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芜湖县二中
张斌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溶液中电离
【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结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学生情况:学生正处在十几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100% 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介绍前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氯化氢、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物质分类的标准。过程与方法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
【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本质
【教学方法】引导、归纳整理、多媒体平台、练习【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许多化学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而参加反应的物质大多是酸、碱、盐。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酸、碱、盐的在水溶液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
1、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结论:物质有:酸、碱、盐,条件:在水溶液中
2、可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结论:通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性实验。新课教学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动画模拟实验: “几组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思考交流】
NaOH固体、NaOH溶液、NaCl固体、NaCl溶液、KNO3固体、KNO3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H3PO4溶液,那些能导电,那些不能导电?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整理】
H3PO4溶液、NaOH溶液、KNO3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动画模拟实验: “KNO3在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实验” 【思考交流】
此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设问:于是我们把像NaCl、NaOH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什么呢? 【板书】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⑴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追问:如果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又叫什么呢?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思考交流】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1)铁丝和石墨能导电,所以二者是电解质,液态硫酸不导电,所以硫酸是非电解质,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以上说法对吗?并分析。
(2)CO2和SO2溶于水也能导电,CO2和SO2是电解质吗?CaO溶于水能导电,CaO是电解质吗?分析原因。
(3)BaSO4、AgCl等难溶物的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小组代表汇报,小组互评。【教师活动】对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评价并总结 【投影小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应注意的问题
①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电解质导电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③电解质因本身离解成自由离子而导电。某些化合物,像SO2、CO2、NH3,它们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不是电解质。
④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这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和部分金属的氧化物,它们在熔融状态都是能够导电的,所以是电解质 【练一练】
1.下列物质哪些能导电?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⑴金属铜 ⑵碳棒 ⑶O2 ⑷H2SO4 ⑸液态HCl ⑹CH3COOH ⑺葡萄糖 ⑻固态NaCl ⑼CaCO3固体 ⑽CuSO4·5H2O ⑾熔融状态的KNO3 ⑿KOH水溶液 ⒀酒精水溶液 ⒁盐酸 ⒂CaO ⒃CO2 ⒄H2O ⒅NH3
能导电:⑴⑵⑾⑿⒁⒄;电解质:⑷⑸⑹⑻⑼⑽⑾⒂⒄;非电解质:⑺⒃⒅ 【思考交流】
依据化合物的分类,哪些类别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学生归纳整理】
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都是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板书】
⑵电解质的类型
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都是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过渡】: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分析:是因为他们在水中发生了电离,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问题探究】: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投影模拟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电离,学生观察并解释。
归纳整理并讲解: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板书】
2.电离 :
⑴.定义: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过渡】:刚才氯化钠的溶解,其根本的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发生电离,为了方便,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电离方程式来表示。【板书】:
⑵.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如:NaCl=Na++Cl― 【学生活动】: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主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请写出以下几种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归纳总结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
FeClMgClBa(OH)2
【投影小结】书写电离方程式应遵循三个原则:
①符合客观事实。不能随意书写离子符号,离子的数目应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离子所带的电荷必须等于该元素原子(原子团)在该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②质量守恒。即电离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③电荷守恒。即电离前后电荷总数相等。【学生活动】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2SO4
HCl
HNO3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问题探究:观察上述三种酸的电离特点,谈谈你对酸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归纳整理: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过渡】: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和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学生活动】: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总结碱、盐的定义。
NaOH、KOH、Ba(OH)
2Na2CO3、KNO3、Fe2(SO4)3 【归纳总结】:学生主动回答碱、盐的定义,教师评价并总结。【板书】
3.酸、碱、盐的定义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本课小结
本节课在初中学习电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了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为认识离子反应奠定了知识基础。【检测反馈】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铜
B.盐酸
C.稀硫酸
D.硝酸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B.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C.氢化物都不是电解质 D.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3.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A.Na2CO3==Na+ + CO32-
/ 5
芜湖县二中
张斌
B.Ca(NO3)2==Ca2+ + NO32-
C.KAl(SO4)2==K+ + Al3+ + 2SO42-D.H2SO4==2H+ + S6+ + 4O2-
4.根据电离方程式判断,下列物质中是酸的是()A.KOH == K+ + OH-B.HI == I-+ H+
