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
2018年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 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二)广西科学技术厅 广西科技创新发展办公室2018年7月
目
录
目
录 ···················································································································传统优势产业名片 ······································································································
重大专项 糖业二次创业技术研发 ·············································································
项目1 蔗糖煮炼过程智能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先进制造业名片 ·········································································································
重大专项 智能机械装备技术创新 ·············································································
项目1 工程机械智能化再制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2 阵列式电子枪金属粉末床增材制造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3 特种作业移动机器人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 ·····································································项目4 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智能分拣—拾放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
重大专项 汽车产业科技提升 ···················································································
项目1 增压米勒循环发动机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2 满足国六B排放法规的高性能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项目3 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产品研发 ···························································································项目4 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研发 ·······························································································项目5 商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6 汽车零部件研发创新及应用 ···························································································项目7 汽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8 前置后驱乘用车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开发与应用 ···························································项目9 低碳智联新重型商用车协同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10 广西新能源物流商用车协同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11 高品质乘用车(MPV)整车及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项目12 乘用车模块化平台开发及应用 ·····················································································项目13 分布式纯电动轿车底盘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14 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15 新能源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16 新能源汽车独立悬架轮边分布式驱动和电子差速控制模块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7 商用车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 ·····························
-************061项目10 高纯净铁基及其陶瓷复合抗磨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1 高导热石墨膜用高取向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项目12 先进薄膜成套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13 微合金化高强度汽车板的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4 高性能高碳钢及标准件用钢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5 防化学品渗透综合防护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16 电池级二氧化锰、硫酸锰等原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项目17 锑冶炼绿色关键工艺及装备 ·························································································项目18 铅、锡、铜冶炼新技术综合回收复杂多金属物料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19 砂质氧化镍矿全元素材料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 ·································
生态环保产业名片 ····································································································
重大专项 生态环保产业提升 ··················································································
项目1 特色植物纤维原料清洁化制浆造纸与资源化利用 ·······················································项目2 环保控释农药的制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
重大专项 北部湾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项目1 海洋微藻规模化培养和高值生物制品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2 基于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的绿色生物制剂研制与应用示范 ·······································项目3 离岸海域设施化网箱装备研制与养殖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4 复杂海洋环境下高抗蚀建设工程材料开发与示范应用 ···············································
大健康产业 ·············································································································
重大专项 大健康产业科技支撑 ···············································································
项目1 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建设 ·······························································································项目2 基于药用植物大数据的药用植物药效单体生物制造 ···················································项目3 基于药用植物大数据的健康产品智慧创制 ···································································项目4 青蒿琥酯红斑狼疮(狼疮肾炎)适应症的研究及产品开发 ··············································项目5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新药的临床研究及产业化 ·······························································项目6 新型石墨烯医疗器械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7 特色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应用 ···························································································
先进制造业名片
重大专项 智能机械装备技术创新
项目1 工程机械智能化再制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工程机械逆向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技术研究:研究工程机械各种零部件的再制造价值智能化分析系统,建立工程机械再制造逆向物流智能决策系统;(2)工程机械可再制造性智能化研究:建立产品运行大数据库,研究产品特征与再制造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于再制造方案设计中,对产品进行可再制造性、重复再制造性提供决策支持;(3)工程机械回收品检测的智能化技术研究:研究模型化仿真技术,在传统的疲劳寿命分析理论、裂纹扩展分析理论、材料摩擦磨损理论基础上,研究基于动力学和有限元联合仿真的工程机械状态智能化判断方法;(4)工程机械再制造前处理的智能化技术研究:研究各种前处理手段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开发再制造前处理技术智能决策系统;将数控技术引入工程机械再制造前处理,研发自动化设备;(5)工程机械再制造修复工艺智能化研究:建设典型零部件失效分析数据库,研究并融合各种再制造工艺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建立智能化工艺决策系统,研制自动化专用设备及工装,建设再制造示范基地;(6)工程机械再制造生产管理智能化研究:针对再制造技术资料分散、独立、缺失,不能实现共享等问题,建立再制造关键环节的技术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再制造技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再制造综合评价等智能化功能。
考核指标:(1)再制造旧件利用率提高20%以上,再制造修复率提高20%以上,再制造产值提高30%以上,再制造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以上;(2)形成企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10项以上,形成再制造新技术3项以上;
驱动履带/轮设计及操作臂进行优化;(2)采用远程遥控和局部自主控制相结合的控制体系结构,将人的规划能力和反应能力融入到机器人的车载控制系统,实现有线和无线两种通讯模式;(3)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局部路径自主规划技术,开展机器人外部环境的感知技术研究,利用全景视觉及其它辅助传感器系统实时进行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处理;(4)基于视觉伺服的机器人自主操作技术。
