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19-05-15 03:3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一篇: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王晓宏 安徽中医学院社科部

摘要: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医学院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模式变革和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然性、内容及专业课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旨在促进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和高素质中医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医院校 专业课教学 德育渗透

The moral penetra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in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with moral penetration is an important lesson that colleges of medical science face to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est for the reform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This text inquiries into the inevitability、Contents of moral penetration and teachers’ function in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ed pers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moral penetration 所谓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医学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医学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通过教与学的交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过程,使专业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成为他们全面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将从“传统的一个医生看一个病人,开一个处方,做一个手术的纯治疗模型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的模式。” 转变

[1],然而这远非医学教育本身所能胜任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践看,仅仅依靠“两课”这种专门的德育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因此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学的“载道和渗透作用”成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医学专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大量德育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专业课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时间的充裕等则为这种渗透更好地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纵观我们中医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无论是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上,还是从课程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上, 都明显表现出“学校的智力训练与道德训练之间的可悲分割,在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因此,加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德育渗透的思考与研究成为时代发 [2]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医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1、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渗透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社会性和服务性,要使受教育者明确,无论什么工作,在作为一种职业力量起作用时,必须坚持个人行为能反映职业荣誉的标准,教育学生在职业上精益求精,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学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以人为研究对象,所以,无论是医学研究实验或临床医疗方案的决定,均来不得半点马虎或草率,否则,会延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作为医学人才,必须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格进尽职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从事医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可利用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医学家的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来感化学生,使他们意识到,要当一个好大夫必须要有高尚的人品及精湛的医术。

2、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渗透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本身与自然科学是相通的,它来源于各门具体科学,又反过来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的整体观念,物质的运动形式和对立统一规律等等无不体现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又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如阴阳学说的阴阳两方面的对立与互根,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正邪两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最为典型的实例等等。通过这样的渗透,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大有益处的。

3、创新意识的渗透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医学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21世纪医学的发展将涉及越来越多的学科,涉及许多新的领域,面临许多新的难题。要想攻克医学上的难关,解决医学上的难题,取得医学上的重大突破,推动医学的发展,没有医学创新人才是行不通的。可以说医学发展趋势就是医学创新趋势。医学生作为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医学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医学的发展,把握医学事业的未来。因此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医学重大发现的背景、经过及科学家当时的思维推理过程等等,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爱国主义的渗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民族之一,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 部分。《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也是世界药物学史上药物治病的最早记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从事药学研究,写成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文献。天花的预防接种,是我国最先发明。中国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等等。这些素材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也使他们增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三、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

1、培养专业课教师自觉的渗透意识

专业课中渗透德育能否搞好的主要因素在专业课教师。但从目前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看,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本身包含了德育的因素,我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了德育,就能收到成效;二是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认为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德育是牵强附会、形式主义,不愿在这方面下功夫,有的专业课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德育应是政治教师、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书在教学领域里的深化和具体体现,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因此,一个专业课教师有无自觉的渗透意识,对渗透德育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形力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有人认为教师的表率作用与德育渗透无关,不属于德育渗透的范围。其实不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德育渗透的效果。从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质看,专业课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渗透的成效,理论素质高的教师能在大纲和教材中很好地发掘出德育因素,掌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能够恰到好处地选择教育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理论素质差的教师则很难做到这些。医学院校的许多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附属医院的医生,其的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德行本身就是德育的活教材,如果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有说服力。

3、要真正在“渗透”上下功夫。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把专业课上成德育课,任何游离教材的简单说教和贴标签式的对号入座,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德育的诱导功能,相反会人为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同时,也势必会削弱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最终造成整个教学工作的贻误和失败。要让专业课的知识教育同其中孕育着的思想内涵合二为一,同步进行,使德育意向伴随着对教材的精心讲解和知识内容的科学阐发悄然流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不断地沉淀、领悟、启迪、升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传授。参考文献:

[1]龚政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思想 《医学教育》1998年第6期(总第168期)

[2] 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第二篇:论l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黄山三中