C.NaHSO4 == Na+ + H+ + SO42-D.Ba(OH)Cl == Ba2+ + OH-+Cl-
【拓展思考】根据课前观看的微课视频,相同条件下的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否相同,若不同,与那些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⑴定义: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⑵电解质的类型: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2.电离
⑴.定义: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⑵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3.酸、碱、盐的定义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 5
第二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第一节主要讲物质的分类,同类物质可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这一课时的内容就从酸碱盐这三大类来了解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这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承接。初中时我们也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这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丰富与重构。我们所见过的在水溶液中的大部分反应,都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由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后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也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同学们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够很容易写出溶质电离后的离子的存在形式和书写方法。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是以后所要学习的大部分反应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些内容的图式,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并用已有的图式去通化顺应新的知识,以达到新的图式的平衡。酸碱盐电离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化学教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即宏观—微观的思维,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去认识电离的实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导电的实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区分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学会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实验的乐趣,体会溶液导电性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的实质以及电解质概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难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五、教法学法
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导电现象,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则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抽象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的插头,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前概念的一部分,从生活常识出发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可能只知道这一常识但不理解具体的缘由,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去思考,同时也能纠正他们以前可能存在的错误的认识,达到概念转变的目的。
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的答案就是水能导电,有细心的同学可能能够想到汗液中会有大量的食盐,会不会是食盐导电呢?这只是他们的猜想,但都是不确定的答案,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点评:同学们想到的很全面,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汗液中都有哪些成分,主要有水和氯化钠。那么有了这一猜想,我们就要设计实验去验证一下。
第一部分、电解质概念的学习
实验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做蒸馏水、固体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反应物质的导电性。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纯水和固体氯化钠中,电流表不偏转;氯化钠溶液中电流表很明显的偏转,证明只有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教师评价:同学们做的实验结果非常正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同样是氯化钠为什么固态和水溶液中导电性差别这么大呢? 学生思考:两种状态下,氯化钠存在的形式可能不同。
教师反问:在两种状态下,氯化钠分别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学生通过反思,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存在形式。
教师总结:是的,在溶液中氯化钠就不是以化合的状态存在了,它在溶液中会以水合阳离子和水合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就是这样的离子导致了溶液的导电性,由此,得出导电的实质:即电解质电解出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在溶液中定向移动的结果。这个时候让学生看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动画投影,直观形象,更加深他们对于离子定向移动的理解。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化合物是阴离子和阳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的,那么这两种离子除了在水溶液中能够离解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条件可以使阴阳离子分开并定向移动呢?(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观察固体氯化钠和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钠的导电状况,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在观察了视频之后,可以知道氯化钠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视频,可以总结出电解质的概念: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就叫做电解质。教师讲解:对于电解质这一概念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首先是这个导电的条件,即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任何一个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其次,是物质范围的界定,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因此单质或混合物不能叫做电解质,不属于电解质也不能称为非电解质。
三、这个导电的物质必须是电解质本身,不能因为生成其他物质能导电就把它看做电解质。如果某类化合物本身不导电,但溶于水后生成的物质能导电,这样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练习思考:下面一系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不是电解质?
氯化氢、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钾、CH3COOH、H2CO3、CO2(非电解质)、Cl2(单质)、盐酸(混合物)
同学们在学习了以上几个概念的辨析后能够很容易区分哪些是电解质哪些不是电解质,这样的课堂小练习加深了他们对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
第二部分: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氯化氢和纯的醋酸都是电解质,如果取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加入等量的水中,即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导电性有没有差别呢?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插入醋酸中,电流表偏转的角度小,而在盐酸中电流表偏转明显。学生从导电的实质出发,认为在醋酸溶液中离子数目比盐酸中的离子数目少,因此,定向移动产生的电流小。
教师评价总结:同等浓度的两种溶液,应该含有相同数量的离子,导电性也应该相差不大。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可推知,醋酸中的离子数目少,既然没有其他物质消耗它的离子,只能说明,在醋酸溶液中,还有阴阳离子相结合的分子的存在,而且占大部分,从而导致电流的减小。由此,我们可得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我们把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反之,不能完全电离的叫做弱电解质。
提高性的问题: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区分强弱电解质了,那么是不是强电解质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强呢?
