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作用,提出了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包括如何设计情景式教学模式、如何合理的安排情景模式、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及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多进行关注,以此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他们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当中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差异 情景 教学模式 设计 关注 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4
1.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个体差异已经越发明显,而对于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也是有所不同的。尤其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找出一种适合他们并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提出情景式教学模式,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中不断提高自己。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并通过上课实际操作。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景是指交际活动的社会情景,成功的课堂教学应为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东西。而情景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设置某些场景,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生动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切。情景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
3.2情景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1.情景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这种身体力行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交流,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情景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那些身体素质较差以及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的学生,通过为他们设置情景模式,让他们能够在比较适合他们的环境里进行体育锻炼,而且每个情景是针对水平相当的学生制定的,所以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3.情景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所以学生们就会尽全力去完成,有的靠自己,有的靠团队,这样又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3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1)按兴趣爱好分组。把爱好相同,技能不近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例如在田径教学单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选择,可以分为跑、跳、投三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这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2)按技能水平分组。把技能水平相当但爱好不一定相同的分在一组。例如篮球投篮教学中,可以把投篮较准的分在一组,把投篮不准的也分为一组,这样教师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对准的一组进行辅导,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不准的一组的辅导上,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3)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就是把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的人分在一组。这种分组目的就是扩大组内差别,让技能好的帮助技能差的,让兴趣浓的带动兴趣淡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4)随机分组。这种分组一般采用随机报数和自由组合,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差不多的局面,便于开展小组教学比赛或游戏;而自由分组可以是爱好相同、关系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它们之间的配合会更默契。这种分组适合于球类比赛或一些趣味性游戏。
4.结论与建议
通过情景式教学发现很多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体育课学习之后,身体素质不同程度的有所进步;一些以前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同学渐渐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同学在体育课上不积极的现象。根据出现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运动量和强度要适量。教师在安排内容时要照顾大多数人,不能让大多数人很轻松的就完成任务,更不能让大多数人无法完成任务。同一节课,同一个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如行进间投篮练习,技术好的学生10个最少得进7个;技术差的学生10个最少得进4个。这样才符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在能力范围内努力完成任务。
2.设置情景后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不能让一些学生偷懒,否则这种模式就失去了意义。
3.不要只有一个评价标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么的潜能,使他们不断进步。
4.教师可以适当的和差生分在一组,这样能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始终在为他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勤.艺术体操专修课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D]武汉体育学院,2006.[2]陈莉莉.情境教学对提高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3]魏巍.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第二篇:情景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
情景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是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封闭式、注入式教学模式,严重抑郁了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突出表现为喜欢上课的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中小学体育课是启蒙课、基础课,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急需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努力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情景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因此处在教育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急需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课改的发展。因此,本文对情景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试图为中小学体育情景教学以尽微薄之力。
一、情景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情节性情景教学
情节性情景教学是指把现实生活中某个片段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称之为情节性情景教学。例如:在运用几种不同跳跃方法时,就有人把情景创设为“青蛙除害”在稻田地上欢快跳跃的情景。配以欢快的音乐,戴上漂亮的装饰,“害虫”在稻田地里手放在身后用双脚跳跃,“小青蛙”在稻田地里也手放在身后用双脚跳跃追拍“害虫”,被拍者与“青蛙”互换角色。看哪只“青蛙”捉的“害虫”多,[2]巧妙地将教学融入到“玩—练—比—评”中,当学生产生向往成功的情感体验时,兴奋喜悦的情绪就会充满全部身心,成功后就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满足感。所以学生们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运动。利用这个情境游戏的组织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弹跳力,提高了学生的跳跃能力,使原本比较枯燥单一的跳跃练习变得有滋有味。