考核指标:(1)多自由度灵巧手臂对目标探测定位精度≤±8°;(2)高机动性机器人本体技术,移动本体重量不大于60Kg,最大速度1.5m/s,最大载荷达到自重的50%,可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3)适用于多种目标处置的末端手爪机构,机械臂具有4个以上的自由度,臂长1.2m,手爪具有1个开合自由度;(4)无线和有线双模远程通讯技术;无线通讯距离300米(空旷地域),有线距离100米;(5)机器人局部自主导航避障技术,能跨越200毫米垂直障碍、爬30°斜坡、跨越300毫米宽沟壑;(6)以视觉为主的自主定位及抓取技术,抓取重量不小于5Kg;(7)申请发明专利4-6件。(8)形成每年10台(套)的生产能力,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4 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智能分拣—拾放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建立基于windows 64位系统的关节6轴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实现对机器人工具末端重复定位精度、绝对位置精度和快速运动要求;(2)研究快速建立激光校准系统,包括如何快速确定合适的固定方式和位置以满足对随机放置的工件的深度信息的检测;(3)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复杂工作空间的特征信息,包括料框、工件等几何结构
排量减小摩擦功;通过降低增压器的转动惯量,提高发动机低速扭矩;通过米勒循环,提高压缩比,提高膨胀比,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通过珩磨参数控制,在保证润滑的前提下,降低摩擦,降低未能完全燃烧的燃油的残留,从而降低发动机有害气体的产生;通过热能管理,降低摩擦损耗,充分利用发动机的热量,从而降低燃油消耗;采用滚子摇臂、活塞及销增加减磨涂层、减小气门杆、减小曲轴轴颈、减小凸轮轴轴颈等等降低摩擦;通过CAE分析、8平衡块曲轴、框架式凸轮轴盖,改善整机的NVH;通过48V IBSG的采用,回收制动能量,调整发动机的工作区域,实现深度启停,改善整车的驾驶性,从而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考核指标:在低速区域的扭矩达到全扭矩的≥90%以上;全负荷最低燃油消耗率≤ 285g/kWh,万有特性最低燃油耗率≤ 230g/kWh,满足国6排放标准(GB 18352.6-2016)的排放法规要求。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以上。项目实施期间销售达1.5万台以上,新增销售收入19800万元。项目产品低速动力响应在国际同类机型中处于领先水平,油耗指标在国内同类机型中处于领先水平。
实施期限:2018年~2019年。
项目2 满足国六B排放法规的高性能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高强度、轻量化增压GDI汽油机重要零部件的设计、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及整机集成;(2)国六B增压GDI汽油机高效清洁燃烧关键技术研究;(3)国六B增压GDI汽油机尾气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4)国六B增压GDI汽油机子系统耦合控制策略研究;(5)国六B增压
课题方向2 发动机用高性能铝合金连杆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为适应汽车、柴油车轻量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实现发动机轻量化,提高发动机性能,研发用于发动机铝合金连杆新材料的成形技术。包括铝合金材料和辅助原料的高能机械合金化制备技术、组织控制和热处理工艺、模具和生产线设计、触变成形和精密模锻毛坯成形工艺,成形工艺参数的模拟,材料耐高温疲劳性能表征和智能化加工技术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铝合金连杆制造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耐高温疲劳的铝合金连杆制造。
考核指标:典型的新材料连杆用铝合金屈服强度达到500MPa,抗拉强度达到550MPa,延伸率大于2%,硬度≥150HB,同台发动机连杆重量允差为20g,降低发动机油耗5%以上。研发新产品2种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制定企业标准3项以上,行业标准1项;形成100万条/年产能的示范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1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课题方向3 汽油机缸内直喷喷油器总成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结构材料及软磁材料晶相结构、热处理特性与金相变化、主要化学成分与金相、化学成分与加工特性;研究加大密封椎体,减少密封背压,提高燃油压力和电磁阀开关时间;研究阀体喷射结构;验证阀体喷射雾化结构;研究影响电磁阀开关时间的结构,仿真磁路结构,验证阀开关闭时间;研究喷孔的设计、优化及超精密加工;研究弹簧的精密调整;工程化验证动态流量波动;研究产品长寿命及高可靠性、耐交变温度应力及产品表面耐腐等级。
考核指标:产品汽油机缸内直喷喷油器在正常工作状态条件下,可分
1新增产值2.4亿元/年。产品技术水平可达国内先进水平。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2 轻量化乘用车前端模块框架及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低密度塑料及复合材料与前端框架性能要求的匹配性;研究前端框架的结构设计;研究前端框架的注塑工艺;研究前端框架的承载能力;研究前端框架的强度和刚性;研究一种适用于前端模块流水线装配的工装和方法。
考核指标:选定PA6+GF40塑料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的钣金材料制造汽车前端框架,其密度要求达到1.46±0.05g/cm3;前端框架的大灯臂满足施加X向250N和-Z向250N的力作用在大灯质心上,刚性>300N。整个框架的承载能力满足弯曲强度分别沿X向和-Z向施加450N的力,X向刚性>100N,Z向刚性>250N;前端框架为整体注塑一体成型,其扭距和拔出力达到:M6螺母嵌件扭距≥18N.M,M6螺母嵌件拔出力≥4KN。自主研发一种汽车前端模块装配装备,形成流水线装配,装配好一件前端模块平均用时少于3.5分钟;前端框架重量≤5.28kg(S60车型),对应的原钣金框架8.8kg。项目实施期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形成年产15万台套汽车前端模块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以上,利润540万元以上,纳税7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19年。
项目5 商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3研究,优化风阻系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对发动机罩总成、前保总成、驾驶室内外饰总成进行全面轻量化设计,降低整车自重及油耗;(4)研究驾驶室平顺性及NVH技术。
考核指标:(1)整车风阻系数降低到0.48;(2)驾驶室总成重量≤770Kg;(3)驾驶室平顺性指标≤0.56m/s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匀速行驶驾驶室内噪声≤68dB,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目实施期内装车8000台,新增产值17.5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6 汽车零部件研发创新及应用
课题方向1 后驱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系统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后驱动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系统方案设计,进行台架试验验证和NVH测试;研究轻量化的后副车架总成设计,对副车架总成进行CAE分析,降低总成重量,优化工艺;研究自动化的后驱动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系统装配调整生产线,实现产品的产品装配关键工序自动化、检测调整自动化,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装、调、检自动化生产线。后驱动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产品需通过台架和整车搭载试验,并实现批量生产。
考核指标:整车可靠性路试要求4万公里,过程中零部件无严重变形或开裂问题;整车操纵稳定性满足要求;后副车架台架疲劳耐久试验:制动耐久(前30万次、后10万次)、横向、纵向、垂向耐久试验各20万次,试验完成后均无严重塑性变形或开裂问题;后独立主减齿轮疲劳试验
5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3 高性能摩擦离合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结构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建模方法;研究离合器非线性刚度与阻尼等性能参数优化方法;研究离合器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及其灵敏度;研究离合器开发设计技术,开发离合器数字化快速设计平台;建设摩擦离合器动态综合性能试验与检测平台。
考核指标:开发高性能离合器数字化快速设计平台;开发离合器性能参数匹配与优化平台,实现离合器与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合理匹配,实现正向开发,填补国内空白;高性能离合器在发动机整个转速范围内的扭转振动传递率控制在0.4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实施期内,形成40万套高品质离合器的产能,年产值2亿元以上,利税2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课题方向4 面向乘用车钣金零件的高性能铸铁模具材料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1)高性能铸铁模具材料低成本合金设计与优化:研究碳、硅等常规元素,铜、钼等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凝固和热处理过程相变的影响,设计并优化模具合金成分;研究合金成分对模具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热处理性能的影响;研究钼、镍等贵金属元素等效替代。
(2)高性能铸铁模具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球化剂及球化工艺,包括硫、氧含量以及镁、铼、钙等元素对石墨球化的影响;通过研究硅、锶、钡、钙、铝等元素对石墨化的影响,从而确定较优的孕育剂和孕育工艺;研究铸态显微组织精细化和均质化控制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研究
7语音识别率95%以上。实现驾驶员身份识别、音频分享。智能座椅的智能化设备,不影响整车原有的性能和功能,并增加安全性、舒适性。形成生产线1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以上,利税9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人员80人以上。项目期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6 乘用车高性能后轴总成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后轴产品的结构改良方法,结合轻量化方向精化优化内外结构;研发后轴产品的新型加工技术,包括产品工位夹具翻转工艺、研究论证低熔点自动焊接、液压成型技术等;研究产品强度性能提升技术,增加产品强度和耐用性,提高各项实验检测指标数值。
考核指标:产品轻量化:产品较旧型状态减重5kg以上,轻量化指标低减15%以上。形成夹具翻转、低熔点自动焊接、液压成型等新工艺加工技术,产品一次下线合格率达到97%以上。产品技术标准符合《后轴台架试验规范》并通过国家检测机构检测,扭转/侧向力/纵向力/垂向力/减振器支架疲劳试验无异常指标分别为20万次/10万次/35万次/30万次/60万次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项目实施期内,形成年产60000台套的生产规模,实现产品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以上,利润225万元以上,税收158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19年。
课题方向7 排气系统声品质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9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汽车内饰高品质软质仪表板阴模成型工艺,开发适用于高品质软质仪表板产品,并批量生产;(2)研究搪塑成型工艺,结合发泡成型工艺,开发适用于高品质旗舰型的汽车软质仪表板,并实现批量生产。
