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沁园春长沙达标演练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2:0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沁园春长沙达标演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沁园春长沙达标演练》。

第一篇: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沁园春长沙达标演练

沁园春·长沙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00】

A.湘江/镶嵌 染色/点燃 飞翔/享受 ......B.沉浮/符合 寥廓/括号 峥嵘/征兆 ......C.茂盛/藐视 挥斥/钥匙 僧侣/鲁莽 ......D.舟楫/周详 遒劲/追求 遏止/碣石 ......B [A项,分别读xiānɡ,rǎn/rán,xiánɡ/xiǎnɡ。B项,分别读fú,kuò,zhēnɡ。C项,分别读mào/miǎo,chì/shi,lǚ/lǔ。D项,分别读zhōu,qiú,â/jiã。]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 [B项,应为“竞自由”。]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青年人应当________风发,积极有为。

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没有________住对方的凌厉攻势。③塞上高原土地________、牧草丰盛,有着大力发展养兔业的优越条件。A.意气 遏止 辽阔

C.义气 遏制 寥廓

B.义气 遏止 寥廓 D.意气 遏制 辽阔

D [“意气”: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遏止”指阻止。“遏制”指控制;制止。“辽阔”指广阔;宽广。“寥廓”指高远空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01】

A.他表示,尚未决定是走还是留,但他重申,不想继续在替补席上峥嵘岁月。....B.在政务区天鹅湖岸边,为喜迎国庆节,广场上摆满五光十色的鲜花,吸引了不少市....民拍照留念。

C.美欧伙伴关系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甚至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D.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D [峥嵘岁月:指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多指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多用于形容发光的东西。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息息相通: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使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毛泽东重视教育,明确指示:“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B.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该条例规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批准。

C.一般而言,衡量一次国事访问成功与否,自然离不开取得的具体成果,但更关键的是相互之间由此增强的互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关系的稳定。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奠定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A [B项,成分残缺,应为“规范了„„申报与批准程序”。C项,一面对两面,应删去“与否”。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提供历史的依据和奠定现实的基础”。]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C.②⑥⑤①④③

B.④②①⑤⑥③ D.③①⑤②⑥④

A [④描写的应该是未成熟的向日葵,才有“高亢的欢叫”状,应在②后,排除B项;①句后面应接着描写,第四空后是句号,可排除C项;A、D两项都以③续前,①写晨风,后面⑤作描写,似乎可以,但②在其后不当,且第四空后为句号,故排除D项。] 7.下列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答案】 A 8.下列作为考场的标语,不得体的一项是()A.冷静思考,沉着答题 B.微笑迎考,成功在望 C.失败是成功之母 D.人易我易,我不大意

C [C项中“失败”不得体,考场中不应提“失败”。]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首词上阕、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阕:)写景议论(下阕:)叙事抒情

10.上阕最能表现作者写景细腻而又灵动特点的词语是哪一个?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翔”,本来是写鸟儿在空中飞,这里用来写鱼在水中游,既写出了湘江水浅处的清澈见底,又突出了鱼儿游于其中似乎无所依托、自由自在的情趣。

11.诗人这里写的寒秋之景毫无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导学号:821600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把秋景写得这样活泼、美好,既饱含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也让人觉得这样活泼、美好、壮丽的山河,人民却不能主宰,从而衬托出作者强烈的革命豪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这首元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________种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________的意境。【导学号:82160003】

【答案】 十 萧瑟凄清

13.这首元曲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现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烘托。孤寂、忧伤、愁苦的心境。

第二篇: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4古诗九篇检测

古诗九篇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美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 [C项,“小乔初嫁”属于侧面描写。] 2.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0】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C.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D.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B [B项,表达的不是思乡之情,而是爱恋之情。]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下列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主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 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诫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B [“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1】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C.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王勃《滕王阁序》)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B [A项,刘裕典故;C项,终军典故;D项,庄生梦蝶和杜宇的典故。]

三、《氓》

5.下列诗句中,感情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痴情)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理性、坚强)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沉痛、哀伤)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怨、无奈)D [D项,是“刚烈、决绝”。] 6.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B [B项,应为“比”的手法。] 7.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 [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 8.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D [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9.对《氓》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控诉。

