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主题:论迪里拜尔与吴碧霞演唱《一杯美酒》的区别。
摘要:《一杯美酒》是一首新疆民歌,它有它浓郁的民族特色。演唱者们,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接受的艺术熏陶也不同,所以,在演唱同一首歌时,受个人的理解,演唱习惯,伴奏元素等因素音影响,产生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
关键词:音乐美学
吴碧霞
迪里拜尔
新疆民歌
引言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有年轻的学科,他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他研究的是1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2音乐的价值和功能3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4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5美学史的研究。音乐美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着手:1心理学角度2社会学角度3心态分析学角度,进行分析。
当代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Dilber)和曹秀美(Sumi Jo),同为美声歌坛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亚裔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们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韩国,拥有近似的东方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艺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却在声乐作品演唱方面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并形成和确立了截然不同的个人演唱风格。本文拟从两位歌唱家的个人生平入手,对其人生成长经历加以相应的比较;而后对照二者在演唱相同或不同的古典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和本国声乐歌曲时所采用的演唱速度、旋律音调、演唱技术、吐字方法、力度、歌唱音色和作品诠释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整体的综合比较,进而对二人的演唱风格作较为全面的研究;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先天生理条件和后天环境因素对歌唱家们的影响,继而探究其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笔者将声频分析法、音乐心理学、能力心理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交叉渗透到论文中,对迪里拜尔和曹秀美的演唱风格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力求“点面兼顾”、“客观理性”地给予中肯的评介。
声乐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它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用人的声音结合语调为表现手段,来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体现艺术美的歌唱艺术。但由于地理环境、审美情趣与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源于传统的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孕育之下,民族声乐文化瑰丽多彩,并通过千百年来的声乐艺术实践、交流吸收及演化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我国习惯性化分的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异同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吴碧霞:吴碧霞,被称作是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
吴碧霞是首位集中华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极佳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中外两类声乐作品演唱中做到游刃有余,被海外媒体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在声乐上中西兼修,她不仅是音乐界少见的一个,更难得的是,不论唱民歌还是唱歌剧,她均有很好的成就,在国内。“不幸的是,父亲患了喉癌,人们都说,父亲的嗓子是给了吴碧霞。”吴碧霞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父亲是花鼓剧团团长,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吴碧霞受到很好的民间音乐教育,而在演唱中,父母借鉴戏曲手法,对她进行的训练,也使她受益终生。
长着一张娃娃脸、身材矮小的吴碧霞曾被人戏称为“袖珍歌手”,也是因为这一点使她受过挫折,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学习的脚步,这也是让我钦佩的地方,她用自己的歌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称作是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
一、“取”得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鱼和 西班牙报界称其演唱为“天上传来的声音”,俄罗斯媒体称她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中国人民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竞赛周刊等多家媒体对吴碧霞亦有专题报道。吴碧霞:歌喉婉转的夜莺@莫恩你为歌唱而生晶亮的眼眸里蕴涵着湘女火辣辣的热情无论是在西班牙...吴碧霞近影9突围生命的“高度”——记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吴碧霞!本刊记者@丁丁在人的一生中,高度并不仅仅用尺寸来丈量,因为它常常意味着某种域限。比如说一个人的体态、相貌、意志力、品格等等。这种“高度”有的与生俱来...百度“吴碧霞吧”中常常有人提出:我的民歌应该和谁去比,我的外国作品应当和谁去比,吴碧霞更适合发展哪一条路等等。这些问题我从不评论,但心里一直在思考。我没有将二者看作截然不同的东西,而外界却一定要强迫我去选择。如同吃饭,用筷子或刀叉都行,没有...迪里拜耳
迪里拜尔是中国著名的世界级歌唱家。她在声乐方面的造诣极高,特别是在演唱中国传统曲目时,做到了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歌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她在声乐艺术上的成长经历与奋斗过程更是值得众多声乐艺术工作者学习。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歌唱家们的歌唱艺术,对于促使声乐艺术的正确向上的发展是必需的条件。作为中国优秀的艺术家、歌唱家,迪里拜尔的成功是中国美声教育成功的典范,对她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歌唱特色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声乐艺术学习,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迪里拜尔出生于新疆喀什一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家庭,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她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音乐也一直都保留着很多民族性的东西。迪里拜尔很早就显示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先后师从两位声乐名家——郭凌弼教授与沈湘教授。两位老师的教育风格与艺术理念对迪里拜尔产生了终身的巨大影响,这两段学习经历也为迪里拜尔以后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成功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迪里拜尔的声乐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她发声圆润、吐字清晰、音色纯净,精湛的花腔技巧和大师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使她在全世界获得盛誉。与此同时,她在演唱不同声乐题材如不同国家艺术歌曲、歌剧以及中华民族歌曲时,都能根据其题材的不同风格加以精彩演绎,体现出高超的表演能力与精湛的艺术技巧。她的成长道路和声乐艺术,以及沈湘教授的声乐理念与教育方式,都对当今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教育事业的进步以及声乐工作者具有巨大的贡献和启发意义。当今国内对迪里拜尔声乐艺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她对歌曲的诠释能力和歌唱的艺术特点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整理。我希望通过论文的写作,能对迪里拜尔的歌唱艺术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使自己今后在声乐学习、演唱以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
