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章程与发起人协议的区别与联系
发起人协议与公司章程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
发起人协议,又称公司设立协议,是发起人之间就设立公司事项所达成的明确彼此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文件。公司章程,又称公司宪章,实质意义上的章程是关于公司组织与行为的基本原则,形式意义上的章程是记载上述基本原则的书面文件。 联系:
1.主体联系。发起人协议由全体发起人订立,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发起人也是公司章程的订立主体;有限责任公司中没有规定发起人,章程由全体股东订立,但原始股东多为实际上的发起人。
2.内容联系。发起人协议的基本内容通常为公司章程所吸收,章程是在发起人协议的基础上根据法律的规定制成,其规定的主要事项通常也是发起人协议中约定的事项,如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构成、出资形式、组织机构等,内容上具有承接性。3.效力联系:发起人协议与公司章程在公司设立阶段订立,二者成立时均对发起人生效,违反将承担违约责任。但公司成立之后二者如果有所冲突,应以公司章程为准。 区别:
1.必要性不同。发起人协议不是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必经程序,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根据公司法第79条应当签订发起人协议;公司章程则是两者都必须具备的设立条件。2.性质不同。发起人协议是任意性法律文件,被视为合伙协议,主要依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形成;公司章程除反映当事人的主观要求之外,更体现了公司法的强制性要求。公司章程应提交公司登记机关的进行审查和登记,且必须包含法定的记载事项,缺少或不合法可能导致章程的无效。
3.效力范围不同。发起人协议调整发起人之间的关系,只在发起人之间具有法律效力;而公司章程调整的是所有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公司的管理机构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制定后加入公司的新股东也受其约束。根据第11条,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
4.效力期间不同。发起人协议自协议成立时生效,贯穿于设立行为的过程,公司成立或不予登记时协议失效;公司章程的效力则及于公司成立后的整个存续过程,直至公司终止。5.公开性不同。公司章程具有公开性,尤其是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需要对投资人和一般社会公众公开,并将章程置备于本公司;发起人协议无此类要求。
第二篇:发起人协议与公司章程有哪些区别
发起人协议与公司章程有哪些区别?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企业法律顾问
发起人协议与公司章程有哪些区别 ? 吉林省电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吉林电子)与广东省江门市高路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路华集团)及黑龙江省电子物资总公司、吉林省隆达房……
发起人协议与公司章程有哪些区别?
吉林省电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吉林电子”)与广东省江门市高路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路华集团”)及黑龙江省电子物资总公司、吉林省隆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长春嘉禾经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吉林通海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海高科’)发起人协议。”协议约定了各方的出资方式和出资比例。其中,吉林电子投入通化无线电厂;北方液晶研究开发中心30%权益,吉林紫晶电子有限责任公司;TFT-LCD工程所用土地13.6万平方米,占股本比例50.81%。高路华集团投入江门市高路华产品销售公司90%权益;江门市高路华电视机厂;通化三海电视机厂,占股本比例48.81%。
后来,吉林电子诉高路华集团出资不实,指出其未办理将高路华产品销售公司90%的股权变更为通海高科的手续,导致邋海高科无法正常运营,给吉林电子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请求法院解除与离路华集团所签订的发起人协议。而高路华集团则主张邋海高科早已成立,《发起人协议》已经履行完毕”发起人的合同关系已终止,所以解除发起人协议没有实质意义。
本案中,首先要理清发起人协议与公司章程的区别,发起人协议是任意性文件,是不要式法律文件,主要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形成”同时协议具有相对性,因此,只在发起人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从效力期间来看,发起人协议的效力期间是从设立行为开始到设立过程终止,公司的成立即意味着协议的终止。而公司章程是要式法律文件,除了反映当事人主观要求外,更反映法律对公司内外关系的强制性要求,缺少了法定记载事项的将导致章程的无效,同时,公司章程不仅调整发起人之间的关系,还调整股东与公司之间、公司管理机构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且其效力及于公司成立后整个的存续过程,直至公司完全终止。本案申,发起人协议是涉及五方发起人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通海高科成立后,发起人协议规定的内容即履行完毕,发起人协议的效力即应终止,所有股东应遵照履行的是公司法和公司萆程,而不再是发起人协议。所以,当公司成立之后,再以发起人协议为依据提出诉讼请求,请求确认发起人协议无效的确认之诉或请求判令终止或解除发起人协议的变更之诉也就无从提起了,但是,对于违反发起人协议所约定的出资义务,从而给其他发起人造成损失的,其他发起人可以依据发起人协议追究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发起人的违约责任。(文章来源:胡律师网上海地区邮箱:hulvshi119@163.com)
第三篇:公司章程和发起人协议的区别
公司章程与发起人协议的区别
公司设立协议,是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由发起人订立的关于公司设立事项的协议,性质上属于合伙协议。而公司章程是指公司的投资者制定的,对公司、股东、公司的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公司章程具有自治性,对全体股东具有约束力,违反内部事务自治的基本规则——公司章程要承担相关责任。
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具有一致性和许多相同之处。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构成、出资形式和数额等事项是公司章程和设立协议必须注明的事项。公司章程一般以设立协议为基础,吸收设立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份转让、增资、减资、合并分立、公司终止的情形等。虽然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的性质和功能不同。
1、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的效力期间不同,设立协议是调整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设立协议产生在公司成立前,公司的设立阶段,经发起人达成一致签字盖章即具有法律效力。公司章程是以公司成立为前提的,在公司成立后才能生效,对股东具有约束力。
