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4 14:1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第一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2.知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辞 赋: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解题:

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合作探究:

学习“序”

问:序写了哪些内容?其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些?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1.内容:介绍生活背景、思想志趣及写作原因。2.原因:(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学习第一段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悟、知、远、觉”应重读。

2.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心为形役” 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田园将芜”)

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总的心情是“悲——乐”,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4.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速度渐快)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小结:本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表达对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学习第二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辞官(1段)—归途(1段)—抵家—家中—归园—归心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到家时的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想像举家欢宴、开怀畅饮的情状(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

“松菊犹存” 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喻作者品格高洁、节操仍在。

写入家门(抵家)时的热闹场面。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易安。3.园日涉以成趣……抚孤松而盘桓。

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走走停停,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写抚“孤松”再次言孤傲坚贞之志。“盘桓”——流连忘返。

小结:写归家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

学习第三段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2.讨论: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读书之乐——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

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

小结: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作者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基调是静谧、愉悦。

学习第四段

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承上启下,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2.“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之时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写向往的生活。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

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五、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

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shèng)数词,四 4 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综述情志(四)[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前人评价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

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沈德潜

晋两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⑤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⑥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么别人不能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有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先生不知何许⒈人也,亦不详⒉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⒊。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⒋;每有会意⒌,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⒍知其如此,或⒎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⒏,期在必醉⒐。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⒑。环堵萧然⒒,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⒓,箪(dān)瓢(piáo)屡空⒔,晏(yàn)如⒕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⒖。

赞⒖曰:黔(qián)娄(lóu)⒘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⒙”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⒚?衔(xián)觞(shāng)赋诗⒛,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⒈【何许】何处,那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以,把。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⒎【或】有时。

⒏【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

⒐【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⒑【不吝(lìn)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⒒【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

⒓【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⒔【箪(dān)瓢(piáo)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⒕【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⒖【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⒗【赞】传记后面的评论性文字。

⒘【黔(qián前)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⒙【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⒚【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⒛【衔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21.【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

先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性格)闲适沉静且少言寡语,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他有嗜酒的天性,但因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得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喝醉了便回家,并不装模作样。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不能遮蔽寒风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瓢里经常是

空空如也,可是他安然自若。喜欢写文章,从中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向。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评价她的丈夫:“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趣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觉非 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言为心声,一吐之下,作者便觉自在坦荡。再回首“在官八十余日”,作者用“心为形役” 的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这样一来,自主心形,结束这违心的世俗官场,归隐那适意的自然园田,就成了他人生的必然归宿。昨日之“非”,今天之“是”,陶渊明算是彻悟,一了百了。故一个“觉”字,真有一种迷途知返的味道。陶渊明率性而行,鄙弃官

场,向往田园,做了千古的榜样,可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能够?

奔宇 一旦决计归去,便不迟疑,心无旁骛地直奔远方的家园。小舟遥遥,晨风飘飘,这就是回家的感觉。作者借助景物的描写,将归田的欢愉尽情表露。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一“问”一“恨”,将景中人凸显,而归途的急迫,也就被渲染而出。终于到家了,即便是“横木为门”的陋室,作者也“载欣载奔”。他那孩子般的欢呼雀跃,真正写尽了弃官归隐的率真与美好。

安趣 有松有菊,有儿有室,有樽有酒,差可告慰。家园残败中自有一种美好。或饮酒自遣,或涉园观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由是,可以想见贫寒士子之家清素的欢宴,于大喜悦中见作者家人聚首脸上的点点泪花。诗言志,景寓情。细细品读,“松菊犹存”或有寓意,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而“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再来印证做官的本来无心。至于“流憩”“遐观”,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颇有孤傲的人生韵味。松菊的象征

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示某种抽象的情思和理念。

当外物的品格与诗人的情志相一致时,诗人往往借物言志,托物抒情。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的象征。

乐事感物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先访山水,“寻壑”“经丘”;再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秋天金动,农田盼来收获。忙后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所谓及时行乐,乐以无忧。

