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的法学观与理解的法学观2013年03月31日 21

时间:2019-05-14 12:5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判的法学观与理解的法学观2013年03月31日 2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判的法学观与理解的法学观2013年03月31日 21》。

第一篇:判的法学观与理解的法学观2013年03月31日 21

判的法学观与理解的法学观2013年03月31日 21:50:13

作者:北来南邕人

如果从本科开始算起的话,在法学界浸淫也有十年的时间了,十年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段,但对一个人来说则是显得很重要了,更何况这十年还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十年。在过去十年的光阴里,通过学习、分析和研判,也逐渐地学得和掌握了一些生存的策略(写文章的策略?),这其中,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则是批判的法学观思维。批判的法学观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套路,在法学内部和不同时段则有着不同的表现。如早期的研究是通过三段论式的研究进路体系的,提出问题——指出不足——国外经验——结论,这种进路将诸多要素都化约成规则,并且暗含地认为规则实施无需考虑实施的环境。另外一种,以当下较为流行的对民间法的讨论为例,在批判的法学观的支配下,可以得出诸多种不同的结论,如基于司法独立和形式司法要求则会会认为要禁止/限制民间规则对正式纠纷解决的影响、如基于法律多元理论则会认为有必要重视民间规则的作用。为此,可以发现批判的法学观思维所具有的特征则是:一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整体性的分析或将研究对象视为是整体性的,如中国、司法、民意等;其次,是在某种理论的支配下,通过演绎的逻辑来推进研究的,如权利本位理论、法制现代化理论等;再次,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旨在批判研究的对象,和凸现自己所持理论的正当性及所欲实现的目标,如主张法院调解的话,则可对程序、形式法治的弊端加以放大和大加鞭挞等。

在批判的法学观思维的引导下,其对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则可能会产生一些意外后果,这些后果的表现有:一是,由于批判的法学观是在整体的和某种理论/进路的支配下进行的,是通过在“赞同、反对及折中”的二元框架下调整立场来实现主张自己的话语的,则会导致学术争论变成立场之争,甚至会演化为主体人格之争,这些实际都已在当下的研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学界所谓的右派、左派式的贴标签之争。其次,批判的法学观虽是在某种理论下展开的,但并不是在理论的脉络之中进行的,换句话说,理论仅仅是其进行研究的工具、随时都是可以抛弃和重新选择,研究本身并不在于推进理论研究。所以,导致学术之争变成理论选择之争,也是自身异化为理论的消费者;同时,更导致研究变成没有知识增量(邓正来语)的活动。再次,在批判的法学观下开展研究的目的虽然在于改变现实,但是由于选择路径及研究技术的问题,导致提出的方案要么宏大而无当,如司法与政治分开、司法独立的结论/建议、要么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回应社会需要、满足现实的要求,如在劳工权益保护视角下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没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使得问题更糟糕。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认为说,我们需要彻底地告别批判的法学观思维了,研究和分析这一学术研究套路存在的问题,在于使我们自己能够得以反思,也在于指出:一是,不同的法学思维观是与整个时代的法治任务紧密地勾连在一起的。比如西方法学理论/方法从自然法学到实证法学再到法律社会学的演化过程,并不是某一学派/方法在某个阶段一枝独秀,而是不同方法此消彼长的过程,但变化和演进的依据则在于时代的要求或根本任务的变化。所以,在今天法学研究中,隆哪种法学思维观也应该是相时而动。其次,批判的法学思维观作为一种反思性的思维观,也不应以一种随心所欲指点江山的样态表现出来,而应该是在问题意识支配下、在理论脉络之中推进反思性活动的,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具体解决和知识的累积、发展。再次,在当下中国法学所处的历史格局、时代情境都已发生变化的今天,法学思维观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如果说,党和国家的法治观已逐渐从革命的法治观过渡到建设的法治观,那么学术思维观则需要从批判的法学思维观过渡到理解的法学思维观。为此,可发现在以外在视角、整体思维为支撑的批判的法治思维看到的则尽是表达与实践的背离、问题中国、问题司法等,而理解的法学思维则要求我们基于事物本身出发,去分析研究对象的内在机理、运行逻辑以及秩序形成模式等,两种不同思维观的差异,塔洛克则给予精到地解释道,“自己选择的做法与外人认为合理的做法之间的差距,很可能不是由行为人一方的非理性引起的,而是由行为人的根本目标与外部观察者的根本目标之间的简单错位或是差异引起的。”其又讲到,“工程并没有因为钢材在可拉长的限度内不可能拉长五倍,就说钢材是不可靠的。”在理解的法学思维观则需要在一些具体的路径上展开,如有:一是,具体而围观地分析研究的对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整体而笼统的分析进路是以忽略研究对象的内部差异为代价的,这种同质化的化约处理模式所发现的结果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如我们喜欢将的中国就存在城乡差异、东西差异等。其次,具体而微观的研究并不是一味地求小,而是以此作为基础发展为类型的比较分析,以避免盲人摸象带来的认识后果。最后,理解的法学观也应该在抽离特定的要素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而不应是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研究。

第二篇:浅析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思想中的刑罚观

浅析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思想中的刑罚观

摘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法律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作为英国近代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和一位激进的法律改革家,他毕生致力于英国的法律改革事业,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也被认为是分析分析法学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本文主要从边沁所处法律时代的角度,对其功利主义法学中的刑罚观进行浅析。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刑罚观 刑罚权

正文: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边沁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法制史上保守势力与革新力量激烈斗争的时代。为了驳斥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对英国法制现状所作的辩护,推进法律改革事业,边沁在总结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功利主义理论,为英国的法制改革事业奠定了与古典自然法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他的关于立法原则与立法技术的思想给19世纪英国法制改革运动以巨大推动,并影响到欧洲一些国家。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对刑法给予了特别关注,并以评述刑罚合理性作为他的关于法律改革的著述活动的开始。因此,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现代刑法学界有着很深的影响。

一、刑罚权的根据

刑罚权的根据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学说。在此之前,有神权说、契约说、命令说等各种主张①。边沁认为,刑罚权是由于社会的利益或社会的必要而存在。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一书中指出:大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趋乐避苦是人类的天性。这种人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行动。应当根据行为本身所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功利原则承认(人类对这两个主人)的服从,视之为制度的基石,该制度的目标就是通过理性和法律培 ① 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育幸福的结构。”①幸福就是避苦求乐,功利意味着产生幸福或防止不幸。边沁强调说,社会所具有的利益不能独立于或对抗于个人的利益。社会利益意味着“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既然犯罪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人们应当禁止的行为,那么它的存在就严重侵犯了共同体成员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共同体的最大利益,国家就有权对犯罪者予以刑罚惩罚。“个人的伦理以幸福为它的目的,而立法也不能有其他的目的。”“政府的职责是以奖惩办法提高社会的幸福。„„根据危害幸福的行为及其犯罪之程度便可对它提出惩罚。”②刑罚权就是根据维护幸福的实在利益而产生的。

