限制条款约定不清的处理
劳动合同当事人仅约定劳动者应当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但未约定是否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或者虽约定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但未明确约定具体支付标准的,基于当事人就竟业限制有一致的意思表示,可以认为竟业限制条款对双方仍有约束力。补偿金数额约定不明的,双方可以继续就补偿金的标准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此前正常工资的20—50%支付;竞业限制期限约定不明的,双方也可以继续协商。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限制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十四、如何把握同工同酬的标准
同工同酬是劳动法确立的一项基本规则,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但由于劳动者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能简单以不同劳动者是否在相同岗位工作作为“同工”的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劳动者的个人工作经验、工作技能、工作积极性等特殊因素,允许用人单位依此对相同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在劳动报酬方面有所差别。
十五、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关系后相关待遇的支付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除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外,还应当按工伤保险的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主要是指以下情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三)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四)自用工之日起一年内,劳动者不愿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十六、如何让看待“退休年龄”和“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终止劳动合同的依据的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而《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依据前述规定,均可以终止劳动合同。
十七、当事人因《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引起争议的处理
本条规定的权力行使主体均为“劳动行政部门”,相对应的执法措施也是“责令”,包括加罚50%—100%赔偿金的规定,也是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据。因此,本条规定涉及的内容,不是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本条规定也不能作为劳动争议纠纷裁决的依据。
十八、如何把握《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由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如单位工作,其连续工作年限的计算问题
2008年9月18日之后,不是由劳动者本人提出,而是由用人单位以组织调动、委派等方式安排到另外一个用人单位工作,且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支付解除或终止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属于非因劳动者本人原因而由单位安排到新用人单位的情况。如,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在关联企业之间、集团企业内部调整劳动者具体工作单位等等。2008年9月18日之前产生的类似问题,按当时的规定处理。
十九、企业改制、转制情况下劳动者工作年限的计算
用人单位已按国家和地方有关专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劣势企业关闭退出和富余人员安置等规定,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不连续计算。
二十、用人单位未经法定程序即实行经济性裁员的处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在未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裁员,被裁的劳动者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可以支持。
二十一、关于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的问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解除或终止的,其经济补偿金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一)《劳动合同法》与2008年1月1日之前施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下简称“以前规定”)均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且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不高于上本市职工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按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确定。
(二)《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且不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的,经济补偿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但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经济补偿年限按照以前规定计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的工作年限在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并入计算。
(三)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三倍封顶的情形,实施封顶计算经济补偿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施行之前的工作年限仍按以前规定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
(四)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依法支付劳动者赔偿金,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如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被违法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应当按照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计算。
二十二、境外单位在沪设立的办事机构的诉讼主体地位
境外公司在沪设立办事处机构的,该机构已经合法办理了登记手续,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对外服务机构招用劳动者,劳动者就相关劳动权利义务与该办事处产生纠纷的,可以该办事机构作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该办事机构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对外服务机构招用劳动者,劳动者就报酬支付等问题与该办事处产生纠纷的,作为民事纠纷处理,该办事机构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第四篇: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鲁高法[2010]84号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山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山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鲁高法[2010]84号
为了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意见,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参照执行。
一、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等原则,依法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劳动争议主体的有关问题
2、起字号的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并同时注明该字号业主的基本情况。
3、不具体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和出借营业执照的用人单位列为共同当事人。
三、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四)、(五)项相关用语含义的界定
4、“工作时间”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执行的工作时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5、“休息休假”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法定休假日、法定休息日、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产假、哺乳假、计划生育假等政策性假日及用人单位自定的其他假日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
6、“社会保险”争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因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劳动者要求直接支付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和赔偿金而发生的争议。(2)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因用人单位是否应当依法承担的部分工伤保险待遇而发生的争议。
7、“福利”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或者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依法制定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福利待遇等规定、约定而发生的争议。
8、“培训”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或者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培训协议、服务期协议和依法制定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中有关培训事项等规定、约定而发生的争议。
9、“劳动保护”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依法制定和修订的劳动规章制度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标准而发生的争议。
10、“劳动报酬”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按照足额支付给劳动者劳动报酬而发生的争议。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劳动报酬,但不包括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保险福利等待遇。
11、“工伤医疗费”争议,指用人单位是否应依法直接承担劳动者治疗工伤或者职业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而发生的争议。工伤医疗费,主要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交通食宿费、护理费等与工伤或者职业病治疗有关的费用。
12、“经济补偿”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执行法律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关于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及额外补偿、竞业限制补偿等方面而发生的争议。
13、“赔偿金”争议,指因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应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而发生的争议。
(二)关于受理范围的有关问题
14、下列争议,可以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
(1)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的外国人与用人单位因用工发生的争议。(2)依法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台湾居民、香港和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与用人单位因用工发生的争议。
15、下列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
(1)在校学生因履行与用工单位、学校三方签订的实习协议、就业协议而发生的争议;
(2)用工单位招用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而发生的争议;
(3)其他依法不属于劳动争议的。
对于不属于劳动争议的纠纷,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依法解决。
16、劳动争议当事人在调解组织受理后的法定调解期间内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
17、对于经调解组织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书,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依法向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予受理。
18、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应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可以就争议事项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者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关于仲裁时效的适用问题
19、劳动者到相关部门上访、投诉,且不属于该部门管辖范围的或者向依法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相关部门出具证明查证属实的,均属“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视为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中断。
(四)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性程序问题