于丹品读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

陶渊明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是一种务本求实的精神)、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与此相反,如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

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购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十三天彭泽令,后来觉得说不行,有一件小事让他觉得不快乐,他在那干着干着,有一天说上面来检查工作了,说督邮要到此,告诉他说你穿正装出场,叫做“应束带见之”,你必须要把腰带端上,穿正装去见一见,无非象今天穿上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就这件事,陶渊明不干了。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印一扔,我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归去来兮辞》。他说过去的这种日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话说的好,什么叫以心为形役,就是让我这个身体成了我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灵,也就是说我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谀奉承啊,为的无非是我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就让我的身体享一享福,但我让心灵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啊。所以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知道我过去的这事做错了,但是未来还长,所以我就归去了,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田园了。

陶渊明的创作影响

李白: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题浔阳楼》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读陶诗》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

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

然流出。

《朱子文集》

背诵提纲:

归途: 舟-风-问-恨

抵家: 瞻-欣、奔-迎-候

径-松、菊-幼-酒

室中: 引-眄-倚-审

园中: 园-门-策-观

云-鸟-景-松

交游: 巾车-孤舟-寻壑-经丘

木-泉-善-感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shèng)数词,四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 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 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 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 ②把 ③因 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滕王阁序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出示):

1、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又称楚辞。特点: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六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

3、解释文题:《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三、放范读录音,读准字音,读出情感、气势 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奚(xī)飏(yáng)熹微(xī)壶觞(shāng)眄(miǎn)庭柯(kē)流憩(qì)遐观(xiá)岫(xiù)翳翳(yì)

西畴(chóu)棹(zhào)窈窕(yǎo tiǎo)皋(gāo)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写出段落层次大意。

(一)诵读第一段,并分析: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反问语气:1)、直抒胸臆,归田之志坚决。2)、回顾因谋生而出仕,深感痛苦悲哀。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自恕自慰之词。向往未来隐居生活: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摆脱樊笼,复返自然,心情舒畅,2)、一“问”一“恨”——归心似箭。

3)、句式对偶整齐,音节和谐,抑扬顿挫,富有韵味。小结:辞官归田:

1、自责之词——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2、自恕自慰之词——来者可追,迷途未远 情感:厌弃官场,向往田园生活

(二)、诵读第二段,思考:

1、抵家时的欣喜悠闲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2、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1)、“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反映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情景,尤其是妻子具有情味,看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一幅美好的天伦之乐图。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从第二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感情丰富:对田园生活向往,感叹不早归来;对简陋居处表示满意,“松菊”喻高洁志趣犹在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淡泊明志之意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写景寄情:出则如云无心,归则如鸟有意—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知”—拟人。

(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托物言志——“孤松” 孤高坚贞之志,归纳:归途(归心似箭)——抵家(欣喜若狂)——室内(舒适安逸)——园中(流连忘返)

第二课时

(三)、诵读第三段,思考: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家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2)田野劳作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3)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小结: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五、探究思考:

1、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

1)、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此句是诗人对“归去来兮”哲理性归结。“不为五斗米折腰,乐夫天命”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

2)、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

2、小结:

1)、作者的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2)、文中出现典故(多媒体出示)3)、课文结构板书(多媒体出示)

4)、写作特色:A、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B、丰富而又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

C、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六、字词总结(见多媒体)

七、板书(见多媒体)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1、3。附:文言知识归纳总结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悦亲戚之情话 结构助词,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 以

《归去来兮辞》全文仅240字,用到“以”的句子就有十七处之多。现将“以”字的用法进行归纳如下:

一“ 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

(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2)起提宾作用。译为“把”

