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感
初夏骄阳似火,草木蓊郁,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听了东生老师的课,他在教授时激情飞扬,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让人宛如身临赤壁矶,目睹了当时苏轼豪放的风姿和洒脱豪壮的情感,也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于是,根据听课情况,整理如下,谈谈这节课的闪光之处。
一、用激情感染学生
首先,注重气氛的营造。东生老师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刚好对应诗人豪放的文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他用诗句导入,他便慷慨激昂地将学生带入一种悲壮的氛围,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东生老师又进行泛读,更将那种豪放悲壮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诗歌的学习,更好地把握苏轼感情的起伏激荡。东生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旷达洒脱的情怀,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紧扣高考考点,学会诗歌鉴赏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东生老师在讲析这首词时,紧扣高考常考题型——炼字,抓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炼字角度,去分析穿、惊、拍、卷的含义及作用,引导学生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学生时带进一个壮美如画的境界,同时也让高一的学生对于高考题型有了初步的了解,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这样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不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另外,在诗歌的下片,主要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从手法入手,使学生掌握“衬托”的手法。同时要求学生把握 “初嫁”等易被忽略的词语,方便学生抓住关键词周瑜这一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亲身感受周郎迎娶小乔时的意气风发。此时再联系苏轼的壮志未酬,就很能想见此人本人的身世之感。
三、重点突出,体会旷达豪壮的情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授课过程中,东生老师的教学不仅注重使学生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而且也重点引导学生像苏轼一样无论何时都能保持积极乐观、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并让这种情感照亮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在讲授诗歌中,他还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含义进行重点分析,为此,他引导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课文《前赤壁赋》中相关句子,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苏轼的旷达达观的情怀,让学生明白黄州的苏轼不是消极颓废的,既然不能抱月而长终,何不享受这轮明月呢?”而且,他在拓展部分,选取了苏东坡的《定**》和《题西林壁》进行拓展,其中,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进行重点强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苏轼那种坦然面对人生风雨的旷达情怀。使学生在全面理解词作内容和掌握赏析方法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听了东生老师的课,我收获了很多,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自己的最大激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课堂,让学生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书生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我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更是一层楼。
第二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
收获之四: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12月17日,我和语文组的三位同仁们在精心准备下,在录播室上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上完之后,在同组的老师认真评课下,感受到了自己上课时的优点和遗憾,现在谈一下我的体会。
苏轼的这篇课文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思想的融合。在他身上,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占着上风,但是受到朝廷新党的打击,远离了他的梦想,陷入人生的低谷之中。于是,他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看开看淡,狂然洒脱。这些复杂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一:熟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把握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
上课开始,我用一首写于文革时期陈显荣的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来导入,引出鉴赏一首诗歌的角度和方法。然后展示课文让学生熟读,再请人进行范读,然后结合课下注释和课文内容设问:作者在这赤壁之上,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具体诗句,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讨论时我参与到了小组之中,对学生进行点拨。经过讨论,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住了这些景象的特征,也能描绘出来画面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在总结之后,开始分析下阕内容,用讨论的形式引出周瑜的人物形象,接着得出情感可以从人物形象中分析出来。
接着,我引导着学生总结出来了诗歌鉴赏的角度和方法:
一、诗歌内容
二、诗歌形象(景物或人物)
三、诗人情感或主旨
四、字的锤炼
五、写作手法
方法总结出来之后,我又展示了一首辛弃疾的诗歌,让学生用上面总结的方法来鉴赏这首新的诗歌。
一堂课下来,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学生也基本比较配合。在展示 学生对诗歌鉴赏的方法也有所了解,相信通过以后多加练习,学生会逐渐在学习中和摸索中去感受诗歌之美。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因为是大赛课,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在小组活动分析谈论第一个
江山如画图时,主观感觉学生找不准如何才能把诗歌语言还原成画面语言,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讨论中,我只好提醒学生先找出这幅画面有哪些景物,然后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文章用了哪些形容词或动词去描述这些特征,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这堂课的容量有些小。时间有限,对于诗歌鉴赏的五种角度,我只立足
于形象和情感方面去分析,对于另外三种角度没有做过多的涉及。没有做到面面俱到,把每种方法讲深讲透。
3、对于诗歌教学,应该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但是这堂课让学生读的太少,在老师范读的时候,本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是后面应该让学
生再读一下,把这个高潮推上去,感觉到了课堂的高潮,却戛然而止,一下子掉了下来。
4、老师上课的时候激情不够,对学生没有起到感染作用。因为在陌生的课
堂,面对陌生的学生,后面还有很多老师听课,所以站在讲台上面有些紧张,大脑有些空白,所以听课老师反映面部表情有些僵硬,老师的精神状态和上课状态没有完全放开。直到后面分析周瑜形象的时候,让学生在黑板上罗列周瑜形象特征的形容词的时候,课堂气氛才趋向于活跃。课堂前半部分紧张,后半部分轻松。
5、对于开头导入的古诗和课外延伸鉴赏的古诗,因为都是学生没有见过的诗歌,所以在讲授的时候多花费了一些时间,所以挤得在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课程有些紧张,讲的不太透也不太扎实。在分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时候,本应该点出作者在这里的感情已经看开看淡,旷达洒脱了,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知识点,但是这点在课堂上面没有讲出来。
第四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此次“行知杯”教学大赛的选用篇目是选自必修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篇目。如何上出东坡词的豪放气势是关键。而作为一个经验不足又是女老师的我,如何表现出豪放气势正是自己需要挑战的。在抽签之初,就有老师对一众年轻老师建议:在上课之前应该喝点酒。虽是戏称,但是足以见“豪放洒脱”方得东坡词的真谛。宋人就曾将东坡词与柳永词作比较: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因此,这节课我将重点带领学生品味东坡词作的豪放洒脱。
一、以朗诵贯穿课堂
记得以前在一次《离骚》公开课的时候,前辈老师就给我建议,建议诗词教学要多注意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到作者的或温婉或豪放的风格。之前的很多诗词教学中,我常常忽略朗诵,忽略带他们领略诗词的韵律美,只关注诗词的分析。因此,此次《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决定将以朗诵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贯穿课堂,辅以点评、讨论。
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仔细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在朗读、点评的过程中,最让我意外与难忘的是这样一个胖胖的面带腼腆笑容的小丫头。
当时我请她来说一说:你认为谁读的最好?