2、设立协议不是公司设立的必要法律文件。而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必备的法律文件,任何公司登记成立都必须提交公司章程。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规定了发起人必须签订发起人协议。《公司法》第八十条“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承担公司筹办事务。发起人应当签订发起人协议,明确各自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3、设立协议是不要式法律文件,根据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形成,其内容更多的体现了当事人的意志和要求,属于契约,需要遵守合同法的一般规则;公司章程是要式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必须依据公司法制定,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为前提。
4、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约束的对象不同,设立协议是全体发起人订立的,调整的是发起人之间的关系,在发起人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公司设立过程中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发起人按照发起协议的约定承担。而公司章程调整的是股东之间、公司与股东之间公司与公司的治理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即包括对原始发起人股东有约束力,考|试/大也对按照公司章程和公司法规定后加入公司的股东具有约束力。
公司章程是法律规定的必备的法律文件,产生在设立协议之后。因此在公司成立后,应当以公司章程作为准则。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发生矛盾时以公司章程规定为准,发起协议只对原始的发起人具有约束力。
答:公司章程与公司设立协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在我国,法律对公司设立过程中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因公司的组织形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设立协议方面,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区别对待,对有限责任公司放松国家干预、对股份有限公司强化国家干预。而公司章程则是必备性文件,任何公司成立都必须以提交章程为法定要件。
(2)性质不同
设立协议一般是不要式法律文件,作为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形成,其内容更多地体现了当事人的意志和要求,就设立协之而言,需要遵守合同法的一般规则;而公司章程则是要式法律文件,公司法对章程的内容有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必须按公司法的规定制定。
(3)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效力也不同
从效力的范围来看,由合同或协议的相对性决定,设立协议既由全体发起人订立,调整的是发起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只在发起人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公司章程调整的则是所有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公司的管理机构与公司之间等的法律关系,其中股东都受章程的约束。
从效力的期间来看,设立协议调整的是公司设立过程的法律关系,因而它的效力期间是从设立行为开始到设立过程终止,公司的成立即意味着设立协议因履行终止;而公司章程的效力则及于公司成立后及其存续期间,直至公司完全终止。
第四篇: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区别是什么
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区别有哪些?
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 王会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办公司已成为人们十分常见的一种投资方式了。通过这种方式,投资人将闲置资金作为资本创建公司,从而成为公司的股东。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已投资和希望投资办公司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已投资和希望投资办公司的人,却不知道公司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他们有哪些区别?
公司设立协议,是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由发起人订立的关于公司设立事项的协议,性质上属于合伙协议,主要是规制发起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公司章程是指公司的投资者制定的,对公司、股东、公司的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公司章程具有自治性,是公司的必备文件,并常常被认为是公司的根本法或“公司宪法”,相关人员违反公司章程要承担相关责任。
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具有一致性和许多相同之处。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构成、出资形式和数额等事项是公司章程和设立协议必须注明的事项。公司章程一般以设立协议为基础,吸收设立协议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份转让、增资、减资、合并分立、公司终止的情形等。虽然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法律性质和功能上,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1、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效力期限不同。公司设立协议主要是在公司设立期间发生法律效力,所调整的是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行为。设立协议产生在公司成立前,公司的设立阶段,经发起人达成一致签字盖章即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一般认为公司设立协议的效力期间是从设立行为开始到公司成立为止。而公司章程是以公司成立为前提的,在公司成立后才能生效,公司章程效力则自公司设立开始直至公司成立后的整个存续过程,直至公司解散并清算终止时为止。
2、公司章程是公司必备文件,而公司设立协议则是任意性文件。公司章程是我同公司法强制要求的公司必备文件。没有公司章程,公司就不能成立。而除了外商投资企业要求有合同以及股份有限公司要求有发起人协议外,我国《公司
法》并没有要求公司必须具有设立协议。所以,对中小企业最常见的形态即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可而言,公司设立协议是任意性文件,可有可无。但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之间往往会先就成立公司事项签订一份公司设立协议。这是由于公司设立过程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这种现实状况的存在,导致了投资者往往将公司设立协议视为成立公司最重要的事项,认为签好设立协议就万事大吉,剩下的只是手续问题了,即认为公司章程只是公司设立的程序性文件,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足够认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3、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约束的对象不同。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公司章程的作用范围包括股东、公司以及公司内部组织机构与人员。既包括对原始发起人股东有约束力,也对按照公司章程和公司法规定后加入公司的股东具有约束力。而公司设立协议仅仅是股东或发起人之间的任意性合同,须遵守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其作用范围仅限于签约的主体之间,对不是签约主体的第三人没有任何约束力。
