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及原则探索
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及原则探索
王晓宏 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 魏 荣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摘要:医学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对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及原则进行了探索,旨在探讨和总结其规律,提高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关键词: 医学院校 专业课教学 德育渗透
Exploration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with moral penetr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Wang xiao-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i r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with moral penetration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This text inquiries into the advantag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with moral penetr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The aim is to improve its awareness and scientificity by exploring and summarizing its laws.Keywords:
medical colleges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moral penetration
所谓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指医学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 通过言传身教的手段,充分挖掘医学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通过教与学的交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过程,使专业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成为他们全面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
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学的载道和渗透作用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则为这种渗透更好地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符合教学教育性规律
《现代教学引论》指出,“各种科学知识无不反映人们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各种科学知识无不反映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互相渗透、统一的。”[1],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在知识的传授的过程中,必然会渗透和贯穿着思想、道德教育。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阐述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最重要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2],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意识到肩上的历史重任,既当经师又为人师;既讲科学,又教做人;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又处于德育的熏陶与感染之中,有益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生理与心理的均衡同步发展。
(二)医学专业课程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
医学专业课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只不过没有政治理论课那么直接而己。首先,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受一定的哲学观点和阶级立场所支配。如讲解医学对人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时,就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其次,各专业课教材(包括医学),是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编写的,它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关系,其内容是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如讲解医学各学科的发展概况、前景如何时,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为人民医生应有的责任感,而对历代名医济世救人、献身医学的高尚医德的讲述,则可对学生进行医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再次,各专业课课堂教师教学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本身,也对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它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业,以及在课堂上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所作的评价,都具有教育作用;最后,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德育资源,他的思想行为、人格魅力对学生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效果比较好且时间充裕
将德育渗透于智育之中的专业课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虽没有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干部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直接、鲜明,但却是自然地寓德育教育于专业学习之中,启动学生内应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思想道德教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悟出人生的真谛,树立远大理想,这种教育效果会更有效;此外,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时间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据统计,医学本科生除第五年参加实习,四年内必修课程42门,其中人文社科类6门,占总课程的1/7,其余均为医学专业课程,所以在医学专业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间非常充裕。
二、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是指对医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渗透过程的规律性。
(一)有意原则 有意原则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的,即要树立自觉的德育渗透意识。一个专业课教师有无自觉的渗透意识,对德育渗透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医院校专业课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看,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本身包含了德育的因素,我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了德育,就能收到成效;二是专业教学与德育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认为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德育是牵强附会、形式主义,不愿在这方面下功夫,有的专业课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德育应是政治教师、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凡此种种,陷入误区。爱因斯坦说得好:“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善的鲜明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
[3]———就会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却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当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德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要遵循有意原则,光有思想上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也加以认真研究和准备,并写进教案。这样,就不会在讲课时遗忘,真正把教书育人付诸实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或口头上;也只有这样,才较完善地尽到了一名教师的责任,全面执行了教学任务。
(二)有机性原则
有机原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指的是德育渗透应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不与其剥离甚至对立。要求专业课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丢开课本另搞一套,而要让专业课的知识教育同其中孕育着的思想内涵合二为一,同步进行,使德育意向伴随着对教材的精心讲解和知识内容的科学阐发悄然流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不断地沉淀、领悟、启迪、升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传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要正确体现有机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1、目的明确。就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把握分寸, 不能忽略了教学的主要任务,更不能将其变成政治课, 本末倒置。要保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卓有成效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教书又育人。