边沁从功利原则出发,用社会的现实利益来论证刑罚权的根据,确实有其进步性。因为刑罚权的产生是有其功利上的根据的。“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③可惜对于“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功利论并未给以科学的说明,只是抽象地用个人的幸福和痛苦、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目的来阐明刑罚权的产生,把对刑罚权根据的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丝毫没有涉及刑罚是阶级统治需要的产物,刑罚权是国家统治权的一种。这不仅不能阐明刑罚权的根据,而且将刑罚权的阶级本质完全掩盖起来。当然,作为一名资产阶级思想家,边沁能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背景下,从社会利益需要的角度探求刑罚权的根据,其理论勇气和开拓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二、刑罚的目的

在刑罚目的论上,边沁属于相对主义者。他认为对犯罪人科处刑罚不以使犯罪人遭受痛苦为目的,而是为了使犯罪人通过刑罚惩罚改过迁善,适应社会生活,不致将来再犯罪,同时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边沁认为犯罪者内心存在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的斗争。如果制止动机小于驱使动机,就会诱使犯罪。因此,对犯罪者的惩罚就是通过给犯罪人以痛苦和祸害,使受刑之苦大于犯罪之乐,加强制止动机,弱化驱使动机,使制止动机在行为人内心中占有优势,收到惩戒教育效果,以防止犯罪发生。他说,“惩罚的首要目的是防止发生类似的犯罪。过去发生的毕竟只有一个行为,而未来则无可限量。已经实施的犯罪仅涉及某一个人,类似的犯罪将可能影响整个社会。在许多案件中,虽然不可能矫正已经实施的罪恶,但有可能消除其再犯的意图。尽管犯罪能获得很大的快乐,但是,惩罚所造成的痛苦超过实施犯罪获得的快乐。”④可见,边沁的预防主义,兼含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边沁认为,对犯罪人科以刑罚处罚是预防犯罪的直接措施,同时还存在防止犯罪的间接方法。“当国家使用刑罚方法个别地阻止犯罪时,对犯罪采取了直接

⑤措施;采用预防措施防止犯罪的,则属于间接的方法。”这些预防措施包括教育、文化、道德、宗教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这些间接方法影响人们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引导人们弱化蒙发恶念的欲望,强化趋向善良的保护性动机,使其服从法律,避免受到邪恶的诱惑,依靠人们的意志和知识进行自我约束。对付犯 ① 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②《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90-495页。③《马恩选集》第3卷,第484页。

④[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⑤[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罪的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一起共同形成边沁系统的预防犯罪理论。

三、刑罚适用论

刑罚的适用关乎刑罚目的的实现。在边沁看来,适用刑罚是对犯罪之恶的政治补救,也是为了规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但刑罚会给被惩罚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本身是一种恶。因此刑罚的适用必须考察罪行之恶与刑罚之恶。下列之恶是每种刑罚所具有的:第一,强制之恶。它根据受禁止事物有权享用的快乐程度向案犯适用或多或少之痛苦。第二,刑罚所产生之苦。当刑罚被实际执行时皆如此。第三,恐惧之恶。那些已经违反法律或害怕随之而来的指控者必然遭受此种痛苦。第四,错误控告之恶。这种恶专属于刑法,而且尤其是那些含糊不清之刑法及虚假之罪。人们的普遍憎恨经常使受到指控或责难的嫌疑犯及被告人处于一种可怕

①的形势下。第五,衍化之恶。发生在受到法律制裁者之父母或朋友身上。按照功利原则,只要惩罚所排除的罪行之恶大于惩罚本身的痛苦(刑罚之恶),惩罚就是善的。只有当刑罚是滥用或无效,或过分或太昂贵之时,惩罚才是真正恶的,不应当适用。在此基础上,边沁归纳出刑罚适用的两个基本原则:

(一)罪刑相称

罪刑相称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罚适用的首要原则。启蒙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贝卡利亚虽然也认识到这一刑罚原则的重要性,但并未对之进行解释,没有说明“相称性”的构成。为弥补这一缺憾,边沁提出了计算这一原则的重要规则②:

第一个规则,刑罚之苦必须超过犯罪之利。在他看来,为预防一个犯罪,抑制动机的力量必须超过诱惑动机。作为一个恐惧物的刑罚必须超过作为诱惑物的罪行。一个不足的刑罚比严厉的刑罚更坏。因为一个不足的刑罚是一个应被彻底抛弃的恶,从中不能得到任何好结果。对公众如此,因为这样的刑罚似乎意味着他们喜欢罪行;对罪犯如此,因为刑罚未使其变得更好。他批评那些试图构筑相反规则的学者,指出:如果一个外科医生顾忌病人的某些痛苦而停止治疗,我们对此应该怎样评论?在无秩序的痛苦呻吟之中又加上无效手术所带来的痛苦,这难道是启蒙者的人道性吗?

第二个规则,刑罚的确定性越小,其严厉性就应该越大。如果刑罚作为犯罪的必然后果,确定而又不可避免,那么它所需要的严厉性就小,这是由法律的明白性而产生的好处,亦是一个优良的程序方法。刑罚应该紧随罪行而发生,因为它对人心理的效果将伴随时间间隔而减弱。间隔通过提供逃脱制裁的新机会而增加了刑罚的不确定性,为了平衡受惩罚的机会,必须增大刑罚份量。

第三个规则,当两个罪行相联系时,严重之罪应适用严厉之刑,从而使罪犯有可能在较轻阶段停止犯罪。如果相反,对不同之罪处以相同之刑,则只能促使行为人犯重罪。

第四个规则,罪行越重,适用严厉之刑以减少其发生的理由就越充足。刑罚的痛苦性是获取不确定好处的确定代价。对小罪适用重刑恰恰是为防止小恶而大量支出。

第五个规则,不应该对所有罪犯的相同之罪适用相同之刑,必须对可能影响感情的某些情节给予考虑。相同的名义之刑(法定刑)不是相同的实在之刑(宣 ①[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②[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8-70页。告刑)。年龄、性别、等级、命运和许多其他情节,应该调整对相同之罪的刑罚。

对于罪刑相称原则,边沁认为不能做绝对的理解。而应该看到,罪刑相称不是数学化的相称,要避免法律的过分细微、复杂和模糊。简洁与明确应该是更重要的价值。有时,为了赋予刑罚更引人注目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鼓励人们对预备犯罪之恶的憎恨,可能会牺牲彻底的相称性。

(二)罪责自负

罪责自负即个人责任原则,是刑罚适用的第二个原则。边沁极力反对株连,认为“刑罚应该直接适用于能对其发生作用之人。”如果所适用的刑罚注定要触及别人而不仅仅是犯罪者,这种刑罚就是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因此,“不应该

①为了丈夫的行为而处罚妻子,为了父亲的罪恶而处罚孩子。”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全家人都将因一个人犯罪而痛苦与落泪。立法者无法全部防止事物固有的恶之本性。这种恶不是对罪犯的责难,构不成对刑罚的滥用。为防止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边沁认为立法者应履行两个义务:第一,他应该避免最初适用刑罚时的滥用,即强调刑罚适用的平等性。如最恶名昭彰罪犯的无辜之子应该接受最杰出公民所能享受的完全的法律保护。第二,当直接刑罚的后果降临到有罪者身上时,必须把可能落在无辜者身上的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②他指责全部没收财产会影响其妻子和孩子,这是一种专横而令人生厌的行动。有悖于个人责任原则。

四、关于死刑

边沁是坚定的死刑反对论者。他在1831年发表的论文《论死刑》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死刑-它会被废除吗?我说-会。这一规则会有例外吗?我说,就今后的犯罪而言-不会„„”

