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编辑记者招聘考试新闻写作习题及参考答案
编辑记者招聘考试新闻写作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标题制作
1、为下列消息制作一个双行题:
[本报讯] 昨天,宁波明楼街道爱心编织站热闹非凡,数十位下岗失业人员高兴地领取毛线等针织面料,拿回家中加工编织成手套、毛衣。陈女士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现在家里一边织毛衣手套,一边还可以做些家务活,每月轻轻松松可挣个三五百元。
像陈女士这样从事家庭编织的下岗失业人员,已有1800多人,他们就在家中靠着手工编织这活儿实现了再就业。爱心编织站负责接收厂方统一送来的面料,再由下岗失业人员领回家按要求进行编织加工,制成成品后送到编织站交货。工资根据编织加工的业务量计算,每个人每月可挣到300到700元。这些活计,不仅女工在做,一些男工也在家帮忙。
社区的干部说,这样的编制工作非常适合大龄失业下功人员,因为技术要求不高,织织毛衣、手套、围巾以及下手工艺品等,只要稍稍学一下就会了,也不需要多少投入;另一方面在家里还可以照料家务,一举两得。并且,在家里编织不会觉得“没面子”。
爱心编织站创办人之一的明楼街道妇联主任陈跃康说起经历,至今忍俊不禁。她说,两年前,为了帮助纺织系统的姐妹们找工作,她们几个女干部拿来黄页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打听。最后,福明乡那边一有一个针织厂同意招收一些女工。可是,先后去了三批人没有一个坚持下来,不是觉得路远,就是觉得太累。后来,有人想出了法子,接来毛衣手套方面的订单让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里加工。就这样,2000年4月,一个中间收发货物的爱心编织站就成立了。(《宁波晚报》2002年9月24日1版)解 析
为这条消息制作标题时,要抓住的新闻眼是:适应大龄下岗女工特点,明楼街道想出了在家就业的办法,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又能适当照顾家务。这是主要的新闻事实,也是这件事的主要特点。双行题可采取“引题+主题”的形式。
引题可交待缘由、渲染气氛、指出特点;主题则概括主要新闻事实。如:
一边织毛衣手套 一边照料家务活 爱心编织站编出千条就业路
小小编织站 解决大问题
明楼街道千余女工在家实现再就业
爱心站体现爱心 下岗女重操旧业 明楼街道干部千方百计开辟再就业门路 注意:单位名称不要搞错,事情性质不要搞错——爱心编织站不是针织厂,只是一个接订单、发面料的中转站。事情特点要抓住——适应大龄下岗女工的特殊性。
2、为下列消息制作一个一行题:
时报讯 由于没有专门的售票窗口,以往那些在一两个小时内急着要走的旅客只能在购票长龙中排队候购,使得有时好不容易排到了,却已停止售票,耽搁了行程。从明日起旅客这样的苦恼将一扫而光。铁路杭州站从明日起在车站进口处和电梯口增设7个“急行售票专窗”,旅客一下公交车就可买票。一小时内欲走的到进口处买票
这样的专窗设在进口处共有三个,旅客到站后不管从哪个方向进站都能很方便地买到一个小时之内发车的车票。两小时内欲走的到电梯口买票
在车站广场电梯口,增设两个售票亭,开出四个窗口,专售开车前两个小时之内的各趟列车车票。旅客一下公交车,便可直接买票。开窗时间为6:30—20:15。需购返程车票的旅客仍要到车站售票大厅28号窗口办理。
中转旅客不出站即能买票
鉴于每日7:30进站的K31次列车上都有许多乘客要转乘8:30的火车去宁波,铁路杭州站从明日起,在出口通道开出流动售票车,使去宁波的旅客不出站就能购票转车。这辆流动售票车除了受理去宁波的乘客,同时也受理转往其他地方的旅客购票。但车站方面提醒,如果您下火车后要在两个小时以后转车,还请您到其他售票窗口买票。(《青年时报》2002年,8,31,1版。记者管光前,通讯员高云、胡健)
解 析
从消息的文字上看,好像事情很复杂,说了三件事,三种情况,但细细分析,其实就是一件事:“铁路杭州站将开设急行售票专窗”。三种情况,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标题中一一列出,所以做一个概括性的单行题即可。但概括要准确,不使读者产生歧义。如:杭州站急行窗口方便旅客
急着要走,可找急行窗口
杭州站方便旅客新举措
铁路杭州站将开设急行售票专窗
思考
做成双行题可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因为消息篇幅很小,做双行题显得帽大头小,不相称。
3、标题探讨:看看以下标题有没有问题,问题何在?(1)标题:
“人机对话”唾手可及(1998,11,8《光明日报》5版)文:
IBM公司与和光集团日前在北京共同举办了IBM via Voice 4.0零售版中文连续语言产品发布及现场展示会„„标志着听得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将开始进入中国千家万户。分析:
成语中有“唾手可得”,并无“唾手可及”。“唾手可得”的意思是“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既容易得到。与文旨相符。而“唾手可及”则成了“非常容易赶上”,产生歧义。
乱改成语不好,如:变本加厉——变本加利;焕然一新——换然一新;奋不顾身——愤不顾身;等等皆是。
(2)标题:
怀孕再领结婚证 市民不再有烦言/郑州市计生委出台一项新规定(1998,4,16《羊城晚报》)文:
实为城区非农业人口一孩生育对象可向怀孕再领取生育证。分析:
生育证误为结婚证;部分人群扩大为全体人群。这种政策性极强的问题,如此马虎大意,实在不应该;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有时很难消除。因此,做标题,特别是牵涉政策性问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多检查几遍。
(3)标题:
编外法官何其多(《文摘报》1592期)文:
全国清理各级编外检察官,总计达1.6万多人。分析:
将检察官误为法官。实际上,检察官与法官,区别很大。
(4)标题:
沉睡河床底 一朝示面目 怀集发现一颗水底树林
木质坚硬,无虫无腐蚀(1998,9,27《羊城晚报》 分析: 独木何以成林?
