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探讨高中生物有效性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新人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探讨高中生物有效
性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具有生物学特色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形成生命科学体系,使之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生物有效性课堂提问进行初步探讨,并借助一些生物教学实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 1 有效提问的含义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提问的策略。具体是指通过师生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及期间的师生互动,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作用
1.激励参与功能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知识的内化。通过有效的问题,可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2.思考与表达功能 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暗示功能 有人说:“提问等于暗示。”这是有道理的。具体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知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等等。与日常生活中的提问不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明知故问”,暗示意图明显。
4.评断功能 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实现与否,从而对教学效果做出适时评断,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3 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1.从不提问或很少提问 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不提问或很少提问,从上课讲 1 到下课,始终由自己唱主角,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完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无效性提问
不假思索,简单提问,像哪些“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口头禅问题充斥课堂,一节课问题贯穿始终,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无暇思考,更谈不上深刻理解,表面上是提问,实际是灌输。
3.小范围提问
提问不面向全体学生,只凭自己的喜好提问少数学生或好学生,很少提问差生,这样失去了反馈真实信息的作用。
4.提问不明确
问题表达含糊,甚至不知所云,让学生无法理解其真实意图,无法回答。
5.惩罚性提问
课堂中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便突然发问:“xxx,刚才我说了什么?”问题的提出对教学的本身和其他同学而言没有实际帮助,仅为规范课堂纪律而问,这反而可能导致课堂气氛不融洽。4 有效提问设计的原则
1.准确性 提问必须具体鲜明,切忌含糊不清,让人不知其义,无法回答。例如,在对胚胎早期发育小结:一个新生命的起点和开端在哪里?这比较准确;如果换一个问法:一个新生命发生在哪里?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和错觉。
2.科学性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提问题,既要符合事实,又要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性和深入探究的意义。
3.公平性 有效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当用问题表明他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全体学生而言,他们都明白将被平等地提问,并为此作好准备。
4.时效性 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把握火候发问,既有知识的运用延伸,又有情感意志和理想的升华指导,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产生意想不到的提问效果。
5.适度性 问题不宜过多或过难,要掌握好数量和难度的“度”。多则滥,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深入思考;难则畏,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丧失信心。5 生物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
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一些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或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尽量少提问或不提问。能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要贪多,在问题的质量上下功夫,努力用二、三个能体现目标、突出重点的问题,解决一节课的核心任务。比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提出:(1)机体在初次受到抗原刺激后,为什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2)在第二次接触到同一抗原后,为什么在短时间里能产生更大量抗体?两个问题,即包含体液免疫的主要过程,体现出本课的脉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
2.控制问题难度,注意问题坡度
所提的问题,不宜太易或太难。太易,失去提问的价值;太难,则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2 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话很有启发意义,:“适当难度的问题应该成为人们揭示真理奥秘征途中的路标,同时又是人们在问题获得解答后的喜悦感中的珍贵纪念品”。这句话启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程度做到难易适度,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要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无疑有疑之间”。俗话说:问要问在点上。这个点,就是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点,也就是知识的增长点。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问题串,解决起来自然容易许多。
3.掌握提问技术,优化提问方式
(1)提问要注意态度、语气。要使学生感到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信任,学生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
(2)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的观点。不能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来要求学生的回答,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迅速整合其中的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的预先答案。
(3)学会等待。有效的问题需要必要的时间等待,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时间思考的。恰当的等待,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
(4)及时评价,客观公正。正确的回答,及时肯定、表扬,并指出回答的关键点;如果回答失误,通过分析和递进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信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4.学会自主提问,学会相互倾听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在教学中把课堂上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提问”、“倾听”及对问题的回应中,提高自己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后,提问学生:这种方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就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才谈得上解决问题。现象人人可见,甚至熟视无睹,有几人能从日常所见中提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呢?孟德尔解决的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不也说明了自主提问的重要性吗?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综合素养及教学机智的具体表现,是源于教师、学生、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有效的问题,犹如一颗投向平静水面的石子,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阵阵浪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善问”、“巧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生物课堂。
第二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策略
与技巧
【摘要】具有生物学特色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形成生命科学体系,使之在能力、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生物有效性课堂提问进行初步探讨,并借助一些生物教学实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生物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提问的效率上说,可以分为高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和无效的提问三个层次。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减少问题的无效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率。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提问的策略。具体是指通过师生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及期间的师生互动,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二、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课堂中穿插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可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二)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姆〃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有效的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反馈信息,教学交流。
新课之后,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渠道。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教学做调整和弥补。
三、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提问过于“频繁”。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上“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时,一节课十几个问题的“满堂问”,细胞器有哪些?叶绿体是什么颜色?有哪些功能?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什么功能?……
“做秀”式的一问一答,课堂上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
(二)提问过于“平淡”。一是提问的内容平淡、枯燥,根本没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往往是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学生仅凭记忆或照教材读就可以回答。例如:什么叫光合作用?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二是提问的形式平淡、单调,如提问总是用“…是不是…”“对不对”等
(三)提问过于“片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配提出的问题,往往偏重于学习好或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在一节生物公开课上,教师提问同一个学生达6次之多,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教师省时省心,课也自然“水到渠成”。而那些基础差或胆小、不主动参加课堂提问的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一学期下来,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未曾一次被老师提问。
