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说课教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本节知识是本章的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初学者并不容易理解。教材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分辨什么情况是静摩擦力,什么情况是滑动摩擦力,以及二者数值大小的判断,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摩擦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难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
“点穴式教学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直接导入,明确本节目标: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前两种重力和弹力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重力和弹力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最后一个——摩擦力。学生回忆前两节课所学的重力和弹力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学习1.摩擦
回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简要介绍摩擦的分类,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以及摩擦力的概念。2.静摩擦力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出静摩擦力的概念。强调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
根据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逐步加深对静摩擦力的学习,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在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并不困难。提问:静摩擦力是否可以一直增大而没有限制? 学生根据现象和自身的理解可以初步回答出,当力达到一定值时木块就会运动,静摩擦力不会一直增大。
教师点评并进一步给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内容。在探究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时,可以让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得出,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适当的评价和改正,对想不到的条件给予适当的提示,最终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滑动摩擦力
通过实验,用力拉动木板,使木板与木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让同学们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相互交流得到结论,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值。
增加木块个数重复实验,得到滑动摩擦力也与正压力有关。
将木板换成一个表面较为光滑的钢板和一个表面较为粗糙的钢板重复实验,验证动摩擦因数与接触面的材料及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探讨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可以对比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来得出,强调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最终得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4.例题讲解
出示教材当中的例题,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5.知识点回顾
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得出,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说课稿[模版]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 演示实验 讨论分析 多媒体辅助 学法:观察法 探究实验法 讨论归纳法 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 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 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 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举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减小摩擦力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
第三篇: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精选)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是高一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2、可能遇到的问题:“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形象思维的转换)“怎么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我的解决方案: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认识情况,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列举生活例子,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启发引导;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
① 体会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和依据。
② 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④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① 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成果
② 通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 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诠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②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依据: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难点: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依据: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教法:----问题探究及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第四篇: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说课稿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转变,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说课的内容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
加速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也是本章最后一节。是运动和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基础上一个较大的知识跨度,其在下一节讲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牛顿运动定律中,是联系力和运动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后来的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将为以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它又是一个较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前面四节的内容学生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理解了速度的概念,并认识了速度-时间图象,能判断物体速度起来越大或速度越来越慢情况下的速度图像。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物体运动学中运动的描述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材特点
教材用去繁就简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后的运动过程,让学生思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仿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这样就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又在此概念上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待学生日后深化。之后教材展示飞机起飞、迫击炮发射等具体的事例,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慢”含义的不同。同时,通过旁批提醒学生注意“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然后借用速度图示法,分析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用v—t图像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速度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教材设置的“思考与讨论”和“科学漫步”栏目的内容,在图像中认识变化率,可以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三者的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的使用加速度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在建立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参照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学会用类比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作风,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中,感受研究问题的乐趣,养成分析物理概念的严谨态度和习惯;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于学生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概念,加上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在加速和减速直线运动中,弄清楚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教学要突破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
(1)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运动快慢的描述,初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对于变化快慢也有感性的认识。
(2)学生所欠缺知识和能力: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在多数情况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运动了多少路程、位移、运动的快慢,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对于速度的快慢缺少感性认识;,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在头脑中很难形成“加速度”的概念。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会用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目标。因此,巧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讨论和交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为了满足新课标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类比法和讲授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教法上选用了(1)案例分析法:直观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3)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4)类比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5)讲授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类比法、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近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强调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反映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再谈比值定义法和极限思想;指明瞬时速度的矢量性,平均速度的矢量性,为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铺垫;
1、引入新课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有速度,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逐层深入,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视频1:播放城市中繁忙的交通夜景。(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是有快慢和方向的,即运动物体具有速度,速度有大小和方向)视频2:观察公路上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情况。(让学生知道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不同,即速度大小和方向可以不同)视频3:观察火车进站的运动过程和运载火箭发射的运动过程。(让学生知道物体的速度是会变化的,速度变化是有快慢的)
然后再根据教材“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后的运动过程”这一实例,先让学生思考,谁的速度“增加”得比较快?分组讨论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
1、在速度变化量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用的越短,速度变化越快。结论
2、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变化量越大,速度变化越快。再提出:如何比较时间不同、速度变化量不同的情况下,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引导学生类比描述时间不同、位移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从而引入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2、讲授新课
(1)加速度概念: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表示为a(2)类比: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即物体置变化快慢定义式; 加速度:描述速度的变化快慢 让学生猜想定义式:
让学生依照公式写出a的单位:m/s2读:米每二次方秒(3)什么是速度变化量
先介绍速度在一维坐标轴上的表示;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计算方法,再说明△v的计算。(4)加速度的方向 △v是矢量差,也是矢量。而t是标量,故a的方向与实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研究a的方向实际上是研究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用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5)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设计实例进行探究:汽车加速、减速的不同情况。引领学生小结加速度和初速度方向的关系:速度增加,a与Vo方向相同;速度减小,a与Vo方向相反。
(6)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速度和加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易混淆,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澄清。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加速度大则速度大,加速度小则速度小,加速度为0则速度为0,这三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②、加速度大则速度变化大,加速度小速度变化小,加速度为0速度不变化。这三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③、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有何特点? 师生互动解决以上问题。
3、课堂小结
①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科学概念,它不是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大,速度变化越快;反之,速度变化慢,加速度为0速度不变,有加速度的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②加速度的正负只表示方向,不是代数意义上的正负,直线运动中只有两个方向,可用正负表示,往后的应用中为避免出错,一般规定Vo为正向;
③只是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之一,加速度的大小不由三个量决定。
4、布置作业
课后的问题与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五篇:高中物理 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组自助餐
主题:第三章
第三节
摩擦力
【要点导学】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静摩擦力。(1)产生条件:两物体必须接触且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滑动趋势
(2)静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量)大小相等。
(3)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它是物体即将开始相对滑动时的静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
2.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 ; 。(2)滑动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且与 相反。(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即Ff=μF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它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体间的相对速度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大小无关。【范例精析】
例1.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接触的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
B.受静摩擦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滑动摩擦力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高一物理组自助餐
D.物体间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
解析: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不一定有静摩擦力,还要看它们间是否有相对滑动趋势。例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它们之间就没有静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例如与倾斜的匀速运动的输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物体与输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所以有静摩擦力存在,但物体并不是静止的。产生静摩擦力时只要与接触面相对静止就行了。上述的输送带如突然加速,物体就可能受到与运动方向一致的滑动摩擦力。所以A、B、C三个选项都是错的。在正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因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这就是一个限度。本题目正确的选项是D。
拓展:(1)不管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都要注意与接触面的“相对性”
(2)值得注意的是,正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不一定变化,但最大静摩擦力肯定变化。
例2要使木块在水平木桌上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小些,下列措施中有效的是
()
A.将木块和木桌的接触面刨光滑些
B.在木桌表面上垫一张平整的铁皮 C.使木块的滑动速度增大
D.减小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积 答案:本题目正确选项为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