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研究[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3:4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研究》。

第一篇:2018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研究

2018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研究

2017年4月15日,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如何提高高考数学复习的针对性》,结合我们南通市高考数学复习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

所谓“纲”,主要指《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简单地说,《考试说明》就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3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教学大纲》则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既要关心《考试说明》中调整的内容,又要重视各个版本《考试说明》的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上一年的高考数学评价报告,对《考试说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发现命题的变化规律。

二、以本为本,把握通性通法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处原处长任子朝先生所说:“不能借口能力考查和理论联系实际而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有的知识点看起来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但它属于“一捅就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说高考最重视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考查课本上的原题,但对高考试卷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复习才有实效。

三、以“错”纠错,查漏补缺

这里说的“错”,是指把平时做作业中的错误收集起来。高三复习,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有人把试卷看成是一张一张的网,每次考试都相当于在捕鱼。如果发现有鱼从渔网上漏掉,就要及时修好渔网,下次捕鱼时才不至于有鱼再从这个洞里漏掉。学习知识也是这样。有的同学做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一边。这种做法很不科学。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是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多数有用的经验都是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发现了错误及时研究改正,并总结经验以免再犯,时间长了就知道做题的时候有哪些方面应引起注意,出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如果平时做题出错较多,就只需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然后把试卷保存好,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看一看。在看参考书时,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做一道题你从不同角度想出5种方法,与做5道同类型的题用的时间可能差不多,前者的效果肯定比后者要好得多。高考碰到平时做过的陈题可能性不大,而解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大纲,都会在平时复习中遇到,关键是要能触类旁通。

四、以考学考,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平时考试的试题要精选,要注意试题的新颖性、典型性,难度、梯度和计算量适中。一般说来,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然后认真、仔细读题、审题,细心算题,规范答题。其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讲究快速、准确。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当然应试的策略要因人而异,比如基础好的学生做填空、选择题可以控制在45分钟左右,基础较差的可能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主要是看怎样处理效果最好。每次考完后,学生自己都应认真总结,教师也要尽可能讲评到位。教师讲评最好能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②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③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④学生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哪些属于知识上、逻辑上、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原因?教师自己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有重点、有针对性。

这篇文章已经被很多媒体转载过,很多人引用过。这些内容大家也不会陌生。今天再把它拿起来讲,主要是陈述一个事实,尽管高考的背景、内容、考查方法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复习的思路和复习的策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在不断重复已有的经验,但如何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更精致、更有针对性,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杜郎口中学的复习对策

1.建立双色纠错本。学生的双色预习笔记一般包括一下内容:错解,错因,正确解答,易错点剖析,方法,规律,技巧提升。同学们把感觉有价值的地方用红色笔总结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2.建立待转化生课堂参与档案,让待转化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①成功与否,就看中下学生。要创造机会让待转化生去发展,不能让优秀生再成为课堂的主角。②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延伸、拓展、应用要做一个膨胀,要有发散性,举一反三,一网打尽,不留死角,纲举目张。要让每个班中的待转化生成为课堂上发言最多的。

3.让学生自己编制模拟测试题。一般由教师给学生设计模拟测试题的题型、题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编制一套模拟题,模拟题可以侧重于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失误比较多的内容,出错比较多的题目,自己设计答案。这种做法对学生既是一种知识梳理,又是一种查缺补漏的好方式。

高考复习面广量大,尤其近年单独命题的省市不断增多,新题层出不穷,考试要求不断调整。如何把好方向,提高复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理顺两个方面的关系:

1.考纲·教材·教辅 如前所说,《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高考纲领性文件,它对高考考什么、考多难、怎么考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解说。我们对文理科在考试要求上有什么区别,复习究竟达到什么度,必须心中有数。对我们江苏数学复习而言,我想大家要特别关注《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这个要求是咱们袁主任亲自参加编写的,在江苏省教研室的网站上专门有对它的解读。《教学要求》就是为了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新高考命题的动向和趋势而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是《江苏考试说明》的编写依据。我们要特别关注《考试大纲》和《江苏考试说明》每年调整的内容,还要对上年考试评价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上年试卷的得与失,以及今后命题的方向。

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就是大纲和教材,命题老师不是天外来客,在很多情况下命题只是将课本题目进行引申、拓宽和变化;高考的解题要求也是以课本为依据,课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的叙述、推导都比较规范,符号的使用也比较准确。我们不能丢开教材,要在平时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翻阅课本的时间,也不能死抱高考题,尤其是高考综合题,要注意对课本重要例习题的加工、改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数学知识的网络。

教辅资料只能辅助教学,不能喧宾夺主,一般每个复习阶段只要有一本即可,而且要注意其适用性。现在教辅资料市场鱼龙混杂,大都是相互抄袭,有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有的撩深挖浅,真正有新意的精品不多。2004年高考江苏卷的最后一题全省只有一个同学全对,有人竟然把它选编为高二不等式新授课作例题,实在误人子弟。老师要对学生资料的选用认真把好关,千万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练习,不一定要逐条过关,要求学生做的最好自己先做。为了学生跳出题海,老师自己就要跳进题海,最好能由备课组编写教学案,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基础·能力·习惯

高考答卷中反映出的最大问题就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灵活,尤其是当一个概念以变式出现或与其他内容综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尽管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但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能力也只是无米之炊。我们不能以高考卷最后两题的难度组织复习.要重视基础,扎扎实实.尤其是在一轮复习,谁钻难题,谁就在整垮自己!扎实的基础是指:基础知识要熟悉;基本技能要熟练;基本思想要领会;基本方法要掌握.“有效教学”可以体现为三个关键词: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果,三是有效益;我们认为,它也可以体现为三个衡量标准,即三个90%:⑴本节课9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⑵本节课所学内容90%以上学生能掌握。有了每一节课的两个90%,就能保证教学的最终质量,也就是第三个90%——高考时,90%以上学生都能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前两个90%只是评价一节课教学效果高低的前提,还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全面标准。因为一节课的好坏,除教学效果外,还应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但保持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其他方面的评价就没有意义了。后一个90%,是最终教学质量的目标。