(二)模仿性情景教学
模仿性情景教学是指把体育课教学过程设计为模仿动物形态或动作的教学过程。如教学蛙泳内容,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成小青蛙的成长过程,结合语文教学与科学教学,将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开始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小蝌蚪,在学习小蝌蚪游泳的过程当中,学生在不自觉当中就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预热,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象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蜕变为青蛙,练习游泳。学生由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操作训练的“主动角色”,需要学习的动作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
(三)音像性情景教学
音像性情景教学是指把欢快、轻松的音乐带入课堂,使学生在轻快优美的旋律中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准备活动中可选用一些动物模仿操的音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课中做游戏穿插相应的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形象的完成游戏,如在作《会不会飞》的游戏时,插放小鸟自由飞翔的旋律,让学生更好的扮演角色等等,在放松部分可用优美,舒缓的音乐配合简单易学、韵律感强适合儿童的舞蹈练习,让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如在轻快的音乐“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下,师生一起表演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游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到冬天的优美景色,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起到了放松的效果。
二、影响情景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1.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是原因之一
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体育学科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可靠 保证,体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的社会观察能力及较娴熟的业务能力,要系统的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教育学科与理论,应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健美的体魄,爱护和尊重全体学生的爱心。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与实施素质教育不适的状况。2.片面的人才观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体育放弃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追求竞赛成绩的一些做法,违背了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违反了义务教育公平性原则,这无疑会使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师表作用受到一定损害。3.知识结构单一和陈旧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追求达标率和升学成绩而忽视体育教学育人的目的,忽视对体育新理论、新知识的掌握,终身学习意识不强。久而久之,形 成了体育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4.业务水平停滞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较少从育人的角度规范教学行为,而以竞技技术为主的教学使体育教师竞技技术教学强于对体育活动、意识培养方面的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研究不够,业务水平停滞。5.学生因素(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情绪是上好课的前提。现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大都任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引导学生克服与消除各种心理弱点及障碍,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自觉主动的发展体育能力及个性,达到创新目的。
(2)性别
体育情景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受性别的影响也,表现为:在上课的过程中,男同学在上课时的激情较女同学的激情高,女学生大多喜欢运动量小的运动。6.教学条件因素
(1)体育场地不足,器材管理不善,资金短缺。
不少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例如:篮球气量不足或球体变形,乒乓球拍破损)这些都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上课的周围环境,选用教学场地的时候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注意周边情况的影响,要尽量避免周边环境的干扰。例如:掷标枪应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免与其他项目在同一场地进行。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方面应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及其保养、维修。同时,将本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大力推广,进行各种单项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锻炼势情,推动学生也去参加其它体育活动,带动校内体育文化活动的全面发展。
兰州新区实验小学 孟晓彦
2018.6.5 5
第三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时间:9月4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可能都会放弃了他。但如果我们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可能会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如果我们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就会有了兴趣,也就可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总之,要通过提问探究达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目的,必须克服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们在课堂上,有时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问题设置得不能太难,不要认为认为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一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二来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果这样效果一定会不理想,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对老师也越来越敬而远之。问的问题又有些难,同学们都会“明哲保身”,都恐怕回答错了,在同学们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都三缄其口。问题的设置不能以老师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问题要思考回答,并且稍加努力都能回答出问题,有成就感,所以课堂气氛也就会就活跃起来。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探究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提高学生主动探求运动技术动作和运动规律的能力;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进而提出了中学体育教学运用探究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探究模式;中学体育教学;运用研究目的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方法
2.1 实验法
2.1.1 实验对象:在本学校中的高一年级中随机抽出二个班级的男生,07现代物流班(男生27人)为实验班;07电子技术(3)班(男生28人)为对照班。
