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点阅读】银行是如何绕开信贷监管的九类模式

时间:2019-05-14 13:0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重点阅读】银行是如何绕开信贷监管的九类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重点阅读】银行是如何绕开信贷监管的九类模式》。

第一篇:5.【重点阅读】银行是如何绕开信贷监管的九类模式

影子业务101:银行是如何绕开信贷监管的

影子银行/信托/委托贷款/同业代付 文 / shuzi 2013年11月11日 11:45

来源:华尔街见闻

近年来,伴随着银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家银行同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银行资产扩张过快,导致资本需要不断补充,而这种方式是非可持续性的。二是信贷规模受到管制,这对于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中国各家银行,利润无疑受到了限制。为保持盈利水平,各家银行不乏野心和斗志,不断创新出理财产品、银信合作及同业业务等资产扩张工具,解决资本消耗过快和信贷额度受限这两大难题。但应注意的是,这些创新大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存贷款业务范围之外,有些业务甚至属于监管的“盲点”,这无疑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国信证券发布了题为《变相信贷绕监管的主要模式》的文章,列举了几种主要模式。

1.表内信贷资产表外化

该模式变相地既能增加实际贷款规模,同时不占用贷款额度,也即提升了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得以提升(杠杆化经营)。主要通过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等方式操作。演变过程为:

(1)银信合作井喷式发展。

(2)大量的银信合作脱离了监管视线,2009年末起,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银行不得使用募集的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该类监管较易规避,方法是引入其它银行或者公司,见下文详细图解。另一类是,控制融资类银信合作的比例,相关合作要纳入资产负债表。该类监管较难规避。

(3)采取委托贷款的方式。此过程中,银行不与信托公司合作,可规避监管。2.信贷资产伪装为非信贷资产

将信贷业务伪装为同业业务及投资业务。

(1)同业代付:即代理同业委托付款业务,包括信用证结算项下、保理项下以及银行承兑汇票项下的同业代付。关注银行报表中,表外项目的“代付业务”子项。

1(2)关注银行报表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票据”、“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托及其他受益权”。

(3)通过投资业务伪装。关注银行报表中“应收款项类投资”一栏,其中,投资的信托计划、理财产品、资产管理计划等应特别留意。

下面我们来展开分析:

一、表内信贷资产表外化即出表(银信合作、委托贷款即不涉及信托)首先要说明的是,不管我们下文列举了多么复杂的模式,市场参与者都是较为固定的,包括:企业、投资者、信托公司、银行。参与者在模式中的基本职能如下:

(1)企业/企业A:融资方,将钱借入(2)投资者:融出方,将钱借出

(3)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发行信托产品

(4)银行/银行B:发行理财产品,向投资者募集理财资金,供全过程使用(5)投资者只与银行沟通,投资者不与企业直接沟通

(6)银行A,企业B等(见下文),是避开监管所设立的中间环节,是过桥银行、过桥企业。

不论一个模式多么复杂,始终是:投资者将钱借给企业/企业A,中间环节的各机构赚取利差。最基本的模式有两种:模式1中的信托公司去做贷款,然后卖给银行;模式2中的银行去做贷款,卖给信托公司。

为何会有其余那么多复杂的模式呢?原因是,银信合作井喷式发展后,这种变相的信贷业务摆脱了监管视线。2009年末起,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银行不得使用募集的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该类监管较易规避,方法是引入其它银行或者公司,如下面模式3,4,5。另一类文件是,要求控制融资类银信合作的比例,相关合作要纳入资产负债表。该类监管较难规避,唯有寻求新的方法,环节中不涉及信托公司,而委托贷款就是解决方式之一。模式1.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

银行募集到钱后,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钱转移至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将钱转移给企业。总结(见图1):信托公司去做贷款,然后卖给银行。

模式2.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

(1)银行 ~ 企业:为最基本的银行贷款业务,但此时,占用了银行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科目),银行的资金周转率低。

(2)银行 ~ 信托:银行将“贷款”转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打包“贷款”(可包含多笔贷款),形成信托产品。银行的表内资产(贷款)出表。

(3)银行 ~ 投资者:银行募集到钱后,购买步骤(2)里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总结(见图2):银行去做贷款,卖给信托公司。

模式3.引入另一家银行

(1)银行A ~ 企业:为最基本的银行贷款业务,但此时,占用了银行A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科目),银行A的资金周转率低。

(2)银行A ~ 信托:银行A将“贷款”转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打包“贷款”(可包含多笔贷款),形成信托产品。银行A的表内资产(贷款)出表。

(3)银行B ~ 投资者:银行B募集钱。

(4)银行B ~ 信托:银行B募集到钱后,购买步骤(2)里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

总结(见图3,对比模式2):银行去做贷款,卖给信托公司。接下来谁购买信托?答:另一家银行募集的理财资金。(因为外部规定:同一家银行的理财资金不能购买自家的信贷资产)

模式4.引入另一家企业(信托受益权转让)

(1)企业B ~ 信托:企业B提供资金给信托公司,企业B获得信托受益权。(2)企业A ~ 信托:传统模式,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将资金给企业A。该资金来源于(1)的企业B。

(3)银行 ~ 投资者: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钱。

(4)银行 ~ 企业B:用(3)募集的钱购买企业B的信托受益权。银行从中赚取差价。

总结(见图4,对比模式1):信托公司去做贷款,但不直接卖给银行,多一道企业B,再转卖给银行。

模式5.财产权信托受益权

(1)企业 ~ 信托:信托公司设立财产权信托计划,此步骤不涉及钱的转移。(2)银行 ~ 投资者: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钱。

(3)银行 ~ 企业:银行用(2)募集的钱给企业,获得的是企业的信托受益权。企业通过信托帐户支付利息,银行支付利息给投资者,该过程类似银行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却通过产品“信托受益权”,使原始的“贷款”出表。

总结(见图5):引入信托公司,原有“贷款”变成了“信托受益权”。

模式6.委托贷款 本过程不涉及信托公司。

委托贷款的含义:企业B委托银行,将资金贷款给企业A。银行的作用为: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委托贷款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其收入纳入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范围。

(1)企业B ~ 银行 ~ 企业A:企业B委托银行,将资金给企业A。(2)银行 ~ 投资者: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钱。

(3)银行 ~ 企业B:银行将募集的钱给企业B,获得的是“企业A的委托贷款受益权”。企业A支付利息给银行,银行支付利息给投资者,该过程类似银行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却通过产品“委托贷款受益权”,使原始的“贷款”出表。

总结(见图6):引入另一家企业,原有“贷款”变成了“委托贷款受益权”。

二、信贷资产伪装为非信贷资产

将信贷业务伪装为同业业务及投资业务。同业业务较其他业务有很多优势,如资本消耗少,不占用贷款额度。投资业务不占用贷款额度。

1.同业代付

同业代付是指,当客户申请融资时,银行A(委托行)委托银行B提供融资,银行B在规定日期将钱划至银行A帐户;日后,银行A还给银行B此次代付业务的本息。

银行A:表外业务,但纳入风险资产范围,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以及来自客户的保证金存款。银行B:资产项借记“同业拆放”,负债项借记“企业存款”,不占用贷款额度的情况下获取利息。

具体业务包括信用证结算项下同业代付、银行承兑汇票项下同业代付等。关注银行年报的资产负债表的表外项目或有事项一栏。

监管方面:2012年8月,银监会出台了有关文件,要求:委托行(银行A)应将委托同业代付的款项确认为向客户提供的贸易融资,并计入资产负债表。于是,利用同业代付变相放贷的漏洞被堵住。

2.买入返售业务

买入返售业务的标的通常有:债券、票据、信托及其他受益权、信贷资产、应收租赁款等。此处,我们关注其中的“票据”、“信托及其他受益权”。2012年末及2013年6月末,兴业银行的买入返售类金融资产中,票据和信托及其他受益权几乎占据全部,见表1。(单位:百万元)

(1)2011年上半年,由于部分农信社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大量的票据贴现贷款转变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银监会出台了有关文件,要求完善会计核算。目前,这一漏洞基本被堵住。(2)关注资产负债表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托受益权”。3.投资业务

银行的投资业务,可以纳入以下几个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类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关注其中的“应收款项类投资”。

应收款项类投资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其二级科目通常包括:债券、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

2012年以来各季度末,中信银行的各类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见图15,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持续上升。中信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见图16,其中资金信托计划是占比最高的成分。

第二篇:银行-电子商务企业监管模式探讨

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业务合作过程中,具体应当通过哪些手段、方式来实现资金监管职能,又或者说通过哪些具体的措施、标准来判断银行是否具有监管能力、是否可以有效的起到监管的作用。我考虑了一段时间,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判断或者实施:

一、系统功能应用

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系统对接时,最起码应当使用银行系统的以下功能:

(一)会员单位虚拟账户体系功能。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会员单位的资金都是集中存放在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银行开立的大账户当中的,为了使银行能够监控、理清、查询会员单位资金的交易记录,应当确保会员单位都能在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银行大账户中开立虚拟账户,与其在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会员账户或交易账户一一对应。该模式类似证券公司第三方存管业务中,为证券投资人开立虚拟账户、以便银行监管证券公司大账户资金流向合规性的做法。

(二)为会员单位开立支付网关、证书认证功能。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会员单位首先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商品认购、协议签订等步骤,然后进行实际的资金支付。如果不使用银行提供的支付网关并经过银行加密证书的身份验证,那么银行就不知道这笔支付交易是否是真的是会员单位提交,银行就无法发挥监控资金流向、保护会员单位资金不被挪用的作用。由于银行在为会员单位提供支付网关、加密证书服务时,会员单位需要签订协议、提交申请表格、企业材料、授权书、身份证件、加盖印章等一系列申报与授权手续,银行业务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核验,所以通过支付网关、加密证书服务来确保交易出于会员单位真实意愿。

(三)为会员单位的虚拟账户绑定出入金账户。会员单位完成电子商务交易后,必然要将资金从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大账户转移到自己的实体银行账户,好比证券交易中的银转证、证转银步骤一般。这时如果出入金账户由银行为客户绑定,那就可以确保会员单位的资金只能流向会员单位实现认定的实体银行账户,即使被挪用也有迹可循。

二、签订协议

(一)银行与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签订大的合作框架协议外,应当签订明确描述电子商务合作项目具体交易模式、操作步骤、双方监管权利义务、银行免责条款、违规处置条款等细节的补充协议,确保从法律上明确银行针对每一个个性化电子商务项目的监管权力与免责条款。如果银行没有起到监管职能,那就必须要在协议上明确写明银行只承担清算支付职能、并未承担资金监管职能。

