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教案

时间:2019-05-14 12:0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教案》。

第一篇:《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教案

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

长兴职教中心旅游专业教师 朱洁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回族、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图片的收集和讲解 教学难点:图片的收集和讲解

教学方法:学生讲解法、教师辅助法、图片展示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上课前几天布置学生一个如下的“活动项目”: 活动主题:讲解回族、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 活动任务:了解回族、维吾尔族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收集图片

活动步骤:1.学生分组合作查找资料 2.教师整理资料并做成课件

二、导入

播放维吾尔族的视屏歌曲《青春舞曲》,让学生猜是什么歌,——《青春舞曲》哪个民族的民歌?——维吾尔族

三、新授(主要是学生讲解,教师点评、补充、更改和联系书本,同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的双重学习效果)由刚才的视屏让大家感觉: 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一)传统舞蹈: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及歌舞形式赛乃姆(展示图片,让学生讲解)

(二)服饰:(请找出图片的同学讲解)

(三)建筑:(请同学根据展示图片讲解)

(四)美食: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们平时吃的羊肉串哪来的?——新疆维吾尔族,除了这个,还有哪些?比如还有新疆葡萄,强调他们的主食是馕

(五)节庆习俗(因为节庆习俗都是根据民族所信仰的宗教而来,二回族和维吾尔族都是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的节庆习俗也是差不多的,如有宰牲节、圣纪节、开斋节等,并以此来过渡到讲解回族的民俗风情)

过程:分别请同学上台找出自己所找图片并讲解节日的由来及活动内容 1.宰牲节

2.开斋节

3.圣纪节

(六)回族服饰

由刚才所展示的图片让同学们观察回族人的服饰(请同学讲解)

(七)建筑

请同学展示图片并讲讲回民做礼拜的地方——清真寺的建筑特色

(八)回族美食(展示图片并讲解)油香、馓子、盖碗茶是回族三宝

小结回顾:

请同学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有那些收获,同时提出希望。请同学们分别派两位同学当小导游,讲解回族和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回族或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的导游词

第二篇:民俗风情教案

民俗风情教案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2、课题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教师指导学生从傣族、维吾尔族、苗族、汉族的传统节日、宗教信仰、饮食和服饰入手,探究它的来源、习俗及其蕴含的文化。

二、教学方法

(1)教师用口头讲解和照片展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傣族、维吾尔族、苗族、汉族的了解。(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3)鼓励学生提问并讨论各自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增强学生与社会、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四、资源准备

1、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服饰、娱乐活动、食物等)

五、教学内容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有许多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饮食方面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

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分布于世界各地。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阴历正月初一,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四月六日,人们这一天祭祖、扫墓。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人们赏月、吃月饼。

第三篇: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中学简介

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中学简介

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中学创办于清光绪年间。120年来,历经沧桑风雨,迄今已初具规模,是一所集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市级名优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4017平方米,建筑面积12327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9人,教学班级20个,在籍学生1073人,维吾尔族、回族学生约占30%。自创建以来,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成功培育出了一批批有作为、会做人的杰出人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20多人先后考上北大、清华。早期学生原北大副校长、史学泰斗翦伯赞多次回校教导师生,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学校历经几代教育先达的匠心延续和思想接力,积淀了“特色办学、质量强校”的传统校训。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和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开创了崭新局面,谱写了壮丽篇章。学校先后获得“常德市示范性初级中学”、“常德市名优学校”、“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常德市勤工俭学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光荣称号。2009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合格学校”验收。学校正围绕“合格+特长+创新”的办学思维模式,引领先进文化,争创一流学校。

第四篇:回族教案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

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大分散小聚居,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民族,共有860.1 万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族152.5万多人,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回族聚居区。

在祖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回族人民在各厂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元代,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北、云南等地,回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在荒芜不毛之地开垦出大量耕地,兴修了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回族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当政期间,领导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兴建了昆明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修筑了松华坝水库,开凿了盘龙江、金汁河等6条人工河流,开水岔河12条,造地河72条,既可泄洪,又可灌溉;同时,用了三年时间对滇池及其下游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些工程至今仍发浑着巨大的作用。明代,宁夏回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凿了大清渠、惠洪渠、七星渠、昌润渠等,多次整修了古老的秦渠、汉渠、唐侠渠,把宁夏平原建成了“塞上江南”。