考核指标:光泽:仪表板表皮光泽度控制在5%以内,确保仪表板有哑光的高品质;皮纹:皮纹深度基本保持一致,不变形,确保仪表板有外观真皮的质感;触感:仪表板皮质触感良好,按压后表面柔软,释放后能回弹回原形,确保仪表板的品质;包覆粘贴性能按标准GMW14892-2012,撕剥力>525N/m;零件表面包覆性能要求-耐清洁剂满足标准GMW14444-2013要求;雾翳要求满足标准BT/SGMWJ 0872要求;气味要求满足标准BT/SGMWJ 0872,气味等级N≥6级;VOCs/SVOC值要求满足标准BT/SGMWJ 0872的数值要求;项目实施期年产量10万台产量,年产值达8000万元。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9 智能化LED汽车车灯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高温长寿命LED汽车前照灯驱动电源技术;(2)研究能够提高LED汽车前照灯光效的结构设计技术;研究LED汽车前照灯散热特性和热管理解决方案;(3)研究高可靠多功能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驱动、通信和环境参数采集的技术集成;研究实际应用环境中规划模式、控制策略、系统联动等系统技术集成,开展应用示范;(4)研究LED汽车前照灯的系统可靠性增长及可靠性评估方法;(5)对LED汽车前照灯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的工艺技术、质量控制、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进行系统研
1视屏监控系统等系统开发,整车智能驾驶达到LV1水平;完成盲点监测系统、疲劳驾驶系统、车道保持系统、AEBS自动刹车、车联网系统等系统开发,整车智能驾驶达到LV2水平;完成整车控制VCU、传感器融合中央控制器开发,实现车辆队列行驶、高速路自动驾驶,整车智能驾驶达到LV3水平。项目实施期内装车5000台,新增产值16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课题方向2 电动观光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车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观光车用车特点,开展电动观光车智能驾驶的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运动规划、车辆控制和后台数据监控研究,实现特定场景智能驾驶,具备巡线自动驾驶、紧急刹车功能、自动绕障等功能,同时开展智能驾驶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电动观光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使车辆在固定区域具备自主行驶功能,遇到行人、自行车、汽车以及其他障碍物时,能够以减速、停车或避让的行为方式进行处理,行驶过程中不发生碰撞;感知模块能够识别障碍物,识别准确率大于96%;决策模块输出安全、符合车辆转向约束的轨迹,规划成功率大于96%;控制系统跟踪轨迹时,稳态状态下横向误差小于0.5m,固定停车等待位置偏差不超过1m;行驶最高车速为25km/h,车速误差小于±2km/h。完成2款以上电动观光车车型的开发工作。完成产品产业化工作,产能达到2000辆/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3高性能汽车传动系统开发体系,生产乘用车级传动系统、完全消除啸叫,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开发国内领先的高精度非线性混合在环汽车电控系统设计平台,支持汽车先进电控系统快速开发、集成与标定。(2)研究乘员损伤精确控制理论、车身加速度及碰撞吸能空间与乘员损伤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压溃与弯曲相结合的变形控制及碰撞力分散技术理论体系;研究精细化碰撞仿真方法;研究约束系统接触刚度及吸能时序控制、假人运动姿态控制技术。(3)研究偏相关分析、非独立声源和振源技术、车内声(振)源关键传递路径及贡献理论;研发国内领先的车内噪声可视化在线监测系统和全速域速度-振动加速度传动系统振动测试系统。(4)研究先进前置后驱车底盘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设计与建立包括独立主减速器和整体桥等零部件生产软、硬件设施。
考核指标:(1)建成高性能前置后驱乘用车完全自主正向开发体系。(2)建成高性能前置后驱乘用车关键零部件供应链,完成包括新型独立主减速器和整体桥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研发,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其中广西区内零部件供应产值新增超过3亿。(3)乘用车桥阶次噪音小于63dB(A);在最高挡及陆续降2挡,发动机转速(1200~4000)rpm,在加速、匀减速及滑行工况,乘用车桥及独立式主减阶次噪音都应比车内噪总声压级低10dB(A);在最高档及陆续降2档,发动机转速(1200~4000)rpm,突然松油门/点油门时车桥无啸叫;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汽车电控系统开发平台纵向动力学模型精度偏差小于5%,横向动力学模型精度偏差小于10%,平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多碰撞工况安全车身耦合与约束系统集成保护技术和多工况一体化耦合安全车身创新设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款新车型获得C-NCAP最新规则的五星级评价。(6)实现白车身的主要噪声频响函数降低2~4dB(A),悬置基于传递振动力和振动能量的优化在主要频带内较初始系统降低30%左右,传动
5驶、换道辅助等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导入北斗导航应用,完成车联网第二代升级,实现远程诊断、车生活、车服务等信息化功能;申请专利5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项;整体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总质量覆盖16~32T,马力段覆盖260~530PS的整车及底盘产品35个,形成年产重型商用车70000台/年生产能力,年新增产值120亿元;区内企业配套产值比例达到35%,联合区内科研开发机构4家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10 广西新能源物流商用车协同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整车功能定义及整车架构设计、电机驱动系统、电池系统开发;研究整车电磁兼容EMC、控制器HIL测试、CAN网络、电器架构等关键技术;研究整车轻量化设计,应用CAE拓扑优化及高强度钢材料,实现车架总成、板簧支架等底盘零件轻量化;研究铝合金零部件结构设计,开发铝合金结构物流车厢;开发集成电机驱动桥,降低驱动系统重量;整车NVH研究,提升舒适性。
考核指标:三电系统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实现实现车厢降重25%、驱动系统降重20%;最高车速≥90km/h;续航里程≥200km;能量密度≥90Wh/kg;申报国家专利20项以上,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生产规模10000台/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区内企业配套产值比例达到10%,联合科研开发机构5家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7研究内容:(1)研发跨级别、跨品牌及跨车型的模块化平台架构设计及验证技术,包括满足多车型同步开发的整车物理参数设计及评价体系,适应不同尺寸和重量的整车性能参数设计及评价体系;(2)研发面向个性化定制的造型设计技术,包括造型内、外饰设计、色彩匹配技术;(3)研发底盘、动力附件、车身及电子电器等关键系统模块化设计及验证技术,包括前后悬架、转向及制动,悬置、进排气、供油及操纵系统,前车体、前地板及后车体,空调、冷却及电子电器等系统模块化设计及评价体系;(4)研发模块化平台接口匹配技术,包括关键系统模块化接口匹配原理及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1)建立一种以驾驶舱驱动的整车架构设计方法,能同时满足Car、MPV及SUV等车型的模块化平台开发;(2)开发一套基于多车型差异化需求的造型设计技术,完成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造型开发;(3)开发一套基于多车型差异化需求的底盘、动力附件、车体及电子电器系统模块化设计、验证及接口匹配规范,实现模块化平台零部件通用率50%以上;(4)基于模块化平台完成Car、MPV及SUV等4款新车型开发;(5)4款车型年总产量50万台以上,产值350亿元以上;(6)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以上、外观专利2件以上、实用新型5件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13 分布式纯电动轿车底盘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分布式驱动电动化底盘构型;(2)研究底盘线控驱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线控操纵技术;(3)研发分布式电驱动总成、高安全和高能量回收效率的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件;(4)开发出分布式纯电
9研究内容:(1)基于轻型客车平台,开发一款常规混合动力客车平台,该平台可进行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拓展;(2)开展新型机电耦合系统关键技术、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系统技术、先进混合动力总成集成技术研究,开发高效率、高性价比的机电耦合系统和混合动力总成;(3)开展电池组及电池管理系统、整车集成与一体化最优控制技术的研究。
考核指标:(1)整车加速时间0-50km/h≤15s;(2)综合工况纯电续驶里程≥70km;(3)燃油消耗量(不含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较油耗三阶段限值(C-WTVC循环)降低比例≥30%;(4)最大爬坡度≥20%;(5)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以上;(6)形成整车生产工艺与技术规范,具备年产10万辆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年产值20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15 新能源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课题方向1 系列纯电动乘用车集成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整车产品的规划和定义、整车工程化集成设计;(2)研究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运营模式的形成机理,建立运营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搭建商业化运行系统的理论框架;(3)研究整车关键零部件的集成开发及测试能力建设;(4)整车平台生产技术,系列车型的共线生产技术,批量化的生产工艺与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适应工业化批量下线检测系统研制。
考核指标:(1)最高车速不低于120km/h。(2)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200km;(3)爬坡度≥20%;(4)每一项目通过4项以上与纯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相关的国家公告检验标准;(5)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6)
1研究内容:针对未来公交市场及短途客运市场特点,开发集成双A型臂独立悬架、行星减速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的宽通道断开式驱动桥总成,并实行产业化生产。研发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分体式轮边支撑架;设计上下A型臂;设计行星齿轮结构的减速机;设计免维护盘式轮边总成;联合开发驱动电机;研发电子差速控制系统。
考核指标:完成额定载荷为3.6/5.5吨的独立悬架轮边电驱桥平台产品研发,最大输出扭矩达2×2132/2×3841N.m,总成噪音≤76dB,实现10万公里无大修。实现分布式电子差速控制平台的开发。完成产品的试制与试验、检测。产品满足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实现产品产业化生产,5年内达成年产20000套的产线规模,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12亿元,新增利税3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17 商用车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通过对输入分配模式和模式切换点与机械点的相对位置的分析,确定出离合器和行星排的放置位置及连接方式,从而最终设计出多工作模式的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以系统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为匹配目标,结合核心控制思想和工况运行条件,针对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客车完善其参数匹配流程和设计方法;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冲击度产生的原因,并基于非线性观测器的原理,设计发动机转矩观测算法,最后结合模型预测控制和状态反馈控制实现动态协调控制。
考核指标:(1)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1套(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