(四)提问过于“短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一旦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了障碍,教师不是启发,惟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惟恐课堂冷场,便急于让另一位学生来作答,甚至自问自答。
四、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基于以上认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倡“有效提问”,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富有启发性,能使学生自省;二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三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非智力因素,进而能积极影响学生课后的、甚至是一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要使提出的问题是“有效”的,一方面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有提问价值之处,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高度清晰的认识。
“有效提问”可以通过如下几种形式来实现:
(一)引趣性提问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择有关内容,制造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可以从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挂图、录象等感性材料中,寻找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提问信息。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1)水果储存太久后为什么就没有甜味了?(2)萝卜放久后为什么会空心?(3)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为什么会有烫手的感觉?(4)刘翔在训练时常会在第二天早上肌肉发酸,为什么?又如在教学“细胞的衰老”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老年人会满脸皱纹?为什么会满头白发?为什么会长老年斑?为什么会食欲减退?
(二)广泛性提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集中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能很好地配合自己教学,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总担心他们答不出或回答不正确影响教学进程而避开他们,这样就使得“尖子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常客”,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成为“局外人”,不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生物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一要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既注意聆听回答者的回答,又注意要求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判断和补充答案;三要不采用先叫学生名字后出题的方式。
(三)探究性提问
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由于有较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记忆也更为持久。可以这么说,教师能否取得这些效果,是一堂探究式教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和过程”一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探究性问题: ①比较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两位科学家所做的,对我们做事有什么启示?②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所做的实验科学之处是什么?如何改进,使得对我们中学生才有可操作性? ③在光反应中,水被分解为氢和氧气,这一过程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④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别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
(四)生活化提问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充斥专业术语的提问,是很难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以下问题:当你连续嗑盐渍的瓜子或吃过咸的食物时,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样的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体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五)层次性提问。有的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学习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无从动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妨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如在讲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若提问:人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就显得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我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人的体温是多少?(2)为什么要保持37℃?(3)怎样才能保持37℃?(4)人体是怎样产热的?(5)当你吃饭后或跑步后有什么感觉?(6)热越产越多会把人烧死吗?为什么?(7)皮肤又是怎样调节散热的呢?这种递进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六)指向性提问。提问的指向性决定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指向性不够明确,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如“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呢?”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样的提问就成为无效的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做到有明确的指向性,便于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思考。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的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也就越好。例如在学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节时,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后,我提问学生:从资料2和资料4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果,提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课后,我考虑了一下,其实我可以把提问的范围缩小一些,问“发光”“、肥胖”是性状,上述两则资料,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另一个班再上这节课时,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很快同学们就回答出来了。
(七)巩固性提问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在课堂上演示其探究过程的,所以,更多知识点需要我们的后人直接去理解、记忆和应用。而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是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对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性提问、或变换角度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一种艺术,“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力求使每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起到调动和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三篇: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课题
结题报告
屏山中学高2013级生物组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益将成为研究的核心。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确定了《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为屏山中学高中2013级生物组研究课题。从我校目前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我校生物教师青年教师居多,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的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维持、提升等都还不能较好地掌控。通过《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课题的实施研究,能达到帮助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的目的,能较好地解决“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课堂教学现状。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
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2.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性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性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
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
中学教育阶段是介于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处于特定的阶段。学生的知识和和心智发展水平对今后进入大学深造进而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中学阶段的学习必然又受到社会环境等复杂的因素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所以,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学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发展,具有适合学生进步的教学操作范式和较为全面的教学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为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
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支撑: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
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生物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实现生物教师在高平台上发展,教师在高品位上提升,学生在高素质上成长。
具体目标:(1)使生物学科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生物学科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2、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估研究。其中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
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借鉴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师的宝贵经验,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本课题组织管理网络采用多层各级分管制,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指导各位教师的研究活动,各位教师负责课题的正常开展,并组织管理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总结每月的研究情况以指导下个月的工作。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学理念。首先,各位教师积极参加课改培训,使教师清晰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决胜的主阵地在课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勇于投身课程改革,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同时坚持自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在理性实践中前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课堂观察: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学创意》、《追求有效:教学的永恒主题》等学习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了解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2、课题展开研究阶段(2014年2月——2014年7月)