在他看来,人们越是密切关注死刑,就越可能倾向于采纳贝卡利亚的主张。而贝卡利亚在其著作中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给予完整充分的论证,以至在他之后任何有关的著作都变成了多余的东西。不论是赞成死刑还是反对死刑,都是对刑罚价值属性问题的展开。边沁的死刑废除观奠基于如下分析之上:

第一,死刑是“杀人偿命”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观念的体现,是唯一能满足人们报应观念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伴随死刑而产生的过分激怒”不过“是一种灵魂的愚鲁,它在罪犯的迅速毁灭之中找到了没有进一步关注社会的最大好处。”

第二,死刑是一种简单的“万能药”。“它既不需要创造性的沉思,也不需要对激情的反抗。这只是一种屈从,我们由此立刻被带到死亡之期。”

第三,死刑的威慑效果值得怀疑。人们之所以迷信死刑,完全是出于对其威吓作用的过高估计。他说,“据说死刑可以使一个刺客永远失去再犯能力,同理,我们应该消除产生社会恐惧的迷乱与疯狂。如果我们确定可以做到这些,那么为什么不能预防谋杀呢?”在他看来,死刑不足以抑制杀人的欲望,因为这些源于敌对或贪婪的欲望从其确切属性出发,早已超越死亡的羞辱、贪欲和野蛮而不再恐惧。

第四,对轻微之罪适用死刑会破坏罪与刑之间最精确的相称性比例。

第五,死刑与国民性格的温和性相矛盾。

①[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②[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第六,死刑的存在导致刑法体系的非一致性和内在矛盾。使法律适用缺乏统一性,有失刑法权威。首先,死刑的存在本身恶化了犯罪。因为由于有死刑存在,实施犯罪的人便会为逃避死刑而毁证灭迹,制造伪证,而借助伪证,他又可以有恃无恐地实施更为恶劣的犯罪。其次,由于死刑是一种极端的刑罚,死刑的存在使富有同情心的法官不愿判处犯死罪者死刑,“陪审团为了避免过分严厉的刑罚也频繁地无限宽容罪犯”,这就与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相矛盾。从而在不同法院之间适用法律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严厉残暴,有时形同虚设。“这样既放纵了罪犯,也有损于刑法的威信。

除上述论及的以外,边沁还对刑罚的类刑、刑罚的选择,刑罚的限定性,赦免权、罪行保证等地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作为一位资产阶级法学家,边沁从变革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构筑起了使自己的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并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大厦,且为建立清晰、统一、人道、简析的法律制度而进行了不懈努力。他用功利的尺子评价现有的刑罚制度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重要结论。在法律思想史的进程中,对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发展也将提供重要借鉴。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边沁可能比任何其他法学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都广泛。”

第三篇:儒学与法学比较

2005-10-25 14:56 满意回答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星,然从其影响力来说,儒法两家是足具影响力的学派。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制乃在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断作用中而形成。① 研究二者对当代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方略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一、儒家思想概说②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二、古代意义之法治③

可以说,法家的法律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学”。所谓“新学”是相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治”主义的“旧学”而言的。“新学”与“旧学”的分歧归结为“法治”主义与“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的分歧。

法家的“法治”主义有其特征:主张干涉而反对放任;排斥“人治”主义而独任“法治”主义;排斥“礼治”,不承认自然法的存在;主张国家至上,社会团体甚至血缘亲属团体的利益都得服从君主的国家利益;反对徒任“势治”。法家的思想以“唯物论”为出发点,常常注意此时此地的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的神圣。它的政治主张严格的干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具。这一“物准”就是被视为“规矩、权衡”的法律,不容许统治者任意的论心定罪。人们只有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才能得到自由和平等。“法治”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物治”,所以又称“法治”主义为“物治主义”。④一方面,是用客观的标准如规矩、权衡、斗量、尺寸等物一样的客观的、人设的、固定不变的法来衡量所有的人;另一方面,是把人当物来治理。也就是把人当成可以用固定的、客观的规矩、尺寸等“物准”去准确无碍地衡量的东西,而不考虑人的特殊能动性。

同儒家的“礼治”相比,法家的“法治”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平等守法,并且主张制订和公布成文法,凡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所以说“礼治”和“法治”的主要分歧不在于制裁手段,而在于行为规范的内容本身。也就是讲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异”的差异行为规范与一断于法的统一行为规范之间的分歧。①同“德治”相比,“法治”主义轻视或完全否认道德教化的作用,这和儒家多数主张人性善而法家主张人性恶有关。

法家的“法治”主义,首先值得称道的即是它把握住了历史进化的法则,并且顺应历史进化的法则来创造,反对保守和空想。它的“实践精神”和“功用主义”都由此而产生。但其缺陷在于过分忽略了“礼”、“德”、“人”和“法”在政治上互相依辅的作用。“法治”主义昙花一现,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礼治主义、人治主义久已深入人心,而共同和“法治”主义为敌。“法治”主义虽一时占上风,但最终被“礼治”主义学说所征服。二是法家极端强调国家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虽能救一时之弊,但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不仅是“法治”主义思想在汉以后不发达的原因,也是法律和法学不发达的原因所在。②

三、现代意义之法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法治”的含义和今天我们所倡言的“法治”的含义是有很大差别的。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法治? 法治起源于西方社会,在西人亚里士多德看来,法治就是一切都依法而治,而大家所遵循的法律都是良法。这一简约的概括朴素地反映了法治的基本精神。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法治要以良法为基础。为此,他确立了一些立法原则。那么,什么是良法呢?尤其是从现代角度审视,我们所要求的良法又是怎样的呢? 法自君出不会是良法;行刑重轻,法峻刑严不是良法;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更不是良法。良法必须体现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反映社会每一成员的理性意愿,保障每一成员的人权,它是全社会每一成员共同参与并签订的公共契约。人们违反它就是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要承担“违约责任”,受到制裁。所以,法治要求法治社会之法律本身应是人民共同意愿的提炼,而不只是反映某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否则它就得不到普遍遵守;要求法律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而不只是赋予某些人特权。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公平、正义、自由和权利,限制权力,法治亦是这些基本的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和保障,而良法乃至法治的基础是民主。概言之,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民主、法治、市场都是率先在西方社会生长并成熟完善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上也引进移植了不少西方法律制度。但是,法律制度的引进与移植远不像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改进那么简单。被移植的法律的规范制约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有赖于植入地人文资源是否蕴含法治基因,有赖于植入地植被对法治精神的兼容性。“逾淮成枳”的现象同样适用于人文世界。“法治的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还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还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处理。”民主与法治是西方文化的表征,是西方价值观念的载体,那么,西方文化中的法治精神能否植根于中国厚实的儒家文化土壤呢?以儒家伦理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承接和转化这西方法治文化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缺乏“法治”的历史传统,即在社会秩序和规范中,“法治”始终未占主导地位,这就必然给中国当代建立“法治”社会秩序带来困难。

四、借鉴和启示

虽然今天所倡导的法治跟古代的“法治”几乎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法家仍然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认同的。二千多年前他们已经认识到,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行为的客观的、公正的准则,具有客观性。法家所提出的“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是对法的平等适用的肯定。法家思想大力提倡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他们主张公布成文法,法应清晰、简明,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及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等。①法家思想的这些积极方面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今天的法治建设是有利的。

