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格心理学实验报告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EPPS)》实验报告
赵晨旭
2009300010080
一、摘要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A.L.Edwards)于1953年编制。该量表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A.Murray)在1938年提出的人类15种需求为理论基础编制的。全量表包括225个题目(其中有15个重复题目,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每道题目的答案包括两个第一人称的陈述句,这些陈述与被试的社会需求相匹配,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从中选择一项。
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EdwardPersonalPreferenceSchedule,简称EPPS)是美国爱德华于1953年编制。它以莫瑞于1938年提出的需要理论作为编制的基础,主要测量个体在15种不同的心理需要上的反应倾向,这15种人类需要是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逊慈善、变异、坚毅、性爱和攻击。
EPPS由这15种需要分量表和1个稳定性量表组成,共包括255个题目,平均分配到15个量表中,其中有15个重复题目,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每个题目都由一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句子组成,两个句子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需要分量表,与他们的社会需求相搭配,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从二者选一,这样便可以测试被试不同的需要。全部题目以平均分配来测试15种需求。根据个人所得的15个分数绘制的剖析图,即即可对个人的心理倾向有个大概的了解。在诸多的人格测量表中,EPPS是第一个测量需要倾向而非个性特点的量表,弥补人格量表只有个性测验的不足。由于采用强迫回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让受试者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或最能接受的答案,并对其选择的频度进行统计,来了解个体的喜好和倾向,同时一致性分数可以反应被测者前后回答的一致性。
二、方法
2.1 被试
普通男性大二学生
2.2 仪器与材料
仪器:电脑
材料:【中文名称】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
【英文名称】Edward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简称】EPPS
【题目数量】225
【答题时间】45
【原 创 者】A.L.Edward
【版本】1998修订版
【常模人群】各类人员8300人
【本版修订者】诺姆四达
2.3 实验程序
在电脑所给出的每一道题目答案所包含的两个陈述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描述。(若这两个陈述都适合自己,则被试需要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更喜欢的陈述,反之亦然,总之,被试必须对每一道题目都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结果(附表)
四、讨论
4.1根据被试的测评结果数据中每一项需求的得分来看,可以得出被试的不同需求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支配需要、省察需要、谦逊需要、成就需要、秩序需要、表现需要、性爱需要、顺从需要、变异需要、坚毅需要、攻击需要、亲和需要、求助需要
4.2由被试各项需要的得分情况以及高低顺序可以基本了解被试具有如下的人格特质:
想成为所在团体的领导人,被人视为领袖;在团体中了与指导或领导他人,并想监督他人的行动;力图控制别人,任别人受自己的影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
经常为做错事感到内疚;当别人指责他时,认为个人应忍受痛苦,而不应伤害他们,认为错了就应该受到惩罚;遇事不与人争执而常常屈从;在不适应的情况下沮丧;在优胜者面前自觉胆怯。
平时喜欢分析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的是非;较善于观察别人,了解他人的感受,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经常依据别人的动机来判断别人,分析别人;他们的观察力较高,可以预示别人的行动。
办事的成功感高,喜欢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达到成功的目的;希望成为本行业的权威,乐于做有重要意义的事;在有竞争的情况下,他们总想取胜。
做事时常常想突出自己,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重视与注意;讲话、做事有时仅仅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成就的注意,想成为注意的中心;希望别人迷恋、崇拜自己。
五、结论
1、任何测试都有自己的效度范围
本次测试的结果,对于受测者就业求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请勿完全按照测试的结果做决策(建议参考更多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如面谈结果及工作经验等)。
2、测试结果的对比
由于测验结果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因此不同维度和不同受测者之间的测验结果可以直接比较,以决定什么分数更高。在本测验中,较高的分数表明在某个方面更有偏好或者更为突出。由于测验结果进行了分数转化,因此受测者自己感觉上的结果可能和最后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3、测试结果的中性解释
第二篇: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流派:
我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力量,用分数把人放在一个连续体上衡量,人是独特的和有个性的。
一.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自我表露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人际的交往是自我表露的双向发展,相同水平的反馈是公平的,你表露的越深别人才会表露的越深。你说今天我想打飞机,别人就会说,哈哈,我有片。(呵呵,原型毕露(=^_^=))
1.表露的相互性:我们一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自己,也会喜欢想自己表露的人。
2.朋友和恋人的表露:高程度的表露发生在正在发展的同伴间,而不是朋友和恋
人。因为后者额亲密程度已经很高了。
3.爱表露的男人和女人:男人会为了免受嘲笑和拒绝减少表露
4.创伤经历的表露:把创伤摆在桌面上表现的是你的勇气和力量,同时这个也是
对身体有好处的,很有好处。写下创伤后免疫力立即增强,二.孤独:
孤独的原因:
1.悲观的预期:试验证明孤独者的悲观预期是错误的。他们会把一些小的迹象解
释为拒绝。
三.自尊:自我是有别与自尊的概念,自我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特征看法,就是说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尊这是自己对自己这个自我的评价。低自尊的人也会喜欢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感觉良好,可是他们缺乏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欣赏。
1.自尊与失败的反应:我们面对的一切评价意味着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本质上就是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可鄙的,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应该和别人的评价分裂开来,用自己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可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有多少的评价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我们的?
