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2:5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第一篇:后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关于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逐渐复苏之际,农民工数量仍然相当庞大,但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也令人担忧,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就业环境等等一系列切身利益均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要想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要立足于社会融合、经济协调发展和公民权利的保护。

关键字: 后经济危机时代

农民工

社会保障问题 正文:

农民工指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 但户籍仍保留在农村的劳动人口。农民工涵盖的范围较广,既包括“离土不离乡者”的乡镇企业人,“不离地不离乡者”、“不离土却离乡者”的农场或种植大户的雇工,也有“离土又离乡者”的进城农民工。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历了从“民工慌”到“返乡潮”,又到“民工荒”,在2010年春节前后,“民工荒”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经济危机到现在已发展到后危机时段,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最新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农民工数量之庞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应该尤为关注。

一、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

(1)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民工进城后没有正式身份,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另外,在日常谋生过程中,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比如暂住费、管理费等。这又增加了农民工的务工成本。几乎没有多少单位像对待城市工人那样,为民工办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使民工在遭遇疾病或天灾人祸时往往只能是束手无策。(2)就业机会少,就业后待遇不公。

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其一,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有学历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其二,就业,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其三,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因为大量的农民工往往以临时工的身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待遇低,工资少,而且到期不能续签合同,在保险待遇上也与正式工存在很大的差别。其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经常发生,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

(3)农民工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

农民工失业现象非常严重, 而农民工失业保障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传统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在社会和经济转型中极大地被削弱, 农民工离开土地后存在严重的失业风险, 农民工工作技能低、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失业风险远高于城市劳动者,但由于我国目前有关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公平的社会保障,从而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种种社会问题。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9年以来一直都控制在4%左右。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与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4)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仍然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经济拮据、难以支付大额医药费, 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据调查显示,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的。当然另有40.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即使得到了赔偿,也往往是私了,没有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来进行赔偿,因此,“ 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在农民工中是非常普遍的。(5)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危险度大,并且缺乏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伤保险。进城农民工从事着苦、累、脏的职业或工种, 农民工就业中普遍存在着劳动条件差, 劳动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的现象, 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有很大一部分在存在严重安全生产隐患的行为如采矿业、建筑业、加工制造业等就业, 而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不到。每年因劳动条件差而致伤、致残、致死的事故率非常高, 有关工伤纠纷的事件也是频频见诸报端。

二、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出现的原因

(1)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从就业保障方面看,保障制度执行不利《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的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一旦发生纠纷难以调查取证的后果。更有些执法不当的行为,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工对用人单位和自身参保保持无所谓的态度,担心交了保障金将来没有“保障”、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等。(3)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1958 年人民公社的建立, 国家的各项政策, 沿着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割体制的惯性, 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逐步强化了城乡分割, 为两部分居民建立起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最终形成城乡之间断裂的两个社会。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有所松动, 但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惯性还很强大, 农民工虽然进了城, 但他们无法获得城市人的身份, 也就无法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平等的权利和利益。

(4)资金问题。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但是,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仍旧陷入资金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下岗人员走出再就业中心以及企业的继续裁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越来越多。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之内,必然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

三、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

(1)、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一定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户籍制度、子女教育、住房问题、工伤、医疗等等方面。真真正正的从农民切身利益角度出发。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2)、建立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这是他们进城的目的,比给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来的更直接和实在。因此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力度整治。(3)、应当简化农民工的劳动纠纷解决程序,能够调解解决的尽量调解,能适用简易程序的尽量适用简易程序。在现实中,有许多农民工劳动纠纷久拖不决,对这些案子,我们政府应该出面帮助,利用公权力的强势地位来平衡用工方与劳动者之间的纠纷。同时,对于农民工胜诉的案件,农民工对于诉讼所支出的律师费用等合理费用应由败诉方承担。其次,建立农民工自身的组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优势,提高自身的组织性,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增加农民工维权力量。(4)、在农民工医疗保险方面, 目前最迫切的是建立完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医疗保险制度可包括大病统筹医疗保险与一般医疗保险两个方面, 有雇主农民工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其中雇主负担社会统筹部分, 个人及雇主缴费的小部分进人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用于一般医疗或门诊费用, 而医疗费超过一定比例, 即为大病, 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负担费用的绝大部分, 其余仍为个人负担。无雇主农民工则应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 日常医疗开支, 则由个人或家庭承担。(5)、要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这也是几乎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障项目。从保护劳动者基本劳动权益出发, 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尽快确立。政府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中要做好制度设计以及依法强制推行, 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工伤保险实行“ 现收现付”制并坚持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原则, 费用主要由雇主负担,切实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五、结语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久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社会、企业、相关组织及个人的认真面对。社会保障工作者和政策决策者必须立足于社会融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护公民权利, 充分认识和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也依然会面临和他们同样的问题。不能让农民工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之痛,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将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晨必: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J] 民营科技,2009(1):112 [2]徐博

