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赣州中心城区公共交通
关于赣州中心城区 公共交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赣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市公共交通”的工作部署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同志在2008年4月10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上强调“要引入竞争机制,繁荣公共交通,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加强章江新区的公交线路”的要求,我们专委会在市政协雷汉生副主席的带领下,结合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市工商联和肖立坎、吴佩华、刘燕等11名委员分别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向会议提交的10份提案办理和三届一次会议对公交方面的26件提案办复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于4月上、中旬,采取“汇总提案信息、电话咨询情况、召开会议座谈、查阅文件资料”等方式,先后组织市政协提案委委员、提案者和市交通局、公交公司领导,对赣州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调研,我们得知:担负赣州市中心城区数十万市民乘公交车出行任务的赣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属城市公共交通国有企业,现有员工1100余人,营运车辆约400台,营运线路38条,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近两年来,该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 市交通局的关心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开展“抓管理、促服务、降成本、增效益”的活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通过全公司员工的团结拼搏和不懈努力,2007年营运收入超过5000万元、客运量达到5289万人次(平均每天约有14.5万人次乘坐公交车)、行驶总里程达2700万公里,公司下设的修理厂、公交旅行社和广告装潢部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公司的规模和各项硬件指标在我省设区市中处于先进行列,被省统计局综合评定为“江西省公共电(汽)车客运业三大龙头企业”之一。
为夯实赣州中心城区公交建设基础,该公司一是加大了对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截止2007年底,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已完成赣州城区165座候车亭的建设,位于东环路地段集停车、加油、维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交停车场建设已基本完成平整土石方工程,兴国路H2地块的公交综合性公交综合枢纽站也正式开工建设。二是更新了部分公共交通车辆。2007年,公司新购臵了包括新型的双层巴士和空调车在内的37辆公交车并投入营运。三是增强了社会公益性服务。从2007年起,对城市居民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乘车的范围由以前限定的线路扩大到所有的公交线路。
二、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也感到赣州城区公交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把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任务目标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 题是:
(一)道路优先使用权难以落实,公交车运行困难。随着私家车、出租车逐年递增和摩托车、电动车全天候上路,赣州城区尤其是文清路口,东阳山路段塞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干道大多未设臵公交专用道,即便有些设臵了专用车道的地点,也没有科学地设臵优先通行的信号管理系统而导致公交车只能尾随慢行,若遇上机关、市民上下班时段,通过道路交叉口需“三停三起步”,停留的时间较长。
(二)线路重叠运行,空载率较高。赣州火车站站北广场是目前中心城区唯一的公交车发车站(总站),现投入城区营运中有19条线路(包括开往水西等方向的线路)计180余辆公交车,均需驶往该站停放、中转,而八一四大道是从市区通往火车站的主要道路之一,因此造成公交线路的重叠频繁和重叠线路路段上车辆空载率高;已开通的双层巴士线路现尚处亏本状态。
(三)社会公益性负担加重,固定成本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市公交公司2007年在老年人、伤残军人等免费乘车、优惠乘车及专线卡等方面已减少收入近600万元;新建的开发区,由于稳定的客流量还未形成,为体现政府方便市民出行的政策,公交公司在成本高于收入的情况下投入运营,年亏约100万元,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另外,公交公司2007年投入近600万元购臵了37辆公交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金周转的困难。
(四)公交运营成本大,公交公司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由于 公交行业的特殊性,票价不允许随意上涨,而燃油、车辆购臵、保险和维修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又持续上涨,加之部分线路(如100路)免缴养路票问题尚未解决,公交运营成本剧增。因公交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缺乏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致使目前大部分公交车仍然是车型老、性能差、污染情况严重的旧车;据统计,尾气污染大、冒黑烟的公交车约占车辆总数的20%,其中较为严重的占5%。
(五)公交驾驶员队伍不稳定,司机素质参差不齐。据了解,目前公交公司司机月收入不超千元,这既低于同市的士司机,更无法与外地驾驶员收入相比,加之该公司内部管理老套且执行又不到位,司机时走时进的事常有发生,驾驶队伍多年来处在不稳定状态;队伍不稳定导致人员素质低,乘客反映开快车、边开车边接(打)手机、靠站急刹或停车不规范、拒载旅客等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公交车清扫擦洗不及时,座位不干净。
三、意见和建议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应得到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扶持。就此,我们仅从赣州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建设方面提交三点建议:
(一)树立公交优先意识,把公交事业纳入中心城区的总体规划和必建项目
1、城市化建设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在城区建设的规划中,应将公交枢纽中心、综合性停车场、地下停车库、地面停车 点和候车亭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规划必建项目,依期安排,分步实施。近期,应根据《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的要求,从我市公交的实际情况出发,尽早完成公交场站的规划,从快解决市区公交没有正规、合理、规范的发车场站和公交线路设臵不合理、重叠等问题。
