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时间:2019-05-13 01:0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第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性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实推动他们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的正确树立。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应当向学生传授、讲解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更应当借助语文学科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资源,有意识、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巧妙渗透。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均衡发展。

一、在识字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鉴于此,我就有意识地借助识字教学这一平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此举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赢”字由众多部首组成,学生在初接触时很难完全将其书写正确。对此,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赢”字可拆分为:“亡”“口”“月”“贝”“凡”五部分。“亡”代表着要不畏困难与失败,要怀抱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英雄气概;“口”代表着具备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月”代表着时间,意味着要学会合理安排、规划时间;“贝”象征着钱财,表示要形成创造财富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支撑自身的这个奋斗过程;“凡”则是指在逆境中要持有一颗甘于平凡、甘于普通的淡定心理。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亡”“口”“月”“贝”“凡”背后蕴含的素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赢”。

如此,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赢”字的组成结构,同时,又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观念:一个人要想赢,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创造财富的意识,同时,更要不畏困难与失败,秉持逆境中也要持有一颗平常心的端正心态,如此才能在合理规范时间的辅助下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中具体蕴含的真实情感。相信,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完整地掌握具体阅读篇章的主旨以及充分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内容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文时,我就特意为学生截取了如下一句话: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于不熟悉的药草不能轻易品尝,因为很有可能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提到李时珍“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难道李时珍不害怕有危险吗?随后,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很快,学生们就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明白了作者之所以特意强调李时珍“尝药”这个动作的根本目的:李时珍为了造福大众,甘于吃苦、不怕冒险,具备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他才会以身试药。

如此,帮助学生形成如下的正确人生价值观:为人处世应当具备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要乐于奉献,更要养成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帮助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受他人尊敬与爱戴的人。

三、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教师可以利用阅读学生习作的这一便利条件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将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这也不失为实现语文教学同德育渗透两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措施。

同样以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我曾经教过一名女学生,她虽然成绩较好,但是很难与其他学生进行融洽的相处,其他学生也不愿意同她一起玩耍、学习。很快我就发现了这名女学生“难相处”背后隐藏的秘密:她在一次作文写作中写出了她的矛盾与痛苦。原来她父母离异了,她害怕班上的学生会因此嘲笑她,所以不敢轻易接触他人。为此,我为她写下了如下的作文评语:虽然你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是,你还是拥有他们对你深厚的爱。请试着敞开心胸,学着看开这件事,正常地同其他同学进行交往。老师相信,咱们班上的学生并不会因此就对你产生所谓的偏见。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只要你愿意、乐意同其他同学交流,你会收获非常多的好朋友的。

从此,这名女学生果然抛开了自己身上的“桎梏”,积极地同班上的学生打成一片。原本孤僻、难合群的她也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次经历使我懂得:习作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具体的写作技巧,教师还应当通过阅读学生的文章习作认真观察、总结学生个体的心态变化或者情绪起伏,并做到及时、有效地疏导与管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教学科的德育资源,有选择、有策略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情感、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在内的德育渗透。如此,才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同时,切实推动他们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的正确树立。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案;其次是教学中要利用各种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渗透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然后是通过活动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使学生受到的德育教育得到理性升华。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学语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教材 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随机进行。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挖掘课文中蕴涵着的浓烈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渗透切入点,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1、深研教材 挖掘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草原》一课,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教学时可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与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西北的情感;《梦想的力量》记叙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瑞恩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懂得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时懂得做人要有目标、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设计过程 落实德育目标

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渗透,课堂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缘文悟道,因道解文。如《桥》一课中,教学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解有关中国共产党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对学生理解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品质的领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也有利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读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从中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精神境界。

二、立足课堂,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以课堂为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揭题悟“道”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说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所以,这节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来说,确实是“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了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背景搭桥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现实。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能让学生认识到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产生浓厚的感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会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了。

