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报告
实习报告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基础,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在体制管理和职能定位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全面了解乡镇财政的现状,研究解决乡镇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对乡镇财政职能定位、乡镇财政的管理模式、乡镇财力保障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调查,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政策建议。
走过的路
1983年―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前的乡镇财政。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指出:“随着乡政府的建立,应当建立乡一级财政和相应的预、决算制度,明确收入来源和开支范围。”1986年,又在《关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尽快把乡镇一级财政建立起来。1983年底,财政部对建立乡镇财政试点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地在1984年选择1-2个县进行建立乡镇财政试点。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多数地区在原公社财政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乡镇财政。1985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乡镇财政管理办法》,1991年12月财政部再次发布了《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对乡镇财政的性质、职责、任务、收支范围、管理体制等进一步作出规定。乡镇财政从试点到全面铺开,步入发展巩固时期。
这一时期乡镇财政是基本完整的一级财政,特别是1994年《预算法》的颁布实施,乡镇的财权和支出范围扩大,保障能力增强,乡镇财政相对独立的编制财政预决算,管理预算内、外资金,财政管理职能显著增强。主要履行七项职能,一是负责乡镇财政的预决算和预算执行管理等工作;二是负责农村税收政策的执行和农业四税的征收管理;三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管理和五项统筹的征收管理;四是负责乡镇预算外资金和收费票据的监督管理工作;五是通过安排支出,维持乡镇政府以及各机构的运转,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六是对乡镇区域内财政资金实行统管;七是承担乡镇政府安排的部分工作任务。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普遍实行“双重”管理,机构和人员同时受县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领导,机构得到健全,人员得到加强,属一级实体财政。使乡镇财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观,乡镇人员素质普遍提高,保障了乡镇财政职能的履行,也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行,也给乡镇财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分税制”后形成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财政“分灶吃饭”的格局,一级管一级,财力向上集中,乡镇财政只能听命于上级,其财权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以及发展的激情与冲动被无节制地用到农民头上,导致农民负担大大加重,乡镇干部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各项建设负债累累,乡镇财政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乡镇财政管理受税收征管体制影响较大,乡镇财政既管不了收钱的,也管不了花钱的,财政职能作用被局限于收收支支的框架内,资金监管和服务职能得不到发挥,乡镇财政基本建设处于停滞局面。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乡镇财政。2002年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通过正税清费,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调整了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体制与分配关系。在这一场改革中,乡镇财政干部做宣传、搞测算,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农税村费改革后,随着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乡统筹等税费的取消,以往乡镇财政所组织财政收入这一主要任务大大减轻,仅剩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两个税种。与此同时,随着县乡财政体制的调整、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项目和数量急剧增加,几乎项项关系民生,支出管理责任重大。从当前乡镇财政发展的实际看,乡镇财政的财力和资金量呈持续增加趋势,支出管理型的特征十分突出。
二是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乡镇财政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保证乡镇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通过规范的预算编制、合理的资金分配,以维持最低层次的社会管理需要。随着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大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通过乡镇财政下达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直接针对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多,乡镇财政不可替代的承担了这些资金的兑付落实工作。过去“征粮催款”的现象一去不返,面对面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的显著特征。
在转型的过程中,我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采用的是预算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县乡联网”,取消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职能,撤销所有账户,统一开设县财政专户乡镇分账户,将乡镇预算内外收入纳入县财政统一管理,实行综合预算,保证乡镇既得财力不变,对乡镇的财政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和拨付;对乡镇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报账制,由县乡财局集中核算。其特点是,县为乡镇编制预算服务,资金实行统一调度,账户统一设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村级财务纳入了乡镇财政管理范围。
当然,由于处于转型时期,受经济、体制、政策等条件的限制,乡镇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乡镇已不是一级完整的政府,事实上正在向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逐渐过渡,没有独立的财权,财力依靠上级的转移支付,花钱靠上级拨付,要钱成了乡镇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经费处于缺口状态,常常是“等米下锅”。
路在何方
我们通过调研,梳理出现阶段乡镇财政的五大特点和存在的五个问题。
乡镇财政凸现的五大特点:
一、填补了为农服务与综合协调两个“空位”。乡镇财政为农服务职能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了乡村两级财务管理职能。乡镇普遍增添了农村财务服务内容,基本做到了同一财政所一块牌子,一套人马,多项职能。建立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和村财乡管制度,财政所负责乡镇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同时为村级财务管理提供代理记账、会计核算、监督、财务公开等服务,并与经管站一起承担了村级资金的审计工作。这一制度的建立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首肯,也得到了村级干部的欢迎,还干部了一个清白,给农民了一个明白。二是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一折通、一卡通”发放体系,建立了涉农补贴发放的“高速路”,保证了涉农补贴的发放,做到了服务群众更直接、更有效。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农民的各类补助也越来越多,乡镇财政职能随之适应,及时填补了这个“空位”。乡镇财政所承担了涉农补贴发放的大量工作,尤其是“一折通”发放机制的建立,乡镇财政通过核实享受对象、公示补贴名单、逐户兑付落实等程序,有效地解决了涉农补贴发放中存在的虚报冒领、兑现不及时等问题,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节省了大量的发放成本,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为乡镇财政赢得了荣誉。
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综合协调职能也相应增强,乡镇财政所在配合乡镇政府协调各类资金,参与乡镇经济规划、决策,组织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职能不断增强。这两个“空位”的填补,架起了政府与群众连心的桥梁,沟通了公共财政与百姓的生活,成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标志。
二、肢解了预算与监督两个财政管理“本位”。一方面,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职能严重弱化。税改后,原在乡镇财政支出的乡村道路建设、乡镇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教师工资、农村卫生医疗、计划生育和民政优扶等支出陆续上划到县财政预算支出或有关职能部门拨付,乡镇财政只负责政府机关及有关站所的支出管理,支出范围窄,预算调控余地小。特别是随着“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施,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支统管后,县财政在实际意义上包揽了乡镇的预算,预算多少是多少,完全视县级财力而定。乡镇预算管理职能已基本丧失,乡镇财政所也基本上成为县财政的报账单位和“出纳员”。另一方面,乡镇财政监督乏力。下达乡镇的涉农补助资金增多,但分属财政、民政、林业、农业、教育、计生等多个部门,资金分散,多头管理,乡镇财政无法实施有效监督。由于部门利益的驱使,大量的涉农项目资金仍归县级部门管理,实施县级“报账制”。县财政监督“离的远”,乡镇财政监督“看不见”、“摸不着”,使本属于乡镇财政管理监督的职能严重被肢解,资金使用监督“缺位”问题突出,容易形成管理“真空”。
三、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支出责任两个“缺位”。目前,我县乡镇多属补贴乡镇,基本财力靠省县转移支付,自身难以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和较为贫困的乡镇,由乡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更无从谈起。由于财力限制,乡镇的支出责任也严重淡化,支出的依赖性和随意性并存。目前县乡财力分配形成一种事实上的“财政承包体制”,县级财政“越俎代疱”,造成支出责任上移,对乡镇政府缺乏激励政策,难以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乡镇政府用钱“外向型”思维严重,“内敛型”思考缺乏,责任意识淡化。要钱成了乡镇领导的主要工作,要不来就借,借不到就欠,寅吃卯粮。报账成了财政人员的主要任务,只要账上有钱,想方设法要报出来。同时,乡镇工作任务以及政策要求与支出责任不对称,农村债务仍成增加的趋势,乡镇难以落实管理责任。财政对各项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一定几年不变,受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现象,容易形成政府债务。另外,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村级组织在落实国家惠农政策项目、兑现涉农补贴、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承担了大量的办公费用,形成了隐性债务。这两个“缺位”的存在,根源在财力,关键在发展,相信通过县乡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乡镇当家理财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会不断增强,做到职能履行上的不缺位。
四、带来了非税收入管理与资产管理两个“虚位”。一是非税收入管理职能落不到实处。由于机构上划,在乡镇中的行政执法权(如公安、司法、计划生育执法权等)大多直接或间接掌握在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手中,特别是乡镇中小学上划县级管理后,学校的收费资金自收自用,自行报账,脱离乡镇财政监督。二是国有资产管理落不到实处。乡镇大部分单位由县级部门主管,乡镇上划单位的资产同乡镇财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县级财政“鞭长莫及”,乡镇财政“有职无权”,一些单位随意处置资产,存在资产流失现象,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上的严重脱节。
五、形成了工作和指导上的两个“错位”。一是对乡镇的业务指导的错位。县乡财政之间,无论是制度设计与建设,还是资金的安排,乡镇都依附于县级,县级财政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和建设,既有力不从心的财力限制,又有条块之间的利益纠葛,难以形成对乡镇财政的统一协调指导,不利于乡镇财政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乡镇财政干部工作时间的错位。由于乡镇财政人员的管理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行“双重管理”,出现大量的时间奔波在报账的路上,挖空心思找发票,多重审核签字,行政成本过度增加。
乡镇财政存在的五方面困难问题:
一、职能定位不清,影响财政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势在必行。如不及时从制度上规范与管理乡镇财政工作与人员,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的“缺位”、“空位”、“错位”等现象,不利于党在农村各项财政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利于乡镇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理清职责,落实责任,加强和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期望,更是基层财政工作者的呼声。
二、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乡镇财政人员不堪重负。一些财政所长反映,由于涉农补贴涉及到农民个人的直接利益,发放工作做不好,影响较大,发钱比收钱还难。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一名财政干部甚至要管理多个账户,加之会计核算行政干预仍然较多,也人为地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
三、人员大幅度减少,资金安全风险大。乡镇财政人员不足,造成干部兼职较多,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管理、监督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且人员分布也不均衡,距离县城较近或规模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人员多,比较偏僻的乡镇人员少。一部分乡镇不足三人,有的甚至只有2人、1人,致使人员配置严重失衡。
四、缺乏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乡镇财政干部专业人员少,年龄偏大,工作技能和素质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乡镇财政人员的培训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培训大多是有针对性的工作培训或单项业务培训。省、市两级财政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乡镇财政人员的培训基本脱位;而县级培训,由于师资、经费等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以及队伍的建设亟待关注。特别是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个别乡镇财政人员惟恐损坏电脑,干脆不开机,电脑成了摆设,远程信息化网络作用不能发挥不了,手工操作容易造成二套帐。