2、下大力建设地下停车场,统筹规划停车点。一是在南门文化广场的东、西两园地下修建集平时停车、人行与战时人防为一体的“隐蔽工事”,以利南门口东、西、南、北和东南“五方向”人车的通行,缓解“国光百货”门前人车拥挤的难题;二是在新城区建设中,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各大建筑群的地下规划建设大型停车场;三是对老城区现有的地下停车场应停办经营性业务,退场还原,恢复其功能,并充分利用支路胡同等交通空间,开辟部分非机动车道和便道,设臵停车泊位,停放车辆。
3、进一步加大路权分配优先政策力度,尽早筹划建设无轨电车线路。建议市政府适时召集交通、交警、城管等相关部门共同商办,在赣州中心城区有条件的地段合理设臵公交优先车道、专用车道、单向优先专用线,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车辆的路权使用分配关系,给公交充分的道路空间,以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和道路资源利用率;建议在红旗大道、文明大道和新城区主干道规划好无轨电车路线,为今后建设打好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调整(增开)和拓展公共交通路线 一是增配从老城区经杨梅渡大桥至工业园区的16路公交车辆,调整赣江北大道西段的公交车班次,延长10、11、15路公交车线路,进一步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内尤其是金岭西路路段的公交线路配臵和车辆的调配。
二是分散设臵公交车起点和终点,可先在东环路、赣南贸易广场、南门文化广场、新区的兴国路等各设始发和终点站,并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而逐步增设,以解决目前仅有火车站站北广场作为公交的发车总站而带来八一四大道等线路的重叠。
三是进一步规范站名,完善候车亭,尽快绘制印发赣州中心城区公共汽车线路手册或指南,并在公交车内标明各车所经站点及线路示意图。
(三)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公交事业持续发展
1、建议采取“公交公司提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市交通局审核、市城建城管部门负责实施”的方法,分年度落实“在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和城市设施配套费中安排15%左右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并落实关于扶持公交优先发展贴息贷款的规定,帮助公交公司建设公交场(站)和购臵新车等项目的贷款。
2、建议市政府对公交枢纽中心、综合性停车场、候车亭和公交公司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如特殊人群票价减免以及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强的支出等)项目支出及开发区新兴的商业、住宅区稳定的客流量还未完全形成之前开通公交车的亏损,在有关部门核实(核定)基数后,分年度给予公交公司适当的经费补 贴(补助)。
3、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依年度返还公交公司上缴的地方营业税,用于公交事业的再发展。
另外,我们希望公交公司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运用招聘的方式,将社会上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优良的驾驶人员充实到公交车驾驶员队伍;要建立上岗培训和在职学习教育制度,营造守法行车、文明开车的工作氛围;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我市公交事业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调研报告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调研报告
(2017年11月)
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关系到市民生活、整体形象、文明程度和环境质量。随着我市中心城区规模快速扩大,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为解决城区公共交通问题,市政府统一调度,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不断优化城市路网和停车系统,加强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建设,倡导文明绿色出行,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
一、我市城区交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优先发展城区公共交通做为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交通组织,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城区公共交通取得较快发展。
一是市区交通组织渐趋合理。近年来,对市区26个支路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再造,对市区260公里的道路交通设施进行完善,调整和新增交通信号灯178处、交通隔离护栏58.8公里、完善道路交通标志1686个、交通标线256公里、在学校周边等路段新增减速雨带21组,增设了10余处接送学生车辆专用车道提示牌等,有效规划行车流,减少拥堵节点,市区交通组织更趋合理。
二是智能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市区173处路口的信号控制系统、104处电子警察、24处高清卡口、16处交通诱导屏、161处监控球机以及交警指挥中心机房和后台管理系统已经投入运行,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已经发挥功效。市区公交运行采用GPRS公交智能调度系统、GPS卫星定位自动报站系统、智能公交APP和IC卡收费系统,提高公交准点率和便捷性,在高铁东站等主要场站安装了公交电子站牌,使乘客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线路运营信息,方便乘客换乘和出行。
三是公交网络逐步健全。中心城区现有营运公交车辆700辆,年输送乘客近4000万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达到7.3标台,营运线路41条,线路总长度800余公里,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干支道路。2016、17年,先后新增、更新公交车400余辆,其中80%为高新能源公交车,公交形象明显改观。
四是形成市政府统一管理,各部门密切合作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市政府相关部门为发展城市交通、缓解交通拥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市财政局及时拨付公交企业中央财政燃油补贴及省清洁能源车辆补助款,将老年人、残疾人及现役军人、学生等特殊人群乘坐公交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市国土资源局积极落实新能源公交保养场用地,对城区6处公交场站建设前期土地问题给予支持;市住建局加快道路改造力度,对现有不合理路网进行改扩建,从而全面提升通行效率,通过加快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改造步伐,为倡导低碳、绿色交通提供硬件支撑。市规划局优——
