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

时间:2019-05-14 14: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篇: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

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先天与后天交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学校与社会文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意识,个体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

前意识,没有浮现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本我是人格的基础。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外部环境,道德规范内化。超我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超我的主要功能有:一是抑制本我的各种活动。二是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三是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美的人格。

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被称为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成为力比多。

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死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毁灭性行为。人格发展即性本能的发展。

发展阶段:1.口唇期,出生到一岁。2.肛门期,一到三岁。3.性器期,三到五岁。恋父恋母情节。4.潜伏期,六岁到青春期前。5.两性期,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停滞现象,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

退化现象,指个人使用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现实焦虑是人对一个真实的外部威胁的反应,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本我冲动突然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而产生的反应,其危险在于自我可能会失去对不被接受的本我愿望的控制。

道德焦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疚,羞耻感和罪恶感,即良心的谴责。

防御机制用来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险,焦虑和不愉快,是自我调整本我和外部实现冲突的一种功能。

主要的防御机制类型有:1.压抑2.投射3.反向形成4.转移或代替5.合理化6.否认7.升华 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临床领域:1.个体心理治疗2.儿童治疗3。家庭治疗4.催眠。

健康人格:一个人要想创造性地工作,就应该能够忍受挫折与困难,因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一个人要建立亲密且真爱的关系,也需要个体具备许多良好的人格特性。文化领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是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领域。弗洛伊德的思想,从上个世纪至今,一直在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广泛低影响着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学低几乎整个文化领域。弗洛伊德的理论评价:学术贡献:1.了潜意识,扩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对性的研究,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3.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4.精神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对心理治疗而言。理论缺陷:1.对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2.过分夸大“性在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动力作用。3.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忽略能动作用。4.方法的严谨性受到质疑。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作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

原型是对某一个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任务,某个情境,或某些抽象概念。

人格面具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机能表现。

阿尼玛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特征。阴影是指潜意识中负向的一面,或者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词语联想技术,通过被试对词语的联想内容以及反应时,皮肤导电频率及呼吸频率的变化,探测隐藏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

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所以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生活风格,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因而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不同,这种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是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阿德勒的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理想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需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是纯粹虚幻,不可能实现的。

“基本焦虑”是一种肚子面对严重问题而完全无助的感受。“基本罪恶”是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基本敌意”,父母如果经常表现不恰当的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的无力感。神经症理论:产生根源:焦虑和敌意 判断标准:心理和文化双重标准。

神经症需要1.对关怀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2.对支配起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3.对权利的神经症需要4.对剥削和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要5。对地位和尊严的神经症需要。对自我崇拜的神经症需要7.对非凡成就和个人野心的神经症需要8.对限制自己人生的神经症需要9.对自给自足,独立自主的神经症需要10.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人格:1.亲近他人与顺从型人格2.反抗他人与攻击型人格3.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 人生取向:1.自谦2.夸张3.退却

神经症冲突:1.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2.行为方式的冲突

弗洛姆的人格类型:1接受型

2、剥削型3.囤积型4.市场型5.官僚型6.建设型 当我们回归自我,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独自面对巨大的责任,于是个体陷入难以承受的无助和孤独的状态,发现自己其实无比的渺小。面对这种感觉,弗洛姆认为人们可能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逃避自由,另一种是走向“积极的自由”。

逃避自由的机制有三种:1.独裁主义2.毁灭3.自动从众

同一性包括四个方面:1.个体性2.整体性和整合感3.一致性和连续性4.社会团结性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1,口唇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2.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3.生殖器期:主动自发——罪恶感4.潜伏期:勤奋——自卑5.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6.青年期:亲密——疏离7.成年期:生产——迟滞8.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华生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只要对环境有足够的控制,心理学家就可以把儿童塑造成他想要的任何成人。反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由某种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即经典型条件反射下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出现的情境下发烧的有机体行为。

泛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行为反应,而且也可能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做出行为反应。

分化,是指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由于正强化物的出现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由于负强化物的消失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

在一个行为之后给予一个厌恶刺激,结果该行为在将来再现的可能性降低,为正惩罚。在一个行为止呕撤除了一个原来存在的愉快刺激,导致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叫做负惩罚。

斯金纳的理论应用:1.行为评估2.行为塑造3.行为治疗(代币制,生物反馈法)内驱力是促使有机体行为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

