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运用
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运用
摘要: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势在必行。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高效 课堂 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哲学与人生课高效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革命。通过多媒体可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课堂。在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之中笔者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形声统一,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和运用。多种感观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观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保持。
2.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可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外,可实现更多的人机互动。学生能直接参与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精神状态,从被动的 “ 要我学 ” 转为 “ 我要学 ”,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太空到海底,从异国到本土,特别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事物,都能通过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如亲眼目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生动,简单直观,从而把哲学与人生课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直观地展现出来,形成具体概念,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多媒体通过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到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改变传统的手工性质的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呆板模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方式,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具备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等。”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正呼唤、亟待多媒体的渗入、融合,以期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面对此趋势,作为哲学与人生课教师只能跟进,不可落后拖沓。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为了使多媒体课件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我们的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充分考虑高中思想哲学与人生课的学科特点。
第一,要根据知识要点的特征和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知识时,会受到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及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需求的影响,以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者的记忆与知识内容的表现有关。知识以文字线性的结构表现出来,会使学习者感到知识的枯燥和乏味,因此多媒体课件应注意以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地加以表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感知。
第二,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要正确处理信息的输出量和接受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 45 分钟内,向学生输出大量的教学信息。但是,向学生输出的教学信息量不宜太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教材特点等多方面做好教学信息输出量的调节和控制。
如果运用多媒体传输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学生在一节课内所能接受的程度,会使得教师忙于讲解,一段材料还没等学生看完,就已经放映下一个内容了,学生则象看电影一样,知识内容只在眼前一闪而过,如坠云里雾里,收不到多媒体课件授课本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多媒体的制作应立足于教学目的,做到图文和谐,目的与需求、重点与一般的统一,做到宜简不宜繁。如果一味追求多媒体的引入、一味追求表面内容的丰富,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利于课堂教学。
第三,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应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在知识呈现的形式、内容深浅及广度、逻辑层次和顺序的排列、辅助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均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时,应考虑窗口或面积的大小,这有利于学习记忆,随着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都会随之下降。
哲学与人生课多媒体课件还应注意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进行合理的组合,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记忆。对于知识内容多而长的地方,应按一定的标准,有目的地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块和组合。在版面的设计上,也应注意多种媒体所带来的视听效果,满屏汉字极易形成压抑的心理感受,造成学习上的抵触情绪。
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将逐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辅助教学主要手段之一。同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愿各位同仁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学好多媒体,用好多媒体,努力寻找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切入点,积极去开创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的美好明天。
(河南省卢氏县职业高级中学)
第二篇:多媒体与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多媒体与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1.前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如何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它通过丰富的信息汇集把文字、图像、声音与数学学科内容有效整合,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明化,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能让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多媒体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2.创设问题情境 走进生活实际
“数学问题的探究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人手,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当学生对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感到欲求而不解时,就会去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用2-6和乘法口诀求商”时,笔者利用课件先展示了一个童话故事。兔妈妈从菜地里拔回12个胡萝卜,它想给每只小兔分3个胡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呢?(画面上出现兔妈妈着急解决问题的表情)这时再借机激发学生思考:“兔妈妈想请同学们帮它解决这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她吗?”学生们欣然接受,经过激烈的讨论很快就找出了3种解决办法:①1只小兔分3个,2只小兔分6个„„4只小兔分12个;②第1只分3个,第2只分3个„„4只正好分完;③乘法口诀:三四十