(二)银行、电子商务平台(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员单位的三方协议:明确三方在电子商务项目中的权力义务,起码要让会员单位知道银行也参与了这个项目,银行的职责、义务是哪些,出了事情的话冤有头债有主,遇到不该银行背的黑锅,请别找银行的麻烦。

三、对账

银行应当与电子商务平台(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严格的对账,如果发现挪用资金或者账务错误,应当立即处理。

第三篇:包商银行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分析

包商银行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分析

来源: 新华08 2010年08月31日 17:00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31日电(记者任会斌)近年来,总部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包商银行,主动放弃与大银行竞争大企业、大项目,在引进、吸收国外小企业信贷服务技术、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小企业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在服务众多无抵押、担保能力小企业的同时,相关业务实现了大发展,受到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瞩目,其成功经验值得同业借鉴。

包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实现大规模发展

现年29岁的桑大伟,大专毕业后曾面临就业难题。如今,他在包头市昆都仑区开的欣旺超市已有23名雇员,今年的零售、配送业务额有望突破2000万元。

“多亏了包商银行的支持。”据桑大伟介绍,2005年,他东挪西凑了5万元钱,开了间副食品店。由于资金匮乏,初期发展很受制约。

“大银行不给贷,亲友能力又有限”。2006年,桑大伟偶然看到了包商银行微贷款的宣传活页,试着提出申请,不料3天后就获得了5万元信用贷款。

至今,桑大伟已获得信用贷款5笔,单笔少则3万元,最大为20万元。由于信用记录好,目前桑大伟的信用额度已大幅提高,贷款年利率也由首笔的18%降为15%。

像欣旺超市这样,近年来获得包商银行贷款的小企业,不胜枚举。

据包商银行统计,仅2006年至2010年7月,包商银行已服务小企业5.4万多户,累计发放贷款901.19亿元,其中80%的微小贷款为信用贷款;贷款不良率仅为0.31%,回收率在99%以上;至今年7月末,包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余额达137.83亿元,预计年末将增至153亿元。

据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介绍,目前包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收益率,已是其公司业务收益率的3.5倍左右。小企业信贷业务对包商银行的利润贡献率,已达到4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业务。

“实践多年,我们尝到了服务小企业的甜头,也看到未来广阔的市场,我们愿意为小企业服务,与它们一起成长,成为中国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李镇西说。

视小企业“缺点”为“特点” 变“三个没有”为“三个不要”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服务已非常充分,中型企业的满足度也较高,唯有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很突出。事实上,放眼全世界,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服务都属难题。

李镇西分析说,小企业成长潜力大,信贷有额度小、频率高、期限短等特点,中小银行资本规模小,争抢大项目、大企业的能力弱,但有市场敏感度高、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而且中小银行有与小企业合作的历史渊源,与小企业合作可谓门当户对。

“没有不还款的客户,只有做不好的银行”。基于这一认识,在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下,2005年,包商银行在国内率先引入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IPC)等机构的微小企业贷款理念与技术,随之确立了差异化竞争战略,放弃与大中型银行竞争大客户,而将重点转移到小企业信贷业务上。

小企业贷款的障碍,是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合适的抵押物和规范管理。包商银行树立的新理念是,既然小企业“三个没有”,那就在贷款时“三个不要”,另辟蹊径控制贷款风险。

李镇西解释说,传统信贷理念认为“三个没有”是小企业的缺点,然而换个角度看,这是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规律与大企业不同,决定了银行必须提高自身的信贷技术水平。

根据引进和消化创新出的交叉检验、现金流分析等信贷技术,以及重分析、轻抵押、重信用、轻担保的服务理念,近年来包商银行变等贷款为营销贷款,大量招聘信贷员,走街串巷主动营销贷款。

同时,包商银行规定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凭身份证、营业执照即可申办贷款。在产品上,小企业贷款的单笔额度最小为3000元,最高为1000万元,基本实现了客户需求全覆盖。

包商银行接到贷款申请后,会当即派信贷员去实地收集客户资料,当天或第二天即召开审贷会,符合条件的申请,如果额度在10万元以下,3天内就可获得贷款。单笔额度10万元以上的,一般3至7个工作日即可拿到贷款。

“最初不大相信,可首次提出申请后,第3天就拿到了8万元贷款!”在包头市东河区经营厨具、洁具、电器等商品的小企业主何军平说。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8月第一次贷款起,何军平至今已从包商银行获得贷款8笔,累计贷款额达160万元,他的净资产也从最初的63万多元,增至360多万元,雇员由最初的5人增至50多人。

全方位服务 做中国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

首先,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全面与小企业信贷服务对接。

为更好地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近年来,包商银行彻底摒弃传统的“盲目轻视小企业,重视大企业”的价值取向,通过明确市场定位、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培育核心技术,实现了全方位与小企业金融服务对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小企业信贷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在发展战略上,从2005年开始,包商银行基于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的系统研究,就提出专注于服务微型企业和小企业,明确了“以小企业为核心客户”的市场定位。

二是从2005年起,包商银行即将微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并于2006年3月成立了微小企业金融部。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小企业在经营规模、行业种类、外向程度、风险偏好、诚信程度、管理规范性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去年9月,包商银行将又进一步细分出微小企业金融部、小企业金融部,分别负责管理单笔额度为3000元至100万元、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信贷业务。

包商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晓明说,新的组织架构,提高了银行的市场敏感性,为打造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保障。

三是在信贷技术上,本着“先固化,后优化”的原则,包商银行还将引进的信贷技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贷款营销、客户调查、审批、定价、风险管控等环节实施了大量创新,构建了以破除抵押物崇拜、突出现金流为核心,综合评价小企业还款能力、意愿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信贷评价机制。

第二,在风险管理上,利用交叉检验和现金流分析方法,建立了针对小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置机制。

一是风险定价,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综合考虑小企业信贷业务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人力、管理、培训、营销等成本支出高的情况,针对小企业信贷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用款急等特征,参照国家信贷政策,执行12%至18%的贷款利率,信用好的小企业,随后贷款时可获得利率优惠。

二是坚持风险控制从识别客户开始,注重眼见为实。信贷员接到贷款申请后,实地到客户的经营场所、客户家庭收集经营手续、经营场所、货物存量和销量、业务收支、客户群体、利润率、业务前景、客户家庭收支和存款、债权和债务等信息,替客户编制财务报表;收集影响客户业务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客户实施综合评估。

三是在小企业贷款营销、贷款前及贷款后,考察小企业主家庭和经营形成的资金收支状况,即现金流,特别是重视对第一还款资金来源(经营收入)的考察,综合评价小企业还款能力、偿还意愿和持续经营能力。包商银行微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赵梦琴说,抵押、担保是从末端控制贷款风险,一旦贷款无法收回损失较大,现金流监测更关注贷款申请人的收入稳定性、成长性,既从源头控制风险,又扫清了贷款发放障碍。

四是坚持分期还款和持续动态监控,监督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表现。包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期限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两年。贷款实行分期还款付本,即从贷款后的下一个月起,按月等额还本付息。比如,以一笔金额为1万元、利率为18%、贷款期限为12年的贷款为例,每月偿还的本息合计为918元。

赵梦琴说,每月分期还款的额度,严格限制在客户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以下,不影响客户的正常生活消费和经营活动。

按月等额还本付息,还可以消除信贷员重贷轻管的弊端,并能根据每月还款的情况,实时监控客户的经营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减少呆坏账发生的几率和损失。而且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方式相比,每月的还款金额相对小,对客户还款意愿的冲击弱。

此外,为动态把握客户的经营信息,以及收集缴纳房屋租金、水费、电费等软信息,包商银行规定贷款后15天,信贷员必须实地回访一次客户。随后每两个月,实地回访一次,平日也要时常保持联系。

五是对“三个不要”,不搞形式主义。即凡是无抵押、担保能力的小企业,审批贷款时不要求抵押或担保。如果小企业具有抵押、担保能力,为防控风险,也可以要求提供贷款抵押或担保。

第三,从信贷服务队伍建设,到考核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大力创新,为发展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业务提供全方位保障。

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劳动密集型金融服务产品,发展业务需要大量的信贷员,以服务、管理客户,及时获取客户信息,用于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意愿,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吃苦、有耐心、能深入基层的信贷员队伍,是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前提。

“技术是小企业信贷的核心,队伍是小企业信贷的根本。”赵梦琴介绍,近年来,包商银行利用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信贷员能力素质模型,并据此打造了高效运转、紧密衔接的招聘、培训、放款“三部机器”,选拔培养了一支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率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队伍,特别是2009年以来,包商银行一直在大规模选拔、培训小企业、微小企业金融服务经理等人员。据统计,目前包括管理团队、培训师团队和专业经营团队在内,包商银行已有约1180人的小企业金融专业队伍,已占全行总人数的1/3。

2009年以来,这支队伍的单月放款笔数最高达5900多笔。其中转正一年以上的微小贷款信贷员,月放款能力平均在15笔以上,单个信贷员维护的客户数量最高超过200户。无论信贷员的单月放款能力,还是单产效率,已达到国际水准。

此外,在创利能力上,去年包商银行的微小企业信贷客户经理人均税后利润接近109万元,小企业信贷的客户经理人均税后利润达119万元,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理念不同,决定了对信贷员的考核机制也必须革新。与注重考核信贷员放款额度的传统考核机制不同,包商银行为防止小企业信贷员给客户施加负担,不考核存款;着重考核放款笔数、维护客户数、不良率等业务质量指标,放款额度考核仅占考核权重的10%;对产生不良贷款设立了免责条款,即在尽责的情况下,因政策、不可抗力等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信贷员可以免责。

同时,在约束机制上,包商银行严格要求信贷员“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拿客户一张纸”,对客户不诚信行为和信贷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次即予以辞退。

在包头市九原区三道沙河钢材市场,企业主于斌说,自2006年起,他已累计从包商银行获得贷款4笔,共1400万元。可是包商银行的信贷员们每次履行完程序,连顿饭都没吃过,很让人感动。

