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2018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â,高兴。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 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0904/20095684800.asp
必修2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2.歌:
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离骚》 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诗经》两首 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11.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⑥敬辞。如:华诞,华居。12.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3.戒:
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14.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
音
噫吁嚱
yī xū xī
巉岩
chán
石栈
zhàn
喧豗
huī
猿猱
náo
砯崖
pīng
飞湍
tuān
崔嵬
wãi
扪参历井
mãn shēn
吮血
shǔn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危
危乎高哉
高
危如累卵
危险
正襟危坐
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
离开
除残去秽
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
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
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
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
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10.青泥何盘盘
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
18.所守或匪亲
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
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 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 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1、湓(pén)
2、铮(zhēng)
3、贾(gǔ)
4、悯(mǐn)
5、徙(xǐ)
6、谪(zhé)
7、荻(dí)
8、幽咽(yè)
9、虾蟆(há ma)
10、绡(xiāo)
11、钿(tián)
12、篦(bì)
13、春江花朝(zhāo)
14、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
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ã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ãi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âi 轻:
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作品赏析】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
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相关背景】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版本介绍】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通行本有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其中“水下滩”三字,论者注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究其所以,就在于因版本的异文而产生的不同理解与训释。请看版本的异文:
①作“水下滩”——明万历三十四年马元调刊本《白氏长庆集》,清康熙四十三年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清康熙四十六年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
②作“冰下难”——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在“水”下注“一作„冰‟”、在“滩”下注“一作„难‟”;北京图书馆藏失名临何焯校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
③作“冰下滩”——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在“水”下注“一作„冰‟”,《四部丛刊》影印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白氏长庆集》;
④作“水下难”——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绍兴本《白氏文集》,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校《白氏文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梳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â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
衣帛yì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ù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ò(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2)树之以桑
〖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4.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作者和背景
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相斗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横” 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
来招纳(2)不爱珍器
吝惜
(3)于是六国之士„„
在这时(4)流血漂橹
盾牌
(5)秦人开关延敌
打开关隘(6)制其弊
困乏 △找出文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
“殁”:死
约从离衡
“纵”;“横”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兵:收天下之兵(兵器)
制其兵(军队)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制其弊(制服)延:开关延敌(迎击)
延及孝文公(延续)
爱:不爱珍器(吝惜)
宽厚而爱人(爱护)
因:因遗策(沿袭)
因利便乘(趁)
△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
取、举、割、收 —— 攻取;
属、徒、伦 —— 一类人,等人。△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
(1)名词作状语: 南取汉中 :向南。
(2)动词使动用法: 流血漂橹 :使„„飘浮。
(3)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 尊贤而重士(贤良之人)
因利乘便(有利条件)(5)形容词作动词: 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口头翻译文句。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驾驭天下。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借代,应用引伸义)。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渊。
B.(秦始皇)足踏华山,把它当作城墙,凭借黄河,把它作为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堡,下临深不可测度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劝学》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D.跂(qì)而望 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训练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11.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12.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三、阅读下列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13.注音
①衢()②()14.解释加点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②无赫赫之功:
③事两君者不容:
④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⑤心如结兮: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译:
②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译: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17.这一段的论点是: 参考答案
一、1.D 2.C 3.(1)C(2)A(3)B(4)C(5)D 4.①c ②b ③f ④d ⑤f ⑥a 5.B
二、6.B 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 8.B 9.A 10.略
11.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12.比喻论证
三、13.①qú ②tãng 14.①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的意思 ②显著盛大的样子 ③侍奉 ④善;仪态 ⑤凝结在一起
15.①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精神,就不会智慧豁然贯通。②布谷鸟喂小鸟,平均对待,始终如一
16.学习(或办事)应专心致志
17.故君子结于一也
《师说》知识点梳理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道德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读书不懂得加句逗号的,一种情况是疑难问题不得解释,有的不懂句逗号就从师学习,有的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音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把相互从师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这类人,一提到叫“老师”、叫“学生”等称呼,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道德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
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过。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道理,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之
(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7)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4、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三、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⑤请指示王(指给„„看)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⑧布衣之交(平民)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苏武传》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二、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四、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五、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张衡传》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作品
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3.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 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二、文化常识
1.文史专名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2)六艺:
①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②五经十《乐》。(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国志》。(6)史汉:《史记》、《汉书》。(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9)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高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10)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11)行:去应荐。
(1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13)就:就职,任职。
(14)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15)应:应职,接受官职。(16)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17)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18)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9)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20)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21)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22)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23)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24)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3. 其他