这样借助电教媒体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沟通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时时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学习情景 体验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的精髓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经常看到在数学课上,学生往往只学习了数学知识,而对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却关注不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实验”具备一些特殊功能,比如:绘图、列表等,这些功能为突破数学抽象性所造成的学习困难创造了条件。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活动中,先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帮园林叔叔算一算平行四边行草地的面积”这一生活情景,再借助F1ash动画课件“拼、割、补”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感悟到“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创设生活情景 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数学化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擅于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具有发散性、趣味性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长度单位问的换算时,首先运用幻灯片展示出一些图形,比如:大桥、长江、黄河、条形磁铁、圆珠笔„„让学生来认识这些图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想知道它们的长度吗?这些长度怎么得到的?”对于这些问题有些学生会回答:“用手中的直尺来测量。”“不能量出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看或者查阅资料书,了解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明白了它们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千米等,最后引出这些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问题。这就给了学生一个用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机会。
5.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赋予抽象的数学课堂以灵动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够充分运用电教多媒体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处理好现实的直观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有效生成高效数学课堂。
第三篇: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摘要
在哲学课堂中运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
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分析了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的理论依据,就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几种具体用法和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几点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
哲学;古诗词;课堂教学
古诗词,以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选取一些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使之与哲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一些作用,现就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点个人的心得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1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分析 1.1是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传授的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活动由教师向全体学生讲授的方式,改变为互相合作、共同研究的学习活动过程;把教学活动由重视传授知识,改变为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过程。在哲学教学中,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为载体资料,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框题时,笔者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一首诗《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首先,由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这首诗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吴王夫差的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而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的认识是肤浅的。经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与本质,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样,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使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1.2是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的激发在哲学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了兴趣,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哲学的浓厚兴趣呢?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能强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接受哲理时能细细体味,加以思考。可见,在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学生体会到矛盾的普遍性; “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让学生懂得做事情要善于抓中心、抓关键、抓主要矛盾。总之,在哲学教学中,引用这些古诗词,可以创设一个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2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可以有以下几种用法 2.1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开头,要是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相似的,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作为引言导入新课,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喧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框题时,笔者就采用古诗词导入新课。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一起有感情地大声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很短 的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学生还沉浸在古诗词的优美旋律中,笔者马上提问学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接下来,带领大家将诗的背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领会诗词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不但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2 利用古诗词突破重难点,如虎添翼正如“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一样,要上好一堂课,也必须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着手。教师在上每节课前,需先备课,备课最不能少的环节就是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所以,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就必须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用学生乐于接 受的教学方法来阐释理论,在教学内容的通俗化方面多下功夫。
笔者认为,借助古诗词,适度选择,合理解释,精心设计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人的能动性及其后果》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中立场不同会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所不同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就可以引用下面两组诗: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叶剑英《八十书怀》:“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同样是描述夕阳,李商隐和叶剑英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唐代李商隐因政治上的失意而登游长安古原以求一时之解脱,给了我们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在八十岁生日,看到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到处一派生机和热火朝天的景象,写下了这首诗,一反老调,热情地为黄昏唱出美好的颂歌,显示出老当益壮的革命豪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充分说明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可以看出,用诗词的方式来解释哲理,不但浅显,而且显得形象、生动,能达到其它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利用古诗词结课,回味无穷哲学教学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不仅要有“凤头”: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要有“豹尾”:意味深长的结尾。