五、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取消农业税之前还有相应比例的业务费留给财政所,现在没有了,日子更紧了。乡财局和财政所的人对此都有同感。同时,乡镇财政所办公、住宅条件较差,原来是标准化的财政所,现在时过境迁,长期无人关注乡镇财政自身建设,加上经费紧张,房屋维修资金缺乏,影响了基层财政干部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大部分财政人员过着“四点一线”(乡镇政府、财政局、家里、路上)的“游牧”生活。
路在脚下
基于实际调查和分析,结合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乡镇财政的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机构人员建设等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在乡镇财政体制建设方面,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的重要性,将乡镇财政建设纳入省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议省财政结合全国财政体制的总体构架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通过调整体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等手段,逐步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问题。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各乡镇发展水平的不同,分类指导和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满足不同类型乡镇发展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收入增长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可参照省直管县财政做法,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经济欠发达、收入规模小、收不抵支的,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乡镇财力缺口由县级弥补,以保障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
在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方面,要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
一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县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力,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适应形势和县级财力的变化,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调整,公开透明地编制部门预算,使乡镇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乡镇要钱的冲动,落实乡镇支出责任,克服等靠要思想,减少支出的随意性。要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使部分乡镇财力无法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逐步缩小乡镇之间的差距,使各乡镇的财力相对均衡。县对乡的财力补助要按工作、时间进度及时拨付。同时,建议县级财政部门建立统发公共事件财力补助制度,对农村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予乡镇必要的财力支持。
二要规范“乡财县管乡用”工作。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从制度上确认乡镇财政是乡村财政财务核算工作的唯一合法主体,制定统一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合理人员配置,发挥核算监管作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控制乡镇债务风险,为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创造一个“清晰、透明、互信、和谐”的财务管理环境。
三要强化资金管理监督。首先要赋予乡镇财政履行资金监管的权利,乡镇财政要从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到资金的拨付、工程的验收、跟踪问效等进行全程监管,及时发现并纠正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各类项目的专项资金,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县乡两级报账制。对于实施范围广、涉及多个乡镇的项目在县级报账;在一个乡镇范围内的实行当地报账。第三,在乡镇设立“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在乡村范围内实施的项目资金,县财政按照项目属地将资金拨付到乡镇专户,由乡镇和职能部门共同履行组织项目实施、监管资金使用,并按项目进度将资金拨付到施工单位。
四要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实行非税收入征管查处相分离。在农村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实行收缴分离,由执法部门出具收费或罚款凭证,按照属地原则,就近缴入行为发生地乡镇财政,作为乡镇财政的非税收入,纳入乡镇一级预算管理。
五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大力实施支农资金整合。对涉农补贴项目资金统一在乡镇设立专户,在乡镇报账。涉农资金发放上,县级财政要对乡镇给予一定的预拨资金,以解决兑付时间紧、任务重而带来的困难。整合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形成大类项目,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按大类项目分配资金,形成支农的合力,降低管理成本。
六要逐步清理并减少配套资金要求,控制乡村债务增长。各类建设要求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的项目多、配套比例大,建议上级减少对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乡村支出压力,给乡镇财政控制债务留出空间。
在乡镇财政机构和人员建设上,可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实行垂直管理。在乡镇财政机构设置上,全县应实行统一模式,建议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统一称“辰溪县XX财政所”,或按经济区划成立乡镇财政分局。坚持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的领导,县级财政管理部门统管乡镇财政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所人、财、物由县财政局归口管理,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工作以及德能勤绩年度考核、职务任免、工作调动要充分征求所在地党委、政府的意见。在思想教育和党的建设上,由县财政局和乡镇共同负责,财政所长必须参加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以促进其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对中心工作的把握,从多方面提高乡镇财政的整体功能。
二是落实对口指导责任。在省级财政部门设立乡镇财政管理机构,或挂靠在相关处(室),负责对乡镇财政的指导,履行贯彻落实制定政策、规范县乡财政体制、监督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监督乡镇范围内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开展干部培训、支持乡镇财政建设和发展等职能。县乡财局负责落实对乡镇财政所的管理、考核、监督和业务培训等职责。
三是加强人员配备管理。根据业务量大小,合理配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人员在财政所内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作量不同,实行交叉任职。增强乡镇财政的人员流动,规定在同一地方任职达到规定的年限后,要进行交流调动。要有计划地对乡镇财政所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财政所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增加对乡镇财政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提高财政自动化办公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乡镇财政自身建设。乡镇财政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分工负责制、目标考评制和廉政勤政制度,做到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考察乡镇财政的演变过程,给我们五点启示:
启示之一,乡镇财政职能是乡镇政府职能的集中体现,强化其“当家理财”的作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乡镇政府职能的履行必定要以乡镇财力做保证,乡镇财政职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政府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增强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给予更多的财政自主权,才能充分调动其增收节支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国家惠农政策的传导者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更好地发挥国家赋予的基层政府的职能作用。另外,乡镇财政收入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这是强化乡镇财政“当家理财”的又一因素。
启示之二,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现其管理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有利于促进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定位职能、明确职责、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可以保证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实现乡镇一级财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启示之三,突出乡镇财政的服务职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乡镇财政职能,服务是根本,发展是关键。我国从上到下正在构建的公共财政体制,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旨在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在当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客观上乡镇是一个直接服务于农村、更贴近和了解农民,能引导农民从事生产经营和建设的高效率的不可替代的基层政权组织。因此,突出乡镇财政的服务职能,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保服务,既是乡镇一级财政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启示之四,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是实现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的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通知》和《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行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见》两个文件的出台,使我们看到了强化乡镇财政管理的曙光。
启示之五,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不一,税费改革前后的乡镇债务、经济状况复杂等农村事务县政府难以直接管理,而作为最底层的乡镇财政有着与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提高财政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对于如何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保稳定、促发展、正确贯彻党的惠农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历史阶段基层财政、乃至基层政府的重要职能。
第二篇:财政报告
闫集乡乡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财政预决算报告(草案)
各位代表:
我受乡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同时,请其他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乡上下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乡经济社会继续呈现持续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一年来,我乡财税部门紧紧依靠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乡财政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良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国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11年区政府下达我乡财政收入预算任务万元,其中地税收入任务万元,国税收入万元。2011年在外部环境多变、行业波动较大等情况下,我乡预算内财政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过努力,全乡完成国家预算财政收入万
元,占预算数的%,比2010年实际完成数万元增加万元。分项收入情况如下:
1、“两税”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
2、地税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
3、国税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
(二)2011年财政总支出万元,分项支出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万元,主要用于共产党、人大、政府办公相关机构事务和统计、财政、计划生育支出;
2、文体体育与传媒支出万元,主要用于文体活动支出;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万元,主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万元,主要用于城乡社区管理支出;
5、农林水支出万元,主要用于农业、村级组织补助、水利、抗旱支出。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2年我乡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本届人代会确定的目标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地方财源建设,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上述要求,按照“积极稳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12年我乡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2012年,我乡财政预算内收入预算任务万元。乡级预算内支出安排万元,分项支出如下:
一般公共支出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万元;农林水支出万元。
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是通过反复测算后确定的,支出预算安排很紧凑,财政各项支出需求与社会发展事业建设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有很多需要支出的项目没有列入当年预算,以构建和谐闫集为出发点,考虑了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要求,安排了当年预算。
三、为圆满完成2012年财政预算而努力奋斗
