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面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四支队伍建设的主体,是学校整体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我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学校兴衰成败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强校”的战略需要,努力建设具有电大特色和一支与我省高等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实现山西电大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各类办学形式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现就全面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二000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山西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历了由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向常规办学形式的转变,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规模和质量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由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的新时期,与此同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其标志是:
——全省电大系统建立了一支能够基本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规模和实力显著增强。省校各本科专业配臵了专职教师5-10名,其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专职教师2-6名,且每名教师承担课程一般在1-2名,仅有少数教师承担3门课程。各地市行业分校每个开放教育专业都配有专职教师,本科专业至少配臵了一名本专业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从省电大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来看,由2000年的84人增加到目前的121人,较2000年增长了38%。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好广播电视大学,全省电大按照“建设一支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的要求,使兼职教师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够基本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实现山西电大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和学缘结构有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其中省电大121名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5人,占教师总数的20.66%,较2000年增长了64.29%;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49.17%,较2000年增长了25.53%;教师中35岁以下的约占教师总数的31.67%,45岁以下的占54.55%。
——教师队伍的远程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开放教育试点实践和教育思想大讨论,全省电大教师队伍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全面把握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涵。在网络环境下,积极探索适应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广大教师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能够综合运用收发E-mail、制作电子教案、演示电子文稿、制作网页和CAI、IP、PPT课件、开展BBS讨论、网上答疑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程一体化设计,有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
——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学校通过“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健全制度、资金保证、成果推动、总结提升”的办法与措施,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较高,先后承担了多项中央电大和省级重要科研课题,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导学群”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应用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高度评价和肯定,是山西电大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使教师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校内岗位津贴制度的实施,根据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特点实施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计算机教学设施的合理配备,相对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地积极性,同时使教师队伍待遇明显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教师队伍比较稳定。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甚至成为严重制约着学校内涵发展的障碍,一些在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问题,经过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后,又有所反复,与学校发展形势很不适应。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整合不够、总体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没有能够实现有效整合。由于近几年学校开放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整合不够的问题更为突出。从全省电大系统来看,教师队伍配比参差不齐,有些分校不注意积极引进专职教师,有些地方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不够到位,个别基层教学点教师配比有名无实,省校、分校和基层教学点教师互动、交流缺失,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团队。长此下去,难以全面落实教学过程,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
——教师队伍总体层次偏低,结构不够合理。一些分校不注意提高现有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全省电大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高,教师队伍发展后劲不足,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有待改善,全国重点大学和外省高校毕业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很小。
——没有形成显明的学科梯队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不够。全省电大教师队伍没有形成明确的学科梯队建设规划,学科带头人过少。有些教学部门不注意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熟悉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技术不够,进入角色缓慢,一方面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就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上而言,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不够到位,急需重新核定教师工作量,完善教师管理评价激励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师德建设有待加强。有的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对学生不负责;有的教师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心态浮躁,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相对较差,育人意识薄弱,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不过关。
——教师教学资源建设急待加强,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省开课的网上资源建设有差距,一是数量不足,二是过于分散,不便于学员学习,三是质量不够高,四是更新不够及时。有的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和支持服务脱节,导致了为搞资源而搞资源,网上资源点击率低。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与全国电大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科研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科研能力与水平相对较低,教学教法研究较多,但课程建设研究挖得不够深。“导学群”的研究提升和运行很不够,急需对“导学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提升,使之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和简便实用的操作模式。
——教师知识老化,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教师的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受到限制,不少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了解甚少,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近几年学校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横向与周边省市电大相比仍有差距,同时教师的工作办公条件也需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光辉的前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电大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践证明,随着学校开放教育由试点办学转入常规办学后,电大再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历史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从国家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坚定不移地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到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开创全面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方针和“理念引导、定位先行、固本培元、度势发展”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专兼结合,系统整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实施“在线名师”工程、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积极构建具有电大特色的品牌学科,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臵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整体优化,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各类形式办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3——5年内,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具体目标是: ——确保教师队伍的数量。在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逐步使省校和分校的专职教师总数达到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80%左右。省校、分校和教学点要认真按照开放教育教师配臵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等。合理利用兄弟高校和社会上的人才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担任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两个学期以上的兼职教师,在兼职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不低于1/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兼职教师队伍的考核和管理。全省电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总数和开放教育学生在册总数之比力争达到1:50的要求。