统计局:2010年内地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 [EB/OL]新华网,2011年02月12日 [3]施华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J]财经政法资讯,2004(4):25-26 [4]论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1)[5]高永松 吴瑶 李映雪: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J] 2010(3):207-208 [6]迟淑清张丽宏李健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及其制度体制原因分析[J]职业技术

2006(52)231

第二篇: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范文

经济危机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

摘 要:受全球金融危机与低迷的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出口受阻,企业经营遭遇困难,部分企业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在一些企业大幅裁员中,农民工便首当其冲的成为了被的裁减对象。农民工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贡献,然而处于就业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时常面临着就业的困境。权衡利弊,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进行再创业,在广大的民工返乡潮中,众多农民工由于家乡就业岗位供给不足,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和及资金支持返乡务农障碍重重等难题,此外由于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十分不利于就业的扩大,对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成为走出农民工就业困境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经济危机、农民工再就业、再创业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出口受阻,企业经营遭受困难,部分企业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因此在一些企业大幅裁员中,农民工便成为首当其冲的被裁减对象。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甚至影响国家经济的总特增长水平,同时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当前返乡农民工返乡再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工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效保障、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国家稳定的大事。

一、当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面临的难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农民工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返乡后势必要通过再就业寻求新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其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但是,此过程知易行难并非一帆风顺,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难题。

(一)适合返乡农民工的岗位供给不足

当前,许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被迫停产、破产或大量裁员,导致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供给不足。在2009年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在所监测的15个重点城市的企业中,大约有40%的企业都出现了岗位的净减,企业岗位净减大约在5%左右。以此推算,全国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大约有三百万左右。总而言之,受金融危机影响,岗位供给减少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很多企业却还存在岗位供给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其原因则在于很多返乡农民工以前只是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自身素质相对较差,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相对较低,而这些岗位由于技术要求较高,使得农民工无法胜任。

(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落后、行为保守,很容易满足,特别是务工经商的理念不强,缺乏远见和开拓意识。“多得不如现得”的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从而致使大多数农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很多农民工就业时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底薪、工作时间长短、劳动强度,对企业的知名度、发展规划、发展潜力、工作环境、福利和对自我的能力素质的替身等方面漠不关心,更没有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创业时缺乏技术、资金等支持

首先,虽然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的创业环境有所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差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病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另外,由于受到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使得创业基地的需求有时得不到满足。其次,农民工回乡创业,往往进入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行业,在生产技术方面不太精通、又缺乏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往往造成其创业失败。第三,创业离不开资金。尽管有些返乡农民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但相对于创业来说还远远不够。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工受担保等因素影响,信贷融资仍很艰难。可见,资金问题已成为农民工创业的重要障碍之一。

(四)农民工返乡务农障碍重重

首先,许多农民工当初外出打工时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或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当地工厂企业等。对于转包或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工,由于转包、出租期限未到等原因,当其突然返乡后并不能很快取得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而对于那些将土地转让的农民工,则根本无法重新获得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因此甚至造成了返乡后仍然从事农民工类的工作,并不是返乡创业,只是打工的地点发生的转移和更换。据我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有一千万农民工早已没有所谓的“承包地”。所以说,返乡农民工的务农之策势必难以广泛落实。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不仅会削减农民工的务农积极性,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其增收。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对全国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户的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第一、二、三、四季度同比涨幅分别为25.5%、21.2%、12.6%和1.6%,同比涨幅逐季大幅回落,尽管国家一再表示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但压力仍然很大。

二、着力化解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难题

当前,失业农民工返乡后,肯定会有一些心理上的负担,为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通,让他们理性地认识到目前的失业只是暂时的,一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流动属于正常现象。农民工返乡和农民工进城一样,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政府也应从埋头发展经济转型为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难题寻找应对之策、制定长远计划。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化解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难题。

(一)通过制度调整与政策支持,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农民工由于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有限,因而难以实现再就业。政府通过制度调整与政策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解决再就业难题。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制度,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在制度公平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工再就业。二是要通过加快农村中小城镇建设步伐等具体措施扶持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通过新农村建设和中小城镇建设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岗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之路,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三是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政府扩大投资不仅造成需求扩大,而且能够带动更多的行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例如,我国自2008年11月宣布实施“四万亿”投资计划以来,已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

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农村民生工程等,这些投资项目已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