3自动切换,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除上料下料外,所有工位加工过程,包括各工位间转换,焊接等全部由6或7自由度机器人与自动焊接专机完成。焊接工位设备与所加工零件具备信息化特征,零件加工状态可随时查询与在线检测拼焊错漏,成品加工过程及质量可追溯;(2)以互联网为基础,应用云、大数据技术搭建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控制平台,将各个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控制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将设计、制造、采购、办公、销售等信息孤岛进行互联,建设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控制平台。
考核指标:建成在智能控制平台协调下的S平台车车架工业机器人柔性焊接生产线1条,可切换生产四种车型,切换时间≤30分钟,生产节拍≥40JPH;产品下线合格率≥98%;新增年产乘用车车架20万台套,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建成乘用车车架智能化焊接生产管理系统,支持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异常发现(缺件、库存过大、设备故障等)与报警,可实现产品的加工及质量追溯,保持对生产资源的高效平衡,因缺件导致对主机厂的停线时间≤5分钟/月;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2 汽车控制臂冲压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研究开发一种机器人机构,在空间上满足控制臂冲压过程中抓取和放置的需要。(2)分析研究空间曲面构件的运动方向、作用力及接触点之间的关系问题,确立该接触点与作用力、运动方向的动力学关系。(3)研究和开发机器人末端抓放装置,保证冲压件较重并且移动速度快时与机构无微移动。(4)统筹研究整个生产线冲床、抓放装置和机器人的协调运动速度的平稳性和快速性,优化动作节拍。(5)优化和设计生产线工作状态的描述和表达,保证生产线的协调稳定可靠运行。(6)优化
5产车型使用量≥1万台,新增产值≥3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21 车桥齿轮传动系统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齿面宏微观几何拓扑与齿面接触区关联机理的接触区预控的齿轮设计方法;(2)围绕空间多齿交替啮合齿轮副啮合位置、啮合线方向、传动误差等时变激励表征,研究车桥齿轮-轴-轴承-箱体耦合系统振动力学模型和车桥齿轮传动系统传动误差与结构噪声分析和控制技术;(3)围绕刀具参数、机床参数对凹凸两面齿面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车桥齿轮切齿数学模型和精密车桥螺旋锥齿轮切削高效切削加工方法;(4)研究齿轮啮合印痕、传动效率、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评估方法,以及综合验证理论设计方法。
考核指标:(1)研发3种以上齿轮精度在DIN6级以内的车桥螺旋锥齿轮;(2)商用车车桥螺旋锥齿轮传动噪音≤76分贝,乘用车车桥螺旋锥齿轮噪音≤65分贝,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3)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4)项目实施期内,形成减振降噪后的车桥螺旋锥齿轮产能5万套,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7品生产线,项目实施期内达到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利润达到1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2 基于灯杆的智慧照明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户外智慧照明关键技术,研究与物联网相结合编程可控的LED灯具,研究NB-IOT通信方式和照明相结合的集成技术。(2)研究低功耗窄带物联网和传感器相结合的技术,提升传感器智能化、集成化水平,研发适合户外使用的“即时感知器”;(3)研究充电桩、微基站、信息发布等与灯杆相结合的高可靠多功能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驱动、通信和环境参数采集的技术集成;(4)研究基于灯杆环境的稳定可靠交流直流供电、防电磁干扰、防雷器等技术。(5)研究不同厂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快速连接技术,解决接入成本高、数据传输等问题;(6)研究智慧照明等相关数据的分布式传输技术;研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物联网平台应用系统,将照明、监控、信息发布等不同的业务数据处理集成,并能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方便进行科学决策。
考核指标:(1)研制出不少于3种照明灯具(80W,150W,250W等),灯具集成NB-IOT模块,灯具调光模式≥5种(全亮、半亮、低亮、全黑、闪烁等),控制响应时间≦5秒,光效≥150lm/W;(2)开发出不少于5套“即时感知器”(包含能耗监测、烟雾、土壤酸碱度、PM2.5 噪音等),待机时间≥3年,防护等级:IP65;(3)研制出不少于2种智能灯杆(6米、10米),供电功率:10KVA,防浪涌≥4KA;防护等级:IP65;(4)开发出户外智能集中器1套,支持快速连接设备数量≥20种;传感器连接并发数
9项目4 基于eSIM的物联网管理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二期)
研究内容:(1)搭建eSIM综合管理平台,解决跨运营商、跨终端平台连接等重大关键问题;(2)研发适用更多主流物联网芯片的eSIM适配标准,完成TEE OS 内的TA开发,(3)研发eSIM技术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结合的模组产品,实现无卡蜂窝通信能力与高精度定位技术相结合;(4)开发支持国内、国际版本eSIM APP以及APP运营管理平台;(5)研发卡数据管理平台和安全存储技术,实现卡数据生成、传输、存储、复用等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6)研发证书空发系统和终端接入认证系统,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和终端安全;(7)研发基于eSIM的物联网能力开放平台,提供开放的标准接口,进行能力开放,快速扩大业务应用范围。
考核指标:至少实现与境内外3家运营商的系统对接,具备业务服务能力;至少实现与5家终端平台进行适配对接;研发至少1款“通导一体化”模组产品,至少可应用于3个不同行业;eSIM APP用户数量达到500万,APP运营管理平台支持3000万终端连接性能要求,QPS达到5000;支持1000万卡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支持1000套证书并发下载同时支持1000部终端并发认证;能力开放平台至少接入国内10家物联网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申请软件著作权10件;项目实施期间,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0 年。
项目5 面向OPM模式的电子智造业智慧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研究在线可视化交互、需求归类及个性化挖掘、高端电子产品个性化设计知识库、个性化产品定制方案生成等技术,构建基于
1工业级认证与测试;(3)研制开发支持高精度定位数据的终端实时解析或远端云平台解析的位置服务云平台。
考核指标:(1)完成不少于两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高精度室内外定位高性能终端及板卡的研制与开发,室外定位精度厘米级、室内定位精度3米,出货量不少于15万套;(2)研制并量产成功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航位推算和高精度定位算法的厘米级精度北斗/GNSS定位导航芯片。此芯片支持北斗全球信号B1C,针对车规级应用完成AEC-Q100认证,出货量60万片以上;(3)完成高精度位置服务云平台建设。支持收集和存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及多种室内导航定位感知器件的位置数据,支持不同高精度位置感知器件和设备的数据融合计算,为用户提供米级、亚米级及厘米级定位,可为超过50万用户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用户数量不少于10万;(4)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以上,在项目执行期,通过板卡、终端及芯片销售和平台服务,创造不低于1亿元的销售收入。
实施期限:2018 年~ 2020 年
重大专项 核心电子器件(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 架空输电线路、高铁接触网防雷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架空输配线路、高铁基础网灭弧防雷间隙设备关键技术研发:研发多雷强雷、高土壤电阻率地区,低耐雷水平运行系统,研究建弧规律及灭弧关键技术;研究叠加性雷击机制规律和防护方法;研究档距中央反击机理和防护方法;(2)灭弧防雷间隙设备制造及产业化:研制新型灭弧防雷间隙,研究灭弧剂配方,模具工艺及误差控制,金具加工,3新型同轴双波导传感光纤,环形纤芯厚度8-20μm,中心纤芯纤芯直径8μm,损耗优于1dB/km;(2)纤维集成光器件制造方面:研制出芯光纤扇入/扇出器件,扇入/扇出芯数2-4芯,插入损耗小于1dB;建成扇入/扇出集成器件制造装备2-3种,完成小批量生产装备15台套,形成新型光纤传感器件的批量生产制备能力;(3)在新型光纤传感器工程化方面:研制出岸基光纤地听传感器,测量频段0.1~200Hz,灵敏度6000rad/g,动态范围140dB;研发出三维形状光纤传感系统,感知曲率半径优于0.2m,形状刷新频率> 5Hz ;研发出分布式扰动(振动扰动、声波扰动)光纤传感系统,扰动探测频率范围10-500Hz,分布式探测长度100km;(4)开发出光纤周界安全监测系统、分布式扰动监听系统、岸基光纤地听(地震计)系统等产品;(5)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以上;(6)项目实施期内新增产值8000万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2年。
项目3 干式无油电力电容器及其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1)开展干式无油电力电容器及其装置研制,产品内取消电容器油,研究电容器单元高性能金属化膜材料,传感器技术,以及装置继电和温度保护技术;(2)开展国家点火装置用高比能脉冲电容器研制,研究电容器主材的膜宽、膜厚参数及方阻,研究低杂散电感、低等效串联电阻技术;(3)开展柔性直流输电用直流支撑电容器研制,研究电容器材料和结构,研究降低元件线电流密度技术;(4)研究元件卷制、喷金制造工艺、真空灌注黑胶工艺,开展干式无油电力电容器及其装置的研发;(5)通过研究大容量、大电流电容器寿命测量方法,研究热稳定、5考核指标:系统测量精度方面,位置(平面和高程),±0.5mm;超高,±0.2mm;轨距,±0.3mm;轨道调整量定位精度,±0.5cm。作业速度,3000 m/h。GNSS信号完全中断时,系统精度不下降,具备隧道内作业能力。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以上。完成基于北斗/INS轨道几何状态测量装备的研发和产品定型;完成该新技术工程应用的行业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的建立;生产高铁轨道几何状态测量装备25台以上,产品及服务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5 新一代音频设备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真实场景的新一代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关键技术及基于时频复用的拾音器复用关键技术,设计开发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送、受话设备;研究面向音源自适应的智能音频处理算法及动态自动增益控制技术,设计开发基于DSP的智能音频处理终端等新一代数字音频处理设备,提高设备对音源的适应性,提升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有效提升立体声效果;研究面向扬声器小型化的低频声压控制及扬声器防水关键技术,研制低成本小型化HIFI扬声器,并有效提升产品防尘防水性能。
考核指标:(1)研制面向真实场景的新一代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系统,实现智能充电、主动降噪、麦克风复用、录音及重放等,并实现年均100万套量产;(2)研制新一代智能音频处理设备,待机功率小于0.3W,总谐波失真度达到0.2%(1KHz),音频D类功放效率达到90%以上,并实现年100万台量产;(3)研制铝镁合金振膜,实现低成本小型化HIFI扬声器,实现4寸水平对置SOUNDBAR每年批量出货100万套;(4)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5)带动地方就业,7
高性能新材料名片
重大专项 高性能新材料产业技术提升
项目1 碳酸钙高效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示范