3、词句品情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读课文,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了解故事的情节,对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内容则很少去思索,去体会。但有些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蕴含在词句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围绕课文的中心,抓住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章求其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分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教育。

4、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朗读是体味课文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富有情感的朗读,能把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从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如《白杨》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只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更能唤起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建设西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或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祈使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先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从中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

三、实践体验,理性升华

思想品德教育还应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某种道理,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体验,使所受的教育得到理性升华。

1、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如学习了《种花生》,我就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下花生,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亲身体味花生的品格;学了《祖父的园子》,我就带领学生去除草、浇水、种花,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2、在记写日记中体验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充分发挥日记的德育功能,能让学生在写日记中培养美的情感。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我就组织学生记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国庆节到来时,我总会布置学生写《快乐的国庆节》,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春天来了,我会组织学生去观察春天,描写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在课外阅读中体验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而且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我在教学“我爱阅读”这一单元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读书活动,再举行读书交流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4、在角色表演中体验

小学生喜欢展现自我,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扮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如《草原》一课,我设计了主客见面的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让学生扮演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的场面,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深入体会中朝人民的血肉深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善于设计并实施,让学生积‘文化’为‘品格’”,变‘行为’为‘素养’,变‘教书’为‘铸魂’。

第三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等都充分论述了思想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误区

虽然现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考学问题、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当前教育评估方式的影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依然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将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最终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标准。虽然近几年减负增效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是能够真正结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进行评估的学校还是非常少,各学校的升学率依然是家长、学生、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始终处在边缘地位。从理论上来讲,语文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发源地,但是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和当前升学、就业形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放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和情感培养,机械的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有技术性的分析课文,让语文教学的初衷同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第二,重灌输、轻审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大都是采用灌输方式,并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升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依然关注的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关心学生内在的情感。教师也很少关注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信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共鸣。例如语文作业中的读后感本应该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但很多老师却忽视了它存在的意义。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写读后感,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他们从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进行机械摘抄,老师也是机械的批改作业,默认这是完成了作业,完全忽视了读后感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净化中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第一,认真研读教材,寻找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文章形式多样。既有有趣的童话故事也有优美的诗歌,既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寓意深刻的寓言。对于德育教育表现明显的篇章,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东西,让学生尽情的思考、感受。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是那么明显的篇章,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像在讲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多设置几个提问的环节。在提出黄山有四宝,除奇石外还有什么的时候,接着提问:“同学们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诸如黄山这样著名的风景区么?”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引起学生多掌握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准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思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过

程实际上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正确理解教材中蕴含的哲理,是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一文,诗中所描绘的西湖山光与水色没有一处不包含着诗人的主观体验,蕴含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山水的昂扬激情。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点播,引领学生反复吟诵、体悟,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学生带入到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让学生在体悟优美风景的同时,感受诗人的心绪,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三,科学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在让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但在语文教学中却不能以德育教育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时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第一场雪》是一篇讲授雪后美景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回忆雪后的美景,接着组织学生观看大屏幕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雪后下雪时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然后通过播放《雪绒花》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想,体会课文中好词好句的妙用,最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在朗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得到没的享受。让学生在感受到雪后美景的同时,迸发出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第四,通过作文教学,触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

作文课既是锻炼学生文字、文笔的过程,又是育人的过程,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容忽视,它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风景,在作文课上进行写作。有的学生写《家乡的麦田》,有的写《我家门前的小河》,不仅写出了家乡美,还描绘出了麦田与河流的特点,语句真实、淳朴。学生们通过对家乡事物的观察,必然会触发种种感情,引发对事物进行评价,如此,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小结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标准与原则,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编排体系,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科学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德育感知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参考文献:

[1] 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 [2] 罗会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2 [3] 何红;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启蒙性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能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课程。现阶段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是不断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育德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其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加需要承担对小学生的育德工作。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均未成型,此时的育德至关重要。小学语文作为一大主科,其特点是涉猎广泛、形式多样、课堂内容生动,对小学生的育德是更为合适的。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为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育德。