2012年是 “十二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大一是要大力培植税源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力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继续规范财经秩序,提升财政监督质量。在闫集经济社
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亟需安排支出的地方很多,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与财政供给的可能性会有较大的差距,财政收支之间的矛盾仍将存在。为此,在新的一年里,对于有限的财政资金,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闫集的和谐发展之中。
各位代表,2012年的财政预算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但我们坚信,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指导下,通过全乡上下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一定会圆满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闫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广州市2003财政报告
广州市和市本级200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 期:2005/12/29
——2004年3月24日在广州市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 郭锡龄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广州市200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3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严格依法理财,努力增收节支,积极化解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财政改革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经秩序继续好转,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预算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4.77亿元,为市代编预算259.88亿元的105.7%,超收14.89亿元,比2002年决算数237.95亿元(按2003年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收入口径计算,下同)增收36.82亿元,增长15.5%。其中,市本级收入完成133.63亿元,为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预算131.15亿元的101.9%,超收2.48亿元,比2002年决算数122.07亿元增收11.56亿元,增长9.5%;区、县级市收入完成141.14亿元,为代编预算128.73亿元的109.6%,超收12.41亿元,比2002年决算数115.88亿元增收25.26亿元,增长21.8%。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70.09亿元,为调整预算406.67亿元的91%,比2002年决算数326.67亿元增支43.42亿元,增长13.3%。其中,市本级支出完成153.31亿元,为调整预算184.51亿元的83.1%,比2002年决算数141.62亿元增支11.69亿元,增长8.3%;区、县级市支出完成216.78亿元,为调整预算222.16亿元的97.58%,比2002年决算数185.05亿元增支31.73亿元,增长17.1%。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2003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省的税收返还67.01亿元,各项补助31.25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含上年结余)0.65亿元,调入资金及上年结余收入(含结转使用支出)38.4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412.08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加上上缴中央、省支出1.49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27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安排支出(含结转下年支出)0.65亿元,调出资金2亿元,全市财政总支出375.5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6.58亿元,减除其中结转下使用支出32.04亿元及待结算资金2.2亿元,净结余2.34亿元。
2003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省的税收返还67.01亿元,各项补助31.25亿元,区、县级市上缴收入5.88亿元,国债转贷收入0.25亿元,调入资金及上年结余收入(含结转使用支出)28.9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266.92亿元;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加上上缴中央、省支出1.49亿元,对区、县级市转移支付支出和专项支出77.74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安排支出(含结转下年支出)0.25亿元,调出资金1.93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支出235.72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1.2亿元,减除其中结转下使用支出27.45亿元及待结算资金2.2亿元,净结余1.55亿元。
2003年市本级基金收入完成18.47亿元,为年初预算12.83亿元(已剔除调入资金1.97亿元)的144%,超收5.65亿元,比2002年决算数16.86亿元增收1.61亿元,增长9.6%;市本级基金支出完成13.34亿元,为年初预算13.37亿元(已剔除对区、县级市转移支付补助支出1.43亿元)的99.79%,比2002年决算数11.42亿元增支1.92亿元,增长16.8%。
2003年市本级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结余收入13.9亿元、上级补助收入5.62亿元和调入资金1.93亿元,市本级基金总收入39.92亿元;市本级基金支出加上对区、县级市转移支付支出5.17亿元,市本级基金总支出18.51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21.41亿元,如数结转下使用。
(详见附件1表一至表六,附件2表一至表二。全市财政决算尚在汇编中,上述数字以决算汇编并经省财政厅批复为准,届时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略高于GDP增长,但增幅趋平;二是各级财政收入不均衡,各区、县级市间收入增幅悬殊;三是上缴中央、省的共享税收入继续增长,全市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同步增长;四是农口、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支出符合有关法定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我市近年来注意加大财政支出管理力度,强调财政资金使用的约束和分配秩序,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大大减少了部门资金的沉淀。但在财政拨款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程序更为规范的同时,也使得专项拨款进度总体上显示缓慢,需要在今后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我们去年着重抓了如下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措施,全力抗击非典疫情
2003年,我市财政收支面临相当严峻的形势,财政收入在维持多年高速增长后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加上所得税分享改革、非典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收入增幅从5月开始持续下降。
为扭转收入增幅下降的不利局面,我们振作精神,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特别是促进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小的税收尽可能增长,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使增值税在起征点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比上年增长10.6%,个人所得税增长19.8%。同时,通过积极挖掘非税收入潜力,加大国有资产收益征缴力度,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格对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的监管,有效促进了财政收入增长。
另一方面,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年初预算除科技、教育、农业等法定支出以及人员工资、重点项目建设、帮助解决困难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等支出外,对一般性支出全面压减5%。8月,根据形势变化再度压减政府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后4个月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支出额5%(平均计算),压减一般预算支出1.08亿元。此外,还通过调整特供煤、限价肉补贴方式,减少支出3500万元。对储备粮管理继续引入竞争机制,比原承储方式节省财政补贴近3000万元。财政投资评审从工程概、预、结算扩展到土地开发成本、危房改造等领域,全年核减开支4.39亿元,平均核减率10.5%。针对财政专项拨款总体进度偏慢、增支因素较多的状况,及时采取了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
支出结构的调整,充分保障了抗击非典疫情等重点支出需要。全市安排非典专项资金2.56亿元,实际拨付1.99亿元,其中市本级分别为1.8亿元、1.41亿元,为防治非典、加强公共卫生及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市还根据中央、省出台的抗非典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税费优惠办法,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税费减免,帮助其渡过难关,由此全市减少税收12.29亿元;同时,对受非典疫情影响严重的旅游企业安排900万元特定贷款财政贴息,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重点项目保障力度。市本级财政全年投入地铁建设及还本付息资金60亿元(含土地出让金),国际会展中心3.16亿元,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工程6.85亿元(含预算外资金),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拨付大学城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及建设资金45.51亿元,满足了建设所需资金;对“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等项目予以充分保障,拨付7486万元用于危房改造,保证了“民心工程”的实施;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2.37亿美元用于整治珠江流域环境污染和建设广佛路放射线。
加大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为了落实中央支持再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再就业专项资金1.14亿元,比上年增加5305万元;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安排3000多万元用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制订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办法,安排资金5000万元,健全了再就业资金管理制度;将自收自支和部分财政核补事业单位的离休人员纳入到医疗保障范围;完善了低保救济对象基本医疗和重大疾病救治办法,安排基本医疗和重大疾病救治资金1535万元,对企业伤残军人、移交地方管理的军队离休干部提出了财政保障措施,提高了优抚对象生活标准,建立了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安排1350万元建立了农村卫生专项经费,对困难地区公共卫生项目和农村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给予了适当补助。
保障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投入。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市本级教育支出8.1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市本级安排“麻雀学校”改造和示范性高中建设专项资金4.82亿元(实际拨付1.2亿元);市本级拨付科技三项费用3.49亿元,立项支持了535个项目,用于科普、科研实验室设备更新改造、技术创新和社科研究的支出有新的增长;对群众文化、艺术团体、文物维护等投入不断增加,市本级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7%,有效改善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条件;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设施项目建设,对举办亚洲体操锦标赛及参加第五届城运会等经费给予重点保障,促进了体育事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全部符合法定要求。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通过对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行调研,提出了改革方案;推进了企业授权经营、资产重组、清产核资工作,企业改组上市,规范了国有产权转让;制定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办法,开展了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和从公务员中选派财务总监工作;制订实施了《广州市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管理暂行规定》,全年完成企业产权(资产)交易项目116宗,涉及资产总额近60亿元;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的60多家单位作出了行政处罚。
促进各类企业发展。筹措企业国债配套资金1748万元,争取上级财政安排国债专项资金3496万元,拉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约3亿元;豁免、核销国有企业用于安置职工等方面的财政周转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借款3.28亿元;制定《广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试行方案》,市本级拨付企业挖潜改造资金9065万元(含技改贷款贴息资金4123万元),其中用于民营企业1639万元,争取上级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180万元、挖潜改造资金4349万元,推动了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的调整,促进了外贸出口有效增长。
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市本级用于农口的一般预算支出6.1亿元,其中转移至区、县级市的支出达2.9亿元。安排5000万元用于首批5个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总体规划的制订,以及基础设施、功能区等硬件建设;安排9455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投入4366万元用于农村实施“五通”工程,投入6422万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改善了生活和生产条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由上年下降为7%进一步再下降到6%,取消农业税附加,农民负担在上年基础上再减轻25%;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6650万元,保障了镇级机构、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需要。
(三)稳步深化财政改革,促进管理体制创新