回族素以手工业技术闻名于世。元代回回工匠制造的“回回炮”,“声如雷霆”,威力无比,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独特地位。回族的纺织物,多被视为珍品。明代,回族精湛的制药、制香、制革、制瓷技艺驰名中外;回族制造的青瓷被称誊为“回青”,以精致高雅著称。清代,回族的采矿冶金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采冶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回族尤其善于经商,珠宝、金银、玉石是回族的传统经营项目,所以有,“识宝回回”之说。中华民族的一系列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经过回族商人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阿拉伯及欧洲的医药、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工程技术等也通过回族商人引进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回族人民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回族人民曾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元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清大起义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1855年,新疆塔城回族矿工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贸易官员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部援朝抗日,坚守平壤城,激战四昼夜,最后英勇殉职。五四运动中,一批回族爱国志士投入运动,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运动的领导成员,并和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觉悟社”,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领导人。在红军长征途中,不少回民踊跃参加红军,并在陕甘宁地区建立了回民骑兵师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建立了数十支抗日武装,其中以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渤海回民支队和陕甘宁回民骑兵团影响最大。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回民部队被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历史上,回族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各项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元代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了《万年历》,并在北京首次建立了观象台,发明制造了浑天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

中外民俗——回族

要地位。回回人亦黑迭尔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今北京)宫殿和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者和建设领导者,为以后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的回回人萨都刺是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气势奔放,细腻俊逸,为历代所赞誉传颂。回回人马九皋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多种散曲、小令为后代重视。回回人赡思是元代的著名学者,精通水利、天文、地理、算学等,著述丰富,涉及面广,多已失传,仅存的《河防通议》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回回人高克恭与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顷齐名,存世的有《烟山图》、《墨竹坡石》等数十幅作品,被视为稀世珍宝。前面提到的赛典赤·瞻思丁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出任陕西、四川、云南平章政事(是全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时,政绩显著,为祖国的统一、发展做出了贡献。明代的回族学者李贽是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李氏藏书、等八种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伟大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近30年时间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先后访问30多个国家,开辟了多条国际航线,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学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等以外,还有些特殊的风俗习惯。从饮食上说,回族人以米、面为主食,副食为牛、羊、鸡、鱼和各类蔬菜,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檐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只有脸部外露,老年人用白色盖头,中年人用青色,姑娘用绿色。回族特别讲究饮食卫生,特别爱清洁,每天都要洗涤和沐浴,并且只用流水冲洗,不用脸盆和“回头水”洗涤。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在欢乐的节日里,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回民群众互相敬道“色俩目”,用这跨越国界、跨越洲际、跨越种族的祝安(好)词,互致美好的祝福: 亲爱的朋友,祝您幸福、平安!中国穆斯林民族简介

1、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2、人口: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据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为8,602,978人,其总数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

3、居住地:回回民族遍华夏。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都有回族居住。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回族,而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人数较多。凡有回族分布的地区,大都是围绕清真寺而居,皆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

4、民族生活: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回族之乡”的称谓。这里既有“翠岚千顷接天浮”的山地,也有黄沙漠漠浩无垠”

中外民俗——回族 的沙地,还有哺育过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黄河,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富有生机的宁夏平原。这条“母亲之河”流经本区的中部和北部,为发展本区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充沛可靠的水源。历史上,回族人民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凿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大型渠道和密如蛛网的分支毛渠,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把这个原来“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的塞外荒原,变成了如今平畴如画、田园锦绣、麦浪翻滚、稻香鱼肥的“塞上江南”。

和宁夏回族一样,全国其它地区的回族也多以农业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回族分散居于全国,所以其经济状况又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多种多样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而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的显著特点。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回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回族却是农牧结合,或以牧为主;河南、河北、山东等内地的回族除务农外,多兼营季节性的小商业、小手工业;云南及西南各省的回族,多为农商兼营,或以商业、运输业为主;海南省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回族则从事航海和渔业;散居全国城镇的回族多从事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回族散居全国,与我国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况相当突出。在新疆和内蒙地区,回族多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杂居;在甘、宁、青地区,回族多与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土等民族杂居;在云贵高原,回族多与彝、苗、布依、白、傣、景颇等民族杂居;在青藏高原,回族多和藏族杂居。但从全国来看,回族和汉族杂居的情况是最普遍的。这种各民族相杂居住的分布格局,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回族和这些民族的关系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组成部分。应当指出,这种关系在历史上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友好的,曾经有过争斗,甚至流血事件,但共同缔造祖国、推动历史发展,仍然是这种关系的主流。