2、内容正确。即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 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思想观点准确无误, 不出任何知识性差错。如人体解剖课,教师在介绍人体解剖学的观点和方法时,可引导学生始终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等科学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指导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加以运用
3、方法科学。即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把握渗透德育的“度”, 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机遇,并有机地渗透到过程中。如医学上的实验课很多,实验中除了讲授内容外,还可以同时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
(三)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针对教学对象而言的,就是德育渗透要依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此外,德育渗透要长期坚持, 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渗透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德育渗透不求立竿见影,更不必每节课都有渗透的要求,而要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夫,使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平时的教学“渗入”学生的心田,力求教育的实效,刻意追求一种持续的、长远的教育效果。
(四)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的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形力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有人认为教师的表率作用与德育渗透无关,不属于德育渗透的范围。其实不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德育渗透的效果。因为教师劳动特点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所谓“师者,范也”。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生理、心理还在发育,思想不够成熟,可塑性强,善于模仿。教师可利用自己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更好地发挥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引导作用。专业课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示范作用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能潜移默化。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德育渗透的效果。一个医学专业课教师起码得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教育艺术。其次,教师的人格形象要有情感魅力。如果一名教师对待困难勇往直前,对待工作勤恳敬业,对待学问虚心严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有宽阔的胸怀,有圣洁的思想,有善良的心地,有渊博的知识;正道直行,仪表端方,举止得体,言语文明,风趣幽默,师爱亲善,那么学生定会对他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他在学生心目中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就能时时散发无穷的思想魅力和情感魅力,就会产生极大的人格力量,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势必达,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功效。再次,教师驾驭教学过程要有激情涌动。课堂上,教师善用言行举止舒展情怀,有激情造势的气韵,有真情感动的温馨,有亲情关怀的期待,努力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富有活力生气的情绪背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学工作有一股认真劲和强烈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善于融情于知识传授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和扩充知识的欲望。医学院校的许多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附属医院的医生,其的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德行本身就是德育的活教材,如果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有说服力。
总之,在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医学院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其实践中探讨和总结其规律、原则和方法,提高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郑湘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6期 [2]转引自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04页
[3] 转引自邓艳君《论高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 注:本文为安徽中医学院青年科研基金 项目代号2005qn06
王晓宏,1971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副教授,电话***(h),5169278(o).
第二篇: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王晓宏 安徽中医学院社科部
摘要: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医学院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模式变革和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然性、内容及专业课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旨在促进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和高素质中医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医院校 专业课教学 德育渗透
The moral penetra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in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with moral penetration is an important lesson that colleges of medical science face to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est for the reform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This text inquiries into the inevitability、Contents of moral penetration and teachers’ function in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ed pers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ary instruction
moral penetration 所谓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医学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医学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通过教与学的交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过程,使专业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成为他们全面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将从“传统的一个医生看一个病人,开一个处方,做一个手术的纯治疗模型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的模式。” 转变
[1],然而这远非医学教育本身所能胜任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践看,仅仅依靠“两课”这种专门的德育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因此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学的“载道和渗透作用”成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医学专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大量德育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专业课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时间的充裕等则为这种渗透更好地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纵观我们中医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无论是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上,还是从课程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上, 都明显表现出“学校的智力训练与道德训练之间的可悲分割,在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因此,加强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德育渗透的思考与研究成为时代发 [2]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医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1、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渗透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社会性和服务性,要使受教育者明确,无论什么工作,在作为一种职业力量起作用时,必须坚持个人行为能反映职业荣誉的标准,教育学生在职业上精益求精,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医学人才来说,“医乃仁术”,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到我国古代的孙思邈,自古以来由于医学的独特的性质和地位,人们对从事医学事业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学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以人为研究对象,所以,无论是医学研究实验或临床医疗方案的决定,均来不得半点马虎或草率,否则,会延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作为医学人才,必须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格进尽职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从事医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可利用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医学家的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来感化学生,使他们意识到,要当一个好大夫必须要有高尚的人品及精湛的医术。