同时我们要看到法家的重刑政策和愚民政策,压制议论和专制王权的方式,与民主与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我们今天要的法治。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及专制王权,使得人们观念中缺乏法治的观念。今天中国提倡依法治国,实行法治,但是“法治的落实不在于用法条来取代固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融入到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中去。”提高人的法律素质,增强人的法治意识,灌输自由意识、平等的观念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思想政治素质低,即使有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不起作用,甚至形同虚设。所以,“人”仍然是关键。在古希腊传统文化中,法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与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以及立宪政体等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法律与人性的关系,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也都是从城邦的„善‟来阐释的,从而使法治观具有一种超越法律的特殊性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理想观念品格。如果仅仅在法律层面而不深入道德理想层,不探讨法律的价值基础和价值根源,无以最终确立法治观。”②权力从属于法律,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否则国家就会丧失其真正的本质和特征。西塞罗有句名言:“我们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们可以获得自由。”西方人的这些传统告诉我们,他们的“法治”传统与我们的“德治”传统同样古老而长久。中国人选择了(这里的选择并非主观意志)“德治”为其根本,并影响至今,建立“法治”秩序,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西方人选择了“法治”为其根本,也影响至今。但无论以何为根本,都没有离开“人”这个根本的价值主体。这实际上是儒家“德治”文化思想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提高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法治”素养和“德治”素养,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最根本的任务,也是我们要达到法治目标的根本方法。只有在儒家和法家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才能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指引一条宽广而平坦的路,也才能被真正得以利用。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多弼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作为瑞典人,我必须承认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到现在只有《论语》被翻译成瑞典文。这是我这一代瑞典汉学家应该填补的空白。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2月09日第八版)

第四篇: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

高等教育法学

第一章 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

1.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是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科,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教育法学就是在现代教育和教育立法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般认为,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时代性、边缘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

2.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是指教育法律、法规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一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规律。

3.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指17世纪的欧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立法,西方国家随之便开始了对教育法的理论研究

(1)德国是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1957年,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黑克尔出版了与人合著的《学校法学》一书,概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2)美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教育法学著作,是诺尔特和林恩合著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3)日本的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了飞跃性转变,美国式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奠定了日本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的基础

(4)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立法》的颁布和施行,不仅是我国确定衣服教育法律制度和依法治教的标志,也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开端,它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进行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起点。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4.一般认为教育法学在一定意义上是行政法的分论,行政法学对教育法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研究教育法学的方法:历史考察、分析比较、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系统研究

6.研究教育法学的意义:(1)健全教育法制的需要(2)加强教育行政的需要(3)完善教育法学的需要(4)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 7.教育行政的含义:(1)之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包括国家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 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

8.依法治教: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遗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实质在“依”。9.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进依法治教持续发展 第二章 教育法的产生和发展

1.法的产生经历了氏族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发展到文法的渐进过程。比较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国外教育法的兴起是在产业革命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期。因此早期的教育立法主要是初等义务教育立法。国外教育法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习惯法、成文法早期、成文法体系化大量的初等义务教育立法解开了国外教育成文法的序幕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教育法制化阶段目前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趋势。国外教育法的功能两类:一视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即规范功能(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二是社会政治功能

2.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法制建设严责:社会主义、机会均等、权利义务相

一、程序法治、责任教育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章 教育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依据立法程序所指定的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以及其他法律中与教育有关的条款。下一的教育法仅指教育基本法,在中国就是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同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调整对象:实质上是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教育法调整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教育关系。这些关系分为两类:一是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特征:(1)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2)国家主导性(3)政策导向性(4)行为法和组织法的结合 3.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法调整教育活动中发生在教育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特点: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受国家意志主导、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没有教育关系,就没有法律关系)4.我国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其中最主要的有受教育者、教育机构及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法律关系的保护措施:(1)教育行政执法、司法保护(2)教育诉讼程序保护 5.教育法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2)非制定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法是行政法部门的一个分支 6.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

第四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1.法的制定,又称为立法,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制定原则:实事求是、民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一般程序:(1)提出法律议案(2)审议法律草案(3)通过法律(4)公布法律 2.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方式有三种:遵守、执行、适用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从事某种事务和作出某种行为的活动。遵守的条件:可遵守性、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3.教育法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和督导。

4.论述:教育法制定、实施和监督的关系

教育法的规定、实施和监督是教育法与法制建设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其中,教育法的制定是教育法的实施和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依法治教,首先要有法可依。教育法制定的目的在于实施,在于运用教育法律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法的实施使书面的教育法得意在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和落实。同样,教育法的监督是教育法制定和实施的保障。缺乏教育法律监督,教育法的制定将会流于形式,教育法的实施将会失去约束。为了实现依法治教,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缺一不可。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责任是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由违法主体承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旅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二是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2.根据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点:(1)主体的特定性和多样性(2)损害地点、时间是特定的(3)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民法规定的监护责任。

3.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是自己的权利得以恢复,权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实现方式:一视司法救济,即诉讼方式二是行政救济,主要指行政申诉、复议和补偿等形式,三是其他方式,主要通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内部组织或机构以及其他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做出处理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教育法》被称为教育基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系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法》的特点:(1)全面性和针对性(2)规范性和导向性(3)原则性和可操作性

3.《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对于从根本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提高全民族将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5.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教育重视德育的原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进行理想、道德、激励、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7.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机会均等(2)公共性(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与宗教相分离)(3)终身化(4)民主性(7)少数民族教育(8)选择教学语言(普通话和规范字)

8.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其他教育制度

9.根据我国《宪法》第十九条,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国家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加强管理的方针。社会各界办高等学校应以职业学校为主。目前我国的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主要实行校长负责制。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部分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实行董事会与校长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设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作为实行民主管理的具体形式。10.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素质的使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人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1.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1)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这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法、权利、义务、依法治教)(2)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1)深入持久开展有关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2)依法治教,严格执法3)加强对教育法制工作的领导。

1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有观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对顶,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配出流血等方面享有同男子一样的权利。《教育法》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残疾人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作了特别规定,以保护这些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13.受教育者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2)受教育者获得奖、贷学金的权利(3)受教育者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4)申诉和起诉的权利(5)其他法定权利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15.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费为辅的体制。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诠释

1.《高等教育法》指出: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2.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非学历教育 高等学校可分为: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3.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极爱有血、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共11个学科门类授予。4.《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共利益,不得以盈利为目的。高等学校设立符合的原则:(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不得以盈利为目的5.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房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圈(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与使用权

6.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工厂当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旅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高等学校教师聘任的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 7.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1)受教育权(2)学习保障全(3)获得物质帮助权(4)获得公正评价权(5)民主管理权(6)社团组织活动全(7)课外活动方式选择权(8)救济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旅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响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诠释

1.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教师资格的构成要件:国籍、品德、学历、业务、认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有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师的待遇:工资、住房、医疗保健、养老保险

教师职业道德

第九章 教师职业道德综述

1.道表示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或道理,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便称为德,两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谓吃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马克思主义认为,到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植根于经济关系中。(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4)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性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4.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1)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5.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1)道德把我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3)道德把我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6.原始社会的道德(1)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7.奴隶社会的道德: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8.封建社会的道德: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地主阶级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9.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则 10.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11.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执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1)职业道德在内容表达上,带有强烈的职业特征(2)职业道德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3)调节范围上,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4)在功能和效果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12.职业道德产生比一般社会道德要晚,它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历史条件(2)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实践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1)在原始社会萌芽2)奴隶社会形成3)封建社会发展4)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