由于回族分布全国,主要和汉族杂居,所以主要使用汉语文。汉语文在帮助回族之接近汉族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不承认汉语是回族的共同语言,是不现实的,但如因为回族使用汉语而否认回族是一民族,也是错误的。除了使用汉语外,回族和其它民族杂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们文化的影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回族分布全国,回族自治地方也分布全国。宁夏是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区,地区一级的回族自治地方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此外,还有新疆焉耆、甘肃张家川、青海化隆、门源、河北大厂、孟村等六个回族自治县,在云南西部,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部有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青海有民和与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自治地方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回族分布全国这样一个特点。

回族散居全国,但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历史上,随着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逐渐扩散,清真寺亦遍布全国,其中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被称为东南沿海“四大古寺”;

中外民俗——回族

北京的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法明寺、普寿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官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规模宏大、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济宁西大寺的礼拜大殿,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使在佛寺、道观中也罕见;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整体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典雅别致,朴素大方。上面所列举的清真寺以其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回族居于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然而,由于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起点较高,所以从其伊始就以生气勃勃的精神活跃于中华大地上,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族形成于中国,但她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但是,历史上,回族人民在祖国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的垦牧活动中,以及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都曾付出过很大的努力。他们靠勤劳的双手,使自己扎根于中华沃土,并为这片沃土增添了新的风采。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 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 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15 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居处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2 0 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 族之一。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 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 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 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 从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来,塔塔尔族为开发和建设新 疆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经商 传统和秉赋的塔塔尔族人民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在新疆久负盛名。

别具情调的生活方式

塔塔尔族完全遵行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 生活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有点欧洲风味。的确,塔塔尔族与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其民族在住房、室内陈设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与该民族源自欧洲,又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城市,不 无关系。

在房舍布局和室内陈设方面,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 房,独门独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 幽,象一座小花园。房子的墙都比较厚,以便安装火墙 或铁皮壁炉,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厨房和储藏室等。父母与子女另居。住房比较宽敞、明亮,并设有客厅。墙壁粉刷着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地上亦铺地毯。室内摆设着各种欧式家具,显得古雅 而豪华。

在服饰方面,塔塔尔族男子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外 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 美,喜欢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宝珠项链为装饰。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有人口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位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意大利拜安拉的场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中国回族地区倒底有多少清真寺?具体数字尚难统计。一般凡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有的百人之村,因教派不同,自然就有两座清真寺并存。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西安华觉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银川南门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均由礼拜大殿、中外民俗——回族

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同心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一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教木刻砖雕装饰艺术溶为一体的清真寺建筑。它位于同心废城西北角高地,建寺约有4 0 0 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该寺曾受破坏,光绪年间重修。同心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建造在一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坐西向东,气势宏伟,可容纳七八百人同时做礼拜。大殿外是一宽敞的院落,东面为装饰着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砖砌券门;其上,是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为阿訇呼唤穆斯林教徒礼拜的地方,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筑。邦克楼的对面是精致的砖雕“月挂松柏”的照壁,它们东西呼应,高低映辉,构成一个完整的入口空间。整个清真寺庄严、古朴,集中体现了回族建筑艺术的智慧和才能。

“古尔邦节”这天,穆斯林在同心清真寺做礼拜。

红·黄·蓝·白·黑

在回族聚居区宁夏,盛产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发菜,人们依其颜色分别称为红、黄、蓝、白、黑。这驰名中外的“五宝”是回族人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枸杞是一种落叶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夏开花,秋结果,玲珑剔透,貌如樱桃。是中药中的珍品。它含有甜素碱、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维生素C、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份,长期服用能抗癌保肝、生精益气、治虚安神、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它的根皮,俗称“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的功能。枸杞嫩叶,可用来泡制成滋味醇厚的枸杞茶,长期饮用,也具有其果实的作用。其次枸杞花、茎在医药上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宁夏枸杞的生产,距今已有4 8 0 年历史。因宁夏地处西北高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又因黄河灌溉区土质肥沃,为枸杞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宁夏枸杞又以中宁县黄河灌区一带的尤为著名,其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份多。今天,宁夏枸杞生产又有了很大发展,经科研单位研制成的枸杞茶、枸杞糖、枸杞酒等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枸杞生产在宁夏回族经济发展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甘草在中药中用途最为广泛,其根茎入药,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筋健骨。主治脾胃虚弱、咳嗽多痰、咽痛、痈疽肿痛、小儿胎毒等

中外民俗——回族

症。近来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甘草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镇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素有“国老”及“药中之王”的称誉。

