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4:5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摩擦力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摩擦力说课稿》。

第一篇:摩擦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

第三节《摩擦力》说课稿

武沟九年制学校

惠文星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是本节的重点,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知道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2)经历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3)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对摩擦力的分析,激发学生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通过拔河比赛和体验感悟引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及摩擦力的三要素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二种摩擦的区别。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还有的同学说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燥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的运动速度等有关系。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然后请每组派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八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4.当堂反馈

本节课上的累,学生无动于衷,没有反应,死气沉沉,另外,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学生备的不充分。应该从认识摩擦力,理解摩擦力,应用摩擦力这个思维来上课,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1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摩擦力》说课稿3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小议摩擦力

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摩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摩擦呢?

当太阳重又点亮一个新的黎明,你睁开双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间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却全然不知。

接着,你撩开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过来靠的是它与手之间的静摩擦。如果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强将衣服揽在怀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将它穿到身上,因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纽扣一个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带是永远系不住的。

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迈步走向洗漱间。这时,鞋子与地面及鞋子与脚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使你稳步前进。

接下来牙刷又利用它与牙齿之间的滑动摩擦帮你除去牙垢。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根据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种类。其中磨牙(口腔里侧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认为食物是被压碎的,这纯属错误,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咀嚼动作体会一下。这使我们马上意识到一个正常的人用餐是离不开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离不开磨擦力的。

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学或去上班。当你登上自行车时,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轮是主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动力作用;而其前轮则是从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当你拐弯时千万要减速慢行,因为拐弯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因为这种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故车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为这时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会人仰车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刹车,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轧皮与车轮之间才有摩擦力。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也起制动作用。

如果你在机关、学校工作或学习;那么写字和画图是常用铅笔和圆珠笔的。用铅笔时,“铅”是靠纸将其磨掉而在纸上留下径迹的;圆珠笔笔端的“圆珠”只有受到纸的摩擦力才会转动,从而把油墨引出来,留下印迹。在特别光滑的纸面如油纸上是无法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

如果你在工厂、仓库或码头上工作,那么传送带该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传送带给了物体一个静摩擦力,才使物体随其所动,达到传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会只是皮带走,不见物体动,即原地打滑。

你知道砂轮、砂纸、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们都是专门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属器件的抛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离不开它们。

如果你是车工,会发现车刀工作一段时间就变热了。这是因为车刀与工件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木工也会发现锯子或钻头工作一会时间变热的现象,这也是它们与木料之间产生了摩擦所致。

牢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的洗一个热水澡。当拿起搓澡巾时,你会想到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吗?它也是为了和你的皮肤产生一点不可忽视的摩擦啊!

当你上床脱去毛衣时,会听到“霹、啪”的轻响,有时还刺疼了你的皮肤。这是因为毛线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的原因。接着,你将合上双眼酣然入梦,这样你的眼球与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

如此看来,摩擦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当中,离不开,甩不掉。它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又相当讨厌。我们应当经常观察它、研究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驾驭它。

(七) 课后作业:

(1) 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摩擦力》说课稿4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 (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摩擦力》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本课是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专门介绍一种特别又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我打算用二个课时来安排本节课的教学。现在请让我用说课的方式说一个教学片段:

(一) 游戏导入,感受摩擦力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2位同学上来玩个游戏,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珠,看看一分钟内谁夹的多。谁来?

好,小红和小明上来。现在小红这边是A组、小明这边是B组,准备,开始。

时间到,现在老师请个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数数看哪队夹到的珠子更多呢?来,小军上来跟老师一起数。小军告诉同学们比赛结果,谁夹的多?

小红的比小明的多好多。

哈哈,老师听到下面有男生不服气了,说要他们2个人交换再比一次。好,那就交换再比一次。来,预备,开始……时间到,小军再帮老师数数,谁的多?

小明多。

这回怎么又变成小明多了呢?

哦!小华同学说:老师提供的筷子有问题,两边的筷子不一样。

有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两边用的筷子不一样,来,看看,A、B组的筷子毕竟有什么不同?

嗯!小明同学说:A组的筷子套有橡胶,B组的没有。

A组的筷子老师是给套上了橡胶,而B组的筷子老师给涂上了一些洗洁精。

通过刚才的2次比赛,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比赛取胜的要害是什么?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套上橡胶的筷子

恩,很好,橡胶是关键,那同学们知道橡胶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橡胶提供了一种力来帮忙夹珠子。同学们开动脑筋好好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很好,小晶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她说:橡胶增大了筷子与珠子间的摩擦力。

同学们觉得对不对啊?有没有不同意见?都没有啊?可见大家都很智慧,小晶同学说的很对,橡胶就是起到了提供摩擦力的作用。

老师接着教你们做个实验:来大家把手拿起来,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由前向后移动,同学们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啊?