焦玉芬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可概述亚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别的科学家,再到牛顿,才使人们对运动的这一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并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在讲授运动的概念时,在强调了“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同时,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再通过一系列知识点的传授,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到微观分子的热运动,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和磁的运动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从摩擦起电到热机工作,从电动机转动到白炽灯发光,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实质上就是物质的运动,其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运动过程又是十分复杂的,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又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讲授质量的概念时,在强调了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就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一系列知识点的传授,从大到宇宙天体(如太阳、星星、月亮),小到基本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从有形的实体(如树木、房屋流水、)到无形的场(如磁场、重力场、电场),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多种多样的物质才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又统一于物质。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古代著作《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胜枚举,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机械和其它技术达26项之多。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第三篇: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专题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申易能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首次组织了分析“课程设计”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于1989年召开了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伦理、价值、道德教育研讨会。这些活动说明了在科学技术教育中进行德育,已成为世纪之交国际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地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他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也不承认没有教学的教育。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尽管赫尔巴特以教学代替复杂的教育过程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爱因斯坦的论点则更清楚,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杜威致力于改变粗暴直接的德育方法,而代之以那种渗透到各学科和整个学校生活中的间接德育法。

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1]。区别在于是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还是用消极颓废、情趣低级的不正确思想、内容、态度和情感影响学生。我们平常所说的教书不育人实质上是指后者。

二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2]。”显然,教学分工是为了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份内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师所说的:“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三是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宋代司马光深刻地阐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人的“灵魂”,是人行为的“导向机构”和“动力系统”。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当前因思想认识引发的教育问题,已远远超过因教育技术引发的教育问题。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并非智力因素。企图通过传授各种学习生成技术以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难以成功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所能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德育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文科教学应遵循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尤其是当代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劳动等。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情操地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事方面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人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发学生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可以实现多重教育任务。第二课堂以其特有的形式,把德育内容和要求隐含在自己的活动中,容易跨越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的教育效果。尽管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大家公认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只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得到了认真落实。然而,第二课堂则很随意,可以被占用,也可以被取消;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也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调节方式,很少下功夫挖掘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潜能,从而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第二课堂,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教育实施计划,努力提高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下面列举一般学科普遍采用的德育方法供参考。

(一)以史明理

陶冶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要不要结合学科发展史料的问题,国内外有着长期的争论[3],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讲清概念、定律、理论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心思研究学科发展史料中的德育因素和渗透方法,在教学中讲一点学科发展史,只不过是在学生听课觉得枯燥时增加些兴趣罢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发展史料应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主张教师要做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的有心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笔者赞同支持后一种观点。

学科发展史料真实地记载了学科发展进步的历史背景、杰出人物和辉煌成就,自然的把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家的人格特质包含在学科发展的具体内容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价值取向、认识态度和思维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将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教学应充分加以利用。

(二)寓德于知

提高认识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使知识更好地在社会文明中发挥作用。前面已经阐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知识。

(三)培养能力

塑造人格

能力是指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品德能力。品德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广泛的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力结构。

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化推崇以能力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促成了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地转化,这种转化的正确性一面应该是肯定的。但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地培养,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纵欲无度、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民族矛盾、精神空虚、世风日下等严重问题地发生,“最终将危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4]。面向21世纪,任何教育将毫无疑问地从能力本位论转向人格本位论,以解决单纯强调能力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格本位教育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激发思考力,并上升为智慧,然后“化智慧为德性”,形成个体稳定化的人格特质。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和德性相统一时,其创造力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学校教育既要适应个体生活、就业和发展对能力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进步、持续发展、公民义务、职业道德对品德能力的需要,统筹兼顾,重视能力教育的理性成分,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贴近生活