(5)标题:
蛟河国企职工有权弹劾领导
一年已有17家企业的瞎指挥领导被弹劾免职(1998,9,报》)分析:
2《工人日 “弹劾”是有特定含义的法律名词,只能是检察官或议员对政府工作人员使用。企业领导只需接受职工代表的监督即可。不需也不能接受职工的弹劾。
(6)标题: 茶绿泛香 莲汤送暖
******************拜望恩师(1997,11,1《解放日报》)分析:
把引题与主题合起来看,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江泽民主席带着香茶和莲汤去拜望恩师。而事实上,是江泽民的恩师在江泽民拜望他时款待客人的东西。强调当时的气氛,突出某些细节本无不可,但主体和受体一定分清。这个标题的引题和主题代表着两个主体,这就会产生歧义。至少是不确切。
(7)标题:
一位华裔工程师称赞:“到底是专家!”
江泽民主席兴致勃勃访休斯(1997,11,4,《解放日报》)分析:
这个标题的新闻眼捕捉得不准确。江泽民在休斯顿参观访问,身份是国家主席,并不是以专家身份出现的。参观过程中,他作为一个过去的电机专家,可能发表过一些内行的看法,但这不是消息的主旨。把它放到引题里去加以突出,就冲淡了作为邓小平之后中国首位访问美国的最高领导人访美的重要意义。当然,突出江泽民的博学,也未始不可,但引题与主题又缺乏必要的联系。
(8)标题:
30余名大学生蹬黄包车(1998,11,27,《今晚报》)分析:
文中所述,实为三轮车。黄包车又称人力车,最初出现在日本,1874年,传到中国上海。后来在北京等城市也盛行起来。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写的就是北京的人力车工人——即黄包车车夫。所以,黄包车是只能拉而不能蹬的。能蹬的,不可能是黄包车,只能是三轮车。这是由于历史知识欠缺而造成的错误。
(9)标题:
切实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1998,11,6《光明日报》)分析:
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合理”负担要坚决除掉,不是减轻的问题。
(10)标题:
香港拍卖中国宫廷艺术(1998,4,16,《羊城晚报》)分析:
艺术岂能拍卖?应为“艺术品”。
(11)标题:
泡不烂、晒不黄、撕不碎、剪不断、不耗木、无污染 石油生成的合成纸革了纸的命(1998,11,3《羊城晚报》)分析::
原文中有“用剪刀把它剪成一条条的,可以当绳子一样绑东西。”这样的描述,可见它不是剪不断的。剪不断的纸,也无法用。
二)导语写作与消息写作
1、为同一新闻事实写作不同类型导语 新闻事实
据羊城晚报报道,21日开始,从广州全市240多万户居民家庭中抽选出来的1500户家庭,作为经常性调查户,被要求正式开始记账。他们每天的吃、穿、用、住、行、娱乐等消费都要记录在册。每月初,广州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都会把监测到的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编制成上月广州市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收支增幅和消费比重等数据,然后通过媒体公布社会。
有幸被抽中成为调查户的胡司萍,一家每天晚饭后必做的功课就是互相报账——把全家当天一切收入和支出及时准确地记录到调查表上。这些账目明细得连一毛钱葱、几毛钱单车保管费的支出也登记在册。这些一元几毛的家庭账目,单独一份不一定能说明什么,1500分综合起来就能看出问题的奥妙。经每月两次调查员收集,这些账目被输进电脑,汇总后就成为一份翔实、及时的社会民情报告。通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细账,可以看到物价的起伏、消费的趋势,以及民情民心的现状。
据介绍,这些数据被定期报告给广州市领导,同时直接通向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成为全国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假如说,人体细胞蕴含着解释生命的密码,那么,社会的细胞——家庭,也就包含着解释社会的“密码”,而这1500户家庭每天的“婆妈账”,就是来自社会生成的密码,不断反映广州名声的细微变化,及时预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求
根据以上新闻事实,写成4种类型的导语: A,设问型导语; B,描写性导语; C,议论型导语; D,直叙型导语。
解析:
A,设问型导语——可以材料中“假如说,人体细胞蕴含着解释生命的密码„„”等语作为开头,提出问题。
B,描写型导语——可以胡司萍一家每天晚上全家记“婆妈账”的描述开头,然后引出对广州市对居民消费调查活动的全面介绍。C,议论型导语——从政府有关部门随时了解社情民意、物价动向等问题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发表议论入手,介绍广州市的做法,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D,直叙型导语——以简练概括的语言介绍广州市的做法,再在新闻主体部分详述这个做法的内容。
2、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根据所提出的要求,作标题;按照导语类型的要求与结构要求,写作一条消息,字数在300字左右。(1)材料
杭州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下岗和失业人员从事非正规组织的新政策,使许多下岗人员又找到了昔日在“单位”里的感觉。所谓非正式组织,主要是在小区上岗。20多天前,杭州市朝晖街道面向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公开招聘224个保安、保洁、保绿灯岗位。1000多人报名,场面十分火爆。社区就业已成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主攻”方向之一。据统计,目前我省社区服务已吸纳下岗、失业人员5万多人,而且还有很大就业容量。仅据杭州市有关部门今年对31个街道的调查,就有18000多个岗位可用于招聘下岗职工。
36岁的徐红梅1995年从杭州火柴厂下岗。5年来,她一直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计。最近他找到了朝晖三区保洁员这个岗位。与往年工作不同的是:她除了每月领取600元的工资外,还可以享受政府从再就业基金里为她缴纳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不久以后,有关部门还要为她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
徐红梅人虽长得瘦小,骨子里却有股“硬气”。每天在朝晖三区的巷道、庭院认真做保洁工作,下午2点30分左右,运完最后一车垃圾,长长地吁一口气,她就可以收拾一下,回到她位于庆春路南埠小区的家中。
要求
标题:双行题,包括引题和主题;
消息写作:描写型导语;DEE结构,背景材料安排得当。解析
标题——引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主体概括主要新闻事实。这件事实的主要特点是下岗、失业人员找到了又回到“单位”的感觉。而所以有这种感觉,主要是政府从再就业基金中为他们缴纳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还可以有人身和财产保险。由于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就使他们感到回到了“单位”。而这些单位,又是非正规单位,即在社区里的工作,在社区上岗。引题可将“回到‘单位’”作为渲染内容,把在非正规单位上岗最为消息主要内容在主题中加以突出。或把“社区就业已成为我省下岗再就业主攻方向”作为主要内容。消息写作——以徐红梅在朝晖三区做保洁工作的情况作为描写型导语的主要内容。接着写杭州市积极推行社区就业计划,并已有5万多人再就业的情况。最后再回到徐红梅的描述,包括介绍她将得到养老、医疗保险等情况,结束全文。所谓DEE结构,就是:从描写具体的某个人入手,通过对事件进一步解释和恰当的背景分析,进而详述主题,引入结论。这条消息中关于徐红梅的材料,正具备这样做的条件。
(2)材料
磁悬浮列车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成熟。德国于1980年就建设了一条31.5公里长的试验线。1987年开始载人试验,总共安全运行38万公里。我国专家从1996年起就对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的结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打破常规,跨越轮轨高速铁路的发展阶段,直接建设与应用磁悬浮列车系统,以缩短我国与国外现代交通技术的差距。2000年6月30日,经过长期的艰苦谈判,中德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展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协议。2001年初,双方又签订了工程设备供货及服务合同,3月1日,工程正式开工。2002年12月31日,工程全线竣工,并举行了通车仪式。中国总理朱镕基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为试运营列车剪彩后一同乘坐磁悬浮列车抵达终点。商业死方式运营开通后,从2003年元旦到2月7日,每逢双休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将向公众开放作试运营。在此期间,票价为普通舱150元,贵宾舱300元。预计2004年初可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上海磁悬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高速磁悬浮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集交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磁悬浮运营线。它西起上海地铁二号龙阳站南侧,东至浦东国际机场一期航站东侧,正线全长29.863公里,加上维修基地出入行走线和检修线,双线路总长则合约31.17公里。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车设计为9节车厢,一次可乘坐959人,每小时可发车12列。按每天运行18小时计算,最大运量可达1.5亿人次。雷彻的设计时速和运行时速分别为505公里和30公里,全线开通后,乘客仅7分钟就可以从浦东国际机场到达上海市区。
