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3:5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

课堂教学情感的优劣,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让兴趣引领课堂,引发情感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

如设计《神奇的手》一课的导入,我首先让学生猜谜:十个小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干活,不会说话,学生很快猜出“手”。接着让学生用手表演各种喜欢的动作,如:拍、挠、转、甩、摇、招手、跳舞……最后引出课题。这样,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学习的情感。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开启情感

品生课的教学,首先应该是一门让学生愿意亲近的课程。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进而更好的开启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习《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件自己亲身遇到的事:2003年我的儿子刚两岁,一天夜里,他突然高烧39.5度,当时浑身抽搐。我突然想起邻居家可能有退烧药,刚要打电话,又犹豫了,因为当时已经是夜里一点钟了。屋外狂风吼叫着,我顾不了许多了,拨通了她家的电话。不到十分钟,邻居的妻子拿着药赶来了。我们一同给孩子吃完药,他们一家又叫来车连夜带我们去了儿童医院…… 我的小孩今年已经10岁了,在这几年中,他的小自行车忘在楼下,是楼下的张阿姨给收到自己的车库内;我们不会做棉衣,每年都是邻居李奶奶帮助做的;因为工作忙,好几次没人看管孩子,是邻居的大娘帮助临时看护……我深深的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接着,学生们也列举了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因此,走进生活化的课堂,是学生喜欢亲近的课堂,也能更好的开启儿童的情感源泉。

三、让学生做课堂主人,交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如《家乡的节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从多种渠道了解多方信息,课下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家乡的节日故事、传说、来历、诗歌、习俗及过节时拍的照片,把资料整理好后,自由组合,把收集到的各类材料整理成小册子,设计好封面图案,并在小组内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资料,通过介绍习俗、讲节日故事、朗诵节日诗歌、唱歌谣、展示图片等形式,把一节单调的课变成一节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课,师生互动,信息多方面交流,和谐宽松的课堂,自然体现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氛围。

四、让欢笑萦绕课堂,拉近情感 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讲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

在品德与生活讲课活动中,曾听过一位老师讲《做守规则的小学生》这一课时,课前曾这样教育正在说话的同学:“某某同学,欲知后事如何?请你下回分解,好吗?”“没带书,只带嘴的同学,是不是互换一下?”“在家给说废话的哪根神经上紧了发条的同学,是否也能给‘注意听讲’那根神经充氧?”“谁总在那儿张嘴?那是他嗓子眼里有毛毛虫。”同学们在欢笑之余,全部紧闭双嘴,端正坐姿,准备上课了。教师这样一点,原来烘乱的课堂情境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代替,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不至于课堂太死板。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的: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们的语言就像油一样紧紧地吸住着学生的心理,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同样,在品生课堂,也急需教师激越高昂、措辞优美、轻松诙谐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

五、让课堂更丰富多彩,体验情感(1)游戏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共同合作的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学一年级《找朋友》一课中运用游戏设计教学,别有趣味。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后说:“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然后用一块布蒙住他的眼睛,由他来充当我们的小鼓手,进行击鼓。”学生很积极,纷纷举手,下边的同学就听着小鼓手的鼓点声来传花,传的时候按照顺序,一个传给一个。如果小鼓手的鼓声急促,下面传花的同学就要传得快些,鼓声慢就传得慢些,老师叫停,小鼓手就停止击鼓,花传到谁手里谁就给大家作自我介绍。传花结束后继续进行游戏活动,大家围坐成圆形,学生击鼓传花作自我介绍。(介绍前教师先告诉学生一些与自我介绍有关的知识,如介绍时先说说自己的姓名,接着介绍一些自己的相关情况,包括自己名字的来历、年龄、属相、兴趣爱好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作介绍,如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讲自己的故事、画画我自己等方式来介绍自己。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很是热闹,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教师则利用游戏教学,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内容,体验到快乐的学习情感,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

(2)小品表演。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在品社课中组织学生表演小品,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情感,教师则在表演结束后进行分析。

如在教二年级品生《爷爷奶奶,你们好》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老人。借助设计的“老人商店”“老人医院”“老人饭店”“老人剧场”等环节的小品表演,体会“敬老爱老”。在小品编排表演中,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素材,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对现实素材进行再加工,合情合理的编排,形象生动的表演,有效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最充分、最合理的发展。