课题方向1 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1)开发离子型重钙专用高分子改性剂,调控重钙-聚合物间界面相容性。设计合成具有可电离基团的高分子双亲性化合物,研究高分子改性剂的结构特征和用量对重钙表面改性和重钙-聚合物界面相容的影响,制备出不同用途的系列专用精细化重钙粉,提升重钙粉的附加值。(2)研究超支化增容剂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加工的影响。针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体系填料分散难,熔体粘度高,制品力学性能下降大等难题,研究超支化增容剂的原位合成对降低高填充体系熔融粘度和在加工中构建基体树脂与填料形成梯度分布的影响,发挥基体树脂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最大贡献,克服高填充填料对材料性能的劣化,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3)研究化学发泡和挤出-固相拉伸工艺的单独与协同作用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轻量化和高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化学发泡法、挤出-固相拉伸工艺、化学发泡法与挤出-固相拉伸工艺的联合等不同工艺手段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轻量化和高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可应用于卫生保健用品(透气膜类)和隔热保温等建筑内饰材料的系列高端产品,实现重钙粉体高值化和石化资源减量化双重效果。
考核指标:(1)重钙填充量≥50 wt%,复合材料密度≤1 g/cm3,透气膜透气量≥3000 g/m2/24 h。(2)开发8个新产品(包括5个重钙专用水溶性高分子改性剂和3个高性能复合材料产品)。(3)建成1条年产不少于
第二篇: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命题点一:科教兴国,发展科技 热点聚焦
材料一: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21号 2014年9月8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2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2号卫星。这是我国时隔1个月后再度发射遥感卫星,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材料二:我国将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我国将于2015年前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开展新技术和新体制试验验证,适时加入卫星网络,并于2015年前后开始提供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于2020年前后实现全球覆盖。
材料三:“蛟龙”号携青奥会火炬下潜 5555米2014年7月19日,蛟龙”号计划进行第三次潜航,共3名下潜人员,“蛟龙”号携青奥会火炬下潜5 555米。
相关链接:“天宫二号”我国将发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分辨率精确到1米;我国自研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问世;公安部利用高分一号卫星数据和高分专项先期攻关成果。成功发射遥感卫星20、21号;“高分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考点链接:①我国的科技成就 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③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一、二 相关设问
1.请谈谈遥感卫星21号成功发射、自研中低速磁悬浮列车问世等得以顺利完成任务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⑴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⑵ 主要原因: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平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等等。
材料三 相关设问
2.“蛟龙”号携带青奥会火炬下潜和遥感卫星20、21号“高分二号”卫星等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⑴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科技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⑵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果。⑶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综合设问
3.举例说明我国最近几年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7 000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⑵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⑶ 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月卫星;
⑷ 自主研制超千万亿次的计算机“天河二号”等。
4.我国取得上述成就得益于我国正在实施的哪一战略?请谈谈实施该战略的现实意义。
⑴ 科教兴国战略。
⑵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
5.我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有何重要意义?
⑴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⑵ 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⑶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⑷ 有利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6.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⑵ 目前,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就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步伐。
7.为了取得更多的科技成果,国家应该怎么做?
⑴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⑵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进行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⑶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⑷ 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⑸ 采取鼓励性措施重奖科技工作者等。8.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些什么?
⑴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珍惜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⑵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⑶ 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将创新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⑷ 要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
⑸ 积极参加小科技、小发明的创新活动等,为我国科技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命题点二:人才强国,自主创新 热点聚焦
材料一: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 2014年9月10日~12日,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将依靠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材料二:李克强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京听取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汇报,并同历年“杰青”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交流。他说,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是国家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国家创新的未来,所以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树立人才意识,加强培养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建立完善社会创新氛围,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推动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加速发展。要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羁绊,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创造活动拥有更广阔空间。
材料三:李克强:打破束缚人才制度羁绊 2014年7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学者座谈会。会上,6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角度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建议。巧合的是,几乎每位专家的建议,都涉及“体制机制创新”。李克强总结说,体制机制创新本身就是红利。就像知识产权属于企业的资本一样,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仍有巨大空间,创新得好,可以释放出更多红利。
考点链接:①人才强国 ②科教兴国 ③创新
材料一 相关设问 9.为什么要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建设创新型国家? 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⑵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⑶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新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⑷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0.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我国应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⑴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⑵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⑶ 加大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⑷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1.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
⑴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⑵ 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
⑷ 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
⑸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12.实现科学发展,我国应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⑴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⑵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⑶ 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创新人才。
⑷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⑸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⑹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材料二、三 相关设问
13.为什么必须打破束缚人才制度羁绊,重视科技和人才?