哦!小乐同学说:裤子被搓起来了;越用力移动越慢;感觉移动的过程中手变热了;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易……

恩,老师听到了好多答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象吗?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摩擦力的作用

恩,现在大家对摩擦力有没有一个详细的印象了?

(二) 从生活中发现摩擦力,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好,同学们大家还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有没有同学能举例说明呢?

也许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意识到有些现象就是摩擦力,那我们现在来看段录像资料,同学们一边看一边试着想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好,录像看完了,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举手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好,小辉同学来,试着回答一下。

嗯!小辉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力就叫摩擦力。好,请坐,回答的还有些不完整,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好,小军你说。

嗯!小军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都没有啊?那老师来说。小军同学刚才补充的很好,点出了摩擦力的特点是阻碍物体运动,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啊?

哦,接触面。

所以准确的是应该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摩擦力神秘的面纱。

(三) 入情入景,发现问题。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知不知道摩擦力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嗯!要运动;要有接触面

恩,很好,同学们这次考虑的很全面,既然这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老师这里有火柴盒、粉笔、木块、橡皮擦,老师把它们这样平放在讲台的一块木板上,大家想一想:这时候有没有摩擦力产生?

嗯!没有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使这四个物体与木板之间产生摩擦力?

嗯!小辉同学说:用手推动他们

老师只有2只手,没办法一下推动4个,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军同学说:把木板的一边抬起来

恩,这是个不错的好办法,那我们来试试。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抬板的过程中,4个物体有没有要运动的趋势,有的话赶快告诉我。

老师,要动了,要动了。

嗯!好,那我们先固定在这个角度,同学们来猜测一下,老师再继承抬高的话是哪个物体先滑下来?

粉笔;火柴盒;橡皮擦……

好、好、好,老师闻声了好几种答案,大家记住自己的答案,老师来继续抬高木板看看哪种物体最先掉下来。

大家看到了吗?最先掉下来的是粉笔,之后是火柴盒,然后是木块,最后是橡皮擦。老师想先问问大家,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摩擦力?

嗯!有

那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下滑的速度不一样,会有的快,有的慢呢?

很多同学都说因为它们的摩擦力不一样。

摩擦力的什么不一样?

嗯!大小不一样。

很好,所以说摩擦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下滑的速度?

(四) 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刚才的4种物体,你们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嗯!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外形

正好我们班分成了4组,一组挑选一个你们组觉得最值得研

究的假设进行验证,但是每组挑的不能一样哦,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择的假设。讨论好了以后,各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汇报,大家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

恩,经过汇报和同学们间相互提意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有水平的选择了对比试验,那老师要再跟大家强调一下对比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哪些条件是要保持不变的,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的,还要注重改变的方法。而且要留意各小组要有专门记录数据的同学。各组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选取好试验器材后,就可以开始动手实验了,老师这里提供一个实验记录的基本格式给大家,记录的同学就按照这个格式经行记录。

老师刚看了看大家的实验都做的差不多了,那现在请各小组往返报下实验说明了什么?

第一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轻重,结论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第二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接触面积的大小,结论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第三组研究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四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形状,结论是:摩擦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轻重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老师展示出来的图,路面上油罐车漏油了,经过的自行车和摩托车都滑倒,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刚刚得出的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结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嗯!用水把油冲洗干净;在油上面撒上几层沙子把油盖住……

同学们说说哪个办法好?为什么好?

哦!在油上面撒沙子,使得轮胎和路面的接触面变得更粗糙,就增加了摩擦力。

恩,回答的不错,撒沙子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水冲行不行啊?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用水冲洗没有铺沙子快,不过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要用水冲洗。

同学们看,老师这边有一把生锈的钳子,用起来已经很不顺手了,同学们有没有办法帮帮老师?大家观察下生锈的地方,发现什么?

生锈的地方是摩擦最厉害的地方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就是要减小摩擦力咯?怎么减小?