——积极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省校和分校要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不断引进优秀青年教师,特别要注意适度引进全国重点大学和外省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强教师队伍的发展后劲。专职教师均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者达到专职教师的35%以上,制定优惠措施,积极引进或在职培养不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以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促使广大教师忠诚于电大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用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精湛的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教育。倡导优良学风,要求教师遵守教育法规和学术道德,在教学科研中既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又要严谨求实,力戒急功近利,杜绝弄虚作假,抵制学术腐败。强化教书育人的政策导向,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岗位职责,确定符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师标准工作量。为对教师进行有效地考核、激励提供客观依据,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优化整合系统教师人力资源优势,实施在线名师工程,进一步提高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科水平、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以省校专业教学部门为龙头,全面整合本专业本学科系统教师队伍,自上而下形成一批教学科研团队,用3年时间,评选产生在全省电大有影响的20名在线名师;用5年时间,通过学校资助,培养、选拔5名以上在全国电大有影响的现代远程教育学者,以提升山西电大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不断加大培养领军人物、学术和专业带头人的力度,切实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和省内聘请一批在不同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和知名教授担任学校名誉顾问、名誉教授和顾问教授,指导学校相关工作。
——构建合理的学科建设教师梯队,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搞好科研,选拔培养2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各专业教学部门要举全省电大系统本专业本学科教师团队之合力,充分发挥各中心教研室的作用,带动重点学科建设,创建品牌专业;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和支持服务模式,提升“导学群”的研究和应用,争取有5项以上研究达到全国电大先进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加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力度,争取有5门以上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达到全国电大优秀水平。
——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或请进来,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学历补偿与素质提高、专业知识学习与远程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每人每年达到100学时以上。
——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逐步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聘任和聘后管理。进一步加大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构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
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引进优秀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相结合
(二)提升学历层次和提高从教素质相结合
(三)提高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相结合
(四)省校教师带头和基层教师参与相结合
(五)学校高度重视和个人主动学习相结合
(六)专职和兼职相结合
(七)考核和激励相结合
(八)加强师德修养和投身教学实践相结合
(九)重点培养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十)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是:
(一)拓宽师资来源,多渠道建设教师队伍。
1、强化自主办学,实现社会化优质师资共享。
在认真做好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下,学校要按照开放教育对教师配臵的要求,继续公开向社会聘用足够的优秀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强化系统意识,整合系统内优质师资共用。
学校在整合全省电大系统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要不断优化系统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地教师队伍情况的特点,培养和产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拔尖人才,推进各学科各专业的全面发展。
3、强化全局意识,达到学院间优质师资共建。
学校各专业教学学院和基础教学部,要站在全省电大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树立全局意识,积极组织本学科本专业的全省电大教师深入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有效加强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
(二)以师德为核心,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明确师德规范,加强正面引导。
为了建设一支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制定并出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严谨治学,依法执教、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做人民满意的电大教师。
2、明确育人要求,强化岗位职责。
科学明确不同教师岗位的岗位职责,是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忠于职守”的要求。为此,学校要认真总结开放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明确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的岗位职责,促使广大教师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教学研究,提供发展平台。
实施教学研究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的必然过程,学校各专业教学学院和基础教学部,要进一步加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研室建设,积极引导和推进全省电大系统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4、强化学术规范,抵制学术腐败。“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坚守高尚情操,这是新时期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明确师德要求,广大教师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认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
(三)培育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1、建立“恒山学者”制度,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是学校既定的重要发展战略,全省各级电大都要把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2、完善“在线名师”工程,推出一批领军人才。
实施“在线名师”工程,学校要进一步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促使广大教师人人争当远程教育的专家和学者。
3、加强专业建设,创建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强专业建设是学校树立品牌的重要抓手,各专业教学学院和基础教学部,要以本学科本专业的全省电大教师队伍为基础,认真组建相应专业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在专业教学水平和专业资源建设上下功夫、出成果,用3-5年时间,打造1-2个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教学部门的品牌专业。
(四)立足自主培养,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1、完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学校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措施,全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立电大教师终身学习制度。
推进终生教育和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是电大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学校积极建立教师终生学习制度,使广大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终身学习,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推行电大教师科研提升计划。
学校科研部门要认真制定科研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广大教师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特别需要加强远程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五)加大合作交流力度,提升电大教师竞争力。
1、实施访问学者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具有较高职称的教师不断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
2、推进学访活动,积极学习兄弟省市电大的先进教学经验。
3、实施出国进修计划,不断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富有教学教研能力的高职称教师一对一的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5、实行教师挂职基层制度。今后省校和分校要在不增加基层电大负担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新进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学习和锻炼。
(六)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1、完善教师聘任制;
2、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3、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
(七)提高吸引力,实施教师暖心工程。
1、实行硕士博士津贴制度;
2、实行在线名师津贴制度;
3、实行教师疗养制度;
4、实行住房等福利待遇向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倾科制度。
(八)重点引导,加强远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1、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2、提升资源建设能力;
3、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4、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建设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使广大教师在从事远程教育教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取得明显提升。
四、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大胆创新,开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省校、各分校和基层教学点,要从提高山西电大办学总体实力,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不断提升山西电大办学声誉的高度,全面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和办法,狠抓落实,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0.3
一、教师队伍现状
我校现有教职工27人,本科学历者5人,比例为18.5%;专科学历者13人,比例为48.1%;中师9人,比例高达33.4%,学历达标率为100%。小学高级教师11人,小学一级教师13人。35岁以下教师14人,比例仅为51.9%;36-40岁教师1人,比例为3.7%;41-45岁教师1人。比例为3.7%,46-50岁教师为4人,比例为14.8%,51-55岁教师5人,比例为18.5%,56岁以上教师2人,比例为7.4%,平均年龄38.33岁。县级以上骨干教师3人,比例仅为11%。所有的教师基本能胜任教学工作。