D.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B [B项,“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有意拔高,应为“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10.下列对《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诗。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采用追忆和对比的写法,揭露了一个喜新厌旧、对爱情不忠的负心郎形象。

B.《氓》作者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个对爱情有着美好幻想、温柔多情但又清醒、刚烈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氓》全诗以赋为主,兼用比兴的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主人公年华正茂、容颜靓丽的青春面貌。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引出对姐妹同胞不要沉溺迷恋负心男子的忠告。

D.《氓》中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如“氓之蚩蚩”“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仅起到摹声绘貌的作用,而且读来朗朗上口。D [D项,《氓》没有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而是用比兴、对比的手法,所举例是叠词,没有重章叠句。]

四、《离骚》

11.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诗体,这种诗体被人们称为“楚辞”。

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后人将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C.《楚辞》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总集,由汉代刘向编成。宋人朱熹有《楚辞集注》。

D.《离骚》的意思就是“罹忧”(遭受忧愁),是屈原晚年被放逐到江南时期的作品。C [C项,《楚辞》中还包括宋玉等人的作品。] 12.下列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2】

A.表明屈原出身高贵,是楚王室的后代,所以他必须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B.从“苗裔”来判断,屈原应是苗族人的后代。

C.由“朕”“皇考”可以推断,屈原的太祖父曾经是皇上。D.表明屈原出身于贵族正室,身世非常人可比。

D [A项,“所以他必须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不当;B项,“苗裔”意思是“后裔”;C项,“朕”意思是“我”,“皇考”意思是“父亲”。] 13.下列对《离骚》开头八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自己高贵的出身: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写自己出生的祥瑞: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感。

C.写自己美好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

D.开头八句,叙述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自豪感,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骄傲与炫耀之情。

D [D项,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自爱。] 14.下列对《离骚》第二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体现了诗人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B.“内美”句承上,就是指前文所说的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包括诗人的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C.“修能”句启下,说明诗人对上天与先人的恩赐感到很满足,采集香花美草,表达自己愉悦的思想情感。

D.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

C [C项,并未满足,采集香花美草是为了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 15.下列对《离骚》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表达了作者一心爱国,但是最担心时光流逝,怕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的情感。

B.“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思念诗人的人。诗人忧国忧民,害怕岁月流逝而自己功业未成;又担忧“美人”对自己的理解滞后。

C.“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

D.“何不改此度”,诗人用商量的语气,婉转地说话,体现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这就是“意婉”。

B [B项,“美人”喻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以致政治混乱。诗人虽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一说“美人”自喻。] 16.下列对《离骚》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B.《离骚》是屈原在战国纷争、楚国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下,因进忠言而遭放逐之后写的,他虽遭遇厄运,但仍然崇仰高尚品格,坚信真理在握。

C.屈原在诗中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明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

D.《离骚》开头部分,不惜笔墨从各个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和崇高人格,这体现了屈原因为自己是楚王同宗有点自恋情结。

D [D项,对自我价值的发现,意味着他的觉醒,体现强烈的自我意识。]

五、《蜀道难》

17.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开篇十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A.诗人开篇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抒发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

B.诗人运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等神话传说,为蜀道开辟之难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

C.开篇十句诗句,诗人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叙写了蜀道的起源。

D.开篇十句诗句,领起全文,感叹山高道难,为全文奠定了“旷达”的情感基调。D [D项,“旷达”的情感基调错了,应是“豪迈”或“雄放”的情感基调。] 18.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D [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19.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第二部分前八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A.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在北宋初《唐文粹》中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偶看,后者较为工整;从气魄看,前者更为壮健。

B.诗人列举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都怕蜀山之高险来衬托人攀越蜀道之不易。

C.诗人选择由秦入蜀的必经地——特别迂回盘绕的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以显示蜀道之崎岖难行。

D.末句写在高险的山路上行走,从秦入蜀,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手摸星辰。行人按着胸膛,坐着长叹。

D [D项,“坐”的意思是“徒然,空”,而不是“坐着”。] 20.下列有关《蜀道难》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 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D [D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实则写仕途坎坷”也无依据。] 21.下面是对李白《蜀道难》第二部分后六句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A.此处前二句描绘峰高连天,绝壁倒悬枯松;中间两句描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势猛如万壑雷声。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一形一声,无不彰显险状。

B.此处“其险也若此”中的“若此”,指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C.此处末句一个问句,既可以从蜀中人的立场来理解,又可以从送行人的立场来理解: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来这里/去那里呢?