公司章程是法律规定的必备的法律文件,产生在设立协议之后。因此在公司成立后,应当以公司章程作为准则。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发生矛盾时以公司章程规定为准,发起协议只对原始的发起人具有约束力。因此,投资办公司的人都应当对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引起足够的认识,让其发挥充分的法律作用,不要让其成了“摆设”。
第五篇: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之处
1.1 法律性质不同
反垄断法具有经济法性格,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多被视为民法中的特别侵权法。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信赖市场机能,但当市场经济的运作出现危机,国家必须进行干预,包括以强制和引导的方式,来改变市场上的行为,乃至产业结构时,就需要另一套法规,学者有时统称为经济法。故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往往被视为是对民法的批判。反垄断法专门设置行政机关,负责对限制竞争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因此普遍将反垄断法归入公法范畴。公法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故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利,而不得滥用之。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属于特别侵权法,普遍将该法归属于私法范畴,从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源于侵权行为,而其救济手段多为违法人民事责任的承担便可得以验证。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故市场上的竞争者只要法律未规定不得为,即获行为之自由。
1.2 伦理性与政策性之差别
二法之差别颇多。从二法之产生历史考察,可以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根本性的了解。二法皆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产物,惟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早于反垄断法而产生。自大规模自由市场经济出现后,旧经济秩序的伦理控制力量(如同业工会)的削弱而逐渐不能维系,对法律的需要与日俱增,英美和欧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大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英美反不正当竞争法(unfair competition)是从商标法逐渐脱胎演变而来。欧陆国家是在营业自由政策确定以后,才渐感需要,第一部单行法出现在德国(1896年)。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自其产生时起,便具有极强的伦理性,作为特别私法在白热化的营业竞争中维护社区伦理。英美法国家将“不劳而获”,“不授种而收获”作为其认定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基石,大陆法系一般将诚实信用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帝王条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亦将公平、诚实信用和遵守商业道德规定为基本原则。其维护商业道德、确定竞争伦理规则之精神不言而喻。与之不同,反垄断法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反垄断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产生的标志为《谢尔曼法》(Sherman Act)的颁布。美国建国后,其自由竞争发挥作用,产生令世人瞩目经济效益之同时,也产生了阻碍、窒息竞争之托拉斯组织和垄断行为。这些托拉斯有效地垄断和控制了市场,维持和操纵价格,其形成及力量的加强,遭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对。美国反特权,反独占之传统根深蒂固,正如美国反托拉斯法的首创者约翰.谢尔曼所言:“我们受不了专制政治的国王,也不允许控制生产、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国王。”加之,二战德、日两国纳粹组织皆实行强制经济垄断以维持战争,所以战后各国对垄断的管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纷纷颁布反垄断法。可见反垄断具备阻止社会霸权形成的社会政策以及保护市场竞争制度,以促进生产和分配的合理的经济政策两种功能,从产生时起即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1.3 价值取向之差别
在价值取向方面,反垄断法强调效益,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注重公平。台湾刘绍樑博士认为台湾“公平交易法”前半部分(反垄断法部分)主要是在追求经济的效益,而非分配之公平。因此,垄断法部分的目的是在籍由对经济效益的执著,促进法律人所谓的“动的安全”,亦即“交易之安全”,所谓“经济宪法”意义应是如此;后半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部分)则是在维护财产权,亦即“静的安全”。两者在概念上既有相当大的相异,在适用上即应有所间隔。详言之,法律人通常在讨论的安全之时认为要保障善意第三人,如此交易才会灵活;其实这即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厂商如果违反“公平交易法”第20条的规定,利用他人营业标章(不论是否该等标章是否已依公司法、商标法、商业登记法予以登记)从事鱼目混珠蒙骗消费者的行为,或是违反本法第19条第5款禁止侵害业务机密的规定,而从事窃取业务机密的行为则与侵害物权或准物权利益之行为无异。从维护公平的角度,应予以规制。
1.4 程序上之差异
由于反垄断法之公法属性,在程序设计上一般均由行政机关负责其实施。如德国的卡特尔局,台湾地区的公平交易委员会,美国的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等等。这些行政机关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有些还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在企业结合之审查,卡特尔协议之制裁及处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这些行政机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之同时,司法审查为反垄断法实施之补充。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特别侵权法,即应属于私法范畴。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主要靠当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实施。由法官在断案时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把握。司法途径为不正当竞争案件的主要处理程序。
1.5 立法目的之差别
