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抚州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

时间:2019-05-14 13:3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抚州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抚州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

第一篇:2018抚州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

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

一、概述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有关,所以称为“胎黄”或“胎疸”。胎黄相当于西医学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形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致病因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瘀。其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原则。

分型论治: 1.常证

(1)湿热熏蒸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小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代表方:茵陈理中汤。(3)气滞血瘀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代表方:血府逐瘀汤。2.变证

(1)胎黄动风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治法:平肝息风,利湿退黄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2)胎黄虚脱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

最后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

【例题】患儿,出生28天,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治疗首选方:

A.羚角钩藤汤 B.参附汤 C.血府逐瘀汤 D.茵陈理中汤 E.茵陈蒿汤

【答案】D。解析: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为胎黄寒湿阻滞证的证候,治法为温中化湿退黄,代表方选用茵陈理中汤。

第二篇:108例心悸患者中医辩证施治体会

108例心悸患者中医辩证施治体会

【摘要】目的:研究规范化的中医辩证治疗方式治疗心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8例心悸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实验组进行规范化的中医辩证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7%、88.89%,p值小于0.05,而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改善情况中,两组患者总的有效率均为79.63%、81.4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值大于0.05。结论:规范化的中医辩证治疗方式,对于心悸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要明显好于常规的西药治疗,而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改善,两组的治疗效果相同,说明中医辩证治疗心悸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心悸中医辩证施治室性早搏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62-01

心悸在临床上属于室性早搏的病症,能够引发心悸的因素有很多,中医对于心悸的研究有很多,认为心悸通常是由于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等,导致的心神不宁等,使得心中急剧跳动,患者无法自主控制的一种症状。心悸在发作时,常常会伴有胸闷等,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眩晕、晕厥,本文主要研究心悸的中医辩证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4月份到2014年5月份的心悸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已经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其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46例,年龄在24岁到78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53岁,病程时间在1个月到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8年。在实际选取的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没有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功能不全、妊娠期的妇女,或者接受过其他未知疗效治疗的患者。患者的原发病情况为:42例冠心病、19例心脏病、13例风心病、24例心肌炎、10例为特发性室性早搏,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选择可达龙、倍他乐克、心率平等药物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使用其中一种药物即可,4个星期为一个疗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施治,治疗时间也为4个星期,对于16例心虚胆怯证的患者,容易受到恐吓,常常会坐立不安、失眠多梦等,甚至经常被恶梦惊醒,因此用药应该以养心安神为主,治疗药物可以选择安神定志丸,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适当的调整配方,如患者的心气较弱,添加10克人参。中成药可以选择黄芪注射液40毫升加入250毫升葡萄糖溶液,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每天注射两次。19例气阴两虚证的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自汗盗汗、胸闷等,用药应该以益气养阴为主,方药可以选择炙甘草汤,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症状不同,适当的调整每种药物的剂量,如患者的气虚情况比较严重,可以添加30克黄芪,中成药可以选用参麦注射液40毫升加入250毫升葡萄糖溶液,每天静脉注射一次。10例痰火扰心证的患者,每当心悸发作时,会感觉到口中苦涩、便秘、小便短赤等,用药应以清热化痰为主,方药可以选用黄连温胆汤,如患者的心悸情况较重,适当的增加生龙骨和生牡蛎各30克,中成药可选用葛根素注射液800毫克加入250毫升葡糖糖溶液,每天静脉注射一次。6例心血瘀阻证患者,心悸发作时面部和唇部会呈暗紫色,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方药选用桃仁红花煎,如患者血虚,适当增加24克熟地、20克首乌、15克枸杞,中成药可选用灯盏细辛注射液30毫升加入250毫升葡萄糖溶液,每天静脉注射一次。3例心阳不振的患者,心悸发作时,会感觉到四肢寒冷、脸色发白,方药可以选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如果患者的并且其较重,四肢出汗严重,适当的加服四逆汤,中成药可用参附注射液30毫升左右加250毫升葡萄糖溶液,每天注射一次即可。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一个星期,进行一次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临床上进行常规的血、尿检查等,详细记录每个患者的心悸和胸闷的症状和不良反应等。对于治疗效果的判定,按照我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心悸治疗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疗效果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数据采用卡方值检验,其中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4个星期的治疗后,实验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好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值小于0.05,详细的数据如表1所示,而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改善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差异,即p值大于0.05,详细数据如表

2、表3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普通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讨论