我们经常会讲,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既是一个能力问题,又是一个习惯问题,应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突破薄弱环节,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有的同学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就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有的同学平时没有紧张的感觉,不注意解题技巧,解题速度慢,填空、选择题总要小题大做,用时太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使做对了也可能意味着“潜在丢分”;有的同学“丢三落四”,把老师对考试的要求全当“耳边风”,特别是有些参加过数学竞赛培训的“优秀生”由于竞赛规则的影响,不太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往往更容易“失分”。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功在平时,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主动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较真,善于小题大做,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不仅要分析失误的原因,还要将这些失误记录在案,并归纳总结,才能保证下次不再出错或少出错。平时做题时就应做到“一慢一快”,审题、制定解题方略要慢,没路走要找路走,有路也不要急着走,要尽量选择好的方案,多想一点,少算一点,甚至少算很多。一旦方案选定,就不要一步三回头,稳中求准,准中求快,做到关键的步骤和极易出错的步骤时,要边做边查,立足于一次成功。

我们必须对我们过去的一些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不少老师为了赶进度,拼命增加课堂容量,高三“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基本概念一带而过,然后是大量的例、习题,重结果轻过程,企图通过强化训练和机械模仿“广种薄收”。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遇到常规熟题比较顺手,遇到新题、活题则无计可施,能力并未真正提高。过去这种方法比较有效,一是高考题中熟题或者依据熟题的改编题比较多,二是有足够的时间做保证。今后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我们又怎样才能出更大的效益?目前高三复习教学中常见的存在问题:

现象一:“包办代替”

虽然教师关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缺少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具体体现: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抽象、概括、表达;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

“包办代替”导致:

1.学生缺乏学习责任感(讲得不好,所以学不会);

2.剥夺了能力发展的权利(听得懂,不会做);

3.失去了情感培养的机会。

教师的困惑:我都讲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学生的困惑:老师,你一讲,就明白,可是自己作就不会?!

反思:放羊式的管理损耗率太高。笼养鸡和散养鸡,当然散养鸡的觅食能力强,但笼养鸡长得快。教师常常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抽象、概括、表达;代替学生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主动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把需要学生感悟的东西直接喂给学生,学生也就容易缺乏学习责任感(不怪自己不好好学,反过来指责老师讲得不好,所以学不会),同时我们也确实有责任,是我们有意无意剥夺了学生能力发展的权利(听得懂,不会做)。06年高考结束后,有教师感叹:学生怎么学得这么死!竟然连正六边形面积都不会求。这既要怪老师,又不能完全怪老师,怪老师是老师把学生都教死了,学生只会机械模仿,很难有突破,更谈不上创造。但我们能不能想点办法在强制喂食的过程中也尽可能给学生一些觅食的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娓娓动听,学生听的点头称是,妙不可言。听“懂”了,也“会”了,合作讨论也很热闹,但常常就是一遇到问(试)题的变式、变形、变换就完了,究起原因是没有经过独立思维的过程,没有“悟”出道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实质上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从开始接触,到彻底理解和掌握应用,决不可能“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囫囵吞枣”必将“消化不良”,必将出现“一过就忘”,“一做就错”。

现象二:“以点带面”式的教学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于问题较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一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仅有个别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请个别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表述他们的解决方法。

教师行为表明:教师心目中没有明确的能力和情感目标

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以学生为本?

反思:课堂上,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果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没有被更多学生理解和思考之前就被个别学生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就没能对其他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包办代替相比,提问,教师似乎向能力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少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一问就答,自问自答或是异口同声答,气氛热闹非凡,似乎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发挥的淋漓尽致。课堂上听到的是教师在肯定个别学生的完美答案,看到的是小组讨论中好生的手舞足蹈,然而这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真实情况,没有纠错,没有碰撞,没有火花,终究没有改变教师牵着学生去钻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依然是“教师是主角、个别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的局面。如果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没有被更多学生理解和思考之前就被个别学生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就没能对其他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长此以往,必定使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受压抑,思维火花不再燃烧。

现象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仍旧处于形式化阶段

在一些课堂中,把多媒体当作小黑板使用或当电影机使用也存在着。甚至把黑板当成了摆设,写个课题一放就没有其它功能了。滥用现代教学媒体容易导致:

1.喧宾夺主,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2.效率低下,仅仅替代黑板(电子小黑板)

3.过早和过快的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影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困惑: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是体现新理念的课吗?

反思:现代信息技术确实能为数学学习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但对现代教育媒体,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有选择地使用,并在合适的时机使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现象四:课堂上缺少自主探究或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案例:有的老师在讲根的分布这一节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探究某一含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分布在某一区间上求参数的范围问题,结果让多数学生感觉“老鼠啃天,无从下口”。如此下来,正好中了老师的计,给老师留下了展示才华的绝佳机会,最后这位老师一股脑地给学生讲解了八种不同类型的根的分布问题,并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让学生记忆,这位老师对学生可谓“尽心尽职,体贴入微”,学生得到了可以套用的结论,如获至宝。师生皆大欢喜。

