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家长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与家长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纵观整个小学,最累心的当属一年级,最上火的一定是学拼音这一段时间。整个班级五十来个小不点,闹闹哄哄的,参差不齐,纪律学习一把抓,效果还不一定好。很多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如果不能提前做好准备,会直接导致学生整个小学阶段处于后悔中,也会在最适合培养习惯和品质的最佳年龄,本末倒置,去抓知识,追求分数,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埋下了遗憾。怎样让孩子顺利过渡幼小衔接,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足够认识。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但是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有所不同。
1.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则“以教为主”。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门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如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始,教师除采用讲授的形式教学外,还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查、考试来完成,这对儿童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需要付出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5、自控要求的变化。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家长应配合老师培养孩子各种习惯
了解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老师就要引导家长思考: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养成哪些好习惯?
1、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对于孩子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还有助于磨练其意志,为孩子将来的“准时”概念奠定基础。要孩子早起,首先得做到早睡。为孩子安排一些安静、有趣的睡前活动,如温和地谈话、讲故事等,能使孩子更顺利地进入梦乡!饮食也会影响睡眠。如果晚餐吃得过饱或摄入热量过高的食物,孩子会因肠胃不适而睡不着,或因精力异常充沛而不想睡觉。这样一来,第二天早晨就会起得晚些。如此的恶性循环对于孩子的健康十分不利,因此,爸妈和孩子都要注重“早餐吃饱、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的原则。还要做到持之以恒:爸妈应每天都坚持让孩子早睡早起。不能一到周末就玩至深夜,周日早上全家人都赖在床上不起来,这样很难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劳动习惯——自力更生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情操,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学校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首先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孩子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他们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意识。同时,给孩子买一把小笤帚,一个小撮子,让他们先从扫干净自己的房间开始,手把手地反复地教给孩子扫地的方法,撮子的用法,并亲自指导实践。并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直到自己顺手且效率高为止。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欢乐。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培养孩子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要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中心,如:学会整理书包、整理床铺、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
3、交往习惯——谦让明理
小学阶段是儿童走出家庭与人交往的第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孩子学会适应生活、学习、学会人际交往、融合于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他们迫切得到交往,与外界联系,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成长,进行情绪舒畅,得到愉快的心情和品格;是学习、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综合表现。因而小学生交往的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更应该有教育者的精心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因年龄特征的影响,对这一系列问题,如:礼貌用语、交往技巧等都不太了解,不会使用,在与人交往时行为体现出霸道、自私、不礼貌、不文明等行为来,这影响着自己的成长和与他人的交际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从小就教会他们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和交际技巧与他人平等交往。尤其是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 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过于溺爱会形成他们的霸气。在学校孩子的交往,家长尽量不要参与和干涉,和同学争吵发生矛盾,家长和教师都应正确引导他们怎么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更不应阻止他们的交往交流,因为孩子是在快乐中成长的,我们无法替代他们的交际。我们只需要指引他们,营造环境给予他们成长,教会他们如何处理问题,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
4、专注习惯——提高效率
一个人的专注力与他的目的、毅力以及关注的欲望有关,孩子的专注力也直接影响听课效率。提高孩子专注力,你可以从简单的要求做起,让孩子看一个电视短片,提前告诉他们的要求,看完后,说出短片里几个人,哪一个人你最喜欢? 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练习心算,方法是,将一组口算卡片按时轮流出示一遍后,要求学生说出各题得数。题目由简到难,一组题由少到多,出示时间由长到短。这样坚持下去,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一定有效果。
5、读书习惯——重在坚持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坚持,使 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地养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一到时间,开始阅读。如此,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2、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
3、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学生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
6、背诵习惯——诵读诗词