低自尊的同学并不需要自己去体验失败,仅仅是想象一下下,他们就失败了。消极的预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没有努力之前他们就放弃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成功哦。那样我们会更接近成功的哈。
低自尊的同学会接到失败的信息后想到更多的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而高自尊者为什么不会泄气呢?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呢?他们在失败的时候的策略是什么呢?有两种类型的评价,一种聪明和有能力之类的,一种是诚恳,善良,有善之类的社会性评价。当高自尊的同学的到了失败的信息的时候他们会很犀利的提高他们的社会性评价。这样他们保持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他们会提醒自己自己可以在另一个领域中表现更好,他们不会停留在一个失败中。如果把事情搞的一团糟,他们会提醒自己,我有很多的朋友。如果自己的足球踢得很臭,他们会想到自己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他们会用以上策略避免自己走下坡路,保持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
有两种人,一种:从来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不小看自己,你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是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另一种人:呵呵,我就不说了,我想成我第一种人。
自尊稳定性低的人会更多的为讨好别人而行事。一个低分和一个粗鲁的回答和拒绝都会引起他们的自我怀疑,而一个恭维和一次愉快的交谈则会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我欣赏,他们更可能体会到压抑。别人的任何粗鲁的和无厘头无聊的无趣的故意的有意的回答,行动(只要不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都是可以无视的,那个要死的人,这么可以浪费我的时间和伤害我呢?我怎么会为这样一个要死的人而感到不愉快呢?我也是要死的啊。我的底线是身体上的人身攻击。其他的就可以轻飘飘的飘过啦。娃哈哈。
第三篇: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
Sigmund Freud, 1856-1939
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
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
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
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
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
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
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
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一般
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
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
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
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
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
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前
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
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
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阿尼玛
阿尼姆斯
阴影
自身
父亲
母亲
太阳
月亮
智慧老人
英雄
神
死亡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
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
压抑。
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
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
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
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
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
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
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
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
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
(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
(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
(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
(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
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
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
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Cattell: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
Personality Research Form(PRF)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
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教材:《人格心理学》Burgen著 陈惠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
第四篇:人格心理学 感想
人格心理学
感想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本教材按照人格心理学学科的逻辑顺序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格心理学概要。包括人格心理学有在人格本质问题上的见解、人格的理论解释、人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的主题与任务、人格发展的基本问题、一般问题以及具体问题,并对决定人格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是人格理论的进展。包括传统的五大人格理伦,即精神分析论、特质理论、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以及人格的认知理论。在对这些理论作扼要阐述的基础上,我们尤其关注这些理论最近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第三部分是人格的应用研究。这是当今人格心量学中异常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人格与现实结合得最为密切的一个重要主题,该领域包括人格与健康、人格与疾病、人格障碍与治疗、人格测量与评估等众多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研究能否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爱关键取决于人格的应用研究领域能否广泛和深入。
第四部分是人格研究的领域,包括人格的专题研究与交叉研究。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人格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潜意识,性与性别、攻击性、自我、气质等者是人格研究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不仅如此,在人格与智力、创造性等心理学从多领域的关系中,在人格与文化、进化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中,人格总是成为焦点。目录:
前言:人格奥秘的科学探索
第一部分 人格心理学概要
第一章 人格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 人格的界定
第二节 人格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传统
第二章 人格的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理论
第二节 人格发展的问题
第三节 人格发展的历程
第四节 谁来决定你的人格
第二部分 人格理论的进展
第三章 心理动力学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三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四节 新弗洛伊德理论
第四章 特质理论的范式
第一节 特质及其早期研究
第二节 人格特质的结构理论
第三节 特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节 特质理论的应用与争论
第五章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人格与学习
第三节 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六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第二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第三节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人格与认知的整合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方式理论
第三节 凯利的个体建构理论
第四节 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
第三部分 人格的应用研究
第八章 人格、疾病与健康
第一节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A型人格与冠心病
第三节 其他人格类型与疾病
第九章 人格障碍与治疗