一个精彩的结尾不仅可以照应开头,促人兴奋,扣人心弦,而且可以整理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观点、发展能力、活跃思维、查漏补缺,并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决不可以虎头蛇尾,认为新课讲完了就万事大吉,随口一句“下面还有时间,大家预习下次课的内容”,就等下课铃。而应高度重视结尾艺术,使教学善始善终,达到“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古诗词作为课堂结尾,往往令人回味无穷。例如在讲授 《用发展的观点的看问题》这一框题时,当整节课的内容进入最后的环节——结课时,除了对该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外,最后就引用了七律诗《劝学》:“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毫士前”作为结束语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正确看待前进和曲折的关系,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起到了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3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顺应课程改革潮流的。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起着辅助作用,决非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选用古诗词要短小精悍古诗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引用古诗词要适度、适量,力求短小精悍。如果选用的古诗词内容深奥、复杂难懂,很容易变成古诗词欣赏课,喧宾夺主。因 此,在哲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古诗词本身的 含义。所以,在哲学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要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3.2解析古诗词要贴近实际教师在哲学教学中解释古诗词要有针对性,力求紧扣教学的内容,切忌哗众取宠,生搬硬套。如果我们解释的古诗词不贴切,距离要说明的哲学问题较远或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就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总之,在哲学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渗透,既有利于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和哲学课的智育和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提高中专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质以及发扬我国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奇葩的魅力
含有哲理的诗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关于友情的诗句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含有哲理的诗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关于友情的诗句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
《含有哲理的诗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关于友情的诗句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
诗词佳作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研究运用 翁清梅
王向斐
西安市临潼区雨金中学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诗词不仅简洁优美,而且富含哲理。本文结合诗词佳作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特殊地位,针对其思想性、教育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分析了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词佳作的必要性。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利用诗词佳作能够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深科目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关于诗词佳作类政治题的答题技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佳作;中学政治课;传统文化;运用研究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枯燥无味,对学生而言全无半点兴趣为了寻求一种能使思想政治课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途径,本文以中学政治课堂为切入点,从教学实际经验出发,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文与中学政治课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以期提高中学政治课堂的有效性,优化完成政治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期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诗词佳作引用的作用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华夏民族历史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对我们而言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尤其是哪些吟咏至今的古诗文。中学政治课中恰当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好传统的诗词佳作这项资源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教学内涵更丰富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做出科学而准确的判断。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进行理论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诗词是美的象征,中学生爱美,也爱优美的诗文,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引人恰当的诗句,往往能让诗歌起到意想不到的思想教育作用,犹如让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功能长上美丽的翅膀。如在高二“ 人生价值观” 的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引人“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等等。这些充满美感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所受到的教育与启迪,是一般的说理教育不能相比的。2.激发学习兴趣,弘扬国学知识
引用诗词佳作,作为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具有点拨诱导、释疑解惑、强化联想、联系实际的作用。引用的诗文大多数都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学习过的东西,其内容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富有强烈美感,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唤起其想象,启迪其思考,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重温、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发掘其新的内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领会向更高的层次升华。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与“ 我会学”。
诗词佳作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我们所有后来的中华儿女学习,然而,只用简单的理论讲,学生听到后,不仅觉得空洞,而且会觉得无趣,很教条,对政治的学习兴趣缺缺。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将诗歌播放给学生,或者运用Flash等形式直观演示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政治课生动活泼,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3.应对高考,游刃有余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的繁荣,对新时期的学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应对考试,而且要求学生注重科目之间的联系。现在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用诗词佳作来考察政治理论。如在2012年课标全国文综19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用简洁明了的语句,体现了他人意见是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本题既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考察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充分展现了科目之间的联系。通过对高考真题的讲解,指导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注意具有深意的诗词佳作“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等。注意分析这些具有哲理的诗词佳作,不断积累,使自己的知识可以有质的飞跃。避免在高考中遇到诗词佳作的引用时,手忙脚乱,不能应对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诗词佳作引用的方法