用贺兰山石制作的石砚,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质细润、坚硬,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有的还有玉带、眉子、银钱、石眼花纹等。贺兰石砚的优点是不吸水、易发墨、不损毫,加盖后砚内余墨可保持数日不干,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宝”之一的滩羊,因其色白被称之“白宝”,是中国制作裘衣的上乘品种之一。滩羊是蒙古羊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培育而成。其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远销阿位伯国家。滩羊皮尤以银川以北沿山一带所产的“二毛皮”最为著称。“二毛皮”系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采用化学制剂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其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轻轻一抖犹如花穗迎风,又若水纹波浪。用滩羊二毛皮制成的男女裘皮冬装轻柔暖和,美观大方,且经久耐用,名扬中外。

发菜以其形色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是“五宝”中的“黑宝”。它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色泽乌黑、丝长柔韧、质地优良。发菜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2 0 %以上。制成菜肴,不仅为宴席增辉添色,而且风味独特,发菜又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助消化、解积腻、并辅助治疗高血压、妇女病等。是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又因其谐音为“发财”,成为东南亚和港澳一带侨胞宴会上的必备之菜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中外民俗——回族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的这一举动,真主深为感动,遣天使送来一头羊代替献子。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 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开斋节”里回族人民合家欢乐,吃团圆饭。图为饭前全家进行祈祷。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不吃猪肉因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在中国共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都是穆斯林。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 穆斯林不吃猪肉,主要是来自安拉的禁令“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古兰经16章116节)

穆斯林不吃猪肉,根本的原因是信仰,对安拉的命令绝对忠诚,深信至大的安拉对他的奴仆仁慈和爱护,许多禁止的行为,例如禁止吃猪肉,必定有许多超越人类思维理解的智慧和恩惠。安拉对信士是至仁、至慈、至爱的,禁止我们的行为,必然是防止人们受害,也是对信士忠诚的考验,例如老师禁止学生抄袭和作弊,母亲不许儿女说谎和偷懒,听话的孩子表现了忠和孝,锻炼成为好人品,终生受用不尽。敬畏安拉的穆斯林必须自觉地严格服从。

饮食的禁忌并非只是伊斯兰才这样规定,世界上各种宗教都遵奉某种“神意”忌讳某些饮食,例如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遵奉神意实行全面素食,“不许杀生”是严格的基本“五戒”之一,所以,也不许可吃猪肉。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根据《圣经》,猪肉在禁止的饮食之内,听从上帝的话,就必须禁食猪肉,例如:“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利未记”,11:7-8)。《圣经》也有其它章节的经文,明确禁止吃猪肉,例如“申命记”中的(14:8)和“以赛亚书”中的(65:2-5)。“利未记”与“申命记”属于《旧约圣经》的“前五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遵循的基本经典。伊斯兰认为《旧约圣经》是安拉下降给先知穆萨的“托拉特”真经的传述,其中必有安拉的确实启示,证明安拉对远古的使者直到最后使者穆圣下达的都是同样的命令:禁止吃猪肉。当今这些天启宗教中,唯独伊斯兰遵循最为严格,一丝不苟,穆斯林必须是安拉的忠诚奴仆,并以此为荣。

伊斯兰信士认主独一,敬畏安拉,服从安拉的命令,全然是对自身有利。对安拉是否有信仰,或者地球上信仰的人数多寡,对安拉的权威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安拉是全能的,自足的,不需求他的被造物对他拥护和支持。《古兰经》说:“不信道的人,(无损于安拉),因为安拉确是无求于全世界的。”(3:97)“如果你们忘恩,那么,安拉确是无求于你们的,他不喜欢他的众仆忘恩负义。如果你们感谢,那么,他喜悦你们的感谢。一个负罪的人,不负别人的罪。”(39:7)其次,安拉喜悦人们顺从他的命令,对安拉敬畏,以健康和清洁的身体接近安拉,不但思想单纯,行为善良,衣服整洁,而且身体也是食用清洁有益的营养物质培养成长的。在万物繁盛的世界上,《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应当感谢安拉。”(2:172;5:4)“佳美”的反面是“厌恶”,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满嘴喷臭,浑身上下都是肮脏难闻的气息,令人呕吐,你能使朋友高兴吗?至少是没有人性最起码的文明礼貌。凡是安拉禁止的饮食,如酒精、猪肉、吸毒和不合法的野味,不仅不能取悦于安拉,反而对自己的健康和人品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俗话说“病从口入”。2003年冬季亚洲爆发萨斯“非典”,后来发现是因为盗猎和偷吃果子狸,那场灾难使半个世界陷入惊慌。