部门预算改革有新进展。2003年市本级137个一级预算单位及677个基层预算单位继续全面编制部门预算,其中上报市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一级预算单位增加到15个,基层预算单位增加到191个,编制质量逐步提高;印发了《部门预算编制规范文本》,确定了公用经费和车辆经费定额标准,预算进一步细化;强化部门预算刚性,规定部门预算一经批复,任何部门和单位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对未列入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财政一般不支付资金,对违规发放补贴的单位相应扣减下一公用经费;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2004年部门预算提前到2003年7月起部署,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单位增加到30个,基层预算单位增加到318个。部门预算改革增强了政府预算的统一性、严肃性、科学性,为完善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创造了条件。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市本级在对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及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贴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对15个一级预算单位及其191个基层预算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从制度上规范了资金拨付程序;坚持按工程和采购进度拨付资金,对未实现支出的资金由原保留在相应预算单位账户改为全部保留在财政国库或专户上;为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顺利开展,举办了试点单位业务培训班,对试点单位资金账户进行清理,统一开设了授权支付的零余额账户。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大大消除了财政资金层层转拨的弊端,提高了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强化了对资金的调控和监管。市本级全年完成财政直接支付额145.46亿元,授权支付额25.46亿元,占市本级预算内、外财政支出总额的46.68%,财政资金运行趋于优化。
政府采购工作稳步推进。以《政府采购法》为依据,制定了全市政府采购制度实施方案;加大政府采购制度宣传,组织局级领导干部、政府采购单位负责人约3000人进行轮训;制订新的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规范了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集中采购范围从上年的55项增加到80项;依法理顺管理体制,完成了市政府采购中心与市财政局分离工作,增列市信息招投标中心为集中采购机构,促进了区、县级市采购中心职能转变;制定标书范本,开发政府采购网络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对采购活动各环节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全年全市政府采购额(未含财政性基建项目)25.12亿元,同比增长50%,节约率达10.8%。
收支两条线改革不断深化。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收(罚)缴分离,全年委托银行代收款近100亿元;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了对土地出让金、非经营性路桥车辆收费、住房资金和公积金、彩票公益金、学校收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及时做好新版财政票据换版工作,严格按票据使用范围进行监管;社保基金收入(不含番禺、花都区,增城、从化市)全部划入市级财政专户,2003年征收率97.14%,比上年提高3.14个百分点,社保基金收入101.23亿元,支出71.89亿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但由于财政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服务对象既涉及数百个预算单位也涉及大量工程施工单位、设备及劳务供应商,资金性质既包括预算内资金也包括预算外资金,资金拨付区域既有本市也有省外,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需要各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配合,以共同推动改革,规范管理。
(四)突出财政监督重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全年安排专项资金检查32项,涉及外资企业场地使用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城建维护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教育配套资金、水库移民粮差补助资金、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内容;共查出违规金额1.67亿元,其中应收缴财政资金7864万元,追回已发放给个人的违规资金256万元;对部分单位挪用挤占专项资金、设置“账外账”、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及时作出了纠正,并依法依规对违规问题严重的单位及责任人给予了行政处罚。
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对薄弱的状况,集中对市本级财政核拨、核补经费和实行收支两条线返拨经费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在普遍自查基础上对其中财政拨款数额较大的58家单位进行了重点抽查。这是我市多年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针对性最强、抽查面最广、参检人员最多的一次,既在强化财政监督方面收到了实效,又为全面规范事业单位管理提供了依据。
为增加财政管理工作透明度,除预算报市人大审议外,还向市人大常委会上报了预算外资金执行情况及计划安排,对预算重要调整事项也严格按程序报批;推行政务公开,开通和完善了广州财政网和各专业网,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按规定公开财政预算及执行、重要专项经费使用、重要项目招投标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注重财政内部监管,组织清理了财政资金暂存和暂付款;探索财政内部网上监督新模式,为加强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监督创造了条件。
为确保统发津贴制度不走样,协同市纪委对51个市直单位执行制度情况进行检查,查处违规资金1403万元,对问题严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理,维护了统发纪律的严肃性。
二、2004年预算草案
(一)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4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部署,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征收管理,努力增加收入;贯彻落实中央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出口增长;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逐步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规范、透明,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并考虑出口退税机制等各项改革和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2004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276.5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收29.63亿元,增长12%。其中市本级收入计划138.6亿元,增收14.9亿元,增长12%;代编区、县级市收入计划137.9亿元,增收14.73亿元,增长12%。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6.5亿元,加上中央、省税收返还83.5亿元(其中出口退税返还基数待省核定)、专项补助9.01亿元和调入资金1.59亿元,减除专项上解省3.75亿元和调出资金2.02亿元后,全市可支配财力预计为364.83亿元。其中市本级166.17亿元,区、县级市198.66亿元。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理财原则,2004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364.83亿元,比上年调整后计划增支17.95亿元,增长5.2%。其中市本级支出计划166.17亿元,增支9.63亿元,增长6.1%;代编区、县级市支出计划198.66亿元,增支8.32亿元,增长2.5%。
(详见附件1表七至表八)
(二)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1.2004年预算安排原则
(1)财政收入计划增幅不低于生产总值增幅。
(2)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财政支出计划按当年可支配财力安排。
(3)切实做好各项社会保障工作,保持社会稳定。
(4)按要求保证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支出需要;足额安排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津贴经费;继续按年初预算压减3.7%分别用于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和“青山绿地”工程建设。
(5)按照中央、省要求,除按法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外,其他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以集中财力办大事。
(6)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继续调整与贸易有关的扶助政策。
(7)确保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04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38.6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收14.9亿元,增长12%。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计划25.52亿元,增收2.73亿元,增长12%;地税部门组织收入计划80.65亿元,增收9.13亿元,增长12.8%;财政部门组织收入计划32.43亿元,增收3.04亿元,增长10.3%。主要收入项目安排如下:
(1)增值税安排15.78亿元,增收1.75亿元,增长12.5%。
(2)营业税安排33.56亿元,增收4.64亿元,增长16%。
(3)企业所得税安排15.76亿元,增收1.85亿元,增长13.3%。
(4)个人所得税安排8.63亿元,增收1.06亿元,增长14%。
(5)房产税安排8.18亿元,增收0.84亿元,增长11.5%。
(6)城建税安排15.75亿元,增收1.12亿元,增长7.7%。
(7)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83亿元,减少补贴0.24亿元,下降22.7%。
(8)专项收入安排7.31亿元,增收0.5亿元,增长7.3%。其中教育费附加安排6.46亿元,增收0.47亿元,增长7.9%。
(9)国有资产经营收益4.1亿元,增收0.67亿元,增长19.8%。
(10)契税安排10.3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11)行政性收费收入安排11.48亿元,增收1.31亿元,增长12.9%。
(12)罚没收入安排5.8亿元,增收0.64亿元,增长12.5%。
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2004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166.17亿元,比上年调整后计划增支9.63亿元,增长6.1%。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计划安排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76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72亿元,分别增长10.8%和9%。其中,安排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0.5亿元,再就业专项资金1.5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0.2亿元。
(2)增加科教投入。计划安排科技三项费用4.05亿元,增长1%;科学支出1亿元,增长6.3%。计划安排教育支出4.22亿元,增长1%;教育费附加支出2.65亿元,增长21.1%;示范性高中建设专项资金5亿元(未含教育费附加安排0.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
(3)增加卫生投入。计划安排卫生支出3.59亿元,增长6.3%。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其中,安排市属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和环境改造2亿元,农村卫生专项经费和农村改水经费0.2亿元,农村疾病控制网络建设专项资金0.14亿元。
(4)增加文体广播、计划生育投入。计划安排文体广播事业费2.82亿元,增长9.6%。其中,文化事业费1.02亿元,增长1%;计划生育事业费0.33亿元,增长12%。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
(5)增加农业投入。计划安排农口支出4.52亿元,增长12%。其中,农业支出2.86亿元(含中心镇建设0.5亿元),增长12%;林业支出0.89亿元,增长12%;水利和气象支出0.77亿元,增长12%。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
(6)计划安排公检法司支出9.24亿元,武装警察部队支出0.48亿元,与上年持平。
(7)计划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5.08亿元,下降1.1%。
(8)支持“到2010年一大变”工作。计划安排城市维护费5.79亿元(含中心镇建设0.5亿元),增长8.3%。
(9)计划安排基本建设支出11.06亿元,与上年持平。
(10)计划安排“青山绿地”工程专项经费0.4亿元,加上压减年初预算安排0.6亿元(按年初预算0.7%计算),共安排1亿元。
(11)计划安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8.81亿元,加上压减年初预算2.81亿元(按年初预算3%计算),共安排11.62亿元。
(12)预备费计划安排1.5亿元,与上年持平。
(详见附件1表九至表十)
(三)市本级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04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纳入2004年我市市本级基金预算编制范围的项目包括:养路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新菜地开发基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政府住房基金、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据此,2004年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安排16.55亿元,比上年调整后的执行数增收0.48亿元,增长3%;加上调入资金(城建税15%及工商两费等3%部分转作地方水利建设基金)2.06亿元,总收入为18.61亿元,减除对区、县级市转移支付补助支出1.78亿元后,市本级基金预算可支配财力为16.83亿元;2004年基金预算支出计划安排16.83亿元,比上年调整后计划增支0.26亿元,增长1.6%,收支平衡。
(详见附件2表三至表四)
(四)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04年市本级部门预算由137个单位组成,其中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质监局、市劳动社保局、市水利局、市人口计生局、市侨联、市妇联、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市政协、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市地震办、广州留交办、市药监局、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规划局、市经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统计局、市府法制办、市编志办、市旅游局、市贸促会作为向市人大上报部门预算的单位。
(详见附件3)
三、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