2、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渗透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本身与自然科学是相通的,它来源于各门具体科学,又反过来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的整体观念,物质的运动形式和对立统一规律等等无不体现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又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如阴阳学说的阴阳两方面的对立与互根,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正邪两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最为典型的实例等等。通过这样的渗透,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大有益处的。
3、创新意识的渗透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医学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21世纪医学的发展将涉及越来越多的学科,涉及许多新的领域,面临许多新的难题。要想攻克医学上的难关,解决医学上的难题,取得医学上的重大突破,推动医学的发展,没有医学创新人才是行不通的。可以说医学发展趋势就是医学创新趋势。医学生作为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医学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医学的发展,把握医学事业的未来。因此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医学重大发现的背景、经过及科学家当时的思维推理过程等等,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爱国主义的渗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民族之一,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 部分。《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也是世界药物学史上药物治病的最早记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从事药学研究,写成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文献。天花的预防接种,是我国最先发明。中国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等等。这些素材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也使他们增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三、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
1、培养专业课教师自觉的渗透意识
专业课中渗透德育能否搞好的主要因素在专业课教师。但从目前中医院校专业课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看,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本身包含了德育的因素,我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了德育,就能收到成效;二是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认为采用一些方法进行德育是牵强附会、形式主义,不愿在这方面下功夫,有的专业课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德育应是政治教师、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书在教学领域里的深化和具体体现,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因此,一个专业课教师有无自觉的渗透意识,对渗透德育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形力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有人认为教师的表率作用与德育渗透无关,不属于德育渗透的范围。其实不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德育渗透的效果。从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质看,专业课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渗透的成效,理论素质高的教师能在大纲和教材中很好地发掘出德育因素,掌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能够恰到好处地选择教育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理论素质差的教师则很难做到这些。医学院校的许多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附属医院的医生,其的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德行本身就是德育的活教材,如果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有说服力。
3、要真正在“渗透”上下功夫。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把专业课上成德育课,任何游离教材的简单说教和贴标签式的对号入座,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德育的诱导功能,相反会人为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同时,也势必会削弱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最终造成整个教学工作的贻误和失败。要让专业课的知识教育同其中孕育着的思想内涵合二为一,同步进行,使德育意向伴随着对教材的精心讲解和知识内容的科学阐发悄然流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不断地沉淀、领悟、启迪、升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传授。参考文献:
[1]龚政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思想 《医学教育》1998年第6期(总第168期)
[2] 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第三篇:小学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小学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索
[摘 要] 书法具有育德、怡情、启智、养性的作用。书法是学校渗透德育的有效载体。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要通过化“形”为“美”、转“技”为“道”、变“神”为“行”的手段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与品格教育。
[关键词] 小学书法;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要通过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内涵是多维的,其中,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核心元素。书法的主要作用为育德、怡情、启智、养性。不少学校把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拓展性课程开出,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努力达到学校制定的“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德育目标。
一、化“形”为“美”――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德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小学书法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写好字,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书法的“形”化为一种“美”,让小学生感受与体验,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1.感受书法的外在形式美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中国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感是其它文字所没有的。
例如,书法作品强调大小适宜、疏密得当,这是书法艺术的和谐美。因此,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让他们感受与体验汉字书写的这一种和谐美。书法的形式美还表现为笔法具有一定的形象美。如,基础笔法中的兰叶、鸭嘴、蜂腰、鹤足、鼠尾等,都是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的形象化迁移与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欣赏基本笔法的过程中体验到书法的形象美,这些形象美是源于生活的,这样,就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达到优化个人审美的目的。
2.体验书法的内在人格美
我国很多古代经典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内在的人格美。书法的内在人格美体现的往往是书法家本身的人格精神和人格美。
例如,在欣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们了解王羲之本人的生平及是怎样学习书法的,如讲述王羲之养鹅的故事。将作品中有关“鹅”典故的二十六个“之”字提出来,让学生们观察它们的特点及每个字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兰亭序》的美,领悟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来源于其自身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追求,体味作者的人格美。
此外,小学书法欣赏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书法欣赏中学到做人的真谛。纵观古今大书法家,无不具有刚正不阿的气节,都具有爱民忧国的情怀。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多宝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颜真卿的“正直忠烈”;在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时,要让他们感受到他的“心正笔正”。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书法艺术蕴藏的做人之道。