上海浦东高速磁悬浮列车释放运营线包括一条场余额公里的双线,与穿越黄浦江的地铁二号线衔接;初期引进德国高速、常异性的最新磁悬浮列车3列,每列3辆;再加上其他一些设施,总投资为89亿人民币。有关专家认为,这一释放运营线的启动意义深远。它将改善上海的投资环境,大大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她将是未来中国磁悬浮产业的雏形,为未来在国内一些环境线路上采用磁悬浮技术积累经验和船在条件。
要求
标题制作:双行题,包括引题和主题
消息写作:直叙型导语,倒金字塔结构,背景材料安排得当。
解析
标题——引题可突出“7分钟从浦东国际机场到达上海市区”的内容以渲染气氛,或“在陆上行驶的飞机”等;主题则突出朱镕基、施罗德共同为试运营磁悬浮列车剪彩并一同乘车抵达终点站的内容。文字安排可以显得有气势一些。
消息——材料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则应将最新的、最重要、最引人注意的材料安排得导语中,这就是中德两国总理共同剪彩并一同乘车的乃荣,可放到导语中。然后,再按照整体到徐和部分顺叙的原则逐一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建设的过程。这样安排也是重要性递减的安排。磁悬浮技术的历史及相关材料,则可以作为背景材料穿插在行文中。
第二篇:新闻编辑记者考试试题
新闻编辑记者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36分)
1.【 】新闻活动最早出现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A、徐宝璜 B、李大钊 C、陆定一 D、范长江
3.【 】新闻工作者准确迅速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称为。
A、政治敏感 B、新闻敏感 C、新闻价值 D、新闻线索
4.【 】新闻事业在本质上属于。
A、生产力 B、经济基础 C、政权机关 D、意识形态
5.【 】福克斯广播公司属 所有。
A、时代华纳 B、维亚康姆 C、贝塔斯曼 D、新闻集团
6.【 】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
A、坚持党性原则 B、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C、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D、坚持政治家办报
7.【 】舆论监督是社会的“排气阀”。这指的是舆论监督的 功能。
A、监测环境 B、社会调节 C、社会控制 D、社会制衡
8.【 】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
A、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C、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D、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9.【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每天使用 种语言进行广播。
A、17 B、38 C、43 D、63
10.【 】“报喜不报忧”,实质上是一种。
A、正面宣传 B、鼓动性宣传 C、片面性宣传 D、指导性宣传
11.【 】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璜 B、邵飘萍 C、黄远生 D、邹韬奋
12.【 】在我国,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含义,应该理解为。
A、事实为政治服务 B、本质真实 C、现象真实 D、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一致
13.【 】在当代信息社会,通常所称的大众传播媒介,应包括。
A、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
B、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
C、报纸、广播、电视、摄影、通讯社
D、报纸、广播、通讯社、特稿供应社、电视
14.【 】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日报是。
A、《热血日报》 B、《人民日报》 C、《新华日报》 D、《解放日报》
15.【 】1947年在解放区发起反“客里空”运动的报纸是。
A、《解放日报》 B、《人民日报》 C、《群众日报》 D、《晋绥日报》
16.【 】新闻机构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是。
A、进行政治宣传 B、服务社会生活 C、提供文化娱乐 D、传播新闻信息
17.【 】新华通讯社是。
A、政党通讯社 B、国家通讯社 C、商业通讯社 D、民间通讯社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是在 年。
A、1942 B、1948 C、1950 D、1956
二、简答题(列出要点即可,每小题8分,共24分)
19.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20.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21.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12分,共24分)
22.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就不能有倾向性。
23.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阶级性的。
四、论述题(16分)
24.论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2 3 4 5 6 7 8 9
A C B D D A B A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B D A A D D B A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简述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答:(1)范长江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新闻工作领导人,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2分)
(2)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涉及川、陕、青、甘、内蒙广大地区,行程4000余里。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弊政,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些通讯后来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短短几个月内再版七次。(2分)
(3)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所写《陕北之行》通讯,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塞上行》。(2分)
(4)1938年3月和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分)
(5)1947年任新华社陕北分队队长,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分)
20、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答:(1)《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共分责任、真实、公正、导向、品格、廉洁和附则七大部分。(3分)