第四,信贷审批权下放到基层,创新产品,实行差异化服务,增强产品的针对性和业务发展的灵活性。

记者采访了解到,包商银行实行差别授权的信贷审批机制,把信贷审批权全部下放到最基层。赵梦琴说,从业务熟练程度和能力等方面,包商银行将小企业信贷员区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主管等6个层次,从成熟的信贷员到各支行负责人,都可以处理额度不等的贷款申请,少则5万元,多则三五十万元。此外,只要有两名有贷款审批权限的信贷员在场,即可组织召开审贷会,对权限范围内的贷款申请进行处理,以增强业务发展的灵活性。

在产品上,过去包商银行未对小企业信贷产品进行细分。为提高产品的针对性,并考虑不同的客户类型、所属行业、信用等特点,包商银行进一步细分出了商赢宝、好贷、诚信、富农宝等5大系列、15个种类的产品。在贷款利率上,标准年利率为18%,最低可优惠至12%。

同时,在确立了“为客户量身订制,让客户满意满足”的服务文化基础上,包商银行经过五年多的实践,还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微小企业的差异化经营之路。

李镇西说,除了细分市场、设立专门机构,差别化服务包括在业务上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决破除抵押物崇拜,充分利用微小企业信贷技术,为广大没有抵押、担保能力的微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对具有抵押、担保能力的微小企业,以及在业务合作中信用较好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和快速贷款等支持。

第五,明确战略目标,复制服务模式,拓展业务触角。

2010年初,包商银行进一步明确了“立足百姓创业,立志国际品牌,做中国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的战略发展目标。

“当前社会的关注点,主要是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失偏颇。”李镇西解释说,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元的,不限于信贷。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小企业信贷服务应升级为小企业金融服务。

具体而言,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内涵更广,除了贷款,还包括票据、结算、债券、担保、财务顾问、投资理财、保险等服务。而就信贷服务而言,体现的只是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现的却是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因此,今后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变小企业信贷服务为金融服务,被包商银行视为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一环。

跨区域发展,是包商银行正在实施的又一项工作。包头市有小企业6万多户,目前包商银行已服务了其中的4.2万多户,仅包头一地,已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大小企业金融业务,势必要布局更多网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包商银行已陆续在内蒙古境内开设了赤峰、呼伦贝尔、呼和浩特等7家异地分支行,2008年以来还在小企业众多的宁波、深圳、成都等地设立了跨省分行。

此外,2005年以来,包商银行已在内蒙古、四川、贵州、宁夏等地发起设立并挂牌营业村镇银行10家、贷款公司1家。

记者了解到,包商银行新开设的这些分支机构,均已依照现有的模式,移植相关信贷技术,开办了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服务业务。

李镇西分析说,目前,仅深圳市的小企业目标客户就有20多万户,全国注册在案的中小企业则多达六七百万户,此外还有难以胜数的个体工商户,可以说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小银行真正的“蓝海”。

第四篇:《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重点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

评估重点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组编写

2011年8月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评估重点

前 言

为便于各银行机构更好的理解《良好标准》,把握评估内容,良好标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良好标准评估手册》的基础上,编写了《评估重点》。

《评估重点》可作为银监会派出机构指导银行评估工作的参考书。

《评估重点》的结构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评估工作的组织开展、方式方法和有关原则进行总体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各项原则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进行说明。包括1.每项原则的要义解读和总体把握;2.每条标准的评估重点。目 录

第一部分 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总体原则方法介绍.......................................................3 第二部分 各项原则和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4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4 原则1 组织领导............................................................................................4 原则2 归口管理............................................................................................6 原则3 岗位设置............................................................................................7 原则4 团队建设............................................................................................9

(二)制度建设....................................................................................................11 原则5 管理制度..........................................................................................11 原则6 业务制度..........................................................................................13

(三)系统保障与数据标准................................................................................16 原则7 基础系统.........................................................................................16 原则8 监管统计系统.................................................................................18

(四)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23 原则10 日常监控........................................................................................23 原则11 监督检查.........................................................................................25 原则12 考核评价........................................................................................28

(五)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29 原则13 数据报送.........................................................................................29 原则14 分析运用.........................................................................................31 原则15 资料存储.........................................................................................32

第一部分 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总体原则方法介绍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良好标准》)涵盖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共包含5方面要素,分别为: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5方面要素下包含15项原则,15项原则下包含61条具体标准。

希望通过银行对照《良好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以及银监会组织实施外部评估,帮助银行确定需要关注的领域,制定行动计划,有步骤地改进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努力达到《良好标准》的要求。

一、评估工作的开展。

第一,先由银行对照《良好标准》开展自评,根据自评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逐年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第二,主监管员应定期跟踪了解银行开展自评和整改的情况,与银行进行沟通、复核、确认,提出实施外部评估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提请实施专项现场检查。第三,银监会组织监管统计人员、主监管员和其他相关监管人员成立工作团队,在银行自评的基础上,对法人机构开展外部评估。外部评估可以和银监会现场检查相结合,也可根据需要单独开展。外部评估中,对数据质量的核查以定期报送报表和数据为主。

二、评估的方法

评估人员在实施评估时,应对照每条标准和原则,通过文件资料查验、相关人员访谈、数据质量核查等手段,从三个方面对银行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予以评估:第一,在机构范围内有规范的制度性文件或者具有约束性的其他书面材料,即“有没有”;第二,这些制度文件得到了全面和实质性地执行,即“做没做”;第三,执行达到了预期效果,数据质量能满足监管要求,即“做的好不好”。

评估中首先从每一条标准的评估入手,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评估结果。根据每一条标准的评估结果,结合该项原则的总体要求,进而得出每一项原则的评估结论。每一条标准并不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每条原则下多数标准的评级未必能够代表某一条原则的总体评级情况,需要评估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每条原则或标准的评估结论以定性为基础分为4档:分别为符合、大体符合、较不符合和不符合,评级标准及其使用的简要说明如下:达到“符合”标准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完全达到要求,没有明显不足。评为“大体符合”依据的条件是:银行没有完全符合条款要求,但总体有效性较好,覆盖了 3 主要方面。评估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未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银行具备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达标的能力并且做出了具体安排。评为“较不符合”的依据是: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政策程序,但存在较明显缺陷;事实证明,有关政策和程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全面执行,由此对数据质量带来实质性影响。评为“不符合”的依据是:在数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面没有规章制度,或相关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严重影响数据质量。

三、评估的原则

在按照以上评级标准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应遵循匹配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确定评估档次。第一,匹配性原则是指数据质量管理水平应与银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的银行,其数据质量管理水平应越高。第二,实质性原则是指数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足以对数据质量产生实际影响。第三,前瞻性原则是指,数据质量管理应对银行未来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 各项原则和标准的具体评估方法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

原则1 组织领导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本行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明确政策和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落实各环节责任。

[总体把握]:

本原则及下属三条标准主要是评估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和主管领导对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两个层面的重视程度和组织领导的力度。本条原则奠定了整个《良好标准》体系的逻辑基础:良好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要以银行整体的数据质量管理为基础,也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估不能忽略银行自身的全面的基础数据质量管理,否则就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但评估的落脚点还是重点针对银行报送监管机构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要以此作为抓手。

这就要求评估人员既要把握重点,又要做一定程度的延伸,将评估导向深入和根本。通过实施评估,一方面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为银行监管夯实信息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银行加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增强其提升数据质量的内生动力。前两条标准评估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对数据质量管理的定位、重视程度,以及督促内审、内控等相关部门在全行范围内检查评估并落实责任的力度,突出的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基础。第三条标准评估银行“主管领导”对监管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否有力,支持是否充分,落脚点是监管统计工作。

评估人员应平衡考虑董事会、高管层及主管领导在“基础”和“重点”两个层面的领导力度和成效,做出综合判断。例如,某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在有关文件中将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体系,并能一定程度督促落实,但主管领导对监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协调不力,不能对重大监管统计事项及时部署,对监管统计所需资源也不够支持。该行各标准的评级为:1.1评为大体符合,1.2评为大体符合,1.3评为较不符合。考虑到该行虽然对本行基础数据质量管理较为重视,但对监管统计工作存在明显的“短板效应”,该项原则的最终评级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1银行董事会制定明确的政策,将本行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和战略规划之中,并定期对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重点]:

1.董事会是否在相关文件中明确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内控合规和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2.董事会是否督促有关内审、内控合规或其他部门定期对数据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评估。

3.能体现董事会对数据质量重视程度的其他方面。

1.2银行高级管理层确立数据质量管理的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权和责任,定期对本行数据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并有效落实数据质量问责制。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对数据质量管理的流程机制、职责分工、考核评价和问责都有明确的规定。2.管理层是否督促银行内控合规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对数据质量管理进行考核和评估。

3.银行是否对出现较大数据质量问题的部门和人员实施了问责。4.能体现高管层对数据质量管理重视程度的其他方面。

1.3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亲自或委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主管领导”)组织领导监管统计工作,对制度性变革等重大监管统计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确定一位主管监管统计工作的行领导。2.银行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监管统计工作分工协调机制。3.银行“主管领导”是否对重大监管统计事项及时进行部署。

4.银行“主管领导”是否在统计人员、经费、专用设备等资源调配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支持。

原则2 归口管理

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确定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管理本机构的监管统计工作。

[总体把握]:

“归口管理”是监管统计工作的重要原则,但其实质并不是要求银行确定一个部门完成所有的监管统计工作。不同的银行完成监管统计工作采取的模式可以是不同的,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往往涉及银行各个业务、管理部门,一刀切的要求银行有一个部门完成所有的数据填报,既不合理,也无必要。但是银行还是应确定监管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对监管统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推动系统建设和整合、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监控核查,统一出口报送数据等,发挥归口管理部门应有的统一协调和组织管理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保障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良好标准。

本原则重点关注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施归口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体制设计,以及归口管理部门在各方面基本的“归口”履职情况。归口管理部门履职的实际效果在本原则予以适当考虑,但更侧重在后述制度建设、数据质量监控、检查与评价等各项要素评估中体现。如果银行在组织框架上的体制符合原则要求,归口管理部门基本能够发挥牵头组织管理监管统计工作的职责,就可评为“大体符合”以上。当然,归口管理部门若履职存在严重不足或有名无实,也可评为“较不符合”以下。标准2.1是本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标准2.2重点是评估银行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尽到所列的基本履职责任,标准2.3重点是评估银行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能保证银行分支机构归口管理部门切实有效履行归口管理职责。