反思:以教师为中心为什么一直得到老师的拥护?因为它易于操作,又具有强大的实践惯性和超强的稳定结构。课堂上先呈现一个超过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且具有情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可以的,但接下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先探究一些与此相关的基础问题,然后站在更高的层面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责任在于启迪学生思维,树立能够指引我们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观念,进而熟练掌握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高考复习当然要有一些题型训练。掌握一些基本的题型,考生在答题时才能迅速检索和判断,但如果考生只是流于形式,凭记忆来认定当前问题和基本题型的表面相关,而不是用理性的态度去辨析其中的本质联系,盲目套用,将是非常危险的。考试说明是这样描述“能力立意”的:“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一个是“灵活的应用”,一个是“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它们无疑是“题型套路”的克星。

自主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1.现有知识经验--在现有知识经验范围内

2.任务解决的难度--在认知发展邻近区域内(认知能力)

3.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启发性、思想性,不是包办代替

现象五:形式化的交流与合作

案例:有的教师经常先叫起一个学生,然后提问;有的教师只有在讲完一个题甚至是讲完一节课后才让学生总结交流;有的教师是在学生作完一个题后,交流对照答案;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发现学生都不会,就让学生交流。

反思:

1.交流方式:交流只发生在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且学生是被动的缺少学生主动的和教师交流,其他学生是什么角色?即使有学生之间的交流。

2.交流内容:不单是解决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关键问题。

3.学生思维活动:是否得到了激发,不良的思维习惯是否得到了修正?

4.交流时机:有些问题是否需要合作?什么时候合作?

交流与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难度适中

2.时间恰当

3.形式多样

4.小组交流人数合理(2-4人),保证参与机会

现象六:选题多、滥、难,不能体现精、活、适。

教师凭感觉选题——从网上或复习资料上选题,教师没有先做,就拿来放给学生,题量大,针对性差,方向不准;难题多,综合性强,在学案中占比例(基础、综合、探索)不合适;题目灵活性差,特殊技巧要求高,不能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疲于应付,基础不扎实。一轮复习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教师为了复习的全面、扎实,为了冲准高考,往往希望以题量取胜,唯恐对知识和题型的复习有一丝的遗漏,一味求全求难,一是担心复习不到,高考会考到;二是担心高考会在此处命难题,复习难度达不到出现失误。错误地认为,不做难题就不能提高解题能力。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每年高考结束看到高考题,第一个感慨就是复习中做了太多的无用功!题目复习得过难!不少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旧的忘不了,不愿丢,新的不敢丢,也不能丢。存在着恋旧心理、习惯思维、依赖思想、等待观望、畏难情绪、怀疑心理、侥幸心理,陷入两难境地。

反思:高考的宗旨是考查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因此,一轮复习要特别重视基础,充分体会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作用(通法也是高考试题制定标准答案的依据),系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加强对各章节知识和方法的梳理,系统全面地进行复习,灵活运用,熟练掌握通性通法,舍弃偏、难、怪习题,淡化特殊技巧。通性通法蕴含在典型例习题中。要把重点放在典型例习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重视“源”与“本”的关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要好高骛远,要在毫不吝惜地删除复习资料中的难题的同时,充分以课本中的例习题为素材,通过变形、引申、发散等方式形成典型题目,提炼通性通法。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选题必须根据学情来进行,以进一步增强针对性。教师要先做题,要在研究高考试题上多下功夫,知道什么样的题目是好题目,然后从多个题中精选目标题,选题注意体现典型性、基础性、灵活性,注意控制难度,使题目真正起到落实基础、启迪思维、掌握方法的作用。备课组可以实行习题编选负责制,由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对课堂使用的习题、课后练习题、作业题、单元过关考试题、各种检测题进行最后把关。对重点题型与错题必须有一个以上的变式练习。

现象七:讲解策略性差。

不能坚持先做后讲,不做不讲的原则,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师生间思维的差异性,“讲”的时机与火候不恰当,泛泛而讲,看似全面,实际上思维不条理,重点不突出,不能体现启发、点拨、诱导,更达不到讲后“记忆深刻、刻骨铭心”之效果,不能对典型题目进行引申变化,不能对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不能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升华,讲解时间太长,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时间。

反思:坚持先做后讲,不做不讲的原则。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都要让学生先尝试做,做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亲身体验正确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方法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时机。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的恰当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诱导,对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优化解题方法,强化通性通法,适时引申变化,拓展提高,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现象八:查漏补缺不及时,没有将落实进行到底。

不能进行系统梳理,教学随意性大,对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不能及时研究出错的原因并剖析问题根源,教学的补救措施不到位,不注重改错的检查与督促,不能定期对重点题型与错题进行重复训练。

反思: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梳理,及时查漏补缺。对教学不到位的地方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学生的错误,要研究出错的原因并剖析问题根源,注重改错的检查与督促,定期对重点题型与错题进行重复训练,如二次过关、错题重考等。

现象九:忽视学情,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

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讲他认为重点的知识、题型,而不考虑学生已经掌握没有,以教师理解代替学生,老师认为重点的,学生可能都会了,但老师还在重点讲解,学生的易错点,老师却忽视了,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教师往往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与突破,却忽视其中的算理、算法和对运算途径的优化。学生同样的运算结果的背后,运算量可能差别很大,而课堂上教师往往将运算处理为“课后去解”。我们每每感慨学生的运算能力差,这与我们平日缺少指导不无关系。

反思:教师课前应注意学情的了解,根据学情调整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高考对运算能力的考查注重算理和符号运算的考查,控制运算量,精确计算与合理估算相结合。运算的合理性是运算的核心。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合理选择运算途径是提高能力的关键,灵活地运用公式、法则和有关的运算律,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简化运算,提高运算速度,保证运算的准确性。能力的发展并不等同于知识的获得。它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只强调结果,不重视过程,必将造成所学的知识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死知识,只能机械模仿。反复的操作,久而久之必形成重负,压制了素质的提高。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值得警惕,旧的问题没解决,同时还裹上新包装容易让人迷惑。

怎样改变目前高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当下,我们的高考复习中究竟最缺少什么?或者说教师的素质中亟待加强些什么?答案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教育智慧。

那么,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教育智慧?