(2)《准则》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a)切实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b)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忠于事实,追求真理;(c)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d)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e)严格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5分)
21、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答:(1)正面宣传和新闻批评都是新闻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分)
(2)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2分)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极面。社会生活中需要进行批评和揭露的事情,不能都搬到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来,批评性报道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搞“有闻必录”。一个时期内,批评性报道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引起负作用。(4分)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12分,共24分)
22、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就不能有倾向性。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工作者以客观事物为反映对象,以客观叙述为反映手段的一种工作规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3分)
(3)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3分)
(4)客观和倾向并不矛盾,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该通过对新闻事实及新闻表述的选择和组织、来显示,对经过精心选择的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叙述,完全可以鲜明地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3分)
23、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阶级性的。
答:(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3分)
(2)新闻自由的具体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有具体的内容;(3分)
(3)其相对性表现在它受一定社会法律和政策的约束;(3分)
(4)其有阶级性表现在,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新闻自由,而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新闻自由。(3分)
四、论述题(16分)
24、论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答:(1)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2分)
(2)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2分)
(3)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共同奋斗,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2分)
(4)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2分)
(5)用“三贴近”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引导水平,要求新闻宣传工作:第一,注意在内容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一要对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落伍的新闻观念、新闻报道方式和新闻活动模式,进行突破与改革;二要以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衡量我们舆论引领水平的根本标准;三要调动包括内容、表述、标题、评论、按语、图表、摄影、漫画等“新闻全要素”,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报道新闻;四要以新科技革命的手段,提升新闻宣传的力度、强度和高度,促进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注意在方法上创新,按新闻规律办事,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群众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阅读的兴趣性等方面下工夫,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使之入耳入脑。第三,注意在体制上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完善新闻宣传宏观管理体制,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8分)
第三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考试答案
《广播电视业务》练习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谈话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以及()
A、节目的前期策划 B、谈话现场的氛围C、主持人驾驭现场的能力 D、节目导演对现场的控制
2、深度报道是()A、一种新闻体裁 B、一种报道方式C、一种评论形式 D、一种报道理念
3、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和()
A、新闻事件结束的地方 B、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C、新闻人物出现的现场 D、广播电视记者所在的地方
4、民间的谚语、民谣等在新闻评论中经常作为()论据来使用
A、概括性论据 B、事实性论据C、理论性论据 D、规律性论据
5、最为常见的广播消息结构形式是()A、倒金字塔结构 B、时序结构C、引导结构 D、逻辑结构
6、无论哪篇消息,绝不能缺少的部分是()A、导语 B、主体 C、背景 D、结尾
7、述评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即事明理,所以讲道理要()
A、实事求是 B、观点鲜明C、缘事而发,注重分析D、有丰富的材料
8、以下哪种景别方式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A、近景 B、特写 C、中景 D、全景
9、在广播中,音响包括()A、节目音乐 B、实况音乐 C、实况语言 D、实况音响
10、在新闻五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A、何时 B、何人 C、何事 D、何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影像的基本特征包括()
A、再现性 B、时空一体的运动存在方式C、感性的符号形式 D、声像一体的信息形式E、非限定性显示空间
2、下列有关新闻采访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是新闻报道的起点 B、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
C、是为获得社会实证材料 D、一种新闻体裁E、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3、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包括()
A、真实性原则 B、目的性原则C、典型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E、兴趣性原则
4、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为()A、引导的作用 B、指挥的作用C、监督的作用 D、表态的作用E、深化的作用
5、新闻线索的特点包括()