D.“连峰去天不盈尺”用了夸张手法写连峰之高,“飞湍瀑流争喧豗”用拟人手法写湍流之急,“砯崖转石万壑雷”用比喻写出崖石经湍流冲击发出声响之巨。

B [B项,“若此”,指的不止此两句,更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是指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 22.诗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作者的用意是()A.诗人一开篇就以此句极言蜀道之难,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以下反复出现,使它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B.诗人反复使用这样的句子,是为了突出蜀道之难,增强全诗的气势。C.诗人以这句诗作为发语词,以便为下面写各个景点作铺垫。D.在诗的感情转折处,诗人用此句拓展出蜀道上的奇丽景色。

A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全诗。其中B、C两项都只从一个方面说明作用,而D项则在原诗中找不到依据。]

六、《登高》 23.下列对杜甫《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 [C项“缠绵悱恻”情感错。] 24.下列诗句中,语言风格与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3】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C.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D.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B [B项,诗风清新;A、C、D三项诗风豪迈。]

七、《虞美人》

25.下列对李煜《虞美人》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6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景,历来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春花秋月,也成了恼人的东西,这是因为李煜过去风流享乐的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切已如过眼烟云。今天看到,只能勾起心中的无限痛楚。所以他怨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才能有个完结。

B.往日极尽铺张、富丽堂皇的金陵宫殿,应该依然存在,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宫殿犹在,词人却从至尊帝王沦为备受屈辱的囚徒。“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留恋,感情十分强烈。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 了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D.全词将眼前景和忆中事交织,笔法跌宕起伏,通篇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是愁,令人拍案称奇。

D [D项,“通篇不着一个‘愁’字”错。] 26.下列诗句中,塑造的形象与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B.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D.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B [B项,塑造的是“思乡怀远的戍边将士形象”;A、C、D三项塑造的是“舍身卫国的戍边将士形象”。]

八、《雨霖铃》

27.下列对柳永《雨霖铃》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D [D项,“经年”呼应“今宵”不对,一个时间太长,一个时间太短,没法呼应。] 28.下列诗句中,抒情方式不同于其他诗句的一项是()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C.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B [B项,直抒胸臆;A、C、D三项,借景抒情。]

九、《琵琶行并序》 29.对《琵琶行并序》中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A [A项,“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应是烘托悲凉的气氛。] 30.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初次弹奏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A.琵琶女校弦试音,就先声夺人,流露了情韵,展示了她卓越的才华与不凡的个性。B.“弦弦掩抑声声思”是琵琶女在弹奏中抒发思乡的情感,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基调。C.“低眉信手”“轻拢慢捻抹复挑”正面描写了弹奏时的神态和具体娴熟的指法技巧。D.“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B [B项,“思乡的情感”错,该是“幽怨的思绪”。] 3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琵琶演奏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技艺娴熟的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生动的比喻,形象的通感,抽象的音乐写成具象可感的视觉形象,是诗人艺术才华的展示。

C.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D.这部分描写琵琶声惟妙惟肖,酣畅生动,情景交融,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C [C项,“乐景写哀情”错,应该是“凄景哀情”,表现乐曲终了,余韵悠悠,听众还都沉浸在凄凉的音乐声中。] 3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抒怀片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A.前面写琵琶女前后身世的鲜明对比,是为此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抒怀作铺垫。

B.“地僻无音乐”写环境恶劣、生活孤寂,“黄芦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凄楚景物衬托愁闷心情。

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水寒衬心寒,抒写琵琶女被弃后孤寂悲凉的心境。

D.“山歌”“村笛”是民间的音乐,“呕哑嘲哳难为听”彰显诗人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固执。