我们这里所讲的智慧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教育在人的智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只有有智慧的校长才能带出有智慧的学校。

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说白了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这种教育智慧的教师。就数学教学而言,所谓数学教学的智慧,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对策,能够对数学教学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在知识与能力、稳定和创新等诸多矛盾的冲突中寻找平衡,力求达到教学活动的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数学教学需要智慧,有了智慧的教学,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保证效率的最大化。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

2018年高考,有两个显著变化的形势,一是江苏“五严”规定的出台,明显减少了我们集体上课和辅导的时间,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怎么应对?二是从这一届起文理科分开划线,对数学命题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的问题。后一个问题还没有明显的信息,而前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必须有针对性的措施。南师附中陶维林老师提出的口号是“教师多一分思考,多一分辛劳,学生就省一分力气,增强一分效果”,我们海安中学的要求是“为了学生少用一分钟,教师多化十分钟、多化一小时也值得”.

借这个机会,我重点谈谈怎样磨题。

一、把好磨题关,提高针对性

选例要注意: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探究性

王连笑说:“量不在多,典型就行;题不在难,有思想就灵.” 最好的复习题——高考题

注意选择特别容易出错,而貌不惊人的题

选题兼顾尖子生和一般生,使各有所得。编制模拟考试题是高中数学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数学教师在备课、教学、考试命题和从事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改造旧题、创造新题,编制出各种例题、练习题、思考题和试题。高中数学中的陈题、新题不可胜数,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经验的积累、劳动的结晶,我们要学习钻研,但不能仅限于照搬照抄,尤其是作为模拟试题,要想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水平,教师必须具备编制习题的能力,掌握独立地创造新题的方法。(1)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变换背景、改变图形位置、增减题设或结论;(2)历届高考题仍然是训练的最好选题.陈题新解、熟题重温;(3)各地市高三测试题.情景新颖,高于课本;(4)体现概念理解、知识覆盖、思想方法;(5)自编题.易迷惑、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容易造成“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题。我们把研制精品题的过程称为磨题。“磨题”是教师有意识地对题目及其解答过程进行锤炼、琢磨,从题目中悟出“道道儿”来,生成解题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师而言,“磨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可以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心智能力;

2.可以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3.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4.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1.“磨题”可以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心智能力。

数学训练对于提高人的心智能力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和证实。正如身体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才能使其发展起来一样,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思维是可以训练的”;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磨题”训练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等多项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

2.“磨题”可以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保证“解题能力之树”常青。教师在“磨题”过程中不是仅仅是做“下水”作业,把题目解出来,而且能实实在在体验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对学生的适切性,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命题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的解题训练与作为学生的解题训练是根本不同的,教师在“磨题”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深刻领会和理解目的内涵,尝试多种解答方法并弄清各种解法之间的关联性,寻找规律性的与本质的东西,思考适合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指导策略。因此,“磨题”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解题的能力。

3.“磨题”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已经认真进行了预设,但在及时生成的课堂上遇到尴尬的事并不少见,60%左右的数学老师有过不同程度挂黑板的现象。“题山题海”之所以把如今的学生弄得焦头烂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师对题目缺少思考和研究,往往习惯于运用现成的题目来考查学生,而手中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导用书中又时常充斥着大量的旧题、陈题甚至是已被删除的教学内容的题目以及一些怪题、错题,这些题目与新课程理念相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布置给学生无疑是浪费学生的精力,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却得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回报,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会受到影响。“磨题”可以使训练更有针对性,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教师在题目上做文章,研究题目,使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对口,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4.“磨题”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数学老师通过“磨题”能寻找到学生训练“量”的适度性,以减少过度的训练给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这就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通过“磨题”可以真实体悟到学生作业时的感受,加深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从而倍加真情地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当教师像学生那样规范的写下每一步时,才能发现学生每天的作业辛苦,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精选题目的重要性和控制作业量的必要性。

好“师”多磨,“磨题”是数学教师的必修课,在“磨题”中生成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常用的编题、磨题方法有:求逆、迭加、推广、类比、特殊化、逐步隐藏条件和重组条件等。

习题编制的注意点

1.必须紧紧围绕重点、难点和考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了解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把握命题的题型规律,知道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和热点,明确新旧考点要求的变化,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所选取的习题才会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复习才会最有效,因此教师不应该将作业布置简单化或随意化.

例如考试说明中考点降低(不包括删除部分)要求的内容:(1)计数原理(掌握→理解)(2)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理解)(3)集合的含义、子集的含义(理解→了解)(4)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了解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 x互为反函数)(5)复合函数求导(限于f(axb))(6)双曲线(掌握→了解)(7)数列的概念(理解→了解)(8)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了解)

2.必须“因材施教”

同样选编的习题,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作业选题要注意时效性和量力性,再精彩的题目学生“跳一跳”也够不到,也是徒劳.了解学生是我们磨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明确学生的现实状态与高考要求及学生目标之间的差异空间,选编的习题才能适合学生的实际.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要以中档题为主,使其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选题务必要因校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我们要学会放弃。我们不是让学生为面子而学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会放弃,当然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放弃,针对学生和高考的实际,该放弃的时候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去放弃,要帮助学生选题,因为所有的辅导材料都无法做到完美,而且我们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有时编题来弥补这些不足,也为得到更好地复习效果。要学会分步。如何分步达到我们预期的复习目标。如第二轮以后到什么水平,第三轮以后又到什么水平,第三轮之后又怎样等等,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分步到位,而不是努力去一步到位。只有把握好各阶段重点,突出各阶段目标,稳中求进,逐步推进,才使学生既夯实基础,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也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发展的状态。说到底,就是在复习中努力让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1.将题目比较到底

习题的选编要前后进行比较,不宜孤立出现,否则习题会变得简单重复,学生作业也变得平铺直叙。一旦到了高考,由于没有题目背景和相应的知识框架,往往会在相近的知识点和方法之间混淆,从而不能让学生在能力上再提高一个档次,如果我们以参考习题中内涵丰富的题目为载体,通过“咬文嚼字”的磨题进行相互比较,可以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细微差别,挖掘出许多结论,从而在方法上做到举一反三,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提高了数学的解题能力.