二、集中表现为:
1、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不高;
2、教师年龄老化,中老年教师多;
3、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能力较低;
4、竞争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5、骨干教师短缺,无领头名教师;
6、教师调动频繁,队伍不够稳定。
三、主要原因
1、学校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很多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小学任教。即使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也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要调到县城学校,调到其他部门。
2、教师调离频繁,队伍不稳定。教师的随意调离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
3、由于教师长期得不到更新,教师年龄老化,各项培训不能落实,导致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低下。
四、研究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1、推进人员流动,调整教师队伍结构。要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要改变过去上级行政命令干预过多、学校被动接受的局面,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学校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非常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在每年教师聘任时,要积极推动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解决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
2、采取切实措施,遏制农村教师“跳槽”现象,保持农村学校的高质量师资比例,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加强农村教师的管理培训工作
一是抓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要依托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广泛开展以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二是提高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第一,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个人考核中。第二,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优秀学校教师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定期相互听评课,开展教科研活动,并纳入双方学校考核中。第三,有计划的安排农村教师外出学习;三是加强师德教育,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四是完善农村教师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凸现教师价值;五是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和名教师培养机制,给优惠,提待遇,给机会,压担子,促进教师成才。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靠学校的管理和培养,还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以推进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伍家教育的和谐。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豫政 〔2013〕59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还不均衡,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师德为先。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2.能力为重。把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培养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3.以师为本。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教师,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
4.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动力,改革管理制度,全面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5.科学发展。把实现城乡、学科、性别、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整体协调、高水平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使教师队伍结构科学合理、规模满足需要、质量显著提高。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46.45万人,其中,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2.3万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80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11.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7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0.45万人。
2.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新增农村薄弱学校短缺学科教师3.5万人,中小学短缺学科教师不足问题得到解决;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0%以上;高等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务(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学科专业教师满足发展需要。
3.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到2020年,幼儿园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大幅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
4.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5.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编制标准,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管理工作体制机制。
二、主要任务
(四)师德为先,整体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师队伍发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认真落实各级各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法制教育,规范执教行为,确保教师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以补足配齐为重点,建设满足逐步普及学前教育需要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以补足配齐为重点,根据国家要求,制定我省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实施幼儿园师资补充计划。严格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完善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制度。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将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深化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幼儿师范院校建设和专业建设,推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协同创新、合作发展。
(六)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建设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不断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选拔一批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需要。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带动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七)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设满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创新“双师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吸引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院校教师。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紧缺专业人才兼职任教。加大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力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全面推动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引导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八)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满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
以中青年教师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提高创新平台的人才吸引力。制定和完善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特殊措施,通过特设岗位、人才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经费支持等方式,引进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培训一批高素质、专业化青年骨干教师。
(九)以提升培养培训质量为重点,建设满足特殊教育全面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支持我省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能力。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培养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的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全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实施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机制。
三、政策措施
(十)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建立我省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完善高等学校科研学术规范,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十一)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
依据国家制定的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在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方面推进教师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依据国家制定的幼儿园园长、普通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制定实施办法,提高校长(园长)专业化水平。按照国家师范类专业相关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
(十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寄宿制以及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实行倾斜政策,以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定期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每五年至少核定一次。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变动情况,每年调整一次,调整方案由教育部门提出,报同级政府批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教师编制。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试行)》,适时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鼓励省辖市、县(市、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满足学前教育发展急需。鼓励民办学校参照公办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民办幼儿园按照国家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合理补足配齐教职工。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省级统筹,逐步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大力推动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