(二)建立完善综合信息平台,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劳动保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返乡农民工综合信息平台,其内容包括农民工返乡信息、培训信息、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信息、本地和外地企业用工信息等,从而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再就业的意愿、利益要求和再就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外地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及时签订劳务合同或协议,努力实现岗位与农民工之间的有效对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好县、乡(镇)、村三级组织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盲目性,降低劳务输出成本;二是要注重抓好能人、经纪人队伍建设,在规范他们行为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带动更

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宽劳务输出阵地,通过提供真诚周到的服务畅通劳务供需渠道,建立一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从而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逐步走劳务输出产业化之路。

(三)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努力提高返乡农民工素质

政府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各类技术培训,不仅使返乡农民工自身的技能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为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创造前提。首先,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培训要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努力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和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把培训和用工推荐结合起来,使农民工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其次,加大投入,提高培训水平。国家投入农民工培训的资金从总量上看并不少,但人均培训经费却不多,往往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技能和权益保障、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民工素质还应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按市场需求招标培训,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公私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从而促进培训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农民工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经过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以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四)以创业带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路径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功效,无疑是十分肯定的。但如果盲目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最终可能会带来企业经营不善的苦果。因此,以创业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就业观念教育、确立新的价值理念,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创业者返乡农民工大多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并积累了一些资金,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有助于农民工渡过难关,而且也能够发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推动农村发展。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20%左右的农民工愿意返乡

创业。为此,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应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更大的支持;鼓励农民工根据地方农业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二三产业、生态农业和县域中小企业;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信贷机构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信贷支持,提供符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媒体和农民工咨询站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保证农民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提高创业成功率;帮助建立市场供销渠道,增强农民工创业信心。

(五)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土地权益,维护其基本生活

正如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的一句话,返乡农民工的那一亩三分地,是他们基本的、终生的保障,这个命根,我们不能随便给它流转掉。为此,我们一是要加强法律政策的宣传普及,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各地农业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普及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引导农民工学法、懂法和用法,维护好自身的相关利益。二是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以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农业部颁布并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分别以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户为重点,维护好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以提高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为重点,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或条例(规定),有的还专门对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作出了规定,为依法构建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更加健全的法律保障。

总之,如何解决好当前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面对这个挑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并建立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笔者相信,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难题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圆满解决。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几乎被我们遗忘的群体,那就是农民工群体,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却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近你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维护备受社会关注,其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所指的新生代的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城市的视角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就8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分析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揭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从而提出建设并完善此制度的一些建议,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一个公平、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他们家在农村,年龄在l6至3O岁之间,在上世纪末外出打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l亿人。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排除在城市政策体系之外,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夹心层”。虽然他们外出打工不是纯粹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是对长时问工作生活所在的城市具有感情,对城市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但是,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家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发展性需求提高,公民意识初步觉醒,更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工作耐受力低;有很强接受和学习能力: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当然,他们依然保留着农村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品质,有很强的耐心和毅力。

除了生存,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平等的权利同样重要。“不是新一代的农民工要求太多,而是企业以前给得太少”,“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但因为“时代不同,要求自然就不同了”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惠及。然而,现实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十分的薄弱,甚至最基本、最迫切需要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投保率都比较低。同时,农民工也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体系,他们只能偶尔得到基于同情的照顾和非政府组织的志愿服务及私人援助,他们认同城市文化,渴望市民待遇,尽管这一切一定还很遥远。

就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而言,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一种社会流动,这个群体在农村属于中上阶层而在城市却属于中下。由于体制上的隔阂,农民工是以一种不平等的社会身份进入城市,他们支撑了城市的发展,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并受到歧视 一方面,他们所从事 的职业本身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另一方面,流动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并不享有城市居民的一切权利,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而且体现在住房、医疗、就业、孩子上学等社会服务的获取上。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横亘着许多历史的、人为的障碍。他们缺乏技术上的竞争力,希望摆脱低级就业的状态,但是他们却不能选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而且即使是这样的工作岗位也已越来越少。另外,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成熟的市场和完善的劳务经济下,各种劳动者应该可以公平地获得同样的社会保障。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依然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权益。最后,就是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和户籍制度的障碍。他们已经离开农村,但是城市却不接纳他们,他们只能彷徨于返回乡村与定居城市之间。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的歧视与排斥使农民工对社会产生的失望和不信任的情绪。这种不信任影响了第一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也世袭给了第二代农民工。

当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必然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为“无根的一代”,他们既未被城市接纳,又对农村极为淡薄,很多人把他们归纳为“愤青”的一代。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而在向“上”的渠道被阻塞的影响下,强烈的愿望就会异化为心理失衡。而且,农村新生代和城市的工新生代相比,心理更容易出问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还有人分析指出,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尤其在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另有人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第二,某些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有人分析指出,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有人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这种滞后现状,会导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因素。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再次,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四,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7].第五,不符合市场分配的基本原理。农民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在再分配中应得到适当补偿,但城市再分配却基本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被考虑到[8].针对这些隐患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建设存在着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其政治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12].(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13].(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14].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表现在:(1)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15].(2)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16].(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17].(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18].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19].(3)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的流动投资[20].(4)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21].(5)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22].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意义。(1)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23].(2)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24].(3)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25].(4)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