一、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
二、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费力。
三、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歌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如此,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作品不论是旋律还是行腔都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与情趣,无不体现出固有的民族风格与特点。民族唱法美声化、美声唱法民族化,是中西文化相互溶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总之,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引为无限的愉悦和荣光,并能感动万千听众。
新疆
新疆古称西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开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乐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热烈绮丽,太阳般光辉明朗,壮美绚丽。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万花筒般绚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流行于新疆以至会国各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满、塔吉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十三个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
1、#
2、#
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歌词通俗易懂,大多结合现实生活,民歌手与民间诗人普遍受到尊敬,他们在民歌的创作、加工以及传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维吾尔著名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长期流传民间烂。
第二篇:音乐美学论文
内容摘要: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关键字: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的本质 韦伯 《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
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出现。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欣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与作曲家的生平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于是我又重新对这部歌剧进行了一番功课。
《自由射手》又叫《魔弹射手》,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人物韦伯的作品。韦伯创作高峰是他完成《自由射手》,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音乐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时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在黑暗社会现实下,他们强烈渴望追求新的社会理想,阐发新的音乐思想,表达自我的感情色彩。这些在韦伯的《自由射手》都有体现。歌剧的序曲用圆号和单簧管的配合表现了作者向往的社会生活。森林自由和平,欢乐的生活。突出了猎人马克斯与护林官女儿阿加特相爱的浪漫气息。第一幕中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绝望,然后用抒情的咏叹调表述自己的失败回忆起以前欢乐的记忆不由得心痛,最后能听到单簧管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也为下一幕做了铺垫。第二幕,主人公向恶势力屈服,也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祷告带上天”表现力女主人公善良的心。第三幕,带有民族风格的合唱“猎人大合唱”雄伟壮观,与序曲中的圆号描写的森林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也能从这里表达出韦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从韦伯这一部作品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欣赏活动本质,理解认识对我们欣赏音乐审美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音乐欣赏的本质从美学方面的理解。
音乐学院
第三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的本质 韦伯 《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出现。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欣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与作曲家的生平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于是我又重新对这部歌剧进行了一番功课。
《自由射手》又叫《魔弹射手》,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人物韦伯的作品。韦伯创作高峰是他完成《自由射手》,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音乐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时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在黑暗社会现实下,他们强烈渴望追求新的社会理想,阐发新的音乐思想,表达自我的感情色彩。这些在韦伯的《自由射手》都有体现。歌剧的序曲用圆号和单簧管的配合表现了作者向往的社会生活。森林自由和平,欢乐的生活。突出了猎人马克斯与护林官女儿阿加特相爱的浪漫气息。第一幕中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 “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绝望,然后用抒情的咏叹调表述自己的失败回忆起以前欢乐的记忆不由得心痛,最后能听到单簧管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也为下一幕做了铺垫。第二幕,主人公向恶势力屈服,也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祷告带上天”表现力女主人公善良的心。第三幕,带有民族风格的合唱“猎人大合唱”雄伟壮观,与序曲中的圆号描写的森林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也能从这里表达出韦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从韦伯这一部作品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欣赏活动本质,理解认识对我们欣赏音乐审美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音乐欣赏的本质从美学方面的理解。
音乐学院关于音乐的本质