冲突类型:接近——接近冲突(双趋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基本需要,缺失性需要。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

需要的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在满足高层次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以此类推。

这些需要是相互练习的,并且组成了一个优势层次。人总是不断被各种需要所困恼,是不断需求着的动物,除了少数时间外,很少能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努力变成他能成为的样子,是最高动机的实现,如潜能的充分发挥,超越自我,对某一失业忘我献身的人。

高峰体验,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满为的体验。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说 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一)治疗目标

(二)治疗技术

(三)治疗条件:1.真诚一致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3.设身处地的理解

(四)治疗结果

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特质的内涵: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不同的刺激以相的方式进行反应。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它们。5.特质具有独特性。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特质类型: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是指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就像一种文化。个人倾向:1.首要倾向2.中心倾向3.次要倾向 奥尔波特的动机理论:

个人的人格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1.完备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1)动机的当前性(2)动机的多元性(3)动机的认知特征(4)动机的具体性 2.机能自主。任何习得的动机系统中,其含有的动力不是该习得系统发展时原有的动力,就可称为机能自主作用。机能自主性有两个水平:持续机能自主与统我机能自主。

卡特尔的心里元周期表(课本407页)

特质

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

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

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

环境特质

能力特质

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成因理论

1.学习因素2.社会文化3.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1.外向——内向维度2.神经质——稳定性维度 3.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

艾森克的人格的生物学基础:1.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2.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3.荷尔蒙和精神质4.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 艾森克的理论应用: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

(一)暴露疗法

(二)系统脱敏法

(三)示范法

大五模型: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大七模型:负价一:虚伪浮夸。正价:严谨负责。负价二:浅薄无能。内向负情绪:多愁善感。外向正情绪:热情可爱。外向负情绪:爆操易怒。内向正情绪:我行我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第二篇:人格心理学笔记解读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

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

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

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

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

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

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

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2)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3)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1,地形学模型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他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2,结构模型1)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2)自我3)超我

4)人格动力:1,动力的性质,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2,动力的分类1)生的本能,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2)死的本能,代表破坏成分。

5)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1,发展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两性期2,发展障碍1)停滞现象2)退化现象 6)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心理治疗技术

7)研究主题:1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2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3自我防御机制: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主要防御机制类型: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

8)理论评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理论缺陷: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1人性观: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2.人格界定: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3.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关于心里能,他提出1)等值原则2)平衡原则3)反相原则

4.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底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1)意识和自我,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原型最重要的有四种1)人格面具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3)阴影4)自性

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1)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2)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3)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

5.人格发展: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6.人格成因: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7.研究方法: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

8.研究主题: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是人格得以发展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2,梦心理学:1,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2,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3梦结构:展示、发展、高潮、结束4,自己释梦方法:综合建构法 3,人格类型: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外倾;四中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八种人格类型:2乘4 9理论评价: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理论缺陷: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1人性观: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

2人格界定: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3人格动力: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

4人格结构: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3)社会兴趣 三阶段:习性,能力,简洁动力。3问题: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4)追求卓越5)自卑与补偿。5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6研究主题: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

7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首创造性自我概念;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缺陷:1原创性基本假说行为难以描述;某些基本观念定义不明确;将复杂观念过度简化,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霍妮(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会,共出版6部著作)

1人性观: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2人格结构:把人格看成是一个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即人本身,自我的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理想自我(不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的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个不合理的形象,是纯粹虚构的。理想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病态自我,他认为它是形成神经症或变态热歌的主要原因。

3研究主题: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神经症理论,(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人生取向,神经症冲突)心理顺应方式,盲点、间隔区划、合理性、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武断的正确、犬儒主义。

4理论评价:贡献:1它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它是精神分析式的思维从纯粹的强调生理、解剖和个体转移出来,转而关注一个温暖的以及社会和文化硬性的重要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也使精神分析治疗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满足了现代人适应生活的需要。2他对女性心理的理论的论述更加符合现代的观点,3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窠臼,创立了社会文化学派。

缺陷:1创造性不够,他的理论和前人相似,人们认为他照搬了经典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2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结构和发展。3理论在内部一致性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强调社会文化对于神经症的作用,却没有指出社会文化作用于人格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也没有社会改革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如何顺应这种文化,未突破弗洛伊德的局限性 弗洛姆