(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 “以”的用法分类归纳

(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

(二)作连词

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来”).(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来”).(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来”)策扶老以流憩:连词,表修饰 .(5)悦亲戚之(取独)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来”).(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以:连词,表修饰关系;而:连词,表修饰关系)(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表目的)登东皋以舒啸:连词,表修饰 . 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A.表承接关系;B.表因果关系,因而;而:表并列关系).(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承接关系). 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文言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难于识记。要准确把握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牢固掌握一些常用虚词一般用法。《归去来兮辞》一文意境淳朴优美,“以”字出现频繁,用法多样,学习本文时让学生在这种自然和谐的意境中归纳“以”的常用方法,势必事半功倍,印象深刻。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shâ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shâng)数词,四 4 策

例句 出处 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 《归去来兮辞》 拄着 退而论书策 《权书》 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计策、策略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3.背诵全文。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学习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知识链接

本篇选自《陶渊明集》。(1)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2)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3)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兮,语气助词。知人论世,走近作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jian,飞举的样子。翮:he,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诵读指导: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诤谏()轻飏()熹微()眄庭柯()流憩()矫.......首()出岫()景翳翳()盘桓()窈窕()遑遑()棹.........孤舟()耘耔()东皋()壶觞()瞻衡宇().....3.理解诗前序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4.初步积累

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景翳翳以将入。(.悦亲戚之情话()..3)一词多义

①因事顺心()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②乐夫天命傻奚疑?().. 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②从人事().. 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求之靡途()③四方之事()... 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5.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探究案

(一)研读第1段 思考: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二)读悟第2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4、作者为何对“松菊犹存”感到欣慰?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第二课时

(三)读悟第3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四)读悟第4段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练习案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傲,). 策扶老以流憩(流,)或棹孤舟(棹,).. 感吾生之行休(行,).积累提高 1.选出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惆怅(chóuchàng)壶觞(húshāng)矫(jiǎo)首 崎岖(qīqū)

B.盘桓(hãng)眄(gài)庭柯遐(xiá)观

流憩(xì)

C.涓涓(juānjuān 翳翳(yìyì)沟壑(hâ)斟酌(zhēnzhuó)

D.进谏(jiàn)瞻仰(zhānyǎng东皋(gāo)乘化(chãnghu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三径就荒 ..③引壶觞以自酌

④策扶老以流憩 ..⑤请息交以绝遊

⑥乐琴书以消忧

..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5.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并给以奖励,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B.向秀丽这个名字对于青年人可能有些陌生,可对5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C.杨辉返校后对拯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未提,直到一封表扬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家知晓。

D.这些软件如果分开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买只要340元,便宜了近三分之二。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那次火灾后,村中人听到孩子的惊叫声就杯弓蛇影,以为又是哪一家发生火灾了。

B.这家银行的资金投资于建筑上的太多,问题一发生,当然是尾大不掉,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C.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不会对我如此求全责备了。

D.黄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8.下面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A.遂见用于小邑。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不者,若属皆且为之虏!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参考答案:

1.①正确的,对的 ②接近

③举起

④拄着

⑤停止

⑥以„„为乐

2.B(用棹划船)

3.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今义是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或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C.(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5.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

6.C(介词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7.C(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种敏感与哀伤是诗人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

8.①(我已经)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了),可恨(这)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以前路”是后置了的介宾短语作的状语。“之”实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②园子(由于)每天涉足已经成了有趣的园子,大门虽然安设了却常常闭关。【“日”为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而”为转折关系的连词。】 ③时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④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而”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9.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0.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参考译文]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 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 善:以。。。为善 羡慕

3、一词多义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 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引兵欲攻燕 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 避开、退却

乘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shâ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 四的代称

策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 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4、虚词把握

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 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7

下载《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 一、 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 导入: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字面意思是: 早上......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教案 导入:人们说《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仕归隐的宣言书”,那么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明确:“归”字。 既然是“归”字,那么我们需要明白两个问题:......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天长中学魏志善 一、导入 由富士康跳楼事件及某些中学生轻生事件引出:我们应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解读文本 1我们知道陶渊明的生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那么他......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

    归去来兮辞 教案

    《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文言句式。 3、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