第一节 人格障碍概论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分类与症状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其他疗法
第十章 人格测量与评估
第一节 人格测量与评估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人格的自陈式问卷
第三节 人格的投射测验
第四节 人格评估的其他方法
第四部分 人格研究的领域
第十一章 人格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潜意识
第二节 性与性别
第三节 自我 第四节 气质
第十二章 人格的交叉研究
第一节 人格与文化
第二节 人格与进化
第三节 人格与智力
第四节 人格与创造力
回顾与展望:一种人格科学的可能性
一、理论知识学习
这个学期人格心理学主要讲述了人格心理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理论与方法;而这学期人格心理学科的重点主要是阐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包括有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认知论等几个方面。结合平日郑雪教授讲解的理论知识,我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1、人格心理学的定义
书本第7页为人格下一个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该学科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格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关系,二是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外部关系。其研究方法也是主要的三种传统研究途径——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这三种研究方法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各有特色。正所谓“没有最好的,但是有最合适的”,在心理学发展史中这几种研究方法也扮演了其重要角色——临床研究在精神分析的运用产生了无意识理论,实验研究方法在行为主义的运用中强调了操作主义、元素主义„
简单地来说,我对人格的理解就是,人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有些人聪明敏捷、有些人愚笨迟钝;有些人勇敢坚强、有些人胆小怯懦;„„这些都是人格差异的体现。人格心理学要研究的就是探讨这些差异的来源,分析人格差异的因素。当然,由于我们大二本科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只能从基础入手了解各个学派对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再从这基础上做理论上的升华。
2、各学派人格心理学理论(1)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及新精神分析
在心理学史中,通常把弗洛伊德自己创立的体系为古典精神分析;而把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后来所创立的理论体系为新精神分析。古典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将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而我本人对弗洛伊德所总结的几种防御机制有一定新的认识。平时我们所说的“购物狂”的心理探究认为疯狂购物是舒缓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据我在心理网站上看到的,消费、自残其实也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方式。这在古典精神分析总结里是没有的。我认为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
(2)特质论
奥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但也可使鸡蛋变硬。”每个人的特质不同,虽然情况相同而反应各异。奥尔波特提出了一个“机能自主性”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个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特质论的运用在如今的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时人们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各种测量,就是为了了解自身或者他人的一些特质情况。尽管这些量表是经过科学的得出,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仍需要尽量去完善它。(3)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直都觉得交互作用论是情景论的延伸,是情景论的一个完善。环境对人的行为会有重要的影响,但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否则很容易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这是因为,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因此,总需要一个平衡的机制来达到适应的状态,这就是交互作用论。(4)行为学习论
尽管行为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但我印象深刻的确实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班杜拉提出的一个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这个原理在我们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有较大的帮助,高的自我效能可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一个我们值得去探讨的问题。(5)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思想核心是有冲突,认为该理论有失人性,同时也打破了精神分析研究的常规,把研究的重点对象放在健康的人身上。这对以后心理学理论各分支学派产生深远影响。在当今潮流中,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和自我实现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我相信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相对而言较新兴的学派,但是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6)认知论
认知理论也是新兴的一个理论。其理论核心认为不同的人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信息加工模式,即使在相同的情景中,会输入或储存不同的信息,因此对同样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二、课程研究认识
从课堂的教学模式上看,我觉得是上大学以来比较新鲜的,也许是老师一种尝试平时的成绩不是通过写论文,或者写报告的形式来完成。而是通过在论坛上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一方面我觉得能使我们对人格心理学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通过论坛上有关人格的问题使我自己对自身人格有一定内省的认识。但另一方面,一些没对这些讨论题进行思考的同学自然不会对人格心理学有什么深入的认识,因此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对人格心理学是什么都不了解的同学。这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大学校园里的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从课程安排上看,其学科的重点是放在各学派的人格理论上。这有利于我们对人格心理学的全面了解,而且该教科书也比较通俗易懂,相对生动,至少对于我来说,我可以很好地将它阅读完。
三、论坛讨论方面的收获与体会
学习心理学之后,深深体会到,世间最大的景象是海洋,还有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尤其是在论坛上和同学们讨论之后,会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的,其奥妙之处让我感到心理学的美妙。我体会到了心理学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我知道了正确的认知对人的重要性,我以前的许多负面情绪都是由于错误的认知造成的,通过在讨论上关于对人性的讨论,通过对男女差异的讨论等等题目,我深入地思考这些内在的关系,我比以前更容易控制情绪了,更自信,更快乐,每当我有负性情绪的时候,我就调整认识,情绪就会被控制,久而久之,我身上的负性情绪越来越少,随着一次次的努力,我的意志更坚定了,做事更有毅力,我觉得学了心理学后,不仅对许多错误的认知有了很大的纠正,对自己的情绪也理容易把握,好的认知决定好的情绪,好的情绪养成了好的行为和意志,而行为和意志决定了人的习惯,习惯又导致了我们的性格,最终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一个学期论坛的讨论中,我真的是获益良多,至少我通过讨论我对自己、对人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会继续参与论坛的讨论,即使大三不需要学习人格心理学。
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心理学后,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自信,对成功的把握也更客观,更现实,由于经常控制情绪,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得充满活力,平易近人,随和幽默,有些朋友都说我变得成熟了,我想心理上的成熟,一定是主要的原因吧。
在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上,我收获良多,除了要感谢郑老师,还要感谢那位助教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帮助,小组成员的同心协力。这个学期,我感到充实愉快!
第五篇: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 达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压抑。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 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 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 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 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 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 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