1.人性观:弗洛姆坚持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取向,从人类生从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他具有积极的人性观,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这些经由社会变革达到。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驱力之一是趋乐避苦,还有爱,爱增进喜悦和快乐,也有些人会以病态的方式去体验幸福。

2.人类需要:关联、归根、超越、认同、方向架构、献身、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3.3,人格类型:接受型(受虐型)被动凡事依赖;剥削型(施虐型)通过抢夺欺诈操控手段从外界获取所需事物;囤积型(机械型)通过囤积和节约获取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领地的秩序和清洁防止外部世界的侵袭;市场型(破坏型)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官僚型,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控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利,用政治手段宣泄自己的敌意;建设型,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具有的潜能。

4.研究主题: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逃避自由、疏离、机器人化)、社会变革论

5.理论评价:贡献:拓宽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他从个体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关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社干活状况,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困境作为关注的核心,把心理疾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广泛用历史文件作为研究论据,释梦、自由、集权主义的理解颇具独到之处,男女平等的观点比佛洛依德进步,对生理驱力的承认更合理,他发出的能源危机、饥荒、核战三大威胁的警告。缺陷:社会改革理论陷入了空想主义,提出的改革开放方案空乏,著作缺少定量分析与研究,很难发现结论与治疗之间的对应关系,他的理论相对来说没有衍生出多少质性研究,未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

1人性观:乐观,强调人格的人际性

2,基本概念:人种假设,人际需要,紧张降低模型(原因:生理化学需要和睡眠需要、焦虑、温柔)、动力机制、经验模式(过程:分离模式的经验、并列模式的经验、综合模式的经验)

3人格结构:人格化: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人格化的形象受到自我系统特征的影响。人格化的不合理方面在刻板印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基本作用方式降低焦虑,满足自身需要,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选择性忽视,有害无益,妨碍个体从威胁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能力。非我,有焦虑造成,在潜意识里与自我系统分离,他常是无意识的。

4人格发展:把人格发展分成七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讲清话)强调的是母亲的温柔和焦虑对婴儿的影响,有哺乳的动作是婴儿与他人最早的交互作用为婴儿提供了第一次人际关系经验。儿童期(讲清话到寻求玩伴)儿童开始与同性玩伴交往,学习扮演角色,接纳社会文化规范,自我系统结构开始清晰,潜在问题:孤独。少年期(小学阶段)综合模式经验为主导,开始发展社会性行为,产深刻板效应,该时期最重要的是社会化过程,建立起能够和他人一起生活的信念标志着该时期结束。前青春期,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的同性个体或密友的亲密关系。青春前期:生理变化剧烈,性欲动力成熟引发对异性追求。青春后期,关注的是发展满意的性活动,同时也必须承担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成人期,代表着成熟和人格发展的完成,理性状态是个体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并具备真爱的能力。5研究主题;人格发展及精神分裂症

6评价

贡献: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转移到社会学方向化倾向;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影响非常深远;关于焦虑的论述更完整细致;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缺陷:理论缺乏清晰性和朴素性;紧张降低模型受到批评,动力论被指责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舆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了歪曲;理论没有延伸出多少了实证研究。埃里克森

1人性观 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缺陷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

2人格动力 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的影响。1)生理过程 力比多和性欲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2)自我过程 同一性和掌握感(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4)身体区域和行为方式

3人格发展 1口唇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1岁2肛门期 自主羞愧和怀疑 1-3岁3生殖器期 主动自发和罪恶 3-6岁4潜伏期勤奋和自卑6-12岁5两性期 同一性角色混乱 12-20岁6青年期亲密和疏离 20-25岁7成年期 生长和停滞 25-65 8.成熟期自我统整和希望 4研究主题 自我和心理历史理论

5评价 贡献 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范围,首先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其次,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是精神分析拓展到正常个体的研究;再次,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对了历史人物的心理研究和人类学研究都颇具特色,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分析师。缺陷 在理论立场上调和矛盾的态度,削弱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思辨性多与科学性。该理论轮没有得到证据的完全支持,对社会因素的重视远远不够,对社会改革和创新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 客体关系理论