化、完善停车系统和自行车专用车道规划,积极开展公交场站建设前期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累计补助公交车辆购置款2000万元,牵头编制公交发展专项规划,及时调度开通新的公交线路,实现新、老城区公交高效对接,先后开通了德平105路、德陵104路城际公交,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实行IC卡收费乘车,积极推进交邮IC卡代售点合作和全国交通一卡通,落实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及伤残军人、学生等特殊群体优待免费乘车政策,落实大气污染红色预警期间免费乘坐公交政策,开通了行政中心通勤班线和故城机场拥军专线两条公益线路,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市城管执法局采取五项措施加强交通拥堵问题整治,一是加强人行道停车管理,规范车辆停放,二是严管主干道,加大对违章占道乱摆卖行为的清理,三是规范施工围挡,最大限度减少施工作业对交通的影响,四是调整环卫作业时间,清扫保洁作业规避交通高峰,五是对影响交通指示的树木进行修剪,确保车辆顺畅通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大力加强道路交通指挥疏导,全力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管理科技水平,确保重点路段、易堵路段、重要区域、施工路段、高峰时段管控到位,在遇有交通拥堵时,指挥协调公交先行,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处置,保障城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和城区道路整治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市公共交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城市发展需要
相比,与人民群众出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通过调研,这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市区路网结构不尽合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城建规划与城区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还没有完全协调统一。从城区主要功能分布来看,生活区、商业区、学校等功能区扎堆,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范围内。由此导致各条道路交通流量饱和,交通拥堵频繁。加之老城区道路狭窄,街道功能不健全,还存在不少断头路,过街天桥数量较少,路口平面交叉过于密集,大量人流与车流形成平面交叉,不能在空间上形成有效分离等诸多原因,严重影响了通行速度和通行能力。虽然近年来市政府花大力,积极加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仍不能满足交通流量的需求,经常导致交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
二是停车系统既有配建不足,路内停车比例过高。特别是在老城区的人民医院、德百商场等大型公建设施周边,每天的停车需求量相当大,但本身的配建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停车供需矛盾相当突出,高峰时段更为明显。频繁的寻找车位大大增加了车辆在路网上的绕行距离,这些无效交通量又进一步增加了道路拥堵。目前,中心城区很多停车泊位都是挤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划出来的,对行人、非机动车通行影响很大,并且路内停车泊位比例过高,使本应以临时停车为主的路内停车成为公共停车的主体,长时间占用道路资源及违章停车对动态交通产生很大影响。
——
三是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较重,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公交价格一直执行低票价政策,票价成本倒挂,造成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严重。公共汽车年亏损3000余万元,中央财政燃油补贴后全年仍严重亏损。基础设施不足主要表现在车辆更新和公交停车场站两个方面。车辆更新主要靠市政府拨付中央燃油补贴、主管部门补助、职工集资、厂家赊销、企业贷款等措施解决,筹集能力有限,制约车辆更新步伐。城市公交站场(停车保养场、枢纽站、首末站等)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完善公交网络、提高运行效率、方便群众换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市中心城区现有公交站场4处,占地面积70亩(含借用、租赁2处,占地20亩)。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2017年中心城区公交车保有量将达到700多辆,公交站场面积应达到330亩。
四是中心城区没有公交优先通行具体措施。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剧增,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由于中心城区没有公交优先通行具体措施,直接造成公交车正班正点率下降,通行效率低,影响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及乘公交出行的依赖性,公交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根据我市公交线网布局情况,经开区、高铁区、运河区主要公交线路大部分为中心城区延伸线路,通行效率均受主城区道路拥堵影响,三区内总体公交运行效率不高。
三、推进城市交通良性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一)加大力度优化路网结构和泊位建管。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道路改造力度,对现有不合理路网进行改扩
建,形成便捷快速、功能明晰的路网体系,从而全面提升通行效率。今年,通过对城建道路、背街小巷进行拓宽改造,将进一步改善城市路网结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二是进一步加快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改造步伐,规划自行车专用车道建设,建立安全、连续、舒适、畅通的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为倡导低碳、绿色交通提供硬件支撑。三是进一步加强停车泊位建设与管理,根据目前中心城区机动车增长特点,围绕停车设施建设、停车泊位施划、违法停车查处等专门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做到疏堵结合,整体提高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加快城区公共交通发展。综观公交发展较好的城市,普遍都在产业政策、税费收缴、财政投入方面都给予倾斜,在企业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进行较大改革,我省做的较好的地市有枣庄、济宁等市。借鉴外市经验,结合德州实际,我市近期公交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是:每年新增100辆公交车,按照全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利用三年的时间,全面提升公交通行水平。一是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步伐,分阶段更换老旧车辆。二是合理规划建设公交枢纽场站、站亭、公交专用道等公共交通设施。三是在新建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场所等工程,公共交通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四是加快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做好新老城区间的BRT公交线路前期工作,条件成熟后开工建设。
(三)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一是强化领导,成立优先发——