例1 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an +2,求an. 比较1: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an + 2n,求an. 比较2: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an + 3n,求an. 比较3: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 an =2n,求an. 比较4: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an ·2,求an. 比较5: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 an·3n,求an. 比较6:已知数列{an}中,a1=1,a n+1·an=3n,求an. 比较7: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 2an + 3,求an. 比较8:已知数列{an}中,a1=1,a n+1 =2an + 3n,求an. 2.将题目变化到底

通过变式设计,改变设问、类比猜想,运用加强或弱化条件、引进参数等手段展开探究,可以发挥习题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变式一般有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其中概念性变式是利用概念变式和非概念变式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进而建立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本质联系;过程性变式是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2 已知f(x)= x2-2ax + a(a∈R),若f(x)= 0在[-1, 1]有两个不同的解,求a的取值范围. 二次方程根的讨论是函数的经典应用,也是难点,为了加深理解,我们作如下变式: 变式1 若f(sinx)0在0x2上有4个不同的解,求a的取值范围. 变式2 已知定点A(-1,-1)、B(1,1),若抛物线yx2(12a)xa(aR)与线段AB有2个不同的交点,求a的取值范围.

通过换元,变式1可化为例2,换元是化归的常用手段;变式2以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为背景,看似大相径庭,其实稍加转化,就可归结其核心就是例2.

例3 设集合A{1,2,3,,10}.

(1)设A的3个元素的子集Ai的个数为n,求n的值;(2)设(1)中集合Ai 的3个元素的和分别为a1、a2、、an,求a1+a2+a3an的值.

本题是复习教材中的习题,学生对此生疏,我们作这样的变式: 变式1 将集合改为A{1,2,3,4}. 变式2 将集合改为A1,2,3,n.

通过“退”,足够的退,对变式1可用列举法,得到(1+2+3)+(1+2+4)+(1+3+4)+(2+3+4)=

332(1+2+3+4),剔除表面,得到本质关系式 3C4=m× 4,从而得m=C3,可以解释m的含义.从特殊到一般探得规律,进而用到变式2,做到尽可能的“进”,这是过程性变式的一种典范.

3.将问题进行到底

很多习题题目背景很“厚”,但问题要求很“薄”,一次作业“表量”很大,但其实学生的思维量不大,更重要的是有时学生能够单独解决一个问题,但当问题联在一起时又会相互混淆,整理不出一个头绪.将问题进行到底,通过“有限个问”来获取“无限个思考”的数学机智,用集约化的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方法比较开来,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启发性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x4y3例4 已知x,y满足条件3x5y25,x1(1)画出可行域,并求其面积;

(2)求下列z的最值及相应最优解①z2xy;②z2xy;③zx2y2;④zy;

x(3)已知zxay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求实数a的值;(4)若圆(x2)2(y3)2r2在可行域内,求最小的r.

一个题目几乎可以含盖所有线性规划内的知识点,并且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方法加以区别,将知识加以宏伟贯通.

4.将经典题型做到底

虽然任何最经典题型都不可能在高考中一模一样地出现两次,但经典题型中往往隐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反映了命题的变化趋势。教材、过去的高考以及高考模拟试卷提供了很多规范和具有发展功能的典型习题,只要我们用“慧眼”去辨析、去比较、去选择,以不变应万变,陈题新做,对经典试题或纵向拓展延伸,或横向迁移组合,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创新,其复习功效定能以一当十.

例5(2003年全国理,19)已知c0.设P:函数ycx在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如果P和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c的取值范围.

5.将习题回归到课本之源

课本例习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参考依据.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对课本典型习题进行研磨,整合各章节例习题的内容,由彼及此,由此及类,在知识的交汇处设计习题串;另一方面将试题回归到课本,有意识地将所选编的习题与课本例习题相联系和比较,让选编习题扎根于“原生态土壤”,这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大有益处.

例6(1)(课本习题)过抛物线焦点F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经过点A和抛物线顶点O的直线交准线于点C,求证:直线BC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2)(01年全国理,19)设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O.

(3)(06年重庆文,22)对每个正整数n,An(xn,yn)是抛物线x24y上的点,过焦点F的直线FAn交抛物线于另一点Bn(sn,tn).试证:xnsn4(n1).

当我们把这几题聚集在一起,就可发现他们都与抛物线的焦点弦有关,从而自觉地去探讨焦点弦的性质(不变性)。而这个性质就体现在课本习题:过抛物线y2 =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它相交,两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A(x1,y1)、B(x2,y2),求证y1y2 =-p2.

假如平时我们能储存这些课本习题,那么可以快速激活我们的解题思路,看清命题者的意图.还有,细心思考(1)、(2)两题,可以概括成这样的命题来提升认识.