(十三)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国务院令第188号),结合我省实际,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品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健全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制定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
(十四)完善师范生招生培养制度
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科学制定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实行提前批次录取,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类专业。探索制定省级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采取相关措施,鼓励优秀男青年积极报考师范类专业并从事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解决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探索建立招收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制度。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
(十五)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
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继续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构建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研修体系。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全面贯彻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教育部门、学校主管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依法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教师培训学分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评先表优的必备条件。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加大英语、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青年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推行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十六)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推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双导师”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计划。依托相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建设一批“教学名师工作室”。在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建设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开展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咨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并着力加强县(市、区)域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十七)建立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机制
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制定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探索实行校长职级制。改进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中原名师培育工程,构建教师梯队建设体系。实施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培养工程和职业学校名师培养计划,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科带头人选拔制度。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着力引进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实施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人才项目,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支持青年教师赴海外进修深造,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支持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有利于名师名校长成长发展的环境,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十八)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
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学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定标准,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申报相应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十九)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
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务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机结合,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强教师考核,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提升教师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完善相关人事政策,鼓励普通高中聘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实施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支持职业院校聘用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社会各界卓越人士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中外大学间教师互派,提高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
(二十)创新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推进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镇、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完善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
(二十一)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
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工作,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根据国家安排部署,定期开展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重点奖励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鼓励各地、各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开展教师表彰奖励工作。充分发挥河南省教育基金会作用,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奖励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奖励基金。
(二十二)加强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保障
把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各地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切实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表彰奖励、课题申请、教龄和工龄计算、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完善民办学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将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全面纳入教师培训管理范围。民办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时兑现教师工资待遇,按规定为教师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鼓励民办学校为教师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二十三)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依法维护教师权益。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教。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行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各级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到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组织实施
(二十四)建立教师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建立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教育部门负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管理、整体规划、政策制定、监督检查。教育、发展改革、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
(二十五)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市、县两级要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有条件的地方可达到2.5%。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高等学校按照不同层次和规模情况,统筹公用经费和事业收入,保障教师培训经费需要。凡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举办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培训,按照“谁举办、谁培训、谁负担”的原则,不得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个人收取任何费用。逐步完善公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预算制度,探索将教职工待遇与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相挂钩的预算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捐资支持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六)建立督导和问责制度
各级政府要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场藕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十七)加强舆论宣传
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3年9月18日
第三篇: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2018年1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见》要坚持什么基本原则?会出台哪些政策举措?下面,小编先带你通过一张长图了解文件要点,再看看文件里具体都说了什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战略意义。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3.基本原则。