今年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新形势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圆满完成预算任务,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将认真按照中共广州市八届二次全会要求,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促进发展的理财观,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征管力度,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我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六个发展”的奋斗目标对财力增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建立稳定、持续、较快增长的财政收入机制,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以壮大我市财政实力。
为此,要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在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宽财政收入渠道。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结合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继续做好契税、耕地占用税、国有资产收益、土地出让金等各项收入征缴工作,努力清理回收财政周转金、专项资金;将凭借国有资源(资产)、政府投入、国家赋予的垄断职能、政府信誉等取得的收入逐步纳入财政专户,做好市直单位有关物业出租等收入的管理;规范财政票据监管,健全财政收入管理系统,做好全市收费收缴管理系统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财税的经济杠杆作用,落实国家有关税、费、基金的减免和扶持政策,做好出口退税工作,保证出口退税及时足额到位,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注重促进对地方收入贡献大的产业、行业优先发展,培育新的税源,为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按照规范、统一的原则,理顺市以下财政分配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中央税制改革精神,及时做好调查研究和测算工作,争取工作主动。
(二)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强化预算约束。在安排预算支出时,将预算资金全部落实到具体部门和项目;预算批复后的调整或零星追加一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预算安排的项目,按用款进度年末尚未拨付的余额允许结转下年使用,余额过大的按一定比例收回并纳入预算重新统筹安排;对因项目计划尚未下达而影响正常拨付的专项经费,由财政根据支出进度实施综合平衡;认真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预警建议;完善预、决算报告制度。
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积极探索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有选择地进行试点;按照“谁用钱、谁负责”的要求,明确用款单位责任,对财政资金使用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健全评审程序和操作规范,提高评审效率和质量;综合考虑财政支出产生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提出财政支出的支持方向和途径;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扩大评价结果影响,做好对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
(三)继续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工作需要
压减一般性支出。除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外,其他各项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逐步调整提高建设性支出,使建设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的比重更为趋于合理;严格执行工资津贴统发政策,杜绝违规发放奖金、补贴等行为;继续压缩招待费,控制会议、庆典等方面的支出,大力压减公务用车开支。
保障重点支出。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津贴按时足额发放和正常运作需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积极促进再就业工程;相对集中财力保证法定支出增长,推进文化强市、教育强市各项工作,以广州申办亚运会为契机,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结合市重点项目、“民心工程”建设,设法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街道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和城乡“防灾减灾”等工程实施;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共卫生投入。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增加再就业专项资金和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市直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生活保障工作,落实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必需资金,加快残疾人福利机构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财政保障机制,构筑坚实的防疫屏障;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员医疗保险改革,帮助市属国有困难企业筹集退休职工缴纳过渡性医疗保险金所需资金,解决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按照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农民增收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增加部分重点向农村倾斜;集中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积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落实完成农村“五通”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加强国有资本和财务管理,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建立健全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严把国有资产管理关,进一步理顺国有产权关系;深入研究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规范其形成、使用、处置方式,扩大公共财政理财范围;以资本管理为重点,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好转制企业资产评估、资产处置、职工安置、债务清理等工作;认真组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清产核资,落实国有资本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管理,推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工作开展;继续组织企业开展效绩评价工作,将已授权并签订经营责任书的授权投资主体纳入效绩评价范围。
推进《企业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完善面向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会计决算报表汇审,扩大编报工作检查面,提高编报质量;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建立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数据库,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管理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发挥财政职能,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工作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合理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及风险补偿金;做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清理整顿以及资产保全、追收、盘活和变现工作;调整扶持贸易政策,积极落实CEPA措施,促进出口有效增长和招商引资工作。
(五)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我市财政改革将认真贯彻这一精神,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制度,尽快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要不断扩大各项改革实施范围。继续全面编制部门预算,精心编制和执行好报市人大审议的30个一级预算单位及其基层单位的部门预算,为全面向市人大报送部门预算做好准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试点部门由2003年的15个一级预算单位增至70个一级预算单位及361个基层单位;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增加到86项;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将人事、交通、卫生等部门的收费项目纳入预算管理,“收支脱钩”政策扩大到所有执收执罚部门和单位。
要加强改革基础工作。健全各项改革,提高预算编制及资金拨付的透明度;部门预算要加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力度,建立项目库和各部门人员、资产、业务及事业发展的动态数据库,细化经费标准分类,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财政国库管理要逐步取消一切收入过渡账户,完善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简化拨款环节,彻底堵塞支出漏洞;政府采购要依法完善评标、专家管理、代理机构管理等各项制度及集中采购组织形式,健全网络管理系统,规范采购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严格规范财政票据使用,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凡能纳入预算的都纳入预算管理,从体制上防止截留、挤占、挪用预算外资金。
要加大改革宣传力度,争取各方面的认同、支持,保障各项制度顺利实施。同时,主动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开辟社会监督渠道,提高财政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实施的刚性。
(六)切实加强财政监督,全面推进依法理财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着力构建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支出监督机制,并逐步开展财政资金绩效监督工作;对财政改革实施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加大对垄断行为收费、教育收费等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检查;按计划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力争在五年内将检查面覆盖主要的财政专项资金;继续抓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完成事业单位检查工作;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探索网上监督新模式,加快实现对资金来源、分配、使用的全程监督。
提高监督检查质量。要依法依规进行监督,严格执行检查与审理相分离,做到取证充分、定性准确;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部门预算检查、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收支两条线检查及财务收支检查结合起来,减轻被检查单位不必要的负担,促进监督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坚持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并重,通过检查帮助被查单位改进内部管理,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监控能力;研究建立监督检查跟踪回访制度,督促落实整改,加大公告和公开曝光力度,提高监督工作的威慑力。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监督支持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完成财政各项任务,为开创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作出贡献。
第四篇:广州市2004财政报告
广州市和市本级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5年3月23日在广州市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 郭锡龄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广州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严格依法理财,稳步推进改革,努力增收节支,财政公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更加透明和规范,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预算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2.87亿元,为市代编预算276.5亿元的109.5%,超收26.37亿元,比2003年调整后决算数(按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收入计算)254.1亿元增收48.77亿元,增长19.2%。其中,市本级收入完成156.04亿元,为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预算138.6亿元的125.8%,超收17.44亿元,比2003年调整后决算数132.48亿元增收23.56亿元,增长17.8%;区、县级市收入完成146.83亿元,为代编预算137.9亿元的106.5%,超收8.93亿元,比2003年调整后决算数121.62亿元增收25.21亿元,增长20.7%。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08.34亿元,为调整预算451.39亿元的90.5%,比2003年决算数370.09亿元增支38.25亿元,增长10.3%。其中,市本级支出完成167.33亿元,为调整预算197.19亿元的84.9%,比2003年决算数153.31亿元增支14.03亿元,增长9.1%;区、县级市支出完成241.01亿元,为调整预算254.2亿元的94.8%,比2003年决算数216.78亿元增支24.22亿元,增长11.2%。
按照现行体制,2004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省的税收返还83.5亿元,各项补助31.23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含上年结余)0.38亿元,调入资金及上年结余收入(含结转使用支出)45.3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463.28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加上上缴中央、省支出2.21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22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安排支出(含结转下年支出)0.38亿元,调出资金2.43亿元,全市财政总支出414.58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48.7亿元,减除其中结转下使用支出43.05亿元及待结算资金2亿元,净结余3.65亿元。2004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省的税收返还83.5亿元,各项补助31.23亿元,区、县级市上缴收入5.5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含上年结余)0.09亿元,调入资金及上年结余收入(含结转使用支出)38.31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314.67亿元;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加上上缴中央、省支出 2.21亿元,对区、县级市转移支付支出和专项支出107.93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安排支出(含结转下年支出)0.09亿元,调出资金2.31亿元,市本级财政总支出280.87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3.8亿元,减除其中结转下使用支出29.86亿元及待结算资金2亿元,净结余1.94亿元。2004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35.58亿元,为年初预算30.08亿元的118.28%,超收5.5亿元,比2003年决算数25.78亿元增收9.8亿元,增长38%;全市基金支出完成38.73亿元,为调整预算73.52亿元的52.7%,比2003年决算数25.43亿元增支13.3亿元,增长52.3%。