展公共交通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各项措施和任务。二是建立规范的财政补贴长效机制、加大对公交车辆新增和更新的投入、实行适度倾斜的产业政策。三是将公交站点、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有效解决小区开发、旧城改造、道路建设中的公交场站建设问题。四是对公交场站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免收场站建设中所需的各种税费。免除新增公交车辆的购置税,减免企业营业税或者实行先征后返。五是赋予公交车辆道路优先通行权,确保公交畅通。
第三篇:市政协提案
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75号
《实施“五项工程”,建设生态**》内容摘要
提案人: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提案主要内容:
建设绿色生态**,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就目前形势而言,距离建设绿色生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主要的问题有:工业污染物排放有一部分未达标排放,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现象;城镇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污水排放总量**万吨,污水处理量**万吨,处理率**%,COD**吨,污水处理厂处理的COD只有**吨;城市化进程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地表水质有恶化趋势,**河城区段水质呈富营养化趋势;**城区公共绿地较少,美化、绿化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理念,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推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议要大力实施好“五项工程”:
1、碧水工程:确保**市附近和**河水体不受污染,还碧水于人民。
(1)**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等**河流域的县(区)需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2)加强**流域水源地的环境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3)要切实加大**水系和城区山塘、水库、湖泊的生态保护力度,特别是绿色植被和水质的保护。
2、绿色工程:提高**市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发展城市森林文化,把**早日建成森林型生态城市。(1)要加大力度提高中心区的森林覆盖率及城区绿化率,在市区建设综合性公园和植物园,加大城市绿地和小游园的建设,把城市绿地纳入总体规划。(2)老城区原则上只拆不建,确需新建的项目都必须要依照规划,留足建够相应的公园、绿地,确保绿化面积不打折扣,此外要坚决保护好城区现有的林木、花草等。
3、洁净工程:给人民创造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重视主干道保洁的同时,加快里弄小巷的改造步伐,特别要重视里弄小巷的道路硬化和保洁的责任管理。
4、美化工程:根据**的城市框架,科学修编新城区建设总体规划,精心设计和提升城市形象。
5、蓝天工程: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燃煤锅炉烟尘污染,建立、完善烟尘控制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使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并保持二级标准以上,让全市人民天天呼吸到清洁的空气。
第四篇:提案委员会
提案委员会
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安排
一年来,在州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领导下,在分管主席的具体指导下,提案委员会按照十一届三次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年初的工作计划,认真贯彻提案工作方针,注重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
一、2010年的主要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更是我州全面实施《长吉图规划纲要》的重要之年。在州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符合我州实际的建设性意见和提案。
2010年共收到提案231件,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183件,截止10月末,提案已经全部办复。提案办复情况:提案的意见、建议被采纳,有关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 40件,占22 %;提案的意见、建议被基本采纳,需要逐步创造条件实施的130件,占71 %;提案的意见、建议因条件不具备未被采纳,留作参考的13件,占7 %。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高提案质量 一是创新提案征集方式,提高提案质量。提案质量是提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件高质量的提案必然是精心选题,委员对提案工作认识的提高和参政议政责任感的增长,提案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已成为委员们的自觉行动。十一届三次会议改进了提案征集方式,将会议期间集中征集提案改为会前征集提案,增强了质量意识,提高了委员撰写提案的能力,明确了做好提案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拓宽提案征集的来源渠道。坚持普遍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加强了与参加政协的各组成单位的联系,主动征集团体提案、专委会提案和界别、小组提案。提案委与各专委会密切配合,及时将全委会上的一些发言材料提炼加工为精品提案,促进了提案整体质量的提高。三是做好提案审查立案工作。改革了审查立案的某些做法,在全会期间只作提案征集情况的报告。全会之后,对征集的提案认真开展审查立案工作。提案委在提案的审查立案过程中,规范审查程序,实行“三审”制度。首先是“初审”,在全委会期间,由政协提案委和州委督查室、州政府办公室对征集的提案进行初审。其次是“分审”,全会结束后,由提案委对全部提案分别进行认真审查,并提出审查立案的初步意见。最后,由提案委员会对提案进行“定审”,分类分层次对提案进行审查立案。一年来,我们对不符合《州政协提案工作条例》和《提案审查工作实施细则》立案规定要求的48件提案分别转为社情民意或来信来访等形式作了妥善处理,严把了立案关,确保了提案质量。
2、加强对提案工作的领导,完善提案办理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沟通联系,集中交办政协提案。全会结束后及时将立案的提案转交州政府办公室。3月23日配合州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建议、提案交办会议。在会上表彰了延吉市人民政府等10个先进承办单位和张韶光等15名先进个人。州政府、州政协领导在会上对承办单位的办理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采取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承办单位对提案办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做好下一步提案办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坚持州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办案制度,秘书长、副秘书长、政协各专委会参与督办制度。年初,提案委员会确定15件提案作为重点提案,从中筛选出部分提案由政协主席和副主席领衔办案,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专委会参与督办提案,实行高层次运作,加大领导力度,推动了办理工作。
