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具开发制作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模具开发制作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赵江华 金华电话:*** QQ:774767210 冲压和拉伸是机械加工中一种常见的加工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同时,冲压和拉伸对模具提出较高要求。本文以金华永康附近的炊具行业为基础,探讨模具开发制作中的法律问题。
一、模具的常见问题
模具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成本。如果模具质量好,生产正常,节省成本而且减少后续工序。如果模具质量差,则需要反复修模,耽误生产,甚至增加后续工序。模具的常见质量问题有三类:
1、爆裂。爆裂即模具不能承受过大压力而破裂。现如今,凹模上一般都加热套上防爆圈,可以避免模具爆裂时碎片飞出伤人和损坏机械。但是,模具一旦爆裂,造成模具报废,不可修复,造成模具制造成本的浪费。另外,模具爆裂会影响到生产计划,重新制造模具需要一个月以上时间。对于按日记产量订单生产将造成混乱和巨大的物料浪费。
2、成型质量不良。成型质量不良包括产品不符合样品外形要求,凹印,缝隙、鼓包,波浪纹,褶皱,飞边、尺寸变更、厚度不够、重量差异等等问题。
产品外形与客户寄回的工厂样不符,则不能通过验货,造成减价或取消订单之类严重后果。
产品的凹印或缝隙,其原因可能是凹模模芯与凸模压合不良或片材走料问题,增加精修抛光工序成本,最终增加生产成本。
产品的鼓包,波浪纹之类问题,也增加抛光精修之类后续工序成本,一旦修复不良直接影响通过验货。如果是模具设计不良,会造成片材褶皱报废,而且报废率会很高,超过30%都很常见。
飞边是压延中的正常现象。片材受力后将多余的材料挤压到模具空隙处形成飞边。如果模具没有空隙,多余材料无处走料会把模具胀裂。另外,飞边不能太大。飞边太大则会镶套在模具上,造成卸取产品困难,轻则影响生产效率,重则必须暴力卸件造成产品损伤。飞边也不能太小。飞边太小时易脱落,残留在模具上形成垫印或卡在模芯周边导致产品瑕疵,生产中清理又降低生产效率。
标志不良时有的商标不能压出形状,有的商标一抠就掉。商标对客户而言及其重要,问题严重时影响通过验货。
3、片材选用误差。模具在设计时要考虑到选用片材的尺寸。因为客户的订单往往有壁厚、底厚、产品重量等要求,而这些要求都与模具和片材尺寸直接有关,如:底厚一般与片材厚度相同;产品重量与片材尺寸有关。如果客户具体要求有变化时,可以通过压力和片材走料来补偿,但是补偿的能力有限。
如果选用片材尺寸大会使得飞边大最终缩短模具寿命,而且造成原材料浪费增加生产成本,例如一个月的产量为10万产品,每只产品多30克铝,按铝每吨14450元计算则增加21675元成本。如果选用片材尺寸小使产品缺料造成产品报废。所以,模具一旦有诸如圆弧修改、高度变化、壁厚底厚变更等等修改,片材尺寸都应当做出相应变更。如在片材采购入库后变更模具将造成巨大麻烦,小的片材产生缺料造成废品;大的片材要车削变小,造成时间浪费。而此时要求片材退货的可能性又不大。
铝片的主要性能有三个:硬度,延伸性,抗拉强度。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铝片可能性能参数不同,其产品质量差别很大。所以同一套模具不同片材拉伸的产品质量不同。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片材性能参数上下极限写在合同中作为交易条件。当片材供应商的片材不符合要求时可以追究其相应违约责任。
综上所述,如果模具质量不良将会造成生产计划混乱、生产效率低下、增加工序、增加生产成本。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对模具的相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模具的设计制作方式
模具的制作包括模具设计、采购材料、车削、热处理、试模五个过程。模具的设计制作有三种方式:
1、自主开发制作。模具完全由模具需求公司(以下简称需模方)内部的技术部设计制作,这要求需模方有热处理设备,但是实践中,中小企业很少配备专门的热处理设备,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时,自主开发制作也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性
2、主导开发制作。模具完全由外协模具加工公司(以下简称制模方)生产,公司技术部只负责设计、试模改进和模具维修。这种形式下,模具生产成本要高一些,更重要的模具的到位时间和质量对合同提出较高要求。
3、模具公司开发制作。模具在交付后可以维修,但其他都由制模方负责开发制作。在采购外国模具时,基于技术保密,多采取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对合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这种形式可以学习到外国的先进技术。
三种方式各有优劣,中小企业以主导开发制作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下,需模方能控制最终产品,并节省成本。
实践中,需模方往往因为有样品或订单才会开发制作模具。此时往往时间紧迫,而制模方因为生产繁忙或业务衔接的问题,不能及时提供质量合格模具,最终造成需模方的损失。为避免制作损失,需模方应当在合同签订时就聘请懂模具和法律的合同律师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约定,通过违约责任将模具开发制作对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模具开发制作合同的性质与区别。
模具的开发制作有两种合同:一种是模具买卖合同,性质是货物买卖合同,以符合模具图纸的模具产品交付为合同义务履行完毕,不需试模。另一种是模具服务合同,性质是委托合同,以模具能正常生产合格产品为合同义务履行完毕,由制模方试模。这是模具采购合同和模具开发制作合同的本质区别。
一般情况下,模具开发制作合同目的不是购买模具,而是组织生产。本文探讨的亦是模具服务合同的细节问题。