把油滴在生锈的地方。

不错,看来大家对摩擦力已经有一定了解也知道摩擦力有好有坏了,就像上面的2个例子,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好处,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麻烦,需要减小摩擦力。我们只有科学的动手、动脑,恰当的运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由于时间关系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说到这里,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6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摩擦力》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难点: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讨论法 、归纳法、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拿一根光滑的棒子,一端包有毛巾,一端保持光滑,请两个学生出来进行“拔河比赛”。理所当然的,拿着光滑一头的同学输了。这时引入摩擦力概念。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4分钟)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进而引出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和作用点去分析摩擦力,从摩擦力的大小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0分钟)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总结出一份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用大屏幕显示出来。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还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三个实验小组的代表上讲坛演示实验,并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老师把他们的实验记录表用实物投影投出来,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物理学中探究问题的规律:呈现问题→形成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观看动画实验,加深学生的记忆。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8分钟)

老师由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我们体育训练时穿钉鞋等,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其实,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同时我将播放有关增大减少摩擦的录像。

4、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4分钟)

5、并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5分钟)

6、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四、板书设计: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没有相对运动时,但在接触面上也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摩擦叫滚动摩擦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表面的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和探究,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定义,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摩擦力》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实验讨论分析多媒体辅助学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讨论归纳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举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减小摩擦力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

《摩擦力》说课稿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习内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习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摩擦力》说课稿11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摩擦力》说课稿12

1.说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有关。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4。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6.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7。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13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2.实践为主,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平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力运动的特点,通过操作演示和引用视频再现力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摩擦力》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习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习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三篇:《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1

1.说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有关。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4。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6.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7。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们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们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们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们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们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们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们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们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们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们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们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们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们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们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们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们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们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们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们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们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们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们主动总结,学生们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们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们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5

《摩擦力》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本课是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专门介绍一种特别又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我打算用二个课时来安排本节课的教学。现在请让我用说课的方式说一个教学片段:

(一) 游戏导入,感受摩擦力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2位同学上来玩个游戏,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珠,看看一分钟内谁夹的多。谁来?

好,小红和小明上来。现在小红这边是A组、小明这边是B组,准备,开始。

时间到,现在老师请个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数数看哪队夹到的珠子更多呢?来,小军上来跟老师一起数。小军告诉同学们比赛结果,谁夹的多?

小红的比小明的多好多。

哈哈,老师听到下面有男生不服气了,说要他们2个人交换再比一次。好,那就交换再比一次。来,预备,开始……时间到,小军再帮老师数数,谁的多?

小明多。

这回怎么又变成小明多了呢?

哦!小华同学说:老师提供的筷子有问题,两边的筷子不一样。

有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两边用的筷子不一样,来,看看,A、B组的筷子毕竟有什么不同?

嗯!小明同学说:A组的筷子套有橡胶,B组的没有。

A组的筷子老师是给套上了橡胶,而B组的筷子老师给涂上了一些洗洁精。

通过刚才的2次比赛,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比赛取胜的要害是什么?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套上橡胶的筷子

恩,很好,橡胶是关键,那同学们知道橡胶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橡胶提供了一种力来帮忙夹珠子。同学们开动脑筋好好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很好,小晶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她说:橡胶增大了筷子与珠子间的摩擦力。

同学们觉得对不对啊?有没有不同意见?都没有啊?可见大家都很智慧,小晶同学说的很对,橡胶就是起到了提供摩擦力的作用。

老师接着教你们做个实验:来大家把手拿起来,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由前向后移动,同学们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啊?

哦!小乐同学说:裤子被搓起来了;越用力移动越慢;感觉移动的过程中手变热了;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易……

恩,老师听到了好多答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象吗?

嗯!很多同学都说是摩擦力的作用

恩,现在大家对摩擦力有没有一个详细的印象了?

(二) 从生活中发现摩擦力,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好,同学们大家还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有没有同学能举例说明呢?

也许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意识到有些现象就是摩擦力,那我们现在来看段录像资料,同学们一边看一边试着想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好,录像看完了,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举手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好,小辉同学来,试着回答一下。

嗯!小辉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力就叫摩擦力。好,请坐,回答的还有些不完整,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好,小军你说。

嗯!小军同学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都没有啊?那老师来说。小军同学刚才补充的很好,点出了摩擦力的特点是阻碍物体运动,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啊?

哦,接触面。

所以准确的是应该是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摩擦力神秘的面纱。

(三) 入情入景,发现问题。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知不知道摩擦力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嗯!要运动;要有接触面

恩,很好,同学们这次考虑的很全面,既然这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老师这里有火柴盒、粉笔、木块、橡皮擦,老师把它们这样平放在讲台的一块木板上,大家想一想:这时候有没有摩擦力产生?

嗯!没有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使这四个物体与木板之间产生摩擦力?

嗯!小辉同学说:用手推动他们

老师只有2只手,没办法一下推动4个,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军同学说:把木板的一边抬起来

恩,这是个不错的好办法,那我们来试试。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抬板的过程中,4个物体有没有要运动的趋势,有的话赶快告诉我。

老师,要动了,要动了。

嗯!好,那我们先固定在这个角度,同学们来猜测一下,老师再继承抬高的话是哪个物体先滑下来?