这是学生很容易弄错的问题,在了解了电解质的导电性和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后,提出这个问题,能够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深层次上促进学生的理解。
学生思考:在做完上面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后,学生基本上脱口而出,强电解质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强。
这个时候先不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做0.01mol/L的盐酸和3mol/L的醋酸的导电性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两者导电性大小。
学生回答:实验结果证明醋酸的导电性比盐酸大。(此时学生的心里有了很大的疑惑,在此基础上的总结能够给学生很深的印象)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一定要了解导电的实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迁移运动才导致产生电流,那么导电性大小只与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数目有关。在比较强弱电解质的实验中我让你们用的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是为了保证里面的离子数目相等,以此来比较电解质的强弱。但这个实验中所用的两种溶液浓度相差很大,醋酸虽然是弱电解质,但它的浓度大,电离出来的离子数目也多,因此导电性也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溶液的导电性大小只与溶液中离子数目多少有关,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强电解质导电性不一定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也不一定弱。
第三部分、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实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是因为能够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那同学们应该能够写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请写出以下几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第一组:HCl、H2SO4、CH3COOH 第二组:NaOH、KOH、Ba(OH)2 第三组:NaCl、Na2SO4、BaCl2
在书写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的电离有什么规律。学生练习思考:第一组:HCl=H++Cl-
H2SO4=H++SO42-
CH3COOH=H++CH3COO-
第二组:NaOH=Na++OH-
KOH=K++OH-
Ba(OH)2=Ba2++OH-
第三组:NaCl=Na++Cl-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学生回答:第一组都是酸,电离都能产生氢离子;第二组都是碱,电离都能产生氢氧根离子;第三组是盐类,电离产生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
教师总结:以上三组分别对应的是常见的酸、碱、盐,通过电离方程式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碱盐的实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能够生成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且阳离子不是氢离子或不完全是阳离子,阴离子不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这里注意,酸式盐也有可能电离生成氢离子,但除了氢离子外还有其他阳离子,这样的化合物也是盐,举例:NaHSO4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1、导电的实质
2、电解质的概念
二、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分
三、酸、碱、盐定义的本质 副板书
电解质、非电解质以及单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的辨析,主要用于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八、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也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师只有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有进一步的改善提高,为学生带来高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会有许多生成性的问题,有的是预料之中,也有很多预料之外,这些课堂上的偶然因素,是我们改进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学生的感受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因此,需要不断的以此为目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调整教学。酸碱盐的电离是很重要的一课时,可谓承前启后,但里面又包含有很抽象的概念和微观的过程。我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不仅是怎样全面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因此,我的很多设计都是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在学生提出自己看法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在他们的认识的基础上总结评价,加深他们的理解,以便达到三维教学目标,即不仅学到知识本身,也能够体会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
一、条理清晰,从三个方面逐一展开,层层深入,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特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充当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认识,能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最终达成统一。
三、符合现代科学本质观的课堂对话方式,老师和学生一起以原有的知识基础去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道是什么,也能明白为什么,同时对知识有质疑精神。
第三篇:《酸 碱 盐》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道小题 1分 共 4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正盐的是 [ ]
A.Na2CO3 B.NaHSO4 C.Cu(OH)2 D.Cu2(OH)2CO3
2.下列各物质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 ]
A.NaOH B.CuO C.Cu(OH)2 D.H2O
3.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 ]
A.酒精 B.冰醋酸 C.烧碱固体 D.氯化钾溶液
4.某溶液的pH值=10,若将该溶液的pH值降到约等于4,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入适量的 [ ]
A.蒸馏水 B.pH值=1的溶液C.pH值=14的溶液 D.食盐水
第四篇:常见酸和碱 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和碱
授课人:刘国坤
单
位:平顶山市第二十四中学
时
间:2012年5月20日
一、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教学重点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试管等。教学方法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物﹙各种水果﹚引入“酸”—这些食物中都包含着一种物质—“酸”
通过实物﹙洗发水﹚引入“碱”—你可能用到了另外一种物质—“碱”。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含有酸和碱的物质,甚至连我们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常见的酸和碱。﹙板书﹚
二、进行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首先围绕“酸”来展开。
﹙教师﹚请尽可能多的列举你所知道的有“酸味”的物质。﹙学生﹚……
﹙教师﹚很多物质的味道最早都是那些勇敢的人们通过“尝味道”知道的。味道是物质性质的反映,如酸味是物质酸性的反映。但是我们学习化学时,禁止对化学药品进行品尝。如何通过化学手段了解其酸碱性呢?
﹙教师﹚现在我们回忆曾经学过的这样一个实验,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呈现什么样的颜色呢? ﹙学生回答﹚
﹙教师﹚碳酸有酸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想,其他有酸味的物质,如白醋、稀盐酸,是否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我们所熟悉的其他物质,如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等,是否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呢?
实验是裁判,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桌上给出的实验器材及药品,参照大屏幕上的方法进行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方法﹚ ﹙分组探究﹚取六只小试管,分别加入1-2毫升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蔗糖水,并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1-2滴,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如何倾倒液体……)﹙教师﹚请学生回答结果。﹙多媒体演示正确结果﹚
﹙交流讨论﹚由学生根据正确的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1、白醋、稀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呈酸性。
2、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呈碱性。
3、食盐水、蔗糖水使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呈中性。
﹙师生总结﹚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板书﹚
﹙分组探究﹚把紫色石蕊试液换成无色酚酞试液做同样的实验。﹙教师﹚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现象。﹙多媒体演示正确结果﹚
﹙交流讨论﹚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正确的实验结果,讨论,同样的道理-得出结论。
酸性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碱性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板书﹚
﹙教师﹚像石蕊、酚酞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剂称为酸碱指示剂。﹙板书﹚
三、﹙知识反馈﹚通过习题训练,达到效果。﹙教师﹚酸碱指示剂是如何发现的呢?