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质量分析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1)营造交流氛围,扎实开展研究
学校组织校内教师优质课比赛,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活动,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探讨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法,从而逐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大家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畅说欲言,气氛相当热烈;大家在轻松倾听的过程中,分享了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教师充分利用这个课题研究的平台,将自己原创或收集到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设计、练习、案例等)、研究体会通过让大家共享,有选择地整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为课题研究丰富了资料。2)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
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学科组长、备课组长等骨干教师首先带头进行课堂展示。骨干教师围绕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课堂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骨干教师的引领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随着骨干教师引领式研究的开始,各教师也开展了组内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大练兵、大评比、大研讨”。备课组的每位教师都选定一个内容,先自行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课前集体备课,被调研的老师阐述自己的设计,组内成员围绕情境的创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对个人初备的教案中设计的难点、焦点问题要求组员之间进行专门研讨,在研讨中达成共识,从而提高了课堂预设的有效。因为是同一备课组,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同,大家对教材都比较熟悉,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如此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了研究实践课展示活动,开课老师都能将课题研究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化和有效性。研究课后开展了反思交流活动,体现了思得、思失、思进的反思理念。开展全年级的校本调研活动,进行随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整改方案。
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并有多篇课改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备课组建设成效明显,集体备课逐步规范有序,备课组已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青年教师承担了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陆续成为市、县级教学能手等,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教学案一体化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是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我校每个备课组已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在使用教学案过程中,我们把教学案提早发下去,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对那些学生不易找出或易于忽略的问题给予启发,对学生经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只作简单的回答,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案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同时也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通过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及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习惯了自主学习便会去主动探究,便会有创新有创造有所得有所成。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营造多种交流氛围,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力度,规范了教学案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掀起有效教学的研究氛围。
课题组对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组织形式——备课组合理分工,合作备课,协同施教,优势互补;活动形式——做到“三落实”: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主题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统一教学提纲,统一例题与作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要“六备”:即备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活动方式——集体备课应包括“合(集体决策)、分(自备、主备)、合(达成共识)、分(体现个性)”四个步骤,四个过程缺一不可;教学反思——一课一反思,每次集体备课首先讨论交流教后感,对教学进行集体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教训。高质量教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两个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五要素——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模块——预习准
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应用落实。
在每学期学校组织的学生的评教评学中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前备课组集体编制教学案,教师能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②在讲授新课时能更多地选择“展示→提问→提示→讨论→呈现”,使学生得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③课堂小结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清晰的条理性,能注意精心设计不同能力层次的课后作业,尤其注意保护困难学生的自尊心④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各类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都能得到提高⑤在师生相互交往中,教师能利用和谐沟通策略,注意与学生的言语、体态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⑥具有较多的有关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计划、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适度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创造多种机会向全市不同层次的领导、教师展示我校有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教师引导是关键、把课堂的主角真正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五个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
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对教师的四方面要求——问题引导要抓住知识点的关键和核心,学生能讲的教师固定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代替,以多种形式开启学生的智慧、经常改变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功多给予鼓励、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让同学帮助改正;对学生的四方面把握——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有宏观把握、让学生主动参与但不违背规则、让学生展示自己但不放纵自己、让学生体验乐趣但又参与竞争。
5、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课堂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含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的科学规划以及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们会同年级备课组教师认真细致的反复研讨,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改变了课堂评价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教学管理效能。
七、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把握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有效课堂的前提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以前的教学目标过于关注学科知识,而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
的关注。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课前完成“预习学案”——有效课堂的突破口
课前完成“预习学案”,使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起点——处理加工教材的过程中就做到“目中有人”,能进行二次备课。上课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实现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三环节的有效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真正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学案和教案相结合。实施课前完成“预习学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3、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课堂的保证
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
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5、课后的有效反思——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针对具体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无论课堂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通过课后的有效反思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就是提高。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
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内容地位
本节为(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5节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 治疗 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 法律 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科学 素养,指导他们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①最近甲型H1N1流感已经传染到多个国家,演变成全世界大流行;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 发展 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却因身体疾病而不能拥有健康,其中有些较严重的疾病是因为遗传所致,这些人的生活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痛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遗传病吧!