D [D项,“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固执”错,该是表达环境的恶劣、心境的苦闷。] 33.对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身世的询问和肖像描写,采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表现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和难言之痛。

B.文中着力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情态,意在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从而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C.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典型。诗人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艺人们的命运。

D.作者写琵琶女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写作者自己,作者与琵琶女有相同的经历和遭遇,所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D [D项,“作者与琵琶女有相同的经历和遭遇”不对。] 34.对《琵琶行并序》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浔阳”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C.第三段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年轻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同时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失意的心情,将自己的不平愤怒倾泻出来。

C [C项,是对比的手法,没有映衬;夜梦往事表现的是寂寞伤感的情怀。]

第三篇: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7烛之武退秦师检测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

一、重点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虚词要记住

1.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封、阙、与 2.虚词:以、而、之、焉、其、且、为

二、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同“供”,供给)③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

①边邑②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③褊狭边民见识不广庸俗,浅陋边民远离政治文化中心,鄙④大多比较闭塞落后 ⑤恶,粗野浅陋之人多粗野⑥轻视浅陋之人被人瞧不起⑦自谦别人面前装着瞧不起自己⑧质朴边民远离战争,民风淳朴⑨俚俗边民的语言文化比较粗俗

例:①北鄙.之音(边邑,边远的地区)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邑,边远的地区)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③鄙.哉!籥籥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褊狭)④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庸俗,浅陋)⑤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恶,粗野)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恶,粗野)⑥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贵远鄙.近(轻视,看不起)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自谦之词)1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之词).⑧焚符破玺,而民朴鄙(质朴).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质朴).⑨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俚俗).文辞鄙俚,莫过于谚(俚俗).

四、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外交使节)..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

五、词类活用| 词性变化含义迥

①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名词的使动用法,让„„..成为疆界)

六、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多留意 ①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③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④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爱国,是抛却私念、临危受命的胸有成竹;爱国,是以进为退、舌战秦王的坦然;爱国,是临危不惧、心怀国家的责任;爱国,是簇拥在清晰言辞里的难以湮没的激情;爱国,是闪烁在智慧的星光里的心忧天下的情怀。烛之武已然忘记,是郑伯的不重视苍白了他一生的抱负,浇灭了他半世的豪情;他只记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烛之武懂得一个人应当热爱自己的家园,更懂得逞匹夫之勇只会葬送爱国的资本。于是,他凭借机智的反击,巧妙地保住了自己的国家。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

.B.是寡人之过也 .

贰:从属二主 过:过错 C.越国以鄙远 .D.阙秦以利晋 .D [D项,利:使„„获利。]

鄙:边邑,这里是动词 利:利益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49】

A.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臣之壮也/苟以天下之大 ..D.夜,缒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 ..D [D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其:代词;语气副词,表商量的语气。B项,介词,对;介词,比。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晋军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 .A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D项,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B [B项,为:给予。]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 [D项与例句相同,以:介词,用,拿。A项,连词,因为。B项,连词,表目的,用来。C项,连词,同“而”,表目的。]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了战事爆发的原因,也点出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为后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第二段烛之武面对佚之狐的举荐而“辞曰”,郑伯面对烛之武的“辞曰”而自责,使本文在简短的叙事之中生起波澜。

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的立场,先用“亡郑”之害动摇秦伯,再用“舍郑”之利引诱秦伯,最后用晋欺骗秦的历史来离间两国关系。

D.国际关系风云突变,朝为盟友夕为敌,晋侯没有冲动,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 [C项,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来游说秦伯。]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陪:增加 为:被 肆:扩张 阙:侵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很难的。(2)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第四篇: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学考规定阅读与作文解读3作文检测

三、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水就有岸,岸阻碍了水的自在流淌,也避免了水的泛滥成灾;水需要岸的善加疏导,却排斥岸的恶意围困。

请以“水与岸”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导写】

首先,单看“水”或单看“岸”,你很容易看出事物的两面性;但联系起来看,“水与岸”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到这一点需要哲学思维。这是正确立意的基础。