[26].第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4)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27].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其得到的薄弱的社会保障,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城市管理者应当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从教育、社保、医保和住房等领域入手,层层为其筑起生活保障,因势利导切实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最容易城镇化的一批人,有助于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推动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政府出台这些一系列的好政策,试图推动农民工在输入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但是,输入地与输出地政策未接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农民工收入涨幅滞后于保险金缴纳额度涨幅等因素,部分抵消了政策利好,一些农民工甚至将养老保险当作定期存款,在年底集体提取。多部门、各区域应摒弃小利益,站在宏观角度深层次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留城生活的保障需求,以实惠的举措落实中央精神。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可尝试为这一群体“量身打造”住房政策,缓解安居难题。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最难的就是寻找一个稳定的住处。商品房是他们中多数人难以问津的奢侈品;经济适用房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的定位亦将其排斥在外;廉租房地理位置偏僻,保障范围小,资金缺口大,供不应求。缓解安居难题,可通过租赁商品房资金补贴、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在打工者密集区建新区等灵活措施,为新生代农民工“量身打造”住房政策,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安居城市。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大问题,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代的劳动力主体,他们的安定对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只有处理好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和遗留的问题,真正维护处于弱势的农民工的权利,中国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只 有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城市,我们的社会才可能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平.2007年中国农民发展报告:新发展,新问题,新挑战.社会学研究.2008.

[7]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8]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13]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14]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5]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6]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7]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18]王和,皮立波。谁来为农民工的明天“买单”。中国金融,2004,(4)。

[19]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2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21]袁志刚。“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9)。

[22]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3]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24]王玉玫。建立健全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25]魏丽艳。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6]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27]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第四篇: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08经济学(1)班张嘉琳 081007016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的新型生力军,对我国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将对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情况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角度、多方面。其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1.1 研究背景

(1)农民工队伍逐渐壮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功勋卓著的巨大贡献。有专家测算,农民工每年给城里留下的增加值有一两万亿,同时。农民进城务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收入。

(2)农民工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的企盼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产生矛盾。

进入21世纪,尽管追求经济改善仍然是农民工流动的最大动因,但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始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农民工对尊重和平等需求的增长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3)农民工保障问题引起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关注。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09年的两会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的解决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1.2 研究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当前认真研究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正确认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依据何种原则、理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加快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农民工自身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治上,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上,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和社会顺利转型的实现;在经济上。符合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利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实现农村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稳定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也是这个特殊群体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国内学术界也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原因的研究。

卢海元(2004)认为城市农民工人目前实际上处于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陈锡文(2004)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王文韬等(2004)通过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效果难如人意。宫晓霞(2005)指出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屡遭忽视,社会保险不容乐观。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原因研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缺失的根本原因,虽然根据宪法农民工应该享有社会保障权,但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法规(白凤峥。2004);第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边缘性不利于其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迅速、合理地制定(彭宅文,2006);第三,用人单位不够重视或因劳动力成本控制而推卸责任。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维权能力差,有些农民工自己不想或不敢要求参加社会保险(王玉玫2003);第四,地方政府和招商引资部门纵容企业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甚至把不参加社会保险作为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华迎放,2004);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不能适应农民工参保的需要,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周亦乔,2004);第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背后隐藏着短工龄与长保障、工资低收入与社保高消费、高流动与小统筹、保障不足与保障。多余以及期收入与长远保障这五大矛盾(赵立航,2005)。

(2)有关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探讨。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学术界还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论。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够,为城市农民工人建立社会保障会提高国内企业的成本,会降低中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认为土地就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因此不应该业不必要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陈平,2002)。更多的学者认为应该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把农民工社会保障归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内(张启春,2003)。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是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周毕芬、阚春萍,2004)。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民工应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建议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参加户籍所在地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如兰春娣、任保平和杨立雄等。原因如下:(1)允许农民工进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会给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压力。(2)如果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会形成与

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的“三元格局”,形成所谓的农民工阶层,会带来新的、更大的歧视。(3)只有“还乡”才可以使农民工求得生存再谋发展(杨立雄,2004)。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建立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华迎放(2005)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应适应不同就业状况亚群体的情况;李迎生(2001)指出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罗遐(2003)认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朱冬梅提出应设计一套独立的符合农民工特点和需要的社会保险方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根据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建立大范围内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而小范围内又有其特殊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蓝春娣、任保平,2004)。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强教授通过分析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多方力量参与,层层化解矛盾的对策,建立“三条保障线”。首先用工单位为受雇农民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第二条保障线是发挥劳务输出地“劳动服务组织”的作用,第三条保障线是劳务输入地城市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流动人口最低生存保障体制。