(3)视频播放。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可以是一段电影片断、新闻剪接,或是网络中的有关视频内容。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蓬勃发展的网络更是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日益普及,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一段视频,创设教学情境,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视频播放营造教学气氛,导入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气氛是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播放视频材料,以此导课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在教学《温暖的家》一课中,提前录制名字文化的印象资料,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及其含义,感受父母之爱,接着,影像继续播放,调动情绪,观看一段鸟妈妈觅食喂鸟、狮子妈妈为保护小

狮子,驱赶来犯的侵略者、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在池塘里学习游泳……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关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对孩子的爱就更博大、更深厚了。揭示课题:同样的爱。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摇篮曲》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课件继续播放:爷爷接我放学,爸爸鼓励遇到困难的我,妈妈照顾生病的我。最后,通过变换角色播放录音《东东的信》体会家长的爱有多种……这种视频播放教学效果,是教师口头传述所难以达到的,往往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教育效果。

(4)其它活动。

课内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诸如主体探究、小竞赛、故事会、借助音乐、编儿歌、写倡议书、作宣传画、现场演说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总之,上一节成功的品生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境地;它像快乐的轻喜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情感教育。现代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运用多种形式激“活”课堂,促进多种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研究

山东画报出版社 《课程•教材•教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

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陈光金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社会组织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对于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方式和组织机制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单位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的模式日益失去存在的条件,新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起来。按照有关规范界定,我国社会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组成。2007年,全国有各类社会组织共计38.7万多个,到2012年增至49.9万多个。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客观地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得还不充分,水平不够高。在一些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社会组织成百上千,而我国2012年每十万人口拥有的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不到38个。对照起来,差距显著,但也表明我国社会组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源困境。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都严重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撑,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人才困境。从制度上看,社会组织的人才管理和待遇管理都缺乏规范,许多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待遇较低。

解决好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从而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首先,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有新突破。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凡是社会组织能够办理和提供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尽可能以适当方式由各种社会组织承担,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的格局,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其次,在社会组织规范上有新突破。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尽快从注重入口管理转移到注重过程监管,坚持分类指导、有序发展,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第三,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上有新突破。探索建立以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不同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第四,打破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垄断现象。政府在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资源时应引进竞争机制,减少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干预,在完善政府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监督,从而保证各种资源在社会组织之间合理有效配置。第五,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按照新的理念加快社会组织立法,在社会组织准入、社会组织行为、社会组织治理、社会组织人才待遇、社会组织资源获取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社会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等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法律规范,保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一个小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公民教育

近年来,某市开展公民教育研讨会的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也激起了笔者对公民教育的思考。笔者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即是以培养爱祖国,爱他人,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为目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1.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公民意识培养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置等方面较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它涵盖了心理素养与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等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实施过程中,教者极易将其演变为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让课堂了无生趣。有人说公民教育涵盖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对现行>规章制度的认可、服从。长期进行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就会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

良好的公民教育需要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参与,从而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在现行的课程运行中,学生由于受到升学的影响,加之一些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足,品德课上许多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记,不断地背书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并不是对应关系。有的人知识很渊博,在生活中却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实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应该把公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的活动尤其重要。

一、游戏感悟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无比兴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魔力眼”的游戏。即班长给学生们看多张图片,然后迅速藏起一张,教师和学生抢答,说说班长藏起来的是什么图片。由于班长是站在讲台前组织学生玩这个游戏的,教师站的位置在讲台旁,猜中的几率当然要比学生高,最后游戏玩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沮丧的样子,老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好几个学生说道:“不公平,不公平。”又有几名学生说:“老师耍赖,你站的位置可以偷看到班长藏的图片。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自画像》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了“身边的他/她”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们将本班自己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交给老师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猜一猜“他/她是谁”。由于此游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每次抽中的卡片有可能就是自己,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很棒,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主动改正,大家就会更棒。通过此游戏,学生们不仅对自身更加了解了,对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分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有目的地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并融入其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理解知识,明白道理,并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可利用音乐,语言描述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在我......的时候,爸爸、妈妈......。然后让学生将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剧本,自己扮演父亲或母亲。接着让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声中欣赏美文《妈妈的爱》,并谈一谈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讲故事环节,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为后续的情景体验做好了铺垫。学生表演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了父母的那份深深的爱以及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美文欣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学生谈一谈时,他们都被父母的爱所深深感动了,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节课学生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体验,教学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组美丽的图片、一首动听的歌曲、师生间和谐的氛围等都可以形成教学情景,良好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在乐观开朗的氛围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将身边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从国家把酒驾列入国家刑法的范围开始引入,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把酒驾列入刑法之列,正是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当然,教学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我的课余生活》等课亦可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定会不断提升。