由这样一个基本题,我们还可以变化出许多题:

过抛物线 y2=2px(p>0)焦点F的一条直线l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A(x1,y1)、B(x2,y2)。则

1.x1x2的值为多少? 2.OA•OB=_____。(2003天津)结合OA•OB=|OA| |OB|cosθ(θ是OA、OB的夹角)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3.设三角形AOB的面积为S, OA、OB的夹角为θ,写出函数S=S(θ)的解析式,并求出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与导数结合,在点A、B处的切线的斜率分别为

pppp和由=-1得: •y1y2y1y24. 求证:抛物线在A、B两点处的切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写出两条切线方程,然后求出两条切线的交点

y1y2y1+y2py1+y2为(,)=(-,)。由此得:

2222p5.求证:抛物线在A、B两点的切线l1、l2和该抛物线的准线共点。

第4、5两题的逆命题分别为:

6.过抛物线准线上一点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求证:这两条切线互相垂直。7.过抛物线准线上一点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求证:焦点与两个切点三点共线。

8.当l绕F旋转时,求证:抛物线在A、B两点处的切线l1、l2的交点M的轨迹是该抛物线的准线。9.设两切线l1、l2的交点为M,AB的中点为N。求证:MN//x轴。10.求证: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11.以AB为直径的圆交准线于点M。求证:MA和MB是抛物线的切线。2001年高考题:设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经过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B 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C∥x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

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结论是:

12.设点A、B在准线上的射影分别为点D、C。求证:DF⊥CF。13.求证:以CD为直径的圆与弦AB切于焦点F。

14.求证:点A处的切线AM与FD垂直,且AM、FD、y轴三线共点。15.求证:点A处的切线AM//FC。

由MF和AB的斜率kMF=-

y1y22p,kAB=,可得:

y1y22p16.设抛物线在点A处的切线l1交准线于M。求证:MF⊥AB。

17.过F作AB的垂线交准线于M。求证:MA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18.设在A、B两点处的切线l1、l2的交点为M,|FA|=m,FB|=n。用m、n 表示△AMB的面积S,并求S的最小值。由上述5、16和18题,就是2006年高考题(全国卷Ⅱ)的21题:

已知抛物线 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个动点,且AFFB(λ>0),分别过A、B两点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⑴证明:FMAB为定值;⑵设△ABM的面积为S,用λ表示S,写出

S=f(λ)的表达式,并求出S的最小值。

类比猜想:可以把5题、8题、17题类比到椭圆和双曲线。

19.过椭圆(双曲线)的右焦点F作直线交椭圆(双曲线)于A、B两点,求证:椭圆(双曲线)在A、B两点的切线与椭圆(双曲线)的右准线三线共点。

20.过椭圆(双曲线)的右准线上一点作椭圆(双曲线)的两条切线,求证:两切点及右焦点三点共线。

21.过椭圆(双曲线)的右焦点F作直线交椭圆(双曲线)于A、B两 点,过F作AB的垂线交椭圆(双曲线)右准线于点M。求证:MA、MB 是椭圆(双曲线)的切线。

对椭圆和双曲线来说,第10题的结论有何变化?(解析几何的问题 都应该提出这样的反思)

若在原题中,把直线l过焦点F改为过定点G(a,0),结论有何变化?

二、把好上课关,提高有效性

每节课上之前和上好后我们都要想一想: 1.对目标的研究

明知白 说:没有层次就没有目标

陈守礼说:如果语文老师教出的作文,学生都一个套路,这样的语文教师是最蹩脚的;若数学老师教出的立几解答,学生都一个书写模式,那是最好的数学老师.本课目标是什么?(清晰性)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

知识技能的目标是否清晰?

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 上课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调整? 2.对学生的研究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 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对教师的研究

备课是否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问是否清晰,具有启发性? 讲授是否正确、清楚,有针对性? 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实际效果?

在教学中是否注意了解学生,并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4.对过程的研究

课堂中是否有良好情感体验过程? 课堂中是否有合适的认知过程?

课堂中是否注意养成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是否有一定个体学习的时间? 是否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由于今年复习时间比以往更紧,满堂灌的现象肯定比以往更严重.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经常想一想,学生离开你怎么办?老师讲得再好,怎样才可能变成学生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不要让学生成为“书记员”.怎样提高思维能力?其中一个做法是挖掘学生解题背后的思维过程.要不放过一切可能提高思维能力的材料.经常问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你凭什么这么说?”

有的老师喜欢读题,这对学生未必是好事。可到了考场还有谁会为她读题?我们要逐步放手,给学生机会。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老师就开始分析.那是你教师在分析,学生是分析不起来的.也不要题目刚写好就请学生回答起来.不要用教师的过早的“引导”限制、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先让学生熟悉题意,暴露如何想?怎样做?要多让学生感到自然,少强加于学生.努力使学生觉得,你老师想得到,我也差不多能想到.少让学生感到,只有你老师想得到,我怎么搞也想不到.使学生真正理解你的教学,否则教学是无效的.

例如2006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第18题:(本小题满分14分)请您设计一个帐篷。它下部的形状是高为1m的正六棱柱,上部的形状是侧棱长为3m的正六棱锥(如右图所示)。试问当帐篷的顶点O到底面中心O1的距离为多少时,帐篷的体积最大?