另外,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的华迎放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选择》中分析评价了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两种模式;一为广东模式,即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保障框架;一为上海模式,即单独建立一套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办法。他提出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即农民工养老保险可考虑建立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其他险种则进人现行制度,保当期,不承担国企历史债务。并从政策上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指导性意见,以规范各地工作。王保真、王斌提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可以实施土地换保障的办法,扶持农民就业和参保,坚持统帐结合模式,优先建立农民工的大病统筹和工伤保险机制。

(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一,消除认识误区。政府不应当我借口来推卸和回避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所应尽的责任,而且应消除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中存在的制度歧视(周亦乔,2004)。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将农民工分成三类:一类是长期生活在城镇并打算定居的,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使其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社会保障;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蓝春娣、任保平,2004)。

第三,完善立法和相应司法保障措施,以明确保障对象、保障资金筹集、保障标准、保障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组织建设,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周亦乔,2004)。同时,采取相互服务公司的形式,由农民集资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公司。在这种公司中,农民工既是客户又是股东。作为客户,他可以获得公司为他提供的劳务信息等项服务;作为股东,他还可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获得分红。国家给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鼓励开办此类公司。公司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找工、维权、社保等服务,并以这些服务向用工单位或农民工适当收取服务或管理费用(赵立航,8006)。

第四,改革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允许参保职工在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时,不仅转移个人账户余额,而且也转移与本人缴费对应的社会统筹基金,统筹基金转移的数额为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取消农民工退保政策,对社会保险关系无法

转移的,暂时封存其个人账户、保留社会保险关系,待其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再转移或一次性退还本人(华迎放,2004)。此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等救助、补贴制度(郑功成,2002~崔红志。2003)。

(4)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意义。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第一,政治意义:郑功成等(2004)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董理(2001)指出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第二,经济意义:王和、皮立波(2004)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袁志刚(2003)指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第三,社会意义:罗志先(2005)认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快速实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需要,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I它不仅有利于兼顾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王涛等(2005)认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其权益维护,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5)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其他方面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张德明、代艳丽等从法律角度来审视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立法建议;喻均林等从政策角度,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李文琦等从推进城镇化角度。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农民工的概念界定过窄。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对象集中于城市农民工或被雇用农民工身上,而忽略了同为农民工但在乡镇企业就业的本地农村务工人员及外来农村务工人员,也忽略了农民工群体中的自雇者、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

第二,研究在总体上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对农民工的现状分析较多。缺乏对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另外。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状况或趋势研究不够,预测性研究很少。

第三,研究偏于笼统,分化和展开不够。在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方面,所提的政策和措施还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可操作性不强。

第四,缺乏实证性的定量研究。已有的研究中,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如关于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现实需求特征、农民工个体对社会保障缴费的承受能力等。现有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分析上。缺乏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从而导致对农民

工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准,如对土地保障作用估计过高。因此研究结论、政策措施缺乏说服力与可行性。

第五,对于社会保障各方面的研究不均衡。现有的研究过于偏重在社会保险等方面,对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重要部分之一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基本没有涉及。

第六,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条件和影响的讲究不全面。现有研究往往偏好强调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因素,而忽视对其有利条件的分析研究。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研究不够深入。大量研究围绕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研究缺乏深入客观分析。

第五篇:湖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

湖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农民工是我省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有311万人,跨省就业709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采掘、餐饮等行业,为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省政府办公厅与省政府发展中心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赴武汉、荆州、潜江等地深入调研,同时赴广东、上海等地考察学习,在深入分析调研材料基础上,形成本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湖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把加强农民工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湖北的有效途径,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省上下相继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农民工工作办公室,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从组织、机构和政策上对农民工工作予以切实保障。针对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问题,全省各级政府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创新和推动实施力度,全省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农民工参保率逐步提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民工人数逐步增多,农民工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

1.实行政府强制,全面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和《关于湖北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农民工发生工伤后,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逐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劳动保障、安全监管、税务、建设、交通、水利、国防工业等部门加强配合,开展“平安健康活动”,运用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筑工地(生产)许可证发放等行政制约手段,促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交通、水利、矿山、危化、民爆等行业企业为农民工参保。截止2007年12月,全省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达60.5万人,比去年底的13.2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率达358%。