三是积极争取州委、州政府对提案办理工作的领导。继续运用州委、州政府领导督办重点提案的有效办法。提案委利用《政协建言》编印《提案摘报》,将一些重点提案及时报送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对提案工作领导。州委、州政府对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对转交州委、州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的提案,按照领导分工分别送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审阅后,交承办部门办理。
3、实行协商办理提案,加大督办工作力度
一是采取“四结合”协商会议的形式办理提案。在提案办理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提案办理方式,采取政协分管主席和提案委、提案人、承办单位负责人、政府办公室共同参加的“四结合”协商办理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年来,提案委先后选择了《关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关于尽快立法,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与卫生监督管理的建议》等31件提案,分别围绕着加强地房地产开发的规范和管理工作、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力度、加快我州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个专题,召开了三次委员提案公开民主协商办理会议。通过这种协商办理方式,创造了一个工作平台,使政协委员与承办单位领导就落实提案的建议面对面的充分进行民主协商、引起“提“办”双方的良性互动,增进了委员与承办单位理解和沟通,提高了提案的面复率、落实率和满意率。
二是加强跟踪办理和督办检查工作。对一些涉及面广、办理难度较大的提案,采取电话协商、信函督办、跟踪督办等多种形式,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三是加大对提案工作宣传力度。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协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多渠道、多途径的宣传提案工作,把舆论宣传贯穿于提案的提出、答复、办理、落实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政协的民主监管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管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使关系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议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始终置于全社会的关心、监管之中,进一步扩大了提案工作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提案办理工作的落实。
4、强化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一年来,提案委注重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全会召开之前,提案委根据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列举了40个方面的问题,编印《州政协委员提案参考题目》,用“给委员一封信”形式对委员撰写提案提出具体要求,为委员撰写提案提供服务。此外,还印发《提案选编》,对提案进行综合分析,提供范例,便于委员借鉴撰写提案的经验,找出提高提案质量的途径。
做好提案的整理规范工作。对在全会上征集的提案,认真进行加工,方便了承办部门办理工作。编印了《提案目录》和《重点提案目录》,分别送给州委、州政府、州政协领导和全体政协委员,使他们掌握提案的撰写情况,并了解委员提案中提出的各项意见和建议。组织提案上报工作。提案委征集或根据委员的建议整理加工了《关于将人参系列入药品产品名录的建议》和《关于开辟中俄朝环形跨国旅游的建议》等17件提案,商请我州的全国政协委员或省政协委员分别将有关提案带到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省政协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有些上报提案的建议被采纳,提案得到落实。
二、2011年工作设想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提案工作要根据州政协2011年整体工作部署,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提案工作方针,以提高提案质量为基础,以增强提案办理实效为目标,以加强提案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依托,积极探索提案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创新的思路拓展和丰富已有的形式、方法和内容,推动提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增强政协委员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不断提高提案质量
质量是提案的生命,直接关系到提案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参政议政的成效,决定着提案本身的价值,所以仍需把提高提案质量作为提案工作的永恒主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要作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加强对委员的学习培训工作,采取以会代训和专题讲座等形式,通过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委员对政协提案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通过编印《提案选编》等形式,提供范例,提高委员撰写提案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优秀提案、撰写提案积极分子”的表彰活动,形成提案工作表彰激励机制,调动委员提出精品提案的积极性。
二是认真搞好提案的选题工作。要引导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择那些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政协又有条件做好的课题进行研究、提出提案。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着全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为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围绕着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提案要关注民生、传达民意、集中民智,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作为提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案要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反映人民群众需要党委、政府应解决什么问题,抓好那些工作。
