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
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综述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的主要观点,内容涉及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体制创新、新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新技术;土地学科
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于8月21日至23日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大会主题“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有180人参加会议。本次年会共征集到240余篇论文,经过专家评审,筛选出120篇编印成论文集,由中国大地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次年会采取专题报告、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体制创新、新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等当前土地科学、土地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地探索。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土地科学学科建设
有专家认为,土地科学是一门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中研究土地和土地利用的众多学科组 成的群体即学科群,是不同性质的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准确理解和把握土地科学的特性,对于土地科学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界定土地科学的学科边界,构建土地科学的特定理论和方法,显化土地科学的学科不可替代性特色,才能促进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有专家认为,为了21世纪土地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社会经济任务,应加强对国家土地资源本底的认识,以节约、集约和科学地利用土地;应加强土地资源科学的地理学知识和土壤学基础的认识;应加强土宜科学研究,以促进农业优势产区和地区名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应加强对土地生态保护的认识,以促进国土环境优化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加强土地信息建设的方法论研究,以促进土地资源科学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退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值
有专家认为,生态退耕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退耕系统包括地球表层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三个层面,在系统内部存在着“生态平衡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与社会调控机制”。实施生态退耕工程的基础是国家具备稳定的利益补偿能力与有效的劳动力转移能力。生态退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值,比如河南省生态退耕还林68073公顷坡耕地的生态效益值是24062.7万元。我国现阶段生态退耕应遵循“利益平衡原则、系统互动原则、适度规模原则与因地制宜原则”。
(二)土地整理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许多专家认为,由于土地整理项目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效应,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这些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为此,在实践中土地整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其生态绩效进行评价。运用ISO14001标准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环境绩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能在项目实施前就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有利于土地整理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另外,作为一种投资经营活动,农户的土地开发整理要受到效用最大化目标的约束,如食物保障、收入、休闲以及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农户土地开发整理决策是农户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农业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关键。因此,要充分调动农户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增强农户对农地经营的兴趣。
(三)应按一定顺序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专家们认为,我国可供系统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土地后备资源受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别。应按照各类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划分地类开发投资时间顺序和区域开发投资空间顺序。比如,江苏省地类开发投资时间顺序应该是:滩涂>废弃压占破坏地> 其他>荒草地>苇地>盐碱地>塌陷地>沼泽>自然灾害损毁地,区域开发投资顺序应该是:盐城市>淮阴市>南通>徐州市>无锡市>南京市>连云港市>扬州市>泰州市>镇江市>宿迁市>苏州市>常州市。
三、土地管理体制创新
(一)避免土地利用失控应纠正城市偏向
有专家认为,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于农村,城市化的最终结果,应当是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加农地。但是,目前实际情况是城市化本身并没有节约土地,还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土地利用的失控局面。其原因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限制因素,也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任意扩大城市范围和提高城市建设标准,滥设各类“园”、“区”、“城”,导致农地征有过度,这也是导致出现某种程度上土地利用失控的主要原因。城市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纠正城市偏向。
还有专家认为,发达地区应有特殊的土地政策,比如珠江三角洲应打破区域平均分配用地指标的规划模式,推行基本农田异地保护,放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农用地专用限制,以效益确定用地布局和土地资源配置等政策。有专家提出,不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应慎重,比如甘肃省城镇体系还很不健全,小城镇作为非农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经济重心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自身的聚集作用和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力比较弱,因此,完全靠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急速扩大来取得或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不现实的,搞得不好会适得其反、劳民伤财。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适应新的形势 专家们认为,目前土地利用规划面临新的形势,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经济全球化等,这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加以配合,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原来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型规划转变成以行政手段和价格手段并用的市场型规划,最终使原来过于具体的刚性规划转变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弹性规划。规划修编应先从省级规划开始,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进行。因为各省对市县情况掌握了解比较充分,全国的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平衡,这样或可避免第一轮规划和第二轮规划的弊端。公众参与是“规划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许多国家及地区的规划都强调公众参与。县乡级规划与群众关系非常密切,在县乡级规划的编制中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应运用网络技术,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