(1)年号纪年。
①永元中 ②阳嘉元年③永和初 ④元丰七年 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2)地名。
①南阳西鄂人也 ②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
③河间相 ④京师(京城)
(3)学校。
①太学(最高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②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③庠、序(学校)(“俾人邑痒”)
④国子监(明清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⑤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4)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
①张衡字平子 ②屈原名平 ③韩愈字退之 ④苏轼字子瞻 ⑤苏辙字子由 ⑥诸葛亮字孔明
⑦刘备字玄德 ⑧关羽字云长
⑨张飞字翼德 ⑩赵云字子龙 辛弃疾字幼安 班固字孟坚
三、通假字
员径八尺 通“圆”
形似酒尊 通“樽”
四、古今异义
寻其方面 “方向” 现指相近的几个人物事情之一。
衡下车 “初到任” 现为从车上下来。
五、词类活用
大将军奇其才(意动用法)
六、文言句式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果地震陇西(状语后置)
讽议(于)左右(状语后置、省略句)视事三年(省略主语)
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与学知识点梳理
一、基本常识
1、题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2、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3、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字词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3、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三、理解分析
1、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2、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
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用歌劝孔子归隐。陶渊明引用这两句意思是说:认识到出仕是错了,而归隐还不晚。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此句系从《离骚》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脱胎而来。“觉今是而昨非”出自《庄子.寓言》:“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也。”
三径就荒——“三径”指三条小路。《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驾车出游。《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截取《诗经》的这句话,以表示驾车的意思。
乐琴书以消忧——乐琴书,喜欢抚琴读书。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
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登东皋而长啸——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课本注释为高歌似欠妥。高歌,即按一定的乐曲或节拍咏唱。“啸”与“歌”是不同的。
2、课外拓展
(1)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2)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俗;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苏东坡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旦庐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
——白居易《题岳阳楼》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不及也。——苏轼《与苏辙书》
陶渊明诗,人皆曰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熹
《滕王阁序》知识点梳理一、一词多义梳理
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
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故 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尽 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④所有的:尽人皆知
⑤极:尽善尽美
属(以下读shǔ)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以下读zhǔ 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即 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
④假如: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⑤当、当前:成功在即
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
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 ② 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
胜 中秋尤胜——盛大
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数不胜数——尽,能承受
错 纷错如织——交错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
状 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
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
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
寻 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
未果,寻病终——不久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
八尺为寻——量词,一寻
二、词类活用 名作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
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 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
最可觞客——觞:请饮酒 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 祠韦苏州——祠:筑祠堂 吏吴两载——吏:做官 名作状: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
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
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 形容词作动词。
独以近城故——近:靠近迟月生(于)公石上——迟:等待 形容词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 数量词作动词。
才三四辈——三四辈:有三四人。动词作名词
台隍枕夷夏之——交:交际处
《逍遥游》知识点梳理
【作者简介】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课文全译】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气,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情形。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名家点评】
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游”,即活动之意。本篇有“以游无穷者”句。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或说“逍遥”是“游”的缓读,“逍遥游”,意思是“游啊游啊”。(《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黄岳洲、茅宗祥主编)【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
(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连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10.胜
沛公不胜: 杓 动词,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0904/20095684800.asp
必修2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2.歌:
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离骚》 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诗经》两首 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11.华: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如:始雨水,桃李华。③美丽有光彩。如:华服丽人。④繁华。如:其街市之繁华。⑤精华。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如:华诞,华居。12.思:
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④助词,无实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3.戒:
①防备,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告诫,警告。如:观往事以自戒。14.雨:
①众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②离散。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第三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距关 距,通“拒”,把守。
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二
《诗经两首》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
终老不复取 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箱帘六七十 奁,梳妆匣子。
虽与府吏要 邀,邀请。
蒲苇纫如丝 韧,柔软而结实。
摧藏马悲哀 脏,脏腑。
府吏见丁宁 叮咛。
《兰亭集序》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杯盘狼籍(“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
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
《苏武传》
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傍行八道(傍,通“旁”)
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 “冥”通“溟”
而征一国 “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
5、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6、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通“悦”,高兴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恐惧
10、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堂
11、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12、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
13、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 “采” 通“彩”,色彩
1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
1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1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否则 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所以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作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替、给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君王为人不忍 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中
4、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5、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5、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心意、意图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10、胜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 进兵北略地 北:向北 函封之 函:用盒子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在早上、在晚上 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 头发上指 上:向上 持剑盾步走 步:靠脚步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2)名词动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穿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 目:用眼睛看 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动用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变厚,变薄 刑人如恐不胜 胜:用尽酷刑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2)形容词名用
越国以鄙远 远:远方的国家 供其乏困 乏困:缺乏的东西 其人居远未来 远:远方、远处 此其志不在小 小:小的方面 沛公今事有急 急:危急时刻
3、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续:延续(2)动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驰:骑马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贰:两属