学习任何科目,都需要记忆。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通过训练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专门研究锻炼记忆力方法的美国学者布鲁诺.弗斯特说:“要具备一个可靠的记忆力,必须每天费一刻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一套有计划的脑力练习,复杂的或简单的均可,只要能迫使你去动脑筋。”古诗文是千锤百炼的美文,流传两千多年,足以说明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家长可以通过带领孩子诵读古诗文,既训练记忆力,又积累知识。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背诵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呢?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表演。因此,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设计简单优美而又能确切表达古诗、词的动作,既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他们记忆古诗、词。孩子由于年龄小,兴趣容易转移,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在古诗、词的背诵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背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形象的图画,来帮助孩子理解古诗、词内容,以便于记忆。这样,不仅让孩子学习了新的知识,还通过诗配画理解了古诗的含义,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一举多得。为了调动孩子背诵古诗的兴趣,要常常变换背诵花样,有限时背、亲子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孩子带来了背诵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
7、书写习惯——姿势正确
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坐姿、执笔姿势正确,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作业本整洁等。我们应从以下做起:让孩子掌握写字和执笔方法,坚持示范,反复训练,校正姿势。其次,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作业书写好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慢慢培养出的,只有持之以恒,进行细致、具体的指导,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指导家长树立正确信念
孩子进入小学,面临一次次考试,带回一个个分数,或好或坏,会影响部分家长的心态,带来情绪的波动,难免会对孩子横眉相对,冷语相加,有甚者拳脚棍棒,造成孩子内心焦虑,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如何避免这些情况?需要指导家长树立正确信念:要坚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学习只有开窍的早晚,没有 一直不开窍的,所以面临失败和挫折时,带领孩子拿出勇气和行动,逐一克服,收获成长;孩子的成长一定是坎坷而曲折的,要给予孩子犯错的机会,想硬拉着孩子,不让他走弯路,是最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在某些时候,当你不能左右孩子时,请放手让他去尝试;要想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教育效果,请家长捧起书来,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让你在教育孩子时多了一份睿智、许多耐心;最后,请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像你自己一样对孩子负责,家长需要极力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教育孩子。
幼小衔接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相信在做好以上准备后,孩子的入学过程一定会更加顺利,培养习惯、掌握知识两不耽误,为小学乃至一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论文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陵川县实验小学杨红梅
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要面临一段适应的过程。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孩子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接受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表现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与学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无法与小学接轨、独立生活能力欠缺等。而孩子们的这一切不适应,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调整过来的。因此,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也好,幼儿家长也好,要及早着手做好幼小衔接准备,才能保证孩子高高兴兴进入小学,快快乐乐适应小学的生活。
一、家长提早培养是关键
1、培养孩子上小学的兴趣。可带孩子到准备就读的小学校园参观,看小学生上课、游戏等,介绍小学概况。
2、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和孩子一起比赛拼图、下棋等;平常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坐下来看看书;或在一小段时间里集中精神做一件事,从5分钟到10分钟,慢慢培养他集中精神做事的习惯。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认真听讲、边听边看边思考的习惯;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培养孩子提问题的习惯,并将学到的知识主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要督促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
4、培养孩子良好的承受能力,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学会与小朋友分享,团结合作。在幼儿园,因为没有什么任务,因此,老师们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鼓励,但到了小学,由于学习等方面的原因,孩子做不好时,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此时,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便容易对小学产生抗拒心理。为此,家长在家里应有意识地给孩
子进行挫折教育。如:遇到不正当的要求时不管他怎么哭闹,都要坚决拒绝。久之,孩子就能适应挫折。
5、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强健的体魄。上学后,孩子面对作息时间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如果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是无法适应这样“高节奏”的过程。很多孩子平时常常跑跑跳跳,但正规的体育运动不多,导致耐力不够。而进入小学后,孩子首先要学会的是上课40分钟内必须安静地坐好。因此,建议家长利用暑期带孩子进行游泳、晨跑、上下楼梯、跳绳等运动,并安排孩子每天做一定时间的家务。
6、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幼儿园的生活是松散型的,而上小学以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育,课间休息时是充分自由的,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因此,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而有的父母,什么都为孩子做,上小学了还喂他吃饭,帮他穿衣服,表面看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窗户、扫地、擦桌椅,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它用具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这样,不论他走到哪里,都能适应环境。
7、给孩子准备好适宜的学习用品。如:文具不要买太卡通的,防止孩子课上分神;书包一定要足够大,小学的课本有很多是大16开,书包小了用起来很不方便。还要给孩子准备好一个专门的记作业本,并提醒孩子每天记作业。另外,别忘了教孩子学会整理书包、文具。