(三)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应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有的专家提出,从通行民法理论上考察,“农民集体”并非一种独立的民事主体形态。我国民法承认的民事主体主要有自然人和法人两种,特殊情况下国家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农民集体”既非个人,也非法人,更非国家,因此它本身并不能作为民事主体享有所有权。认为有的学者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为一种由“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集体”享有的单独所有权,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也解决不了实践上的问题,因为不可能由一个虚无的主体实际享有并行使民事权利。有专家提出,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加区别的要求土地一律征为国有的做法没有必要,也是自找麻烦,是传统思维定势在潜意识里的反映。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土地所有制从来不是主要问题,他们注重的是用途管制,并尽量平衡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以最终达到收益分配合理化为目的。为了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应提高集体土地产权的法律地位,非公共利益征用集体土地,应征得土地权利人的同意,不得违背农民意志强制执行。
(四)经营城市要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许多专家提出,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经营城市就是搞房地产,城市竞争就是地价竞争,片面追求“以地生财”,随意出让、批租国有土地,有的甚至做起了买卖土地的“官倒爷”,低价征用农村集体土地,高价出让、批租,大发横财,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如果在经营城市中土地管理不当,或放任市场运作,很可能会导致房地产业畸形膨胀,出现“房地产泡沫”,影响土地市场的健康运行,甚至危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管理应积极应用新技术方法
主要研究了土地利用的环境评价和可持续评价、土地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观点,比如认为,现阶段,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受日益严峻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制约。为此,土地利用规划应加深对土地生态功能的认识,以及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性。把环境问题 更为系统的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去,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并将评价结论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提高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效益评价的深化,其实质是中宏观、短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环境效应评价的延续,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中间层次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上一层次。有专家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首先研究如何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标准,然后研究如何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选择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进行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包含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等几个过程。
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学术年会论文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土地科学、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和研究成果的水平。会议主题紧贴时代新形势,大会发言观点鲜明,交流气氛活跃,畅所欲言。本次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将对土地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载于《学科发展蓝皮书2004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2月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基础,浅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经济社会 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这是我国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任务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战略性的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建立在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之上,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使社会在经济的带动下全面进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优化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我国无论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还是继续实施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战略,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离开了人民群众为本,实施什么样的政策都是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也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2、进一步做好“五个统筹”的工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1)统筹城乡发展,在于如何破解“三农”难题,重要的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2)统筹区域发展,一是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二是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三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解决好经济发展这条“腿”相对较长,社会这条“腿”相对较短的问题。(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核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提倡发张循环经济,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建设,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
3、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动力是改革,目的是发展,稳定的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同时,只有在改革和发展下才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就是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改革和发展。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好改革的动力作用;二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是要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和配套完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当前,国际形式日益明显的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国内形式发展也比较快。因此,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重大战略,另一方面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又必须适时调整和晚上这些战略。与此同时,要做好实施每一个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配套工作。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得到有效转变。目前,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与生产规模的外延式扩张,与国际水平相比,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率的“三高三低”的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的固体废弃物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倍以上;2003年我国消耗的原煤、铁矿石、刚才和水泥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1%、30%、30%和40%,但创造的产值不足全球的4%。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大量消耗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因污染产生的社会冲突问题凸显,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健康受损等,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社会发展长期滞后。