二、转“技”为“道”――渗透道德教育
我国有一句老话――“字如其人”。王羲之曾经“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曾经说过“心正则笔正”。就是由于他们的为人和它们的字风格一样,才被后人所崇敬。因此在教学中,要将传统书法教学“技”的教育转变成为“道”的教育,让小学生理解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1.书法技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修身不如养性,想练好书法就要做到心无杂念,专心致志。长久下来,才能培养出宽容、真诚、淡定的品质。因此,在向小学生传授书法技巧时,要基于人格角度,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书法能弥补学生的人格缺陷,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风雅的气质,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书法临摹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小学生是传承以及发扬书法艺术的主体,所以,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来说,在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意义深远。
研习书法,认真临摹古代优秀的碑帖,学生内心会充满对古人的敬佩,时间长了之后,势必会加深对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理解,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会越来越深,这有助于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的提高。因此,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在良好环境和优秀作品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把爱国、爱民族的感情移植到他们心中。每一次的书法欣赏活动,学生都能从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以及高尚的品格,并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领悟人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得失。
三、变“神”为“行”――渗透品格教育
优秀的书法作品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内在的“神韵”,这一种内在的“神韵”往往是书法家高尚品格的“化身”。因此,在小学书法教育中,要善于化书法中的这一种“神”为学生的“行”,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品格教育。
1.渗透意志教育,激发刻苦精神
书法家不是天生的,很多书法家刻苦临池的故事十分感人,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强的意志,才能最终登上书法艺术的巅峰。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要通过这些书法家勤于练习书法的故事,向学生渗透意志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例如,可以给学生讲张芝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达到了起、坐、卧、行都不忘的地步,最后他终于开创了草书的书风;现代书法大家费新我,由于中年后右手独特的残疾,刚开始失去了信心,但是后来他却以非凡的毅力继续坚持以左手练习书法,最后终于开创了“费氏左书”……通过这些真实而又感人的书法家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小学生就能够在他们身上体验到书法作品背后的“神韵”,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书法的这种“神”转化为学生的“行”,让这种“神”对学生的“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起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内驱力。
2.渗透品格教育,激发向上精神
心理学证明,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处于竞争状态时,才会真正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如果这样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将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如果说让学生开阔眼界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让学生跨出去,接受挑战,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例如,可以在学校举行书法展,让喜欢书法的同学将作品拿出来展出,在展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吸取别人的精华,完善自我;也可以推荐学生的作品参加一些大型的书法比赛,让学生在大赛中不断得到磨练和提升;还可以在本地成立书法学习小组,吸引各界、各校爱好书法的人士互相切磋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实际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书法能力,提升对书法的认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研习书法的重点是笔墨情致、古典韵味,从本质上来讲,它和文学、音乐还有绘画是一样的。在实践中,我们利用书法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领悟以及模仿能力,启发学生的智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书法是文字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来表现文字,使文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小学开展书法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通过书法感悟到中国文化的无穷奥妙及博大精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剑峰.小学书法教学法略议[J].青少年书法,2012,(13).[2]张鸿.书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3]陆志整.浅析书法学习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2,(16).责任编辑 万永勇
第四篇:浅谈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引导 体验 养成教育
[论文提要]本文从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原则、模式三个方而作了一些探索性思考,同时从实践角度对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因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训练和培养熟练的劳动工人,为机器大工业服务。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训练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谋取职业的专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初目的,也是职业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现代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它应该把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一一定的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为基本目标,这样才能存在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仅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彻底地转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罗伯特·哈钦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我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优良教育传统理念是一致的,教育的全过程应是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培育、养成学生人格并使之臻于完美的“德育”高度融合的过程,而且应把“德育”放在首位。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发展的高度来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教育H标,德育必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较之于职业学校其他途径的德育,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最佳的时机,最佳的场合,以最佳的方式将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和人性培育与养成的“德育”进行融合,使“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得到高度的实现。
二、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目标坚定,以一贯之,内容恰当,循序渐进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形成的,所以,德育渗透应保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同时注意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层次性。
2.源自生活,联系实际,启发引导,主体参与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要避免“高、大、空”,做到“近、小、实”,并努力在启发弓1导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德育过程包括知、情、意、行诸环节,认知教育是基础,情感教育是动力,意志锻炼是关键,行为训练是根本。教师要把这些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采用多种手段、形式对学牛开展德育。
4.时机适当,容量适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切忌盲目、随意、不管时机地渗透。同时,教师要做到德育渗透在量上的“有度”。常言说“有度则合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德育渗透而冲淡甚至丢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要力求做到两者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教师町利用自身的阅历、学识、语言能力等,把握好德育渗透的程度,做到既不兀长、空泛、脱离实际,又不顾此失彼,真正做到适可而止。