诗词佳作虽句句是精华,但是如何恰当的运用才能是其能量最大程度的发挥,以真正利于中学政治课的讲授和学习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诗词佳作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诗词佳作等语句精炼,寓意深刻,铿锵有力,富有感召力,耐人寻味,学生也乐于接受。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诗词佳作,能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我们看问题不应一成不变,而应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讲《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以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视频导入,学生很快沉浸在诗歌营造的爱国氛围中,为教师讲好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学好这节课内容开了好头。
2.用诗词佳作讲解,化抽象为具体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都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也比较难懂,而诗词佳作则比较生动形象,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选择恰当的诗词佳作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 规律的相关知识时引用“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讲“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时引人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时引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按客观规律办事”时引人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讲“矛盾”时,引人南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讲“矛盾的普遍性”时引人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讲“运动与静止”时引入毛泽东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等等。这样抽象而深奥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通过诗文的点化,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 时, 首先引人“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然后提问学生诗句的意思,最后它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这样学生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因为学过这首诗,理解也更加容易。3.以诗结尾,富有深意
上好一堂课,除了导入新颖,重难点明确,还要有一让学生回味无穷的好结尾。如果在课堂的结尾恰当的引用一些诗词,往往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为下一堂课埋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作用。如讲“事物的运动变化”这节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分析孟浩然的诗句“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它所蕴含的哲理包括什么呢?草木有荣又有枯,可以看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那么“自有时”又如何解释呢?这样的结尾既生动的概括了本课的内容—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又巧妙地暗示了新课的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让学生对下节课有了期盼,也让学生理解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诗词佳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引用诗词佳作进行政治课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把握好适度适量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记好高骛远,防止和克服没有分寸而盲目地胡乱引用,一定要合乎主题,不可生搬硬套。并且,以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为尺度,不能过量,贪多了则喧宾夺主,把政治课上成了诗词欣赏课;其次,把握好灵活原则,形式要多样,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搜集与所学政治理论有关的诗词佳作;老师也可以用打油诗的形式总结相关政治理论,力求灵活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时刻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方能达到目的;最后,以助人成长为目的,科学引用,让学生们领路到古代先哲们的优秀思想,并由课堂上教师引用扩展到课后知道学生自发引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求知的欲望。
总之,只有老师付出辛勤劳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尽其用“妙用”诗歌,发挥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几多先哲圣明,文人骚客,他们对社会与人生的探讨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灿如星辰的壮丽诗篇,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精神宝藏,只要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定能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
李伶俐.文言文探究性教学艺术[J].临潼教育论坛,2012.05(1)[2]
卢和歆.让政治课教学充满诗意—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诗文、警句的引用[J].西江教育论丛,2005.(2)[3]
刘冬颖.朴素的歌声说诗经[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20-29 [4]
张劲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用古诗词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2(5)[5]
郑新人.寓道于情寓理于景-情景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研新干线2012,11(277):103-104 [6]
鄢美娇.唐艳煌.逻辑·情感·趣味—政治课语言如何更有力 [J],交流学科短论2012,12(55)[7]
许友洲.让思想政治课焕发出艺术的光辉 [J],现代阅读2012,09(9)
经典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将经典古诗词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有利于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审美、品德的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诗词佳作在中学<<哲学与生活>>中的运用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对诗词佳作的理解和欣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和领悟能力不够,致使在日常的运用中闹出笑话。另在高考中也同时对学生也有这方面的要求。本篇论文重在要求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哲学原理并对自己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诗词鉴赏
学生
教学效果
哲学原理及观点
古语说,智人则哲.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也是使人生活得更好的一门学问,人们对问题高明的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世间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思考型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为了拓展学生的哲学知识面和拓宽哲学的视野,同时也为了便于说明和论证教材中的哲学观点,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古今中外著名的哲学家的诗词佳作,虽然存在科学和非科学,唯物与唯心之分.但都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都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这些观点的存在,它们并不是简单地论证和陪衬`,而是展现哲学发展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哲学是大智慧大思维,是人文是生活。哲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哲学与其说是以各门具体学科为基础,不如说以生活为基础,对整个世界问题最一般的归纳和总结。哲学抽象艰涩,但又是在形象具体事物基础上的抽象。鲜活的生活为丰富哲学提供了取之不完的材料佐证,也为哲学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古今中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灿如星海的诗词佳作,诗境不出理外,哲理自存诗中.这些诗、词、歌、赋、故事、小说中不乏包含丰富哲学思维的名篇佳作。