26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GDP总量增长了10倍,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如,在教育领域,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但这个目标至今都未实现。由于教育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低,导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和流失率偏高,有些地方辍学率高达10%。另外,03年的“非典”也暴漏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统计显示,2000年国家卫生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71%,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中,中国排名第188位。社会发展“短腿”的状况,折射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3.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建立在发展的起点、发展的机会和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的相对公平上。由于多种原因,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发展总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减少,相反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如,占我国人口总量超过60%的农村,农业创造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宗旨的15%。再比如,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比东部地区低了37.7个百分点。这种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巨大反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4.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未能得到保障。在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中,一部分群体如国企改革中出现的下岗工人、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等哲学在计划经济时代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产业工人和为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民,在社会变迁和利益的调整中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未能从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中得到对等的补偿。利益的失衡导致心理的失衡,加之又缺乏有效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家具了社会冲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5.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总体上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生物多样性锐减,乱砍、乱挖、乱采资源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生态环境形式严峻,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4%,水土流失占国土面积的37%,草原退化面积高达62%,沙漠化徒弟面积大刀38.57万平方公里;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超过三级标准,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不到一半,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10%。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加剧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传统的发展观转到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审视发展观的演变可以发现,传统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天然合理的”这个新年的前提之上的。这种观念认为,只要发展就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总比发展的慢好。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传统发展观所关注的,知识“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却毫不关心,社会发展理论也仅仅被堪称知识研究社会“如何发展”的“科学”,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论、目的论问题。人们之所以本能的相信“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是有其历史性基础的。自然界不能为人类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人类只有依靠对自然界的改造才能生存。离开了发展,人类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这一信念就成了支配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自然成了人类评价一切的终极尺度了。但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由人类自己亲手造成的各种困境和危机面前,人类面对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了,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持续下去,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生存下去的问题。这时,发展的“天然合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表现出巨大的危害性。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那种以毁灭地球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而是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
经济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离开了相应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跳腿短”的问题。我国的五年计划,原来叫“国民经济计划”。20年前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可是民称的更改不等于内容的更新。如果把更名后的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作些比较研究,就不能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都是经济重,社会轻,都是讲经济头头是道,讲社会囫囵吞枣。针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用“五个统筹”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目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和借鉴[J].华东经济管理,2005(1).[2] 赵长茂.找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3(28).[3] 陆学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4]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R].[5]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第四篇:《中国土地科学》杂志
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China Land Sciences 主办: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ISSN: 1001-8158 CN: 11-2640/F 复合影响因子: 1.422 综合影响因子: 0.94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土地科学 创刊时间:1987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期刊简介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0/F,国际刊号:ISSN1001-8158。本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坚持以全力推介国内外土地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快速报道国内外土地科学创新技术和方法,全面反映国内外土地科学学术思想和观点,推进土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持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和管护工作为办刊宗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引文期刊、SPCUE50家来源期刊和JI收录期刊于一身的权威学术刊物。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学科建设、土地管理、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土地经济、土地信息、土地法学、不动产价格、土地评价、综述、参考借鉴等。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Q:1269292199或Q:2640734387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论基于物权路径引入发展权之不可行性 中国水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探微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演进分析