模具服务合同的目的是让制模方交付质量可靠的模具,以达到生产效率最高,避免生产成本增加和生产效率。所以,在签订模具开发制作合同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四、委托设计制作模具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在本人所处的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发达,很多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企业老板倾向于将模具加工的外协业务交亲戚企业生产。同时基于亲戚关系的信赖,省掉了合同。其实这种公私不分的做法会给需模方自身带来巨大的麻烦。
模具在生产中质量稳定性很重要。好的模具能打十万只以上产品;差的模具可能生产几千只产品后就损坏。如果模具的质量存在问题,在生产中将会不间断的修模,就连最简单的打磨毛边都要一个小时以上,严重耽误生产。在没有书面合同约定的情况下,模具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因没有合同依据而无法要求赔偿。
五、需模方应当评审制模方
制模方规模有大有小。小规模的制模方,在模具城往往40平方米的门面内安装几台设备即可接单,热处理工序则委托第三方公司处理。但是,这种公司模具生产过程不可控因素太多。所以,在签订合同前,需模方当评审制模方。评审内容如下:
1、履约能力;履约能力是指制模方能否在约定的时间内交付模具。交付模具不只是按图纸加工完毕,而是试模完毕,能正常生产。在实践中,制模方任务紧张无法及时生产或者第三方(热处理公司)拖延加工,导致延期交付,最终致使需模方延迟生产。在实践中,可能很小的问题都会影响到生产效率。例如热处理时在模座临时焊上的固定钢筋,如需模方去除该钢筋则需要两个小时以上时间,耽误生产。所以,对履约能力应当从生产效率角度全面进行评估。
2、技术专业性;技术专业性是指制模方是否开发过类似的模具,对该模具的技术细节是否清楚。产品的最终成型影响因素较多,如片材的硬度、凸模的圆弧大小、走料的过程、模芯直径、压边力大小等等。在拉伸模具中,凸模圆弧影响走料,决定产品质量。在仿压铸模具中,底部直径影响底部质量,凹凸模圆弧影响走料决定锅口厚度。这些技术细节都要求对制模方有丰富的经验。
如果制模方的专业水平高,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模具设计图提出改进意见,经需模方书面同意确认变更图纸,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果制模方只是一味按照模具设计图纸加工,而不基于产品图纸考虑改进模具质量,最终结果是在试模时难以完美解决问题。此时,制模方会以模具设计图纸规定为抗辩,最终生产困难的结果由需模方承担。因此,在合同中应当约定产品图纸合同效力更高
3、责任承担能力。
责任承担能力是制模方承担违约责任的能力。此处需要强调的《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据此,模具制作厂家的违约责任不局限于模具的制造成本,应当及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但是不得超出合同一方在签订时的预见。
合同一方在签订时的预见范围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以此扩大需模方的利益保护范围。如果预见范围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构成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法院在判决中除非能援引显失公平条款外,不能予以变更。然而,显失公平条款的援引又有相当的诉讼难度。
所以,本人认为在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模具的价格和能预见的损失范围如延期交付的损失和质量不良影响生产的损失。但是,合同有具体性要求,所以应当结合具体情况作出明确约定。同时应当强调的是《合同法》解释二规定:“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据此,违约金不得超过损失的30%。实践中此类案例较多,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在合同约定中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违约责任是制模方向需模方承担的主要责任。如果制模方本身不具备足够的实力,需模方的损失将无处求偿。所以在签订合同之初应对模具制造商进行全面的调查评审。
六、模具开发制作应按照图纸加工。
在需模方委托制模方设计制作模具时,应当提供两类图纸,一类是产品图纸,另一类是模具图纸。制模方应当严格按照模具图纸的要求准备材料并制作模具。
1、模具应当与图纸设计相符。
在模具加工制造中在实践中,因为模具材料比较昂贵且硬度很高不易加工,所以,制模方会用现有的小尺寸的材料加工。如果需模方确定尺寸不影响实际使用功能,则可以采用较小材料。但制模方必须事先征得需模方书面同意。另外,制模方应当按图纸要求制作模具。如某图纸设计两个模架,都是一头大一头小,这样两个模架可以代替使用。但在加工中,制模方没仔细看图纸,做成两个模架,一个大,一个小,两个模架不能替换使用。这种情况下,制模方构成违约。
2、图纸修改。
在合同履行中,模具购买人如果想修改图纸,应当征得模具制作人同意。如果现生产中的模具可以修改则修改,并增加部分加工费用;如果修改后需要重新采购材料,则要增加材料费用。
3、公差 在模具图纸中应当标注明确公差尺寸。模具制作商应当严格按公差要求加工模具。因为模具公差尺寸直接决定产品质量。一般模具中凸模和凹模在配合部分有较高公差要求,公差在0.05之内。如果尺寸偏大则产品会出现鼓包、波浪纹等问题,增加后续工序处理难度。因此,模具公差超限应当属于模具的根本违约,制模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采取返工,修复,重做等补救措施。
七、交付
模具制作合同和模具服务合同的最本质区别正是交付不同。模具制做合同的交付标的是符合图纸要求的模具,不包括试模,试模工作由需模方自行完成。而模具服务合同的标的包括模具试生产符合需模方的要求。试模的工作由模具制作方完成。