粉笔;火柴盒;橡皮擦……

好、好、好,老师闻声了好几种答案,大家记住自己的答案,老师来继续抬高木板看看哪种物体最先掉下来。

大家看到了吗?最先掉下来的是粉笔,之后是火柴盒,然后是木块,最后是橡皮擦。老师想先问问大家,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摩擦力?

嗯!有

那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下滑的速度不一样,会有的快,有的慢呢?

很多同学都说因为它们的摩擦力不一样。

摩擦力的什么不一样?

嗯!大小不一样。

很好,所以说摩擦力的大小会影响物体下滑的速度?

(四) 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刚才的4种物体,你们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嗯!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外形

正好我们班分成了4组,一组挑选一个你们组觉得最值得研

究的假设进行验证,但是每组挑的不能一样哦,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择的假设。讨论好了以后,各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汇报,大家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

恩,经过汇报和同学们间相互提意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有水平的选择了对比试验,那老师要再跟大家强调一下对比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哪些条件是要保持不变的,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的,还要注重改变的方法。而且要留意各小组要有专门记录数据的同学。各组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选取好试验器材后,就可以开始动手实验了,老师这里提供一个实验记录的基本格式给大家,记录的同学就按照这个格式经行记录。

老师刚看了看大家的实验都做的差不多了,那现在请各小组往返报下实验说明了什么?

第一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轻重,结论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第二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接触面积的大小,结论是: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第三组研究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四组研究的因素是物体的形状,结论是:摩擦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轻重和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老师展示出来的图,路面上油罐车漏油了,经过的自行车和摩托车都滑倒,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刚刚得出的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结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嗯!用水把油冲洗干净;在油上面撒上几层沙子把油盖住……

同学们说说哪个办法好?为什么好?

哦!在油上面撒沙子,使得轮胎和路面的接触面变得更粗糙,就增加了摩擦力。

恩,回答的不错,撒沙子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水冲行不行啊?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用水冲洗没有铺沙子快,不过最终解决的办法还是要用水冲洗。

同学们看,老师这边有一把生锈的钳子,用起来已经很不顺手了,同学们有没有办法帮帮老师?大家观察下生锈的地方,发现什么?

生锈的地方是摩擦最厉害的地方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就是要减小摩擦力咯?怎么减小?

把油滴在生锈的地方。

不错,看来大家对摩擦力已经有一定了解也知道摩擦力有好有坏了,就像上面的2个例子,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好处,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会带给我们麻烦,需要减小摩擦力。我们只有科学的动手、动脑,恰当的运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由于时间关系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说到这里,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4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摩擦力》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习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习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6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7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小议摩擦力

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摩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摩擦呢?

当太阳重又点亮一个新的黎明,你睁开双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间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却全然不知。

接着,你撩开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过来靠的是它与手之间的静摩擦。如果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强将衣服揽在怀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将它穿到身上,因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纽扣一个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带是永远系不住的。

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迈步走向洗漱间。这时,鞋子与地面及鞋子与脚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使你稳步前进。

接下来牙刷又利用它与牙齿之间的滑动摩擦帮你除去牙垢。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根据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种类。其中磨牙(口腔里侧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认为食物是被压碎的,这纯属错误,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咀嚼动作体会一下。这使我们马上意识到一个正常的人用餐是离不开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离不开磨擦力的。

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学或去上班。当你登上自行车时,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轮是主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动力作用;而其前轮则是从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当你拐弯时千万要减速慢行,因为拐弯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因为这种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故车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为这时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会人仰车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刹车,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轧皮与车轮之间才有摩擦力。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也起制动作用。

如果你在机关、学校工作或学习;那么写字和画图是常用铅笔和圆珠笔的。用铅笔时,“铅”是靠纸将其磨掉而在纸上留下径迹的;圆珠笔笔端的“圆珠”只有受到纸的摩擦力才会转动,从而把油墨引出来,留下印迹。在特别光滑的纸面如油纸上是无法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

如果你在工厂、仓库或码头上工作,那么传送带该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传送带给了物体一个静摩擦力,才使物体随其所动,达到传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会只是皮带走,不见物体动,即原地打滑。

你知道砂轮、砂纸、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们都是专门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属器件的抛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离不开它们。

如果你是车工,会发现车刀工作一段时间就变热了。这是因为车刀与工件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木工也会发现锯子或钻头工作一会时间变热的现象,这也是它们与木料之间产生了摩擦所致。

牢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的洗一个热水澡。当拿起搓澡巾时,你会想到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吗?它也是为了和你的皮肤产生一点不可忽视的摩擦啊!

