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教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14:1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语文教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语文教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下)语文教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合集(2018年部

编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xiexiebang.com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

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

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十三课: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教学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3、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叹句和修辞方法(设问、反问、重复)的运用。

【教学难点】

领会闻先生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明节刚过,在悼念逝去的亲人的同时,你们是否也想到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闻一多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名学者,他渴望国家和平后回到书房里钻研学术;他爱祖国,他从小在长江边长大,但是还没有到过三峡,他多想带着全家看一下祖国雄伟的山河啊!就是这样一位内心充满爱的人,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愤怒了,咆哮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气壮山河的演讲。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诬蔑()卑鄙()离间()蛮横()赋予()

2、解释下列词语:

(1)卑劣:卑鄙恶劣

(2)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3)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4)挑拨离间: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3、介绍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时代背景。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二、教师范读。

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如何划分?各写什么?

分析: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罪恶行径,严责敌人造谣诬蔑的无耻伎俩和险恶用心,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争的伟大精神。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反动派的虚弱本质,阐述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青年、昆明人民发扬云南的光荣爱国传统,坚持正义,维护真理,完成争取民主和平的历史任务,表明自己要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为了正义、真理虽殒身不恤的坚贞意志。

四、深入研究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李公仆无罪而遭毒手;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打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暗杀;杀了人。还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3.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4.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5.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6.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体现在6—10自然段。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7.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总结主旨】: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五、研讨写作特色:、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提示: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

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例如:对敌人:无耻。对李先生:光荣

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3、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

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

5、饱含激情的语句。

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

【讨论】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六、积累迁移: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力征服中国失败后,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妄想,以“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七、推荐课外阅读: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第十四课:讲故事的人/莫言

【教学目标】

.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

3.了解本演讲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作者对文本的精心安排及本文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启示

【教材助读】

一、创作背景:

XX年10月11日,因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XX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作品是《生死疲劳》,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交换机一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

“先锋”色彩。

北京时间XX年12月8日凌晨,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身着胸前刺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色中山装,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莫言演讲开始前说:“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儿,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对新生命诞生的祝贺开启了莫言此次文学讲座的内容。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结束时,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外媒评价其讲演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二、作者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XX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XX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少年来,国人总在感慨有着浩瀚如海书卷的中国、有着五千年厚重历史的中国、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中国、竟然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项一直与我们无缘,仿佛成了国人的一块心病。直到XX年10月,国人的这块心病才找到一剂良药。同学们知道这剂良药是什么吗?XX年12月7日17:30,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作为首次登上诺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会在这个舞台上以什么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追忆母亲

用几个故事几个“最”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第二部分:学习经历

此部分莫言讲述了他过去的苦难生活及其创作的3、第三部分:我的作品

此部分莫言讲述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历程,并阐述了他的文学创作观,还介绍了他的部分作品。

4、第四部分:感悟人生

此部分莫言用三个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二、精读课文,细心品味

.作者在“追忆母亲”部分,共讲述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对作者有何影响?

参考:讲了关于母亲的7件事①”我“把热水瓶打坏了,母亲没有打骂我反而原谅了我②母亲阻止我报复打过她的守麦田的人③母亲把家里一年才只能吃几次的饺子一半给了老人④母亲因为我多算老人一毛钱而流泪⑤母亲患了肺病,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⑥母亲对美与丑的理解

⑦母亲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影响:教会莫言宽恕、尊重、诚信、善美、庄重的美德等。

2.选文共罗列了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七件事,有人说太啰嗦,请你站在莫言立场上说说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

参考:

照应题目“讲故事的人”,他的心中装着无数的故事,文中所讲的事正照应了的题目;文中所写的七件事情是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母亲对他的影响的,致使文末的情感迸发水到渠成。所以,这七件事不显啰嗦,更不显得多余。

3.哪此因素给莫言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参考:1)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

2)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

3)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4.说说你对“感悟人生”部分的三个故事的理解。

第一个故事: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允许少数人做法与多数人不同的权利。

第二个故事:人之间需要尊重,以伤害他人自尊维护自己自尊的做法不可取。

第三个故事:世间自有公道,为恶者终将逃不出灭亡的下场。

三个故事映证其文末“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各位老师可作其它解释。

5.本演讲稿的艺术特色

一、情感铺垫,母爱先行

以祝贺瑞典学院常务秘书两小时前女儿的出生为引子开启,引出对母亲的怀念,集中笔墨用鲜活的母亲的故事,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一个个故事依次展开。这些往事丰富、主题鲜明,侧重点明晰,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巧妙交代母亲对自己的人生及灵魂的巨大影响,从演讲的角度讲,一定会紧紧抓住全世界听众之心的。

