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4《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文化常识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划分层次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二)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
4《灯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文化常识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划分层次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二)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三篇:2018年上期最新部编教材8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 灯笼
第4课 灯笼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重点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 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第二课时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交流点拨】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
指夜路、暖人心
爱灯笼凭今吊古爱国情
忆祖父、母亲忆灯笼
念乡情、民俗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学案 新人教版
4.灯笼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 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马前卒().....2.解释下列词语。
争讼: 斡旋: 怅惘: 锵然: 静穆: 燎原: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文本理解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3.品言酌句。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
着照路的灯笼。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升】
灯笼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1.灯笼在电灯未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你也说说你了解的灯笼文化吧!
【当堂检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那种迹近恐吓(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sù),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 惘(wǎng)。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zú)。2.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收获平台】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应对
【学习目标】
1.了解基本的临场应对技巧
2.学会应用应对技巧,提高自身临场应对能力
3.增强对应对技巧的认同,正确认识巧妙应对事例。【课前准备】 知识点回顾
如何要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对呢?一方面,应该,看对方是善意的玩笑、提问,还是恶意的、,对方的态度不同,也应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如、、、、等。值得注意的是,巧妙应对的前提是。【课堂学习】
1、阅读下面的应对案例,简要分析这些名人是如何巧妙应对的?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设宴为他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伊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梅兰芳和众人都不解其意。张大千解释说:“不是有句话‘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首坐。”满堂来宾为之大笑,并请他俩并排坐首座。
【当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归纳()诘问()揣摩()归谬()....可乘之机()千乘之国()..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āng chǔn kǎn xìn gān gà jiā
()持()货 调()挑()()()宾
3、区分词义并选词填空
搜集: 收集: ①秋天到了,同学们了 各式各样的落叶,做成精美的标本。
②为了加强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学校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同学们的意见。
4、口语实践
阅读下面的应对案例,简要说说周总理采用了什么应对技巧。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收获平台】
第五篇:第4课《孙权劝学》学案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检查预习:
字词读音:
吕蒙méng
卿qīng
当
涂dāng
tú
即jí
邪(通“耶”)yé
涉猎shè
更
gēng
孰shú
遂
suì
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诵读课文
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整体感知
1、参考注释,疏通课文,作出批注,划出读不懂的句子。
2、质疑,共同讨论。注释补充: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务繁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3、重点字词
谓:对……说;告诉。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辞:推托。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邪:吗,表示反问语气。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耳:罢了,表示限止语气。
孰若:何如,比…怎样。
益:收效,好处。
就: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今者:现在非复:不再是
更:重新
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4、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四:文章品析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2、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3、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调侃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自己的长进
5、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7、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8、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9、下列加点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邪(反问语气,可译为“吗”)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呢”)
10、本文写作思路: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五、当堂练习:
1、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7、“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8、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
: 当涂掌事、乃始就学
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 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