如果在课堂上恰当运用,不仅引人入胜,加强学生对哲学思想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展示教师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学生从小到大掌握了不少典故,成语。把它们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即可解决例举事例怕学生理解不了的烦琐,又可节约教学时间,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削足适履”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刻舟求剑”否定了绝对运动的哲学思想;“守株待免”是不懂得必然和偶然的关系。生活本身就是哲学,俚语是百姓在生活中对哲学通俗理解。如“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扛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充分了说明了当部分组合无序,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又如“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就反映了办事要抓住关键和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却道出了办事情分不清主次要矛盾,抓不到重点。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反映了人们站的立场不同,认识也不尽相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蕴含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又如泰戈尔的一句诗:“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是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则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哲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由于哲学科自身的特点,抽象枯燥,逻辑性强,学生普遍怕学哲学.虽说诗词佳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是面对高考.会做题拿到相应的分数才是硬道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考出现诗词类考题已成为常规题型.而学生又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哲理意义失去分数.我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反应出如下几种表现:1.哲学课好学好听,但过后做题时就是一片茫然;2.哲学课自我感觉学得不错,但在做题时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哲学原理来解题;3.在做哲学题的选择题时,觉得至少有两个或三个选项好像都有点类似,不知道倒底该选哪一个,结果选了一个自认为很对的却不对;4.在解答主观题时读了题之后大脑中是一片茫茫然,不知道该用什么哲理来解答,不晓得怎么来把相应的原理找出来。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经过反复地研究,整理对策如下,首先要学生熟悉课本。万丈高楼从地起,课本是基础,不熟悉课本一切都是空谈。课本的熟悉也有一个量化标准:能够把每一课时的内容归纳成知识点,能有条理地把该课时的知识梳理出来。最低的要达到能够说出一条哲学原理,而后面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也能写出来;其次是能懂得该哲理的寓意,结合书上的例子弄懂该哲理,为何会得出该方法论;最高要求要达到不但能弄懂哲理的寓意,为什么会得出该方法论,而且还要能做到举一返三,由书上的材料得到启发,这种哲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考,并能列举出相应的例子,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只讲不练是不行的。讲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练一遍,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这也应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做的题一定要精讲,通过评讲练习题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即实际运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能用于实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过手练习。否则就会陷入纸上谈兵,不懂得运用,学生的运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一定要注重练习,做到讲练结合,这对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对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就需要立足于传统儒家的哲学体系,即以下三部分构成的知识整体来理解,其一为人是生命创造的主体,其二为博大的同情心和宽容精神,其三是人要将伟大寓于平凡之中,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教材对规律客观性的阐述.以宽容的心态承认客观世界存在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但人又应努力去认识和利用个规律,造福人类,这种利用和造福活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需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教材知识辩证的认识和分析中外哲学家的观点,准确把握诗词佳作中的哲学道理,.一方面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汲取各种哲学观点中的精华.拓宽哲学视野,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如对老子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观点,其中蕴涵了矛盾对立的双方向相反项转化这一合理的成分.兵家以汲取.但同时必须看到该观点忽视了双方转化的条件,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同样对贝克莱的我思故我在,不能将其视为唯心主义而一棒子打死,而应运用意识的知识进行辩证的分析,这一观点承认了只有人才具有意识这一独特的功能.这是合理的.但它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成为决定性的力量,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此引导学生在汲取观点合理性的同时,指明其中的不足.进一步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如以下面一题为例来说明: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请接合有关哲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分析:对这道题,我们学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之后,只要一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条件性反射地想到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这道题就要求我们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解。解答如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材料的观点认识到了外因的重要作用,但又过分地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内因,但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坚持内因与外因相接合的观点。
诗词佳作除了让人赏心悦目之外,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道理给人以启发。哲学需要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哲学教学并非是完全为了达到高考的目的,最高的境界是让哲学思想指导人生——这是哲学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学生也难免遇到困难。我们可以用哲学思想以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面对得失,面对挫折,面对升学,面对自我,是学生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也应该是哲学课堂最应该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问题学生最感兴趣,把它引入课堂最受学生欢迎,引进它等于引进一股生活的清泉,课堂教学会有显得具有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年第11期
【2】
思想政治教学第357期
褚宝福《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三对关系及处理
第四篇: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王艳军
摘 要 在哲学课堂中运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分析了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的理论依据,就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几种具体用法和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几点体会,以求教于同仁。关键词 哲学;古诗词;课堂教学