耕地生产、生态功能视角下巨型城市区耕地补偿分区与补偿金配置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房地产项目开发时机与土地闲置问题研究——基于34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 浙江省大陆岸线资源的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市场比较法的不确定性传播研究
黑龙江省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分析——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集聚农户共生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研究 论土地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的反思 法学视角中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改革 城镇化背景下坟地复垦的法律规制研究
耕地非农化风险及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论城乡一体化视域下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走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
基于SEM的土地整理项目“三农”效益评价——以陕西省揉谷镇347份农户调查为例 城市住房价格局部线性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土地督察信息公开的风险影响评价——以专项督察制度为例
中国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分析——基于652个设市城市的实证研究 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河南省温县为例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基于农民视角的湖北省鄂中平原类型区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投资的时空分异及地域分区研究 基于任务协同的房地登记数据整合模式研究
土地入股合作社:交易成本、价值攫取与绩效增长——以吉林省F县双胜村为例
第五篇:2011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
东种委发[2011]3号
种畜场2011经济与社会发展
目标及考核办法
为了全面完成2011年全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实
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全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经场党委、政府研究,特制定本目标及考核办法。
一、目标与分值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0分)
1、村庄建设、用地符合规划要求,无乱搭乱建等违法违规现
象。(100分)
2、村主干道两侧干净卫生,无暴露垃圾、无乱堆乱放、无污
水流溢。(20分)
3、村内主次干道平坦畅通,无坑洼、无积水,逐步硬化。
(10分)
4、自然村组均配有垃圾池,并有专人打扫垃圾。(20分)15、做好秸秆禁烧和回收工作。(10分)
(二)全民创业及招商引资(210分)
1、完成新上私营企业任务。(20分)
2、完成新增个体工商户任务。(20分)
3、完成招商引资任务。(50分)
4、双带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建设。(30分)
5、发展高效农业项目。(40分)
6、扶持发展创业典型。(30分)
7、完成清理酸洗石英砂目标。(20分)
(三)社会稳定(150分)
1、认真做好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年内无一例来场集访和上县及以上信访、上访。(40分)
2、完成综治平安与法治建设工作任务,年内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100分)
3、无重大安全事故。(10分)
(四)农村规范化管理(40分)
1、顺利完成村支两委换届工作。(20分)
2、村级财务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10分)
3、无违反财经纪律现象。(10分)
(五)党建(70分)
1、班子团结,有战斗力,有号召力,年终综合测评满意率达85%以上。(20分)
2、搞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30分)
3、年内至少发展一名新党员。(10分)
4、党员、干部无违纪、违法现象。(10分)
(六)社会事业(90分)
1、完成计生站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30分)
2、规范农村幼儿园管理。(20分)
3、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任务。(20分)
4、完成民兵营连正规化建设及征兵各项任务。(20分)
(七)中心活动积累分
每次中心活动计20分,每次完成者得满分,完不成不得分。获奖者加分:一等奖加15分,二等奖加10分,三等奖加5分。
(八)附加分
1、奖励分:获场表彰加3分,获县级表彰加5分,获市级以上表彰加8分。此项分值加分最高不超过20分。
2、专题现场加分:场级一次加分10分,县级一次加20分,市级以上一次加30分。
3、规划建设居住小区,主体基本完工的加50分。
二、考核细则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0分
第一项由建管所和国土所负责制定好考核细则进行考核。第二项、第三项和第四项由考核组看现场打分。第五项考核依据为各村完成秸秆回收情况。
(二)招商引资:210分
第一项新上私营企业数完成(指当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资金到位的)得20分,每增加一个私营企业加5分,加分不封顶,不完成不得分。
第二项完成个体工商户任务数(指当年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得20分,每超一户加2分,不完成不得分。
第三项2011年内带领至少一批客商来我场正式洽谈,并由场招商领导小组考核认定为有效信息的得分。
第四项2011年底所有村干部必须有个人致富项目(家庭年生产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在10%以上。
第五项完成成片农业结构调整50亩得10,耕地面积2000亩以下,每增加10亩得6分,超过100亩按每增加100亩得10;耕地面积2000亩至4000亩,每增加15亩得6分,超过125亩按每增加100亩得10;耕地面积4000亩以上,每增加20亩得6分,超过150亩按每增加100亩得10,成片农业结构调整品种为蔬菜、瓜果,且需保护地栽培,此项最高分值为80分。新增加设施种养殖小区得30分,每小区不低于大棚30栋或圈舍15栋,最高分值不超过50分。
第六项年内村扶持发展(新上)种养大户15户以上,得30分。每少一户扣3分(大户标准:设施种植大棚不少于3栋,圈舍不少于30间;或种养殖土地流转不少于50亩;或创利税10万元以上)。
第七项完成清理酸洗石英砂目标。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现有酸洗石英砂厂家进行清理,使之生产达标,或予以取缔,不得出现违法违规生产。完成该项目的得20分,否则不得分。
(三)社会稳定:150分
1、全年无信访的得40分,来场集访一次扣10分;去县信访(上访)一次:个访扣10分,集访扣20分;去市信访(上访)一
次:个访扣20分,集访扣40分;去省信访(上访)一次:个访扣40分,集访扣80分;进京信访(上访)一次:个访扣100分,集访扣200分。分值不够扣的在总分中扣除,采取上不封顶原则。
2、完成全年的综治平安与法治建设工作任务得100分,此项由综治办负责考核。
3、无安全事故的得10分,出现的不得分。
(四)农村规范化管理:40分
1、年底依法顺利完成村支两委换届工作,无违法事件和因选举引起的信访事件发生得20分,否则不得分。
2、民主理财制度健全,村务公开按月进行的得10分。每减少一次扣2分,扣完为止。
3、违反财经纪律,并受到处罚的,在总分中扣10分。
(五)党建:70分
1、班子团结,有战斗力,有号召力,得20分。村三位主职干部按时参加党委召开的各项会议并遵守会议纪律,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查看记录)得10分。干部之间有较大矛盾和分歧影响整体工作,或者年终综合测评满意率低于85%的不得分。
2、有规范的公开栏得10分,按要求及时进行公开,得20分。
3、年内发展一名新党员的得10分,未发展的不得分。
4、党员、干部无违纪、违法现象,得10分。
(六)社会事业:90分
1、完成计生站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得30分。
2、规范农村幼儿教育管理的,得20分。
3、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任务。按场要求,期内完成下达任务数的得20分,不完成不得分。
4、完成民兵组织建设及政治教育、训练、整组、征兵等各项工作的,得20分。
三、考核兑现:
1、本目标考核作为村干部工资发放的主要参考依据。
2、对考评优秀的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进行表彰和经济奖励。
3、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的村,以及在招商引资、高效农业发展、双带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建设中考核不得分的村,在评比先进党支部、优秀支部书记和目标考核奖时,实行一票否决。
4、本考核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不因负责人变动而废止。
二0一一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