例如:某银行确定一个部门为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归口管理部门基本能够发挥归口管理职责,牵头协调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并领导分支机构,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但是归口管理部门在履职方面仍存在不少缺陷,包括对监管统计业务制度没有进行全面的规范梳理,对相关业务部门报送的数据质量监测考核也较薄弱等等。评估组对各 项标准的评级为:2.1为符合,2.2为大体符合,2.3为大体符合。考虑到该行在组织架构和体制方面是符合“归口管理”的要求的,归口管理部门也基本能够履行职责,原则评估结论为大体符合。

具体标准:

2.1银行总行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授权其负责全行监管统计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2.归口管理的职责是否涵盖了全部的监管统计工作任务。3.银行归口管理的授权是否充分。

2.2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授权负责制定全行监管统计工作制度和流程,提出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定期检查并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向主管领导报告。

[评估重点]:

1.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建立监管统计工作相关制度和流程。

2.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能够协调和督促相关业务部门和分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3.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能够及时针对监管统计质量存在的问题提请开展监督检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3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确定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在总行归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有效履行监管统计相关职责。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明确规定分支机构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2.分支机构是否依据总行要求确定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并履行相关职责。

原则3 岗位设置

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设立相应的监管统计岗位,岗位职责明确,并配备能满足岗位履职所需的资源。

[总体把握]:

原则3有三个评估重点:一是岗位设臵的匹配性,即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是否设立了与本行或本部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统计专职或兼职岗位;二是岗位设臵的全面性,即岗位的设臵是否能够涵盖监管统计所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三是统计岗位的 薪酬水平或激励机制是否具有吸引力。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应重点关注上述三个方面。

考虑到三个方面,评估人员就要区分大、中型银行和小银行的不同情况。如小银行岗位设臵相对简单,可能存在1人多岗现象,但岗位职责能够涵盖监管统计工作内容,并且履职情况较好,那么可以评为大体符合。若大、中型银行岗位设臵即使数量相对较多,但可能存在岗位专业化不足、覆盖面不全、激励机制不合理,那么也可以评为较不符合。

一般情况下,评估人员主要根据这三方面的评估重点,对银行的监管统计岗位设臵状况做出判断。例如某大型银行监管统计岗位数量较多,但没有设臵数据分析岗位,对监管统计岗位的绩效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同级其他岗位,存在岗位激励不足,监管统计资源经费也常常得不到保障,评估组对各项标准的评级为:3.1为符合,3.2为符合,3.3为较不符合,3.4位较不符合,3.5位较不符合。综合考虑该行岗位设臵问题较多,评估组对该项原则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3.1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设立与本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岗位。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设臵监管统计专职岗位。2.监管统计专职岗位数量是否能够满足监管统计工作的需要。3.是否能够随着工作量的增长而增加岗位设臵。

3.2银行在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设立与其部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统计专职或兼职岗位。

[评估重点]:

1.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配备了专、兼职统计岗位。

2.其他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专、兼岗位职责是否能够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3.3 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设置涵盖监管统计所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岗位均设立A、B角。

[评估重点]:

1.A、B角岗位设臵是否涉及数据报送、制度建设、分析应用等工作内容。2.监管统计岗位设臵的分工是否明确。3.监管统计岗位AB角是否有效。

3.4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的财务预算满足各岗位履职所需,包括设备、差旅、培训等支 出。

[评估重点]:

1.银行财务预算中能否包含监管统计岗位的差旅所需。

2.银行能否满足监管统计岗位数据系统设备维护或升级的资金需要。3.银行能否满足参与银监会培训或自身开展培训而发生的费用需求。

3.5银行监管统计岗位薪酬水平能够吸引和留住合格的工作人员,岗位设置能体现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通道。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岗位的薪酬水平与全行类似岗位的比较情况。2.监管统计岗位的吸引力和发展前景。

原则4 团队建设

银行建设一支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并建立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总体把握]:

原则4强调银行监管统计工作团队的建设,要求银行建设一支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并通过建立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监管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本原则前两条标准是对监管统计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即首先要有一支在人员数量和专业水平上能够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团队,而后两条标准则在不断提高监管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人员数量的匹配性,二是人员素质和培训状况,三是激励环境和机制。一般情况下,应综合考虑三方面的情况得出原则的评级结论,但如有任何一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则应考虑短板效应。

例如:某银行人员数量可以满足监管统计需求,人员素质优秀,培训状况良好,但对监管统计人员的定级低于同级其他部门人员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统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评估组对各项标准的评估为:4.1符合,4.2大体符合,4.3符合,4.4较不符合,综合考虑将本原则评为“大体符合”,但在整改建议中评估组明确提出银行应对其针对监管统计人员激励机制和措施进行完善和整,提高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具体标准:

4.1银行应根据监管统计岗位职责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监管 统计人员。

[评估重点]: 1.归口管理部门专职监管统计岗位配备的人员数量是否与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是否随规模扩大及复杂程度提高而逐步补充新的人员。

2.其他业务条线是否也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监管统计人员,兼职监管统计人员岗位职责能否满足其承担的监管统计工作需要,并能够与归口管理部门的监管统计岗位人员相互协调配合。

4.2监管统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银行业务,具备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监管统计岗位的职责所需。2.监管统计人员对银行业务和对风险的熟悉程度。

3.监管统计人员对非现场及客户风险统计制度的熟练掌握程度。4.监管统计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4.3银行对监管统计人员定期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方式和频度能满足监管统计工作的需要。

[评估重点]:关键是培训内容和覆盖面。1.考察对归口管理部门统计人员培训的覆盖面

2.对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专、兼职统计人员的培训覆盖面 3.各项监管统计业务和相关风险业务培训的覆盖面。4.是否能对新入职、轮岗人员做出培训安排。

4.4银行建立对监管统计人员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创造有利于提高监管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其职业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评估重点]:

1.银行有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银行对监管统计岗位人员的考核机制是否合理。3.监管统计人员对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

(二)制度建设

原则5 管理制度

银行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保证监管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总体把握]:

原则5的核心是把握银行监管统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以正式文件形式进行贯彻,以保证监管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标准5.1是要求银行建立的管理制度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科学、有效,同时组织形式规范,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印发,标准5.1是整个原则5的基础;标准5.2是要求银行通过持续评价不仅要保证制度建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发现制度中不完善的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标准5.3是要求银行主动将管理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并且重大事项要有汇报,通过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保证制度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监管统计管理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近的过程,在评估管理制度时,既要注重良好标准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银行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综合评估。对于成立时间较短或规模较小的银行,评估可以更侧重于统计管理制度建立的全面性,而对于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银行,评估可以更侧重于统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一般而言,原则5的最终评估结论不会高于标准5.1的评估结论,例如在评估某银行时,标准5.1为较不符合,标准5.2为大体符合,标准5.3为大体符合,但考虑到该行管理制度的内容没有涉及到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数据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该原则被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5.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建立符合银行监管要求的统计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管理、部门职责、协调机制、安全保密、系统保障、监督检查、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等方面,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执行。

[评估重点]:

1.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是否全面,考察和评估银行制定的统计管理制度是否包括组织管理、部门职责、协调机制、安全保密、系统保障、监督检查、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等内容。其中,关注管理制度是否包涵协调机制和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

2.统计管理制度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例如,在部门职责分工方面,归口管理部门和 11 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划分是否清晰、合理;在协调机制方面,协调沟通机制、路径是否合理;在监督检查方面,监督检查的频度和方式是否合理。这条评估重点需要结合评估银行的实际情况(银行组织架构、银行规模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等)。

3.统计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统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体现在组织管理是否严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协调机制是否顺畅、安全保密是否严格、系统保障是否有力、监督检查是否到位、数据质量控制及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是否有效等方面。因此,在检查评估时,不仅要关注银行是否制定了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关注管理制度的实际效果。

4.制定统计管理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否规范。统计管理制度作为银行全行性的规章制度,涉及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因此,其制定过程需要归口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在评估时需要重点关注。

5.统计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全面。统计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既可以在一个制度中全部涵盖,也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制度中包含或体现。在评估中,部分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银行的其他制度或管理办法中反映或体现,如系统保障和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方面可在银行的内控管理制度或信息科技制度中明确。

6.统计管理制度必须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印发,最好是以行发文形式,来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备注]:

标准5.1在内容上涉及到了原则2归口管理(标准2.2)、原则10日常监控(标准10.1),原则11监督检查(标准11.2),这些标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评估时,这些标准的评估结论可以作为本条评估的参考内容。

5.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管理制度。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管理制度进行了持续评价。随着自身经营以及监管要求的变化,需要银行对统计管理制度的全面、科学、有效进行主动的、持续的评价。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管理制度进行了及时更新。在持续评价的过程中,银行针对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及时更新。统计管理制度制定的时间是关注的重点,可以有效验证在发生重大统计制度变革或调整时,银行统计管理制度更新的及时性。

3.在评估时,一方面可以考察银行对综合性的统计管理办法是否及时修订,另一方面也可考察银行对针对性统计管理制度内容的及时修订,如对数据质量控制、安全保密、系统保 障、监督检查等。

[备注]:

对于此条标准,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都需要落实,如果在评估中,银行无法提供持续评价的有力证据,对这条标准的评估结论一般不能达到符合。

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管理制度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监管机构)备案,管理制度若有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管理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向监管机构备案实际上是通过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发现制度中存在问题和缺陷,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在具体评估时,可以通过查看统计管理制度是否报送“银监会”或“属地监管局”。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管理制度的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重大调整或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归口管理部门调整、协调机制的变化、主要系统更新等,能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具体评估时,评估人员可根据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的复杂度,来确定是否为重大调整或变化。报告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书面报告和电话记录等。

原则6 业务制度

银行建立适应本行业务实际的监管统计制度,做好统计数据源和统计项目的归属管理。[总体把握]:

原则6的核心是银行的监管统计业务制度的完整性,统计数据源和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和取数路径要清晰和准确。原则6.1要求银行要建立覆盖所有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的统计业务制度,并且归口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制定过程,是整条原则的基础;原则6.2要求银行建立的统计业务制度能够保证同一统计项目有在内容、方法和口径上有统一规定,同时归属关系和取数路径要清晰、准确。本标准要求较高,对银行数据质量的影响直接、重大。标准6.3要求银行通过持续评价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不完善的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标准6.4是要求银行主动将业务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并且重大事项要有汇报,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来提升统计业务制度的水平。