她慢吞吞地站起来笑着问我:谁都可以吗?
师:当然!
学生慢吞吞地笑着说:我觉得我读的最好
她小小的温柔的声音像是在教室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也让我无比的意外也感到无比的惊喜,难得有同学能够自告奋勇的为大家展示。但是,眼前站在我面前的明显是个柔柔弱弱腼腆的小姑娘,她能读出东坡词的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的豪情壮语吗?我与同学们都拭目以待。几秒钟的酝酿之后,小姑娘开口一句“大江东去”,洪亮清脆,铿锵有力,绵延舒展,仿佛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画卷缓缓的铺展在眼前。小姑娘的表现果然不同凡响,惊艳了在场的所有同学。朗读结束,同学们禁不住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姑娘的那份自信与从容让我深深的难忘。
在对小姑娘的点评中,一位男同学的点评同样不俗。
这位男同学这样评价:她读出了那种磅礴气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文字和她浑厚有穿透力的声音相结合,相得益彰,听了之后,不仅有画面感,还有听觉上的惊心动魄的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她又读的深沉缓慢,我感到这不是一般的气壮山河,还有一种悲凉、惋惜,惋惜古往今来众多豪杰都被历史湮没,就像那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这个同学的精彩点评同样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他的细腻的情思,优雅的表达同样令我难忘。
其实这位同学的所体会到的“悲壮”正与下阙中苏轼的情感相暗合。在下阙,苏轼由眼前之景坠入封尘已久的历史之中,想起了年轻有为的周瑜。自己的衰老、官场失意、命途多舛都与当年的周瑜形成鲜明对比。但是那又如何呢?联系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因此,纵然苏轼心中多有不平,但是念及此也就都释然了,以浊酒一杯浇胸中之块垒,也是以酒酬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还有那古往今来的众多豪杰。因此在点评的过程中,同学们就已经讨论分析出最后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蕴含的情感:有不平之意,但是不消沉,更多的是使然、洒脱、旷达。
这件小插曲也让我深深的明白:
(1)只要敢于放手让同学们尝试,为学生提供一个勇于展示的舞台,他们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2)点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分析、讨论,甚至是辩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会越辩越清晰明了,文本中的众多问题也会随着讨论的深入迎刃而解,也就不必单独辟出一块时间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相比于我平常教学中直接主动告知学生答案,这种交给学生点评的方法大概更能够让他们信服,更能够获得他们的情感共鸣吧。
二、将方言引入课堂
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朗诵能够贯穿课堂,但是单纯的个别朗读、齐读可能还不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于是我想在这节课中引入方言,鼓励同学们用方言朗诵这首词,如果能有同学会四川话就更好了,因为苏轼是眉州眉山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可惜的是班级中并没有同学会四川话,因而这一次决定让同学用南京方言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这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同学们都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我想,用方言背诵古诗词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而且可以更有利于体会诗歌的平仄吧。因为很多古音保留在方言中。
在尝试的过程中,大家热情高涨,严肃的课堂一下子活泼热闹起来,但是朗诵起来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当一个男同学率先站起来用南京话朗诵时,刚一开口,便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引导同学们仔细听,去关注在南京话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同学们发现最后一个字都是入声,这比普通话读起来更押韵。
我觉得课堂应以普通话为主,但是适当的方言教学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强化他们的记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一次讲座中回忆道,因为母亲是常州人,自己至今还记得年少时用常州的乡音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节课有收获,有感触,也有遗憾。遗憾首先在于因为在前半部分个别朗读、点评耗费太多时间,导致后半部分时间不足,最后没能听网上的配乐朗诵,一些有助于理解东坡情感的课外资料也没来得及补充。第二,也许是沉浸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中,而忘记板书。
第五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包屯高级中学语文组:王允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的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