西药用于治疗室性早搏的药物有很多,虽然在临床上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大多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停止用药后复发的几率很高,如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西药很难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室性早搏就是中医中的心悸,患者一旦患有冠心病,心悸的几率很高,中医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脏腑亏虚、气血失调、气阴两虚等,多数患者的本虚标实,在临床的治疗中,应该标本同治。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在临床上心悸的中医分型,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所用的五种分型,很多分型中都存在,虽然分型上有差异,治疗的方法都是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主。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施治,而脏腑是中医辩证的核心,目前中医辩证施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个人感受,特异性较差,很难形成统一化的标准,导致不同的医生和患者,辩证的结论无法统一。正是这样的辩证的方式,使得中医对经验的依赖性较强,无法摆脱经验医学的束缚,限制了现代中医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中医的诊断思维,推进治疗方法的现代化,建立中医辩证治疗的标准,使得中医疗效可以重复化。

本文通过选取108例室性早搏的患者,选择常见的心悸中医辩证施治分型,治疗方法中有方药和中成药两种,在发挥出中医治疗优势的同时,避免了临床上用药混乱的现象,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即p值大于0.05,而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上,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8.89%,高出对照组74.07%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参考文献

[1] 姜瑞雪,朱文锋,马作峰.心悸的中医病因病机源流探析[J].光明中医.2007(09):15-18

[2] 王闻娜,丁碧云.中医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09):159-160

[3] 吕志军.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08):1411

[4] 宋云飞,陈伊,黄昕.频发室性早搏QRS间期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7(05):22-24

[5] 李雅琴.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心悸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02):125

作者简介:崔金峰男 1977.5 汉族山东省莱州市中医临床本科专业中医内科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工作单位莱州市平里店镇中心卫生院内科一级甲等

第三篇:生活中的中医知识范文

2013级中七五班牟爱敏

生活中的中医

读《医说》有感

说来愧疚,作为一名中医学习者,一直以来对于中医知识,都知之甚少。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医经典著作《医说》。其中有,从古至今的名医记录,各种医案记载,有的甚至会涉及到鬼神。很不可思议吧?从头至尾,是怀着强烈好奇心与浓烈兴趣读完的。因而便对中医知识有了些了解,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之前总是看到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之类的评论,看完此书,更加肯定了这一点。中医的神奇之处无处不在。书中提到辨证论治“圣散子之功” 圣散子主疾,功效非一,所谓的一药多效便是如此吧。中医的诊治方法更是神奇,尤其注重辨证论治,而形成症候的内在基础是体质。个人体质的不同,决定了症候的不同,因而治法和方药就不同。例如书中所提到的:“诊脉治病必先度人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

但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一些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其中之一就是书中提到的养生。对中医了解的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就提高了。养生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不同,养生的方法自然就不同了。

譬如,女性养生,合理安排三餐,利于防止脂肪的过度摄入;饭后站立半个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不要急于起床,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男性养生,情动则肾动,肾动则精动。所以寡欲是男人养肾的第一条大法;不可过度劳累 ;精成于血,精是血的变现;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制怒,怒则伤肝,肝主藏血,人老生气的话就会伤肝血,耗精。多效

另一方面,就是生活中的饮食。对于我们来说,饮食是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但饮食一定要有所节制,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解决均衡,定时定量,安全卫生,则“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留滞为患。”饮食不节、不洁、偏嗜,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当今,几乎每个人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为了工作,草率地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殊不知这就为外邪的侵入与内邪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另外,《医说》中向我们渗透出这样的观点:劳逸结合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工作拼命,不分昼夜,疲于奔命。在他们收获所谓的“财富”的同时,他们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财富。如果劳逸失度,或长时间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都不利于健康,可导致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精液神的失常而引起疾病发生。看完此书后,至少自己以后会有条不紊地过好每一天。不会毫无节制地通宵,没有休止地躺在床上睡懒觉,更不会禁不住诱惑,暴饮暴食。

我想要准确的拿捏这本书,还是需要一定的中医功底的。对于我这样的中医初学者,只能有这样连浅薄都算不上的体会了。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个星期的中医学习之路,虽然有些字都不认识,对于一连串的中药名称我甚至都不能理清,但还是体会到了之上的内容。最主要的是有了学习中医的兴趣与坚持在这条中医学习路走下去的意念,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定会有更大收获!