⑴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 质还不够高。
⑵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⑶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
⑷ 重视科技、人才,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4.中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
⑴ 我们中学生应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⑵ 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⑶ 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坚持终身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⑷ 要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⑸ 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1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树立祟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⑴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⑵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坚持终身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⑶ 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⑷ 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16.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⑴ 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
⑵ 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⑶ 勇于开拓进取,争取创新人才;
⑷ 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命题点三:科技薪火,少年传承 热点聚焦
材料一:2014年全国科普日 2014年9月17日,2014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201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围绕创新引领未来;二是围绕创新改变生活;三是围绕创新在我身边;四是围绕创新圆我梦想。
材料二: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014年8月21日~26日,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北京举行。本届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主要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等竞赛、展示活动。此外,组委会还围绕“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交流活动。
材料一 相关设问
17.2014年全国科普日以“创新发展,全民行动”为主题,表明了什么?
⑴ 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⑶ 国家重视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
⑷ 我国努力营造全民创新的氛围。18.为什么要举行全国科普日活动(原因)?
⑴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⑶ 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举行全国科普日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 有利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
⑵ 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调动公民学科学的积极性。
⑶ 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弘扬科学精神。
⑷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促进经济发展。
⑸ 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材料二、三 相关设问
20.国家设立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说明了什么?
⑴ 我国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⑶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21.谈谈你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认识:
⑴ 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⑵ 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⑶ 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需要。
⑷ 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重要途径等。
22.我国为什么要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⑵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高。
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⑷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高。
23.国家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什么现实意义?
⑴ 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或科技竞赛活动,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进行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⑵ 有利于鼓励和倡导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实践,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促进优秀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
⑶ 有利于提高科技辅导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⑷ 有利于在全社会行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综合设问
24.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⑴ 组织科技专题讲座。
⑵ 举办科学技术小发明创新比赛。
⑶ 举办科技活动征文比赛等。25.传承科技薪火,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⑴ 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
⑵ 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科技充实自己,提高素质。
⑶ 培养好奇心,善于质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⑷ 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为人先。
⑸ 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创新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共分9个部分30条,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要求,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意见》强调,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含义
编辑
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
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 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2]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技术不再是独立发展的产业,而要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十八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上述认识的精辟总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抓住重点,形成合力。
意义
编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
编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细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2015年8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进行二审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经荣在作关于本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时说,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草案将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不低于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或者许可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的20%提高至50%,并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的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当符合上述标准。
我国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起实施。本次修法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专家们认为,本次修法的亮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和科研人员奖励、报酬比例提高。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模式”
□ 李 来 本报记者 刘传书
2月24日,由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投资并购的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在澳交所主板挂牌交易。马丁飞行喷射包公司是全球第一家生产“钢铁侠”飞行装备的公司,其最新版本的马丁飞行喷射包载重量为120公斤,可以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前进,可连续飞行30分钟,而最接近的竞争产品只能连续飞行30秒,载重仅几公斤。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由一支海外创新团队于2010年回国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开创性地研发了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业务包括颠覆式空间服务、光子支付和新一代特种航空结构等新兴领域。据统计,该公司专利总量超过2800件,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
如果说深圳光启靠科技创新成为深圳的一个企业典型,那么说深圳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则在全国形成了独有的“深圳模式”。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02%,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接近1.9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万件,增长15%,占全国总量的48.9%,连续11年稳居全国首位。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4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中居榜首。
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成立于2006年,用8年时间就拿下全球一半小型无人机市场,这是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造的一个奇迹。据介绍,该公司2014年PCT专利申请170多件,目前已有40多项专利通过PCT进入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其中8件核心专利首先在美国获得授权。该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其组建的创新研发实验室已经储备了未来2—3年的最新科技。
去年, 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收入预计约为2870—2890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主营业务利润预计约为339—343亿元。多年来,华为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究中心,研发人员约76000名,占总员工数量的45%,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0%以上。
“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我们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双引擎。”在三诺集团,记者反复听到这样的话。当前,三诺已成为行业领先的多媒体音响产品提供商、以“智慧生活”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业涵盖影音娱乐、信息科技和智慧家庭三大领域。在全球,三诺率先创造性地建立了OPM模式,即原创产品策划设计提供商模式,为全球客户提供策划、设计、智造、市场的一站式、差异化整体解决方案,让“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
在深圳,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深圳的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沿。深圳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近两年,深圳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个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2013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在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2014“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了5席。
深圳市市长许勤二月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经过多年努力,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说,“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有创新动力,但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就需要政府为他们创造更多服务平台,创造公开竞争的环境,去鼓励、支持和推动其创新。”
“在深圳,我们一直强化企业创新的主导地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超十亿元的157家,超亿元的12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742家。
深圳的“四不像”
“除了固定的中央拨款占20%,其余的经费主要靠我们主动筹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采访时对记者说。去年,该院来自企业的经费超过1个亿。深圳先进院把科研、教育、产业、资本融合在一起,通过“四位一体”的模式,办了四个孵化器,发起成立了四个投资基金。目前,该院孵化200多家企业,先进院自身占股企业达70多家。据评估,其独特的“四位一体”模式,创新效率是传统模式的30倍到60倍,打通了科研和产业相结合的通道。
获得2014年深圳科技市长奖的樊建平认为,深圳先进院走的是“新型科研机构”道路。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又不是全性质的事业单位,而正是这种性质,加速了科技和市场的接轨。
实际上,类似的“新型科研机构”在深圳远不止深圳先进院一家。按照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的说法,这些机构属于“四不像”:具备企业、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
据统计,这样的“四不像”在深圳已有115家。
“寄生”于中科院体系内的华大基因2007年南下转战深圳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同样,深圳光启也属于“民办公助”类。在深圳,还有比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这些“四不像”,在科研成果产业化领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
对于此种模式,有分析认为,此前的科研机构多数是事业单位,在管理是采取的都是行政模式,真正结合实际市场应用的很少。久而久之,科技创新与市场就相互脱轨。作为“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机构,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又要自身向市场找饭吃,在现实条件下,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科技和产业的结合,就会水到渠成。
而深圳市政府对于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一直本着积极支持的态度。深圳光启是2010年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是深圳市“孔雀计划”支持的团队。深圳市政府在资金投入、实验室体系建设、产学研联盟建立、产业基金设立、人才配套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全方位支持。
小微创新的天堂