当你上床脱去毛衣时,会听到“霹、啪”的轻响,有时还刺疼了你的皮肤。这是因为毛线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的原因。接着,你将合上双眼酣然入梦,这样你的眼球与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

如此看来,摩擦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当中,离不开,甩不掉。它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又相当讨厌。我们应当经常观察它、研究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驾驭它。

(七) 课后作业:

(1) 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摩擦力》说课稿8

一、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体运动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定义、感受摩擦力让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测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为下面环节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拉力、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之后引入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课学习提供基础。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近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摩擦力》说课稿9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 (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摩擦力》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摩擦力》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实验讨论分析多媒体辅助学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讨论归纳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举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减小摩擦力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

《摩擦力》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摩擦力》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习内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习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摩擦力》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难点: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讨论法 、归纳法、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拿一根光滑的棒子,一端包有毛巾,一端保持光滑,请两个学生出来进行”拔河比赛“。理所当然的,拿着光滑一头的同学输了。这时引入摩擦力概念。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4分钟)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进而引出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和作用点去分析摩擦力,从摩擦力的大小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0分钟)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总结出一份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用大屏幕显示出来。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还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三个实验小组的代表上讲坛演示实验,并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老师把他们的实验记录表用实物投影投出来,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物理学中探究问题的规律:呈现问题→形成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观看动画实验,加深学生的记忆。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8分钟)

老师由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我们体育训练时穿钉鞋等,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其实,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同时我将播放有关增大减少摩擦的录像。

4、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4分钟)

5、并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5分钟)

6、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四、板书设计: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没有相对运动时,但在接触面上也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摩擦叫滚动摩擦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表面的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和探究,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定义,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摩擦力》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第四篇:《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习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习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平衡”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重要的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以生活实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③能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FN。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知道他们之间的定性关系,而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选此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因为摩擦力的方向许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分析原因,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看录像导入摩擦力,通过两个视频对比,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习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平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学生手上涂洗洁精)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主体,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动手中开始思考摩擦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找寻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学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研究、讨论、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生动手体验摩擦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再现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讨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总结归纳。老师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并向全班汇报。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是设计 的实验方案一定要是科学的;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实验结果。

通过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F=μFN

F为滑动摩擦力,FN为压力(对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

通过实验我们还得知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件给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通过思考题的设置,不仅对上节课的静摩擦力进行了复习,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使学生对摩擦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整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将来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过罗列式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设有探究实验的新课,学生对探究的对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们对探究的内容——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猜想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一定浅层面的了解后,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肯定会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摆在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师仅仅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加设探究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出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学生。

《摩擦力》说课稿4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实验讨论分析多媒体辅助学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讨论归纳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举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减小摩擦力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

《摩擦力》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难点: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讨论法 、归纳法、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拿一根光滑的棒子,一端包有毛巾,一端保持光滑,请两个学生出来进行”拔河比赛“。理所当然的,拿着光滑一头的同学输了。这时引入摩擦力概念。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4分钟)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进而引出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和作用点去分析摩擦力,从摩擦力的大小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20分钟)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可能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总结出一份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用大屏幕显示出来。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还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三个实验小组的代表上讲坛演示实验,并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老师把他们的实验记录表用实物投影投出来,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出物理学中探究问题的规律:呈现问题→形成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观看动画实验,加深学生的记忆。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8分钟)

老师由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我们体育训练时穿钉鞋等,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其实,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同时我将播放有关增大减少摩擦的录像。

4、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4分钟)

5、并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5分钟)

6、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四、板书设计: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没有相对运动时,但在接触面上也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摩擦叫滚动摩擦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表面的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和探究,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的定义,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摩擦力》说课稿7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 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8

1.说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有关。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4。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6.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7。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9

一、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体运动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定义、感受摩擦力让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测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为下面环节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拉力、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之后引入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课学习提供基础。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近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摩擦力》说课稿10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摩擦力》说课稿1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近物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12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 (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摩擦力》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摩擦力》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们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们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们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们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们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们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们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们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们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们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们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们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们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们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们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们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们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们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们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们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们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们主动总结,学生们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们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们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5

《摩擦力》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习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第五篇:《摩擦力》说课稿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下载摩擦力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摩擦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摩擦力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初中摩擦力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我要讲的这节......

    摩擦力说课稿五篇

    摩擦力”说课教案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实验优质课《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宁阳二十中 顾帅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摩擦力》。 下面我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

    初中物理说课稿《摩擦力》(最终版)

    初中物理说课稿:《摩擦力》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