A、内容新鲜,很有价值 B、比较简单,完整性差C、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D、只是信号,有待证实E、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广播电视栏目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2、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对所给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制定出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10分)
新闻线索:据新华社电 今年起至2008年,全国将实施“保护生命、平安现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
2、指出并分析所给广播新闻稿的结构特色。(10分)
《美国阿科中国有限公司恢复了莺歌海盆地的石油勘探作业》
去年10月,阿科公司租用的“爪哇海号”钻井船。
五、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1、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或电视)新闻导语。(5分)
《黑车营运影响城市形象和群众安全》
为把打击黑车行动进行到底,北京市首次成立了“北京打击机动车非法营运工作协调小组”。
4月35日零时起,北京市展开打击机动车非法营运、维护市场秩序的“狂飙行动”。此次行动时间为一个月,此次“打黑”战役中,城管、交通、公安等部门将全面开展联合执法。首次成立的协调小组将统一协调、指挥全市打击机动车非法营运工作。
2、给材料写作。要求:(1)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消息,300字左右。(20分)
(2)为你撰写的消息配发一则广播消息,300字左右。(20分)
《广播电视业务》练习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C
5、B
6、B
7、C
8、A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E
3、ABE
4、ACDE
5、BCDE
三、简答题
1、广播电视栏目设置是指时间、名称、内容范围固定的信息传播单元。栏目的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首先是栏目的受众定位,也就是解决办给谁听谁看的问题;(2)对新闻受众需求的把握,这是确立传播内容的依据;
(3)栏目的整体层次定位。它要确定栏目是针对一般大众,还是特殊需求群体;是专业化的栏目定位,还是普及性、通俗化的栏目定位;(4)根据目标人群体的日常作息时间作出传播时段与时长的选择;(5)确定栏目的特色与风格,避免与其他栏目雷同,确立自己的栏目个性;(6)推敲和形成节目形式。此外还要注意协调与其他相邻栏目间的配合,形成长短时间、风格各殊的互补格局,以便提高传播效果。
2、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电台、电视台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具有突出的新闻性和政治性。与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相比较,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更具时效性。这与广播电视节目诉传播速度快、制作工序较少、流程较短密切相关。(2)平易亲切。广播电视媒介在新闻评论中一方面可以吸引广大受众参与评论,让受众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评论的语言也更加通俗化、口语化。(3)生动形象。广播电视媒介可以通过多样性的信息符号(声音、图像)交替背景、再现时空、营造气氛,使评论更加形象、生动。
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其他媒介采访有相同之处,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也就是用录音设备和摄像设备录取声音、画面等现场素材。(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由于带机采访的特殊性,采访与部分报道同步进行,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体现,进而产生了“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及采访方式密切关联。(4)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面容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记者通过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参与新闻的制作。(5)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于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与第一个特性是相关的。(6)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采访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电视新闻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四、案例分析题
1、答题要点:(1)深入分析材料,根据新闻线索寻找新闻点,考虑采访计划。
(2)遵循采访提纲写作要求,结构完整,思考全面。
(3)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2、答题要点:(1)确定倒金字塔结构。(2)结合材料分析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缺点。
(3)语言简洁,层次清楚。
五、写作题。
1、答题要求:
(1)筛选新闻信息,掌握材料要点,确定新闻要素。(2)根据材料特点,确定导语类型。
(3)符合视听规律。(4)语言简练,具体形象。
2、(1)答题要点:A、熟读材料掌握新闻事实,确定新闻主题。B、主题集中,思路清晰。
C、选择合适的消息结构。D、遵循广播传播特色,语言通俗、精练、鲜活。E、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2)答题要点:
A、选择好评论主题,找准评论切入点。B、夹叙夹议,由浅入深。C、遵循广播的传播规律,语言大众化,避免空谈议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新闻采访的难点尤其体现在()
A、求新性 B、突击性C、灵活性 D、持续性
2、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还包括()
A、现场参与者 B、现场解说者C、现场引导者 D、现场目击者
3、为获得最佳效果,记者在采访中应如何提问()
A、多提开放型问题 B、多提闭合型问题C、尽量减少提问,由被访者主动阐述 D、根据采访对象和采访阶段选择
4、广播电视评论中最富有依附性的一种评论类型是()
A、本台评论 B、编后话C、本台短评 D、新闻评述
5、()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
A、实况语言 B、广播音乐C、音响 D、广播语言
6、事件消息按内容性质可分为()
A、突发性报道 B、阶段性报道 C、概貌性报道 D、典型性报道
7、新闻写作的第一要素是()
A、真实 B、生动C、及时 D、具体
8、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状况的光是()
A、逆光 B、侧光 C、顶光 D、顺光
9、景别是()
A、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B、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C、被摄物体
在摄影机镜头前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D、在同一距离上运用不同焦距所摄的画面
10、《中国财经报道》()
A、专题性新闻栏目 B、杂志性新闻栏目C、专栏型新闻栏目 D、消息类新闻栏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广播中,音乐的存在形式包括()
A、主题音响 B、音乐节目C、节目音乐 D、画面音乐E、实况音乐
2、进行电视摄录的基本方法有()
A、挑 B、等 C、抢 D、摇 E、移
3、关于《新闻会客厅》,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
A、杂志性节目 B、新闻性节目C、谈话类节目 D、插播节目E、定期节目
4、广播消息的非“倒金字塔”结构,又可细分为()
A、引导结构 B、时序结构C、逻辑结构 D、耗散结构E、双线结构
5、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A、把关 B、核实新闻线索C、发言(评价新闻事实)D、整合新闻信息E、寻找新闻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电视传播的优势和劣势?