信道的人最基本的行为是敬畏安拉,处处祈求安拉的护佑,口赞“至仁至慈的清高安拉”,“我求庇于世人的主宰”(114:1),祈求安拉保护,首先要对安拉有忠诚之心,因此,根本的行为在自己,服从主命,当行则行,当禁则止,可以期望安拉的最大喜悦和恩慈。不吃猪肉事体不大,不会使信仰伊斯兰的人遭受十分艰难的生活,因为安拉恩赐的人类可食高蛋白肉类千万种,鲜美的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数不清。生活在非穆斯林社会中,不吃猪肉表现穆斯林的信心、意志、毅力、自尊人格和文明特征;生活有原则,来自接受考验的精神力量。告诉你的非穆斯林朋友,不吃猪肉是表示对安拉的服从和敬畏,对别人无妨,通情达理的人对你会更加尊敬。

中外民俗——回族

红烧牛肉做法:特色:北方回族清真名菜,成菜色泽深红牛肉酥软,汁浓味厚,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材料:主料:牛肉500克,辣豆瓣酱20克,姜,酒,酱油各25克。

做法:牛肉切块,用热水汆一下捞出。在油锅中将葱姜爆香,再加入辣豆瓣酱,然后放入牛肉块翻炒并加入酱油,糖胡椒粉,酒,味精及八角,最后加水浸过牛肉,用小火慢慢煮至汁稠,肉酥香即可。

第五篇:维吾尔族舞蹈教案

校园民族舞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舞蹈基本站立姿势。2 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组合。在学习舞蹈组合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和快乐。教学内容: 1学习“站姿”

2学习维吾尔族舞蹈小组合。教学过程:

一、学习站姿

没有正确的“站”,就没有一个好的“蹲”和好的“跳”,没有正确的“站”,就更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体重心和好的旋转,以及优美的舞姿,所以,学好“站姿”是学好舞蹈的根基。

1.正步站立:两脚靠紧,脚尖向正前方,身体及手部向前,重心在两脚上。

2.小八字部站立,两脚跟相靠,脚尖对前方两斜脚上,身体及头部向前,重心在两脚上。

3.丁字步站立:有左右之分,以左脚为例:左脚跟靠在右脚心窝处脚尖对前方两斜线,重心在两脚上,身体稍向右前侧方向,头部向前侧方向。

4.大八字部站立:两脚跟之间距离为横的一脚半,脚尖对前方两斜脚,重心在两腿中间。

5.踏步站立:以右踏步为例:左脚尖向前,右脚撤在左脚后旁用脚趾虚踏于前脚后方,前腿伸直,后腿稍弯。

二、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组合。教师教授动作,学生跟随学习。(配乐)

三、分组练习。

四、最后十分钟德育教育。

从学生的内心进行德育教育,对舞蹈课,以及任何科目都是有帮助的。

五、师生道别(下课)

下载《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风情

    西南大学通识选修课《民俗风情》课程作业 《民俗风情》 题 学 专 姓 学 指 导 班 编 2010——课程论文 目:民俗风情之民俗节日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业 :化学教育 名 :袁建军 号......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任课教师:周大明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姓名:邹菊学号:*** 班号:2 编号:19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摘要......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周大明 题目:民族建筑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师范 姓名:杨帅 学号:*** 班号:二班 编号:50 民族服饰 摘要:一个民族的服装,可反映民......

    《维吾尔族民间舞》课程教案(合集)

    《维吾尔族民间舞》课程教案 执教人: 课程名称:《维吾尔族民间舞》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维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维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等特点。 (二)扩大丰......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汉中陕南风情 20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 2011214505 冯婉陕南风情 1.乡土美味——镇巴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而镇巴......

    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民俗风情 海南的文化多资多彩,如三月三,每年的三月三,海南人民都会举办歌唱会,或其他节目。海南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土人情浓厚。如今海南已成为国际旅游岛,来岛旅游的......

    民俗风情广播稿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⑵,春风送暖入屠苏⑶。千门万户曈曈日⑷,总把新桃换旧符⑸。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

    民俗风情(五篇材料)

    民俗风情 “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走进梁平,就如同走进了一幅山明水秀的锦绣画卷之中,山清、水秀、天蓝、景幽,美丽的田园风光、崭新的城市风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