2013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即柴火创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建人潘昊入选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企业家”,并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此消息一出,在全国“创客”圈内引起极大反响。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亲临探访柴火创客空间,给予大力鼓励。柴火创客空间主要通过创客会员、创客活动分享会、制汇节、网络等渠道组织广大创客。每年举办超过70期不同类型的活动分享会,50场工作坊,注册会员超过1000人,活动人流总数超过1万人。柴火创客空间拥有20多个国内外创客的最新产品展示区,通过这一开放式创客载体,已完成孵化企业3家,在孵企业5家。
有人把深圳比喻为“创客好莱坞”,这是因为,深圳不仅拥有数以万计的年青创客,还有利于创客生存发展的最佳环境。去年11月高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的中科创客学院正式揭牌,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立科研机构成立的创客学院。良好的硬件配套条件和创新环境,使得深圳有条件成为全球创客中心。今后,每年6月份国际创客周活动将在深圳举行。
去年12月2日,以“质量深圳,创意为先”为主题的深圳市第十届“创意十二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创意十二月”总体活动数量151项,其中重点项目30项,分为九大类别,涵盖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书画艺术、动漫游戏、旅游休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从2005年开始举办“创意十二月”活动以来,经过连续十年的培育,“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成为深圳市民追踪文化潮流、享受创意理念及参与创意设计的文化节庆。而“创意十二月”是深圳全市范围内的群众活动,群众参与是“创意十二月”持续开展的核心动力。
在深圳,全民创新已经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持大众创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许勤说,在政策支持上,去年以来,深圳从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青年创新、学生创新、创客活动等,并确定今年专门设立鼓励创客、青少年创新的科技计划,为中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搭建更多的平台,使得深圳的创新生态更为完善。
应该说,在深圳,这个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正得到发挥,“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得这座城市拥有最大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
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在完成示范区《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编制后,率先全国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主动承接国家、省6项重点改革任务,在全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赢得了主动权。
在改革中,“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深圳科技创新领域得到率先体现。通过科技投入方式改革,激发出企业创新的强大活力。在全国首个深圳《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中,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和激励作用,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要素投向科技创新,使深圳成为国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行区。其中通过银政企合作贴息,政府以5000万元成功撬动了近20亿元银行资金投向科技中小微企业,财政资金被放大了近40倍。
眼下,深圳已经成为创新人才高地。据统计,深圳人才资源总量约400万人,累计“海归”5万人,全职院士12人,“千人计划”人才103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2人,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7人。2014年新引进“孔雀计划”团队14个,累计59个。
为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深圳发挥两地政府创新合作协调机制。目前,香港在深设立各类科研机构43家,累计研发项目超过400个,注册企业16家。同时,为扩展国际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深圳积极建立与“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等国际知名计划的国际性大科学、大技术和大工程的合作关系。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境外科技机构入驻,与国外104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系,引进技术253项。
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技术服务专项资金,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逐步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投孵化、知识产权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深圳科技服务业总产出超过800亿元,增速超过25%,已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中国创新驿站”首批试点地区,科技部批复在深圳成立的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已正式挂牌成立。
可以想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科技创新的“深圳模式”,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无尽的动力。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实现了在国际和中国城市体系中准确定位深圳的发展目标。35年来,深圳的发展目标在定位上发生过多次转换,现代化、国际化多次作为关键词,出现在城市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之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现阶段尚未列入党代会报告所确立的总体目标。现代化、国际化有相应的标准,但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国际化又受多重因素制约,且两者都较为宽泛。尽管创新型城市在国际上也不少,但更切合深圳的实际和特点。将创新型城市作为深圳的发展目标接地气、接世界、接未来。因此,从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型三者的关系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抓手、突破口、落脚点。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反过来会促进深圳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实际上,深圳的发展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如果说,一流城市的发展会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深圳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阶段,即特别依赖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的阶段。深圳也正在走过效率驱动阶段,即伴随着工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依赖发展,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占据优势的阶段。深圳正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服务部门进一步扩张,在稳健的基础需求和效率驱动基础之上,创业与创新要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在这个阶段确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可以与创新驱动形成良好的互动。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过去,我们从创新驱动战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层面思考的较多,主要聚焦在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及创新生态体系等实施层面的工作,但还不足以支撑创新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循环。这个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具有创新本能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的政府;新兴的创意阶层;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类人才的发展机会;全社会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主要表现为多元、健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创业与创新的紧密关联,其中关键是保持城市的创业活动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为此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创业基础条件,包括为新创及发展中企业提供资金支援;制定促进创业的有关税务、法规条例、相关申请奖励措施的政府政策;制定支持新成立或成长中企业的政府计划,加强针对新创公司的教育培训;建立可引导新商业机会的研究计划,以及有利于小型、新创或成长型公司的研究和开发系统;提高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的享用权;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有形基础设施的享用权;鼓励促进创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等。5月12日至1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内参部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组织策划的“经济活力看广东-创新驱动——人民网强国论坛基层调研行”先后走进佛山、深圳,探寻两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
三天时间,调研组先后探访了两地七家企业、两个创新孵化基地,召开了两场座谈会,还举办了两场与创新创业者对话的沙龙活动。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我们对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些判断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GDP同比增长7.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GDP总量17272.24亿元,稳居全国第一。其中,深圳和佛山两市GDP增速水平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企业研发成创新主体
与经济增速成正比的,是对研发的投入。2015年,深圳市GDP同比增长8.9%,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占GDP的4.05%。
在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研发资金来源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4个90%足以说明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说。
对此,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十分认同。他提出:“发明、发现不是创新,实现产业化生产,到达市场,才是创新。谁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企业。政府一定要支持、依靠、推动企业去创新。”
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匹配的,是金融创新。张虎副市长介绍,近年来,深圳市加快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规定。目前,深圳拥有4.6万家VC和PE机构,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境内外的上市企业321家,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火热的资本在深圳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拍即合的项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对此点赞。他说:创新、创业、创投形成 “铁三角”,实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创新创业人才是“根”
从深圳的创新行动中,调研组总结认为,创新创业人才是“根”,龙头科技企业是“主干”,小微科技企业是“叶”,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就是“阳光雨露”。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让深圳成为了各类创业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栖息地。正如201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打造综合创新生态系统:“把创新环境、创业计划、创投资金和创客活动联合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力量。”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针对今年年初深圳房价持续走高等新情况,今年3月,深圳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副市长张虎说:“180条具体举措,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从政策点中对号入座。”
深圳长朗三维科技董事长劳长石就是深圳市科创委从硅谷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去年,他的企业想从英国引进一位博士后,但是深圳的高房价令其顾虑重重,谈判僵持。“没想到,3月份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81条政策,把原来的人才资金资助从80万元整整翻了一倍,力度非常大,他很快就跟我们签约了。”
“十二五”以来,深圳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相关人才154人,“孔雀计划”1539人,留学人才以及各类人才超过68万人。
各类人才来到深圳,在这片“创新熟地”上很快耕耘出了果实。“创业者在深圳可以完成从产品研发到做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劳长石说:“我们做3D打印设备开发,需要的硬件、软件控制、材料、激光……每一个环节都能很快地在深圳找到供应商,找到相关资源落地。”有过在硅谷工作经历的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迅速地产业化,在硅谷集齐零部件需要一个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个下午,“这里比硅谷更适合我”。
创新、创业者在成长
调研组认为,深圳的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创业创新精神。深圳注重合作、尊重人才、能力至上、宽松自由、快乐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可以说,深圳有全国最好的创客文化和创客精神,是国内可与美国硅谷比肩的创新型城市。这样的观点也在许多有过不同地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口中得到了印证。光峰光电董事长李屹说:“在深圳做科技研究很安静,政府不会来打扰,政商关系„亲‟且„清‟。”科比特创始人卢致辉一踏上深圳的土地就爱上了这里。他说:“这里的人都说普通话。这个城市年轻、平等、不排外,政府高效,人相对务实,让我觉得亲切,感觉梦想可以在这里实现,来了就没想过离开。”
浓郁创新激情也激发着校园里的年轻人。深圳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宝圣在课余研发出了一项基于新型纳米级孔径膜材料的洗车水循环系统。在他看来,“高校创客文化,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是学以致用,学之升华。”
这些年轻创客的涌现让调研组颇有感慨,“这意味着第四代深圳创新、创业者在成长,人才结构不断更新换代,为深圳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一旦创新成为全民文化普及开来,全社会都感到创新是我们的出路,发展就不成问题了。”
第四篇: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十八大、“两会”相关论述
材料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
创新。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材料二:大力推动自主创新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 729 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l.4%
提高到2012年的l.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一)辨析类命题
(1)创新驱动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的关键,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当前,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自给
率较低,提高自主创新技术和能力刻不容缓。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4)注重协同创新,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提升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二)嘱些、列举、分析、简述类命题 1.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数字电视、变频空调、掌上电脑、数码照相机、纳米洗衣机等新科技产品不断问世,极大地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2.请你列举我国自主创新的事例。
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成功发射嫦娥二号;高铁时速刷新世界纪录;等等。
(三)体现(反映)、表明、说明类命题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说明了什么?