一、基本概念:客体关系理论是从自我心理学中衍生而来的。强调个体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所谓客体是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观念。

二、人格结构:客体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三、人格动力:1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2内化机制

四、人格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我—客体。

五、研究主题:客体关系理论非常重视自我心理学。1关系自我2自我中心人格 一行为主义学评价:

1贡献: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行为治疗实用性;行为主义研究领域广泛性;行为主义简洁明了

2缺陷::错误将人类等同于动物;行为评估信度、效度质疑;对人格描述过于窄化;忽视人格稳定性

3理论特色:实验研究取向:可研究许多被试;可适用于所有的心理机能的普遍规律;研究者可直接操纵、控制自己感兴趣变量 二行为主义学派产生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需要;进步主义运动产物 2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 3自然科学背景:别赫切列夫思想;巴甫洛夫学说

4心理学背景:意识心理学危机;心理学发展客观化趋势;动物心理学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重要前提;行为主义的产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斯金纳 一理论观

1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中性的。人以后所获得的善或恶是行为的结果,每个人人格中所谓的意欲、倾向,素质都是习得的。

2人格概念: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方式。他的人格概念突出了行为特征,包括: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反应泛化(类化或概括化)和分化(辨别)。3 人格结构:强调情境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 环境中的刺激。认为个体行为是内外部刺激所引起反应,反应就是行为结构性单位。认为只要用操作性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行为。人格形成、改变:认为人格形成与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强化可以决定行为的形成、改变和消失,只要控制了强化就能达到塑造和改变行为,继而塑造和改变人格目的。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来源: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强化程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部分强化)间歇强化--分为间隔强化(固定、变动时距强化)比率强化(固定、变化比率强化)人格发展: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强调受特殊环境强化物影响的特殊反应形态。人格异常:原因:不良强化经历导致行为缺失;有缺陷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线索辨别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一套不适宜反应。二 研究主题(强化+行为消退)

处理不期望行为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原因是惩罚不能指引正确行为。惩罚要有及时性,惩罚具有副作用。三 评价: 贡献:强调环境与情境变量对行为影响作用;注重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扩展了理论应用范围。缺陷: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探讨;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推广到人类行为治疗局限性。多拉德和米勒 一 基本概念 学习四要素:认为人格是习得的,学习有以下4元素组成a内驱力:促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认为原始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主要基石,是所有二级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力是在原始内驱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社会文化决定b线索: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线索则指导行为采取适当方向。任何一种刺激是否具有内驱力性能取决于它的强度,而是否具有线索性能却取决于它的特异性。C反应:由内驱力和即时线索诱发出来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强度的行为或心理活动。D奖赏: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潜意识意义:强调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潜意识或压抑都是习得的,压抑是潜在的痛苦思想在进入意识之前被消退了的习得反应。人格结构:反应是人格主要结构性概念,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联结,并且彼此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物。他们将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稳定联结成为习惯,认为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习惯或刺激-反应联结物构成,如果有机体习得这些习惯间关系就形成人格结构。4 人格发展:就是习惯的习得,而这些习惯彼此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有层次的组织或重要性次序。人格适应:冲突是适应不良的主要特征,用实验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来深入分析和证实 A冲突类型:接近-接近冲突(双驱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B冲突原则:越接近目标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越接近目标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比趋向正向目标的趋向强烈;驱力强度的增加将加强趋近或避开某一特殊目标的倾向;任何时候当两种反应竞争时较强的反应都会出现。二研究主题

1挫折-攻击假说(1939年)基本观点: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攻击行为:a挫折感强度b受挫折范围c遭受挫折次数d对攻击行为后果预期

2模仿:是一种社会学习,这一学习过程离不开报酬与强化,但是以强化为基础。三形式:相同行为;仿同-依附行为;翻版行为 三评价

贡献:a用学习原理说明心理动力过程,搭起动物学习实验和临床心理治疗的桥梁b重界定刺激、反应,加入社会文化变量和文化人类学资料,产生一种得以改变人格理论本质融合体c人格是习得的且对人格发展及其适应做详细说明d分析变量及各种因素,推动行为治疗进一步发展

缺点:过分强调原始驱力在人类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相对忽视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过分强调受环境刺激所规范习得性行为,轻视遗传因素 认知学派