20、(1)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金额是指劳动者申请仲裁的请求金额,仲裁请求涉及数项内容,各项合计计算总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2)劳动者要求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权利而发生争议,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本意见第6条规定的社会保险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3)劳动者因要求按国家的劳动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权利和社会保险而发生的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争议,按本条第一款第(1)项规定执行。
21、当事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以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已接受其申请材料的凭证及尚未受理的证明,仲裁委员会出具相应凭证和证据后终止有关案件的审理。
当事人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以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确实不存在请示待批、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等中止事由的,应当予以受理。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及尚未裁决的证明。
22、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先予执行裁决的,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先予执行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材料:(1)先予执行裁决书;(2)裁决书送达证明。
23、仲裁终局的劳动争议裁决,劳动者已申请人民法院执行,而用人单位依法申请撤销该裁决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被执行财产中止执行。如该裁决被裁定撤销的,应当裁定终结执行。撤销裁决的申请被驳回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
24、根据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实际需要,人民法院可以向作出原裁决的仲裁委员会调阅案卷。在收到人民法院调阅函件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提供案卷。
人民法院在办理上述案件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应当送作出原裁决的仲裁委员会。
四、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
25、劳动合同期满,因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而续延,因此达到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26、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在原劳动合同期满后的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7、用人单位具有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应当连续计算:
(1)有证据证明劳动者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被迫辞职的,再重新与其订立劳动合同的;
(2)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交替交换用人单位名称的;(3)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4)通过非法非全日制用工的;
(5)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28、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解除或终止,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2007年12月31日前的经济补偿依照劳动法及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8年1月1日后的经济补偿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计算。
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即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29、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不再另行支付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30、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其中加付的一倍工资不纳入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基数。
3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竞业限制协议,支付经济补偿。自工作交接完成后满一个月,用人单位尚未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以不受竞业限制协议的约束。
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劳动者违约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劳动者的请求对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
32、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订立、实施后继续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抵触的,自2008年1月1日起,按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3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被撤销后,劳动者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期间的工资,劳动者在仲裁、诉讼期间的劳动报酬应当按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前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应得工资计算。
3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费,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费。但经折算后,法定工作时间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后所得工资等于或者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
35、劳动者加班费计算基数,应当按照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上一月份提供正常劳动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确定。劳动者上一月份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按照向前顺推至其提供正常劳动月份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确定。法定工作时间劳动者所得实际工资扣除该月加班费后的数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36、劳动者主张加班费,应当提供加班事实的相关证据。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考勤记录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用人单位的考勤记录应予采信。劳动者追索两年前的加班费,举证确实充分的,应予支持,但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除外。
37、下列情形不属于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费的范围:
(1)用人单位因安全、消防、节假日等特殊需要,经劳动者同意按排劳动者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值班任务;
(2)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值班任务,但值班期间可以休息的。
上述情形,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规章制度、集体合同或惯例等支付相应待遇。
五、附 则
38、事业单位与其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争议,除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本意见执行。
39、本意见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本意见施行前下发的有关意见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意见规定为准。
第五篇: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的意见
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_
(一)主体范围
1.本法第二条中的“等组织”是指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等组织。
2.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招用除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以外的劳动者,只要有用工行为,即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3.事业单位招用除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以外的劳动者,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
{意见二:事业单位招用的实行聘用制工作人员是指招用的所有人员,都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意见三: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事业单位和企业办的事业单位招用的人员,全部执行《劳动合同法》
4.本法所指的劳动者是指年满16周岁到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范围内的公民。
5.用人单位招用外单位人员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对与其他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可以提出请劳动者解除与其他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
6.用人单位招用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可以签订书面聘用协议,明确双方的相关权利义务。
7.在校学生自己到用人单位打工的适用非全日制用工规定。
8.用人单位招用转业退伍自主择业军人(按月领取退役金的),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9.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应当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二)规章制度
10.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民主程序凡是与本法冲突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执行。
11.制定、修改规章制度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协商不一致的,用人单位可以决定规章制度。
12.集团公司以下发文件的形式要求下属公司执行集团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下属公司仍应履行《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的程序,该规章制度才能作为下属公司用工管理的依据。)
13.公司兼并时,兼并公司的规章制度自动适用于被兼并公司的职工,但
首先应公示或告知被兼并公司的职工,如被兼并公司的职工对兼并公司的规章制度有意见,可以按第《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3款提出意见。
14.公司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新进员工具有约束力,但单位必须履行公示或告知新进员工的义务,若新进员工认为不适当的可以提出意见,与用人单位协商修改完善。
15.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容违法、程序违法或者没有公示告知的,都不能作为处理职工的依据。
16.规章制度的公示可以通过劳动者人手一册、学习培训或者张贴等方式。
17.本法第四条中的“工会”是指企业工会,第五条中的“工会”是指企业外工会,第六条中的“工会”既指企业工会也指企业外工会。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
18.职工名册的内容应当具备劳动者姓名、身份号码、用工之日、劳动合同期限等内容。
19.本法第九条中的“其他证件”是指学历证明、技能证书、资格证等与劳动者就业相关的各类证件。
“担保”既指物的担保,也指人的担保。
“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是指与建立劳动关系有关的财物,如高档服装费、驾驶员风险金、保证金等。
20.同工同酬。意见一: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并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意见二:是指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相同的劳动量且取得相同的产出的劳动者,其获取劳动报酬的工资分配制度应当是相同的。
21.未在用工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实行分段处理原则。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从第2个月到第12个月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从第13个月开始,视为与劳动者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一个月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期间双方都有权终止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工超过1个月后双方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即使支付了2倍工资,也不能随意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应按照第39、40、41、44条的规定办理,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则须按《劳动合同法》第87条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23.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得约定终止条件。(固定期可以约定终止?)