2.1.2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三项身体素质的比较与分析:为了了解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情况,对入校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班级间的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在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两班之间身体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是同质的样本,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2.1.3 实验过程
(1)实验班运用“探索”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启示,师生共同发现,学生相互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照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讲解要领,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学生再练习,最后教师总结。实验时间是2007年9月-2008年7月。
(2)设置实验教学内容:选择高中体育课程中必修的三大类项目,田径项目:5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 ,学时18课时;球类项目:篮球的运球、投篮、行进间投篮,学时14课时;体操项目中的俯平衡、侧手翻、鱼跃前滚翻、头手倒立、手倒立、直腿后滚翻,学时12课时。
(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的教材、授课时数,课外作业及使用场地设备条件均相同。对照班按传统教学进行教学,实验班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4)以“探究”模式为尝试突破口,遵循一般教学原则,依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总结教学规律。探索进程,使“探究”模式不断完善,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5)总结阶段:汇报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实验的控制因素:保证相同的课时,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课后对实验班,对照班的要求相同。
实验的效应指标:以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的质量、效果为基本指标,辅以必要的心理指标抽测等。
2.2 数理统计法:对所测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
从表2可见,实验班的学生都高于对照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加强了人体的用力同物体自然规律的探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从表3看,通过测试,实验班的学生技术成绩优于对照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寻求发现未知,并加以运用,加快了技术动作的形成和掌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表4反应,实验班对体操技术及组合动作的掌握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熟能生“巧”。
3.2 分析与讨论
3.2.1 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模式的体育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传导式教学模式,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尝试练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与辨析、再与教师共同讲座得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如:在篮球教学方面,首先让学生了解怎样地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规范的技术动作,及单个技术动作的形式其次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学会怎样的打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学习——掌握运用。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探究”模式的体育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单个运动和组合运动技术、技能方面都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学生,并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
4.1.2 通过“探究”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了培养,主动而又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体育的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体育运动的认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4.2 建议
4.2.1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时,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问题,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他们想象力,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
4.2.2 与“成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和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一起运用,使“探究”模式产生更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西尔枭等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
4[2] 张启福、高长梅等.学校教育科研案例全书 [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3] 施良方、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4] 王坦.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7,(3):45-47
[5] 运动心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第五篇:——情景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情景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是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的注意力。
情境教学法用潜意识调节意识,用情感和审美来调节意识。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是可以使学生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入境”。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定教师,饶有兴趣地去亲身体验为教学活动提供的特定境界。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游戏。游戏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各种各样的游戏的方式。游戏法的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能引人入胜;它同时具有竟争性和娱乐性;虽然
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又有较大的运动负荷。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
设置情境——引发运动兴趣——
体验情节——运动乐趣——还原
案例1
教材分析
小学低年级教材“单双足连续跳”,这个动作很简单,做起来很方便又不费时间,而锻炼效果又很好。可以发展弹跳力和增强下肢的力量,不仅可以列为跳跃的准备活动内容,而且还可以适当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集体进行练习。情境教学选用“小青蛙捉害虫”
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小青蛙捉害虫”这个游戏,发展弹跳力,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培养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兴奋的情感体验,小青蛙经过努力,捉住了害虫,就立刻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兴奋喜悦的情绪就会笼罩全部身心,成功后就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满足感。所以学生们就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冒险行动,这就是学们在游戏中始终处在兴奋、愉快情绪之中的原因。
游戏前教师设置情境
导入游戏“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转变“角色”,几名学生变成“小青蛙”,同时其余学生变成“害虫”。一开始,就有学生说:“老师,我不做害虫,我要做益虫小