二、动机高尚、切身感受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故事,令人听来真实可信。

三、首尾呼应,紧扣主题

作者以讲故事开始,以讲故事结尾。文末作者说“今后的岁月,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种既顾及到演讲的重点,又巧妙的结尾,让听众清楚所述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一种看似无心,实属巧妙的精心安排。

三、感悟课文,拓展思维

学习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同步同步练习【社戏】

社戏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行辈(háng)

.B.怠慢(dài).C.凫水(fú).D.竹篙(gāo).【答案】D 2.依次在横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_______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源:学#科#网]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可

而 而

絮叨(wěn).不惮(dàn)

.旺相(xiāng).晌午(shǎng).

船橹(lǔ)

.家眷(juàn).屹立(yì)

松懈(xiè)

撺掇(chuàn).

归省(shěng).潺潺(chán).

舀水(yǎo).B.但 却 因为 C.但 却 由于 D.可 【答案】B 然而 然而 即使 即使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3.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答案】D 4.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答案】B 5.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C.夜航赴赵庄看社戏 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 F.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G.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顺序:FDECGBA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B.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C.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D.老张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答案】A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答案】D 8.下面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请永远保存向往和平、向往自由、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望,反对战争、专制和恐怖主义。

B.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背影》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C.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就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D.由于升学考试的竞争,迫使他们失去了本应该享有的这些权利。【答案】A 9.灵活运用词语,能使表达新颖活泼。请你参照下面示例中加点词的用法,自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要求:体现词语的灵活运用;不得选用示例中加点的词。)

示例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示例2:喝了几天,痛快了几天,哥们了几天。..(阿成《黑龙江的山很多了》)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农民

他穿衣很农民。(示例2)雷锋

你比那雷锋还雷锋。(示例3)公式

他办事太公式了。

学科#网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案】“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2.选出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不熟练。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答案】C 3.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第一段________(A.活泼 第二段________(A.急切 第三段________(A.惘然 【答案】B A B

B.轻松)B.焦虑)B.陶醉)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答案】D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父亲的救援 张铭书

①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②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③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④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⑤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一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⑥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⑦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⑧从缴费处回来,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⑨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⑩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刚刚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轱辘上。

⑪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⑫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⑬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⑭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又去找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刷刷几笔就开好了。⑮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⑯小伙子的手术顺利进行。

⑰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⑱那小伙子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子出院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⑲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⑳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还被市里评为“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

1.文章第②节中的“一件大事”是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答案】父亲将错就错,替偷“我”东西逃跑而受伤的小偷缴纳住院押金,从而挽救这个青年。2.请赏析下句中“扑”字的表达效果。

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答案】“扑”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父亲误以为“我”受伤后焦急、迫切的心情,表现了父亲对我深厚的关爱。

3.第⑦段说“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请你说说前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父亲的“隐忍”? 【答案】①听闻我“受伤”后抽烟稳定情绪,思考对策。②冷静向村支书借钱,并对母亲隐瞒消息。③为安全考虑,放弃自己开车,请老战友开车送他到医院。4.文章的标题“父亲的救援”有哪些含义?

【答案】①父亲误以为儿子遭遇车祸,筹措资金赶到医院救治儿子。②父亲支援“小偷”,帮他缴纳住院押金,救治了他受伤的双腿。③父亲用自己宽容、仁慈之心,博大的胸怀拯救了“小偷”的灵魂,使他迷途知返,后来成就一番不俗的事业。学#科网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淮安过年风俗记

①在淮安,一进腊月门,就有过年的气氛。过了冬至,日子飞快。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制腊八粥用籼米、糯米各半,另加多种干果,如莲子、枣子、白果、核桃、龙眼、花生等,以及白糖、冰糖,根据各人口味,可以随嗜好加入煨煮。