全市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结余收入29.8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5.64亿元和调入资金2.42亿元,全市基金总收入73.52亿元;全市基金总支出38.7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4.79亿元,如数结转下使用。
2004年市本级基金收入完成19.66亿元,为年初预算16.55亿元的118.79%,超收3.11亿元,比2003年决算数18.47亿元增收1.19亿元,增长6.4%;市本级基金支出完成15.19亿元,为调整预算38.14亿元的39.8%,比2003年决算数13.34亿元增支1.85亿元,增长13.9%。
2004年市本级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结余收入24.06亿元,上级补助收入5.64亿元,区、县级市上解收入0.27亿元,调入资金2.31亿元,市本级基金总收入51.94亿元;市本级基金支出加上补助区、县级市支出和调出资金13.79亿元,市本级基金总支出28.98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22.96亿元,如数结转下使用。
2004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超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全市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4.2个百分点,是我市“十五”以来财政增收最大的一年。二是各级财政收入协调增长,区、县级市收入占全市收入总额48.5%,增幅超过市本级近3个百分点。三是税收收入增幅大于非税收入增幅,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83.3%;其中,全市流转税收入占财政收入43.7%,增收额占财政增收额60.9%。四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法定支出、重点支出完成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市本级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减少,主要是2003年大学城征地拆迁补偿资金反映在本级支出,而2004年部分反映在补助区县支出中;市本级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比上年减少,主要是2003年拨付社保网络建设资金1亿元、轻工集团托管职工安置费1.15亿元,2004年无此因素;市本级政策性补贴支出2004年预算低于上年,主要是改革对公用事业的补贴方式,减少对公交企业、煤气公司亏损补贴所致;市本级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下降,主要是部分设备购置因未完成政府采购程序,需结转到2005年支出;市本级农口支出减少,主要是部分建设项目调整、论证招标等工作相应后延而影响支出。
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我们着重抓了如下工作:
(一)努力做大财政“蛋糕”,支出管理不断规范
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始终将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放在重要位置,财政、税务部门形成了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对收入形势逐月跟进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随时采取策应措施,确保收入进度。持续加强税收征管,加大协税护税力度,帮助税务部门改善征收条件,提高征管服务质量,做到应收尽收。不断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将未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及时提出建立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的措施,有效调动执收部门积极性,拓宽了财政收入的来源。加大对招商、留商工作的力度,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各区、县级市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打牢了基础。经过努力,国税、地税、财政部门均超额完成收入计划,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稳居首位,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的收入目标。2004年,广州全地区组织的财政收入达到130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二十分之一。
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对除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外的其他各项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认真执行《预算法》,规范预算管理流程,预算批复后未经法定程序一律不作调整和零星追加。扎实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市本级审核工程概、预、结算及土地开发成本项目733个,审核金额122.4亿元,核减不合理开支7.2亿元,核减率达6%。针对9月份前市本级财政支出总体进度偏慢的问题,督促主管部门落实财政支出管理责任,跟踪项目用款进度;加强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问责,对因项目计划尚未下达而影响正常拨付的专项经费,根据支出进度实施综合平衡,纳入预算重新统筹安排;对连续两年未按预算确保支出进度的部门,相应调减其下一的预算。通过努力,市本级财政支出逐步提速,支出形势逐月好转。
(二)积极发挥财政作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确保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支出需要。市本级教育支出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41.13%,并继续安排示范性高中专款4.8亿元,拨付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1亿元,老市区麻雀学校的综合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科学支出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5%,下达科技三项费用项目495个,主要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推进创建文化强市工作,优先安排大中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项目,促进市第二少年宫、广州雕塑院、广州歌剧院等项目的建设。市本级卫生支出5.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8%,使用外国政府贷款500万美元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促进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建设。对农村符合计划生育条件的家庭发放补助,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等支出全部符合法定要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市本级一般预算安排支农资金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市本级支出2.28亿元,转移支付区、县级市3.96亿元。在2003年免征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免征农业税,再减轻农民负担5699万元,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真正享受“零税赋”。免征农业税后,市本级在每年预算安排6650万元的基础上,2004年再增加1947万元,对困难较大的区、县级市适当给予转移支付,保障了镇村正常支出需要。清理废止涉农收费项目12项,降低涉农收费标准27项。各级财政安排种植水稻直接补贴资金1238万元,市本级还安排400万元补贴农户购置农业机械,拨付1540万元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从2004年起每年按照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拨付1260万元为困难地区农村卫生院配置救护车和急救医疗设备,拨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资金1043万元。各级财政按要求做好中心镇村建设资金的安排,全年拨付资金1.5亿元。
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实施。市本级拨付危房改造资金7423万元,全市提前3个月完成对2002年在册的18.8万平方米危房的改造任务。全面落实再就业援助政策,市本级拨付再就业专项资金1.5亿元,同比增长31.6%,资助重点向特困下岗失业人员、农民转居民、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倾斜,当年实现就业16.48万人,失业人员就业率68.15%。安排900万元用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安排1534万元支持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增加教育扶贫投入,对从化、增城市200名贫困生就读市属中专、技校,按年人均9800元标准给予补贴,在减免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基础上再给予寄宿补贴。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按时足额发放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度提高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待遇,为42751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垫资5750万元,为困难企业离休干部提高生活待遇垫付资金。加强传染病救治和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拨付1.47亿元用于市属医院的设备和环境改造,投入1400万元对从化、增城市的疾病控制机构进行改造。拨付2490万元加强食品放心工程项目建设。支持“蓝天碧水”工程建设,拨付城市污水处理费4.34亿元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经费1346万元,并与世界银行达成协定,贷款1.28亿美元、使用赠款1000万美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建设。拨付4550万元促进完成农村通水、通路工作。水利建设资金重点向防灾减灾工程倾斜,市本级安排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资金6.91亿元,区、县级市投入配套资金1.88亿元。
落实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市本级对大学城一期工程的征地和市政建设累计投入(含垫支)68亿元,其中2004年投入12.46亿元,有效保障了全国一流现代化大学园区的建成。拨付地铁建设和偿债资金47亿元,保证了地铁建设按计划推进,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收到明显成效。拨付43.16亿元用于市政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其中专项补助区、县级市3.06亿元。累计投入采石场整治复绿资金1.2亿元,其中2004年投入4308万元。由于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和有效保障,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期建成,城市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市申办2010年亚运会等重大工作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支持各类企业发展。市本级全年拨付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46亿元(含追加区、县级市)。其中,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24亿元,国债技改资金862万元,上级财政专项拨付企业挖潜改造等专项资金1.13亿元。上述资金中,用于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1.1亿元,占44.6%。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对室内肉菜市场、中高档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138个项目升级改造投入资金4759万元。出台促进外贸发展的财政措施,全年拨付支持外贸发展专项资金1.02亿元。合理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对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稳步推进财政改革,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进一步规范财政体制。参照老八区做法,对花都、番禺区财政体制进行调整,使市对区的财政体制得到统一。重新确定享受优惠政策的城区,对越秀、荔湾、芳村三区共享收入增量分成比例给予一定照顾,完成市对老八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调整方案,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区、县级市财力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后,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制定了具体操作办法,及时核定下达区、县级市出口退税基数,并认真研究出口退税对我市财力的影响。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在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面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和有效审议的原则,逐步扩大报送市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范围,上报人大审议的部门预算单位从上年的15个增加到30个。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从“两类五档”细化至“两类六档”,对事业单位首次采取按工作性质划分经费标准的做法,规范了财政供养范围。完善公务车辆费用定额,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政府采购预算不断完善,专项资金安排细化到经过评审的具体项目。制定了《广州市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广州市本级财政性专项资金审批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项目支出预算编制。
不断扩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范围。试点部门从上年的15个扩大到70个(包括基层预算单位360多个),超过一级预算单位的半数。财、税、库、行以及预算单位的横向信息系统联网工程试运行,简化了预算单位用款申请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市本级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集中支付的资金173.18亿元,占预算内、外综合财政支出的57.3%;其中财政授权支付36.61亿元,财政直接支付136.57亿元。预算单位未使用的资金全部留存在国库,保障了资金运行安全。切实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全市集中采购目录达86项,对因公出国机票等项目确保集中采购。制定了采购预算编制、自行采购指南、投诉处理规程等办法,并对评审专家库的专家信息重新审核和充实。对市政府采购中心、信息工程招投标中心按专业特点进行分工,依法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管。对急需的常用项目试行网上快速询价采购。主动组织到采购单位、代理机构和供应商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认真做好投诉处理,2004年全市政府采购额37.5亿元,同比增长49.2%,节约资金4.46亿元,节约率达10.6%。
