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留守儿童 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原则,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就学障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机制,在就学制度上保障其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使其能在我校接受义务教育。
(二)实施对象
1.处于义务教育阶段,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来我镇居住且非夏官营村户籍在我镇居住一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2.进城务工人员与我镇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或在我镇经商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其随迁子女可在我校申请就学。
(三)实施条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时,须提供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1.家庭户籍薄和父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2.父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出具在我镇的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暂住证。
3.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4.父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及缴纳社会保险的凭证或工商部门办理的营业执照。
5.户籍地和暂住地的街道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四)实施办法
1.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学校教导处报名,再由学校教导处统筹安排到相应班级就读,学校或班级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2.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
3.学校要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正当权益,对其子女的学籍管理、毕业证的颁发,就学期间的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与辖区内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原则,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实施对象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户籍的留守儿童。
(三)实施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关系到全村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扎实做好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2.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学校教导处及班主任负责保障留守儿童享受应有的教育权利,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的交流沟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登记工作,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主要措施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档案登记制度。各班要认真调查和登记在校留守儿童,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档案,详细登记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父母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务工单位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教导处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和变更其相关内容。
2.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学校及各班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动员和组织学校教职员工对其进行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尽可能及时帮助其解决。同时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快乐成长。
3.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制度。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及班级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工作目标检查考核制度,定期对各班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4.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应急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发生突发性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救助或处置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以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5.建立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机制。各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同时有针对性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心理压力。通过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或“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
6.丰富留守儿童课外生活。各班在举行文化、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安排有关项目,让其积极参与,融入集体生活,在欢乐和睦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7.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各班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避免留守儿童因厌学而辍学。
第二篇:关注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关注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六(2)班班主任
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我班有个学生父母在外打工,他经常迟到,一开始我找他谈话他唯唯是喏,转身又我行我素。后来,我给他买学习用具,找他谈心;让班干部陪他上下学;组织同学给他过生日„„慢慢的他变了,不再迟到、逃课了。俗话说:精诚所到金石为开。班主任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持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希望在物质上弥补和满足孩子,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图书角、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辍学道路。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或给他们开小灶,真正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总之,作为班主任老师既要做留守儿童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多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第三篇: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综合6)
发布:丁小平时间:2011-1-14 18:40:50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
论:
0 844 讨
《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同心县第三小学 丁小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义务教育工作中的难点。进城务工子女六
(一)班马进德同学,全家4口人挤住在20平米的一间出租房里,父母离异,母亲以卖杂货为生,早出晚归。马进德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在道德品质上,马进德同学性格孤僻,经常欺负其他同学,不遵守校纪校规,由于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教,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偏差。
马进德同学只是我校四百余名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代表,由于我校这部份学生较多,学校长期以来也致力于对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调查与研究。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型家长的比例比较高,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总体而言,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实质体现了要着重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我校经过广泛调查论证,将“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体现了必然的、迫切的现实需求。
我们国家用社会公德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遵守社会公德不但利国、利民,而且也利己。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对这部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尤其是从小缺乏必要关爱和管教的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和行为。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
二、课题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调查和监督。
3、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相差不远,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相差甚远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持续的生命成长工程。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义务。即不管校内校外,教师都有这个义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2、探明进城务工子女道德品质现状及成因,弄清影响学生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3、形成培养进城务工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
4、本研究通过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进城务工子女学习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起社会、学校、家庭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关注,从而为进城务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的400名进城务工子女
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一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进城务工子女的现状与需求,改进教育方法。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促进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3、文献资料法:参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实践创新。
4、个案分析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提炼验证并反思。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五、课题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消除心理阴影。
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刚进校后,由于生活区域和家庭环境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这部分儿童心理和情感差异,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他们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
2、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而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庭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是缺失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或是无拘无束、无人管教,或是家庭成员缺少必要的素质,教育子女的能力低下等,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这部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信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 “真情”和“爱心”赢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
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家教起点。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城乡学生的团结,从而缩短城乡学生在情感和意识上的差距。如:扫墓、校运会、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外出劳动等等。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中进步大的学生树为榜样。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六、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8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措施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10月---11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七、课题组织
顾问:杨卫国 白 荣
组长:丁小平
成员:马霄屏 张宗钧 周梅英 白月霞 杨雪莲 各班主任老师
八、课题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主要预期成果有以下几项: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总结以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成为主题的研究报告。
3、按年级编写并完成关于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活动设计。
4、课题的实施将直接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5、全面兼顾、注重个体,形成学生个案成长成果集。
同心县第三小学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第四篇: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经验交流材料二
坪东小学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让流动的花朵在坪东小学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兴义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逐年急剧增加,城区入学压力倍增。为此,市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对城区和城郊学校的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管理,全力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真情呵护“流动的花朵”健康成长。
一、主要的做法
1、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学校成立了关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相关工作。并建立帮扶措施,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落实到个人,确保取得实效。
2、积极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同等对待。学校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维护其入学就读的基本权益,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辍学,顺利完成在我校的教育。
一是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不收取收费标准之外的任何费用。同时,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为部分家庭贫困学生免除部分费用。
二是用好上级下拨的进城务工子女入学补助经费,并将补助经费全部用于对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子女的书本费减免及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为了确保该项资金专款专用,按照市教育局出台的相关规定,做到每个项目,每使用一分钱,都要公布于众,接受民众的监督,有效防止将该专款挪作他用情况的发生。
三是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奖励评优、入队、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学生同等对待,一视同仁,随迁子女毕业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对待,统一发给义务教育证书。
分学生离校较远,往返乘车安全得不到保障。此外,部分学生中午在校外就餐,饮食安全无法保障。三是学校有效管理难度增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点经常变动,其子女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同时,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学生学习成绩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成倍付出,这些都造成了学校管理上和教师教育教学上的实际困难。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做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满足进城务工子女的入学需求;加强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用真情呵护进城务工子女,让“流动的花朵”开放得更美丽。
兴义坪东小学
2012年6月20日
第五篇: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韶州路的开通和我县经济的蓬勃发展,身处城乡结合部的韶州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增多,我们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学校首先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工作类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人数比例、学校在此工作方面已做的相关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与难点、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摸底情况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工作内容
结合目前教育部门已采取的行政措施,我校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1、关注业余生活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养低、工作忙碌,对孩子的教育缺少办法和时间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心灵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指引,同时也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安心工作,让他们的孩子能度过快乐、健康的课余时间。
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主导思想,各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安排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鼓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民主生活会、校园广播、假日帮扶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
3、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买学习用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县城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我们联系社会有爱心的人士,准备和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并亲自带领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了他们的心愿。
二、工作成效
今年来,我校动员各方力量关心进城务工子女,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学生,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教师们也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因为生活来到了这里,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母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校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共青团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马岭学校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渑池县韶州中学 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