其实,模具试生产是一项繁琐,耗时较长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例如凹模模芯一般都预留三毫米余量,根据具体试模情况再做加工。长时间反复修模试模不仅会浪费大量片材,而且占用有限的设备,甚至存在模具修整不当导致模具报废的可能性。所以,本人的建议是在模具交付前经由制模方的试模。这样,需模方可以在模具交付后安装到设备上直接生产。至于日后的模具维护工作一般应当由需模方自行完成并承担风险。
模具生产的样品应当同模具交付时同时提供。需模方的品质管理部门应当验收该样品。需要注意的是,样品验收的合格部门是品质管理部门,而非承担日后模具维护工作的技术部,因为产品最终出货负责配合验货的是品质部,而非技术部。这些细节在合同中应当有体现。
模具能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与设备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设备在生产中的行程、速度、压边力都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所以,模具交付是在需模方的设备上试模,能生产出同样品一样无明显差异的产品时完成交付义务。同时,试模时的技术参数和样品参数都应当以书面形式予以记录并交付。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模具交付时并非是模具最完美的状态,模具在生产中会有磨损,这个磨损是凹凸模具磨合的正常过程。而模具经过磨合过程后进去最完美的状态,此时生产的产品质量最好。当然,刚开始试模时已经处于完美状态的模具在生产中经过磨合将不再完美,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需模方在接受交付时应当考虑到这种发展趋势。
八、日常维护与售后服务
模具在正常使用中需要日常维护,如模具拉毛,轻微拉伤等问题,仅需用电磨打磨后用油石磨下即可。相关工作应该由需模方技术部负责完成。
如果是缺块之类的严重且可修复的问题,可以送制模方修理。但是此类问题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否则制模方无此义务。
九、结语
综上所述,模具的问题很多,相关合同的问题也很多。然而,模具设计制作的最终服务对象是生产,企业的利润创造过程也是生产,律师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核心也应当是生产。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效率是企业运作中的重中之重。
第二篇:模具制作合同
模具制作合同
合同编号: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甲方委托乙方加工
模具共
付。双方达成如下加工协议。
模具基本情况(单价含17%增值税):
模具名称
模具
材质
模具
编号
模具
穴数
模具寿命(万次)
模具单价(元/付)
模
具
数量(付)
金额
小计
备注
合同金额总计(元)大写:
小写:¥
本合同中所指模具包含产品本身的模具,模具上需打印:1、FZ公司;2、零件名称:
;3、模具编号:。
一、双方的权利及责任
(1)甲方责任及权利如下
1、甲方负责交付给乙方执行本合同所需的产品设计图纸或者是样品或者是其他相关资料,并且负责技术方面的支持工作。
2、对交付给乙方的产品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或者样品,甲方具有唯一的解释权,当发生歧义时,乙方应征询甲方意见,由甲方确认。
3、乙方完成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后,乙方须提供产品样品到甲方处进行验证确认。
(2)乙方权利及责任如下
1、乙方负责根据甲方提供的产品设计图纸和其他相关技术资料或者是样品进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乙方负责按照合同规定按时完成符合甲方设计要求的模具。
2、乙方负责按时按量提供认证及样板测试、试产所需的产品。
3、模具由甲方确认合格后,由乙方负责模具的封存。如甲方同意乙方进行产品的后续加工生产,则由乙方负责模具的修理和维护,乙方必须根据甲方或甲方授权的第三方的订单进行批量生产。
4、对给甲方生产的所有模具,乙方应提供的详细的设计图纸给甲方。所有的图纸必须以Autocad或Solidwork或Proe制作,并且必须在开模之前以电子档形式传给甲方以供批准。
二、技术条款
1、模具的修理和维护:如在乙方生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模具的修理和维护由乙方负责。
2、在双方协商无异议之后,甲方提供产品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给乙方,并派技术人员同乙方进行技术交流或乙方派技术人员到甲方进行技术交流。
3、乙方承诺使用所承制的模具生产出的产品能够达到甲方的品质要求。
4、乙方承诺使用所承制的模具生产出的产品的产能能够达到甲方的交货要求:
日产能:
件,月产能:
件。
5、乙方承诺本合同中所涉及的所有模具使用均能达到
万次以上。
6、未经甲方允许,严禁乙方将本合同中所涉及的任何一套(付)模具整体或部分外包给其它公司进行加工,否则视为违约,由乙方依本合同的违约条款承担违约责任。
三、商务条款
1、模具价格
1.1
模具合同总金额(含17%增值税)RMB
元。
1.2
模具价格总金额已包含如下费用,乙方不得以以下原因向甲方要求费用:
1.2.1
乙方对产品进行成型/二次加工/组装所需的所有夹具和治具的模具费用。
1.2.2
乙方按合同规定进行模具设计、试模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及人工等费用。
1.2.3乙方为保证模具正常生产制作的模具易损备件的费用。
1.2.4
乙方为保证产品正常生产所准备的其他工序的相关工具和治具的费用。
1.3
当甲方书面要求乙方根据产品设计的变更对模具进行修改时,如果模具修改较简单,包括从模具上减除模具材料的修改和其他简单修改,则乙方不需向甲方收费;如果模具修改较复杂,对整个模具的结构影响很大,则由乙方根据修改模具所需工时向甲方报价,由甲方承担相应的模具修改费用。如果因为乙方的原因,因模具不能满足甲方的要求而进行的修模或改模,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1.4如果随着甲方订单量的增加,乙方不能满足甲方的交货期而需要增加模具时,新增加的模具费用由乙方全部承担,同时,新增加的模具的所有权归甲方所有!