5、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却
阙秦以利晋 阙:使……受损失;利:使……获利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阻止;内:使……进入
6、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鄙,把……当作边邑 既东封郑 封:以……边界 太子迟之 迟:以……迟 群臣怪之 怪:以……怪 古今异义词
1、且贰于楚也
贰 古义:从属二主 今义:二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夫人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5、今老矣,无能为也
无能 古义: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省名
7、约为婚姻
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十分,极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10、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11、而听细说
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1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1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16、诸郎中执兵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 古义:击 今义:垂手拿着
1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 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19、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偏义复词 出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重点虚词
1、之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夫
夫晋,何厌之有(fú 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 代词,那)
4、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重点语句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4、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8、欲呼张良与俱去 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在安”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12、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交代人事关系。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荆轲刺秦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第三部分又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自“既至秦”至“见燕使者咸阳宫”)计见秦王 第二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段)顾笑武阳
第三层(自“轲既取图奉之”至“被八创”)秦廷搏击 第四层(倒数第二段)倚柱笑骂 第五层(最后一段)遇难去世 《鸿门宴》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把握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荆轲刺秦王》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鸿门宴》
本文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与不: 不(fǒu),通“否”。2.拜书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
5.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地。
二、古今异义
1.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3.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5.于是项王前进缶:前进,向前进献 6.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遵守约定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9.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明年:第二年 10.不如因而厚遇之:因而:趁此就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怒发上冲冠: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名词活用作动词: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秦御史前.书曰:上前。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3、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2)动词的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归.璧于赵:归,使...回去。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意动用法: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耻。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
2、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倒装句: 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拜送书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4、省略句
秦王大喜,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一词多义:
以
①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②君何以知燕王? 凭借
③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认为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连词 “而”,表目的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为 ⑥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用
⑦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凭借 ⑧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来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因为 ⑩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凭借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于是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才 因
① 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就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趁机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趁机 ④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趁机 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之
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 ③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代词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我 引
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拉着
③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幸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表敬意,指对方做的事使自己感到幸运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负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倚仗、凭借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只、不过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只、不过 遗
①使人遗赵王书 给、送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的 ③小学而大遗 遗漏、忽略 ④以光先帝之遗德 遗留下来的 ⑤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排泄 苏武传
一、通假字:
1.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表现。
6.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欢聚。
7.因泣下霑衿:
霑,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8.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9.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其一人夜亡:
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
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
朝夕,早晚。
名词活用作动词:
天雨雪:
雨,下。
羝乳乃得归:
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
网,结网。
檠弓弩:
檠,矫正。
杖汉节牧羊:
杖,柱着。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兄弟亲近:
亲近,亲近之臣。
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动词的使动用法: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请毕今日之驩:
毕,使„„完毕。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认为„„壮烈。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4.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后一年。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因为这个。
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 古义:财物,礼品。今义:钱。
11.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操和持,“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2.会论虞常。
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变式句(倒装句): 宾语前置:
何以汝为见?
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
信义所见安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
以何复加?
何以过陵?
以何过陵?(2)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一词多义 使
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使:让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语
以状语.武
语:告诉。
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3)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食
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廪食.不至
食:粮食。
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见
(1)见.犯乃死
见:表被动
(2)何以汝见.为?
见:拜见
(3)得夜见.汉使
见:见到
(4)信义安所见.乎?
见:表现、显现
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以:凭借
何以.复加
以:用
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表目的,来
张胜许之,以. 货物与常
以:把
张衡传
通假字:
员径八尺:员。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形似酒尊:尊,通“樽”,酒杯。
实词活用:
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皆共目之:
目,使眼色。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妙尽璇玑之正:
正,道理
(2)形容词作动词
衡少善属文:
善,擅长
3、意动用法: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
常从.容.淡静
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举孝廉不行..
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
公车特征.. 拜郎中 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
古义:激越、传扬。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寻其方面..
古义:方向。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车..,治威严 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
不好交接俗人..
古义:追求功名和富贵的人;今义:庸俗的人
伺者因此..觉知
古义:凭借这个;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一时.. 收禽
古义:同时;今义:一个时期,短时间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
辟,被征召。
举孝廉不行:
举,被举荐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