老实说,这道题我们当时是磨到的,只不过是在当时高二年级,是把立体几何与导数嫁接起来的问题。照理讲,这道题不算难,但全省统计数据显示,该题57%的人得分为零分,得零分考生的主要原因:(1)部分考生棱锥的体积公式不知道,这是三基中最基本最低要求的一基,没有夯实,在教学中要加强主干知识中的公式、定理的夯实。(2)为什么一批考生在正三角形面积会求的前提下,正六边形的面积不会求。没有拿到该拿分呢?说明对数学公式的理解没有达到理性的层面,不知道“如果某个图形的面积没有现成的公式计算,就要将图形适当分割或补形成一个可以用公式计算的图形。”这主要是我们在教学没有将三基上升到理性理解的层面,没有让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形成数学理性思维。(3)有同学设底面边长为xm,导致计算较为复杂,不能进行到底。在运算过程中缺乏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这也启示我们在以后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将狠抓“三基”放在首位,并且落实鲜活的“三基”。切实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好高骛远。以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借助于启发式讲解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最终实现数学知识从简单的记忆、理解层面上升到理性理解层面。

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是告诉大家,我们平时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且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批判地考察自己,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善于反思提炼,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与时俱进,课堂教学就能适时适地达到最佳效益,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必定会逐步提高。

各位老师,过去人们一直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探究永无止境。直到20世纪人们才意识到,教学也是一门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新课改下的新课堂,对于教师智慧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如何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学生一道成长。

衷心祝愿我们每一个老师心情愉快,天天进步!今朝花枝簇簇 明日硕果累累。祝各位再创佳绩,为我们的学生、为南通的教育事业,为我们的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讲得不对的地方,恳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高考复习策略

在全体班子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中连续三年带上了一等奖的桂冠,这很不容易,刚才各位结合这次模拟考,做了系统、详实的分析研判在下步工作中。

1.认真落实600分及以上1人,一本25人,二本140人目标保障措施。(县级奖励,学校绩效,领导督查、人文关怀、学生苦起来的保障措施)。

3.抓尖子,促边缘。这是完成目标的关键,是本届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的能够教师动起来)

2.紧紧把握2014年高考的风向标。管控好每一板块的复习,把高考植根于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不惧怕高考。

4.提高每一节课的复习效益,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苦起来

5.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家校联动,心理疏导,学生解压)。

7.搞好服务工作!

第三篇:艺术生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高三艺术生数学高考复习策略

艺体特长生在高三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比较短,专业考试结束回到学校后,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让这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高考中数学成 绩再有所提高呢?这是艺体特长生教师所面临的必需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从学生和老师两个层面入手较好。

首先学生层面:把握学生情况,以利对症下药。艺体特长生高三在校时间很短,一轮复习形同虚设,在回校后的三个月,正值二三轮复习,时间短,内容量大,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且伴随恐惧、浮躁心理。同时艺体特长生的数学基础的薄弱由来已久,且各人的情况不同,甚至差异较大。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 提高困难很大。所以教师应在把握艺术生的实际的前提下,把复习目标定位为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提高,保证艺术生的已有水平能得到正常发挥,同时尽量保障在能力允许的情况 下,能有新的突破。对此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1、介绍老师的复习计划、目标要求,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克服恐惧、浮躁心里;同时提出较严格的要求,包括对他们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学习要求、目标要求等,对学习的各个环节应做到那些要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巩固复习效果。

2、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变害怕数学为喜欢数学,变不得已学数学为主动学数学。另外有必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 弱点,鼓励她们“敢问” “多问”树立好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切忌动辄说数学难教,这题太难你们做不出,你们基础差等去刺激学生。

3、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生有信心、有干劲还不行,他们还普遍存在基础差、不会学的情况,所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也很关键,指导要具体明确,包括制定计划、专心上 课、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等。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充分把握好课堂上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要引导学生注重 解题分析,积极思考,参与课堂中。要独立完成作业,重视平时的考练,培养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应试的心理素质,对作业及考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要主动反复思考,建立错题本,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 练习。同时注意通过对知识、方法、题型等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 以 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由“活”到“悟”。

二、教师层面:把握大纲,研究知识、教法 要使对艺体特长生的教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师方面应抓好:

1、研究高考考试说明,针对艺体特长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选择高考考查浮现率高和切合学生实际且在短期内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进行组织教学,而不能像普文生一样还要保证知识和方法有一定的覆盖面,不必追求数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注意艺术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2.降低难度,分层次教学。针对艺术生来讲很多同学基础太差,高考时,关键是让学生拿到基础题目的分数,每次讲课都要降低起点,先把用到的知识领学生回顾,然后再开始复习新内容。在学案的编写上分几个层次,明确要求学生哪些题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做完基础题可以再做提 纲上的哪些题。

3.重点问题多重复强化训练: 想让艺体特长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数学是不可能的,基础差,时间少是现实,要让学生在数学高考中重点在选择,填空和前两个解答题中得分。所以就得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的地方,而对于他们来说讲一遍效果很差,所以就多研究高考,在重点部分多重复多下功夫,直到大部分同学掌握,一点一点突破。特别像三角函数,导数,这些高考题型比较固定的题目,要经常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通过做最近几年的高考题让学生练习,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信心。

4.边讲边练:在讲课时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先讲一部分,接着进行训练巩固,再讲一部分再进行训练巩固,交叉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好多学生上课走神或听的挺明白就是不会做题的问题。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5.授课时要认真细致,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学生基础相对要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从基础抓起,一定不要在学生对知识还没完全吃透的时候就弄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去做,这样只会让学生吃夹生饭。基础差,思维能力提不上去,这样学生能力很难提上去。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从最基本的定义练起,对于刚讲过的知识点,应该先让学生练习定义的简单应用,而且要强调定义在步骤中的体现,也就是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他们明白了定义的如何应用,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例说明,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有几个定义组合到一 起的,所谓的难题可以说是几个定义的综合考察,给学生讲解这些,他们就会明白定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定义去解决问题。因为,现在好多学生都觉得数学中的定义没必要去记,这是相当错误的,数学中的定义不仅要记忆,而且要理解的记忆,并且还要知道它们有什么 作用,这样对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从我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反映也很好,因为他们知道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了。上课时,教师还要经常关注学生,提问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 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将语言大众化,也就是将数学课中 的定义定理本来抽象的语言大众化。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是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6.课工作要做好:课后,教师要把当堂课的所有环节再仔细地回顾一遍,找出其中的问题 并思考如何讲解将会更好,写出教后记。及时找课堂表现不是很好的的同学谈话,把握他们 对当堂知识的理解情况。对于课后作业,教师也要把握好,要有针对性,一个是知识要有针 对性,针对当堂知识,另外一个要有方向针对性,知识点不要难了,也不要多了,对于个别 同学,作业要面批面改。