凯利的个人建构主义 一.理论观点

1.人性观:凯利的人性假设是,人即科学家。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⑴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⑵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⑶人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⑷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2.人格概念:人格的核心是建构。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理解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3.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凯利对各种建构的分类:⑴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⑵依据建构的通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⑶依据建构的可变性: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⑷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⑸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4.基本假设与推论:基本假设: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提出11种推论⑴结构推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⑵个性推论: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⑶组织推论:是指为了顺利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⑷二分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⑸选择推论:是个人在二分建构中作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⑹范围推论:是指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⑺经验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作的解释而改变⑻调节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⑼片段推论: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⑽共同推论: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⑾社交推论: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

5.人格动力:在凯利看来,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凯利认为,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所产生的行为具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即详查期: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的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

预断期: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

控制期: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6.人格发展:凯利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建构系统上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二:研究方法

1.角色建构测验即CRT或REP测验2.固定角色疗法 三:研究主题

1.认知复杂性—简单性2焦虑与威胁 四:理论评价

1.贡献:丰富了人格理论的认知向度;发展了有效的人格评价工具;研创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疗法

2.缺陷:忽视了人格中的非认知因素;角色建构测验的使用局限;理论系统中的未决问题

五、著作/ 1955年《个人建构心理学》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 一.理论观点

1.人性观: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议题上,罗特倾向于选择自由和行动;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2.罗特的人格理论

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罗特认为:一种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当事人对该项行为会引发某种强化的预期和强化物的价值共同决定的。

⑵人格结构:他提出两种类特质,也叫问题解决的类化预期:人际信任和控制观。问题解决类化预期是个体在过去独特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解决问题的预期倾向。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他人言语承诺的信赖程度。控制点也称为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3.人格发展:⑴罗特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习得的。习得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的,因为它的满足和强化要依赖于他人。⑵罗特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往经验的范围、丰富性和性质。三。研究方法

1访谈

访谈是可以用作探查人格特质的方法。2投射测验3控制性行为测验4行为观察技术5问卷 四。研究主题

1控制点与归因风格2控制点与学业成就3控制点与社交行为4控制点与身心健康 5控制点与职业发展6控制点与家庭教养 五。理论评价

⑴ 该理论既强调认知变量又考虑到动机性变量,赋予社会认知论强烈的动机色彩创造性的把两者有机结合并纳入到其理论系统内。

⑵罗特提出的概念界定清楚且验证性强

⑶ 罗特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认知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六著作

1972年 《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

1975年《人格》

1972年《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1982年《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著作1947年 《人格的维度》

《智商论》 二理论观点 1人性观

⑴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L数据-生活记录

T数据-客观测量数据

Q数据-第三类数据,人类所独有)⑵他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⑶认为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的独特的特质构成。

2人格界定

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 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

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元,这些特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类型。3人格结构

⑴确定人格构成因素的标准:必须有证明因素存在的心理测量学证据;该因素必须具有遗传性,并符合既有的遗传模式;该结构必须符合理论构想;它必须具有社会性关联

⑵人格层次模型:依据各个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彼此不同将人格特质分为几个层次:居高层次的特质称为类型层次,其次为特质层次,第三层次为习惯反应层次,最下一个层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为反应。⑶人格维度模型:用因素分析研究得到:外向-内向维度;神经质-稳定性维度;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 4人格成因

⑴人格的生物学基础: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荷尔蒙和精神质;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①人格三维度的普遍存在②人格特质的稳定性③双生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⑵社会化过程 三研究方法

1效标分析2问卷式测量法3其他方法 四理论评价 贡献:理论启发性强;理论具有可验证性并强调精确性;理论的简约性强;理论的解释性强;促进了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心理学多领域的发展

缺陷:忽略了外在环境差异对人格的巨大影响;理论过分简单化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简介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是现代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性格特质论的创始人。著作主要有:《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1921年(与F.奥尔波特共同研究发表)

《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年 《人格的本质》1950年《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研究》1955年 《人格的模式和成长》1961年 人性观: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人格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人格结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3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有以下内涵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他们5特质具有独特性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 特质类型。奥尔波特提出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不久后,奥把共同特质称为特质,而将个人特质改称为个人倾向,分为首要倾向,中心倾向和次要倾向。人格动力:

(一)倾向与动机、风格:奥尔波特将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成分称为动机倾向,不太强烈的部分称为风格倾向。

动机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人格既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前者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后者主动塑造环境并使环境对他们做出反应,个体主要受追求紧张与打破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动。提出动机理论四条标准与机能自主。四条标准:1动机的当前性2动机的多元性3动机的认知特征4动机的具体性。机能自主:有两个水平1持续机能自主2统我机能自主。

人格发展:1躯体我的感觉阶级2自我认同感阶段3自尊感阶段4自我扩展感阶段5自我意象感阶段6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7统我追求阶段8知音自我显露阶段

人格成因:遗传,学习过程,无意识基础,文化、情境和角色,动机的发展与转化,认知和人格

研究方法:奥尔波特以正常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

三、贡献: 1重视研究成熟、正常的健康人2整合人格理论3对人本主义与自我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局限:1理论课检验性较差2理论的解释范围较窄3有循环论证的倾向4忽略了外在因素与潜意识动机对个体的影响5折中倾向使之启迪性不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流派:

我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力量,用分数把人放在一个连续体上衡量,人是独特的和有个性的。

一.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自我表露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人际的交往是自我表露的双向发展,相同水平的反馈是公平的,你表露的越深别人才会表露的越深。你说今天我想打飞机,别人就会说,哈哈,我有片。(呵呵,原型毕露(=^_^=))

1.表露的相互性:我们一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自己,也会喜欢想自己表露的人。

2.朋友和恋人的表露:高程度的表露发生在正在发展的同伴间,而不是朋友和恋

人。因为后者额亲密程度已经很高了。

3.爱表露的男人和女人:男人会为了免受嘲笑和拒绝减少表露

4.创伤经历的表露:把创伤摆在桌面上表现的是你的勇气和力量,同时这个也是

对身体有好处的,很有好处。写下创伤后免疫力立即增强,二.孤独:

孤独的原因:

1.悲观的预期:试验证明孤独者的悲观预期是错误的。他们会把一些小的迹象解

释为拒绝。

三.自尊:自我是有别与自尊的概念,自我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特征看法,就是说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尊这是自己对自己这个自我的评价。低自尊的人也会喜欢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感觉良好,可是他们缺乏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欣赏。

1.自尊与失败的反应:我们面对的一切评价意味着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本质上就是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可鄙的,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应该和别人的评价分裂开来,用自己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可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有多少的评价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我们的?

低自尊的同学并不需要自己去体验失败,仅仅是想象一下下,他们就失败了。消极的预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没有努力之前他们就放弃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成功哦。那样我们会更接近成功的哈。

低自尊的同学会接到失败的信息后想到更多的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而高自尊者为什么不会泄气呢?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呢?他们在失败的时候的策略是什么呢?有两种类型的评价,一种聪明和有能力之类的,一种是诚恳,善良,有善之类的社会性评价。当高自尊的同学的到了失败的信息的时候他们会很犀利的提高他们的社会性评价。这样他们保持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他们会提醒自己自己可以在另一个领域中表现更好,他们不会停留在一个失败中。如果把事情搞的一团糟,他们会提醒自己,我有很多的朋友。如果自己的足球踢得很臭,他们会想到自己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他们会用以上策略避免自己走下坡路,保持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

有两种人,一种:从来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不小看自己,你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是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另一种人:呵呵,我就不说了,我想成我第一种人。

自尊稳定性低的人会更多的为讨好别人而行事。一个低分和一个粗鲁的回答和拒绝都会引起他们的自我怀疑,而一个恭维和一次愉快的交谈则会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我欣赏,他们更可能体会到压抑。别人的任何粗鲁的和无厘头无聊的无趣的故意的有意的回答,行动(只要不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都是可以无视的,那个要死的人,这么可以浪费我的时间和伤害我呢?我怎么会为这样一个要死的人而感到不愉快呢?我也是要死的啊。我的底线是身体上的人身攻击。其他的就可以轻飘飘的飘过啦。娃哈哈。

第四篇: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

Sigmund Freud, 1856-1939

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

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

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

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

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

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

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

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一般

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

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

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

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

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

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前

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

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

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阿尼玛

阿尼姆斯

阴影

自身

父亲

母亲

太阳

月亮

智慧老人

英雄

死亡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

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

压抑。

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

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

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

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

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

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

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

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

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

(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

(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

(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

(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

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

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

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Cattell: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