三是拓宽提案的来源渠道。继续坚持普遍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采取走访州政协组成单位等办法,注重征集团体、专委会、界别、小组的提案,充分发挥他们集体优势和龙头作应,同时要及时将一些大会发言材料、调研和视察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提案,以促进提案整体质量的提高。四是做好提案的审查立案工作。进一步规范提案审查程序,坚持高标准立案,本着既尊重提案者的民主权利,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把立案关,促进提案质量的提高。
2、继续创新工作方式,使提案办理取得实效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政协对提案办理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一体化领导机制。利用编送《重要提案摘报》、《提案目录》和领导信箱等形式,及时将一些重点提案报送党委、政府和政协的领导,引起各级领导对提案工作的重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政协对提案办理工作的领导。提案办理工作,必须要分出..层次、突出重点、分类办理。继续坚持政协领导领衔办案和党委、政府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办理工作的制度,进一步加大提案的办理工作领导力度。
二是不断探索和创新提案办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协商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和特色。提案的办理过程就是进行广泛协商,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要把善于沟通商量,充分发扬协商这一民主形式,作为提高整个提案办理工作质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方法。要运用多种形式,采取召开“四结合”的提案公开协商办理会议、公开答复会议、联合办案等行之有效办法,提高办理质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选择部分提案进行公开民主协商会议,促进提案的建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加强提案督办工作,强化跟踪问效,要建立和完善提案督办工作和办理结果追踪工作机制。提案委要与党委、政府办公室、督察室密切配合,加强检查督办工作,注意解决提案办理工作出现的问题,督促相关承办部门抓好落实。对一些涉及面广、办理难度较大的提案,采取会商督办、走访督办、信函督办等多种形式,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要选择一些重点提案,组织政协委员,集中时间和人力,采取联合视察、现场办案等形式,加大督办力度,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对一些承诺解决或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提案,要进行跟踪办理,跟踪问效。要抓好提案的“二次办理工作”,对委员不满意的和委员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认真解决的提案答复件进行重新办理。要强化政协的整体功能,有效整合提案工作力量,提案委和其他专门委员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提案的督办工作。
四是加大提案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协作,采取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法,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提案工作情况,提供新闻线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选择一些重点提案,大力宣传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大力宣传承办单位认真办理提案取得的实际效果,把舆论宣传贯穿于提案答复、办理、落实的各个环节,增强提案工作的透明度,扩大提案工作的社会影响,为提案的落实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提案的落实。
3、积极推进提案信息网络化建设
通过考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州实际情况,尽快对网上征集、网上办理提案系统进行深度开发。
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州的自身特点,按照“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以提案办理工作为切入点,在党委、政府、政协之间构造大协同,一体化的办公平台。开发委员提案查询系统,实现委员与承办单位互动。利用门户网站、委员论坛、征集热点提案,实现委员与市民的互动;建立提案屏显系统,在两会期间为提案办理工作提供动态管理。
第五篇:市政协大会发言 提案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荆门创新发展
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现状
未来五年,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破解“十三五”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是与全市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还不相适应,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高端人才队伍方面,两高人才总量不足、素质提升缓慢。在产业发展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产业规模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在县市区创新能力方面,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创新基础差异较大等。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与本市高端科技研发机构、优势产业对接不力。我市虽然在航天航空技术研发、石油化工生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校企合作等领域有着发展优势,但从我市现有高端科研、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我市传统企业协调带动发展上,实际上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中间长期出现空白。近年来我市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本地现有的科技、产业优势资源,科技创新等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是高端科研院所、还是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创新环境、还是高端人才,无论是科技创新的水平、还是创新的规模,都还差强人意,难以支撑全面创新发展的要求。