2、开模进度
2.1
乙方在收到甲方确认后的产品图纸之后,即开始进入模具设计和制作阶段,开模周期为
天
2.2
由于甲方原因造成制模进度的延误,不计算在内。
2.3
如果乙方模具制作出现工艺和其它的错误,导致模具无法验收合格而甲方又急需生产,乙方应先用现有的模具(如果有)安排生产,同时再根据图纸和样板要求免费重新开模。
3、付款方式
合同款分摊在乙方向甲方首供的件物料中,即首供的件物料单价中包含模具摊销费
元/件。如果订单数量不足
件,甲方需补齐乙方未摊完的合同款,但乙方需开具同等金额发票(税率17%)给甲方。
四、产品品质保证
乙方在完成模具后,乙方同意按照甲方品质检验标准以保证产品品质(首件确认报告)。甲方对品质标准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保留修改的权利。
五、模具所有权
1、本合同所涉及的全部模具和夹治具及其组装图和零件图(包括2D和3D)的所有权,均归甲方所有,乙方不得干涉甲方对模具的处置权。如在乙方生产,由乙方负责保管,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此模具提供给第三者生产,否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退还模具费并赔偿造成的损失。同时将追加赔偿。
2、甲方付清模具款后,要求将模具从乙方处转出时,乙方必须配合甲方或甲方指定的第三方进行转移验收,并自行承担费用将磨损部件更换以保证重新开始生产。乙方有义务对模具进行组装、防锈和包装处理,并发运至甲方指定的地点。
3、模具转移过程中,如因乙方不当组装、防锈或包装的原因,造成模具损坏,由此产生的所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一律由乙方承担。
六、模具维护
1、乙方保证模具使用寿命
万次以上,并在此期间内由乙方负责免费保养维修,如模具在使用寿命内不能使用,乙方应负责更换或重新开模,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2、乙方应对模具的修改、维护和修理等情况及时登记造册,无论此种修改、维护和修理是否由甲方提出。如甲方要询问有关的技术细节或证据,甲方可以随时查阅,无需通知。乙方每三个月应将登记记录复印一次给甲方。乙方应主动定期完成此项任务,无需甲方另行提出要求。
七、知识产权
1、本合同所涉及的产品造型及甲方提供的设计图纸和其他资料中所包含的知识产权为甲方所拥有,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向任何公司和个人泄漏,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损失由乙方负责;甲方仅同意乙方基于本合同项下的目的使用甲方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和信息。
2、乙方同意其不会将甲方所提供的设计图纸和其他资料或信息用于非本合同以外的其他目的,否则甲方有权追究乙方相应的责任;未经甲方书面许可,乙方不得在出版物,广告中或以其它书面、口头形式涉及甲方提供的任何资料和信息。
3、未经甲方许可,严禁乙方使用本模具向除甲方或甲方指定的客户以外的其他客户供货,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一律由乙方负责。
八、违约责任
1、如果乙方未能按2.1中规定的进度完成模具制作及送样,由乙方承担违约责任。每延误一天,乙方须付给甲方本合同总金额的2%作为罚金,罚金累计额最多不超过本合同模具总金额的50%。
2、如果因为乙方的原因造成乙方提供给甲方的产品的品质达不到甲方的要求并且在组装过程中导致其他物料的损失和报废,乙方全额赔偿损失和报废的物料及因此形成的人工/停线费用。
3、如乙方因为不可抗拒力(包括战争、火灾、罢工和中国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可抗拒力)造成的供货延迟,甲方允许免责。但乙方应在不可抗拒力发生后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并且乙方仍有义务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交货。若不可抗拒力持续2周以上,甲方有权取消本合同。
九、其它
1、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两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
有效期至模具验收合格、付清所有合同款项、保修期满为止。
2、对于实施本合同而发生的任何争议,双方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在30天内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将争议提交甲方所在地法院处理.。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
时间:
时间:
第三篇:浅谈《土地一级开发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浅谈《土地一级开发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来源:未知
日期:2013-02-25 09:39:3
5浏览次数:582 笔者近日阅读了一份《土地一级开发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其主要内容如下:
1、政府与企业合作对约定地块进行土地一级开发;
2、合作模式:政府负责实施地块的报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并完善该地块配套的市政道路、管网建设;企业负责投入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所需资金;
3、收益分配:该地块成功出让后,政府返还企业投入的前期费用,并按出让款的一定比例支付乙方投资收益;
4、风险分担:政府负责承担该地块在本合同约定的期限内不能挂牌上市的责任,企业承担该地块在招拍挂后无人竞买时不能收回投资的风险。
通过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上述合同中存在如下值得关注的法律问题:
一、合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问题
目前法律没有直接规定参与土地一级开发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学理上通常认为是委托关系。政府是委托人,企业是受托人,企业根据政府的授权完成土地一级开发的工作。但在实践中,政府与企业所签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非常复杂,不宜笼统的将两者的关系归结为委托关系。根据合同约定的不同,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为投资关系,如上面例举的合同,约定企业出资,而所有其他与土地一级开发有关的内容如规划、征收、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全部由政府实施,企业实际上是政府实施土地一级开发的一个融资平台,而企业出资后能够参与政府出让土地后收益的分成,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的实际上是投资关系; 第二种为借款关系,如合同中约定,由企业出资并享受固定回报,政府实施规划、征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部工作,则企业实际上是为政府土地一级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双方形成的是借款关系;
第三种为建设工程合同关系,如合同约定企业仅出资建设、对土地进行整理,完成土地整理工作后移交给政府,由政府支付建设资金,双方形成的则是建设工程合同关系;
第四种为委托关系,如合同约定政府授权企业实施土地一级开发,企业根据授权完成报批、征地拆迁及招标选择基础设施的施工单位等工作,双方之间形成的则是一种委托关系。
由此可见,企业与政府之间关于土地一级开发形成的法律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合同具体内容来判定。
二、关于选择土地一级开发企业的程序问题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土地一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工程实施单位。但是对于土地一级开发企业是否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法律未作规定。实践中多为政府与企业自行协商签约,其中不乏开发成本不透明、开发周期不固定等弊端。2007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尝试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土地一级开发企业,此举措证实招标方式选择开发企业更有利于控制成本和开发流程,土地上市速度也更快。目前对于土地一级开发企业的选择,主要存在协商和招标两种模式,如何选择全在于政府。笔者认为要遏制土地市场中的腐败,就应当从土地一级开发的源头抓起,因此,立法机关有必要明文规定政府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土地一级开发企业。
三、因政策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如何归责的问题
因为合同的一方为政府或者是政府授权的机构,因此,《土地一级开发合同》中往往未涉及因政策原因(如土地开发项目审批未通过)导致合同履行不能如何处理的约定,上述例举的合同中也未对此作约定。但是,因政策原因致合同不能履行之情形是有可能发生的。由于土地一级开发周期长,开发审批基本上靠政府本身的政策支持,如果政府政策改变(如更换后的领导改变原用地政策),或者上级政府的政策改变,又或者银行的信贷政策变化导致企业无法获得贷款支持,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被搁浅。这种情况下,双方往往容易就企业的投入损失谁来承担产生争议。