■ 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 强化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 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4.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5.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7.弘扬高尚师德。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8.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9.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1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实施校长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11.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开设儿童发展、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类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加大幼儿园园长、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和优质幼儿园,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2.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13.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14.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
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创新编制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15.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16.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17.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18.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需求,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19.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适应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配合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帮助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职称评聘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20.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
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21.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22.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
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3.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24.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完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25.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作用。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26.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机制、整体抓质量、安全抓责任、保证抓党建,把教师工作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研究修订教师法。统筹现有资源,壮大全国教师工作力量,培育一批专业机构,专门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27.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第四篇: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战略意义。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3.基本原则
——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强化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4.目标任务。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5.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7.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未完待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2018年1月20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战略意义。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3.基本原则
——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强化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4.目标任务。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5.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7.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三、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8.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9.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1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实施校长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11.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开设儿童发展、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类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加大幼儿园园长、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和优质幼儿园,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2.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13.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
14.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创新编制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15.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16.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17.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18.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需求,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19.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适应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配合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帮助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职称评聘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五、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20.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21.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22.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3.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24.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完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25.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作用。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26.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机制、整体抓质量、安全抓责任、保证抓党建,把教师工作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研究修订教师法。统筹现有资源,壮大全国教师工作力量,培育一批专业机构,专门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27.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第五篇:《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读后感
深圳化雨中英文小学教师教研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读后感
本人学习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受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感触良多。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战略、谋定了方略。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主要是以下的意见。
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三、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
五、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浅谈一下第五点,“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中国社会历来给“师者”以尊崇地位。过去曾以“先生”相称。传统儒家社会,士大夫最重“道”,而赋以师者“第一是传道”的职责,这正是对师者的最高尊崇。古代一些退休官员回乡,不管曾经多么位高权重,都以乡学授业为荣。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再让教师流汗流泪又得不到应有待遇和尊敬。“让教师成人令人羡慕职业”不仅是收入地位的提升,他们的坚守、奉献、情怀等等--这些真正更应让人羡慕,让人钦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本意不在吸收“向往”高地位、高收入的群体投
深圳化雨中英文小学教师教研
身教育事业,而是真正做到让热爱投身教育事业、坚守奉献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减少后顾之忧,安心聚焦根本任务。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会更好更快地实现。放眼当前教育行业可知,最大的问题还是“很多关于教育的常识没有切实践行”。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教育事业应先发展教师队伍。可是教师却为分数所累、为现实生活所困、为得不到应有地位所扰。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四名高中生在课堂上喝酒,谈笑风生,还不忘大口吃肉,根本无视讲台上的教书先生,肆意妄为„„”,看完这则新闻,我的心在滴血,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一名老师不管不顾这些学生呢?对于上课的教师,大家多认为此教师是严重的失职,你可以放弃对这四个孩子的教育,但是也不能肆意让他们在班里胡作非为,影响别的学生学习。如此猖狂,老师的责任哪去了,何来师道尊严。当然,有许多人是非常理解这位教师的无奈和苦衷,认为这位上课的教师可能是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但不论怎样,大家认为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职的。多年前,老师是可以打学生的,学生是不敢在课堂上喝酒吃肉,目无老师的。家长将学生交给老师,会对老师毕恭毕敬的说,老师,他不学习,不听话,你只管打。打完给我说一声,回家我继续打。现在可好,老师让学生背课文,学生不会被罚站,家长告到校长那里,又告到教育局长处,最后老师只要给学生低头认错。一些家长,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些家长,表面上对老师无限的恭维。以此可见,教师的地位日渐下降。
希望此次党和国家层面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能正本清源,能创新政策供给,能强化机制保障,使得“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