满足需要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成分。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笔者曾对军队医学院校学员现实思想做了调查,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很多。有的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差,常常依赖于家庭;有的学生缺少正确的消费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单;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等等。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身体力行 示范感染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相反,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对自己要求不严,习惯于松松垮垮,经常用恶语伤害学生,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还有的教师参与赌博、炒股票、流露消极思想等。像张寿春先生那样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某些教师的负面影响都有可能伴随学生终生,并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六)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渗透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和教学方法一样,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在考察其方法时,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对其功能作整体的综合的研究,不在唯一种方法为最优而排斥另一种方法,而是主张兼收并蓄,肯定各种方法在特定条件或情境中的效用,以便通过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个别化。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方法要拓宽思路,据实创新,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客体,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客体必须是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的现实事物,而不是客观世界整体。显然,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现实思想和认知水平,努力寻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才能使方法可行,收效明显。杜内尔从“加1示范法”的著名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通过向被试示范高于他们思维水平一个阶段的方法能促进道德发展。”柯尔伯格据此断定,发展性德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学生只能同化在发展意义上适合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拒绝低于自己水平的道德说理,也无法理解高于一个阶段以上的道德说理[5]。这种结论对我们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 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动,并不是随意的或时有时无的。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掌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德育渗透,决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以此装潢门面,搞形式主义。优化德育设计要真正做到“四个融入”。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第四篇:论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8090论文网http://lwxiezuo.com

论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的德育教育以单一的灌输为主,效果差,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本文介绍了德育渗透教学的特点、实施途径,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探讨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渗透、教学、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高校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在实际德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把握大学生道德思想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作用,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渗透教学理论概述

1、德育渗透教学定义

德育渗透相关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N·V·奥渥勒在1970年提出“隐性德育”,90年代初传入我国,之后我国学者开始对渗透教育进行定义并进行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对德育渗透教学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如余潮青、孙伟等从德育渗透载体角度进行定义;张云贵等从教育方法上进行界定;张国平、夏志斌等从德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定义【1】,在众多的定义中,都强调教育者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德育渗透教育又称为隐性教育、暗示性教育,强调的是在德育教育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也就说德育教育要把德育与学校实际生活的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2、德育渗透思想的发展过程

西方德育教育中很早就应用德育的渗透作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 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探讨方法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来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的众多德育理论中都体现了德育渗透教学,比较有影响的有20世纪美国教育家

8090论文网http://lwxiezuo.com

杜威提出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在他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和《学校与社会》著作中阐述“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观点,反对德育教育中的单纯的灌输,以“社会生活为主”界定了德育内容,通过学校生活及各门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间接的道德教育”;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认知发展德育理论,认为道德认知也遵循循序发展的过程,提出有效的学校德育教学方法,促进了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变;杜拉和米切尔提出的社会学习德育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学习影响作用,提出了榜样的示范对学生品德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2】。这些研究结果在西方高等德育教育中广泛应用,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德育都以渗透教育方式为主,施行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的教育,通过校园生活中德育意识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讲座、实践活动和文体等活动,完成德育知识的获取,使渗透德育的作用最大化。

我国对德育的渗透思想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寓德育于传授文化知识之中;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将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授学生知识,又教他们的行为规范。在中国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著作中无不体现德育的渗透思想,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灌输乐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孟母三迁”等等都是我国德育的渗透思想的经典名句。

3、德育渗透教学特点和实施途径

1.3.1德育渗透教学特点

德育渗透教学是一种相对于显性教育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在教育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的目的性

德育渗透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性。德育渗透教学不论采用什么途径,对教育者而言是一种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的德育行为,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教育。

2)教学的非强制性

德育渗透教学强调的是在教育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到达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的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预先设计的德育教育情景中,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强制性。

3)借助载体

德育渗透教学必须依托载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施,没有载体,渗透教育就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德育渗透教学不是简单的说教,是借助于载体将所要传授的德育内容与之融合,通过不同的途径潜移默化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

1.3.2德育渗透教学特点和实施途径

德育渗透教学实施途径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以通过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二是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学术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三是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影视作品欣赏等等途径进行德育渗透教学。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思想现状分析

我国现在当代的大学生是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90%都是独生子女,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从小接受中国转型期的各种思想影响,在家备受长辈的溺爱,使这些孩子异常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依赖心强,由于缺少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表现自私自利,对同学表现淡漠,彼此之间猜忌不信任等等,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迷茫