第四篇:2014年新大纲中执中医儿科学复习总结

2014年新大纲中执中医儿科学复习总结

胎怯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加减 脾肾两虚__保元汤加减硬肿

阳气虚衰__参附汤加味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汤胎黄

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气滞血瘀: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感冒 主证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清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保和丸

挟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镇惊丸,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咳嗽 外感

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痰湿咳嗽: 三拗合二陈汤 气虚咳嗽: 六君子汤 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肺炎喘嗽 风寒闭肺: 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毒热闭肺: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哮喘

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 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 上盛_苏子降气汤,下虚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肺脾气虚: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 麦味地黄丸鹅口疮

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口疮

风热乘脾: 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 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汤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汤加肉桂泄泻

湿热泻: 葛根芩连汤 风寒泻: 霍香正气散 伤食泻: 保和丸 脾虚泻: 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气阴两伤: 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厌食

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 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积滞

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

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疳证

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疳积证: 肥儿丸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 眼疳: 石斛夜光丸 口疳: 泻心导赤散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脾胃虚弱: 六君子汤 心脾两虚: 归脾汤 肝肾阴虚: 左归丸 脾肾阳虚: 右归丸汗证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

多发性抽搐症 气郁化火: 清肝达郁汤 脾虚痰滞: 十味温胆汤 阴虚风动: 大定风珠惊风 急惊风

风热动风: 银翘散 气营两燔: 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 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 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 琥珀抱龙丸 慢惊风

脾虚肝亢: 缓肝理脾汤 脾肾阳衰: 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 阴虚风动: 大定风珠癫痫 惊痫: 镇惊丸 痰痫: 涤痰汤 风痫: 定痫丸 瘀血痫: 通窍活血汤

急性肾小球肾炎

风水相搏: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

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

阴虚邪恋: 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肾病综合症

肺脾气虚: 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

脾肾阳虚: 肾阳虚_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_实脾饮 肝肾阴虚: 知柏地黄丸 气阴两虚: 六味地黄丸加黄芪尿频

脾肾气虚: 缩泉丸 湿热下注: 八正散遗尿

肾气不足: 菟丝子散

肺脾气虚: 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心肾失交: 导赤散合交泰丸五迟五软

肝肾亏损: 加味六味地黄丸 心脾两虚: 调元散

痰瘀阻滞: 通窍活血合二陈汤麻疹

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邪入肺胃(出疹期):清热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 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邪毒闭肺: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 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风痧

1)邪犯肺卫:疏风解表清热-银翘散 2)邪入气营:清气凉营解毒-透疹凉解汤

丹痧(猩红热)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2)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水痘

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 2)邪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手足口病

邪犯肺脾: 甘露消毒丹 湿热壅盛: 清瘟败毒饮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件散结-普济消毒饮 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邪毒引睾窜腹:清泻肝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乙脑

邪犯卫气: 卫分_新加香薷饮,气分_白虎汤 邪炽气营: 清瘟败毒饮 邪入营血: 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百日咳(顿咳)

邪犯肺卫(初咳期): 三拗汤

痰火阻肺(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气阴耗伤(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肺阴亏虚用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蛔虫病

肠虫证:使君子散 蛔厥: 乌梅丸夏季热

暑伤肺胃: 王氏清暑益气汤 上盛下虚: 温下清上汤紫癜

风热伤络: 疏风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

第五篇:中医从风湿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中医 风湿论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 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具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临床经过和预后不尽相同的一组疾病,占泌尿系统疾患的21.63%。本病病情逐渐 发展,大部分患者最终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是引起终末期慢性肾衰的首位病因(达64.1%)。因发病率高、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慢性肾小球肾炎已对患者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疾病。中医药 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优势[1]。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肾虚”、“血瘀”、“湿热”、“风湿”关系密切,尤其对于其风湿症候的研究已渐成为热点。现将近几年慢性肾小球肾炎从风、湿、风湿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中医 风湿论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 研究进展

从风论治

《素问·风论》谓“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风之出入隐现,浮幻无常,其致病症状错综复杂,故以风冠“六淫”之首,视为百病之长。一方面因其开泄作用损伤肌表,为其他病邪侵入打开大门,引起风寒、风热、风湿等病;另一方面由于其善行数变可导致许多疾病且见证多端。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因风邪导致肾病的论述:(1)风水病—《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腑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2)肾风病—《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2];《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3]。现代 不少医家也试从风论治角度试图阐述肾病的病因病机,如叶传蕙[4]认为肾风的发病尤以内外合风、邪风鼓荡、风邪入络以及肝风内动为病机核心;王暴魁[5]认为风邪贯穿及慢性肾病的始末;王昕[6]认为风邪不仅是慢性肾炎起病的一个重要的诱因,而且是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慢性肾炎复发加重的主要因素;李靖[7]则认为肾病的病因是由于肾元亏虚,又有风邪携带他邪侵袭,常表现为风寒挟湿或风热挟湿的特点。

