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越2008年1月1日的经济补偿金之工作年限的计算
《劳动合同法》第97条第3款规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的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劳动关系跨越2008年1月1日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会涉及到2008年1月1日前后如何计算的问题,由于《劳动合同法》第46条关于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与以前的规定存在区别,就让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因劳动者的实际情况的差异变得比较复杂。
下面就分段计算经济补偿金涉及的计算基数分段和计算年限分段分别进行讨论:
一、经济补偿金基数的分段计算问题
《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金的基数进行了封顶,即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高于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经济补偿金的基数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确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也就是“3倍+12月”双重封顶。基于此,确定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如果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不高于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就是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的数额,不分段计算。
2、如果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高于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经济补偿金基数应分段计算,《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的年限按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数额确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的年限按照3倍封顶数额确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
二、经济补偿金年限的分段计算问题
《劳动合同法》及以前的法律法规都有对经济补偿金封顶的规定,只是条件不同,以前的规定是对特定解除劳动合同类型实施12个月工资的年限封顶,即对于特定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最高补偿不超过12个月的工资。而《劳动合同法》则只有在“补偿基数”超过封顶线时才对年限进行12个月工资的封顶。据此,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分段计算
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既不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12个月的工资收入”,也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封顶情形,经济补偿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2、分段计算
(1)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属于以前规定中“总额不超过劳动者12个月的工资”这一封顶情形,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经济补偿年限按照以前的规定计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的工作年限在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并入计算。
(2)有《劳动合同法》规定“3倍+12个月”封顶情形的,实施封顶计算经济补偿的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的工作年限仍按以前规定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
作者张学增律师
第二篇: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
(一)计算基数中工资的确定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了经济补偿金的具体计算标准,经济补偿金是按照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为标准,其中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此中的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应得工资。然何为工资?何为应得工资呢?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实践中劳动者的工资一般有基本工资、应发工资、实发工资之分。基本工资通常是用人单位给劳动者设定的底薪,一般未包括加班工资、津贴、补贴、福利待遇等。应发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按照法律规定应当获得的全部工资,包括了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实发工资是劳动者每月实际拿到的工资,通常会被扣减一些费用,比如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所得税,扣伙食费、房租费等,劳动者实际到手的金额通常会比应发工资少。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应当以劳动者的应发工资作为基数,而不是以基本工资、实发工资为基数。基本工资仅仅是劳动者工资的一部分,显然不能作为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而实发工资并不能真实体现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比如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都可导致实发工资低于劳动者实际的工资,显然也不能作为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
(二)计算经济补偿中劳动者工作年限的确定
《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签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签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自劳动者入职之日起开始计算。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并没有与之前相关法律对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相冲突,之前法律若对经济补偿金有相关规定的,仍旧适用。只有既符合旧法又符合新法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经济补偿金年限才可以连续计算。按照旧法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即使新法规定应当支付,其经济补偿金年限也只能从新法施行起算。
此外,用人单位在实践中需注意,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列》第二十五条规定,非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即双倍赔偿金)的起算是从用工之日起计算,不区分劳动合同是否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订立!
(三)经济补偿金支付时间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四)逾期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律责任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第三篇:上海市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
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
(上海高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详解)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因此,对于劳动合同跨越2008年1月1日的,经济补偿金涉及到2008年1月1日前后的分段计算,以及新旧法律的封顶限制问题,使得经济补偿金的计算问题远没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上海高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沪高法[2009]73号)第二十一条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分段计算精神进行了细化,基本上理清了分段计算的问题。在当前经济补偿金计算混乱的情况下,本文认为上海的规定对全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劳动合同法》与2008年1月1日之前施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下简称“以前规定”)均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且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不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按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确定。
(2)《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且不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的,经济补偿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但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经济补偿年限按照以前规定计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的工作年限在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并入计算。
(3)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三倍封顶的情形,实施封顶计算经济补偿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的工作年限仍按以前规定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
总结一下,劳动合同跨越2008.1.1 的分段计算及封顶限制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五种:
a、在《劳动合同法》与“以前规定”都未遇到封顶且都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为:
全部经济补偿金 = 本人平均工资 × 本单位工作年限
《劳动合同法》与“以前规定”都未遇到封顶且都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非过失的医疗期满解除、非过失的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解除、、依破产法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劳动者推定解雇(强迫劳动、未按约定支付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b、在《劳动合同法》与“以前规定”都遇到封顶,且都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为:
全部经济补偿金 = 本人平均工资 × 2008.1.1前的不超过12个月
+ 三倍平均工资 × 2008.1.1后的不超过12个月
《劳动合同法》与“以前规定”都遇到封顶,且都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协商一致解除、不能胜任解除。在“以前规定”的环境下,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劳动者推动解雇的情况下也受到与“协商一致解除、不能胜任解除”受到同样的封顶限制。
c、在《劳动合同法》未遇到封顶、“以前规定”遇到封顶,且新旧法律都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为:
全部经济补偿金 = 本人平均工资 × 2008.1.1前的不超过12月
+ 本人平均工资 × 2008.1.1后的本单位工作年限
《劳动合同法》实行按照经济补偿基数封顶限制原则,不以法定情形实行封顶限制为原则,“以前规定”遇到封顶,且新旧法律都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与钱数(b)项的情形是一致的,即协商一致解除、不能胜任解除。同样在“以前规定”的环境下,2002年5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劳动者推动解雇的情况下也受到与“协商一致解除、不能胜任解除”受到同样的封顶限制。
d、在《劳动合同法》遇到封顶、“以前规定”未遇到封顶,且新旧律都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公式为:
全部经济补偿金 = 本人平均工资 × 2008.1.1前的本单位工作年限
+ 三倍平均工资 × 2008.1.1后的不超过12个月
由于《劳动合同法》实行按照经济补偿基数封顶限制原则,不以法定情形实行封顶限制为原则,因此《劳动合同法》遇到封顶、“以前规定”未遇到封顶,且新旧律都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与前述(a)项情形是一致的,即非过失的医疗期满解除、非过失的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解除、、依破产法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部分劳动者推定解雇情形(强迫劳动、未按约定支付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e、在《劳动合同法》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以前规定”不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
低收入者的全部经济补偿金 = 本人平均工资 × 2008.1.1后的本单位工作年限
高收入者的全部经济补偿金 = 三倍平均工资 × 2008.1.1后的不超过12个月
《劳动合同法》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而“以前规定”不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单位解雇性终止合同、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消灭(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以及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及新法下的部分劳动者推定解雇情形(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规章制度违法、无效解除、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
劳动合同跨越2008.1.1的,出现《劳动合同法》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而而“以前规定”不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根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的精神,用人单位无需支付2008.1.1之前的本单位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在2008.1.1后签订后解除,其经济补偿金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经济补偿补偿基数按照2008.1.1后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并实行《劳动合同法》要求的三倍平均工资封顶限制原则。虽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2008.1.1前的经济补偿按照新法标准支付,不需要分段计算,但在“以前规定”不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实践中仲裁部门与法院一般不支2008.1.1前的经济补偿,只要求用人单位支付2008.1.1后的经济补偿。
-----
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的四个公式
综合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和年限是否分段计算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依据新、旧规定,不论是补偿基数还是补偿年限,只要存在有封顶情形的,都要以 2008 年 1月 1 日为分界点进行分段计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只要掌握以下四种计算方式,对号入座即可正确确定解约经济补偿金了。
第一种情形:无论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还是依据以前的规定,均无封顶情形的,具体来说就是,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不超过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而解约原因属于“医疗期满解除”、“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解约”、“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的。此种情形,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本单位工作年限×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数额。
第二种情形:无论是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还是依据以前的规定,均有封顶情形的,具体来说就是,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而解约原因属于“协商一致解约”、“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致使劳动者解约”、“未按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致使劳动者解约”、“不能胜任工作解约”的。此种情形,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2008 年 1 月 1 日前的工作年限(不超过 12)×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数额+2008 年 1 月 1 日后的工作年限(不超过 12)×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
第三种情形: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无封顶情形,但依据以 前的规定,存在“12个年”这一封顶情形的,具体说来,就是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不超过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而解约原因属于“协商一致解约”、“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致使劳动者解约”、“未按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致使劳动者解约”、“不能胜任工作解约”这几种情形的。此种情形,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2008 年 1 月 1 日前的工作年限(不超过 12)+2008 年 1 月 1 日后的工作年限]×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第四种情形: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属于有封顶情形,但依据以前的规定,无封顶情形,具体说来,就是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而解约原因属于“医疗期满解除”、“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解约”、“经济性裁员”、“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的。此种情形,劳动者经济补偿金=2008 年 1 月1 日前的工作年限×劳动者解约之前 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数额+2008 年 1 月 1 日后的工作年限(不超过 12)×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
第四篇:人力资源案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案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
袁某与滕某均为上海某印刷公司的经理,两人在该印刷公司的工作年限均为18年,袁某的月工资为6000元,滕某的月工资为9000元。后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决定在同一天解除与袁某和滕某的劳动合同。那么,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两人各应获得多少经济补偿金呢?
备注:假设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时,上海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800元。
案例分析:
上海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800元,则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即为8400元,显然,袁某的月工资未超过该数额,而滕某的月工资已超过该数额。因此:
袁某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为:6000×18=108000元; 滕某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为:8400×12=100800元; 虽然滕某的月薪比袁某多3000元,但是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最终他能获得的经济补偿金却比袁某少了7200元。
第五篇: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如何分段计算
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如何分段计算
解除横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即2008年1月1日的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存在分段计算的问题,即分为用工之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以及2008年1月1日起至劳动合同解除之日两段期限分别计算。
如:某劳动者于2006年11月1日入职,2011年4月30日经用人单位提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该劳动者应获经济补偿金的计算过程如下:
(一)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该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为1年2个月,按照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五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之规定,工作年限不满1年的均按1年计算,故该段工作年限对应的经济补偿金应为2个月工资。
(二)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该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为3年4个月,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之规定,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六个月以下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故该段工作年限对应的经济补偿金应为3.5个月工资。
综上,该劳动者应得的经济补偿金共为5.5个月工资,若连续计算的话,该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合计4年7个月,对应的经济补偿金为5个月工资,分段计算方法比连续计算方法多得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若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等情形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方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