本原则下各条标准对于原则的判断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原则6的最终评估结论不会高于标准6.2的评估结论。例如,在评估某银行时,标准6.1 13 是大体符合,标准6.2是较不符合,标准6.3是大体符合,标准6.4是较不符合,考虑到检查中发现较多的数据差错均为同一概念的统计项目数据不一致,而这正是因为该行统计业务制度中没有实现对同一统计项目全行规定同一统计口径和内容造成的,此外该行所有手工填报的数据也没有建立归属关系,对数据质量影响较大。最终对该行原则6的评估结论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6.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统计业务制度。统计业务制度覆盖所有的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要求,并正式发布。

[评估重点]: 1.统计业务制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重点关注银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是否涵盖了所有的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要求以及制度的可操作性。

2.统计业务制度制定组织形式的规范性。重点关注银行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能否主动参与到相关业务部门统计业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

3.制度发布形式的规范性。考察评估统计业务制度的是否正式发布,正式发布既保证了报表填报人员能够知晓报表填报的流程,同时也使得制度的严肃性得到保障。

[备注]:

在评估过程中,可以结合银行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完整性,来推断统计业务制度的情况。例如,部分监管统计报表需要按照并表口径报送,可查看银行是否有并表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又如,部分监管统计报表需要按照集团客户来报送,可查看银行是否有集团客户管理的相关制度等。

6.2统计业务制度对监管统计的内容、方法和口径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保证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中的每一个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及取数路径清晰、准确。

[评估重点]: 1.统计项目的内容、方法和口径是否统一。可以通过核对监管统计报表中涉及到同一口径不同报表之间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来验证。

2.是否列明所有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特别是需要手工填报的项目;同时,对于所有的统计项目是否在统计业务制度中列明了取数路径,具体包括取数流程、分工、时间安排、系统或者手工取数等。

3.统计项目的归属关系和取数路径是否清晰和准确,并符合监管和会计规定。[备注]: 标准6.2在内容上涉及到了原则7基础系统(标准7.2)、原则9数据标准(标准9.3),这些标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评估时,这些标准的评估结论可以作为本条评估的参考内容。

6.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实际,组织其他相关部门持续评价和及时更新统计业务制度。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组织相关部门对统计业务制度持续进行评价。监管机构每年都可能颁布新的业务制度要求。同时,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业务品种和新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些变化需要银行主动、持续评价业务制度是否仍然完整、统一和准确。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对统计业务制度及时进行更新。对于一些重大的调整或变化,特别是来自于监管机构新的要求,需要归口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共同修改统计业务制度。

[备注]:

对于此条标准,评价和更新都需要落实,如果在评估中,银行无法提供持续评估的有力证据,对这条标准的评估结论一般不能达到符合。

6.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将本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报监管机构备案,业务制度若有重大变化或调整,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业务制度向监管机构备案。向监管机构备案实际上是通过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发现制度中存在问题和缺陷,从而不断完善制度。在具体评估时,可以通过查看改行的统计业务制度是否抄送“银监会”或“属地监管局”来大致判断是否向监管机构备案。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业务制度的重大调整或变化,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重大调整或变化包括但不限于:新的系统上线使得以前需要手工填报的报表改为系统自动采集;对某一概念的取数规则调整导致数据值出现较大变化;相关风险管理制度的出台或调整,例如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标准的变化等。具体评估时,评估人员可根据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是否为重大调整或变化。报告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书面报告和电话记录等。

(三)系统保障与数据标准

原则7 基础系统

银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实现对监管统计涉及的各项基础业务和管理信息的全面覆盖,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完备,具有较强的数据质量控制功能,保证系统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反映业务实际。

[总体把握]:

原则7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系统对监管统计信息的自动采集以及业务、机构的覆盖情况,包括7.1、7.2两条标准,7.1侧重系统功能的自动采集,例如基础系统建设时指标口径的定义应实现与监管统计指标的自动转换,7.2侧重基础系统对业务和机构的覆盖情况;二是基础系统数据维护管理情况,7.3要求数据维护的制度和流程完备,7.4要求数据维护能有效执行;三是标准7.5,对基础系统的可拓展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按照重要性原则,标准7.1、7.2、7.3、7.4,是对基础系统的功能、覆盖面以及数据维护的要求,与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关系较为密切;标准7.5对基础系统的要求较高,对原则结论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7.1、7.2、7.3、7.4的重要性高于7.5。若标准7.2中要求的业务及机构无法全面覆盖,无法覆盖的部分只能采用手工填报的方式,这将大大提高出错率,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而如若标准7.4中数据复核制度落实不到位,会导致源数据录入环节错误率增加,质疑信息的纠正流程不畅通、力度不足也会使系统内存量的错误信息不断积累得不到有效清理。因此标准7.2和7.4对基础系统保证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具有短板效应,原则7的最终评估结论一般不高于标准7.2和7.4的总体评估结论。

例如,某行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完备且系统架构及功能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为新业务、新产品和监管新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也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系统数据维护较为及时,准确率较好其标准7.5被评为符合,标准7.3、7.4被评为大 16 体符合。从覆盖情况看,基础系统对监管统计指标数据的自动采集覆盖率为85%,部分指标未能覆盖,且不能覆盖附属机构和海外分行,在基础系统设计、建设和升级时未将征询监管统计业务需求纳入系统开发流程之中,监管统计需求在系统设计环节未得到充分考虑,其标准7.1被评为较不符合,标准7.2被评为大体符合,其原则7的综合评估结果为大体符合。

具体标准:

7.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的设计、建设和升级改造征询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业务需求,系统功能支持监管统计信息自动采集。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数据源系统建设及升级改造是否征询统计部门需求。2.统计部门需求是否明晰。3.统计部门需求是否实现。

4.监管统计报表自动化采集比例情况。

7.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涵盖监管统计涉及的全行各业务领域及各类相关机构。如由于新的监管要求变化而暂时无法实现全覆盖,要有明确的系统完善时间安排。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覆盖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情况。

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覆盖监管统计相关的分支机构(包括境外分行和并表机构)情况。

3.系统完善时间表。

7.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有完备的数据维护管理制度和流程,尤其是要有对质疑信息明确核查和纠正的相关规定。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有明确的数据维护管理及流程的制度性规定。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职责分工及配套的奖惩制度。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有明确的质疑信息核查和纠正规定。

7.4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信息及时录入,经过复核,并动态更新,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业务实际。对监管统计人员及系统管理人员反馈的存在完整性、准确性等缺陷的质疑信息,及时予以核查并纠正。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建立明确的数据录入复核制度。

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信息是否及时更新。可参考客户风险统计相关指标的更新及时性情况。

3.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对监管统计人员反馈的质疑数据的核查修改情况。可参考客户风险统计相关数据清理的核查修改情况。

7.5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满足新业务、新产品和监管新要求的需要,并为监管统计管理系统预留能够灵活加载的数据接口。

[评估重点]: 1.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是否采用模块化、参数化等设计模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2.业务及管理基础系统为监管统计系统预留数据输出接口情况。3.监管新要求情况下,系统升级改造时间是否满足监管统计工作需求。

原则8 监管统计系统

银行建立适应监管统计工作需要的、完善的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能够自动提取和加载所需数据,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与错误信息提示功能,保障数据安全和规范操作,并具有可拓展性和灵活性。

[总体把握]:

原则8监管统计系统的6条标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包括标准8.1和8.4,主要从信息科技支持资源和安全防范措施两个方面对监管统计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保证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第二个方面包括标准8.2、8.3和8.5,主要从数据提取和加载、质量控制功能和取数规则对监管统计系统提出的核心要求;第三个方面包括标准8.6,从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方面对监管统计系统提出的较高要求。

按照重要性原则,标准8.1、8.2、8.3、8.4和8.5较为重要,标准8.6对监管统计系统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评估整体原则时仅作为参考。

例如,某行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关于监管统计系统的建设规划,系统框架基本符合监管统计工作的需求,监管统计系统能自动提取51%的监管统计数据,设定了总分、表内和表间检验关系,安全防范措施、系统取数规则及用户使用手册完备。但该行监管统计系统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信息科技支持力度不足,新的监管要求提出后,系统开发或升级部门不能立刻做出响应;系统取数功能欠缺导致很大部分数据需要手工填报;虽设定了基本的校验关系,但不能灵活设定参与检验的指标的逻辑关系,不能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错误情况;仍存在少量系统取数规则有待调整。

各具体标准评估结果为:标准8.1评估为“大体符合”,标准8.2评估为“较不符合”,标准8.3评估为“较不符合”,标准8.4评估为“符合”,标准8.5评估为“大体符合”,标准8.6评估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8.1银行将监管统计系统建设纳入本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系统框架设计符合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并配备充足的信息科技支持资源。

[评估重点]:

1.是否将监管统计系统建设纳入本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2.监管统计系统建设规划中的系统整体设计是否符合了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是否与其他相关系统同步推进或升级改造。

3.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系统开发、硬件购臵、系统维护、信息科技人员配备等方面是否满足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发展需要,已完成的阶段性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目标满足现阶段的监管统计业务及管理要求情况以及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支持等情况。

8.2 银行监管统计系统实现流程控制的程序化,综合处理监管统计业务,能够自动提取相关系统所涵盖的全部监管要求数据,能够自动加载标准化的外部数据。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系统是否集数据录入、加工、检验、查询、分析、输出为一体。

2.监管统计系统是否能实现自动提取全部监管要求数据,可通过统计人员现场演示进行评估。

3.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可实现对手工处理指标数据等外部数据的自动加载。

8.3监管统计系统具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功能,能自动实现总分、表内、表间检验和预警提示的需要,能灵活设定参与检验的机构、指标的逻辑关系,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错误情况。[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具有总分、表内、表间检验功能; 2.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具有预警提示功能;

3.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可以按照监管统计工作需要设定参与检验的机构、指标的逻辑关系,自动提示异常变动及检验结果。

8.4 银行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监管统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数据安全。

[评估重点]:

1.是否制定并实施监管统计系统应急处臵方案,是否定期应急演练。2.是否建立监管统计系统数据备份制度,是否定期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备份保存。8.5监管统计系统附有完备的系统取数规则及系统操作说明,为统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评估重点]: 1.银行监管统计系统的取数规则是否完备,是否涵盖到由其他业务部门填报的监管统计报表,是否为规范的文档格式,而非仅仅是嵌入系统。

2.银行监管统计系统的取数规则是否准确。

3.银行是否制定了系统操作说明,操作说明是否规范、详细。

8.6监管统计系统具备较强的可拓展性和灵活性,能根据监管要求,灵活、方便地增加新的监管指标或报表数据采集,具有灵活定制分析报表、合理管理各类口径数据等统计应用分析功能。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系统是否能够方便、灵活的增加指标。2.监管统计系统是否具有灵活定制分析报表功能。