24.连续工作满十年是从劳动者到用人单位劳动时开始计算。劳动者因组织原因在集团下属的子公司之间流动,或者因业务划转而由一个子公司转
到另一个子公司的,其工作年限连续合并计算为最后一个子公司的工作年限。
25.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金的职工,其在原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不合并计算为改制后非国有企业的工作年限。
26.劳动者原为用工单位职工,后转为劳务派遣工的,其前后工作年限不合并计算。
意见二:用人单位没有支付经济补偿金,没有缴纳社会保险,以及有其他劳动债务纠纷的,前后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用工单位的工作年限。
27.由上级公司任命的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其上级公司或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工会主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国家组织部门管理的企业领导人不签订劳动合同。非公有制企业董事长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28.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指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初次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
29.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一、二项规定情形的,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提出不续订劳动合同或者继续与用人单位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0.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42条
(一)-
(四)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顺延后,若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此时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必须签订。
3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在同一岗位不能再连续签订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季节性、临时性的用工。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终止劳动合同时,应按《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五)项规定的情形支付经济补偿金。
32.本法实施以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或者续订的劳动合同作为计算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第一次。
33.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到期后自动续延的,自动续延视同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劳动者连续工作满十年,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订立。
34.《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中的“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35.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中的劳动报酬,可以是具体的数额,也可以是双方认可的薪酬制度。
36.劳动合同内容与《劳动合同法》相冲突的,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无效,适用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37.本法第十九条第一款中的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上”、“三年以上”不包含三个月、一年、三年;“不满一年”、“不满三年”包含一年、三年。
38.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依据第40条第3项和第41条解除劳动合同。
39.劳动者试用期的工资在不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下,只要符合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这两种情形之一,都不违法。
40.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特殊福利待遇,约定的有关责任和义务,不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可以通过民事协议进行约定。
41.本法第二十二条中的“专项培训费用”是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了超出企业年平均工资50%的费用的经费。培训费认定依据为有货币支付凭证的培训单据,以及培训期支付的工资和差旅费等。~
42.本法第二十四条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三、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43.《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未以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的,若发生劳动争议,以书面劳动合同确定的内容为依据。
44.国有企业改制劳动关系处理政策与《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从2008年开始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2项、第三十三、三十四、四十七条的规定执行。
四、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
45.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意见一是指用人单位未缴纳和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意见二是指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
46.因用人单位违法,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服务期规定追究违约金。
意见二:因用人单位违法,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劳动者仍须履行服务期约定,并支付违约金。
47.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用人单位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的三类人员无先后顺序之分。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重新招用人员时,应当履行优先通知被裁减人员的义务,对没有履行通知义务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48.用人单位未建立工会的,可以不行使本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
49.被鉴定为5-10级的工伤人员,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时,用人单位除应当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外,还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50.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工资标准按劳动者的应发工资计算。劳动者前12个月平均收入低于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51.客观情况、客观经济情况的含义?
52.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解除劳动合同时,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以代替提前30日书面形式通知的义务的,额外支付的一个月工资标准参照《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金支付的工资标准计算。
53.劳动者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ZF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计发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不受12年的限制。
54.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的赔偿金标准,是经济补偿金的2倍,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了赔偿金后,无须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55.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依法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金分阶段计算。计算本法施行前的经济补偿,按照劳部发[1994]481号执行,计算本法实施后的经济补偿年限,按本法规定执行。本法施行之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计发年限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同时国有企业还要按《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
[2001]280号)支付生活补助费。
五、集体合同
56.集体合同的规定不适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六、劳务派遣
57.劳务派遣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不受本法第十四条第三项的约束。意见二,受约束
58.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适用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59.劳务派遣单位注册资金低于50万元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应增资至50万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