《合同法》规定不可抗力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部分或全部免责。但《合同法》对于政策变更是否属于不可抗力未作界定。作为合同一方的政府自身政策改变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显而异见属于政府违约,但由于上级政府政策改变或者国家政策改变是否属于不可抗力,政府是否可以此为由而不承担责任,实践中颇有争议。笔者认为上级政府或国家政策变更等不构成不可抗力,因为司法界通常将不可抗力界定为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社会现象两类,且政策变更也并非完全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因此,如政策变更导致政府不能履约的,则政府应承担违约责任,企业的损失有权向政府主张。相反,如由于政策变更导致企业不能履约的(如国家信贷政策的改变导致企业预期可以提供的资金落空),则企业应对政府承担违约责任。
因合同领域实行的是“约定大于法定”,企业与政府在签约时应充分预测政策变更之可能,在合同文本中就“政策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如何处理”作出公平、详细的约定,才能真正防范土地一级开发中的此类纠纷。
四、征地、拆迁中的法律责任主体问题
征地和拆迁是土地一级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虽然,征地、拆迁的主体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企业,但从法律上讲,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土地所有权国有制度,而征地拆迁实质上是收回国有土地,因此征地拆迁的主体只能是政府。问题是,如果政府进行征地拆迁,政府就是征地拆迁的主体,应由政府履行义务并承担责任,如果政府委托一级开发企业进行征地拆迁,一级开发企业就成为征地拆迁的主体,那么是不是一级开发企业要承担责任?还是仍由政府承担责任?
笔者认为解决问题之根本在于界定政府与一级开发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如前所述,政府委托企业征地拆迁双方形成的是委托关系。《合同法》402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在土地一级开发中,因为政府是征收和补偿的主体,被拆迁人和被征地的农民大都知道一级开发企业是受政府的委托进行一级开发,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与一级开发企业也是签订《土地一级开发委托协议》,因此,政府很难规避掉征地拆迁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也规定,对于房屋征收部门委托其他单位实施征收的,委托单位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虽说法律、法规对于征地并无类似明确的规定,但我们参照该条例也可得出政府应对征地拆迁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之结论。
鉴于此,政府如将征地拆迁工作委托给企业实施,其也应当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因为政府需对企业的征地拆迁行为负法律责任。同时,合同双方在签约时都应当预见到,征地拆迁期限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在于被拆迁方的态度,特别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出台后,国家明文禁止强拆、暴力拆迁,因此,合同中不宜对征地拆迁完成的期限作出准确约定。
五、挂牌出让未成交风险承担的问题
上述例举的合同约定:由企业承担挂牌出让未成交的风险,即投资风险。虽然一般情形下出让未成交的情形不会发生(往往投资企业就是挂牌出让的竞买方),但如真的发生未成交之情形,是否企业就真的不能收回投资。这样的约定是否显失公平?
笔者认为,开发土地属于国有,而企业投资为国家收回了土地使用权,同时令“生地”变为了“熟地”,还办理了有关用地手续,虽然出让未成交,但政府从中已经受益,如果此时企业投资分文不能回收,笔者认为这明显有违民法上的公平、等价原则,因此合同条文中即使作出了上述风险承担的约定,企业也可申请法院撤销,而由政府根据企业投入情况给予补偿。
有鉴于此,双方有必要在合同中就挂牌出让未成交时企业投入如何收回作出合理的,双方均能接受的约定,以避免在合同履行中再起争执。
六、补充合同的效力问题
有的企业介入土地一级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土地二级开发资格,这样的企业在签订《土地一级开发合同》的同时,往往要求政府以《补充合同》的形式承诺对二级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或政策支持。就该《补充合同》的法律效力,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一种观点认为:如企业最终摘牌取得该出让地块的使用权,该类《补充合同》有效,企业有权要求政府按照《补充合同》履行;另一种观点认为:该类《补充合同》与招标投标法之精神相违背,应当认定无效。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法律规定经营性国有土地的出让必须通过招拍挂,如果《补充合同》中的优惠政策没有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中平等的给予其他投标人,则实际上损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平等竞争机会,这有违《招标投标法》第5条关于“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下转第33页)(上接第35页)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第32条关于“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报价,不得排挤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第3条关于“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之规定。《合同法》以及《合同法司法解释二》规定,违法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故企业与政府签订的此类《补充合同》,应属于无效合同。
因此,政府与企业签订此类《补充合同》时应对合同的法律效力做出正确判断。企业更应当预见到,即使持此类《补充合同》,也难以作为企业维权的依据。
七、政府违约的权利救济问题
上述例举的合同中对于双方发生争议后的处理机构未作约定。实践中不少合同也存在类似问题。在双方未作约定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向政府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当然,企业也可以要求异地法院管辖,但由于企业面对的是政府,诉讼过程中企业往往会面临很多被动,即使胜诉也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笔者认为,企业签约时可以考虑选择异地仲裁机构来处理纠纷。相对于诉讼,仲裁可能更有利于纠纷的公正处理。
综上,由于土地一级开发期限长、内容庞杂又涉及征地拆迁等难点问题,因此,土地一级开发合同双方应全面、深度了解土地一级开发将涉及的难点问题,双方在洽谈签约阶段将问题予以解决或约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风险控制在源头。同时,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处理纠纷,最终共同确保土地一级开发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
第四篇:储蓄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储蓄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储蓄合同是我国现行法律所没有明确规定其名称及法律适用的无名合同,处理该类合同纠纷应适用合同法总则的一般规定并类推适用类似的有名合同的法律规定。储蓄合同是单务合同、有偿合同、实践合同、要式合同、格式合同,其一方主体具有特定性,存款机构履行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义务须经存款人的请求。储蓄合同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
关键词:储蓄合同 储蓄机构 存款人 无名合同 法律特征 所有权归属
Deposit Law Problem In Contract
LIU Bing-liang1HE Mu-wen2Shang Teng-teng3
(1.Beiji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Be tattooed with law school , Beijing 100044;2,3.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aw school , Shandong Zi Bo City255049)