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3、比较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
四、案例分析(20分)
针对下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电视述评《知荣明耻立身之本——知荣辱*树新风》,分析电视评论的特色。
主持人翟树杰: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发表了以“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五、写作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5分)
学的小黄“五一”来到了北京,他不是来旅游,而是来上教研班的。“五一”假期像小黄这样进京求学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1、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消息,300字以内。(20分)
2、为你撰写的消息配发短评一篇,500字左右。(2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D
6、A
7、A
8、B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ABC
3、BCE
4、ABC
5、ACD
三、简答题
1、(1)电视传播的优势包括:A、视听兼备的多元信息符号。相比其他媒介,电视可通过影像、声音、文字等传递更多的信息,更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B、真实再现,现场感强烈。电视凭借其特有的画面的直观性、听觉的直接性既让人“眼见为真”,又让人“耳听为实”,在真实再现新闻事件方面,电视具腹天独厚的优势。C、时效性强。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的采制设备日益趋向小型化,大大提高了其传播效率,时效性也越来越强。(2)电视传播的劣势包括:A、电视传播存在着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以及信息选择性差的劣势。B、电视画面是感性的符号形式,不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长于展示而拙于阐释。
2、“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具体包括:(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
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作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通过灵活地使用背景材料,巧妙地表达记者的观点。(4)借用同期声说话。同期声是指广播电视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用同期声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广播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
3、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两者在传播内容、传播目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不同:(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也就是用录音设备和摄像设备录取声音、画面等现场素材。(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由于带机采访的特殊性,采访与部分报道同步进行,使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体现,进而产生了“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形态。(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新闻素材的获取方式及采访方式密切关联。(4)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面容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记者通过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参与新闻的制作。(5)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于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与第一个特性是相关的。(6)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采访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电视新闻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四、案例分析题
1、答题要点:(1)深入分析材料,根据新闻线索寻找新闻点,考虑采访计划。(2)遵循采访提纲写作要求,结构完整,思考全面。(3)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2、答题要点:(1)确定倒金字塔结构。(2)结合材料分析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缺点。(3)语言简洁,层次清楚。
五、写作题。
1、答题要求:(1)筛选新闻信息,掌握材料要点,确定新闻要素。(2)根据材料特点,确定导语类型。(3)符合视听规律。(4)语言简练,具体形象。
2、(1)答题要点: A、熟读材料掌握新闻事实,确定新闻主题。B、主题集中,思路清晰。
C、选择合适的消息结构。D、遵循广播传播特色,语言通俗、精练、鲜活。E、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2)答题要点:A、选择好评论主题,找准评论切入点 B、夹叙夹议,由浅入深。C、遵循广播的传播规律,语言大众化,避免空谈议论。
第四篇:新闻(记者、编辑)思考题2012
2012新闻(记者、编辑)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
1、简述国内广播产业发展现状。
答
(一)广播听众群体稳定,驾车听众规模日渐庞大。
根据中国广播调查网研究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广播接触率为59.7%,城乡广播听众总规模达6.6亿人,比2009年略有上升。城市居民广播接触率仍明显高于农村,为64.0%,城市听众约4.1亿。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预计2011年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增长率在19%至20%之间。由此推算,中国驾车听众规模也将会以每年19%至20%的速度增长。
(二)媒介融合,互联网移动广播跨越式发展。
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搜索引擎(81.9%),网络音乐(79.2%),网络新闻(77.2%)。
(三)地方电台发挥特长,市场份额逐渐提高。
根据赛立信媒介数据2010年研究报告,2010年广播市场为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和市县级电台所瓜分,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2%、33.3%、56.5%。全部市县级电台合计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由上一年的54.9%上升至56.5%,地方电台的市场份额则有所增加,节目样式日渐灵活,取得不俗的成绩。
2、国内地方广播如何走出特色化道路?
答:广播电台在节目制作方面就应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以当地群众熟悉的内容吸引听众,以贴近地方特色的节目取信听众,办出特色节目和名牌栏目抓牢听众。地方电台应发挥浓郁的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目。以东北为例,地方性节目要根据东北实际,浓浓的黑土情怀,东北人民淳朴、善良、勤劳、爽快的特点打造一些具有东北特色的品牌节目。成为地方电台的一
大特征。在这方面辽宁电台《大兵讲故事》、黑龙江龙广电台《叶文有话要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晓声长谈》、辽宁乡村广播《说说唱唱斗秀场》、《俺家来客(qie)了》都已经成为东北地方电台品牌节目。
文艺性娱乐节目明显体现出东北地方特色,比如主持人用东北方言讲笑话、讲故事、二人转节目等。同时,东北地方电台也加强了品牌节目的多样性,使节目样式多元化。
因此地方电台需要充分利用本土优势,体现鲜明的地方性,贴近本地生活、贴近本地群众,秉持“内容为王”办出群众喜闻乐“听”的节目,就一定能够创办出贴近地方特色的优秀节目,赢得听众的信赖和认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控局面。
3、试论媒介与政府的关系。
答:世界上最为理想的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体现出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及享有媒介自由和舆论自由所带来的良性后果。
从各国大量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一般来说,日常状态下,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既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但又不是完全平等的。在危机到来之际,政府能够制定相关的法规,对由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而在平时,政府则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媒介进行管理和规制。
应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国家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在逐渐重构。总的说来,在从原有的仅仅是工具和喉舌的定位逐渐向政府的智囊、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等多元方向上转化。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从单一变得多重,在这过程中,党对媒介领导的核心地位则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一切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性质。具体表现为:
1、党管媒介的原则不变,但管理的方式在变。
2、党管媒介的原则不变,但具体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的转变不会一步到位。
4、如何理解目前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上强调资源的深度整合?