三、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
“人们不再只是规定具体局限的道德规范或行为规范来体现道德价值,而是转向对人的有普遍适应性的道德素质来确定价值标准,诸如合作、正直、社会主义、尊重他人、责任感、宽容心、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正在被确认为道德价值标准,德育也因此发生着由外向内的、由约束向养成的目标转换。”另外,“对道德价值的判断已经不只是外在的规范认定及社会道德舆论,在I有关生活道德、活动道德、交往道德的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道德主体的自觉、自主与自由,重视主体的选择与体验,重视道德价值的升华境界,乃至审美境界。”(杨启亮,《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与职教中的道德教育》)。所以,当今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应该是: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主体体验式养成教育模式,概括为两个环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体验、养成。
第一环节:教师启发、引导。教师不能是“清规戒律”的宣布者,不可用统…的规范来要求、裁剪每一个学生,而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德育的起点,以学生的幸福生活为德育理想。教师要以高度民主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一些允许思考与讨论的德育内容及要求,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最后发表一些自己的导向性意见。对于教师与学生共同面临的一些新的道德现象,教师绝不可不懂装懂或设法回避,而是要认认真真与学生一起商讨,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
第二环节学生体验、养成。学生人性的形成如同其生命形成样,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完成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同时”置身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存在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的,学生的人性就是在其真实的存在环境中、在其真实的生活行动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并不是规范教条的被动听从者和执行者,更不是外人可以将规范像标签一样贴在学生身上而让他即刻就具有某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是在“看、听、想、做”等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各种情感、观念、规范,通过不同的行为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看法,习惯,直至养成某种品质。
四、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德育内容取决于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又取决于教育目标。如上文所述: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所以,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养成学生的人格并使之趋于完美。由此,德育的最完整的内容就是“趋向完美人性”所应包含的各种精神方面的素养。职业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开展德育,每一途径都有自己的德育内容,但决不是把所有德育内容进行简单分割之后在各条途径上的任务分配,而是各条途径利用自身常规工作中所蕴涵的可用来实施德育的所有资源有所侧重的选择德育内容。或者说,有些途径的德育其内容几乎会包含学校德育内容的全部,而有的途径则着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德育内容。
随着道德价值观念的范畴不断趋向宽泛,“人们不在也无法把道德价值判断局限于狭隘的人际关系、保守的文化区域甚至非自我的外部范畴,因此在为道德教育制定价值标准的时候,就不仅考虑社会价值,也考虑有关个人价值。同时考虑有关国家或民族的价值,也考虑世界的价值。同时,时下的道德价值观念已经涉及到人的认知行为及过程范畴,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内容都已被纳入道德价值范畴。”(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第158页)。而且《市场营销学》是-f]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认知观,如: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追求真理的精神等。
2.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如:自尊自信、助人为乐等。
3.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如: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等。
4.客观、公正的世界观,如:世界多元化观点等。
5.良好的个人生活道德,如:文明礼貌、整洁卫生、团结友善、勤奋学习等。
6.一般的公民道德,如: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秩序、注意安全等。
7.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五、中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讲授分析法。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来进行德育渗透。如在讲企业市场观念的演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对各种市场观念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企业活动的主要特征等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营销课学习方法的教育——关注生活、分析生活、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在讲授企业与市场营销环境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对企业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不同关系的深入分析,对学生进行社会观、世界观的教育以及对立与统一的唯物辨证思想。
2.解疑答难法。针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对一些隐含其中的思想道德要素存在疑问,需要老师解答时。教师可以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如企业市场竞争基本策略的选择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作出决断,教师就可从发展的观点、风险意识、冒险精神、竞争能力、企业领导的性格、意志等角度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使他们在有关道德素养的认识上得到提高。
3.组织讨论法。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段或概念、定义,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德育渗透。如企业运用相关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而请各种明星、名人等做形象代言人,就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阐述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哪些名人、明星的哪些影响,诸如追求时尚、奉献爱心、标新立异、不拘小节、虚荣奢侈、勤奋敬业、坚持不懈、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等等,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上述内容中哪些对我们的消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哪些有消极作用,最后教师做一些有引导性的评述。这样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展开讨论,使学生既明确了相关群体的概念,又了解了相关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表现和原理,同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及他人的观点、情感、意志、习惯等各种道德素养,在碰撞中得到更多的认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4.活动法。主要是指在专业技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分组合作、竞赛等操作活动,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在营销策划的专项训练中,学生就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了解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弱势,要在遵守法律、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下扬长避短,制定企业市场营销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有对学生法制意识的教育、实事求是态度的教育、经济观念的教育、风险意识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等等。在柜台操作技能的专项训练中,学生要完成商品包装、计价开票、点钞等分项训练,在这些项目中就包含着对学生很多道德要素的教育,如严格、认真、细心的态度,规范、守法的意识、合作、互助的精神,审美情趣的培养等。
5.实践法。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中,专业社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方面检验学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也在综合道德素养方面考验着学生。实习期间,学生是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与社会人发生真实的人际交往,学生在交往中、工作中体验着各种道德,如个人生活道德、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等等,并养成行为化的道德。营销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就职业道德而言,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如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法制意识、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等。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中德育教学渗透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
第 1 页 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