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无声上课教案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二中实验学校 陈广兰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根深蒂固”、“不言而喻”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这些词语并学会运用; 2.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并学习其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3.体会“设问”修辞的表达作用,并思考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
4.理解“创造性思维”含义,思考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 2.体会“设问”修辞的表达作用,并思考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的核心;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创造的火花。
(一)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我们一起学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复习上课笔记,然后请同学抢答相关问题。
(PPT依次出示:1.什么是议论文?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3.常用的五种论证方法是什么?4.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巩固并加深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的掌握。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1.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3.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
(二)预习检查——字词过关(PPT出示)
给大家3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找出下面字词所在的句子,并回答。①下列画横线的字你会读吗?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驾驭 ②根据语境,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三)感知文意
1.老师从课文中挑出了作者几句观点,请你根据文中作者的逻辑,把它们排个正确的顺序。(老师PPT出示下面的句子,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同学发言。)
①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③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④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⑤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⑥需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⑦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讨论后明确:
正确顺序是:④②⑥③①⑤⑦
2.理清作者写作顺序后,把这些句子串在一起读一遍,感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意思。
(四)明确中心论点,明确本文论证结构。思考问题:
1.经过前面环节把作者在文中的几个观点排序后,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讨论明确: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老师补充:本文中心论点的出现方式,符合一般议论文中心论点出现的规律——文 2 章标题或开始
2.既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后文提出的许多观点和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呢?(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文章先从“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说起,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接着,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那么怎么寻求其他其他答案呢?课文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继而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然后,又引申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经过论述,课文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前后观点之间紧密承接,环环相扣,逻辑分析十分严密。
所以,本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论证结构。
(五)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感知了作者众多观点之间前后紧密相承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了议论文论证思路严谨性的特点。可是,作者是如何把一个个抽象的道理说得那么有条理、那么有理有据的呢?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文中的设问句,了解、掌握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努力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议论文常用的5种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接下来,我们结合文章语段,分析本文作者为了清晰确凿地阐述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一)结合内容分析,本文论证方法运用的好处 1.文章开头提出的这个问题,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作用有3点: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2.找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给大家5分钟时间独立思考,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明确:
示例:文章第7、8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第6段中提出的“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结:对哪些论证方法的讨论,实际上是判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巧妙地把材料和观点之间紧密衔接。经过讨论可见,想要证明你的观点,必须精心选择材料,即保证材料和观点之间是最紧密契合的。
(二)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议论文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下面老师先以一个句子做示范,体会其作用。
示范:课文第4段末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作用:引导读者对“创造性思维”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在结构上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是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2.接下来,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另外几个设问句,结合语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
3.思考:在写作中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
(三)思维拓展
看下面的例子,谈谈你的想法。
例1:曾多次被报道过的“小发明家”李沐是扬州维扬实小四年级学生。前不久,他在人民大会堂领取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共同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例2:王宝贵是河北省唐山市的一名矿工,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了矿区有名的“发明家”。十几年来,他完成了60多项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其中两项获得国家专利。自由发言,老师小结:
上面的两个事例,恰恰证明了文章结尾的话: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这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小结: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创造型人才。过去那种对待问题的单一的认识,已不适应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学会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最后,请大家再次齐读最后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向知识的海洋遨游,向创造奇迹奋进吧!
(五)布置作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离我们一点都不远,我们前面的学习得出结论——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请再仔细阅读文章,结合议论文的知识,说说你觉得本文的中心论点还有其他的选项吗?试着阐述你的理由。
附: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分析问题——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第二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设计
内容提要
本教案的设计利用故事、图形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紧扣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的重点,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故事、图形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有关自然的、社会的,人类自身生活的,或是物质世界或是精神世界,无所不有,故能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在学生口述自己想像成果的同时,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学生写作打下一定基础。
主题词:
课改
教学目标:
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构想:
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呀。
(生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二、初读课文。(找出观点)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
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生答)
5.师:同学们找得很好。对照这两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我先不解释,而是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让大家共同参与。
请看:(投影)
某奇思妙想栏目正在做一期节目,主持人问了嘉宾这样一个题目:一个
图形,你会把它想像成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参与者将如何应对?(要求:回答和点评相间。)
6.师:在这里,我想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其他同学充当嘉宾。
(讨论、扮演)
7.师: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能力,给出了最精彩纷呈的答案,这就能证明一点,大家都拥有创造力。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8.师:读完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9.师:小结(略)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以《关于0的断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生1答)
师:他讲得很好!就像这样扩散自己的思维,来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谁接着说。
师:大家很不简单,各抒已见。天上、人间、地上、过去、现在、将来,都在你们的思维之中,思维互相磨砺、碰撞,闪射出创造的火花。
五、结语: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
第三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和判断人有无创造力的根据。
2、学习用生动的实例和明白易晓的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
3、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教学重难点
1、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2、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1)教师在黑板上画“”,提问: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
(2)由多种答案揭示课题并板书。
2、自学课文
(1)初读课文
A、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
B、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
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2)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A、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B、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A、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B、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2)分组讨论交流
(3)讨论: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那些条件?举了那两个例子?