3.在系统不具备灵活配臵指标的情况下,银行是否制定了满足监管统计系统新需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原则9 数据标准

银行数据标准化规划统筹考虑监管统计数据标准化,全面覆盖监管统计数据及指标。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在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中规范执行。

[总体把握]:

原则9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银行应有明确的信息标准化规划以及规划中监管统计需求的满足情况;二是数据标准的制定与发布情况,以及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 21 定的符合情况;三是具体标准在系统建设中的执行情况。

从三条标准的递进关系可以看出,标准9.1的评估结论一般不低于9.2,标准9.2的评估结论一般不低于9.3,整体原则的评估结论也应至少不高于标准9.1。

例如:某行制定了《数据标准体系规划》,涵盖了客户、产品、协议、交易、资产和财务六方面的数据标准。通过访谈了解到,规划的制定兼顾业务发展需要和监管统计业务需求,并考虑一定的超前性,对于目前信息系统尚未覆盖的业务领域也制定了相应的数据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能够充分考虑国家标准化政策,同时,为满足监管统计业务需求,该行由信息科技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牵头制定管理分析类数据标准,共同规划统一的指标口径定义。在评估中发现,该行六大类数据标准中仅客户标准正式印发文件,并嵌入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其他五类标准还在制定阶段,尚未印发文件。其现有的数据平台也只能实现数据的汇总和存储,无法实现数据按主题分类和清洗转换,信贷系统与客户系统、票据系统与核心系统、资金系统与核心系统之间均存在跨系统的数据信息不一致问题。

该行各具体标准的评估结论为:标准9.1评估为“符合”,标准9.2评估为“较不符合”,标准9.3评估为“较不符合”。综合3条标准情况,原则9评估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9.1 银行充分考虑监管统计要求,将监管统计所涉及的数据标准纳入本行信息标准化规则。

[评估重点]:

1.统计部门是否参与到相关规划、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定过程,是否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化需求。

2.统计部门提出的标准化需求被采纳情况。

9.2监管统计相关的银行数据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数据标准明确,文档规范。

[评估重点]:

1.银行数据标准化规划执行国家标准化政策及监管统计规定情况。可查阅其参考和索引资料中是否包含了相关国标及银监会的监管制度要求。

2.银行数据标准化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数据标准是否正式启用并印发成文,已成文标准文档是否规范。

9.3银行与监管统计相关的业务领域及系统遵循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全行统一的监管统计数据架构,客户、产品、机构、账户等基础信息跨越系统保持名称、定义、口径、来源等方面的一致性。各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

[评估重点]:

1.已实施的数据标准,在相关系统的实现情况。

2.是否建立了全行统一的数据规范,形成全行统一的数据字典,各业务系统间的对接是否有效,数据是否一致。

(四)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

原则10 日常监控

银行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实施持续监测,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各环节责任,确保数据质量。

[总体把握]: 日常监控是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环节。本原则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提出总体要求,标准10.1中一方面强调了机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突出了“全流程”监控。二是明确了不同部门日常监控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标准10.2和10.3分别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控中良好做好进行描述。三是提出了日常监管的具体工作方式和方法。标准10.4要求建立“数据质量监测台账”,标准10.5强调监控结果要在行内通报交流,必要时提请问责。

本原则的评估关键点包括:银行的数据质量监控流程、责任是否清晰,错误纠正制度是否完备;银行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数据源信息质量的控制能力,数据源信息质量能否符合监管统计制度要求;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日常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整体把控能力;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数据质量的监控记录是否实时,对问题的分析处理是否有效。

标准10.1是本原则基础,只有在体制机制上对数据质量有了明确措施,数据质量才能达到良好水平。标准10.2和10.3是对各部门提出的具体任务,标准10.4、10.5是对日常监控方式方法的具体要求。本原则的评估档次一般不应超过标准10.1。同时在评估时还要考虑被评估银行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例如某行标准10.2、10.4评为大体符合,而10.1、10.3、10.5评为较不符合。考虑到该行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监管统计系统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复核,且该行大多数数据质量问题都是由于日常监控力度不足导致,故该原则总体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0.1银行建立有效的覆盖监管统计数据生产报送全流程的数据质量监控机制。[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报表数据采集、复核、校验、汇总和报送等各环节的流程、职责是否清晰。2.监管统计数据生产报送各环节的差错纠正制度是否完备。

3.监管统计各项业务制度要求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数据源和监管统计报表的复核功能是否有效。

10.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本部门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适时监控,对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的数据源质量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数据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本部门负责的数据源信息录入标准是否明确。2.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是否能够满足监管统计报表的填报需要。

3.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及时对本业务条线的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进行复核。4.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是否对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进行适时监测。5.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对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的数据源质量问题整改情况。6.监管统计数据源是否出现重复性差错。

10.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监管统计数据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强化总体复核,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并督促其及时纠正。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监管统计数据进行全面跟踪监控。

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数据质量的控制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对所有监管统计报表均落实复核要求。

3.银行监管统计信息系统能否将数据质量问题自动反馈到相关环节提示纠正。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并督促其及时纠正。

5.同类型数据质量问题是否重复出现。

10.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建立与报表频度相适应的数据质量监测台账,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实时记录,定期分析。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建立了与报表频度相适应的数据质量监测台账。2.数据质量监测台账是否实现了电子化自动记录。

3.数据质量监测台账是否涵盖了时间、内容、问题原因、责任人等信息。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数据质量监测台账反映的问题定期组织分析。10.5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通报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并提请实施问责。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情况进行定期通报。

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是否对通报反映的问题实施了整改。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与交流。

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数据质量通报中反映的问题提请实施问责。

原则11 监督检查

银行将数据质量检查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实施。

[总体把握]:

按照重要性原则,本原则下标准11.1和11.2是评估的重点,这两条标准的评估结论对 25 标准11.3、11.4的评估结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对本原则的最终结论产生影响。例如,如果某行既没有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没有牵头组织统计现场检查(只是被动式的配合监管部门组织过一次检查),则标准11.1和11.2应评估为较不符合以下,与标准11.2紧密相关的标准11.3、11.4也应评估为较不符合以下。因此,在评估过程中,一般而言,原则11的最终评估结论不应高于标准11.1和11.2的最高评级。

本原则的评估关键点有:银行是否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管理;是否建立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内控合规部门、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各司其责,分别对数据质量定期组织检查;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整改;整改情况是否得到有效跟踪评价;问题的责任追究是否落实。在以上要素都实现的情况下要重点评估监督检查的规范性和全面性,是否存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和未全覆盖的问题。

如:某行标准11.6评为大体符合,标准11.1、11.5评为较不符合,标准11.2、11.3、11.4评为不符合。本原则最终评估结论除了考虑各标准的评估结果比例外,更要总体把握本原则的评估重点,根据评估重点,该行在监督检查方面存在以下重大问题:一是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实施检查的制度长期缺失,直到2011年4月才建立起本行的数据质量现场检查制度。二是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没有全面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未组织总行本级的监管统计现场检查。三是该行内部审计部门制度执行不力,虽然将数据质量纳入常规审计范围,但从未开展针对数据质量方面的专项检查。综合以上因素,评估组对该行本原则最终评估结论为不符合。

具体标准:

11.1银行将数据质量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在制定检查计划时充分考虑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在相关制度中明确将数据质量检查作为内控合规体系的组成部分。2.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否将数据质量纳入检查计划。

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向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提出数据质量检查的意见和建议,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否采纳,不采纳是否给出合理解释。

4.内控合规管理部门是否对数据质量进行专项检查。

11.2银行建立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牵头组织行内监管统计现场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监管统计法规制度的执行及其数据质量等情况。

[评估重点]:

1.是否建立了监管统计现场检查制度,检查的内容、程序、报告、整改和处理流程是否 明确。

2.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牵头组织开展规范性的统计现场检查。

3.统计现场检查内容是否涵盖了监管统计法规制度的执行及其数据质量情况。11.3归口管理部门将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报主管领导,对影响数据质量的重大问题,提交内控合规部门跟踪检查,并报监管机构。

[评估重点]:

1.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现场检查形成了检查报告,报告内容是否详实。2.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现场检查报告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的批示意见。3.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将统计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重大数据质量问题提交内控合规部门,并报属地监管机构。

4.内控合规部门是否对提交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

11.4银行督促被查单位根据统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实施整改,及时对整改情况跟踪评价,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将统计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被查单位。

2.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对统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3.被查单位是否对统计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短期内不能整改的问题是否有计划安排,整改情况是否报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4.银行是否对被查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11.5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定期对监管统计的数据源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及时组织整改,并将检查整改结果抄送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评估重点]:

1.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对所负责的监管统计数据源信息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覆盖面是否具有针对性。

2.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对检查中发现的数据源信息质量问题组织整改,是否将检查整改结果抄送统计归口管理部门。

11.6银行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依据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及责任人予以问责和处理。

[评估重点]:

1.监管部门、外部审计部门以及银行内部的统计检查中,是否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 重大问题。

2.银行对数据质量重大问题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员是否予以问责和处理。

原则12 考核评价

银行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保障全系统监管统计工作的有效落实。[总体把握]:

建立考核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质量,所以评估时更要关注实际效果。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该原则的档次一般不应超过标准12.3。

本原则的评估关键点有:是否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考核体系是否覆盖到归口管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考核、归口管理部门对分支机构和相关业务部门数据质量的考核,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对本业务条线数据源质量的考核等;银行的奖惩措施是否有效。关注银行数据质量考核的覆盖面、力度和效果。包括考核内容是否涵盖监管统计管理工作各方面、监管统计报表各指标、各业务条线数据源等;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占绩效考核的比重能否对相关单位起到足够的激励约束作用;银行定期通报的数据质量问题是否及时得以解决。

如:某行标准12.2评为大体符合,标准12.1、12.3评为较不符合。考虑到该行绝大部分报表由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填报,而该行既不赋予归口管理部门对相关业务部门数据质量的考核权限,也未将数据质量纳入相关业务部门绩效考核中,故该原则总体评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2.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对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结果在行内公布。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以制度性规定赋予归口管理部门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通报的职权。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对数据质量的考核对象是否既包括分支机构又包括总行相关业务部门。

3.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的内容是否覆盖了所有监管统计报表指标。4.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定期开展考核工作。