7.实干敬业、高度负责、关心学生、沟通感情是教好艺术生数学的前提,要想教好艺术生数学,比教普文普理的数学要辛苦得多,劳累得多。老师对学生要具有无微不至的关心、诲人不倦的耐心、锲而不舍的恒心。切不可对学生不负责任,听之任之。总之,艺术类学生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认真细致的研究,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有一种历史赋予的使 命感,就一定能把艺术生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四篇:XX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研究

XX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研究

我校学生地理课程基础薄弱,从高一开始就较严重缺乏初中地理基础。那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地理复习的重点在哪里?采取什么样的复习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呢?因此,XX高级中学地理组集众多老师之观点和意见,决定开展“XX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这一研究,希望为我校的地理高考复习工作寻找出一个突破口。

一、总体思想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 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从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人地关系、生产活动与国土整治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初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譬如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 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

比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二)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譬如等值线图是在历次高考中多次以各种面孔出现的地理图。我们在复习中可以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征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必须在图廊范围内,分清该图的比例尺,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我们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我们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 “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注重平时的单元与阶段性测试,地理学科的练习量远没有其他的数、理、化、外等学科大,也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大运动量、高难度的训练,故平时练习应慎重选择,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下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

二、实施计划

本次研究以高三地理备课组牵头,三个年级都进行子项目分工。高三备课组主要做的任务是研究近年高考重点,对知识复习进行选取,取舍内容要在每周的高三集体备课中认真讨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读取图表、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进行讨论和探索,及时写下心得体会,等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整理汇总,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高二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因为从近年来看,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也是与生活生产最相近的部分,符合新高考的思想。同时,做好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最后成果主要在于如何高效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高一备课组主要任务是打好学生理论地理的基础和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工作。高一组试行用开学前四周对初中地理进行整体复习,以便与顺利开展高中地理的学习。

分工负责人:高三组:王XX;高二组:杨XX;高一组:徐XX。

第五篇:数学复习策略)

高考数学首轮复习重点盯紧函数

高三学生在数学首轮复习中,经常会犯两个误区,一是只顾埋头做题而不注重反思,有些同学在做题时,只要结果对了就不再深思做题中使用的解题方法和题目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二是只注重课堂听课效率,而不注...高三学生在数学首轮复习中,经常会犯两个误区,一是只顾埋头做题而不注重反思,有些同学在做题时,只要结果对了就不再深思做题中使用的解题方法和题目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二是只注重课堂听课效率,而不注重课后练习,这在文科生中显得尤为普遍,这往往会导致考生看到考题觉得自己会,可一做就错。因此,在数学首轮复习中,名师提出了五项建议。

一、夯实基础,知识与能力并重。

没有基础谈不到能力,复习要真正地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这里的基础不是指针对考试、机械重复的训练,而是指要搞清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中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上。

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复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探究式、开放式题目的研究和学习,深刻领悟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自觉的应用,力求做到使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提高。

三、讲究复习策略。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不要盲目地做题,不要急于攻难度大的“综合题、探究题”。复习要以中档题为主,选题要典型,要深刻理解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高考题大多数都很常规,只不过问题的情景,设问的角度改变了一下。因此,建议考生在首轮复习中,不要盲目地自己找题,而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做题。

四、加强做题后的反思。

学习数学必须要做题,做题一定要独立。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习的知识再回顾一下,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楚的认识,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对所涉及的解题方法要深刻领会。做题时,一定要全神贯注,保持最佳状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良好的心态进入高考。做题后,一定要认真反思、仔细分析,通过做几道相关的变式题来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从中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总结出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和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注意总结,及时解决。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五、函数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也是数学首轮复习的重点。

函数内容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中占有比重最大。在数列、不等式、解析几何等其他试题中,如能自觉应用函数思想方法来解题也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掌握函数的基础概念,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掌握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导数、函数与数列等知识的交汇与综合是数学首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来源:

下载2018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研究[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研究[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2014年高考复习策略

    高三英语2014高考复习攻略 一、精心制定详细、高效的复习计划,确保复习质量的完成 采用“三位一体”(点---面---体)复习教学法:(见复习教学法层次表)(如:(以《高考上线百分百》一书为......

    高考各科复习策略

    考前语文复习策略总的说来,二模后复习任何一个学科,其任务都是对该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到语文学科,就是要仔细阅读做过的旧卷子,尤其是其中......

    研究2011陕西高考数学确定2012复习方略

    探究高考试题 明确复习方略 ——2011年陕西理科数学高考题的分析及启示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710500)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高考提出了“三个有利”,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艺体生数学高考复习策略之谈

    艺体生数学高考复习策略之谈 艺体特长生在高三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比较短,专业考试结束回到学校后,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让这些数学基础较差的......

    浅论理科普通班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策略

    野百合也有春天 ---浅论高三数学理科普通班第二轮复习策略 道县一中 胡元紧 俗话说:“一轮看功夫,二轮看水平,三轮看士气”。眼下,备战2014年高考的二轮复习正在紧张地进行,高......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计划 Mrzhou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复习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中考的数学复习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1、复习时教师要根据......

    高考文综复习策略范文合集

    高考文综复习策略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高考文综复习策略,希望有所帮助!文综总体战略纲要一、学习的......

    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人们常说:一轮夯基础,二轮练技法,三轮定乾坤,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高考后阶段复习的时间短,任务重,加之考生的心理压力大,身心疲倦,因此这阶段讲求复习的策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