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达州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大赛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
策略和方法
渠县静边镇第一中心小学 赵伏春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速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从单纯的师教生听的教学方式变成了师生互动的格局,加入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行列。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它使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使课文中的人、事、物栩栩如生,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网络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对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提升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只有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才能够使其它各科成绩以及各方面的发展获得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阅读以及写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质量 策略和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有较大的提高。在教改浪潮的有力冲击下,小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已经感觉到自身知识已很难与思维愈来愈活跃的学生同步了,因而教师们便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学生学习成果进步很大,新课标中有些内容已实现了学生由单
一、被动式的学习到了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以自我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代替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不能够从自身对知识理解的角度上去认识文章的内容与理解文章里的内涵,因而导致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较弱。
2.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还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致于老师们虽然认真备课、上课,但是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3.学生作文的水平和阅读的能力较低。目前,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小,这种状况造成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与阅读能力低下。
4.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当,有些教师甚至过分的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学,导致了许多学生的思维表达、思考及读写能力等全部被信息技术的课件所代替,这种教学的现状将严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时间长了,很容易使人感到疲惫、烦躁,因而懈怠下来。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乐此不疲。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小草发芽了,小花开了,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创情境,增强情感见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学习,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
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而现代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在教学拼音“i、u、ü”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背景图,并且加了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过一会儿,一条鱼冒着泡泡在水缸里游来游去,我对学生说:“不正是ü的两点吗?”。学生对这段动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特别是鱼吐泡泡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起来,他们感到很新奇。这时我问,刚才鱼怎么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说鱼在吐泡泡。“ü”上的两点很快就记住了。运用充满童趣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认知的快乐。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视频、音频、文字的环境中,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只需简单的几下操作,就能使教学内容、文字资料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增加了知识量,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我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学生们欣赏几幅人和动物亲密接触的图片。当欣赏到珍珠鸟的视频时,师问:这几只鸟有什么主要特征?生答:红嘴红脚,灰色的羽毛„„师说: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珍珠鸟。通过观看珍珠鸟的视频,加深了学生对珍珠鸟的了解。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还会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快捷、有效的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段落呈现出来,这既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因为这些词句、段落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的细一点,实一点,体会作者谴词
造句的精妙独到,段落层次安排的匠心别具,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进而形成语文能力。在《小小的船》课件制作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一个小女孩飞到弯弯的月儿上欣赏美丽的夜景,使学生更深刻领悟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边读边想象,把月儿的可爱、想象的奇特表现出来了,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提供示范、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与启发性,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也利于接受。同时还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使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程序组织教学,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地组织与修改,因人而异地调解教学进度,促进学生更加踊跃参与训练,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以及想象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创造力。有位教育家说过,“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奇迹;凡是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就是创造。创造就是标新立异,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胆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例如教《春天来了》这课,启发他们用拟人的手法,想象春姑娘来到了他们中间,听他们读书唱歌,跟他们一起游戏的欢乐情景。积极求异。儿童总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体会“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秋天,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地方表达秋天到了?”有的学生回答:“快谢的荷花,夏天时,荷花盛开了,荷花谢了,秋天不就来了吗?”有的说:“枯草、落叶。”这样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大脑越用越灵活。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5、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感情升华。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悉心品位,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恰倒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感情得以升华。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我将从电视上录制下来的小英雄机灵、勇敢的壮烈牺牲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在震撼中学到了知识,感情得到升华。
当然,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精华,要把好教材关和学生关,不应只强调手段多化,只注重直观、形象来理解与记忆知识,而忽略了抽象维,组织语言能力的培养。施拉姆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因此,我们只要把握好不同媒体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在教师精心的组合安排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探析》 [2]《四川教育》
[3]《农村中小学教师》
本文共4134个字。