其次,需要从材料、从话题出发展开联想,这个环节先不要急于确定写什么,要把思维充分打开,尽可能地多向思考、多想几个写作的角度。比如可以围绕“哪些事物之间存在着类似‘水与岸’的关系”这一中心点发散思维:可以想到“自由与纪律(限制)”的关系,可以想到“个人自由与社会法规”的关系,可以想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问题,可以想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和困惑”。比如爱或教育如果不是以善加疏导的方式进行,爱如果泛滥成为溺爱,教育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围追堵截”,那么就会走向爱和教育的反面。再放开去想,风筝和人手里的线也有这种关系,风筝能不能飞起来,能飞多高,取决于线。风筝的自由总是有限的,如果它完全脱离了与风筝线的依存关系,过度自由带来的结果就是毁灭;反之,人如果把线拉得很紧,只收不放,只紧不松,风筝永远也飞不起来。其实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还可以联想到许多,这就是发散思维。选择一些自己最熟悉的、感觉最有话说的角度下笔立意作文就可以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嘲笑的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

——歌德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电影《爱玛》台词

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

——马克·吐温

读了上述文字,你一定会有所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导写】

材料提供的三句话共同包含的意思是“理解”(沟通)或“了解”。我们能联想或感悟到的是:人和人的理解多么难啊!

许多嘲笑(不理解)源于人们的无知,如果你因为无知者的嘲笑而放弃某些打算,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就太悲哀了;快乐没有世界通用的标准,己以为乐,人未必以为乐,己不以为 乐,人或许以为乐;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快乐,不要太在意别人是否理解你的快乐,但你作为社会的人,你的快乐不要妨害别人的快乐,你应该多少在意别人的感受,尽管你不苛求别人一定理解你的快乐。什么叫“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眼睛”感知的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智力”是靠冰冷的理性在判断事物,唯有“心”是真诚的有生命有情感的沟通的桥梁,有一句广告词就是“沟通从心开始”。多点理解就多点快乐,多点理解就多些和谐。

“不要轻易嘲笑别人”也是一个写作话题。去嘲笑不了解的人或事,只能自取其辱,了解别人快乐难,对人的沟通需要“心”决定了每个人没有资格嘲笑别人,再说嘲笑也不能给自身带来快乐!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成年大马哈鱼经过日日夜夜的长途跋涉,经历了千辛万苦,溯河洄游重返故乡,养儿育女,在故乡甘美的水中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慢慢地死去。人回溯历史,可以知兴替,明晓历史规律,从而获得人生智慧。回溯过往经历,可以检省得失,坚定信念,憧憬未来。

请以“回溯”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导写】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有点像老题目“回忆”“路”;但还是不能完全等同;“回溯”可以带有某种寻根的味道,可以是寻找个人精神家园之旅的点滴感悟,可以是个人成长历程中的一段难忘的足迹;可以是对耳闻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之人生得失的咀嚼和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中的“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和“回溯”本身的词义都表明,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段有故事的历史,“检省得失,坚定信念,憧憬未来”也是需要艰苦的思考和费力的想象,它并不是简单地无关痛痒地回忆一件事。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时候跟随父亲上山挖一种叫作桔梗的药材,上山不久就找到了一片,于是父亲带着我挖。挖了一会儿,父亲看看还剩下五六棵没挖,就告诉我不要再挖了。我不解,问父亲为什么不把那几棵挖掉。父亲说:“要留下一点,让它们结出种子。如果全挖光了,明年再来就一棵也挖不到了。”

这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导写】

根据“要留下一点,让它们结出种子。如果全挖光了,明年再来就一棵也挖不到了”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把握尺度。生活中,我们无论对己、待人、处事,都要把握好尺度。把握好了尺度才 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②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果断地放弃是必要的选择。“留一点”的道理告诉人们,获得眼前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长远利益,这样才能避免涸泽而渔。

③未雨绸缪。人生路上,处处有预料不到的情况。为应付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应学会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材料中的父亲为了明年有桔梗挖,今年就做好了准备。

④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有时候放弃是为了获得更多。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的价值就与螃蟹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像一根稻草一样,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需要以攀龙附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导写】