Personality Research Form(PRF)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

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教材:《人格心理学》Burgen著 陈惠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

第五篇:人格心理学 感想

人格心理学

感想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本教材按照人格心理学学科的逻辑顺序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格心理学概要。包括人格心理学有在人格本质问题上的见解、人格的理论解释、人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的主题与任务、人格发展的基本问题、一般问题以及具体问题,并对决定人格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是人格理论的进展。包括传统的五大人格理伦,即精神分析论、特质理论、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以及人格的认知理论。在对这些理论作扼要阐述的基础上,我们尤其关注这些理论最近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第三部分是人格的应用研究。这是当今人格心量学中异常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人格与现实结合得最为密切的一个重要主题,该领域包括人格与健康、人格与疾病、人格障碍与治疗、人格测量与评估等众多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研究能否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爱关键取决于人格的应用研究领域能否广泛和深入。

第四部分是人格研究的领域,包括人格的专题研究与交叉研究。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人格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潜意识,性与性别、攻击性、自我、气质等者是人格研究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不仅如此,在人格与智力、创造性等心理学从多领域的关系中,在人格与文化、进化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中,人格总是成为焦点。目录:

前言:人格奥秘的科学探索

第一部分 人格心理学概要

第一章 人格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 人格的界定

第二节 人格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传统

第二章 人格的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人格发展的问题

第三节 人格发展的历程

第四节 谁来决定你的人格

第二部分 人格理论的进展

第三章 心理动力学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三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四节 新弗洛伊德理论

第四章 特质理论的范式

第一节 特质及其早期研究

第二节 人格特质的结构理论

第三节 特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节 特质理论的应用与争论

第五章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人格与学习

第三节 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六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第三节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人格与认知的整合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方式理论

第三节 凯利的个体建构理论

第四节 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

第三部分 人格的应用研究

第八章 人格、疾病与健康

第一节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A型人格与冠心病

第三节 其他人格类型与疾病

第九章 人格障碍与治疗

第一节 人格障碍概论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与症状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其他疗法

第十章 人格测量与评估

第一节 人格测量与评估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人格的自陈式问卷

第三节 人格的投射测验

第四节 人格评估的其他方法

第四部分 人格研究的领域

第十一章 人格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潜意识

第二节 性与性别

第三节 自我 第四节 气质

第十二章 人格的交叉研究

第一节 人格与文化

第二节 人格与进化

第三节 人格与智力

第四节 人格与创造力

回顾与展望:一种人格科学的可能性

一、理论知识学习

这个学期人格心理学主要讲述了人格心理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理论与方法;而这学期人格心理学科的重点主要是阐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包括有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认知论等几个方面。结合平日郑雪教授讲解的理论知识,我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1、人格心理学的定义

书本第7页为人格下一个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该学科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格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关系,二是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外部关系。其研究方法也是主要的三种传统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这三种研究方法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各有特色。正所谓“没有最好的,但是有最合适的”,在心理学发展史中这几种研究方法也扮演了其重要角色——临床研究在精神分析的运用产生了无意识理论,实验研究方法在行为主义的运用中强调了操作主义、元素主义„

简单地来说,我对人格的理解就是,人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有些人聪明敏捷、有些人愚笨迟钝;有些人勇敢坚强、有些人胆小怯懦;„„这些都是人格差异的体现。人格心理学要研究的就是探讨这些差异的来源,分析人格差异的因素。当然,由于我们大二本科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只能从基础入手了解各个学派对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再从这基础上做理论上的升华。

2、各学派人格心理学理论(1)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及新精神分析

在心理学史中,通常把弗洛伊德自己创立的体系为古典精神分析;而把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后来所创立的理论体系为新精神分析。古典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将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而我本人对弗洛伊德所总结的几种防御机制有一定新的认识。平时我们所说的“购物狂”的心理探究认为疯狂购物是舒缓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据我在心理网站上看到的,消费、自残其实也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方式。这在古典精神分析总结里是没有的。我认为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