第二篇: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减负”一词喊了多少年,我已不记得,在我小学时早已熟悉。可我教书已十年了,“减负”仍旧在呼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20多年来我们找不到负重的原因,还是找不到“减负”的方法,还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部出台“十项规定”,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保证学生每天休息时间。学生既要有足够的课余活动时间,又要学好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方法优化教学,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质量是减负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我们地处农村的小学来说,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教学环境、条件、特点,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个核心理念,通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创造性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农村小学缺少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石洞小学每间办公室十几位教师,却只有一台电脑,教师备课、查资料极为不便。教学班级36个,三间多媒体教室,导致多媒体课件无用武之地。大多教师只能在校际公开课与优质课比赛活动中使用,常规课一般轮不到。
(二)、教师方面
教师自身缺乏信息应用技能,导致课堂模式很僵硬。由于长期不用多媒体,一部分教师不会制作课件,在使用课件的教师中,也常有一些人操作失误,稍不留心按错键,电脑便演“蒙太奇”手法,使执教者尴尬不已。还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干脆让计算机教师专门负责演示课件,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三)、教学方面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被无限“扩大”,显得喧宾夺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很多优秀的“人”与“文”东西也丢掉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丧失了。
2、利用时机不适,限制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发展。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可许多教师会误以为多使用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甚至在朗读中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控制课堂局面。
3、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情景动画、视频虽然很精彩,但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跟着屏幕上的画面走,只顾听、看,而课文内容根本没有去阅读,更没有思考、记笔记的习惯了。
二、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包括教师备课时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观看课例、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录音、文档资料等,以及将生活中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整合,是所有能促进有效教学的总和。这是一种“大信息技术观”,而不是仅仅是指多媒体课件。所以对于多媒体设备不健全的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树立“大信息技术观”。要有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声,光,电功能,将知识通过音、像、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调动学生,激发学生思维,达到完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逐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写方式,于是把很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甚至照抄原有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我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课程资源,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最后,我认为农村教师要培养创新意识。作为青年老师,应加强自己的计算机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能将生活中、互联网上有效的信息与课堂内容整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条件有限的农村小学,教师是主力军,教师的创新意识决定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巧用信息技术,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提高课堂质量。
1、巧用信息技术,随风潜入课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以其直观性的形象、鲜明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能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冲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信息技术随风潜入课,悄无声息地引领学生进入课堂预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首先播放了动画MTV《快乐的节日》,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看动画,竖起耳朵听歌曲,拍手打起了节奏,有些会唱的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小声唱了起来,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我设计好的情景当中,个个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又如在上《一株紫丁香》时,通过看课件紫丁香的图片与倾听对紫丁香的介绍结合,把学生没见过的植物形象地展示出来,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展示课文主体画面,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曲,此情此境中引导学生理解一株紫丁香所蕴含的同学们尊敬老师,关心老师的深厚情感就显得轻而易举。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感知课堂是轻松的、快乐的、有趣的。
2、巧用信息技术,润物细无声语文学习有条必须跋涉的河流—— 一条情感的河流,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文章的“情”与学生的“情”不知不觉融为一体,可谓“润物细无声”。
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首先播放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然后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当学生看到八国联军掠夺、毁园的一幕,从神情中,我看到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也看到了他们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痛心,对懦弱者的伤感……此时,播放《英雄的黎明》,让学生在这悲壮的音乐中朗读最后一自然,他们读出了心中的愤怒,读出了大火之后消失殆尽的无比心痛,也读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学生在看、听、读中经受了一次情感的升华。
阅读需要情,习作也不例外。“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是立文之本。但学生作文时知觉麻木,触觉失灵,情感冷漠。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为了能点燃学生情感火花,写作指导课上,我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现场录相,还从网上搜集有关的图片,如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用心灵体悟伤心欲绝母亲的眼神……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做一个关注社会生活、感悟真实情感的人,让心灵之蝶起舞,在花曦里,在阳光下,去采集爱的晨露,去收获美的花蜜……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习作感人肺腑。
在新课标中,重复较多的一个词语就是“体验”——情感体验,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每一个学生只有带着自己特有的情感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与作品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而多媒体恰恰为学生“披文以入情”创造了有利的情境。
总之,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我们要根据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整合,以质量和质量为中心,教师要更加巧妙、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切实为学生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第三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中学 段福伟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年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加强课堂作业的训练,使学生自觉的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节课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使他们自觉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他才会认真的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才会实现。而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关键的
因素就在于他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说明文和文言文由于时间跨度长,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又不是很密切,学生学起来又比较的困难,教师单凭一张嘴来讲,学生很难听懂,自然就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差肯定就不好了。所以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或幻灯片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讲清那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用逻辑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了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树种草和培植草皮。这样的讲解既不形象,也不生动,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幻灯片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文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袭击农田的情景,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只一会儿的功夫就把长势良好的庄稼给埋了,再加上狂风怒吼的声音,这样,学生就从心灵上认识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沙漠危害人类,所以要治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治理,让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到后,先让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再呈现出一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沙漠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只要有水,沙子就不会飞起来了。这样就解决了治理沙漠最大的武器是水做的问题。接着,再提问:有了水以后可以干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植树种草。又提问:植树种草可起到沙漠作用?学生回答: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接着再展示几幅在沙漠中种了草的效果图,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用flash播放沙漠地区植树种草和没植树种草的地方风述进