材料介绍了“稻草定律”和人们对“稻草定律”的看法。“稻草定律”的内涵是人的价值与自身无关,就看与谁在一起。但有人对“稻草定律”存在看法,即稻草本身有着自己的特长,稻草没有必要攀附别人。

从“稻草定律”的角度分析,立意有:①环境决定事物(人)的价值;②如何增加人的附加值。

从稻草能够卖到螃蟹价格但不具有螃蟹的价值的角度分析,立意有:①看问题要看本质;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从有的人的看法的角度分析,立意有:①依附他人不可取;②人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

从综合的角度分析,立意有:①什么是价值;②人的价值由什么决定;③人的价值怎样体现。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导写】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 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②指人的风格或品格。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 “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

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导写】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解释 “见证”这个词的含义。“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指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第二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范围,“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们既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古可今,可实可虚。也就是说,这个题目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

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作文的开口越小越好写,内容越具体越感人。比如可以写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例如爷爷叫赵发财,父亲叫赵爱国,我叫赵改革,联系时代背景,应该能写出好文章;再比如身上的穿着、家里的电器,村里的小河、树林、老碾、道路等等都能见证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等等。

8.请以“与你为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材不限,不少于600字。【导写】

“与你为邻”的文题中隐含的关系因子是“我”。“我”“你”“邻”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我”隐含着的不仅是写作视角,更有“我”所带来的心理与情感经历,以及“我”的价值认识。“你”和“邻”都因为含有不确指的因素而带来理解的多义性和写作的自由度。比如,若能着眼于“邻”字,则可以再深思:何种距离可以算是“邻”?这种“邻”是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还是心理、情感和精神意义上的?“邻”是一个固化的对象,还是可以是某种渐近的动态认识过程? 结合以上的三角关系,我们就有这样一种思路:将“你”理解为一种精神追求,写“我”对它的认识与追求,由空间意义上的“邻”逐渐地发展成为精神意义上的“邻”。这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所写的:地坛原本是他空间意义上的“邻”,然而最后却进化成为他精神意义上的“邻”。他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生命认识与境界的提升。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导写】

“突围”是指突破包围。“突围”的反面是保守、封闭、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突”是“突破”,有主动的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显然,这里的“围”不是一个实指,而是一个喻指,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客观上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围”,你的情感可能是你的“围”,你的事业可能是你的“围”,你的环境可能是你的“围”,等等。

可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体验、认识。只有具有人文的大视野,有思想高境界的文章才能出类拔萃。

10.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导写】

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感情倾向。“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单看前两个句子,似乎还有赞镜子无私奉献之意,如红烛如春蚕,但后一句最关键,奠定基调,结合三句,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另外,还有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认清自己,不但要知人,更要察己,不但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别人,更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立意,还可以化大为小,从如何认清自己入手,如材料找另一面镜子,论述“以人为镜,看清自己”。可以从大众身上看到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丑陋,从而反省自己丑陋的一面;也可以以领袖、榜样、楷模为高标,感知差距,寻找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具体说,“以人为镜”中的人,可以指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诤友、知音、爱人、师长、同事、邻里,也可以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之人,甚至可以是对手。还可以史为镜,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认清自己,不让悲剧重演。如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当然,要认清自己,不一定非得借助外在的“人”“史”“物”,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面心镜,即“反躬自省”“三省其身”,时时开展自我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知人更要知己。辩证地谈,前者作铺垫,着重论述后者。以人为镜,看清自己。诤友——生活中的明镜。知音——人生的一面镜子。要利用好对手这面镜子,看清自己。以史为镜,看清自己。

反观自省,吾当三省其身,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认清自己,着重强调认清自己的意义。

第五篇: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1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一)

语 文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73】

A.遒劲(jìnɡ)

.绦虫(tiáo).B.拓片(tà).颀长(qí).C.桑葚(shân).睥睨(pì).D.蒙骗(mēnɡ).绮丽(qǐ).

污渍(zì).三省吾身(xǐnɡ).吮吸(yǔn).

断壁残垣(yuán).纤细(xiān).

苦心孤诣(yì).湍急(tuān).