Abstract:deposits a contract is that general provisions and analogy not made clear that the nameless contract suitable for use , the contract dispute handling that kind stipulating whose name and law should apply to contract law general principles by our country current laws applies to well-known similar contract legal rules.Depositing a contract is that Shan is engaged in the contract , the compensable contract , carries out a contract, needs the dyadic contract , the formcontract, one method of main body has specially appointed , bank deposit organization fulfills duty palpus requesting paying capital and interest after the depositor.Depositing a contract is the contract changing underlying asset proprietary right.key words:Deposits a contract;Deposit organization;Depositor;Nameless contract;Law characteristic;Proprietary right is belonged to
储蓄合同是现代合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合同之一,我国数万亿元储蓄存款就是通过该种合同的签订、履行而实现的。然而,现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等均未对储蓄合同的属性及有关法律适用问题具体涉及,学术界、金融界、司法界对此认识也并不一致。因此,研究储蓄合同中的法律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储蓄合同的法律调整
我国现行《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依此规定,《合同法》所调整的合同的质的规定性为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又依《合同法》分则规定,其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工程建设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等15种合同类型,以及《保险法》等一些单行法规定的保险合同等为有名合同。除了法律有明确规定并赋予了特定名称的合同以外的其他合同均为无名合同。无名合同,又称非典型合同,是指法律尚未为其确定一定名称和特定规范的合同。区分有名合同(又称典型合同)与无名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处理这两类合同纠纷所适用的规则不同。对于有名合同,由于法律规定了统一的规范或有统一的规则,处理该类纠纷时,应直接适用有关的法律规则;而无名合同,法律尚未为其确定名称并设立规范,因此合同纠纷没有可直接适用的规范。从各国或地区的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来看,非典型合同的成立、生效及纠纷解决,除适用民法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和合同的一般规定外,可以根据订立合同的目的及当事人的意思,类推使用与之类似的有名合同的法律规定。⑴《合同法》采纳了这一国际通行做法。《合同法》第124条规定“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或者其他法律相类似的规定。”
储蓄合同是指存款人与储蓄机构约定,存款人将属于其所有或合法持有的货币资金移存于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储蓄机构依存款人的请求向存款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一类合同。储蓄合同是现行法律所没有明确规定其名称及法律适用的非典型合同。因此,按照《合同法》第124条的规定,应适用《合同法》总则的一般规定并类推适用类似的有名合同的法律规定。
二、储蓄合同的法律特征
关于储蓄合同的法律特征,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但见诸报刊书籍探讨之文字则有限。笔者认为,储蓄合同是附随银行经营业务所发展的一种特殊合同。在法律特征上它虽与许多合同有相近之处,但其在表现形态、类型、内涵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概括起来,储蓄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第一, 储蓄合同为单务合同。在储蓄合同中存款人虽有许可存款机构使用其金钱的义务,但这种义务并不是积极的给付义务,并且,在储蓄合同中存款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取存款,并不受约束。储户遗失存单、存折还有权声明挂失。储蓄机构的义务除了及时支付本金和利息外,对储户的存款还负有保密、按照规定时间正常营业、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等义务。因此,存款人所负担的许可存款机构使用存款的义务与存款机构的义务并不具有对应性,储蓄合同实际上是存款人主要享有权利、存款机构主要承担义务的单务合同,而不属于双务合同。⑵
第二, 储蓄合同为有偿合同。在储蓄合同中,存款人移送金钱于存款机构,存款机构可利用存款开展金融业务,但存款机构到期须向存款人支付本金和利息。由于任何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都是有代价的,因此储蓄合同为有偿合同。
第三,储蓄合同为实践性合同。存款债权须以银行实际收受客户存款始能发生。即储蓄合同须经存款人移存金钱于储蓄机构后始能成立。因为,存款自由为储蓄存款的原则,即使存款人同意将金钱存入储蓄机构,但在将金钱移存于储蓄机构之前,合同也不为成立,而存款人无论何时存款,存款机构都不得拒绝。
第四, 储蓄合同为要式合同。在储蓄合同订立的全过程中,金融机构开设储蓄机构、打开大门营业、公布储蓄利率等一系列欢迎社会公众储蓄的行为是要约邀请,存款人到银行填写存款凭条并将储蓄款交与银行柜员的行为是存款人的要约行为,银行柜员收受并清点确认金额后交付存款人存折的行为属于承诺行为。即在储蓄合同中,存折是双方合同关系成立和生效的形式要件。
第五, 储蓄合同为格式合同。储蓄合同除存款利率条款由国家主管机关确定外,其他条款一般均由存款机构先行拟订,存款人并无与存款机构协商确定合同条款的余地,而只能依存款机构确定的条件与其签订合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储蓄合同的许多内容其实并不写明在合同中,而是规定在法律或银行规章之中。存款人存款,就等于接受了这些法律或规章中规定的条件,订立了合同。
第六,储蓄合同主体一方具有特定性。根据《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的规定,储蓄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存款机构)必须是经人民银行批准有权开展储蓄业务的机构。即收受存款的储蓄机构只能是经人民银行批准的各商业银行、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的邮局等有权开展储蓄业务的机构。未经批准经营储蓄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不能作为储蓄合同的存款机构一方,在得吸收存款。
第七, 储蓄合同中,储蓄机构履行支付本金、利息的义务须经存款人的请求。储蓄存款遵循取款自由的原则。储蓄合同中,即使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存款期限届满,不经存款人的请求,存款机构无需自行履行支付本金、利息的义务,存款人也无需承担受领迟延的责任。于此种情况下,视为储蓄合同继续存续,只不过储蓄合同原为定期储蓄合同的,如无双方当事人的特约,自约定的取款期限到期之日起,转化为活期储蓄存款,存款利率也随之调整。
三、储蓄合同成立后储蓄存款的所有权归属
储蓄合同的标的物是储蓄存款。存款人与储蓄机构之间的储蓄合同成立之后,储蓄存款的所有权属于谁,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我国《民法通则》在第75条中亦肯定了公民的储蓄为公民的个人财产,并在第72条中赋予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是我国从法律上确认存款人对储蓄存款的所有权。根据一物一权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3]可以推定,我国法律否认银行对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但是,这种对储蓄存款所有权的界定构成了法律上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
关于储蓄合同的性质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储蓄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签立的保管合同。保管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将物交付他方保管的合同。保管合同转移标的物的占有,但不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第二种观点是基于对储蓄机构就储蓄存款具有使用权的肯定,将储蓄合同归属于借用合同。“从实质上说,存款是货币资金的使用权以特定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出让给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4]第三种观点将储蓄合同划归为借贷合同,赋予了储蓄机构对储蓄存款更大限度的权利(但仍不享有所有权)。借贷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将物品转移予另一方,另一方在约定的期限内将同等种类、数量、品质的物返还的协议。上述三种观点都是坚持存款人对储蓄存款享有所有权而否定储蓄机构对储蓄存款的所有权。这将直接导致两种法律后果:一是储蓄合同在法律上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另一个就是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实体存在破产的不可能性。[5]