13.(1)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14.奴隶社会官学的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的我国民间私学的教师,始发于春秋战国,盛于两汉与唐宋。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私办得喝独立的师范学院。15.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2)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16.论述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是完成教师历史使命,培养和个学生的需要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1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示范性1)向师性心理决定的2)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3)劳动手段决定的(2)复杂性(3)创造性(4)周期性 1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意识的自觉性(2)行为的示范性(3)结果的深远性

1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20.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第十章 教师职业导则原则

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到定向作用、指导作用、评判作用

2.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经院哲学及宗教神学对人的身心的无情禁锢而提出来的。人道主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是指一种道德原则,基本含义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确定个体的地理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全,报账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权利)、关心人(对人关爱、同情)、爱护人(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生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4.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对教育活动的一切参与者都具有约束力(1)尊重每一个学生(2)关心每一个学生(3)学会尊重、学会爱人(4)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5.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的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三种错误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总之补课分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6.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及绕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5)形成全员育人局面(6)进行科学管理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理论 1.师生关系的特点:(1)关系上的特殊性(2)角色上的差异性(3)人格上的平等性(4)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2.师爱的教育意义:(1)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2)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1)全面了解学生(2)热爱所有学生(3)严格要

求学生(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3.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1)树立优良学风(2)刻苦钻研业务(3)强化教育能力(4)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

4.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1)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未来的设计者(3)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的能力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的特定要求 6.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在服饰上,做到整洁高雅、神态上,做到愉快亲切、言谈上,谦逊文雅、举止上,文中端庄、处理事上,做到真诚热情)

7.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对学生持有超出一般轻易的崇高感情,深切的关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其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学习的表率,可笑发的榜样。第十二章教师道德规范范畴

1.道德义务就是个人自觉无私的对社会、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推翻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教师职业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2.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1)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2)处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3)道德义务必须附中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3.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良心就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而职业良心,就是职业劳动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职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4.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选择作用、监督作用、评价作用增强时着手方面:(1)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2)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3)要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5.荣誉是社会对人们履行义务后的赞扬和肯定,以及个人因此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教师职业荣誉,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

6.教师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想法、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特点:(1)精神性(2)关系性(3)集体性 7.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1)有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2)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3)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4)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5)有利于社会公正实现

第十三章 教师道德修养

1.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一级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实质:(1)到的必然性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2)一定社会或借机的道德品质与他个社会或借机的道德品质的矛盾(3)到的理性与情欲的矛盾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1)人性是后天形成的(2)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3)人性善恶是具有可变性 3.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社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要求(2)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3)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可能性:(1)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2)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3)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2)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3)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政府的方针、政策4)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1)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主动性2)把认识变为行动3)磨练道德意志(3)慎独的方法(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1)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2)是崇高境界 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内化的三个阶段:(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在阶段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

5.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原则: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精神价值原则 6.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构成要素: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教师道德情感是以爱为基本特征的

第五篇:婚姻家庭法学

形考作业一

单选题。(共3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有自身的特点,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始见于()

A. 律

B. 令

C. 礼

D. 格

2、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

D. 人类固有的性本能

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

A. 马克思

B. 列宁

C. 恩格斯 D. 摩尔根

4、家庭的法律概念可以表述为:家庭是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其成员依法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

A. 社会团体

B. 自然人组合

C. 亲属团体

D. 法人团体

5、婚姻家庭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 夫妻财产制

B. 收养制度

C. 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D. 亲属制度

6、“神作之合者,人不得而离之”一语出自()

A. 《旧约全书》

B. 《马太福音》

C. 《里普里安法典》 D. 《法学阶梯》

7、婚姻离异方面的“七出”和“三不去”,以及纳妾、立嗣、继承、亲属的服制等都是发端于()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奴隶制时代

C. 封建制时代

D. 资本主义时期

8、人类社会因 而根本不同于动物的生物群体。()

A. 人类固有的性本能

B. 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

C. 血缘联系

D. 社会性

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毛泽东 D.习近平

10、婚姻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

A. 人身关系

B. 伦理关系

C. 财产关系

D. 社会形式

11、近代婚姻制度和古代婚姻制度的根本分野是()

A. 是否实行一夫一妻制

B. 婚姻是否自由

C. 男女平等的程度

D. 是否实行计划生育

12、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是()

A. 婚姻家庭

B. 婚姻家庭关系

C. 婚姻家庭法律关系 D. 亲属关系

13、婚姻家庭法就其本质而言是()

A. 程序法

B. 身份法

C. 公法

D. 财产法

14、在我国,婚姻家庭法的立法基础是()

A. 民事习惯

B. 国家政策

C. 《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

D. 宪法中的有关规定

15、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的婚姻家庭礼制、法制的基础是()

A. 皇帝诏令

B. 封建刑律

C. 宗法伦理

D. 民事律条

16、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中,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婚姻关系

B. 家庭关系

C. 人身关系

D. 财产关系

17、第三者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称为()

A. 包办婚姻

B. 买卖婚姻

C. 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D. 借婚姻索取财物

18、对婚姻家庭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 实行计划生育

B. 提高人口素质

C. 维护和发展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D. 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19、周某老家山东,已婚,因长期一人在京,倍感孤单、寂寞。2003年7月开始与单位赵某(不以夫妻名义)同居,其行为是婚姻家庭法所禁止的()A. 重婚

B. 事实婚姻

C. 家庭暴力

D.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20、婚姻家庭法与诉讼法的关系是()

A. 公法与私法的关系

B. 子法与母法的关系

C.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

D. 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21、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的依据是()

A. 亲系

B. 亲属关系的远近

C. 行辈

D. 亲属关系发生的原因

22、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的依据是()

A. 亲系 B. 行辈

C. 亲属关系的远近

D. 亲属关系发生的原因

23、下列关于亲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亲属关系即亲属法律关系

B. 亲属即家属

C.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有亲属关系,还有亲属法律关系

D.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仅有亲属关系,没有亲属法律关系

24、中国古代的亲属制度发达很早,借助其而形成的当时最重要的上层建筑是()

A. 宗法等级制度

B. 婚姻家庭法

C. 民律

D. 家礼

25、当代惟一的实体性亲属组织是()

A. 以共同经济为纽带的家庭

B. 以血缘联系的家庭 C. 以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家庭

D. 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

26、老杨妻子的弟弟是老杨的()

A. 血亲的配偶

B. 配偶的血亲

C. 配偶血亲的配偶

D. 血亲的配偶的血亲

27、老杨弟弟的妻子是老杨的()

A. 血亲的配偶

B. 配偶的血亲

C. 配偶血亲的配偶

D. 血亲的配偶的血亲

28、老杨弟弟的妻子是老杨的()

A. 血亲的配偶

B. 配偶的血亲

C. 配偶血亲的配偶 D. 血亲的配偶的血亲

29、根据寺院法的亲等计算法,老杨的舅舅的孙子与老杨是()

A. 五亲等旁系血亲

B. 三亲等旁系血亲

C. 三亲等直系血亲

D. 五亲等直系血亲

30、表兄妹之间,按罗马法的亲等计算方法,属于()