2.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对于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随所在单位参加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相关待遇;对于生产经营困难且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用人单位,按照“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个人不缴费”的原则,建立专项用于支付农民工住院费用的制度,解决其务工期间的大病医疗问题;对于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农民工,按照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医疗保险。截止2007年12月,全省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达到58.5万人,比上年底的34.8万人增加23.7万人,增长率为68%。同时,鼓励农民工在务工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自愿参加所在地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目前我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达到80%。一些地方还实现了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间的有效衔接。

3.不断改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稳步推进。针对农民工工作性质不稳定,流动性大等特点,全省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探索适合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措施和办法。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用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随同用人单位参加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种是针对从事个体经营和自谋职业的灵活就业农民工,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略低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享受待遇与城镇职工一致。潜江市在社保机构设立了进城务工农民工缴费专门窗口,开辟了用人单位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参保缴费的绿色通道,使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得到了较好的维护。据统计,目前潜江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有15989人,参保率63.2%。

4.实行免费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农民工积极就业。全省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在劳动力市场开设了农民工服务窗口,免费提供求职登记、培训、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据统计, 2007年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3.3万人,新增转移就业93万人,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6.63%和116.25%。组织农民工技能鉴定32.3万人次,发证31.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6.3%。武汉市政府为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全市开展职业技能素质培养、法律素质培养等系列主题活动,制订实施农民工技能就业创业规划和计划,引导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目前为止,先后有8万名农民工参加了免费技能培训。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还没有实现广覆盖。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农民工目前最迫切需要得到保障的两个险种。一方面,由于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采掘等行业,从事 “脏累差”的体力劳动,面临巨大的劳动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城市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让收入在底层的农民工无力承担。目前,虽然我省在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参保人数有了大幅增加,但从覆盖面来看仍然不够大,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只有19.5%和18.8%。武汉市现有农民工近100万人,截止2007年9月底,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只有25747人,参保率仅2.57%。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农民工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屡有发生。

2.农民工养老保险还没有真正体现“老有所养”。养老保险是一种长期性保险,我国现行政策规定参保人必须连续缴费满十五年,并且达到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后才能够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相对而言,农民工是总体上年纪较轻的群体并且具有高流动性。据统计,农民工跨省流动作业的超过50%,在一个企业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不到30%,在一个地方工作不到一年的占40%。这就与养老保险的缴费长期性形成了一对矛盾,在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最早的深圳市,目前享受到养老保险退休金的12.74万人中,非深户籍仅230人,真正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少之又少。并且由于国家养老保险转移政策的局限,农民工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非常困难,农民工在流动或回乡时一般都选择了退保。资料显示,全国农民工平均退保率达40%,仅2007年,深圳市就有83万名农民工退保。农民工养老保险还未能真正发挥其“老有所养”的保障功能。

3.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权益保障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被征地农民15万人。他们在耕地被占用时主要实行的是一次性货币或实物补偿政策,我省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这一群体的矛盾和隐患日益突出。他们既失去了赖以生存和保障的土地,本身素质技能又不高,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固定的工作,很多人仅靠补偿金度日,收入较被征地前大幅下降,生活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省内一些市州正在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研和政策制订工作,但由于省里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许多地方反映在政策上缺乏依据,难以操作,一是担心自己先行出台的政策与省里将来出台的政策相冲突;二是担心将来政策调整会导致前后政策不一致,不好衔接。

4.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突破。一是目前我省农民工培训涉及劳动、农业、工会、妇联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培训补贴政策不一致。并且我省规定农民工在当地参加培训,并在当地就业后才能享受培训补贴,受这一政策制约,许多在当地参加培训而未能在当地实现就业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免费培训政策。二是许多培训机构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实习场地和师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很多由于补贴少,只提供短期培训,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三是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观念淡薄,只重视高层人才的引进,忽视一线技工的培养,对职业培训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

使用不培训,没有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作用。

5.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开展有限。相对而言,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是我省农民工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的弱势险种,农民工参保非常有限。武汉市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为2.36 %和3.73 %。而农民工由于其工作性质和自身素质技能的原因,是失业的高发生群体,据调查,武汉市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曾遭遇过长达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失业。同时,城市高昂的子女生育费用也让广大育龄女性农民工对于在城市生育望而却步。并且根据我省的相关政策规定,这两项险种的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农民工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可享受相关待遇。扩大这两项险种的覆盖面,对于提高农民工参保积极性,充分感受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和政府的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6.社会救助制度在农民工群体存在空白。我省已基本建立了惠及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针对城镇居民,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农村居民,有农村低保制度。而农民工群体,在社会救助制度上还存在空白,由于他们是农村户口,在城镇就业的特殊身份,针对城镇居民和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均未能将他们覆盖在其中。当他们出门在外打工,面临生活上的特殊困难时,无法从政府和社会获得救济和帮助。