其实,无论依据传统的民法理论还是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都应摈弃存款人对储蓄存款享有所有权的理论,树立存款人通过储蓄合同向银行交付存款所有权而获得债权的观念。民法对“货币”这种特殊的物有着不同于一般物的定性,相应地,储蓄合同因以货币为标的物,因而性质也随之而呈现其特性。“货币不同于一般的物,其具有强制的通用力,基本原则是,货币一经被占有,即对其拥有所有权,也就是说,货币的占有与所有权不能分离。”[6]根据这种传统民法理论,储蓄合同的存款人因将货币交付给储蓄机构而丧失其对货币的占有,银行通过占有存款人的货币而获得对这些货币的所有权。
储蓄合同是所有权转移的合同,存款人通过储蓄合同向储蓄机构交付存款所有权而获得债权、储蓄机构取得储蓄存款的所有权。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才能真正赋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地位,保障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发挥,从而最终实现存款人储蓄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房绍坤王轶:《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9-10页
[2] 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第278页
[3] 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4] 于新年曹守晔:《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合同卷》,人民法
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5] 吴真:《论储蓄合同的性质》,载《中州学刊》2001第5期,第 87页
[6]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
页
第五篇:合资企业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三、合资企业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合营企业条例》)第11条的规定:“合营企 业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合营各方的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 务、国籍;〔2〉合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3〕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 本,合营各方的出资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的缴付期限以及出资额欠缴、股权转让的规定;(4)合营各方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5〉合营企业董事会的组成、董事名额的分配以及总经 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和聘用办法;(6)采用的主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 其来源;(7)原材料购买和产品销售方式;〔8〉财务、会计、审计的处理原则;(9)有关劳动管理、工 资、福利、劳动保险等事项的规定;(10)合营企业期限、解散及清算程序;(11)违反合同的责任;(12)解决合营各方之间争议的方式和程序;(13)合同文本采用的文字和合同生效的条件。合营企业合同的附件,与合营企业合同具有同等效力。”(一)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条款
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含企业借款),是指按照合营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需要投入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应为合营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根据《合营企业条例》第21条规定,合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和减少,应当由董事会会议通过,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987年2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与额比 例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合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之间的比例。合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 资总额的比例,应当遵守如下规定:
(1)合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下(含300万美元)的,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 额的7/10。
(2)合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上至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的,其注册资本至 少应占投资总额的1/2,其中投资总额在420万美元以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10万美元。〈3〉合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至3000万美元〖含3000万美元〉的,其注册资本 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2/5,其中投资总额在1250万美元以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美元。(4)合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1/3,其中投 资总额在3600万美元以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200万美元。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增加投资的,其追加的注册资本与增加的投资额的比例,应按本规定执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执行上述规定,由商务部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二)合营各方的出资 1.出资方式
《合营企业条例》第22条规定:“合营者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 者其他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以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物 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为出资的,其作价由合营各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确定,或者聘请合 营各方同意的第三者评定。”根据该条规定,投资者可以以现金、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及土地 使用权等作为出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现金出资和非现金出资。其中,非现金出资包括 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方式。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的出资方式’由于其具有时间 性、价值不稳定和不易计算等特性,我国基本上采取限制态度。我国法律规定,作为外方出资的工 业产权或者专有技术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显著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能 显著节约原材料、燃料、动力。2.出资比例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合营企业法》)第4条规定,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对于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低于的企业,在企业税收方 面视同于一般内资企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低于25%的外商投资企业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 税函〔2003〕422号)中规定,外国投资者实际出资比例低于25%的新办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 “外资低于25%企业”)适用税制一律按照内资企业处理,不得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待遇。但国 务院另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外资低于25%0企业办理税务登记一律按照内资企业处理。但国务院 另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出资期限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出资规定》〉第4条规定,合营各方 应当在合营合同中订明出资期限,并且应当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的期限缴清各自的出资。合依照有关规定发给的出资证明书应当报送原审批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合营中 规定一次缴清出资的,中、外投资各方应当自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6个月内缴清;合缴付出资的,投资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少于各自认缴额的15%,并且应当在营业执3 个月内缴清。