1结合小学生的个性,打好育德教育基础

面对拥有活泼性格,心灵纯洁,以及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的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这些特点对其进行育德。同时也需要做到不能有“填鸭式”又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让小学生对品德有着全新的认知。每一名小学生的学情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针对这些不同的学情设计最为适宜的育德内容,以此促进小学生品德的提高。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同学去过美丽险峻的狼牙山吗?”“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狼牙山是什么样的呢?”“五位战士能否像奥特曼一样打败敌人呢?”这些有趣味性的小问题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联想。在解析课文时,对主人公神态和语言等句子就有着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斩钉截铁”“同志们!用石头砸!”“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语句简洁而坚决,在为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后结合文章的语句分析,心灵纯洁的小学生会有强烈的代入感,这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让小学生学习了舍己为国的情怀、热爱祖国的思想,更加明白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

2结合写作教学,以文鉴人

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有着显著的特点,表述方式简单,写作基本没有技巧,直诉其事,但主要内容的表达也是和自生的思想契合的,感情真挚。因此,合理的加入德育教育内容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小学生清楚的认知真善美,并以真善美为骨架、以自己的思想为血肉、以故事内容为表皮来完成一篇作文,这样的文章是鲜活的。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可谓一举双得。写作周记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没有任何框架,小学生可以把自己平时所见、所想、所做的事情都记录上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它了解小学生的境况,对于周记里好的事物进行发扬,对“有欠缺的内容”加以评论并辅助修改。

3结合课文教学,以榜样树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人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也可以作为一面旗帜,学习其优秀的品德以此来树立标杆,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4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育德

小学语文课中的语言故事是精挑细选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短小易懂。例如《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什么叫虚荣,什么叫狡猾,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虚荣的代价,狡猾的可恶;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中,小松树一开始的骄傲自大,被风伯伯批评后的惭愧,以及大松树的谦逊都可以很好地感化小学生的心灵。寓言故事的教学是轻松的,但意义是重大的,通过浅显有趣的故事可以深深地影响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寓言故事的本质是寓意的表达,通过故事表达寓意,在这一解读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观念和态度,也从学生的理解和反思中促进了学生精神的自我成长。对寓言故事的解析也是育德的有效手段。

5?Y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育人的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具有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特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影响其一生。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认清此阶段对小学生育德的重要性,并结合其性格特点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寓言故事、日常写作等教学内容提高其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渗透德育。如何渗透德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建成,石云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2] 高述佳.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育,2017(05):69+71.[3] 姚庆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OL].学周刊,2017(08).[4] 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86-87.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教育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不利态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德育 渗透 高中语文 学生 正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培养教育青少年,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剥削压迫,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认识世界观点、方法等,都具有教育作用。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历史背景的简介,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教材。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去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和《纪念刘和珍君》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丁路德当年的的演说片段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在《小狗包弟》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学这一课应让学生我学习巴老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陆蠡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讴歌。读他的作品,还要学他的为人。讲解《离骚》,不能不让学生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高蹈出世的品质,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有名的诗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多让学生对照名人检查自己的言行。

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德育渗透的机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都有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列出相关书目,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艰难时世》《繁星 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读,必要时让他们写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比如: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北大白的,他宁可被打到也不被打败。”如果让学生学习并落实,那将受益匪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探讨作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在形成品德时受到启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端正自己言行。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而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一再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酷热的高考作文批改室内,忙碌的老师最关注的还是立意、思想,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它体现这作者的思想境界高于低。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作文教学中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经常利用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做一些分类的作文,内容上基本有这些类型:诚信、坚强、乐观、细节、亲情、友情、爱国等等,形式不拘一格,批改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作文批改的形式多样,无论那样都能让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四、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孔雀东南飞》让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刻性。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封建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如举办诗文朗诵会,举行作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学内容因其道德意义而存在,德育因素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载体,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汇集了历代名篇,是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资源。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实施德育渗透,使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正确把握语文与德育的关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她要求“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强调必须全面培养人。只要适当的把握好时机,利用语文课堂阵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提高道德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中国教育报》)