(2)特质论

奥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但也可使鸡蛋变硬。”每个人的特质不同,虽然情况相同而反应各异。奥尔波特提出了一个“机能自主性”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个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特质论的运用在如今的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时人们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各种测量,就是为了了解自身或者他人的一些特质情况。尽管这些量表是经过科学的得出,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仍需要尽量去完善它。(3)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直都觉得交互作用论是情景论的延伸,是情景论的一个完善。环境对人的行为会有重要的影响,但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否则很容易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这是因为,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因此,总需要一个平衡的机制来达到适应的状态,这就是交互作用论。(4)行为学习论

尽管行为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但我印象深刻的确实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班杜拉提出的一个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这个原理在我们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有较大的帮助,高的自我效能可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我们值得去探讨的问题。(5)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思想核心是有冲突,认为该理论有失人性,同时也打破了精神分析研究的常规,把研究的重点对象放在健康的人身上。这对以后心理学理论各分支学派产生深远影响。在当今潮流中,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和自我实现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我相信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相对而言较新兴的学派,但是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6)认知论

认知理论也是新兴的一个理论。其理论核心认为不同的人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信息加工模式,即使在相同的情景中,会输入或储存不同的信息,因此对同样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二、课程研究认识

从课堂的教学模式上看,我觉得是上大学以来比较新鲜的,也许是老师一种尝试平时的成绩不是通过写论文,或者写报告的形式来完成。而是通过在论坛上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一方面我觉得能使我们对人格心理学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通过论坛上有关人格的问题使我自己对自身人格有一定内省的认识。但另一方面,一些没对这些讨论题进行思考的同学自然不会对人格心理学有什么深入的认识,因此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对人格心理学是什么都不了解的同学。这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大学校园里的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从课程安排上看,其学科的重点是放在各学派的人格理论上。这有利于我们对人格心理学的全面了解,而且该教科书也比较通俗易懂,相对生动,至少对于我来说,我可以很好地将它阅读完。

三、论坛讨论方面的收获与体会

学习心理学之后,深深体会到,世间最大的景象是海洋,还有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尤其是在论坛上和同学们讨论之后,会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的,其奥妙之处让我感到心理学的美妙。我体会到了心理学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我知道了正确的认知对人的重要性,我以前的许多负面情绪都是由于错误的认知造成的,通过在讨论上关于对人性的讨论,通过对男女差异的讨论等等题目,我深入地思考这些内在的关系,我比以前更容易控制情绪了,更自信,更快乐,每当我有负性情绪的时候,我就调整认识,情绪就会被控制,久而久之,我身上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少,随着一次次的努力,我的意志更坚定了,做事更有毅力,我觉得学了心理学后,不仅对许多错误的认知有了很大的纠正,对自己的情绪也理容易把握,好的认知决定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养成了好的行为和意志,而行为和意志决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又导致了我们的性格,最终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一个学期论坛的讨论中,我真的是获益良多,至少我通过讨论我对自己、对人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会继续参与论坛的讨论,即使大三不需要学习人格心理学。

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心理学后,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自信,对成功的把握也更客观,更现实,由于经常控制情绪,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得充满活力,平易近人,随和幽默,有些朋友都说我变得成熟了,我想心理上的成熟,一定是主要的原因吧。

在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上,我收获良多,除了要感谢郑老师,还要感谢那位助教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帮助,小组成员的同心协力。这个学期,我感到充实愉快!

下载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 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 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 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 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 心理......

    人格心理学面试

    人格心理学面试 1 面试说明 面试目的是更好的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在2分钟30秒内对随机抽取的两个问题进行说明,要求尽量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进行回答。面试教......

    人格心理学考试

    1.列举人格心理学三个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思想 (1) 精神分析学派该学说首创人弗洛伊德确立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与理论体系。精神分析学派主张无意识的冲突对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和重......

    人格心理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御宅族”及其人格心理学分析 张雨晨 12心理 12831413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之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御宅族”,他们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要,在与......

    人格心理学实验报告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EPPS)》实验报告 赵晨旭 2009300010080 一、摘要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A.L.Edwards)于19......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

    初中历史笔记(全)一,原始社会元谋人: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人:时间:距......

    《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完美加强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

    宪法复习笔记

    宪法复习笔记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一、宪法的词源 1.中国古代的宪法有三种含义: (1)宪法是和其他的法律是一样的,就是指一般的法律;(2)一般法律的基本法的含义;(3)指法律的颁布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