5.各期考核结果是否在行内公布,公布范围如何,考核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是否及时得以整改。

6.银行对考核结果采取了何种奖惩措施。

12.2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按照业务范围对监管统计数据源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评估重点]:

1.银行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制定了数据源质量考核评价的制度性文件。2.银行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按制度要求对数据源质量进行考核。

3.银行监管统计相关业务部门是否针对数据源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12.3银行将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的考核结果纳入本机构绩效考核体系。[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分别将归口管理部门、分支机构、各相关业务部门的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2.监管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在各单位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该比重能否起到足够的激励约束作用。

(五)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

原则13 数据报送

银行加强向监管机构报送数据环节的管理,积极落实各项报送要求,认真审核,减少迟报、漏报和差错。

[总体把握]:

本原则评估的重点是数据的报送,目的是确保数据报送的及时、完整和准确。本原则从四个方面提出良好标准要求:一是建立规范的报送流程管理制度,确保报送渠道畅通;二是通过安全、快捷的软硬件环境,保证报送的及时性;三是不存在漏报现象,保证填报地区、机构范围和统计内容的完整性;四是报送文件格式正确,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并对存在重大差异进行报备。

本原则第一条标准是数据报送的制度性基础,这是保证数据报送及时、完整和准确的保障。后三条标准对数据报送的及时、完整和准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四个标准看,第一条标准是后面三个标准的基础,后三条标准相互较为独立。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既要考察其相关制度建设情况,也要考虑数据报送及时、准确、完整的实际情况。评估时应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结合后三条标准的评估等级,综合进行评估。例如:对某银行13.1、13.2、13.3和13.4的评估结论分别大体符合、符合、符合和大体符合。该行存在小部分报送信息非数据字段有一定问题,制定了相关报送制度,但有待进一步规范,考虑到该行全年数据报送总体情况良好,故评估结论为大体符合。

具体标准:

13.1银行建立数据报送流程管理制度和报送联系人制度,保障与监管机构联系畅通。[评估重点]:

1.建立监管统计报表报送流程管理制度,制度涵盖对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管理内容,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修订,同步更新相关流程制度。

2.统计报送人员对监管统计报送管理制度熟悉程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制度,报送后进行必要的报送成功确认。

3.建立报送联系人制度,联系人发生变动及时修改并及时报备监管机构。若没有出示联系人报备文件资料,需要向监管部门咨询确认。

13.2银行与监管机构建立网络连接,实现监管统计报表和数据的快速、安全传输,按监管统计制度规定的频度和时间要求及时报送数据信息,并建立监管统计报送应急预案。

[评估重点]:

1.报表报送是否有迟报现象,是否被监管部门通报批评。当出现迟报时是否向监管部门及时说明情况,并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措施及时恢复报送。发生迟报情况是否向上级汇报并分析原因做出整改。

2.按照监管统计制度规定的频度和时间要求及时报送数据报表。制定报送各环节的时间表,并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3.建立数据报送应急预案,数据报表审核及报送的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

4.建立专用网络报送渠道,专网与外网实现物理隔离。电脑软硬件和宽带速度达到报送要求,并且能够根据数据报送要求变化提供可扩展性和升级性。

5.建立电脑网络管理和维护制度。确定相关人员或部门负责电脑软硬件和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升级。电脑软硬件和网络有应急预案,出现应急事件及时有效进行处理。

13.3数据报送符合监管统计制度要求,不存在漏报的数据信息,保证填报地区、机构范围和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评估重点]:

1.监管部门要求的报送文件格式必须体现在相关统计制度中。

2.考察报送的监管统计报表是否涵盖了所有机构、所有业务和所有地区。3.监管统计相关业务报表中各项要素是否齐全。

13.4数据报送的文件格式正确,系统能正常读取数据,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质询能做出合理解释;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改,说明缘由,并报送监管机构备案。

[评估重点]:

1.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要将所有报表的报送格式要求和校验关系通过文件或者培训的方式告知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报表人员,并编制相关的操作手册。

2.各类报表的表内、表间的校验关系是如何制定并落实的,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解释是否合理。

3.对历史数据修改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向监管机构备案。

原则14 分析运用

银行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共享和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机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服务,同时通过扩大共享、加强分析、适时披露,促进数据质量提升。

[总体把握]:

本原则强调通过对监管统计信息的应用,提升数据质量。本原则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出良好标准要求,一是对监管统计信息进行充分合理的共享;二是建立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各部门在框架的指导下做好分析工作;三是应关注披露信息与监管信息之间的差异。

本原则第一条标准是银行做好监管统计信息分析的前提性要求,第二、三条标准是本原则的核心,第四条标准则是通过对外披露的方式加强提高数据质量的内生动力。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一般情况下,原则评估结论不应高于对14.2和14.3的综合评估结论。例如:对某银行14.1、14.2、14.3和14.4的评估结论分别较不符合、不符合、大体符合和较不符合。该行对监管信息合理分类,但共享广度和深度不够,归口部门未建立相关分析框架,但各部门均根据本行实际情况撰写相关分析报告,为经营决策作参考。原则14评估结论为较不符合。

具体标准: 14.1 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对监管统计信息合理分类,对相关业务部门设定合理的用户权限,充分实现机构内的统计信息共享,扩大运用范围。

[评估重点]:

1.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牵头对监管统计信息进行合理了分类。

2.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建立了监管统计信息共享平台,平台运行情况如何,用户权限设定是否合理。

3.是否制定了信息共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4.相关保密工作是否完善。

14.2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全面、科学的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做好监管统计信息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评估重点]:

1.归口管理部门是否牵头建立了全面的、涵盖各项主要风险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情况。

2.归口管理部门有哪些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

3.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的频度、广度、深度。

4.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使用范围,阅读人员对分析报告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5.关于归口管理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领导批示及其执行情况。

6.通过分析报告,发现过哪些数据质量问题,为本行的经营决策提供过哪些参考。7.归口管理部门如何开展风险预警工作。

14.3相关业务部门有效分析使用监管统计信息,为本行合规审慎经营提供决策参考,并以此推动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评估重点]:

1.业务部门有哪些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

2.业务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的频度、广度、深度。

3.业务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使用范围,阅读人员对分析报告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4.关于业务部门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报告的领导批示及其执行情况。

5.通过分析报告,发现过哪些数据质量问题,为本行的经营决策提供过哪些参考。14.4银行应关注报送监管机构的监管统计信息与对外披露的相关信息间的差异,并将其中重大差异主动向监管机构做出说明。

[评估重点]:

1.银行是否明了披露信息和监管信息之间差异。

2.披露信息和监管信息间差异产生的原因、知晓范围,是否及时告知银行高层领导。3.对披露信息和监管信息之间的重大差异,是否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备。

原则15 资料存储

银行按照规定加强对监管统计资料的存储管理,保证监管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总体把握]:

本原则强调监管统计资料的存储管理,目的是保证监管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和连续。本原则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出良好标准要求,一是监管统计资料统一管理,建立全面、严密的管理流程和归档制度;二是规范监管统计资料的交接和归档工作;三是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提高数据研究和使用价值。

本原则前两条标准是对银行日常监管统计资料存储管理的基础性要求,也是决定监管统计资料连续和安全的关键。第三条标准在银行保证数据连续性和提高数据价值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对本原则进行总体评估时,重点应在标准15.1和15.3上,一般情况下,原则评估结论不应高于对15.1和15.3的综合评估结论。例如:对某银行15.1、15.2和15.3的评估结论分别符合、符合和大体符合。某大型银行建行时间较长,对监管统计资料管理工作完成良好,能够做好存储和交接工作,做了大部分指标的历史数据口径可比工作,并有专人负责,其数据整理的连续性、可比性较好,基本能满足其目前各项分析工作的需要。虽然外评15.3为大体符合,认为此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总体情况良好。原则15评估结论为符合。

具体标准:

15.1银行对监管统计资料统一管理,根据保密规定和档案管理要求,建立全面、严密的管理流程和归档制度。

[评估重点]:

1.检查银行是否有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是否对统计资料进行统一管理,重点检查历年统计制度、报表、报告、内部管理规定和制度实施细则等资料是否统一存放,评估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全面性、严密性和执行情况。

2.检查银行保密管理情况,检查银行纸质和电子文档存放的安全性。3.检查银行借阅登记是否纳入制度要求,查看资料借阅登记簿历史记录。15.2当内部职能变更、人员变动时,做好监管统计资料交接存档工作。[评估重点]:

1.检查银行内部职能变更或人员变动时,资料交接和存档工作完成情况,查看资料交接记录。

2.重点检查涉密人员的脱密管理,是否有明确的脱密期。

15.3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做到相关统计资料口径可比、数据连续、存储安全,提高监管统计数据的研究和使用价值。

[评估重点]:

1.检查银行归口管理部门是否定期整理监管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管理是否具有连续 33 性,当资料有了调整修改时,是否有存储的更新和说明。

2.检查银行对哪些资料做了可比性整理和时间序列整理,提供给哪些部门和个人使用。重点检查统计报表制度修订后时间序列报表数据是否可比,口径说明是否正确、清楚。

3.检查银行监管统计资料的汇编情况。

第五篇:德育银行是模拟银行工作模式

德育银行是模拟银行工作模式,在学校成立德育银行总行,各班级成立分行,学生为储户,由储蓄员班长按照总行制定的《储蓄规则》,对学生的“道德资金”进行核算,文明行为记为收入(加分),不文明行为记为支出(减分),以学生的“道德存款余额”作为学生品德操行评定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德育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德育活动。

“德育银行储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储蓄美德,积累道德资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道德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加分(收入)标准:

1、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加1分。

①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各种竞赛、体育运动获三等奖。②拾金不昧10元以内,拾物不昧价值在10元以内的。③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核一门及格合格。

④大胆揭发他人的违纪行为扣分标准在5分以下的。⑤校报上发表作品(每篇)。

⑥连续一个月无扣分。

2、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加2分。

①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各种竞赛、体育运动获得第二名或二等奖。②拾金不昧30元以内,拾物不昧价值在30元以内的。

③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核一门获得80(含)分以上或良好成绩。④大胆揭发他人的违纪行为扣分标准在10分以下6分以上的。⑤连续二个月无扣分。

3、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加3分。

①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

②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或参加县级各种竞赛获得第三名或三等奖。③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或参加县体育运动会获1-3分。④拾金不昧100元以内,拾物不昧价值在100元以内的。⑤参加期中或期末考试考核一门获得90分以上或优秀成绩。⑥大胆揭发他人的违纪行为扣分标准在11分以上20分以下的。