行对比,学生就明白了植树种草是治理沙漠的最好方法。然后教师在讲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学生就容易明白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并不相符,教师如果还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那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把它用在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教学服务。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讨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又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
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对课文主题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布置作业,又有利于学生的训练,学练相结合,不但巩固了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①。由于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他的知识容量大,信息来源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布置课堂作业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教师抄半天的作业,学生几分钟就完成了,更何况一节课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教师根本就不可能抄多少作业给学生做。这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读不能巩固,课外的延伸就更谈不上了。而电脑具有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利用这个特点对学生布置课堂作业是有很大好处的。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于生字词比较多,要检查一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一个一个的写在黑板上,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把它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几分钟就能完成了。另外,一篇课文上完了,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用一篇相似的文章检测一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幻灯片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完成时,我们马上就可以把郑振铎的
《最后一课》展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它和课文的异同点,教师在加以适当的引导,不但巩固了课文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其次,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的复习课的课堂作业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初三的中考语文复习。初三由于要毕业了,要把初中三年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总结,知识容量大、时间紧。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字词、语句连接、仿写、病句修改中,都可以选很多的内容来练习,方便又快捷,对学生知识内容的了解巩固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
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老舍先生写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写景散文,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范文。但由于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的差异,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光光书面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精神上的审美体验。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就要比单纯的教师讲解要好的多。首先,制作fiash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播放动画片,学生在听课文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春景图,引发丰富的联想,得到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的春景动态图,就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图像,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好的帮助。再次,回放flash动画片和幻灯图片,不但能把课文的写作顺序讲的清清楚楚,使学生能够听明白,而且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
综合性学习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处理得较为灵活,学生喜欢学,但书上的文字材料又太少。而且在课堂上让学生找资料,浪费时间不说,还不一定找得到。这时,利用电脑网络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就显得很重要了。网络上信息多、流量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课前教师选定好内容,指定范围让学生去查,学生查到了,准备充分,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上起课来也会得心应手。时间节约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二十一世纪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知识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来实现的。身处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来越宽,通过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共享,推动语文课堂的教学的创新。从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变革,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为语文教学适应当今社会需要,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第四篇: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的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要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近年来,我们前石畔小学语文教研组在学习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课改的新路子--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在家庭生活学语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日益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不久前,我到一位同学家家访。一进门,发现一家三口正围绕着外面的春雨吟诵古诗呢。孩子摇头晃脑:“远上寒山石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妈妈则应声朗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爸爸也不甘落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今天布置的这一家庭作业,这孩子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的,真是出乎意料呀。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语文,让他们抓住听广播、看报、看电视、接待客人等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在教学《游子吟》后,我布置了一道给父母洗脚的“孝心作业”,学生在亲手触摸父母那布满老茧的手和脚时,内心的震撼肯定不是用文字和讲解所能代替的,它能挖掘出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激发出孩子们把因感恩而产生的孝敬之情化为努力学习的品质和关心他人的纯洁爱心。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相信涓涓细流必定会汇成爱的海洋,进而把爱扩展得更远。在家庭生活学语文,也可以让孩子变的更有爱心。在校园生活中学语文