由于这些学生从小接受中国转型期的各种思想影响,他们关注的是社会现实问题,特别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的问题,如就业、福利、腐败、贫富差距等等。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空前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基础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难免要出错,加之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这些大学生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辩证的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盲目崇拜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福利主义”,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实行高福利、高消费、高工资的“三高“政策及完美

无瑕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忽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本质认识,动摇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了理想信念迷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基本内容认识不清,部分学生还存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逃课”、学习目的不明确、通宵上网、看电影、玩游戏等。

2、价值取向扭曲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从小养成的享受和攀比心理,他们价值取向发生扭曲,自我意识膨胀、功利主义显现,人格意识发生改变

【3】,西方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融入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复杂多变的价值观念,学生把追求“实惠”作为最终目的,为满足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只学习对毕业后找工作有利的课程,比如计算机、英语等,严重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责任感缺乏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关系到个人的理想信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部分大学生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4】, “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毕业后找一个舒适、称心的工作”;漠视他人利益,不关心他人,对集体意识淡漠,对学校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表现冷漠,缺乏对国家对民族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不让座,遇到抢劫偷盗行为视而不见等等屡见不鲜,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造成了学生诚信缺失,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归还等现象屡禁不绝。

三、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德育渗透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类,不同的实施途径其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在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相同,在对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也具不同的侧重点,下面分别讨论:

1、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重要性

这种德育渗透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教师通过不同学科如语文、历史、体育、英语、自然及专业课程等学科教学中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把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不同的学科,德育目标的实施不完全相同,如语文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的讲授,可以对学生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对其进行熏陶和熔炼,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历史课教学通过对世界及我国历史事件的讲述,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让他们充分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事实,通过对民族先贤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让学生作为中国公民感到骄傲和自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等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教育和美育教教;数学课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外来优秀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文明和国际范围的公德教育,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具有爱心、责任心的良好品德,同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抛弃糟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现代信息技术课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的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刺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志品格形成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将根据内容将一定的德育目标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德育的教育,充分发挥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性【5】。

2、课外活动德育渗透重要性

除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外可以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学术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烈士陵园、科学馆等对学生进行耳熏目染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科学发展、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参加到敬老院、爱心组织及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的良好品德,充分体会和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党团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了解党的发展和最近的国家的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马克思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通过开设性与两性关系教育、毒品与艾滋病教育,情感健

康教育等学术专题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总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加社会责任感,进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3、和谐的环境的德育渗透重要性

“和谐和发展”是当今的社会的主旋律,营造和谐的环境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影响学生的德育形成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是需要多方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大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大学文化,本着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培育大学精神,让学生置于这种文化氛围内,不知不觉的被“同化”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追求高雅文化,有利于良好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大学的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庆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树立今天我为在这个学校读书而骄傲,明天学校因我而自豪的热爱学校的精神,在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使学生寓教于乐,其德育的熏陶感染作用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除此以外,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影视作品欣赏等等途径进行德育渗透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些现代的传播媒介,发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道德风尚风尚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参考文献:

[1] 赵洪 关于德育渗透研究的概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1);56-60

[2]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 组编.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 周昌艳贵州高校大学生德育状况及分析[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2:72-73

[4] 邓文娟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及对策[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2010.4.78-79

[5]邓艳君论高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大学教育.2004.3:57-59

第五篇: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23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安定区东关小学 李常军

在我17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始终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这是最可取的方法。

二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三是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师认为,当前因思想认识引发的教育问题,已远远超过因教育技术引发的教育问题。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并非智力因素。企图通过传授各种学习生成技术以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难以成功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所能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德育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和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文科教学应遵循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尤其是当代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劳动等。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情操地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事方面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人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发学生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可以实现多重教育任务。第二课堂以其特有的形式,把德育内容和要求隐含在自己的活动中,容易跨越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的教育效果。尽管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大家公认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只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得到了认真落实。然而,第二课堂则很随意,可以被占用,也可以被取消;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也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调节方式,很少下功夫挖掘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潜能,从而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第二课堂,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教育实施计划,努力提高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下面列举一般学科普遍采用的德育方法供参考。