《〈出资规定〉的补充规定》对合营各方的出资期限也做了规定。对通过收资产或 股权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支付全部 购买金。对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支付者,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应当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支付购买总金额的60%0以上,在1年内付清全部购买金,并按实际缴付的出资额的比例分配收益。控股投资者在付清全部购买金额之前,不能取得企业决策权,不得将其在企业中的权益、资产以合 并报表的方式纳入该投资者的财务报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者均须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和期 限同步缴付认缴的出资额。因特殊情况不能同步缴付的,应报原审批机构批准,并按实际缴付的出 资额比例分配收益。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20条明确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的股东首次出资额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余部分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也就是说,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缴纳应该符合新《公司法》的要求。4.出资额欠缴的责任
《出资规定》第6条至第9条规定了合营各方出资额欠缴的法律责任。如果合营各方欠缴出 资额,将会产生两方面的法律责任:
第一,行政责任。合营各方未按合营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出资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会同 原审批机关发出通知,要求合营各方在一个月内缴清出资。未按照前款规定的通知期限缴清出资的,原审批机关有权撤销对该合营企业的批准证书。批准证书撤销后,合营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 理机构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并清理债权债务;不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和缴销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
第二,违约责任。合营一方未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者缴清其出资的,即构成违约。守约方应当催告违约方在一个月内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逾期仍未缴付或者缴清的,视同违约方放 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自动退出合营企业。守约方应当在逾期后的一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 申请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申请批准另找合营者承担违约方在合营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守约 方可以依法要求违约方赔偿因未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造成的经济损失。(三)合营企业的股权转让
关于合营企业股权转让的问题,《合营企业条例》第20条明确规定,合营一方向第三方转让其 全部或者部分股权的,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时,合营他方有优先购买权。合营一方向第三方转让股权的条 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
(四)合营各方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
合营各方按照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即亏损。《合营企业条例》第76条规定了合营企业利润分配原则,即合营企业按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 国企业所得税法》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分配原则如下:
〔1〉提取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提取比例由董事会确定;
(2)储备基金除用于垫补合营企业亏损外,经审批机构批准也可以用于本企业增加资本,扩 生产;
(3)提取上述〔1〉中三项基金后的可分配利润,董事会确定分配的,应当按合营各方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五)管理和控制
管理和控制条款是合营合同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管理和控制条款制定得好,一方面可以使 企业经营管理有序、高效进行,从而直接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合营一方侵害另一 方的利益,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与新《公司法》的规定相比较,我国合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控制权规则非常特殊。根 据《合营企业条例》规定,董事会是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合营企业一切重大问题。董事 名额的分配由合营各方参照出资比例协商确定。董事的任期为4年,经合营各方继续委派可以连 任。董事长是合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会定期召开董事会会议,对合营企业重大事项做出表决。
新《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最髙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执行机构是董事会,监督机构是 监事会;由股东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由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而合 营企业仅有董事会的机构设置,没有公司法中的股东会、监事会机构设置,公司决策机制较为特殊。《公司法》第46条规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并未如《合营企业条 例》对任期做出时间上的强制性规定。由于合营企业的特殊治理结构与控制权分配规则是法定 的,所以在起草合营合同时要重视管理和控制条款的安排。
(六)合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及清算程序
依照中国有关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法律,属于国家规定鼓励和允许投资项目的,合营各方 可以选择在合同中约定合营期限或不约定合营期限;但是,如果属于从事下列行业或者情况的,合 营各方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营合同中约定经营期限:从事服务型行业的,从事 土地开发及经营房地产的,从事资源勘探开发的,从事国家规定的限制投资项目的等。合营企业的 合营期限,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期限暂行规定》〈〔1990〕外经贸法字第56号)执行。《合营企业条例》第90条规定了合营企业需要解散的几种情况,如合营期限届满;合营企业未 达到其经营目的而又无发展前途等。合营企业宣告解散时,应当进行清算。
《合营企业法》和《合营企业条例》还规定了合营企业引进技术、场地使用、购买和销售、税务、外汇、财务和职工等事项,起草合营企业合同时要注意符合这些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