二、幼儿园要积极配合1、从大班的下学期开始,幼儿园尽可能在作息时间方面做一些调整,如把以往30分钟的活动课延长为35分钟,以接近小学的40分钟。同时,在给孩子们设臵游戏内容时,可以把小学的生活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感受将来如何上小学等,并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幼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的所见所闻。其次,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词汇。如:在学习词语的基础上,让幼儿用词语练习说一句话,然后让幼儿把多个词语用完整的句子编成一个情节或一个故事。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读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再次,我们要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最后在幼儿的活动中,注重提高幼儿写的能力。如:让大班幼儿正确书写数字、汉语拼音,简单汉字等。
3、考虑到小学起,老师都会布臵家庭作业,而一些小学老师常常反映一年级新生不懂得带家庭作业回家做的问题,幼儿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们分派一些小任务,比如让孩子记住回家要跟妈妈讨论一些什么问题,第二天回来告诉老师。这样,到了小学,孩子们就自然懂得要把老师布臵的作业带回家了。
总之,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都应该科学地关注孩子,使他们带着快乐与自信奔向新的生活。
2010年8月2日发表于《学习方法报》
第三篇: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笔者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第四篇: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存在一定的差别,许多初入小学的儿童往往难以适应。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心理调适
学校对孩子是很有诱惑力的,上学前家长应该随时注意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1.作息时间的调整和适应
孩子上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息时间的变化和适应。学校要求八点以前到校,中午休息时间短了。孩子入学以前,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有计划地安排看电视、看书和玩儿。
2、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上学后,孩子需要独立记住很多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的作业和老师布置第二天要带的东西等。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有:
⑴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等。
⑵遵守学习活动规则:发言先举手,不随便说话、下坐位;看书写字姿势正确;整齐摆放学习用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
⑶遵守生活、游戏规则:遵守先后顺序;进餐、睡觉保持安静,不影响别人;游戏中不争抢玩具等。
⑷能公正地评价别人与自己的行为,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尊重他人所有权。
⑸有初步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行为负责,不盲目模仿不良行为。
4、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以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人缘好的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几率也高。
5、动手能力的培养
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平时安排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他们的小手灵活起来,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好处。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是注意力的培养: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A.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可以利用听故事来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在听故事前先向他提出几个问题,让他带着问题听,听完后回答你的问题。还可以要求他边听边记住故事的内容,然后把故事讲给你听。
B.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这样既影响孩子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又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凡是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孩子,98%的孩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C.每次出游或做游戏之前要给孩子提出问题,游戏结束让他回答,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D.每天让孩子练习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还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
E.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当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时你不要轻易打断他或问这问那,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二)是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识字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通常来讲,爱读书是幼儿发展各项素质的坚实基础。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是3-6岁,少儿阅读的最佳时期是6-12岁,在3-6岁之间,所有正常的幼儿没有明显的努力,也不需要正式的帮助,就能完成对符号汉字的掌握。从6岁以后进行识字学习,是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儿童若不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00;若5岁开始学习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10;4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20;3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25~130。看来幼儿学习汉字是可以有效提高其智商的。幼儿通过识字阅读培养起来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较为高效地处理各类题。
四、安全教育
⑴游戏安全⑵放学路上的安全⑶饮食安全⑷灾难自救
⑸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家庭电话号码,记住家庭地址、父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五、怎样为孩子选购学习用品
在为孩子选购学习用品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安全、实用、结实、价格适中。具体来说,就是要给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空间,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或单独一个小房间,有高低合适的书桌、一个书柜,一盏光线柔和、灯罩能遮蔽光线的白炽灯,以免刺眼。学习环境要安静、整洁。文具有四、五支“2B”铅笔、一个文具盒、两块橡皮、一个削笔器就可以了。
六、学习辅导问题
第一,要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上。
第二,指导孩子多实践,多探索,多动脑,多思考,学会学习。第三,建立学习型家庭,指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第四,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学习。
第五,辅导关心、关注孩子,每天都要坚持,持之以恒。