四、﹙学生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玻义尔偶然中发现指示剂”的故事,并让学生自己阅读,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也基本掌握了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六、作业: 参照课本49页活动与探究,自制一些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性和碱性。
﹙板书设计﹚
一、常见的酸和碱
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酸性溶液
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碱性溶液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碱指示剂
第五篇: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①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③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活动: 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了你“酸”的印象?
你使用过肥皂、洗衣粉或其它洗涤剂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小结:有酸味的物质:水果、醋、一些饮料等;使用肥皂和洗衣粉都会有滑腻感。
师:研究发现这些有酸味的物质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而有滑腻感的物质则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
提问激疑::同学们请看我这有四种无色的溶液,他们都是酸或者碱的水溶液,现在我们他们打乱顺序,我也不知道它们谁是酸谁是碱了,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来检验呢?
学生讨论
明确:“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呢? 师:先给大家讲个化学家的故事。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
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发现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酸碱指示剂。
师:今天我们就用两种常用的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识别酸和碱。
请同学们帮我设计方案,该怎样操作呢、学生设计
做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报告 那么哪些是酸那些是碱呢?
请同学们将答案写在学案上,等下我请小组代表发言。
看来同学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请同学们试着将结论总结在学案上。
那么这个结论呢,就是我们课本是那个的那一段话,现在我们一起朗读一下。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种酸碱指示剂,那么到底哪些物质才是酸和碱呢,我们又如何定义呢? 我们先从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这个问题出发来分析。
氯化钠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呢?我们在物质中学习过物质能导电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要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
师;对,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钠离子带正电我们把它叫做阳离子,氯离子带负电我们把它叫做阴离子,那么酸和碱能到点吗? 做实验
那么酸和碱中游存在哪些带电粒子呢?
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盐酸所能提供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氢氧化钠含有带负电的氢氧根。还有钠离子,所提供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因次我们把
点拨: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含有碳酸(H2CO3),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熟识的食醋、柠檬汁等含有酸的物质是否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并将自己的实验方案与同学进行交流。
色? 提出问题: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是否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规范化要求,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学生活动:利用桌上(或自己准备)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
提问:提问:
(1)上述溶液可分为几类?
(2)用什么方法识别酸或碱的溶液呢?
(3)教材中为什么用点滴板做溶液间反应微型实验?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初三2班的同学们一起度过这难忘的40多分钟,在来这里之前,我一直在想,要送同学们一件什么样的礼物呢?我左思右想,于是决定给大家写封信,大家想知道信里写了些什么吗?嗯,今天我把这封信带到了课堂上,现在我把它打开,同学们能看到上面的字吗?
我听到有同学说老是骗大家,我好伤心,大家误会我了我,信上确实是有字的,到底老师想和大家说些什么呢,我先卖个关子,要想揭开老师的谜底,首先我邀请同学们先和我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给溶液分家”.同学们请看,我这里有四种无色的溶液,请四位同学上来分别扮演一种溶液,起名为1.2.3.4.现在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溶液?再请两位同学做法官将这四种溶液分成两类,先请第一位同学用紫色的石蕊试液给他们分家,分别在每一支试管中滴入2滴石蕊试液,看看这四种溶液谁和谁是一家的呢?好能分开吗?
请同学们把现象记在我们的学案上,也将结果记录下来。
好下面到另外一名法官出场了,这位法官用的是酚酞溶液,同样的操作方法,看看这位法官分出的结果和第一位法官是否一样?好,现象出来了,还是请同学们把实验现象记录导学案上。看来两位法官分出的结果是一样的。
看来前面三种是属于同一类溶液,而第四种是另一类溶液对不对?
那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溶液呢?
对,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好,他们分别属于酸溶液和碱溶液,他们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对于酸同学们们并不陌生,我们接触过碳酸了,还记得将二氧化碳通道水中可以值得碳酸溶液,是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吗?我们今天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紫色的石蕊溶液遇到碱溶液能够便曾蓝色,那么能不能用紫色石蕊溶液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买呢?为什么那么酸呢?是因为这些水果里都还有酸这一类化合物,比如橙子和柠檬,山楂里面都含有柠檬酸,青苹果里含有苹果酸,醋里面含有醋酸,胃酸就是盐酸,而碱也广泛的存在于我们身边,请看着一幅图,我们经常用的洗涤剂和肥皂,是不是用起来都有一种滑腻的感觉啊?知道为什么吗?
要想揭开老师这一封信的秘密,我们得先认识两类新的化合物、酸和碱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十单元的学习,首先学习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请同学们盘点一下自己的记忆,你知道的酸和碱有哪些,你可以举生活中的也可以举我们在化学中已经学过的。
其实酸和碱这两类化合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片,哇,好多好吃的,好酸啊,我看到幼童粗恶口水都流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