二是科技创新力量比较薄弱,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市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数量比较少、规模层次比较小、科技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科技人才总量不大,素质结构、专业结构、分布结构均不够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行业拔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针对本市民用航天产业、石油化工、建材森工、现代农业等缺乏核心的技术人才。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竞争能力不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作用还不够突出。企业依靠资源消耗、低廉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是创新制度不够完善,创新驱动氛围不够浓厚。近年来我市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支持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等,但由于在财政投入增长较慢,投入的方式较为单一,资金扶持力度和重点领域倾斜力度等多方因素,创新者积极性不强,创新热情不高,创新人才激励和管理机制尚无根本突破,成果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制约了成果的市场化。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创新建设。全面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及《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创新驱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领导,定期听取汇报,解决实际困难,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创新驱动落实到位,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是强化刚性投入,完善融资机制。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加强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财政投入,确保市级应用研发资金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2%以上。结合“四个荆门”的战略定位,推动磷化、食品、机械、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科技转型升级,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改造一批传统产业、重组一批重点企业。创新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将财政科技经费重点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发挥好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中“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引导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和“四板”上市融资。三是突出企业主体,培养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创新活力。深化企业改革,要依托我市现有科技优势的航天、石油、装备制造等骨干产业,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探索建立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培养市民科学素质和“创客文化”。坚持科普为基础,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我们需要加大科普经费投入,提高科学素质工作保障水平,并将其纳入到科技教育指标体系当中;还要增加科普场馆建设,夯实科普工作基础;特别是要重视农村科普组织建设,提高科普能力,服务“三农”,通过普及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此外,要让“创客文化”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让创客的新业态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就需要建立创客联盟,实现人才、资源、政策聚集,打造创客文化和创客创业发展的大平台。利用使用率低的就厂房和公共设施等场所打造一批创客文化空间,建设具有创新文化气质的创客基地和创意产业。让一个个创新元素调动起来,让一股股创新潜能激发出来,让一种创新业态形成起来,让创新成为荆门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城市的新名片。
四是健全创新机制,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要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企校对接、部门配合和全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协调运转机制。在政府主导和参与下,组成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参与我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个方面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经验,积极整合现有的科技服务资源,尽快建设一所全市性的科技综合服务机构,比如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科研展示、交流、培训、咨询、商务办公、企业孵化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实现全市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再就是改变当前各部门、行业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封闭运行、重复浪费现状,加快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科技文献、数据信息、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有效共享利用。
五是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十三五”期间,要着重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优化国家、省级重大研发载体的人才结构,实行“人才、平台、项目”有机结合,组织开展高端创新研发活动。着重依托我市各类工业园区、各类创新型企业集聚高端人才,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争取把重点实验室搬到我市来运行,把科技成果放到我市来转化,把科技项目争到我市来实施,占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制高点。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奖,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重点科研院校培训学习、参与高新产业技术研发。要实施高端人才引领战略,对重点创新创业骨干行业、企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互联网信息等领域要重才引智、引导企业向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的创新跨越阵地发展。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周平林,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荆
门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审稿人单位及职务(职称):张以明,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社会
法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