(二)原因分析

我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民工作为户籍在农村, 在城市工作的人员长期被排斥在城市居民之外,处于城市边缘,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从具体原因上分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由于除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外,涉及到用工单位的社会保障都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基础上,只有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用人单位才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因此,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是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减少成本,不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从荆州市对2639家企业调查的情况来看,劳动合同签订率只占农民工总数的28.7%。有些即使已经签订了劳动合同,其内容也不够规范,履行也不够到位。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对自身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认为签劳动合同束缚了自己,直接导致了自身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二是素质技能偏低,参保意识和缴费能力较弱。农民工普遍素质技能偏低,据统计,武汉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到全部农民工总数的63%,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只有4%。另据武汉市劳动保障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19家企业1.35万农民工中,只有20%左右的农民工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素质技能偏低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待遇较低的工作。在武汉市,农民工平均年收入只有城镇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0%。这样的工资水平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无力承担社会保障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再加之农民工对社会保障认识不够,参保意识不强,很多都以打工赚钱为主要目的,有的农民工为增加现时的工资收入,甚至要求雇主或用工单位将应缴纳的保险费随工资发放,而不愿参保,体现出“落袋为安”的短视心理。

三是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养老保险以县级统筹为主,还未实现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农民工在不同省份、区域间流动必须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但国家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只能转移个人缴费部分,社会统筹部分只接续,不转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地政策、制度不统一,养老保险关系很难转移、接续。农民工在离开打工地时一般都选择退保。退保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在退保时只能退回个人缴费部分,原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所缴纳的统筹基金部分不能退回,而这部分既是原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劳动成果的认同,也是农民工个人应享受的保险待遇,因此造成事实上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流失;另一方面农民工退保还会造成农民工退保地社会统筹基金的大量结余。由于农民工流出地主要以中西部地区为主,而流入地则主要是在沿海发达省份,又造成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的失衡,并且农民工年老后一般会回原籍养老,势必增加农民工流出地的养老负担。

四是现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还不够贴近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偏高,农民工无力承担。特别是无固定用工单位,以个人形式参保的农民工,目前我省大部分地方执行的养老保险缴费最低限是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费比例20 %,仅养老保险一项就占到甚至可能超过农民工月均收入的1/5,很多人无力承担。二是养老保险参保年龄限制。现行政策规定参保者必须连续缴费满15年,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受这一限制,部分年龄偏大的农民工被排除在参保范围之外。三是现行制度在操作上不灵活,一般不允许欠缴,如有欠缴,必须补齐欠缴,才能续交养老保险。

四、广东、上海等地农民工政策比较研究

1. 广东省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

在养老保险方面,广东省把农民工纳入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执行统一的缴费基数、比例和待遇计算办法。到2006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703万人,占全省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的36%。在农民工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执行与城镇职工统一的转移办法,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一次性退还给本人,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退保现象非常普遍。据统计,东莞市2004年农民工退保40万人次,平均参保时间仅7个月。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在制度设计层面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二是有利于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缺点在于:一是按照城镇职工的缴费标准,超出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二是由于养老保险还未实现全国统筹,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再加之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农民工返乡后,保险关系无处迁入,退保现象严重。

在医疗保险方面,广东省建立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门诊特定病种和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可通过四种方式参保:一是就业比较稳定,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可随单位统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三是参加外来劳务工医疗保险,如深圳市2005年开始试行深圳市外来劳务工医疗保险办法;四是参加农居民医疗保险,如佛山、东莞、中山等市开展农居民医疗保险,将部分本地户籍农民工纳入范围。在工伤保险方面,自1998年开始实施,2004年根据国务院条例又作了修改完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了农民工流动性强、权益维护困难等特点,具有广东特色。一是确立生产经营地参保原则,由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所在地的市、县(区)负责受理职工的工伤认定申请,解决建筑施工等企业注册地和经营地不同的用人单位工伤认定问题。二是建立了省、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库,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程序,确保鉴定结论客观公正。三是率先实施了重度因工伤残农民工可自愿选择一次性补偿或享受长期待遇方式,解决跨省、跨地区流动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享受问题。四是增加并提高了生活护理等级待遇标准,建立了长期待遇调整机制。

2.上海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

上海采取的是“综合保险型”,将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多种保险放在一个制度框架下统一承办的一种社会保障方式。即把农民工的工伤、养老、医疗作为一揽子保险进行统一保障;规定使用农民工的单位必须按本市职工上年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按照12.5%的缴费比率缴纳综合保险费,其中5%用于养老补贴;农民工连续缴费满一年,即可获得一份老年补助凭证,其额度为本人实际缴费基数的5%;在男子60岁,女子50岁时,可凭证到户籍所在地的商业保险公司约定的机构领取老年补贴。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明确了企业的责任,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运转,解决了农民工社会保障转移难的问题;三是减轻了政府的责任,新制度不再背老制度的包袱。缺点在于:一是社会