A. 二亲等直系血亲

B. 四亲等直系血亲

C. 二亲等旁系血亲

D. 四亲等旁系血亲

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4分)

1、从总体上说,婚姻家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

A. 调节两性关系

B. 维护两性关系的社会秩序

C. 组合亲属关系 D. 满足婚姻家庭成员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在原始社会中,基本的社会组织是()

A. 家庭

B. 亲属

C. 原始公社

D. 氏族

3、下列属于婚姻家庭自然属性的有()

A. 人类固有的性本能

B. 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

C. 血缘联系

D. 依赖于一定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

4、下列关于婚姻说法正确的有()

A. 婚姻须为异性组合

B. 婚姻须为具有配偶身份的组合

C. 作为婚姻的结合须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

D. 婚姻则意味着必须同居

5、下列关于我国婚姻家庭法说法正确的有()

A. 婚姻家庭法中的规定多是任意性规定

B. 婚姻家庭法是具有强烈民族传统特色的法律

C. 婚姻家庭法主要是本国固有法而不是继受法

D. 婚姻家庭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性

6、下列属于我国婚姻家庭法渊源的有()

A. 宪法

B. 行政法规

C. 村规民约

D. 党和国家的婚姻家庭政策

7、下列婚姻家庭关系属于行政法调整的有()

A. 婚姻登记

B. 收养登记

C. 户籍登记

D. 生育调节

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亲属说法正确的有()A..以亲为主

B. 以属为主

C. 亲是基干

D. 属从亲主

9、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属于()

A. 直系血亲

B. 旁系血亲

C. 自然血亲

D. 拟制血亲

10、我国历代封建法律中所称的家属包括()

A. 家长的配偶

B. 和家长同居一家的亲属

C. 妾

D. 奴婢 形考作业二

单选题。(共30道试题,每题2分)

1、小王18岁与25岁的张某伪造虚假证明办理了结婚登记,有权对其婚姻申请宣告无效的机关是()

A. 基层组织

B. 小王的父母

C. 张某的父母

D. 张某的前任女友

2、在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到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过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

A. 共食婚制

B. 民事婚制

C. 共诺婚制

D. 宗教婚制

3、人民法院就同一婚姻关系分别受理了离婚和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案件,应当()

A. 先审理离婚案件后审理婚姻无效案件

B. 同时审理 C. 待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作出判决后再进行离婚案件的审理

D. 只审理离婚案件

4、我国《婚姻法》禁止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就其实际意义而言,主要是禁止()

A. 包办婚

B. 胁迫婚

C. 中表婚

D. 姑侄婚

5、人民法院审理因重婚导致无效婚姻的案件时,设计财产处理的,应当准许合法婚姻当事人()

A. 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B. 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C. 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D. 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6、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为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

A. 婚姻无效

B. 应补办结婚登记 C. 婚姻可撤销

D. 按事实婚姻处理

7、中国古代最通行的结婚方式是()

A. 掠夺婚

B. 互易婚

C. 聘娶婚

D. 宗教婚

8、目前我国婚姻法将其作为婚姻可撤销的原因仅是()

A. 意思表示重大瑕疵

B. 因胁迫而结婚

C. 意思表示不真实而结婚

D. 意思表示错误而结婚

9、“法律视婚姻仅为民事契约”这一规定最早见于()

A. 欧洲中世纪寺院法

B. 1896年德国民法典

C. 1791年宪法 D. 1857年英国婚姻案件程序法

10、下列关于我国结婚仪式说法正确的是()

A. 是结婚的形式要件

B. 是结婚的必备条件

C. 是结婚的法定要件

D. 不是结婚的成立要件

11、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的起点是()

A. 订婚

B. 婚姻成立

C. 婚姻的存续

D. 离婚

12、从历史上看,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的重要标志是出现()

A. 劳役婚

B. 聘娶婚

C. 掠夺婚

D. 买卖婚

13、下列关于我国政策法律中对婚约的态度说法正确的是()

A. 订婚的最低年龄,男为19岁,女为17岁

B. 当事人可以自行订立婚约

C. 婚约一经签订则具有法律效力

D. 婚约为结婚的必经程序

14、我国现行《婚姻登记条例》开始施行的日期是()

A. 2001年4月28日

B. 2001年10月1日

C. 2003年4月28日

D. 2003年10月1日

15、无论是有关婚姻成立的要件的规定,还是有关婚姻无效或撤销的规定,其立法宗旨均是()

A. 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B. 保护婚姻自由

C. 维护和睦的家庭关系

D. 保障婚姻的合法成立

16、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A. 18周岁

B. 20周岁

C. 22周岁

D. 24周岁

17、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结婚方式是()

A. 互易婚

B. 劳役婚

C. 聘娶婚

D. 抢夺婚

18、下列情况下,依法可以结婚的是()

A. 小王现龄20虚岁

B. 张某已婚,但与妻子分居多年

C. 小陈的父亲与小肖的母亲是兄妹

D. 周某患有不孕不育症

19、受胁迫方行使撤销请求权的法定期限为()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20、我国传统上的中表婚是指()

A. 姑姑与侄儿之间的婚姻

B. 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

C. 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

D. 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 21、25岁的陈冠希刚满周岁时就被其父的好友陈某收养,偶然的机会与生父之妹的女儿23岁的钟欣桐相识而一见钟情。依照我国现行婚姻法,陈冠希与钟欣桐()

A. 可以结婚

B. 不能结婚

C. 能否结婚从习惯

D. 能否结婚由婚姻登记机关酌情决定

22、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后,经审查确属无效婚姻,原告申请撤诉的,()

A. 不予准许 B. 应予准许

C. 研究后决定

D. 法院与原告协商

23、在结婚方式上,首先采用选择民事婚制度的是()

A. 日本

B. 尼德兰

C. 法国

D. 古罗马

24、就程序而言,我国婚姻法对无效婚姻采取()

A. 当然无效制

B. 宣告无效制

C. 行政审批制

D. 行政复核制

25、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形式要件是()

A. 订婚

B. 结婚登记 C. 举行结婚仪式

D. 财产公证

26、因受胁迫而请求撤销婚姻的主体是()

A. 受胁迫的当事人的近亲属

B. 受胁迫的当事人本人

C. 受胁迫的当事人的所在单位

D. 受胁迫的当事人住所地的基层组织

27、谢霆锋和张柏芝均出生于1976年5月1日,两个人从1995年10月1日开始以夫妻名义共同居住。后因感情不和而纠纷不断,但又因财产问题而协议离婚不成,遂于2001年9月29日起诉至人民法院。经调查取证人民法院告知应先补办结婚登记。两人于2001年10月8日补办结婚登记。二人间的婚姻效力始于()

A. 1995年10月1日

B. 1996年5月1日

C. 1998年5月1日

D. 2001年10月8日

28、无效或被撤销婚姻的当事人与其所生子女的关系,随父母婚姻无效或被撤销而()

A. 无效或被撤销 B. 不受影响

C. 由当事人决定

D. 由有权机关决定

29、结婚登记的中心环节是()

A. 申请

B. 审批

C. 登记

D. 领证

30、“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载于()