古诗词,以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选取一些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使之与哲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一些作用,现就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点个人的心得体会。1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分析 1.1是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传授的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活动由教师向全体学生讲授的方式,改变为互相合作、共同研究的学习活动过程;把教学活动由重视传授知识,改变为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过程。在哲学教学中,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为载体资料,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框题时,笔者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一首诗《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首先,由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这首诗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吴王夫差的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而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的认识是肤浅的。经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与本质,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样,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机会,使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1.2是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的激发在哲学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了兴趣,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哲学的浓厚兴趣呢?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能强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接受哲理时能细细体味,加以思考。可见,在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学生体会到矛盾的普遍性;“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让学生懂得做事情要善于抓中心、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引用这些古诗词,可以创设一个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2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可以有以下几种用法 2.1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开头,要是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相似的,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作为引言导入新课,凭借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喧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框题时,笔者就采用古诗词导入新课。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一起有感情地大声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学生还沉浸在古诗词的优美旋律中,笔者马上提问学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接下来,带领大家将诗的背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领会诗词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不但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2利用古诗词突破重难点,如虎添翼
正如“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一样,要上好一堂课,也必须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着手。教师在上每节课前,需先备课,备课最不能少的环节就是这一节 2
课的重难点。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观点或原理,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所以,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就必须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阐释理论,在教学内容的通俗化方面多下功夫。笔者认为,借助古诗词,适度选择,合理解释,精心设计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人的能动性及其后果》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中立场不同会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所不同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就可以引用下面两组诗: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叶剑英《八十书怀》:“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组织学生集体朗诵后,笔者提问学生:同样是描述夕阳,李商隐和叶剑英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唐代李商隐因政治上的失意而登游长安古原以求一时之解脱,给了我们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在八十岁生日,看到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到处一派生机和热火朝天的景象,写下了这首诗,一反老调,热情地为黄昏唱出美好的颂歌,显示出老当益壮的革命豪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充分说明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可以看出,用诗词的方式来解释哲理,不但浅显,而且显得形象、生动,能达到其它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2.3利用古诗词结课,回味无穷
哲学教学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不仅要有“凤头”: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要有“豹尾”:意味深长的结尾。一个精彩的结尾不仅可以照应开头,促人兴奋,扣人心弦,而且可以整理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观点、发展能力、活跃思维、查漏补缺,并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决不可以虎头蛇尾,认为新课讲完了就万事大吉,随口一句“下面还有时间,大家预习下次课的内容”,就等下课铃。而应高度重视结尾艺术,使教学善始善终,达到“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古诗词作为课堂结尾,往往令人回味无穷。
例如在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的看问题》这一框题时,当整节课的内容进入最后的环节——结课时,除了对该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外,最后就引用了七 3
律诗《劝学》:“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毫士前”作为结束语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正确看待前进和曲折的关系,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起到了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3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顺应课程改革潮流的。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起着辅助作用,决非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选用古诗词要短小精悍
古诗词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引用古诗词要适度、适量,力求短小精悍。如果选用的古诗词内容深奥、复杂难懂,很容易变成古诗词欣赏课,喧宾夺主。因此,在哲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古诗词本身的含义。所以,在哲学教学中运用古诗词要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3.2解析古诗词要贴近实际
教师在哲学教学中解释古诗词要有针对性,力求紧扣教学的内容,切忌哗众取宠,生搬硬套。如果我们解释的古诗词不贴切,距离要说明的哲学问题较远或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就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渗透,既有利于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和哲学课的智育和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提高中专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质以及发扬我国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奇葩的魅力。
第五篇:浅谈名人名言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名人名言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卢小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绍兴312000)