继续完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和授权经营工作,对机电等5家授权经营机构董事长2003年薪进行清算,做好新组建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经营数额的核定工作。整体推进国有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财务会计行为,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开展效绩评价奠定了基础。产权交易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年办理产权交易事务206项,增幅超过50%,项目总成交额同比增长77%。财务总监派驻范围从3家企业扩大到14家,基本涵盖我市大型骨干国有企业。
(四)切实加强财政监督,依法依规讲求实效
全市着重围绕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市本级全年组织专项检查项目25个,重点检查了危房改造、宣传文化、林业建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9项专项资金,部分项目还延伸检查到有关区、县级市,查出违规资金5.14亿元、应上缴财政资金3065万元,工作力度为历年之最。市财政还首次依法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实施检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工作已溯及源头。
在按计划进行检查的同时,还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统发纪律的执行、财务管理的情况、收支两条线的落实、政府采购的实施,以及部门预算的执行进行了检查,对财政投资的重大工程实施全过程财务监督。对领导干部借用公款及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用公款购买商业保险进一步清理,维护了财经秩序。对全市统一着装问题进行清理,整顿后有12701人脱装,基本完成整顿统一着装工作。
大力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利用内部信息网络试行网上监督,对项目审核、指标下达、资金拨付过程进行实时检查,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了监督检查的经常化。努力提高理财透明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主动向人大代表报告财政情况,增进了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了解。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清理财政行政许可事项,只保留了3项,并对财政规范性文件作了清理。财政行风评议工作受到市行评团的肯定,市和各区、县级市财政局均获得“满意”结果,财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当前,财政管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二是财政管理各项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部门理财观念与总体改革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区、县级市间财力不均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财政障碍;四是财政监督方式有待改进,监督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二、2005年预算草案
(一)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5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稳健的财政政策导向,在努力增收节支的同时,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稳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为我市开展“管理年”活动,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加强执政能力提供稳固、强大的财力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发展预期目标,并考虑各项改革和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331.28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下同)增收35.49亿元,增长12%。其中市本级收入计划169.02亿元,增收17.43亿元,增长11.5%;代编区、县级市收入计划162.26亿元,增收18.06亿元,增长12.5%。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1.28亿元,加上中央、省税收返还83.5亿元、专项补助6.62亿元,减除专项上解省3.51亿元和调出资金2.79亿元后,全市可支配财力预计为415.1亿元。其中市本级181.62亿元,区、县级市233.48亿元。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理财原则,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415.1亿元,比上年调整后计划(下同)增支19.03亿元,增长4.8%。其中市本级支出计划181.62亿元,增支10.39亿元,增长6.1%;代编区、县级市支出计划233.48亿元,增支8.64亿元,增长3.8%。
(二)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1.2005年预算安排原则
(1)财政收入增幅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相适应。
(2)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市本级财政支出计划按当年可支配财力安排。
(3)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在保障政权机关运作基本支出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增长,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并减少对经营性领域的投入。
(4)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按规定安排好退税预算,保证及时足额支付;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国企改革,安排好再就业所需经费;维持对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中心镇建设的投入力度;清理各类工程欠款,各部门专项资金首先要用于解决拖欠资金。
(5)按要求保证教育、科技、农口、文化、卫生、计生等支出需要,并按零基预算要求,对法定增长的事业费不与单位基数挂钩,统筹用于市确定的新增支出项目。
(6)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重点项目资金落实,全面启动2010年亚运会相关项目建设,保持对全市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的高强度投入和对企业技改的适度投入,通过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005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69.02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下同)增收17.43亿元,增长11.5%。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计划31.91亿元,增收3.47亿元,增长12.2%;地税部门组织收入计划94.13亿元,增收10.17亿元,增长12.1%;财政部门组织收入计划42.98亿元,增收3.79亿元,增长9.7%。主要收入项目安排如下:
(1)增值税安排21.9亿元,增收2.47亿元,增长12.7%。
(2)营业税安排38.6亿元,增收4.54亿元,增长13.3%。
(3)企业所得税安排16.33亿元,增收1.72亿元,增长11.8%。
(4)个人所得税安排9.28亿元,增收1.24亿元,增长15.4%。
(5)城建税安排19.87亿元,增收1.59亿元,增长8.7%。
(6)房产税安排9.3亿元,增收1.1亿元,增长13.5%。
(7)国有资产经营收益2.24亿元,增收0.5亿元,增长28.9%。
(8)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44亿元,减少补贴0.31亿元,下降41.4%。(9)契税安排20.35亿元,增收2.31亿元,增长12.8%。
(10)行政性收费收入安排13.45亿元,增收0.53亿元,增长4.1%。
(11)罚没收入安排4.5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12)专项收入安排9.97亿元,增收0.74亿元,增长8%。其中教育费附加安排8.39亿元,增收0.67亿元,增长8.7%。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2005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181.62亿元,比上年调整后的计划(下同)增支10.39亿元,增长6.1%。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计划安排基本建设支出11.06亿元,与上年持平。
(2)增加企业挖潜改造支出。计划安排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65亿元,增长13.8%。其中,安排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0.3亿元。
(3)增加科教投入。计划安排科技三项费用4.14亿元,增长2.2%;科学支出1.1亿元,增长11.1%。计划安排教育支出4.26亿元,增长1%;教育费附加支出3.68亿元,增长29.3%;创建“教育强市”专项资金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
(4)增加农业投入。计划安排农口支出5.29亿元,增长12%。其中,农业支出3.2亿元,增长12%;林业支出1.23亿元,增长12%;水利和气象支出0.86亿元,增长12%。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
(5)增加文体广播投入。计划安排文体广播事业费2.7亿元,增长2.3%。其中,文化事业费1.04亿元,增长2%;计划生育事业费0.37亿元,增长12%。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
(6)增加卫生投入。计划安排卫生和中医支出3.99亿元,增长6.1%。其中,安排市属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和环境改造2.1亿元,农村卫生专项经费和农村改水经费0.43亿元,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0.5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上述安排已确保有关法定支出比例。
(7)增加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计划安排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2.8亿元,增长4.9%。其中,安排残疾人事业费0.34亿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0.21亿元,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费0.13亿元,社会福利费0.45亿元。
(8)增加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计划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95亿元,增长4.9%。其中,安排再就业专项资金1.5亿元,政府资助社会申办退休人员过渡性医疗保险金0.64亿元,企业离休干部生活补贴0.54亿元,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0.5亿元。
(9)计划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5.28亿元,与上年持平。
(10)计划安排公检法司支出8.99亿元,武装警察部队支出0.73亿元,分别增长12.4%和11.5%。
(11)计划安排城建专项资金3.85亿元,城市维护费6.83亿元,分别增长108.1%和17.9%。
(12)计划安排“青山绿地”专项经费0.4亿元(农口支出中安排),加上压减年初预算安排0.6亿元(按年初预算0.7%计算),共安排1亿元。
(13)计划安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9.69亿元,加上压减年初预算3.08亿元(按年初预算3%计算),共安排12.77亿元。
(14)按照《预算法》规定,预备费应按本级支出预算总额的1~3%比例设置,预备费计划安排2.5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1.4%)。4.2005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转移支付计划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和政策规定,按照相关收入预测,2005年市对区、县级市财政转移支付计划为72.32亿元,比上年调整后计划数增加1.96亿元,增长2.8%,主要是城市维护费及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随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三)基金预算草案
按照财政部《2005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纳入2005年我市基金预算编制范围的项目包括:养路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新菜地开发基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政府住房基金、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据此,2005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计划安排27.09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收0.23亿元,增长0.9%;加上调入资金(城建税15%及工商两费等3%部分)2.79亿元,总收入为29.88亿元。2005年全市基金预算支出计划安排29.88亿元,比上年调整后计划增支0.6亿元,增长2.1%,收支平衡。其中:2005年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安排19.66亿元(不含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收0.08亿元,增长0.4%;加上调入资金(城建税15%及工商两费等3%部分)2.79亿元,总收入计划为22.45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收0.56亿元,增长2.6%;减除对区、县级市转移支付补助支出4.26亿元后,市本级基金预算可支配财力为18.19亿元;2005年基金预算支出计划安排18.19亿元(不含土地有偿使用支出),比上年调整后计划增支0.95亿元,增长5.5%,收支平衡。
(四)市本级部门预算草案