2、朱永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2004年

3、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形式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旨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质疑 创新 自主

正文:胡锦涛说:“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这句话极具前瞻性的话道出了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因此,教师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致力于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为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应先有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教师永远是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别里科夫”。我们应转变传统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多思考多研究,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允许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以生为本地实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等,让学生去探索,鼓励新鲜见解,张扬个性,才是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佳径。《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近年来关于他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对鲁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样,课堂上的教师将会充满激情,学生兴趣浓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随之增强,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他们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提议和理解。”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一言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在学生没有完全把握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环节中,表面上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积极的,实际上学生是被动的,无所适从的,这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吗?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被极大地调动出来,自我意识被唤醒,潜能被发掘,为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兴趣让创新的种子萌芽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进一步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如精彩的导入,挖掘教材本身意蕴魅力,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给诗词谱曲,排课本剧,举行课堂辩论会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录音,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理解词的意蕴就容易多了,于是学生带着激情深入到诗词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谈到苏轼的积极与消极思想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正浓。又如讲授《囚绿记》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也试着朗读,感情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反复纠正,有的自发组织学习小组,探讨朗诵技巧,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种子就在这里萌芽

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创新的翅膀。它能使人打破一切传统观念和思维的束缚,产生创造的幻想,从而形成新的见解。有人说:“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指出:要真正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得以拓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的确,有丰富的想像力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应着意于唤起学生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也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发挥想象,从声音、颜色、形体、味道等方面去感悟和解读文本。如读《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对象进行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秋景图,并给每幅图起名,如“小院读秋”、“清晨踏秋”、“残声鸣秋”、“佳果映秋”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北平浓浓的秋味。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得贴切生动,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将出水的荷叶比作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是“星星”、“珍珠”,把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写出了月光的轻盈而灵动。我请学生根据画中或生活中所见,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叶荷花和月光,体会作者的高超技巧,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很多美文都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更生动,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创造意识才更强。

五.质疑是创新的途径

教育专家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100倍!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阅读中的质疑,使读者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才会有创新的灵感产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满足于不求甚解,领会不了文章的深刻内容,把握不住文章的精妙之处。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讲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诗,反常的叙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不合常例,多问几个为什么,诗句表达的对中原战乱的担忧的主旨就水落石出了。我们应启发学生注意发现课文的规律性的问题,如:题目如何理解?写了什么,为什么?结构怎样?哪段吸引你,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如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大家交流,进一步研究观点的正确性,思辨性,从而真正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意义。质疑是探究的前提,为下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六.有比较,才有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在比较中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内部比,如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有何不同、横向比,如陈焕生与阿Q身上的相同点等,都能在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事物的特征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如李白与杜甫;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与“流”字的表达效果;如增加一个情节阶段,如《项链》叙写结尾;增加一个论据,如给《咬文嚼字》一文在添加一个推敲实例;删去一个对象,如删去《纪念刘和珍》的结尾;删去一个细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删去墙上挂着酒葫芦的细节;删去一个事件等等。还可以改换人称,改换结构如《纪念刘和珍》结尾两段换位;改换写法如《祝福》倒叙换成顺序;改换标题等等。通过这些修改,学生认真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著的不同,体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题凸显出来,这利于创新,创新思维从这里产生火花。

“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恩格斯)。我国的腾飞要靠人才,成为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科研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这样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给青年学生营造创新的适宜的环境,并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性心理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踏实的科学态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我想我们的教育必将给语文教育带勃勃生机。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5

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

下载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汇编)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单位:涉县索堡镇中心小学 姓名:郝江彦 邮编:056402 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oc[范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提要]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也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行德育渗透。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中心小学 朱红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 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