(4)讨论: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吗,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5)朗读课文,讨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的依据是什么?
(6)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论点,小结课文。
4、拓展练习
(1)出示图形“”“”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2)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1+1=?”讨论,找出不同答案。5、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朗读课文
(1)简单介绍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2)读读、找找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是什么?(如有困难,教师可作简单分析)(3)找到文中精彩的部分读读体味。
(4)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小结课文,讨论“探究·练习3”
4、练笔
以“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为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多元思维
1+1=? 放飞想象
第四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汲取模式根深蒂固渊博驾驭锲而不舍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富于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
(2)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4)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议论文。阅读全文,指出作者着重论述了什么观点。
请完成本课的结构层次
重点感悟
认真研读课文第4-8自然段,请你从中找到下面问题的答案。
(1)作者认为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两个要素?
(2)为了使自己提出的这两个要素让读者接受,作者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学习质疑
第五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1——6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①“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生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以后,也可能出现在六个月以后,六年以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造机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工。而硬币打造机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面积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造机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发生什么反映。”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作者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要素?请分条概括。.4.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⑤、⑥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5.如果把第②段划线句子改成“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好不好,为什么?
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本文中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试结合你的体会谈谈看法(2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 有了书,才将古今距离的时间拉近了。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从这几句话我们看见了两千四百一十九年前一个名叫孔丘的老头子的形象和疲惫倒霉的样子(读《孔子世家》)。③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望见驶向冰岛的渔船和大海里汹涌的波涛(读《冰岛渔夫》)。读但丁的《神曲》,一个在尘世的人可以认识天堂和地狱。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个最现实的人也能像孙猴子一样可以入地腾空。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④。给城市的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的人以城市的豪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的冒险故事,年轻的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⑤从(⑥)到文明,从(⑦)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真是这样,读书愈多,应当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因为那样⑧,可以经验得多,见闻得广啊!小气的人该会大方一点,狭隘的人该会开旷一些。“学问就是力量!”有人这样强调说过。自然,也还是有俗不可耐的读书人的,正像有博雅的文盲一样。但原有博雅的人再多读上一些好书呢,我想他会像纯钢之出于生铁,更近乎炉火纯青了。因而有了黄庭坚“三日 ⑨不读书,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和梁高祖“不读谢玄晖(南朝齐著名作家)诗,便觉口臭”那样的话。
读书吧,从书里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东西吧!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7.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8.按要求补充论据。
(1)给分论点“有了书,才将地域的远近缩短了”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仿原文“读„„”形式。
(2)给分论点“书,什么不给你呢?”补充一个道理论据。(仿文段此论点后的表述方式)
9.从总体上看,最符合文段思路的一项是()
A.逐步深人B.分别介绍C.由分到总D.正反比较
10.古人形容“多”或“少”,均爱用“三”字,例选文中的⑨⑩,另还有什么“绕梁三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多数或少数的成语、俗语、典故等。并说说这样的论据有什么作用。
举例:①②
11.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对书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①要积累知识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4.第五段讲的是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发明,第六段讲的是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发明。这两段都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不好,因为原文中用设问语气更能吸引读者,形象生动地引出论点,如果改为“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就不吸引人了。
6.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7.最后一段:读书吧„„可以打开。
8.与原文中表述相似,内容正确即得分。
9.A
10.如:三寸不烂之舌 三番五次三顾茅庐 三教九流 三亲六故 三言两语 三头六臂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等。
11.只要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