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音乐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关于音乐的本质的问题,即音乐究竟表现什么的问题,自音乐产生以来便长久地困扰着人们,同时也吸引着人们为之探索,并导致了一门专门学科一音乐美学的诞生。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都曾孜孜以求,在音乐本质问题上耕耘播种,著书立说,形成众多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迄今为 止,仍找不到一种较为完善、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权威理论。但是这些流派和学说的存在,对于音 乐本质问题的探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音乐王国的奥秘,进行音乐欣赏是大有好处的。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理论:
一、造型说
造型说是音乐美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 “模拟论”为理论依据,认为音乐是对于客观现实中各种音响的模拟,它从属于现实,也依赖于现实;现实中的声音原形象是第一性的,根据现实中声音原形象而创造的音乐形象是第二性的。
二、表情说 音乐学中造型说的缺陷引起了表情说的出现,并与之相抗衡。表情说以感情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在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发扬。它倾向于主要地、有时是绝对地把音乐的内容看做是人的感情和灵魂的“内在世界”的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 “仅仅与具有完全直接性质的内在精神运动有关,可以说是与没有思想的情绪的音响有关系”。
三、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音乐美学倾向在古代就巳出现。该倾向认为,音乐不能模拟任何东西,不能影响人 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因素具有纯形式的性质,而音乐所给予人的快感,类似于烹调艺 术产品、吃饭和饮水带来的快感。
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与快乐主义是对立的。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而形式主义则完全诉诸 于理性,但两者都否定音乐内容。
(五)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享受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认同理性,把纯粹而狭隘的职业性提到首位,将音乐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人类的情感等隔离起来。尽管以上理论的美学观点各不相同,但各派理论都同意音乐具有意义。自音乐产生以来 , 西方音乐以不同的审美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体裁形式为标志,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流派和思潮。各个时期的流派对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净化灵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在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里 , 各种美学标准和艺术需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类别、形式和体 裁, 这一切都体现在浩瀚的音乐作品中,并且 , 还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丰富和发展。因此,很难用美学观点来解释音乐的全部本质和意义。但是, 各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了解、探索和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观照和体验 ,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二)
周训能用之 , 和乐如一。“移风易俗,莫乐于安;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 “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荀子,著有《乐论》。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乐合同,礼别异。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因为“乐” 最终是体现 “道”的,是“道”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音乐所起的“和” 的作用,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了人心灵的净化与 “和”,才会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和”。《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记》认为,不但“乐”和“礼”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有关音乐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所谓“淫声”的论述。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而“太平由实非由声”,则否定了音乐社会功能的无限性。
关键字:音乐美学 社会功能 孔子 荀子 《乐记》 白居易
音乐美学从诞生开始,就渗透着人的认识思维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欲望,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思维与需要的关系,才有了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虽然,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需要的实际性远远大于审美的表现性,而只有当创造以表现性审美为目的的感觉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不再被简单的定义为模仿的时候,表现的审美功能才得以显现。古代文献中曾对 《葛天氏之乐》 做过如下描述: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本》,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长》,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段话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的文字描述,为我们描绘出原始先民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音乐和整个音乐生活的全过程。
这一远古的歌舞形式标明,“音乐是明显的与原始人的人际关系、人际互动、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在这些关系基础上所诱发出的情感、情绪联系在一起的,即音乐是与原始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的说,原始先民们只知道运用音乐和运用到什么地方,只知道音乐对神有用,而不知道音乐本身是什么,不知道总结出一种音乐与社会直接相连的观念。他们虽然相信神灵,但是并没有亲眼见到神灵。他们所受遇的所谓所谓神灵给予的祸福凶吉,其实本身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后果,其本质是社会、自然现象。只不过是他们还未充分掌握其规律、无能为力而已。因此,他们认为的音乐对神有用,即音乐作用于神,其实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音乐作用与社会的观念。”自然也包括它的社会功能。而对人类音乐现象的认识,以至于总结、归纳出人类某一时期的音乐思想,这显然是人类在认识领域的一大进步,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标志。由此看来,探讨音乐美学的历史本质,已历史存在为依据,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它的特殊存在和意义。据有关史料显示,我国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初步具有了相对成熟的音乐社会观念。《国语 郑语》记载:“公曰 : “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哲》曰:“民之欲,天必从之……周训能用之 , 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无一物讲……得乎?。” 史伯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天、人关系。这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天”仍有意志,但已不再凌驾于人,因而少了人格神的色彩,具有客观规律的意义。第二,客观规律是“和实生物,同则不断”。即“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之繁衍不息;“以同裨同”,同类相加,则只有量的增多,而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事物也就不可能继续发展。