载歌载舞(zǎi).C [A项,“绦”读tāo;B项,“吮”读shǔn;D项,“载”读zài。] 2.下列各组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雾霾治理 绿水清山 B.风驰电掣 眼花瞭乱 C.辐射效应 经济转型 D.风度翩翩 实至明归

C [A项,清—青;B项,瞭—缭;D项,明—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河水________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

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________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

③当前,改革发展要冲破旧思想的________,以新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打开新的局面。A.不只 会见 樊篱 C.不止 会见 藩篱

B.不只 拜会 樊篱 D.不止 拜会 藩篱

A [不只:连词,不但,不仅。不止: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会见:动词,跟别人相见。拜会:动词,拜访会见(今多用于外交上的正式访问)。樊篱:名词,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藩篱:名词,篱笆,比喻界限或屏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1 A.推进滩涂围垦,是温州重整雄风、再创辉煌的新保障,是温州大都市区发展的新空间。

B.韩剧能够在亚洲地区走红,主要原因是编剧和导演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功不可没。C.民营企业海外寻找的原油资源若要运到国内,必须要有两大石油公司的“排产计划”,否则,不允许进口。

D.她的创新设计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 [A项,“推进滩涂围垦”是“新空间”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功不可没”;D项,“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回报”不合逻辑。] 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

A.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B.两三竿竹见君子 十万卷书思古人 C.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 D.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选先读书

C [根据“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的意思来选择诗句。A项,突出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B项,突出读书而思古人;D项,说读书的作用。]

6.下列对话中,答话没有言外之意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74】

A.老板:这件棘手的事情你会让你爸爸帮忙吧?他那么有影响力,还认识那么多有名的律师,你的事他也不会不管吧?

小王:可能吧,我21岁了。

B.老师:你提出辞职让我感到很遗憾,希望你重新考虑留下来。你知道公司刚成立不久,以后公司发展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老王:可能吧,我51岁了。

C.妈妈:听说你结婚后要去法国买房定居,你是要放弃国内那么好的单位了? 小王:可能吧,我37岁了。

D.妈妈:最近你怎么老是惦记着我,担心着我,有时还命令我,自以为长大了? 小王:可能吧,我21岁了。

D [A项,言外之意是“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B项,言外之意是“我 年纪大了,等不及了”;C项,言外之意是“我年纪大了,要自己安排今后的生活了”。] 7.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B.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A [A项,写的夏天。]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 .C.范增数目项王 .

B.人皆得以隶使之 .D.填然鼓之 .B [A、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B项是名词作状语。] 9.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子孙对待这些很不爱惜,全部拿给别人 C.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现在急着求您,是我的过错啊 D.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客人穿过厨房去赴宴,鸡在厅堂里栖息

D [A项,“固一世之雄也”译为“本来是一世的英雄豪杰”;B项,“举以予人”译为“拿土地送给别人;C项,“今急而求子”译为“现在情况紧急来求您”。] 10.对《长亭送别》(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82160075】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A.“云”意思是道白,“旦”这里指正旦崔莺莺,“快活三”“朝天子”是曲牌名。B.在长亭别筵上,美酒佳肴不如“土和泥”,反映出崔莺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C.“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名句,典雅蕴藉;“这壁”“那壁”等口语活泼自然。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虚名”“微利”。D [D项,“崔莺莺清高自傲,看不上”说法不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收敛 .C [C项,申:重复,加上。] 12.下列句子中“则”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 [A、B、C三项与例句中的“则”是连词,表承接。D项,“则”连词,表转折。] 1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告诫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C [C项,表明害民的是“王”而不是“荒年”。] 14.下列对小说《祝福》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A.用分号分列男人与女人的表现,对比说明鲁镇的男人比女人冷漠。B.鲁镇的“女人们”听了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后,对她表现出一定的同情。C.画线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老女人们在“鉴赏”别人的痛苦中获得自我满足。D.叙述者“我”在观照祥林嫂不幸的同时,也在冷眼审视着鲁镇的群众。A [用分号只是表现并列关系,不能说明鲁镇的男人比女人冷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困境