保险采用商业化方式运作,只能是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权宜之策,保险费给了商业保险,割裂了其与基本社会保险的关系,也影响社会保险的整体运行;二是从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社会资金流向商业保险公司,不利于城市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

五、推进我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来源:湖北决策咨询网

综合比较广东、上海两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在推进我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坚持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坚持在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以低进低出、渐进式过渡为原则,不断探索更加灵活、科学适宜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要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发展农民工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工紧急社会救助制度。

1.以贯彻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规范的用工关系。新的《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省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以深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和农民工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劳动部门要加强与安全生产、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对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交通、矿山、危化、民爆等高风险行业企业不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不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投标。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否则不予以通过安全检查,力争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的农民工100%纳入工伤保险,全省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议省级劳动行政部门进一步明确建筑行业农民工参保办法,采取项目参保形式,由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时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一次性拨付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参加工伤保险,并一次性向社保经办机构缴纳,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接机制,农民工患大病不愿或无能力在城市治疗的,可采取相应措施,将大病医疗保险关系和资金转入农村合作医疗,或一次性提供住院医疗费用补贴,农民工返回原籍时,根据其本人意愿将个人账户资金一次性发给个人,或转作其参加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切实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要。

2.探索改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确保农民工“老有所养”。针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缴费比例偏高的实际情况,建议进一步改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在农民工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上适当放宽,鼓励农民工按现行最低缴费额度(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的同时,允许他们按实际收入的60%作缴费基数;在缴费时间上进一步放宽,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按月缴纳方式,允许间断,不强求补缴,享受待遇时,按月累计达到15年即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问题,一是建议我省尽快实现省级统筹,在省内尽快实现社会保险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同时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首先解决省内流动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问题;二是改革农民工劳务输出管理模式,组建劳务输出公司派驻农民工流入较多的地区,进一步加强异地农民工管理和维权服务。劳务输出公司作为一个单位在当地劳动部门登记,当农民工发生流动转移时,将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劳务输出公司托管,当农民工年老选择回原籍时,由劳务输出公司与原籍劳动部门协商,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便农民工返乡后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确保农民工能够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实现“老有所养”。

3.尽快建立全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可考虑按照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针对16岁以下的被征地农民,重点给予教育扶持;16-3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侧重于加强素质技能培训,促进积极就业创业,进而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5-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按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其余部分由集

体和当地政府补助。政府补助费从政府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中列支。

4.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技能。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改革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办法和方式,一是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投入,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农民工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同时解除在当地参加培训必须在当地实现就业才能获得培训补偿的限制,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真正享受免费培训。二是在各部门统一补贴办法的基础上,实行分档次补贴,对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和只取得《结业证书》的农村劳动力给予不同档次的补贴,拉开距离,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技术,促进上岗就业。三是在培训内容上,建议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列入培训内容,提高农民工的政策知晓度,增强权益自我保障意识。来源:湖北决策咨询网

5.积极推进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开展,探索建立农民工紧急社会救助制度。要深刻认识开展农民工失业和生育保险,建立农民工紧急社会救助制度,对于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缓和城乡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推进工作力度,逐步提高农民工参保率,使更多的农民工在发生失业和生育状况时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保障待遇。探索建立农民工紧急救助制度,当农民工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失业等风险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时,由务工地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性、一次性的紧急救助,保障农民工基本生存和生活权益。

6.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农民工专项统计制度。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平台建设,要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行政村,通过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平台,摸清劳动力底数,即时了解就业和培训信息,方便农村劳动力按需学习和培训,促进积极就业。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资料、数据的管理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针对农民工统计数据缺乏问题,建议明确由统计部门或劳动部门建立农民工专项统计制度,以利于相关部门准确掌握情况,科学合理决策。

执笔:梁亚莉胡金国程正志董慧丽

下载后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的世纪,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1.3亿......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论文doc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逐步城市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亦工亦农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的宝贵资......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农 民 工 权 益 保 障 问 题 的 调 查 报 告 班级:计科1002班 组员: 张奥悦(33)、侯安亚茹(20)、孙李思天(30)、黄 梦(28)青(11)静(26)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张奥悦......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农民工共有 1.2亿,如......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度解析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度解析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许多的农民离开农村,献身于非农产业。农民工这一个群体就顺应着时代发展而生。然而农民工......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五篇范例)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着各类生活风险......

    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究

    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究 我们初步把农民工子女划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随迁子女)三类。在探讨农民子女的社会保障问题之前,首先来关注一下两条......

    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菏泽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滕梓鸥 指导老师 杨 永 摘要:随着农民工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过去的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已经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