4、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加4分。

①参加县级以上文艺汇演获得第二名或二等奖。

②参加县级运动会获4-5分。③参加县级各种竞赛获得第二名或二等奖。

④拾金不昧200元以内,拾物不昧价值在200元以内的。

⑤参加期中或期末考试考核一门获90分以上或优秀成绩且为班级第一名。⑥评为学校各类先进优秀个人。

⑦主动检举揭发他人违纪行为扣分50分(含)以下21分以上的。

5、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加5分。

①参加县级以上文艺会演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或市级文娱汇演获第三名或三等奖。②拾金不昧200元以上,拾物不昧价值在200元以上的。

③评为县级以上三好学生。

6、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加6分。

①参加县级运动会获10-20分。

②参加市级文艺汇演或各种竞赛获第二名或二等奖。

7、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加7分。

①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

②参加县级运动会获21分以上。③参加市级文艺汇演或各种竞赛获第一名或一等奖。

8、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事迹突出的视情加2-10分。

9、主动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根据劳动贡献情况加1-3分。

10、维护学校声誉视情加3-10分。

11、积极参加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视情加5-10分。

12、维护校园文明卫生有突出贡献视情加3-10分。

13、积极参加学校的服务工作(如学生会、护校队、团委)视情加2-10分。

14、积极按时完成各项费用缴纳视情加2-10分。

15、爱护学校公物和财产事迹突出视情加2-10分。

16、按学校的要求及时上缴回收用过的课本教材等学习用品视情加5-10分。

17、“雨露计划”等扶贫学生按学校要求及时回收上缴用完的棉被等生活用品视情加5-10分。

18、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贡献突出的视情加2-5分。

19、积极向学校提合理化建议被学校采纳的视情加2-5分。20、积极参加学校各种考证取得证书的视情加5-10分。

21、某一单项成绩特别优秀或某一方面特长突出被评为“校星”的,如“数学之星”、“文学之星”、“模具之星”等,视情加2-5分。

22、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事迹突出的视情加2-5分。

23、在校园文化、德育建设等方面有创意创新且卓有成效的视情加5-10分。

24、参加省级以上名种竞赛获奖的视情加8-15分。

(二)减分(支出)标准:

1、集会

①迟到、早退1次每例均扣1分。

②讲小话、乱鼓掌、喝倒彩、拥挤起哄、扶肩搭背、做小动作、未按队形站、坐,每例扣2分。③旷会每例扣3分。

2、出操

①迟到、早退一次每例均扣1分。

②背背包、拎提包、带球进入队列、穿拖鞋、高跟鞋、猫鞋、打赤脚、交头接耳、玩笑逗乐、推推搡搡、拥挤起哄、做操时动作不按节拍,每例扣1分。

③旷操每例扣2分。

3、就餐

①不排队、插队、“搭车”买饭菜,瞎起哄,每例扣1分。

②端饭菜出食堂、往食堂地面倒水乱扔杂物,盗用他人餐具,不尊重食堂工作人员,每例扣1分。

③用现金购买饭菜,每次每例扣1分。

④提前就餐者每例扣3分。

⑤将饭菜乱扔在桌上或吃完饭后不清理干净桌上的剩饭菜等杂物,每次扣3分。

4、用水

用茶杯口缸从茶桶中直接舀水,剩茶到处乱泼,从楼上往楼下倒水,将洗衣、洗发、洗澡、洗脚水到处乱倒每例均扣2分。

5、就寝

①提前起床每例扣1分,推迟起床每例扣2分。

②熄灯铃响后再开灯、讲话、进出寝室,起床后不折被子,日常用品胡乱摆放每例均扣1分。③就寝铃响后开录音机、随身听、打接电话、单独一人进入寝室、在寝室里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晾湿衣服、往寝室地面倒水、乱丢垃圾、抢吃他人食物每例均扣2分。

④擅自换寝室、换床位每例均扣2分。

⑤私拉乱接电源、使用电热杯、电热水器、电饭锅、生火、用蜡烛照明;男生进入女生寝室、女生进入男生寝室、夜不归宿、留宿外人每例均扣3分。

6、上课

①上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场、打瞌睡、递纸条、讲小话,每例扣1分。②旷课一节,每例扣3分。

③上课开手机,接听电话均每例扣3分。④擅自换动座位每例扣1分。⑤上课(包括体育课、自习课、实习课等一切课程)时间内到超市(包括洗衣房、电话亭、食堂)等处逗留、购物者每例扣3分。

7、作业

①迟交、缺交作业每例扣1分。

8、实训

①迟到、早退、中途退场每例扣1分。

②缺席一次、不服从实训指导老师安排、占用他人的器材、争抢座位、不填写、不递交实习报告、实训后不整理场地每例均扣2分。

③偷窃实训工具或器材,按盗窃论处,每例扣20分(损失的财物按实价的3倍赔偿)。

9、考试

①考试时不按老师的要求入座或不将书籍放在指定的地方,缺席、拒交试卷,有抄袭、翻书、夹带等舞弊行为,每例扣3分。

②威胁监考老师的每例扣5分。

③无故缺席考试每例扣5分。

10、考核

①中途退场、不交考卷,每例扣3分。

②故意损毁考核设施、器材扣5分(损毁的设施按实价的3倍赔偿),舞弊、请人代为考核的每例扣5分。

③无故缺席考核的每例扣5分。

11、出入

①不规范佩带校徽者每例扣1分。

②不佩带校徽的每例扣2分。③请假外出逾假不归的每例扣5分。④不请假外出扣每例10分。⑤爬墙外出、通宵上网的每例扣15分。

12、语言

①讲粗鄙话、喊别人不雅的绰号,侮辱他人人格的每次扣2分,情节严重的每例扣4分。②在课内外顶撞老师每例扣3分。

③侮辱老师视情节每例扣5-10分。

13、举止

①不经允许,随意进入老师办公室、宿舍每例扣1分。

②在非运动区进行体育活动,外宾来校时围观、指指点点、出言不逊,在校园内追追打打每例扣1分。

③用脚踢门者每例扣2分。

④在校园内骑单车、摩托车的每例扣1分。⑤参与赌博的每例扣10分。

14、着装及佩带

在校区不穿校服,在校园内寝室以外的地方穿拖鞋、猫鞋、打赤脚、穿背心、内短裤、衣服不拉拉链、不扣扣子、将衣服角打结,每例均扣2分。

15、仪容

男生留长发(有下列情形的视为长发:前面遮盖眉毛、两侧遮盖耳朵、后面发际扫衣领)、剃光头、剃怪发型、蓄胡须,男女生染发、烫发,女生披头散发,男女生戴头饰、耳环、项链、手饰、涂口红、留长指甲、纹身的每例均扣3分。

16、护校

①人离不关水、电者,每例扣1分。②往大便器里丢杂物,乱动开关者每例扣1分。③过失损坏公物者扣每例1分。(损坏的公物照实价赔偿)④故意损坏公物者每例扣10分。(损坏的公物照实价的3倍赔偿)⑤故意涂抹、篡改、撕毁公告、通知、标语者每例扣3分。

⑥在墙壁、课桌、坐凳、树木上乱写、乱画、乱刻者每例扣2分。⑦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杂物、践踏草地、攀枝摘花者每例扣1分。

17、交际

①拉帮结派、称兄道弟,大吃大喝,交酒肉朋友每例扣5分。②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强迫他人请客,强行向他人借钱、借餐票者每例扣10分。③敲诈他人财物者每例扣20分。

④孤男寡女离群独处,男女之间过分亲昵,动手动脚甚至搂搂抱抱者每例扣10分。在校外和异性同居同宿者,每例扣30分。

18、劳动

①劳动时迟到、早退每例扣1分。

②无故缺席劳动者扣每例2分。③不爱惜劳动工具,不打扫劳动场地卫生,不收拾劳动工具者每例扣2分。

19、卫生

①在墙壁上留下脚印、球印、不按要求摆放课桌、坐凳,不经常洗澡、洗脚、袜子、脏衣服不及时洗涤者每例扣1分。

②校内嚼槟榔乱扔者每例扣2分。

③抽烟、喝酒者每例扣10分。20、治安

①不服从管理,擅自移动寝室公用物品位置每例扣1分。②私拆电器开关,私自移动电器的每例扣2分。

③20元以上的现金或价值20元以上体积小的贵重物品(生活用品除外)没有存放到学校校园卡中心或老师手中每例扣2分,丢失了的每例扣5分(学校明文规定:学生手上的现金超过20元者应存放学校制卡中心或班主任手中,由于学生问题丢失大额现金或贵重物品,一概由学生本人负责)。

④未到寝室开门时间,强行要求寝室长或寝室老师开门的每例扣1分,独自1人进出寝室的每例扣2分。

⑤偷盗学校和他人少量钱物的扣20分,数额较大的每例扣60分,并送公安机关处理。

⑥翻爬寝室和校区的护栏、围墙、屋面、雨外墙的,攀爬护栏悬挂衣物的,在寝室床位间跨越的,擦抹窗护时跨越窗台的,每例均扣5分。

⑦在校园内燃放烟花鞭炮的每例扣5分。

⑧在校内携带或收藏管制刀具和长度0.1米以上的铁棒、铜棒、铜管以及铁锤、扳手等的每例扣20分。

⑨勾结社会青年在校外或来校敲诈,殴打、侮辱我校学生的每例扣10分。⑩在校期间下池、下河、下塘、下坝游泳的每例扣5分。

21、休假

①学校放假复课后无特殊情况要求请假回家的每例扣3分。②无特殊情况,上课时要求请假外出的每例扣2分。

22、其他

①与同学打架未造成伤人事件的,对挑起人扣20分,主要责任方扣15分,次要责任方扣5分。②打群架导致发生伤人事件者,对挑起人扣60分,主要责任方扣20-30分,次要责任方扣10分。

③学校开放放假不按时返校每次扣3分。

十、奖惩办法:

1、奖励

到毕业时累计储蓄额评为基本储户和银卡会员的学生,学校准予毕业并负责安置工作。

2、处罚

(1)评为负债储户,由班级分行行长当月向家长电告情况。到毕业时为负债储户的学生,学校不发毕业证。

下载5.【重点阅读】银行是如何绕开信贷监管的九类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5.【重点阅读】银行是如何绕开信贷监管的九类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