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
生:桃花源。
师:既然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师生共读课文,配乐朗读全文)
二、通读全文,发现桃花源
师:读了课文,找一找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师:沿着溪水向前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接着呢?
生:忽逢桃花林。
师:突然看到一片桃花林,于是他想要干什么?
生: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呢?
生:欲穷其林。
师:那桃花林的尽头又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词语表示。
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师:然后他就怎么样?
生: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ppt依次展示学生所找到的词语:缘溪行——忽逢桃林——欲穷其林——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师:就这样,渔人发现了隐藏之深的桃花源,那在他眼前的桃花源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二、品读词句,探访桃花源
师:大家用这样的表达形式来说一说——
“从____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____________。”
(ppt展示,师举例说明)
预设:
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闻”的意思是“听”,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相”是能相互听见,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
师: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还有吗?
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
生: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复得路”、“未果”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桃林的神秘,山洞的神秘,林中人的神秘,结局的神秘。
师:桃花源神秘在人、事、景都是似有若无。
生: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我读出了桃花源人的民风淳朴。
小结:大家都找的非常好,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的地方。
三、主题探讨
1.师: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所以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虚构的,找不到的,根本不存在,一个似有而无的地方。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2.师:既然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可结合写作背景谈。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师:作者生活在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生:王朝腐败,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受到剥削和压榨。
师:与桃花源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桃花源是一个怎么的地方?
生:桃花源是一个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里边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
师:桃花源是人人向往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
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作者是怎样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以什么为线索?
生: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来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四、课外拓展,升华主题
师:陶渊明生活在战乱的朝代,所以他希望和平安定的生活,虚构了桃花源,回到现实,战争同样存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播放视频)
师:这个小女孩生活在一个什么环境中?
生:战乱,不安全,生命没保证……
师:跟他们相比,跟陶渊明相比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没有身处战乱之中,我们身处幸福之中,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学习。
五、总结
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七、板书
21、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环境优美
宁静
桃花源记
安闲快乐
“世外桃源”
理想社会←向往
↓
和平安定
现实社会←不满
以渔人
丰衣足食
行踪
民风淳朴
为线索
离开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