青蛙。”还有些调皮的学生就说“老师,我做害虫,”这些调皮的学生就想这个时候来故意撞撞同学,这时我就正确引导他们,这是为了上课的需要,同时警告一些调皮的学生,不准乱来。
场地布置
画一个排球场地大小的长方形为“稻田”。
教学过程
“害虫”在稻田里用双脚跳跃,“小青蛙”在稻田里也用双脚跳跃追拍小虫,被拍者与“青蛙”互换角色。在活动中大家可以边做边唱儿歌:“小青蛙,呱呱呱,小虫见了就害怕,它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大家保护它。”
规则:大家都要用双脚跳,不要跳出界,追拍时不能推拉。
案例2 教材分析
急行跳远是跑几步,一脚起跳,双脚落地的一种身体练习。在低年级掌握了“跳单双圈”和立定跳远动作之后,本次课学习上几步单脚起跳和双脚落地技术,基本完成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几个基本环节。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下肢力量。
学生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体验动
物角色,因此,本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欢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锻炼,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育与启迪。
教法分析
本节运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名称是“小猫钓鱼”。游戏根据同名故事改编。“小猫钓鱼”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可
以集“育体与育心”为一体,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做事、专心致志的良好品德。教师在游戏中扮演“老猫”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教具“鱼杆”的制作应形象逼真,让学生触景生情,跃跃欲试。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是“小猫做操”基本部分是“小猫钓鱼”,结束部分是“小猫回家”。
体育情境教学模式适应的条件是:小学中低年级且有适宜的教材。这是因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意识水平的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境”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因此“心甘情愿”地“入境”。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在意识水平的发展上比较成熟了之后,一般是不会轻易“跟随”老师“入境”的。
体育与健康学科立定跳远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是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两脚同时起跳,落地平稳。所以,教学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培养学生正确的跳跃姿势,为儿童以后的发展与提高打下基础。2.学会轻巧落地的方法,增强安全地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各种方式的跳跃,如模仿小兔子、大青蛙、袋鼠等动物的跳跃动作。对跳跃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这些为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教学重点应放在协调用力和落地轻巧上。
2.近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已经熟悉学习环境,能通过合作,共同参加身体练习,能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并相互交流。
三、设计理念
1.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在体育课中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增进健康,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是主要任务。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现状和心理需求,让儿童在富有情
境的环境中学习体育,参加锻炼。
2.体育健康课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情感的体验,所以,应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展示、自我体验的机会,以完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各领域的教
学目标。
3.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渗透自我保护的常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活泼地参与体育,并表现出全身性的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两脚同时起跳和轻巧落地的跳跃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跳跃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4.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教学流程
(一)引起动机
1.“大风吹,小风吹”:学生想像大风、小风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用身体、动作、语言(声音)表现出来。教师变化口令,学生练习。当教师喊“风停了”学生做“站如
松”,迅速站好。(反复几次)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开始体育课,完成热身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表现力,在活动中表现出“动中有思、思中有练、练中有情”。“风停了,站如松”,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站立姿势和组织纪律性。
2.天、地、球:教师根据自己的手势分别作出“指天、指地、成球”动作,学生随老师边喊边做。当老师手成球状,学生立即下蹲成球。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反应力和注意力,调节运动负荷。
3.拍皮球:教师扮演卡通人,学生模仿小皮球,师生按儿歌的内容、节奏边说边练。
师:我有一群小皮球,拍一拍,生:跳一跳,跳一跳,(边喊边做)
师:红的绿的都会跑(教师追逐学生,学生四处逃散)
[设计意图]: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角色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双脚同时蹬地起跳的动作要领,同时练习了奔跑、追逐、跳跃、躲闪等身体活动,增加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发展活动
1.小兔子回家:设计情景,一只大灰狼在小兔子家门口睡觉,小兔子怎样回家?(引起学生思考,跳跃时落地轻巧。)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设计意图]落地轻巧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情经验,在游戏中让学生去体验落地动作,并掌握落地的方法,将教学重点内化在情境中。
2.讨论尝试:(1)怎样跳,才能和小兔子一样落地轻?(2)各小组利用小垫子进行练习,目标是落地轻,落得远。
3.发表分享:请各组做做看,选出最好的小组和个人带领练习,相互交流,为完成目标而努力。
4.展示归纳:设计陷阱(将小垫子纵放),小兔子越过“陷阱”,评比,各小组以过
得多者为胜。
[设计意图]:立定跳远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分组讨论、发表分享、展示归纳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地给他们创造自我设计、自我展示和交流探讨的机会。
(三)综合活动
1.想像生活中还在什么情况下用跳跃动作,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试着练练看,并做
到落地轻巧。
2.用小布球尝试进行各种投掷练习。
3.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表情歌舞:用动作、表情表现“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内容。
六、自我点评
1.本节课的体育教学,以游戏为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完成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等领域的教学目标。如“大风吹、小风吹”,“拍皮球”,“小兔子回家”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设计了自主尝试、小组讨论、发表分享、展示归纳等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3.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缺憾,如在小兔子过陷阱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能力强的学生一下就过了陷阱,而能力弱一点的学生,通过连续的跳跃也能过“陷阱”,这是学生大胆创造的结果。教师对此没能及时加以引导,说明应变能力不够。
(孙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