2005年市本级部门预算由113个单位组成,其中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建委、市交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法院、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国土房管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市政园林局、市市容环卫局、市体育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市检察院、市公路局作为向市人大上报部门预算的单位。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一五”时期奠定基础的一年。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将围绕中共广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要求,继续深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进一步壮大财政实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努力加强经济发展动力,确保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坚持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培植新的财源。围绕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用好科技三项费用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支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试点工作,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运用政策倾斜、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进一步完善财税收入完成情况分析会议制度,健全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促进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范围和方式,完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依法推行国有资源使用权招标、拍卖,规范收入征收管理;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监管,完善征收管理方式;加强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等收入管理,严格“收支脱钩”政策。对财政核拨经费单位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属于经营性的非税收入,各单位扣除缴纳的税费后上缴财政管理,做到既利于足额征收、方便缴款人,又利于提高效率、降低征收成本;完善执法部门激励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票据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乱收费,从制度上规范部门和单位的收费行为。继续贯彻出口退税新机制,密切关注出口退税的规模和进度,及时研究分析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完善出口退税情况报告制度。同时,认真做好税制改革的准备工作,深入分析税制改革对我市财力的影响,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预算支出按可支配财力安排,做到有保有压,节省一般性支出,控制平均指标,降低行政成本,努力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反对铺张浪费,在保障政权机关运作基本支出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增长,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严格执行工资津贴统发政策,杜绝违规发放奖金、补贴等行为,通过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等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财力确保重点项目资金的落实,以承办亚运会为契机,支持以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城市建设,推进“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和城乡防灾减灾等工程实施,保障创建文明城市和“管理年”活动有关经费需要,推进城市环境整治、食品安全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为建设“两个适宜”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国企改革,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经费保障工作,安排好再就业所需经费,推动公务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保证教育、科技、文化、防范金融风险等支出需要,推动科教兴省、文化大省、金融强省战略在我市的实施。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财政措施,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做好清理各类工程欠款工作。
强化预算约束。预算一经批准要严格组织实施,非经法定程序不作调整;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确保全年预算顺利执行;重点关注支出进度,切实解决支出过程中前松后紧的现象,对纳入预算的支出项目,督促预算单位抓紧落实资金使用计划,保证资金按时拨付,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三)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
在部门预算编制上,迅速丰富基础数据库、项目库,细化经费预算定额标准,探索实行标准预算周期制度;建立专项资金安排审议机制,增强资金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突出抓好有法定支出比例的部门预算编制,对法定支出项目按零基预算安排,对法定增长的事业费不与单位基数挂钩,统筹用于对应方面的项目;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逐步使评审工作从事后扩大到投资的全流程,为预算安排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上,市本级113个一级预算单位(含677个基层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同时要提高财政资金收付效率、简化流程,规范资金清算,做到安全、高效、便捷;抓紧推进各区、县级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2006年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上,要扩大政府采购法规政策宣传,不断细化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完善政府采购网和专家库的建设,依法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严肃处理违规行为,虚心听取意见,不断提高采购效率,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逐步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抓紧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绩效综合考评;本着积极稳妥、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财政资金比例较高、社会影响大、评价指标较易提出的项目进行试点;绩效评价工作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管理资源,促进财政资源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启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全面管理,探索委派会计或财务总监工作,研究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后的预算编制、资金拨付和基建财务管理办法。以财、税、库、行、预算单位联网二期工程建设为重点,抓好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财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重点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全面推进依法理财
强化财政监督力度,坚持收支并举、内外并重、以点带面、监督到位,促进财政管理和改革的协调发展。市本级今年检查项目30个,涉及财政资金45亿元。要通过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检查,及时改进部门预算工作;通过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特别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资金的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的拨付管理,纠正截留、挤占和挪用等行为;通过加强对财政收入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征管质量。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重点要从直接对企业逐步转向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检查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形成一批诚信过得硬的会计中介机构,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全面完成新旧会计制度转换,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认真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结合“三五”依法治理和“四五”普法验收,进一步规范财政执法监督行为。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监督支持下,恪尽职守,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努力完成财政各项任务,为实现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财政预决算报告[范文]
关于资邱乡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乡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大会审议。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积极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圆满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目标。
2009年,在全乡财税干部的奋力拼搏积极努力下,全乡各项税收实现满门红,完成财政收入932万元,创全乡历史新高,其中地税完成318万元;国税完成524万元,农税完成90万元。可以说,2009年财税干部为实现我乡财政收支平衡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财政体制补助方面,年初预算为775万元,实际拨付835万元,增拨60万元,主要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抢抓机遇,积极努力,争取上级优惠政策的结果。由此可见,2009财政收入及财政综合预算的提高,为保证全乡各项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
2009年,财政预算支出共计1350.52万元,其中:
(1)教育事业费591万元;
第1页
(2)社会救济及四属五保66万元;
(3)农林水部门事业费33万元;
(4)行政管理费181万元;
(5)残联日常经费0.52万元;
(6)计划生育事业费104万元;
(7)农业科技、综合治理开支19万元;
(8)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80万元;
(9)村级转移支付78万元;
(10)上解支出20万元;
(11)远程教育、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农民减负及科技开发经费各3万元,共计15万元。
(12)全乡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63万元。
综合上述情况,2009财政收支是平衡的。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财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乡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财政部门注重超前研究,坚持改革与增收节支并举,加强情况调度,及时化解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问题,积极争取上级优惠政策,算清帐、算好帐,争取较好的转移支付基数及各项扶持资金。另外,我们克服人员少,压力大的困难征收耕地占用税32.6万元,弥补了财政缺口,缓解了财政压力。另外,在支出安排上,我们将保工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放到首要位置,并严格按照党委、政府规定的开支权限和开支标准,大力压缩
一般性开支,坚持乡长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2009年乡直各部门和各位代表对财政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自觉加大了控制支出的力度,大大提高了人人当家理财的责任感,从而在财力紧张,资金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仍克服重重困难,较好地保证了重点项目的支出。一是保证了工资的发放及晋档、晋级工资的及时兑现;二是保证了全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的缴纳,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保证了全乡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及独生子女优待金的发放,从而促进了全乡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以前全县财税的增幅情况,我乡2010年的财政形势将更加严峻。一是税收增幅过高,税源不足;二是各项专项转移支付还要上划县级有关部门;三是新的增资及随之带来的养老保险金的提高,必将给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为此,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本着不等不靠的原则,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政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根据这种情况,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具体如下:
根据县政府按22%的增幅计算,2010年可实现财政收入1097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其中地税388万元;国税任务636万元;农税32万元,黄烟41万元,这样可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13万元,再加上财政体制补助835万元,这样乡政府可用财力为1448万元。
2010年财政支出预算具体为:
(1)教育事业费636万元;
(2)行政管理费185万元;
(3)民政事业费66万元;
(4)农林水事业费35万元;
(5)残联日常办公经费0.6万元:
(6)上解支出50万元;
(7)村级转移支付68万元;
(8)计划生育事业费120万元;
(9)远程教育、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农民减负及科技开发经费各3万元,共计15万元。
(10)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148万元。
(11)新农合经费3万元。
(12)在职人员及离退人员医疗保险、住房补贴65万元。
(13)农业科技及综合治理19万元。
(14)基金会股金兑付需38万元。
由此可见,2010年的职工养老保险金尚有40万元的缺口,事业发展所必须的各项资金,根本无法保障,敬请各位代表要站在顾大局,识大体的立场上,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从点滴作起,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积极为党委、政府献计献策,促进资邱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此,2010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财政工作的领导,调动社会方方面面护税、协税的积极性,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做到综合治税,大税小税一起抓,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全面完成今年的税收任务。
2、严格预算约束,强化预算管理,维护《预算法》的严肃性。坚持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的原则,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少花钱,多办事,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3、狠抓财源建设,不断增强财政后劲,要按照党委、政府制定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培植新型财源和后续财源,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提供有力的财源保障。
4、加强财政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作风,自觉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真正树立起新时期财税干部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财政工作尽管困难重重,压力很大,但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也很多,招商引资的效果已明显体现到财政上来,各级各部门对财政工作的关注支持,这都将推动财政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团结起来,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努力开拓,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完成全年的财政预算任务,为资邱更辉煌的明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元月5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