二法的立法目的,承担的立法责任也互异。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为消除限制竞争现象,无论是经营者实施之限制竞争行为或是使竞争无法展开之市场结构,以此促进竞争。一言以蔽之,反垄断法的精神是维护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解决的是竞争行为是否合乎商业伦理问题,竞争者之行为有无道德上的可非难性,是否侵害了其他竞争者权利。换言之,反垄断法保护竞争的程度或强度,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竞争的质量。反垄断法重在保障市场竞争之自由,防止独占事业滥用其经济优势、联合行为阻碍竞争充分、结合行为妨害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重在维护市场竞争之正当,防止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不公平,有违商业伦理、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因为此种差别的存在,在台湾最早有廖义男教授所研拟之采合并立法模式的“公平交易法”草案第1条原规定,明确指定其立法目的为维护有效之营业竞争秩序,确保营业竞争行为之自由及正当,促进经济之繁荣与安定等。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同之处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虽有较多差别,却也有颇多相近之处。二法一并构成广义的竞争法,皆因二者之间具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无怪乎,有学者将二者喻为维护竞争秩序的左右翼。首先,无论反垄断法或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均以市场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和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竞争机制正常发挥其作用。如此方能实现竞争之功效,最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竞争之反垄断法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概言之,一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只有具备了自由竞争的条件,拥有了竞争的自由空间,法律才可能去保护竞争的正当性,如果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客观上无法展开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便也缺少了该法规制的对象,即其法律客体,当然也就无存在之必要性。以经济管制时期的俄罗斯和我国为例。完全由国家对整个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进行计划,实行国家垄断,经济毫无自由可言,于是也就不存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当两国进行经济改制,大力鼓励竞争时,两国纷纷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即为明证。就此而言,反垄断法居第一位,反不正当竞争法居第二位。然另一方面,若听任竞争之自由,不规制其正当性,势必形成市场之独占、寡占据面,滥用其经济优势,使得市场之竞争空间日益缩减,最终导致竞争自由的消灭。因此,就竞争而言,“竞争播下了毁灭其自身的种子”,在鼓励竞争的情况下,成功的厂商可能达到一种能够防止其他人竞争并因而损害整个市场机制的地位。例如,在某个市场上因竞争而只有一厂商得以立足,除非采取措施对该厂商的行为加以正当性管制,否则其行为就会对经济造成损害。此即为市场势力。经济学家已经指出,市场势力,即市场力量是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故谁人滥用自由,则谁人皆无自由。反垄断法保护的竞争自由,必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易言之,只有在经营者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件下,其竞争自由才受到反垄断法的保护。一旦经营者从事了不正当竞争,那么其也就丧失了自由竞争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德国学者Fikentscher提出公式“只有正当的竞争才得自由”。基于伦理判断限制的自由相当于反垄断法的理性原则(rule of reason),是禁止限制竞争的例外。从该公式中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最后,某些行为同时具备了二法所规范行为的性质,既可以是一种限制竞争行为,亦可以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此时发生二法的竞合(后详)。如低价倾销、联合抵制(boycott)、差别待遇等即是。这也说明二法之间在许多方面并不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之间存在着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矛盾,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二法之共性大于个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而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两项要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第12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些行为既可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可被视为限制竞争的行为或者垄断行为。因为它们不仅具有不合理性,即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来说显得不公平;而一方面,这些行为如果真正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行为人一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就成为了垄断行为。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一起构成竞争法这个统一的整体秩序,共同承担着维护自由竞争和正当竞争正常运作的任务。结语
综上,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前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自由;而后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公平。二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应需而生,立法目的、背负立法责任互异。与之相应的,二法之法律性质,价值取向、特点等各不相同。但由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是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进行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正常运转,二法功能互补,且在某些行为上发生竞合,故又有其相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徐火明.公平交易法论——不正竞争防止法[M].三民书局,1997.[3]廖义男,刘华美,吴秀明,等.主编.公平交易法施行九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元照出版社,2001.[4]赖源河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财经法专论[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5]曾陈明汝.专利商标法选论[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6]黄茂荣.公平交易法理论与实务[M].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94.[7]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M].三民书局,1977.[8]赖源河审编.公平交易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9]周作姗.公平交易法对差别待遇行为之规范[M].行政学院管理委员会,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