第三,所谓“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最基本的就是“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事物构成,音乐也不例外。另外,史伯从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政治观点出发,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聪”周王之耳,即培养周王听取臣下不同意见的品德,而能妥善处理一切矛盾,达到“和乐如一”的“和之至”的境地,维护周王的统治。在史伯看来,不仅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而且音乐的作用都在于 “和”,“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并不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 “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如果从孔子的整段话来看,这样说自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美感心理特点的这一分析的基础上的。” 他进一步认为: “在孔子看来,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包含理性的内容;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是情感活动;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它同时是主动的抒发;美感活动不单纯是的人的活动,她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这样来理解美感活动,是比较全面的,因而也是比较客观的,比较深刻的。
荀子认为,“乐合同” 主要是通过音乐以影响人的情感而起作用。人的“性”是天生的,“性”能产生好恶喜怒哀乐之情。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因而必须通过音乐对人的情感欲望加以节制和规范。因为“乐” 最终是体现“道”的,是“道” 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荀子说: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荀子还认为:“社会效果的正与负,在于音乐内容的正与反。”强调了音乐功能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作用。“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其成像而治生焉。”正声引起“顺气”,对社会的影响是“治”奸声引起“逆气”,对社会的影响是“乱”。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三)
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就社会来说 “审美” 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创造力来源于对广义艺术的感知等结论。
关键词: 音乐美学,广义艺术,美,情感,理智,创造力
一、情感与理智
1.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 中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2.理智
理智,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计算、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通常被当成形容词来使用。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智的,代表他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考虑过对错、前因后果,有道理,合乎逻辑的。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是理性的。与理性相对的心智能力,为直觉、感觉、情绪等,这些都是不经过仔细计算与推理,由内在冲动引导,进行决策的能力。可见理智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精确,准确,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情感告诉理智要做什么,理智则结合实际情况,对情感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精确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满足情感的需要。因此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没有情感只有理智的人是没有创造力的,没有情感的社会更是无法发展和进步的。一般来说,理性往往被看作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作对真理的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然而,然而这是错误的看法。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二者不可缺一。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御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可见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二、谈“美”
美,一般指 “ 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即,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也就没有情感对美的追求。丑的本质在于情感对美的趋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先通过感觉来感受,并用最简单的美与丑来评价,评价结果决定了你是否对被认识的事物感兴趣,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理性认识。我们知道追求愉悦和美好的感觉远离痛苦是情感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前面论述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时提到,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如此一来人类便在情感所认识的美的指导下通过理智的实践去创造美好消灭丑陋。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的话,显而易见的是: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人类社会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恐怕无法统一,因此不同的人对如何改造世界的观点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出现。换句话来说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内部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当一段时期的矛盾化解后,新的社会就形成了,从而社会总体的审美观是区分社会所处的时代的标志。可以想象,在理论上你到了一个未知的文明之后,你只要用统计学的方法了解多数人的审美观,就可以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民族。说到这读者可能会想到,审美观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形成的?能否通过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某个人的审美观,进而化解社会内部的矛盾?