学生活动(第一小节):学生听讲。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第二小节):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教师活动(第二小节):流行感冒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
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而流行感冒是由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问:遗传病有哪些类型?(学生自学)
(学生回答,老师 总结 归纳)
①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强调一对,而不是一个)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下,有的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比如软骨发育不全是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常染色体遗传病:a.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b.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伴性遗传病:a.X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b.X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Y染色体遗传病,如外耳廓多毛症。
(银幕出示各种疾病患儿图,加深印象)
总结各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表格显示。
②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述: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遗传病有100多种,如唇裂、无脑儿、原发型高血压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出示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率表。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完全由遗传基础所决定的,其遗传率就是100%。遗传率高者可达70%~8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作用较小,相反,遗传率低于30%~4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作用较小,环境因素对是否发病可能更重要。
请学生读表,说出:一般情况下,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合称为基因病。下面学习人类染色体遗传病的有关内容。
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
指导学生完成P86边做边学,完成讨论题。比如先天智力障碍是由于体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银幕出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图)也叫“21三体”综合征,此患者体细胞为47条染色,核型45+XY.问:先天智力障碍患者的症状是什么?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目前我国是什么状况?
学生回答:患者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外眼角上斜,口常半张,舌常伸出口外,约50%患者先天性早夭,它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幼儿中有2万人患有此病,患者总数估计不少于100万人。比如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取名为“猫叫综合征”;又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核型44+X0,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症。(银幕出示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症图)还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核型44+XXY,以及XYY综合征,核型44+XYY.展示图片
学生归纳、总结 性染色体遗传病。
教师讲述: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女性会习惯性流产,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与胚胎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有关。
学生活动(第二小节):实践:将课本86页图4~28复印下来,用剪刀将每条染色体分析。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三小节):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教师活动(第三小节):目前,只有极少数遗传病能够得到有效 治疗 ,大多数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采取各种检测和预防措施,防止遗传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问:能直接根据表现型来推测患者的基因型吗?
学生:不能,对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携带者。
请大家看教材87页“积极思维”,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苯丙氨酸为25mg/dL时,为患者;苯丙氨酸为10~15mg/dL为携带者;苯丙氨酸为5mg/dL为正常人。
讨论:什么是健康的孩子?怎样才能做到优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讲述: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为此,就应该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质量。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婚前检查,适龄婚育,产前诊断等。首先,要禁止近亲结婚。
问:什么禁止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
(出示人类《血亲关系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最后指出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小结预防遗传病的方法: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遗传咨询
学生活动(第三小节):学生阅读87页“积极思维”完成课后分析。
设计意图(第三小节):属于“了解”水平,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内容(第四小节):自我评估。
教师活动(第四小节):①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途述中,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是由于孕妇服用或注射了某些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引起的
B 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遗传病患者
C 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
D 先天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为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人类应提倡优生优育
②下列疾病与基因病无关的是()
A 腭裂B 无脑儿C 肝炎D 黑尿症
③下列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是()
A 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B 21三体综合征
C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D 原发性高血压
④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该病属于()
A 单基因遗传病B 多基因遗传病
C 常染色体遗传病 D 性染色体遗传病
⑤从人类遗传病知识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板书设计
4.1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2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 发展。课堂不是老师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会受到赏识;备课过程中多搜集相关资料,充实内容,并使知识深入,此专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大,所以,我利用 网络 和身边的人群进行实例搜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叹生物学原来离生活这么近。
组织课堂时一定注意紧凑感,还思维给学生,但不能散漫,每个问题都设置合理的时间限制,使每个同学的大脑高速运转,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回顾整节课的主要内容,达到当堂清。并就此专题让学生提出适当的假设与疑问,利用课下时间自己查找,组织答案,我认为这可活跃他们的思维,并通过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如何让课生动有趣
合水职专 白莹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非典是怎么回事?人能患禽流感吗?等等。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8、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
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9、难点知识“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三、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吸引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发展学生。
由于课堂内教师要面对全体,对有些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关注得太少,而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我组织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到郧县青龙山参观考察恐龙蛋化石群,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培养生物学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高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