第五篇: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作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一、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1、了解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差异。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身高长得很快,体重增加很多,更加能说会道,聪明点子更多,对人更有礼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教养员,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小学教育则不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学期结束时还要参加各种考试。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较大差异,需要家长为孩子铺路架桥,做好衔接工作。
二、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为了使孩子期盼着早点上小学,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正面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哟,你的裤子又短了,人又长高了;你的鞋子又小了,脚又
长大了,你真的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恭喜你”、“我发现你现在变得很能干了,真像个小学生,祝贺你”。千万不要从反面去刺激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上小学了,就会有老师整治你。”这样会使孩子害怕上小学,不愿意上小学。
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物品,适时地提醒孩子。比如,在家里的挂历或台历上,标出孩子上学的日期,如9月1日,每天和孩子一起进行倒计时,算一算离上小学还有多少天,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孩子入学的心情。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小学的门口去看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的情景,教孩子认读小学的校名、门牌号,认识小学附近的建筑物、公交车站,以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增强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家长还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小学生上学”的游戏,先由爸爸、妈妈来扮演“老师”和“学生”,用“老师好”、“同学们好”、“起立”、“请坐下”等语言进行对话表演,然后由孩子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使孩子知道怎样才能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上小学的故事,让孩子看看自己上小学的照片,使用过的书本、文具和书包等,使孩子觉得: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
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笔者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入睡、整理床铺的能力。如果孩子单独睡觉时害怕黑暗,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调光台灯,在孩子刚上床睡觉时,把灯打开,让微光陪伴着入睡。此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图书、文具、书包、书桌、书架的能力,使孩子能独立生活和学习。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家长可鼓励孩子为客人开门、端水;当家长带孩子外出到超市购物时,可让孩子做向导,提出先到哪个区域去选择物品,允许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策力。
为了使孩子能掌握独立上学的各种有用信息,家长可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词语接龙”的游戏。首先,可把有关小学生生活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领巾”时,启发孩子说“红领巾”;当家长说“校徽”时,指导孩子说“校服”;当家长说“老师”时,引导孩子说“同学”;当家长说“上课”时,指导孩子说“下课”;当家长说“要发言”时,要求孩子说“先举手”。
其次,可把有关家庭居住环境的词语融入其中。例如,当家长分别说出“小区”、“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时,启发孩子一一说出家庭所在小区的具体名字、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以及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再次,可以把有关交通规则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灯”时,启发孩子说“行”;当家长说“红灯”时,要求孩子说“停”;当家长说“交警”时,指导孩子说“行人”。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 “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信心。
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提前教孩子认字、写字,往往忽视了孩子写字的姿势。“先入为主”,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纠正。错误的写字方法,既影响字体美观,又影响写字速度,还影响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发育。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2)、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3)、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教育孩子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低年级课文大多图文并茂,读读课文,看看图,图文对照想一想,读书就有效率,有质量。一二年级读书要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六、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都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是极有价值的,因此要挤出时间去参与。
1、按时参加幼儿园的家长活动。幼儿园和班级都会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庭教育咨询、家园小报、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介绍有关孩子进入小学的一些准备工作,家长应该及时参加,认真旁听、观看、阅读,并利用这些机会,向专家、园长、教师请教有关孩子入学的具体问题。
2、主动参加幼儿园的参观活动。大班下学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组织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还会邀请家长一同前往。家长应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前往参加,以深入了解小学的校园设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自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创造条件。
3、愉快参加幼儿园的儿童活动。大班下学期快要结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为孩子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这对孩子来讲十分重要,胜过逢年过节。届时,教师也会邀请家长参与,家长应该抽出时间来观看孩子的活动,最好还能和孩子一起活动,帮助孩子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孩子学会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感谢小朋友的友爱和合作,从而为孩子转向小学的新生活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