我的看法是审美观是在人类的实践中形成的,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实践经验可以塑造或者改变人的审美观。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个皇帝,你想让社会更安定,你肯定会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让社会中人的审美观统一,使社会更团结,这样你的统治就更方便了,当我觉得从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应当保护审美观的多样性,这样社会才可能更快的进步。事实上只要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第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的社会相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前者不允许有不同审美观(在中国必须为孔子的审美观)后者则保护思想的自由。可见就社会来说“审美” 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和创造力
艺术的目的分为两类即无动机的目的无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本来就是人类不可或缺一部份的艺术,这类的艺术超越个人,或是不是为某一特定目的所创作。以此观点,艺术和创造力一様,是人类依其天性而来的,因此超过实用的层面。这些常常没有特定实际的目的,人类学家认为这些是文化的一部份,多半不是由个人提供,而是许多世代变化之后的结果,也和此文化和宇宙的关系有关。有动机的目的有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因为特定目的产生的艺术。可能是为了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的某一议题表示意见、表达特定的感情或是态度无动机的目的、陈述个人心理、描述另一个事物、销售产品,或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在我看来狭义的艺术指的是,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而创造的事物,目的是人为的表达和传递某种情感。这里所谈的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就是令人产生某种情感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事物,只要在某一时间能令人产生某情感,那么在人体验这种情感的过程中,这个事物被认为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是由主观认识决定的。狭义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广义的艺术是个人通过情感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当久居城市处于喧闹,光污染,雾霾的你,有一天登上青藏高原面对青海湖时会产生很多情感,是什么是你流连忘返?当一个军事指挥官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发布一条条军令,将敌人击溃的时候是什么令你拍手叫绝?当困扰全世界科学家的一个个世界难题,被爱因斯坦1905 年发表的 3 篇论文巧妙的解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看到这论文后惊呼,原来是这样是艺术,在那一瞬间你的眼里这些都是艺术,很多事物使你经历的情感震撼不亚于那些顶级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是广义的艺术。体验到这种艺术的瞬间,创造力仿佛瞬间被激发,右脑的想象力变得异常兴奋,随即便是不可阻挡的灵感洪流,强烈的创造欲望。用情感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在情感驱使下改造世界的欲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当别人看来平平常常的事物都能够给你精神震撼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往往这种艺术感知力强的人创造力强,很多被誉为天才的人都有超常的感知力。
要提及的是,现代社会高度结构化,我们住在规则的楼房里,走在平整的公路上,每天生活在人造环境中,到处都是前辈已创造的东西,感知不到最本源的东西,因此对广义艺术的感知正在逐渐减少,所以创造力正在下降,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就会发现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狭义的艺术内容是有限的,长期依赖于对狭义艺术的感知而进行创作其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灵感逐渐枯竭一代不如一代。反观当代社会,中国善于“山寨”乐于“山寨”把外国人的产品看作艺术来欣赏拿来模仿,却不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什么样的产品会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长此以往永远不能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忽略对世界的广义艺术感知是不会有创造力的,即使有也不过是在完善已经有的理念。
总之人对广义艺术的感知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培养艺术感知力在认识和实践中情感去感知世界的一切,而不是仅仅用理智,才能使你拥有灵感涌动的大脑。
四、音乐之美
1.音乐和语言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来说,音乐的功能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字的作用,音乐和组成语言中的一个字都是用来刻画一个意向,只不过音乐刻画的意象更加清晰完善。比如让一个不识字也没听过音乐人听一段音乐,他能够感觉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象,但让他看一个字他就不知道这个字是表达什么,得经过长期领悟才能直到这个字的表达的什么。但是如果描述一件事情,单纯的用音乐来表达,恐怕就很难让人领悟到音乐表达了什么事情。不过用语言来表达就容易多了。看来语言善于描述事情音乐善于描述感觉,往往用音乐描述事情时就要加入语言形成歌曲,用语言描述感觉是就要加上音调与节奏形成朗诵。
2.音乐的作用
音乐善于描绘形象,感觉等这些必须用情感认知的东西,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记录仪,它可以将当时人的感觉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当你再听到同一段音乐后会有相同的感觉。然而几千年后的人听到今天的音乐能否体验到今天的人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那么准确罢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引起的。前面论述过 “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代人和未来的人,和古人审美观都不同,因此体验到的东西也还会有所偏差,只有先了解作曲人的审美观才能体验作曲者的感情。这就是音乐具有了时代性,也寄托了社会理想。对于个人而言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1)情感与理智的桥梁
前面说过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理智的精确分析反馈于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音乐为桥梁。例如情感使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而理智去脚踏实地的向理想前进,当你懈怠的时候就可以理智的选择一些音乐,让情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美好的理想终究会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和理性是通过音乐来沟通的。