②冬至,祭拜祖先。一过腊月二十,紧锣密鼓,大家忙过年。大扫除,将屋内屋外打扫干净,所有铜锡用具,皆去垢搽光,家家户户,焕然一新。之后贴春联、挂当、年画,更觉喜气洋洋。

③腊月二十四送灶,供麦芽糖、草料(稻草剪碎加黄豆),焚化送灶符。据说,麦芽糖可粘着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少说话。草料是给他赶脚程用的。

④送灶多由家庭主妇拜送,然后至除夕日,再将灶王爷接回来,名曰“接灶”,俗谓“男不送灶,女不拜月”。为何有此说法,言人人殊,无从查考。

⑤三十晚上更忙。送了灶,就忙重阳旗子,就是重阳糕的那个旗子,跟人家多要些个,各个门上都要贴。事先准备好一根青蒜、重阳旗子、一个葫芦——葫芦上还要写字。世上说的:“瘟神老爷,本姓雷,不姓葫芦,就姓韦。”门上贴,窗户上贴,房门口贴,堂屋门口贴,被要盖大红的,并把对联全部贴好。

⑥据淮安夯轮寺巷杨老太说,三十晚上,在杨家祠堂还要悬影。杨家是个做官人家,男像是补褂朝珠,女像则为凤冠霞帔,好看呢,有不少幅,多少代下来了。那个亡人牌子,能装两大箱子。除夕晚上就“请出来”悬挂起来,叫做悬影。第二天早上,各房头都来磕头,敬香烛。中间条桌上,四个豆碟早已摆下来供奉(豆碟,就是高脚杯,底下三个足,上面是个盘子,底下一个座子,官宦人家特有的)。四个豆碟摆下来,当中一个漆器盒子,常供在那里,要供多少天呢。到二月二,就落影了。家族里面,各房头来人都到影像和亡人龛子跟前磕头。如老祖宅夯轮寺巷杨家、多子巷杨仲和家等等,他们都来老祖宅夯轮寺巷杨家祠堂磕祖迎头。

⑦除夕夜守岁,多有家族族长通宵守岁。有通宵不眠者,先辞岁,而后长辈给小辈压岁钱。除夕日,还大开赌禁,男女老少均可尽兴,喧闹通宵。但天未明,即需迎接天地。爆竹声由除夕晚至初一上午,此起彼伏,连续不断。⑧正月初一早早起来,打扮得格格正正的,不然这个家也不像样子。人还要打扮好好的,堂屋内也清清亮亮的。遇见人都要都说些吉利话,弄个枣子给人家吃着,叫个早生贵子;弄个桔子,把人家吃着,叫个走局走局;弄个糕给人家吃着,叫个步步登高;弄个糖给人家吃着,叫个甜甜蜜蜜……都是吉利话。

⑨大年初五,过去淮安还有个风俗就是圆坟。如淮安夯轮寺巷杨家各房头都要到城东花庄、张家桥(在季桥)杨殿邦墓园祭祖圆坟。即日,一大早,多子巷杨家、城隍庙巷杨家、吕祖殿巷杨家、小观音寺巷杨家等杨氏家族,他们都到夯轮寺巷北街头集中,排一条街下来,伞扇轿亭、声势浩荡、车马簇簇,向城东花庄、张家桥出发,沿街挤满了人看杨家祭祖圆坟的队伍。

⑩正月初五,都要看皇历,出门向东迎财神,不是乱出行的!半夜子时开始接财神,燃放爆竹、松枝与接天地、架松门同时。沿街商店自此日开市,但所营为非日需品,其他有延至正月十六日才开市的。

⑪从初一至初七,天天要拜天灯,其中初六为人日,祭拜较为隆重。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如遇年丰,工商业繁荣,往往举行灯会。各家争奇斗艳,竞悬彩灯,并派人持灯,参加花灯大会,锣鼓喧天,爆竹连鸣。

⑫正月初五至正月底,淮安盛行吃春酒。请酒对象多以新婚夫妇为主,遍及亲朋。像淮安大户人家杨寿康与谢荣芳夫妇在新婚时,就有十六家子亲戚请他们吃春酒。杨老太说:有舅太太家、姨太太家(又是叔婆)、姑太太家、本家,共十六家子。都有厨子,都是城里有名的大户人家,少则一二桌,多至六七桌。有时时间重叠,新郎新娘一日连赴数席。

⑬元宵后,还有二月二祭拜土地公。至此,过年声息偃止。(高建平/文 有删减)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时间顺序。条理清晰了介绍了淮安过年风俗的全过程,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2.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来阐述淮安过年风俗的?