四、体验实践

实践、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之所用,学有所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笔者尝试着进行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各村组,广场,公园......去观察,了解我们周围公共设施的种类以及利用情况。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了解,学生小组整合资料并汇报。结果大家发现,人们并没有善待我们身边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许多健身器材被毁坏;村头的垃圾桶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烧了个洞;公园的座椅毁坏严重......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到很难过,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曾经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内疚。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接着引导谈一谈:“我们小学生除了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设施,还有什么好方法,让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公共设施?”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一周,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或图书室查资料,了解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的法律法规;分小组调查并制定出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案;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学生们从此次活动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教者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认识路标,通过参与交通管理,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公民我们应该做。通过这两次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了,他们自己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公民意识增强了。当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体验、实践耗时较多,加之有安全等方面的种种顾虑,许多教师不愿参与其中。但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的确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小公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真是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公民教育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主人不断努力。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柿子镇中心完小-魏申群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顺势发展,科学整合,实践创新

——探究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程的整合

内容提要:‚班班通‛的迅速推进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环境及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运用‚班班通‛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将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深层次、科学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班通 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 整合

有人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行为。身处信息社会之中的教育也迅速地进入了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和‚班班通‛为基础和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时代。同时,‚班班通‛的推进和实施,使我们进一步的明确了信息技术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的教育新使命: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明确倡导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做到日常化运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确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之,‚班班通‛启用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施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能极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我们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把握好实施‚班班通‛的好时机,与时俱进,认真钻研教育理论,加强学习信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步协调发展。

二、深层理解‚班班通‛,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实施‚班班通‛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展开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中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中的‚齐心真好‛这一活动主题时,播放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了集体项目的唯一的一枚金牌的实况录像片段。让学生交流:‚在时隔20年后,她们再次站在奥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是什么让她们赢得了桂冠?‛学生交流后,教师再用ppt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故事《杰出的合作》,让学生看课件,说感受。紧接着再用课件揭示本课主题:

可用资源,然后再自己加以科学的加工整理,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来从事自己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教学环境当中,与教学的诸环节联动协调,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胆实践探索,勇于积极创新

我们在利用‚班班通‛设备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来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关键是利用其多媒体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收集补充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营造品德与社会课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在实践中整合,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让‚班班通‛设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现整合发展,效益最大化。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教学情景环节:

1、用flish课件展示‚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让学生直观 感受这些抽象的概念;

2、学生展示上网查找到的古今通讯方式和现代通讯家族成员的 图片及实物信息;

3、视频资料《一个手机与128条生命的真实故事》;

4、网上在线问卷交流‚假想没有通讯的日子‛;

5、课堂交流在QQ聊天室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年龄 网友的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采访结果;

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转变学生以往接受式和枯燥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为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创新并举时代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以敏锐的视觉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这一崭新的课题,在不断实践中去把握、创新和运用。

四、‚班班通‛实施后有关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要全面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方法和能力的获得,防止把品德与社会课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同时,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也不是单纯的把利用‚班班通‛设备作为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而应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使用、学习、探索的工具。将设备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班班通‛来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

2、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开发课程资源,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

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在与课程的整合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增加额外的教学目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不能认为只有网络信息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要坚持‚课程本位‛,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对媒体和教学技术从需要出发,灵活多样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

5、先进完备的‚班班通‛设备仅是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的基础。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学科的科学整合,我们教师自身还需要从理论到技术进行认真的学习,加强教育科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整合和发展。

总之,‚班班通‛的便捷、海量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和生活性的课程需求。实施‚班班通‛后,10-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优秀范文网免费论文下载 http:// 小学品社教学论文 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激发创造思维 焕发课堂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激发创造思维 焕发课堂活力 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展现自我个性飞扬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2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

    论文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精选合集)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开展有效教学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记得余文森老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