2)情感与情感的桥梁
同一段音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和自己情感相近的音乐来听,并且将自己的感觉寄存于音乐中。这就实现了人的情感沟通。例如,国歌沟通了整个公民对国家的情感。教会音乐沟通了有相同信仰的人。流行音乐沟通了同一时代的人。
3.音乐美的本质
音乐本身不是情感,但能传递情感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情感传递的作用,前面说过,情感总是会趋向美的事物,因此音乐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实际上传递了美和对美的追求。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
五、结论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情感总是趋向于美,以情感为实践主导的人就变得总是愿意认识美的东西,并把丑的东西改造成美的东西,因此 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而社会的审美斗争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 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人对广义的艺术的感知产生了新的情感这是创造力的来源,这意味着新的审美的产生,并在理智的协助下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也因此将人类世界跨越时空的用情感联系起来为人类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美学论文)
关于音乐的本质
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音乐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问题,即音乐究竟表现什么的问题,自音乐产生以来便长久地困扰着人们,同时也吸引着人们为之探索,并导致了一门专门学科一音乐美学的诞生。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都曾孜孜以求,在音乐本质问题上耕耘播种,著书立说,形成众多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迄今为 止,仍找不到一种较为完善、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权威理论。但是这些流派和学说的存在,对于音 乐本质问题的探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音乐王国的奥秘,进行音乐欣赏是大有好处的。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理论:
一、造型说 造型说是音乐美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 “模拟论”为理论依据,认为音乐是对于客观现实中各种音响的模拟,它从属于现实,也依赖于现实; 现实中的声音原形象是第一性的,根据现实中声音原形象而创造的音乐形象是第二性的。
二、表情说
音乐学中造型说的缺陷引起了表情说的出现,并与之相抗衡。表情说以感情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在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发扬。它倾向于主要地、有时是绝对地把音乐的内容看做是人的感情和灵魂的“内在世界”的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 “仅仅与具有完全直接性质的内在精神运动有关,可以说是与没有思想的情绪的音响有关系”。
三、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音乐美学倾向在古代就巳出现。该倾向认为,音乐不能模拟任何东西,不能影响人 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因素具有纯形式的性质,而音乐所给予人的快感,类似于烹调艺 术产品、吃饭和饮水带来的快感。
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与快乐主义是对立的。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而形式主义则完全诉诸 于理性,但两者都否定音乐内容。
(五)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享受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认同理性,把纯粹而狭隘的职业性提到首位,将音乐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人类的情感等隔离起来。
尽管以上理论的美学观点各不相同,但各派理论都同意音乐具有意义。自音乐产生以来,西方音乐以不同的审美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体裁形式为标志,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流派和思潮。各个时期的流派对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净化灵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在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里,各种美学标准和艺术需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类别、形式和体 裁,这一切都体现在浩瀚的音乐作品中,并且,还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丰富和发展。因此,很难用美学观点来解释音乐的全部本质和意义。但是,各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了解、探索和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观照和体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一个主题:战争本不应该是姑娘们的事,但德国法西斯把姑娘们逼上战场。同时表现了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感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那五位付出生命、青春和明天的女兵,她们的面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影片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2、《两个人的车站》
前苏联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导演:梁赞诺夫。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一部多义性影片,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影片风格简洁流畅,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作品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影片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4、《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5、《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