【答案】①初八吃腊八粥;②冬至祭祖;③腊月二十四送灶;④三十晚贴旗子、对联;⑤初一穿新衣拜年;⑥正月初五圆坟、迎财神;⑦吃春酒;⑧闹元宵。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作用。据淮安夯轮寺巷杨老太说,三十晚上,在杨家祠堂还要悬影。.【答案】一个“据”字强调了作者只是听老人说有这样一个风俗,作者并没有亲眼睛看过,也无从可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资料):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

(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

(1)讨论: 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提问方点评)(3)老师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4、复述课文。

(1)师:本文表达方式:记叙,本文记叙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2)文章围绕桃花源,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 师明确(板书):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3)请学生安记叙六要素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三、加深理解。

1.理解、分析。

(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并简要说明理由。

A.渔人是无意之中发现桃源的,渔人进入桃源后,发现桃源人生活得并不快乐。B.桃源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很清楚,无论秦、汉,还是魏晋,更别说其他的事情了。C.桃源人都很热情好客,渔人进入桃源后,受到了桃源人热情的款待,并对外面发生过的事情一无所知。

D.桃源环境优美,百姓和睦、生活快乐,对外面来的人都不欢迎。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4)桃源人是怎样对待外面进来的渔人的?(5)桃源人是怎样来到桃源的?为什么来这里?(6)渔人离开桃源后,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小结

五、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重点文言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

(1)探讨一: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师: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环境优美,百姓和乐,热情好客、地方神奇)

格式:我认为桃花源,我从

可以看出.”(预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生活平静美)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百姓和乐)“往来种作”(和平劳动之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探讨二:结合陶渊明的时代背景说说,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和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没有战争纷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作,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理想的、人人向往的地方。

二、探究主题

师:桃花源如此美好,怪不得引得人们无限遐想,那它究竟存不存在呢?

1、存不存在?请说出理由(开头和最后两段)预设:

存在:在那时,人烟稀少,没有被发现的地方不是没有。

不存在:“忽逢桃花林”“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未果”“后虽无问津者”

2、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 生:阐述自己观点

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在当时,应该说根本不存在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社会不存在,作者才通过这篇文章来寄托了自己对那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正是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三.拓展

1.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陶渊明所描绘的桃源人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相同之处?

2、用你们的笔写写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

3.写完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好的当着全班同学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四篇:《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组歌 纪伯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与价值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 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 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

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点评: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本设计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而教师在其中引导有方,能够激起学生解读文本,参与体验并创造的热望。整堂课的设计注重了“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五篇:《雪》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雪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与朗读相结合。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学的第二周,下了一场春雪。请大家描绘一下雪景,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片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脂粉奁(l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

凛冽(lǐnliè)博识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 分小组朗读;

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全班配乐朗读。

四、理解感悟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但不能持久。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滋润美艳、隐含生机”这一特点?

对比:江南的雨(单调);

比喻:“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烘托:繁盛的花丛、纷喧的蜜蜂; 孩子们塑雪罗汉。

五、品味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 “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六、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课外阅读《野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拼音。3.江南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但不能持久。

二、理解文本

1.“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这两部分通过什么联接?

通过“但是”一词,也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性。

2.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寻找相关语句,并朗读)

孤独:(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坚强不屈,毫不妥协:“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献身:“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3.你怎样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北方的雪,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三、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平和、恬静,却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他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语文练习册》;

3.你曾在雪地里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忧喜?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的雪

美艳

绚丽

有趣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

(借景抒情)教学后记:

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载八年级(下)语文教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语文教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4《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word文档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2、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前预习: 1.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人教部编版】2017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为了使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顺利地完成八年级语文教学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

    人教语文八年级古诗(本站推荐)

    人教语文2017新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18篇) (前加▲者为新选入篇目) 1、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

    2018年春季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 新教材分析 2018春季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分别以“民俗风情”、“科学说明”、“先哲幽思”、“精彩讲演”、“记游天下......

    语文:第13课《旅鼠之谜》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13.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和学习科普作品的写法,学习科普作品深入浅出的语言特点,体会数字运用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巧妙地贯串和组织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