答:在2011年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全面而深度地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并且都在努力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环境。
(一)传媒互动
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共同推动下,新闻传播效应成倍的放大。微博与电视互动已成为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结合的最突出特点。形成了微博提供热点新闻线索,电视媒体深度跟踪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可视性。
(二)互联网电视
互联网电视全面启动,电视正式接轨互联网,拓展电视新闻的全新平台。2011年,全国成立了15家网络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依托自身强大的电视新闻采编评论资源,独立的网络编辑团队,创建有别于母体的新闻发布平台。
(三)终端跨界合作
随着三网融合的正式实施,电视台与通讯网、互联网多个运营商开始深度合作,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新业态,形成了无线、有线、互联网并举。
另外,新媒介的介入也推动传统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变革,实现制播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5、你认为人才储备和人才任用对我国电视频道品牌建设起着怎样的支撑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资源是广电行业的第一资源。电视台的发展,最大的希望是人才强台,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缺乏,最严重的危机是人才流失。
所有的人才培养问题都必须遵循三个环节,即: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从而最终实现以事业培育人才、以市场磨练人才、以绩效成就人才的道路。
首先必须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关键在领导,哪里的领导重视和尊重人才,哪里的事业就风生水起;哪里的领导忽视和淡漠人才,哪里的环境就草木不生。人才最看重被尊重,一旦被尊重,就肯干,甚至肯卖命,这就是所谓“士伸于知己,而屈于不知己”。
虽然引进人才是获得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对自身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很多重要的人才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慧眼识珠和千锤百炼。
借鉴湖南卫视的人才培养经验,在这里提出如下建议:
1、各电视台及各频道中心、各栏目不定期召开务虚的闭门战略研讨会,请资深制片人为一线记者、编辑授课,交流经验和心得。另外从国内高校、企业、媒体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甚至从国外请来创意产业的大师级人物开办讲座,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制作理念。此所谓“在学习中滋养人才”。
2、由台里拨出专项学习基金,分批派出团队到国外及港台地区等电视制作理念比较领先、原创节目层出不穷的电视媒体学习,到相应的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现场深入考察研究,以求打造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人才团队。此所谓“在培训中强化人才”。
3、通过深入国内、省内各大高校,发现优秀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形成人才选拔的良性循环机制。比如从高校大三学生中挑选培养对象,让他们先到电视频道实习,毕业后试用表现突出的就可以留用。此所谓“在后备中催化人才”。
4、大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遇有重大的新闻事件把年轻的人才队伍派到第一线去,让他们尽早经受实战历练和考验,这是使人才得到迅速成长和提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此所谓“在实战中历练人才”。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媒体行业的人才具有自身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团队协作。电视的创作方式与其他文艺创作方式有所不同,制作电视节目特别是做现代电视节目更多是团体作战,依赖的是整体素质,拼的是士气、人气、激情、活力,比的是勇气和毅力,因此打造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精英是首要任务。
第二是个性张扬。业内人才可能都会有些特立独行,很少中规中矩,他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可能不同于一般人,而这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于人才的使用
不应苛求,不需过分统一时间管理,也不要过分设置级别禁区,做什么事就用什么样人。一旦任用,就要高要求、严管理,同时要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
最后一个特点是年轻为王。要想使电视媒体的特有活力吸引人心,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强大的媒体凝聚力,就要依靠大批的年轻人,特别是把年轻的人力、才干、激情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群策群力,敢于拼搏的人才队伍,从而提升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6、框架与元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框架的概念,也隐含着传播活动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可以引入元传播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在观察动物园中猴群的玩耍中最早悟出了这一概念1。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也就是说,传播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符号的传递,另一个是有关这些符号的解释规则的传递。这后一种传播,就是元传播,它决定着对符号的正确理解。元传播一般是传播双方意会的、多表现为非语言的表情动作等符号形式。比如同样的一句“我爱你”,分别在扮着鬼脸的情况下和“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中表达,其意义就应该是全然不同的。由此可见,元传播层面的意义应该是更为重要的,是更具主导意义的传播。而我们所谈的框架,基本也可以视为元传播的一种。正如潘忠党所分析的,“所谓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传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传播之成为可能,必须要有这个层面的传-受共享”。2)
2罗杰斯著《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第84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待理论澄清的领域》见《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6.1
第五篇:新闻(记者、编辑)教学计划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新闻(记者、编辑)
(2010----2014)第一年专业科目教学计划
黑龙江大学 2010年5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新闻传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十五讲是研究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广告及新媒体在内的媒介发展态势与规律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发展成果。
二、课程基本要求
第一讲 网络媒体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
教学目的:
通过对网络媒体新的发展态势分析,了解其与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关系,认识网络舆论的正负效应,以便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教学安排:
4学时。教学内容:
一、网络媒体的界定
二、网络媒体对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冲击
三、网络媒体舆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四、网络媒体舆论引导要注意的问题
五、哈尔滨“宝马撞人案”分析。参考文献:
人民网 网络舆情专栏。
第二讲
新媒体技术给报刊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认识传统报刊业受到的冲击,以及媒介融合的新趋势,理解技术变革给报刊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技术一直是推动报刊业变革的巨大力量。
二、新媒体技术的表征。
三、新媒体技术给报刊业带来的挑战。
四、报刊业应对新媒体技术挑战的措施。
五、以道琼斯公司为例,解读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媒介操作。参考文献:
《传媒变革力》喻国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年版。
第三讲
对我国报业集团的基本认识
教学目的:
通过对我国报业集团发展历史的回顾,认识“事业性质,企业经营”的报业集团性质,探索其成功与不足。强调在报业集团发展中尤其不能忽视党报的品牌效应。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报业集团成立的背景。
二、报业集团的特征。
三、报业集团的突破。
四、报业集团中党报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华章《党报做大作强 贵在创新》,《新闻记者》2002第4期
2、周瑞金《舆论:改革开放的先导》,《新闻记者》1992第3期
3、魏轶群《中国报业集团十年足迹》,《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
4、周志懿《2008中国报业重压之下积极转型》,《传媒》2009年第2期
5、卫文新 周风 《报业集团改革回顾》《新闻三味》2009年第4期
第四讲 广播专业化研究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播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了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为加强自身竞争力,不断进行改革的路径;在“双重属性”的现阶段体制框架内,电台的基本格局、与市场和受众相适应的基本现状;各个变革阶段的各种理论、政策支持以及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以便加深对当代广播全面、深刻的认识。教学安排:
4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播专业化的基本概念、产生及初期发展。
二、专业电台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及其优势。
三、国外广播专业化发展现状。
四、我国广播专业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五、我国广播专业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及基本脉络。
六、我国目前广播专业化电台的分类。
七、媒体融合下广播专业化的未来发展。参考文献:
1、《内容、受众、传播——广播专业化概念》 作者 赵多佳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年
2、《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 作者 邓忻忻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新华网、中广网、青年记者网
4、《新闻媒介通论》 袁军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
5、《广播创新与跨越》 白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6、《中国广播产业经营管理研究》 黄升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
7、《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年12期
第五讲 中国广播联盟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播联盟的研究,了解在目前广播“条块分割”的体制格局下,加强全国各级广播电台之间合作的重大意义;各级广播电台共同参加重大事件报道,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走向共赢的大胆实践。而这一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创新意义。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全国性的广播合作组织成立。
二、建立中国广播联盟的意义。
三、广播联盟让全国广播界同唱一首歌。
四、广播联盟的未来之路。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 2009年第7期 第10-15页
2、《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年第7期 第34页 2009年1期、9期