[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哲学课教学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在哲学课教学中合理运用名人名言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名人名言,是提高哲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和精神境界也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 主 题 词 ] 名人名言
运用
哲学
教学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常把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真知灼见,用心血凝成一句句发人深思的锦言妙语,是谓名言。名人名言以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内涵而为人们广泛的传诵,它们是人类生命的财富,更是人类无价而永恒的财产。
在哲学课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精练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来说明和揭示哲学概念和原理,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既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和谐动听,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共鸣。可谓是一箭双雕。下面我就名人名言在哲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点个人的心得体会,以供大家交流。
一、名人名言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可以有以下几种用法 1、利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名言开篇,是现有很多哲学教材的编写手法。相似的,在哲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名人格言或名人警句作为引言导入新课,可以凭借格言警句特有的精湛语言艺术,喧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节内容时,开课就用多媒体打出一系列关于人生价值的名人名言: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歌德的“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爱因斯坦的“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学生面对这些熟悉的名句,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学生在被名人的伟大情怀、高尚的情操所感染的同时,自然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利用名人名言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画龙点睛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节哲学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哲学课教师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是千方百计的寻找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加以实现。而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或观点,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名人名言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哲学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少领袖和名人善于运用精辟独到的比喻,使本来十分艰深的哲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栩栩如生。如,毛泽东在分析实践问题时,曾独创了“梨子哲学”:“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把实践比喻成吃梨子,十分生动形象。关于搞调查研究,他说:“要像解剖麻雀一样。研究麻雀,只须解剖一两个麻雀,就可以知道所有麻雀的情况。搞调查研究,掌握了一两个地方的情况,也就对所有地方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就生动,贴切地揭示了个别反映一般,特殊体现普遍的哲理。在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问题上,他提出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工作方法形象地比喻成“弹钢琴”。又如,邓小平针对责任田包产到户的争议,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主张,形象地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他又把我国现阶段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表述为“分三步走”,并称为“我们发展战略的‘三步曲’”,鲜活地表达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所以,在哲学教学阐述概念、原理时,适时、恰当地嵌入一句句富有深刻哲理的名人名言,通过借助名人名言把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3、利用名人名言作为课堂教学结尾,升华主题
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名人名言作为课堂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如在“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框题结尾时,引用了毛泽东的名言:“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让学生思考后回答:(1)这句话对不对?(“对”);(2)它符合什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3)它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这样由“名言——应用——原理”就构成这堂课的结尾。然后,再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原则不是它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结果。”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辨别分析。总之,以赏析名人名言作为课堂结尾,一方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思辩分析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极富哲理的名人名言赏析中,进一步提升对书本原有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二、名人名言在哲学课具体运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选用的名人名言要力求贴切,通俗易懂
哲学课堂教学中,通常在讲解一些基本观点时应用名人名言,其用意一般有两个。一是把名人名言作为证明书本理论观点的依据;二是借助名人名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选用的名人名言不贴切,距离要说明的问题较远或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就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带来消极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选用的名人名言内容深奥、复杂难懂,学生对名人名言本身的基本含义不理解,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为,在哲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名言本身的含义。所以,在哲学教学中运用名人名言要有针对性,力求紧扣教材的内容,贴切并通俗易懂。
2、引用名人名言进行哲学观点鉴定时,切忌脸谱化,简单化
在哲学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引用体现正确的哲学观点的名人名言,也会引用一些体现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等错误观点的名人名言。如我们引用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引用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以说明他们所体现的唯心主义观点。引用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来说明它体现的形而上学观点。但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这并不是他们的全部思想,如康德是被恩格斯称为“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人”,他在哲学、美学、天文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王阳明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但他在我国古代哲学,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可说是一位有影响的大家,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及军事才能不能一概否定。总之,教师在引用历史人物的名人名言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名人思想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哲学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解读和赏析名人名言,是提高哲学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和精神境界也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这顺应现在哲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对哲学教学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