(1)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5)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等。2.《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说明了什么?
我国政府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四)原因、意义、影晌类命题
1.解读创新驱动发展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1)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使其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
(2)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三化”道路协调发展。
(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2.谈谈多项自主创新成就的取得产生的影响。
(1)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航天科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世界领
先行列。
(3)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党的领导以及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五)感悟、启示类命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给我们青少年哪些启示?(1)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个体发展
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3)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六)做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请你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1)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4)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科技创新人才,使人尽其才,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和创造性。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等。2.请你为创新驱动发展设计宣传口号或标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综合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创
新,超越梦想;科技创新,激扬梦想的天地;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人理想!科技成就
材料一:运一20大型运输机2013年1月26日,中国自主发展的运一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
圆满成功。该型飞机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执行各
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运一20大型运输机的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防现代
化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紧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嫦娥三号”探测器我国将于2013年6月择机发射“神舟十号”载
人飞船,届时将有3名航天员再次访问“天宫一号”,在太空停留l5天,“神舟十号”将是一次旨在为“天宫
一号”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的应用性飞行,与“天宫”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进入实
验舱进行科学实验,向地面观众开展科普讲课。2013年中国航天将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是探月
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三颗卫星。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
控操作,携带一部“中华牌”月球车,实现月球表面探测,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
材料三:哈大、京广高铁客运专线开通2012年我国高铁建设硕果累累,l2月1日、26日,哈大和
京广高铁客运专线分别正式开通运营,哈大高铁是我国目前在最北端的严寒地区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
一条铁路。京广高铁是纵贯我国南北,辐射范围最广的快速客运通道。至此,我国以“四纵四横”为骨架 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时代。
相关链接:“嫦娥二号”成功飞越“战神”并近距离探测;歼一l5;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完成 000米深水海试;“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交会对接;我国建成亚洲首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 站等。
(一)辨析类命题 1.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整体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4)我们青少年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为提高
我国的科技水平努力进取。
(1)近年来,我国科技成就效果显著,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激发了中华儿女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我国科技人员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航天等高科
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4)我们青少年要热爱科学和实践科学,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哪些、列举、分析、简述类命题
列举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1)“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
(2)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起降歼一15舰载机成功。
(3)“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并传回小行星“战神”清晰的光学图像。
.(4)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
(5)“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成功。(6)“蛟龙号”深潜7 000米成功。
(三)体现(反映)、表明、说明类命题 “神九”飞天向“天宫”,“蛟龙”深潜7 000米,航母起降歼一l5,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1)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效,航空航天等科技水平已步人世界先进行列。
(3)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迈出重大步伐。(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5)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6)广大科技人员发扬了爱国主义,团结合作,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原因、意义、影响类命题
1.2012年我国科技成果捷报频传,原因何在?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5)国家加大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和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
2.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成就显著,令无数国人振奋和自豪,谈谈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的重要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4)有利于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有利于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成果喜人,谈谈大力发展高铁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2)有利于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5)有利于提高我国铁路的货运能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充足的货运保障。4.列举两项你参加过的有关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谈谈参加这些科技活动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科技节活动;省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创新知识大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的热情。
(五)做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些什么?
(1)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确立终身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
(3)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参加社会科技创新活动。
(4)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5)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请为科技成就宣传活动拟写几种具体的形式。
办板报、知识演讲、展板、科技知识竞赛、图片展览、主题班会科教类影视片等。3.请你为“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的发射拟写几条宣传标语。届时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来关注它
们的有关信息?
(1)标语:①遨游苍穹书写中华豪情。②发射成功、凯旋而归。③“神十”遨游天空,共享飞天喜悦。
④“神十”飞天“向天宫”,中华儿女真豪情。
(2)途径:电视报道、阅读报纸报刊、上网查阅等。科技会议
材料:2012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大会2013年1月18日,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
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为获得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和王小谟颁奖。习近平
总书记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 奖。奖励他们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
相关链接:科技创新大会;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
(一)体现(反映)、表明、说明类命题 国家隆重举行科技奖励大会和科技创新大会说明了什么?(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
新,就要受制于人。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
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提高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二)原因、意义、影响类命题
1.谈谈我国每年举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2)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3)有利于在我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4)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解读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发展创新型社会的影响。
(1)为青少年搭建展示科技成果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他们
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科技创新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三)做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青少年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打好创新的 基础。
(2)要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学会举一反三。
(3)勤于动手,注重实践操作,强化自主创新小制作、小发明等动手能力习惯的培养。
(4)善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敢于向传统挑战,树
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2.请你设计几项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技创新活动。
校园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制作活动;举行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积极宣传保护
智力成果权的重要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鲞麟科技人物
材料: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013年1月18日,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
行,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是郑哲敏、王小谟;国家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87项;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关链接:航空报国英模——罗阳;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一)辨析类命题
(1)建设科技强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第一资源,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重奖科技人员,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能调动科技
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财富。
(4)我们青少年要向科技人员学习,培养好奇心,敢于质疑,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培养创新精神,提
高创新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国作贡献。
(二)哪些、列举、分析、简述类命题
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
(3)开拓创新、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4)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
(三)体现(反映)、表啊、说明类命题
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这说明了什么?(1)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
(2)党和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3)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谁拥
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等。
(四)原因、意义、影自类命题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原因何在?
(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2)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3)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4)重视培养人才,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谈谈国家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有利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有利于推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步伐等。
(五)感悟、启示类命题
国家隆重举行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科技人才,这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要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
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
(2)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3)培养创新精神,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
人才等。
(六)徽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自身才干;发扬艰苦
奋斗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立志成为创新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
2.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自主创新,以人为本;勇于开
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就是争夺发展的主动权。
第五篇: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中国工程院党组
2016年03月31日08:58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新认识,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作出的重大判断,为科技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牢牢把握时代赋予中国发展兴盛的历史机遇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向少数创新中心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这势必对国际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我国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加紧谋划部署科技创新发展,抢占科技发展先机。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发布了“工业4.0”战略;欧盟实施“欧洲2020战略”。西方发达国家沿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作为制造大国,如果我们不抓住这次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算实现了工业化,还是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大大压缩,我们和发达国家在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上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这为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总书记指出,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最终还是要受制于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谁见事早、动作快,谁就能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机会稍纵即逝,新赛场、新规则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一旦错失我们又会重新陷入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最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北斗导航、超级计算机、载人深潜、特高压输电、先进核电等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制造龙头企业,无可争议地表明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比如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中,我国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瓶颈仍未根本突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
面向未来,创新是动力之源,科技是重要支撑,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我们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超前规划布局,切实加大投入,抢占先机。必须高度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工程化、产业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是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必由之路
工程科技承担着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大任务,是科学技术改变世界的直接工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工程化、产业化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是将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变成产品、服务的过程,是科技创新实现社会价值的关键途径。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如果错失,就会丧失发展的主动权。
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始终抓住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个关键,特别是实现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把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驱动力。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要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动力,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要大力推动能源、环境、现代农业、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这是动员全社会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是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的战略对策和行动计划,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推进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产业模式,强化智能制造的基础,力争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