A. 《周礼 地官 媒氏》

B. 《孔子家语》

C. 唐开元令

D. 《查士丁尼法典》 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4分)

1、王某与其表妹小张结婚,他们的婚姻不能成立是因为违反了我国婚姻家庭法规定的()

A. 必备条件 B. 实质条件

C. 形式条件

D. 禁止条件

2、下列属于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的有()

A. 当事人应办理结婚登记

B. 当事人须达到法定婚龄

C. 双方须有结婚的合意

D. 须无禁止结婚的疾病

3、下列结婚形式属于有偿婚的是()

A. 互易婚

B. 劳役婚

C. 买卖婚

D. 抢夺婚

4、下列关于结婚的合意说法正确的是()

A. 结婚的合意不得附期限

B. 结婚的合意可以附期限 C. 结婚的合意不得附条件

D. 结婚的合意可以附条件

5、从广义上来说,婚姻的成立包括()

A. 订婚

B. 结婚

C. 离婚

D. 分居

6、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特征有()

A. 男尊女卑

B. 形式平等

C. 实质平等

D. 夫权统治

7、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人身关系包括()

A. 姓名权

B. 人身自由权

C. 婚姻住所决定权 D. 计划生育义务

8、目前各国采用的法定财产制主要有()

A. 所有财产制

B. 分别财产制

C. 共同财产制

D. 剩余共同财产制

9、夫妻财产制的种类具有一定的()

A. 地域性

B. 时代性

C. 经济性

D. 稳定性

10、夫妻财产制的内容包括()

A. 夫妻财产制的设立、变更与废止

B. 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

C. 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

D. 夫妻债务的清偿 形考作业三

单选题。(共30道试题,每题2分)

1、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人身关系不包括()

A. 夫妻同居义务

B. 人身自由权

C. 婚姻住所决定权

D. 计划生育义务

2、男女双方依法结合成夫妻的目的是()

A. 减少寂寞

B. 相互利用

C. 传宗接代

D. 永久共同生活

3、甲的父亲于2000年5月出车祸死亡,甲的祖父乙闻讯后因悲伤过度于同年7月死亡(未留遗嘱),在此情况下,甲继承其祖父乙的遗产的身份资格是()

A. 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B. 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

C. 转继承人 D. 代位继承人

4、夫妻遗产继承权的前提是()

A. 配偶一方死亡

B. 夫妻共同财产进行了分割

C. 合法的配偶身份

D. 继承开始时,继承人有行为能力 5、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229、230条规定,夫得以妻与他人通奸为由诉请离婚,而妻只能以夫与他人通奸,并在婚姻住所骈局为由诉请离婚。这是规定了对妻严,对夫宽的()

A. 夫妻同居义务

B. 人身自由权

C. 夫妻忠实义务

D. 计划生育义务

6、家庭关系的核心是()

A. 夫妻关系

B. 父母子女关系

C. 祖孙关系 D. 兄弟姐妹关系

7、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

A. 男方的专属义务

B. 女方的专属义务

C. 男女双方的共同义务

D. 男方或女方的单方义务

8、“一与之齐,终生不改”一语出自()

A. 《礼记 郊特性》

B. 《唐律疏义》

C. 《仪礼 丧服》

D. 《白虎通 三纲六纪》 9、2003年12月杨某父亲去世,2004年3月杨某与李某结婚,2004年5月杨某取得其父遗产摩托车一辆,该摩托车属于()

A. 杨某

B. 李某

C. 杨、李二人共同财产 D. 由法院判定

10、我国法定夫妻共同财产制是()

A. 一般共同制

B. 剩余共同财产制

C. 所得共同制

D. 婚后所得共同制

11、将夫妻财产制分为共同财产制、分别财产制、剩余共同财产制、统一财产制和联合财产制的依据是()

A. 夫妻财产制的发生依据

B. 夫妻财产制的内容

C. 夫妻财产制的适用情况

D. 夫妻财产制的效果

12、夫妻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归根结底决定于()

A. 婚姻的基础

B. 夫妇的喜好

C. 法律的规定 D. 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

13、家庭法律关系的核心是()

A. 夫妻关系

B. 亲子关系

C. 兄弟姐妹关系

D. 祖孙关系

14、下列关于父母对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表述错误的是()

A. 保护,是指父母应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B. 教育,是指父母在思想品德、学业上对子女的关怀和培养

C.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和管教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因此父母不得抛弃其权利

D. 保护和管教的对象仅限于未成年人

15、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承担民事责任的是()

A. 父母

B. 未成年子女成年后

C. 受害人 D. 父母与未成年子女连带承担

16、王某与谢某婚后一直不育,经查是王某性无能,两人深思熟虑后决定进行人工受精生育子女。最后他们选择了某名校在校研究生杨某的精子进行了体外受精,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谢某所生子女为()

A. 谢某自己的子女

B. 谢某与杨某共同的子女

C. 王某与谢某共同的子女

D. 王某、谢某与杨某共同的子女

17、依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继子女与继父母在办理了收养手续后,继父母子女关系即转化为()

A. 生父母子女关系

B. 养父母子女关系

C. 非婚生父母子女关系

D. 不发生转化

18、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制度始于()

A. 日耳曼法

B. 罗马法 C. 寺院法

D. 大陆法

19、比利时法律规定,子女婚生的否认时效为()

A. 1个月

B. 90日

C. 6个月

D. 1年

20、亲权中人身照护权的总体概括性权利是()

A. 管教和保护权

B. 住所指定权

C. 身份行为同意权

D. 交还子女请求权

21、父母子女是()

A. 第一顺序继承人

B. 第二顺序继承人

C. 第三顺序继承人 D. 第四顺序继承人

22、各国法规定,亲权人原则上不享有对未成年子女财产的()

A. 管理权

B. 使用权

C. 收益权

D. 处分权

23、我国废除嫡子、庶子、嗣子、私生子等名分,将子女分为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等始于()

A. 大清民律草案

B. 民国民法亲属编

C. 1950年婚姻法

D. 1980年婚姻法

24、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

A. 以子女无严重疾病为条件的

B. 以子女无精神障碍为条件的

C. 以子女孝顺为条件的 D. 无条件的

25、依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负有抚养义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应()

A. 完全自愿抚养

B. 有能力抚养

C. 孙子女、外孙子女愿意接受抚养

D. 祖父母、外祖父母道德高尚

26、兄弟姐妹是()

A. 第一顺序继承人

B. 第二顺序继承人

C. 第三顺序继承人

D. 第四顺序继承人

27、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养义务是()

A. 无条件的

B. 有条件的

C. 有的有条件。有的无条件 D. 因家庭关系而异

28、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兄、姐对弟、妹的扶养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不包括()

A. 兄、姐有负担能力

B. 父母已经死亡或无力抚养

C. 弟、妹提出扶养申请

D. 弟、妹未成年

29、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是()

A. 第一顺序继承人

B. 第二顺序继承人

C. 第三顺序继承人

D. 第四顺序继承人

30、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孙子女、外孙子女是()

A. 有条件的

B. 无条件的

C. 有偿的 D. 一定条件下有偿的 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4分)

1、目前各国采用的法定财产制主要有()

A. 所有财产制

B. 分别财产制

C. 共同财产制

D. 剩余共同财产制

2、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人身关系包括()

A. 姓名权

B. 人身自由权

C. 婚姻住所决定权

D. 计划生育义务

3、下列属于亲权的当然停止原因有()