(一)以史明理

陶冶情感

在学科教学中,要不要结合学科发展史料的问题,国内外有着长期的争论[3],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讲清概念、定律、理论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心思研究学科发展史料中的德育因素和渗透方法,在教学中讲一点学科发展史,只不过是在学生听课觉得枯燥时增加些兴趣罢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发展史料应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主张教师要做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的有心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笔者赞同支持后一种观点。

学科发展史料真实地记载了学科发展进步的历史背景、杰出人物和辉煌成就,自然的把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家的人格特质包含在学科发展的具体内容中,实事求是地表述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价值取向、认识态度和思维方法,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将学科发展史料渗入学科教学,不仅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学道德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科教学应充分加以利用。

(二)寓德于知

提高认识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使知识更好地在社会文明中发挥作用。前面已经阐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知识。

(三)培养能力

塑造人格

能力是指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品德能力。品德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广泛的品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地能力结构。

20世纪是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现实主义主宰世界的时代。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化推崇以能力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促成了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地转化,这种转化的正确性一面应该是肯定的。但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地培养,导致了社会发展中的纵欲无度、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民族矛盾、精神空虚、世风日下等严重问题地发生,“最终将危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4]。面向21世纪,任何教育将毫无疑问地从能力本位论转向人格本位论,以解决单纯强调能力教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格本位教育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激发思考力,并上升为智慧,然后“化智慧为德性”,形成个体稳定化的人格特质。只有当人的创造力、智慧水平和德性相统一时,其创造力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学校教育既要适应个体生活、就业和发展对能力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进步、持续发展、公民义务、职业道德对品德能力的需要,统筹兼顾,重视能力教育的理性成分,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贴近生活

满足需要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成分。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非正常行为。笔者曾对军队医学院校学员现实思想做了调查,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很多。有的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差,常常依赖于家庭;有的学生缺少正确的消费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单;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等等。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身体力行 示范感染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相反,有些教师言行不一,对自己要求不严,习惯于松松垮垮,经常用恶语伤害学生,教学工作不负责任。还有的教师参与赌博、炒股票、流露消极思想等。像张寿春先生那样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某些教师的负面影响都有可能伴随学生终生,并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六)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渗透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和教学方法一样,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在考察其方法时,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对其功能作整体的综合的研究,不在唯一种方法为最优而排斥另一种方法,而是主张兼收并蓄,肯定各种方法在特定条件或情境中的效用,以便通过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个别化。学科教学选择德育方法要拓宽思路,据实创新,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把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据《学科的边缘》一书列出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名称多达4162门,而且新学科还在不断涌现。这么多的学科千姿百态,内容各异,各具特色,德育渗透要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出发,发挥学科优势,展示教学魅力,尽可能使渗透自然生动,流畅顺当,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否则,脱离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实际,牵强附会,生拉硬套,学生不但不接受,还会引起逆反心理。

二是要把握教学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客体,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客体必须是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的现实事物,而不是客观世界整体。显然,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现实思想和认知水平,努力寻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才能使方法可行,收效明显。杜内尔从“加1示范法”的著名实验中得到的结论是:“通过向被试示范高于他们思维水平一个阶段的方法能促进道德发展。”柯尔伯格据此断定,发展性德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学生只能同化在发展意义上适合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拒绝低于自己水平的道德说理,也无法理解高于一个阶段以上的道德说理[5]。这种结论对我们工作有指导意义。

三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动,并不是随意的或时有时无的。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掌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德育渗透,决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以此装潢门面,搞形式主义。优化德育设计要真正做到“四个融入”。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下载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性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

    浅析中职电工专业课德育渗透教学模式

    浅析中职电工专业课德育渗透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德育教育范畴的认识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德育教育就是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又有很......

    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及原则探索

    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及原则探索 王晓宏 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 魏 荣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摘要:医学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加强医学生德育教......

    论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融入德育教育 长寿区渡舟街道中心小学校: 殷嘉翼 电话:*** 学科:小学体育 摘 要: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德......

    寓德育于专业课的教学中

    寓德育于专业课的教学中 夏绍学 德育是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搞好,就应准确的理解把握德育的内涵。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中德育工作总结 杨智斌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