慢性肾炎中风邪的辩证可观察到以下特征:(1)面肿即风:“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感风邪引发水肿时总是面部浮肿在先,即使外感症状不明显,若有面肿,即应在治疗时不忘祛风,可以提高疗效;(2)外感肺经症状:肺主皮毛,风性开泄,卫表不固,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肃,即显鼻塞、咽痛、咳嗽、流涕等肺经症状;(3)尿泡沫多:肾炎蛋白尿的病人常见到泡沫尿,一部分病人的病情随蛋白尿轻重而变化,因为风性开泄,精微外泄时兼风邪为患者,尿中泡沫就多,故泡沫尿应视为有风邪开泄鼓动尿液的一个指征;(4)伴风湿症状:慢性肾炎患者伴有腰膝酸痛等症状时,中医辨证常结合痹证认识,其病机由“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所以治疗时祛风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原则;(5)肝风之状:慢性肾炎若发生高血压时,症状可见眩晕、目赤、头痛等,中医认为系肝风所致,但不应忽视内风扰肾;(6)发于冬春:《素问·金匮真言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虽然冬春之说有些绝对,但事实上往往冬春之际肾炎发病率高,症状加重多,冬季寒风凛冽,肾阳被遏,春季肝木偏旺,风邪易袭,故病发于冬春是受风感病的一个特征[8]。

从湿论治

肾为水脏,主五液。肾水自身有调治功能,即《素问·逆调论篇》“肾者水脏,主津液”;《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证治准绳》“诸水溢之病,未有不因肾虚得之”。以上论述,形象地描述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及肾失制水而导致的体内水邪潴留为患的病机特点。慢性肾病表现为水肿、疲乏、腹胀、便溏,病情时轻时重,缠绵反复,仔细分析其发病发展的各个环节,湿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肾为阴中之少阴,位居下焦,亦是湿邪易犯之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说明湿邪也是肾病的重要病因。湿邪为患,脏腑机能失调,肺脾肾三脏为之所困,湿浊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杜雨茂认为慢性肾病其本为肾虚,其标为水湿、湿热、热毒、瘀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9]。郭耳耳耳涛[10]认为从慢性肾炎病机的角度看,水湿作为外感邪气时只是一种诱发因素或加重病情的因素,而水湿作为病理产物,则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所致,是慢性肾炎的根本原因,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三脏为主。黄文政[11]也提出湿自始至终贯穿于慢性肾炎发展过程中,是慢性肾炎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

湿邪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其辨治 自然 离不开湿。一是湿从三焦论治。湿在上焦者,常为初感湿邪,蕴于肌肤,阻遏卫表,肺失宣肃,治疗多选用越婢加术汤、三仁汤等,邪在上,主要选用清轻宣散之剂,从上而解,则疗效较速,但在慢性肾病的进展过程中有时因复感外邪,也表现为湿郁上焦的征象,也应从此法而治;湿阻中焦,脾胃为之所困,枢机不利,升降失和,当健运脾气,疏利气机,助湿而化,或者用辛开苦降,醒脾燥湿之法,方选参苓白术散、黄连温胆汤等加减;湿邪阻于下焦,或由于肾阳衰惫,或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肾阳衰微者当振奋真阳,祛除阴寒湿邪凝滞,振奋真阳则用真武汤等;湿热下注者当清热利湿,淡渗利湿,分清泌浊,清利湿热则多用八正散、萆薢分清饮等。二是湿从脏腑论治。体内水湿之邪的产生,总归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从脏腑论治湿邪,主要从肺脾肾着手,肺为水之上源,《素问》早指出:“开鬼门,洁净府”宣肺而利湿,水邪从上而解,是所谓的“提壶揭盖”法。《素问》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湿困,失其健运,而成水肿,历代医家治湿从脾论者最多,也可健脾与燥湿同治,方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五皮饮或实脾饮等。然而肾对水液代谢有主宰和调节作用,水肿之发病,“其本在肾”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治当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治疗[12]。章念伟提出了治湿三法[13]:一是疏利三焦湿之为病,弥漫三焦为多,祛湿之法必先调畅气机,疏利三焦使各自的功能得以发挥,疏利三焦,常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二是苦温燥湿水湿运行不畅,湿郁则热生,湿热裹结,缠绵难愈,治疗当先化其湿,湿郁开则热易外透;三是健脾祛风胜湿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停滞而为湿,在健脾基础上祛风,健脾可取其胜湿升清阳之功,以利脾之运化,脾运健则湿邪除而精微固[14]。

下载2018抚州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抚州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王晓宏 安徽中医学院社科部 摘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医学院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模式变革和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县中医院“治未病”是中医养生与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而渐渐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医学系统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