A. 收养

B. 父母被宣告失踪

C. 子女成年 D. 父母危害子女财产

4、现代亲子法立法理念将重点放于()

A. 父母权利

B. 父母责任

C. 儿童权利

D. 子女义务

5、亲权是()

A. 相对权

B. 绝对权

C. 支配权

D. 专属权

6、近现代立法以个人本位,并设置了亲权制度,规定了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涉及()

A. 出生

B. 姓名

C. 扶养 D. 继承

7、我国古代“三父八母”中的“三父”是指()

A. 嗣父

B. 同居继父

C. 不同居继父

D. 从继母嫁

8、依据我国现行法,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负有抚养义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应是()

A. 父母死亡

B. 父母无力抚养

C. 父母不愿意抚养

D. 未成年

9、弟、妹对兄、姐负担扶养义务的条件有()

A. 弟、妹由兄、姐扶养长大

B. 父母已经死亡或无力抚养

C. 弟、妹有负担能力 D. 兄、姐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

10、兄、姐对弟、妹负担扶养义务的条件有()

A. 兄、姐自愿扶养

B. C. D.父母已经死亡或无力抚养

兄、姐有负担能力

弟、妹未成年

形考作业四

单选题。(共30道试题,每题2分)

1、下列不属于我国《婚姻法》规定的严重破坏婚姻家庭关系而构成犯罪是()

A. 遗弃罪

B. 虐待罪

C. 重婚罪

D. 拐卖妇女、儿童罪

2、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涉外扶养适用()

A. 与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B. 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C. 由扶养人与被扶养人双方协商选定一方所属国的法律

D. 由法院指定一方所属国的法律

3、在婚姻法变通规定中,规定“禁止用口头或文字通知对方离婚”的民族自治地方是()

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西藏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内蒙古自治区

4、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

A. 另行制定婚姻法

B. 修改婚姻法

C. 不适用婚姻法

D. 制定变通规定

5、在婚姻法变通规定中,规定“废除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封建婚姻„”的是()

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西藏自治区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内蒙古自治区

6、在婚姻法变通规定中,规定“不同民族的男女通婚受法律保护,不允许以任何接口干涉和阻挠”的是()

A. 凉山彝族自治州

B. 海北藏族自治州

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黄南藏族自治州

7、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不同规定,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保留的,适用()

A. 文明第三国法律

B. 该国际条约规定

C. 国际惯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8、对于救助措施,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救济机关专指民间救助组织

B. 救助不以受害人请求为前提

C. 对妨害婚姻家庭行为应作广义理解

D. 居委会、村委会可以直接决定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9、无过错方作为被告在一审时未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

A. 及时判决

B. 另组合议庭进行审理

C. 驳回诉求 D. 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

10、下列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严重破坏婚姻家庭关系而构成的犯罪是()

A. 重婚罪

B. 强奸罪

C. 虐待罪

D. 遗弃罪

11、下列属于刑事自诉的案件的是()

A. 虐待罪(没有造成重伤、死亡)

B. 拐骗儿童罪

C.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D. 破坏军婚罪

12、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可以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出请求、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予以()

A. 警告、调解

B. 调解、处罚

C. 劝阻、调解 D. 劝阻、强制

13、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

A. 独立执行

B. 自动执行

C. 协助执行

D. 强制执行

14、公安机关介入家庭暴力的前提条件是()

A. 事态严重

B. 有人报案

C. 行为人仗势欺人

D. 受害人请求

15、婚姻法规定的“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军人同意”中的现役军人包括()

A. 退役军人

B. 转业军人

C. 正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具有军籍的人员 D. 军事单位中不具有军籍的职工

16、凡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不得重新起诉的期限是()

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12个月

17、下列情况可以登记离婚的是()

A. 双方对所有问题都已妥善处理,只是对儿子的抚养权有争议

B. 男方是精神病人

C. 婚姻注册地是英国

D. 女方父母强烈反对

18、被宣告死亡的人与其配偶的婚姻关系消灭是始于()

A. 提起宣告死亡之诉之日

B. 离开住所或发生意外事故而下落不明之日

C. 法院宣告死亡之日 D. 被宣告死亡人实际死亡之日

19、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强制离婚方式,称为()

A. 和离

B. 七出

C. 呈诉离婚

D. 义绝

20、对婚姻关系维持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作为婚姻得以缔结的根本和起点是()

A. 婚姻基础

B. 婚后感情

C. 离婚原因

D. 有无和好的可能

21、婚前由一方承租的公房。离婚后双方均可承租,其婚姻关系应存续()

A. 八年以上

B. 五年以上

C. 四年以上

D. 三年以上

22、公民提起离婚诉讼,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的,管辖法院是()

A. 被告经常居住地法院

B. 原告经常居住地法院

C. 被告住所地法院

D. 原告住所地法院

23、一般情况下,被收养人应()

A. 年满10周岁

B. 年满14周岁

C. 不满10周岁

D. 不满14周岁

24、胡某与李某原为同一外祖父母的表兄妹,后来胡某被他人收养,依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胡某与李某()

A. 可以结婚

B. 不能结婚

C. 从习惯

D. 确有感情基础,可以照顾结婚

25、依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收养人应符合的条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成年人

B. 无子女

C. 年龄在35周岁以上

D. 有抚育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

26、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年龄至少应当相差()

A. 30周岁

B. 35周岁

C. 40周岁

D. 45周岁

27、收养登记机关收到收养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进行审查的时限是自次日起()

A. 15日内

B. 30日内

C. 45日内

D. 60日内

28、办理收养登记的部门是()

A. 乡、镇政府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

29、继父母收养继子女,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

A. 继父或继母无子女

B. 继父或继母年满35周岁

C. 继子女不满18周岁

D. 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 30、收养关系只能发生在()

A. 无直系血亲自然人之间

B. 自然人与法人之间

C. 自然人与国家之间

D. 法人与法人之间

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4分)

1、人民法院确定的合理的扶养、抚养、赡养等费用的给付方式可以是()

A. 合理的劳务

下载判的法学观与理解的法学观2013年03月31日 2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判的法学观与理解的法学观2013年03月31日 2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婚姻家庭法学

    一 单选题: 1. 我国刑法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处(2)年以下有 期徒刑或者拘役。 2. 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是(群婚制) 3. 哪一部婚姻法增设了“禁止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 规定?(2001年婚姻......

    法学概论[定稿]

    第一单元1—2章共 24题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单选 6 多选7 1.法是调整( A )的行为规范。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 D.自然关系 2.......

    法学概论

    一、 填空题 1-1、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有三种,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1-2、根据法所作用的对象、可将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1-3、按照通说,法律规范......

    法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内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

    法学概论[范文]

    原文地址:2010年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一)作者:sheila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决定性因素: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

    法学概论(汇编)

    2013秋《法学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 法治:是指与民主相联系......

    法学论文格式

    摘 要 司法效率一直是倍受法学界关注的话题。当前,我国民事纠纷诉讼增长迅速,给法院工作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给审判方式改革带来了种种难题。在提高司法效率,特别是在保障小额债权......

    法学毕业论文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保护 学生姓名:张俊 指导老师: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法学 研究方向: XX大学 中国·德阳 2014年10月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摘 要 债权人利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