3、《广播创新与跨越》 白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4、《中国广播产业经营管理研究》 黄升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
5、中国广播网
第六讲 整治广播虚假“医疗讲座”节目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播虚假“医疗讲座”节目的关注,分析广播虚假医疗广告出笼和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其对社会的恶劣影响、对消费者的严重侵害。从而加深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倡导人们参与到净化广播媒介环境的工作中来。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医疗广告问题的出现及其现状。
二、医疗讲座节目变异以及产生的危害。
三、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整顿医疗讲座市场。参考文献:
1、《广播创新与跨越》 白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2、《中国广播产业经营管理研究》 黄升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
3、《五部门加强广播电视医疗药品广告监管重申4不准》 新华网
4、《医疗讲座类节目对广播的危害》 刘爽
5、《试论规范广播医疗广告的紧迫性》 韩春秒
6、《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年1期
7、新华网、人民网
8、《关于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006年
9、《广播的创新与发展》,胡正荣、曹璐、雷跃捷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
10、《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陆晔、赵民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1、《中国广播电视概要》 张振华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
12、《新广告观》 黄升民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年
第七讲 电视栏目的改版与创新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电视栏目的改版与创新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目前电视栏目品牌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原则;在于思考目前中国电视栏目改版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建设实现电视栏目创新。教学安排: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电视栏目的定位。
二、电视栏目的改版。
三、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建设。
参考书目:
1.《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 罗明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电视栏目解析》 石长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中国优秀原创电视栏目宝典》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媒介》杂志社主编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年版
第八讲 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
教学目的:
通过对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的研究,重点掌握电视节目社会化生产的必要性、经营性节目与公益性节目制播模式的选择等。理解制播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笼统地等同于实行制播分离,而是需要从我国国情和电视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市场属性以及制播特性,探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运作模式。教学安排: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制播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
三、公益性节目和经营性节目的制播模式选择。
四、以频道为平台实施制播体制改革的启示。参考书目:
1.《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 唐世鼎 黎斌等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与经营》 郑蔚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年版
3.《中国城市电视台可持续发展路径》 王兰柱,吕值友 等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九讲 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掌握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配置等问题。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之间的差异、目前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媒体员工的综合能力考评。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异。
二、中国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三、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规划。
四、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
五、电视媒体的员工综合考评。
参考书目:
1.《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和经营》郑蔚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年版
2.《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 陆地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 崔永泉,高福安,宋培义 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年版
第十讲 广告新媒体现状及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对广告新媒体现状及发展的研究,重点掌握新媒体概念和内容;广告媒介的作用;网络新媒体广告的特点以及网络新媒体对广告营销的传统模式的改变。教学安排: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媒体与广告媒介。
二、广告活动的需求推动新媒体发展。
三、中国网络发展现状。
四、网络广告的特点。
五、广告主新媒体投放已是大势所趋。
六、网络新媒体改变了广告营销的传统模式。参考文献:
1、《新媒体激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编著 中信出版社2008年 第6期
2、《数字新媒体概论》张文俊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期
3、《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舒永平等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10期
4、《中国新闻出版报》
5、《新营销》
6、流媒体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二讲
名人广告的利与弊
教学目的:
通过对名人广告利与弊的研究,重点掌握名人广告的概念及其类别;优势及其负面影响;了解其负面社会效果产生的原因并掌握解决的方法。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名人广告的基本问题。
二、名人广告的优势。
三、名人广告的负面效应。
四、名人广告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
五、消除名人广告负面影响的应对方法。参考文献:
1、《广告文化学》李宗成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期
2、《当代中国广告透视》王晓 付平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
3、《叶茂中的营销策划》叶茂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中国广告》
5、《中国报道》
6、中文天下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三讲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
教学目的:
通过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报道的研究,重点掌握政府与媒体在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方面的共识,以及危机中两者的责任分工与义务冲突。掌握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社会原因。理解风险社会中危机事件多发的特点和信息调控的重要意义。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媒体十年:光荣与不幸。
二、信息公开:政府与媒体的共识。
三、共识之后:分工与操作的问题。参考文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著 译林出版社 2004年
3、《南方传媒研究》第十三辑“灾难报道”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年
4、《2008年中国新闻业回眸(下)》 孙正
一、柳婷婷 《新闻记者》2009年第1期
5、《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变考验舆论引导力》 姚远等,《中国记者》2009年第1期
6、《从汶川地震“母爱短信”报道看媒体转载核实责任》 唐远清 《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7、《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宣泄功能》 童兵 《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第十四讲 新闻的真实与失实 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重点掌握新闻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理解世界新闻界追求新闻真实的共同价值取向。掌握新世纪以来我国假新闻演变的一些特点,深刻认识假新闻的危害和行业治理假新闻的决心。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真实:新闻人永远的向往。
二、新世纪以来假新闻的演变
三、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参考文献:
1、《舆论学·译者前言》 沃尔特·李普曼著 林珊译 华夏出版社 1989年7月
2、《“十大假新闻”》 《新闻记者》 2002-2010年第1 期
第十五讲 新闻影像伦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影像伦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探析,重点把握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影像伦理问题,着眼于影像的拍摄与制作环节,分析传媒影像伦理的各种表现,并尝试以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进行解释,以期引起业界同仁的反思与重视,进而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教学安排:
3学时。教学内容:
一、由“霸权作风”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二、由“断章取义”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三、由“展示细节”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四、由“导演事实”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
五、由“移花接木”引发的影像伦理问题。参考文献:
1、《社会发展中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 段京肃 《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刘鹏 《新闻记者》 2005年第1期
3、《电视新闻传播与影像伦理刍议》张军华、王晓勇 《新闻界》2005年第5期
4、《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李宁源 《新闻记者》 2004年第11期
5、《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 徐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
6、《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 新华出版社 2003年
7、《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译本序》 丹尼尔·戴扬等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