韩天琪

随着养生逐渐变为一种时尚,这一领域似乎也开始被各种“伪科学”攻占。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可见,公民的科学素养低并不能作为伪科学盛行的唯一原因。况且,公民科学素养低也与科学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

上述调查同时表明,除科技教育外,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伪科学信息之所以能够流传开来,是科普工作没有跟上,从而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公民科学素养不高,有关科学的社会问题又普遍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媒体的科普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首先,在信息发布的起点,作为信息生产、供给者的科学界,缺乏面向公众和媒体沟通的动力与激励。媒体抽样研究表明,中国科技类新闻信息的供给者,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一支独大,科学界自主发布信息少之又少。

而我国科学界学术自主的环境不尽如人意,学术独立性被行政化和边缘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种“砖家”层出不穷,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权威性。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科学传播困境,而旧困未解,新困已至。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源之多样化让科学传播从某种角度说更容易,但也更困难。比如任何来自科学家的科普知识都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单拿出一句话,断章取义。

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科普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好新媒体上的传播效果和尺度。现在在微博等新媒体上人们往往选择只看自己想看的,传谣很容易,而辟谣却很难。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相比于其他途径而言,大众传媒特别是科学传媒,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仍是“主力军”。其特殊优势在于:传媒面向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熟悉公众传播的语言,拥有传播的专业技能,传播速度快。而且,现代传媒已经高度组织化,具有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对于公众而言“可接近性”较强。

15.下列不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困境”的一项是()A.科学界缺乏面向公众和媒体沟通的动力与激励。B.中国公民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较低。C.我国科学界学术自主的环境不尽如人意。D.新媒体使科学传播更容易,也更困难。

B [原文“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可知,“中国公民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较低”不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困境”。] 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养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科学领域的各种“伪科学”便开始盛行。B.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源之多样化让科普传播走出困境。C.大众传媒特别是科学传媒,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仍是“主力军”。D.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

C [A项,原文“开始被各种‘伪科学’攻占”的养生领域。B项,原文“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源之多样化让科学传播从某种角度说更容易,但也更困难”。D项,原文“除科技教育外,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17.根据语境,填写名句。(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导学号:82160076】

(1)《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___”,意为不可滥捕滥伐,含有朴素的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

(2)苏轼《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极言生命之短暂与渺小。

(3)人们常用“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流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用“珠”“玉”作喻表现琵琶弹奏的效果。

(4)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抒情主人公酒醒后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1)斧斤以时入山林(2)渺沧海之一粟(3)大珠小珠落玉盘(4)杨柳岸 晓风残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节选自老舍《想北平》)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节选自叶圣陶《藕与莼菜》)18.选文中两位作者思念故乡的原因各有不同,试作简要说明。(4分)(1)老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叶圣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1)老舍:故乡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它融在血里,赐给我性格与脾气。

(2)叶圣陶:因为故乡有我牵系的亲人、朋友,有藕与莼菜。19.简析两篇选文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导学号:82160077】(1)《想北平》:(3分)(2)《藕与莼菜》:(2分)【答案】(1)《想北平》:①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否定肯定的对比,突出故乡与心灵的黏合。②用长句细致地描述“我”所爱的北平与“我”内心相黏合的状态。③“从„„一直到„„”一句,选取两个代表性意象(细节),把北平在记忆中的留存连成一块,抒发故乡与心灵融为一体的个人感受。④用因果句表明“我”对北平情有独钟。

(2)《藕与莼菜》:①运用设问和反问,吸引注意,增强效果。②多用短句,将怀念故乡的原因明白晓畅地说出,引起共鸣。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有很多南方政敌。某次,林肯与来自南方集团的某一领导有说有笑地走出会场,相谈甚欢。这引起了林肯一个下属的不满,他很严厉地提醒林肯说:“总统,请不要忘了这个人是我们的敌人,你不该对他如此友好。相反,我们应该要消灭他。”林肯转身对他的下属说:“你看,难道我这不是在消灭敌人吗?”

对此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构思时要扣住关键句“你看,难道我这不是在消灭敌人吗?”,消灭敌 人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是化敌为友,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

下载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沁园春长沙达标演练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沁园春长沙达标演练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