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在育人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诸如文学社团、校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节等都是很好的阵地,我们都可以赋予其浓郁的“语文味”。这样做,不仅能成功地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只有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使社会生活富有”语文味”,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旅游、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等。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在生活体验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的过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从文本上获取某种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但是,如果把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入生活,就会产生裂变的效应。在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后,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在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启发下你有过怎样的发现,你观察过那些有趣的现象?请将这些发现和现象用文字表述出来。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雷雨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先打雷,后下雨的话,那么即使是下雨也不会下的很多;反之则要下瓢泼大雨。你相信吗?只要多观察,你就会发现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课文的启发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此时在学生的眼中似乎又变得五彩缤纷,似乎处处都充满了宝藏,等着自己用眼、用心去找寻。此时安排学生写话,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要求,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的精彩发现。学生的语言回归到生活,所以记录的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现象、最真实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学语文,努力缩短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的“偶然”中学语文
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教学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生活中捕捉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语文素养。教师如果善于把握住生活中的偶然,使语文教学变成生活中一泓活水,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是比多做几道题或是多讲几篇文章来得更有意义的事。例如,喜欢雪是孩子的天性,面对“漫天飞雪”给学生所带来的惊喜,教师就可以敞开教室的门,让孩子去滚雪球、打雪仗、赏雪景。孩子们必将在酣畅淋漓的游乐中体验到雪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无疑,孩子们有了写雪的”“资本”,有了一吐为快的欲望。可以预见,一篇篇观察细致、描写到位、想象丰富的佳作必将跃然纸上。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实践其实也是一种教学,只是这种教学是进行式的,操作性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语文知识有机融合,为孩子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巩固,才能真正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奠定孩子们厚实的人文根基。许多教师在训练学习的语言交际能力时总是一筹莫展,但是,如果把学生引入生活实践,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班级的中队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为学校的运动会、儿童节、联欢会设计广告用语、海报,在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在“三八”节、教师节给自己的最尊敬的人写感谢信,发倡议书建议开展写规范字的专项整治活动、纯洁城市的文字形象等,这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不仅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还自觉地把个人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自主地全方位地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在新课改中,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体现“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生活具有“语文味”,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第五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北庄之行有感
乍暖还寒时节,在刘淑阁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名师工作室“送课山区行”迈开了第一步。规模如此之大,准备如此之细,做课教师如此之从容,课后讨论如此之热烈,我身在其中,备受启发。语文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从而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
1、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
教学不能信手拈来,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我们教学时的规范和方向。只有把它们琢磨透了、研读到位了,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吴振华老师讲的《丑石》和曹丽娟老师讲的《济南的冬天》都非常精彩,为什么?其立足点就在于他们是站在了课标和考试说明这样的高度来备课,以此作为他们教学行为的指南,让他们的教学有了依据,有了方向。
2、消化他人的教学经验,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们平时总会有听专家讲座或听他人做课的机会,如果只是这耳朵听,那耳朵跑,想听就听会,于事无补,还不如把这时间干点自己想干的事。俗话说得好,干什么吆喝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边听边想,听后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一下,最终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有心的听才会更有意义。
还清晰的记得,3月2日那天,刘宇新老师就现代文阅读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阅读文章三步走,即:读通——读懂——读深。刘老师说的很明白,但如何落实到教学中,让它为我所用。吴振华老师的课让我眼前一亮。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丑石的口吻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不就是让学生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筛选、提取有用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写了什么。这就是读通啊。且吴老师给了学生一个叙述的模式,在帮助学生准确表述的同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第二个环节主要是教师带着学生逐段,甚至是重点句、重点词的分析,抓住重点深入阅读,把文章的内在含义读出来,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解释。这不就是读懂嘛。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保留自己个性的同时取他人之精华,引导学生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学会读书。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是与时俱进的高效课堂。
3、实实在在的上好语文课
语文课不是花架子,不是作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要变得花枝招展。如果非要一个看客,我想应该是自己。你要给学生什么,怎么给,学生是否得到了你要给的,作为一个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你来说,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做给自己的。其实,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在于务实。老师讲的实在,学生听的、说的、得到的实在。我想,这样实在的语文课就一定会是高质量的课堂。那么,怎么做到实在?
①用好教材。首先是选。老师的好恶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教材中的文章,有选择的讲授,才能真正发挥教材是例子的示范作用。第二是备。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学生什么道理,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方法或是规律技巧,最终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丑石》一课重在告诉学生,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忽略其内在的真善美等;《济南的冬天》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语句的方法,读中悟,悟中读。第三是讲。依托文本,落实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口头到笔头,落到实处。最终这样一个效果的达成,我觉得都归功于两位老师选得好,备得到,讲得细,真真正正把教材落到了实处。
②了解学情。教师作为一个服务者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怎么服务好学生,这时了解学生之所需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学生的基础如何,他们最需要老师怎样的指导和帮助,教学的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甚至我觉得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背景也都该了如指掌。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在一个尊重、平等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才会顺畅、高质量的完成。
③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自然而然就落实到了课堂上,但是什么时候讨论,讨论什么,讨论的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活动小组人员的安排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有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是否要讨论,诸多问题决定了活动的有效与否及课堂的质量。如果只是走个形式,变化一下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④导学案的使用。目前,教委下定决心要使用导学案,但是怎么编写导学案,如何使用导学案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王学军主任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如何把自主、合作、探究和读通、读懂、读深有效地结合起来。我想,读通的环节就是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什么,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这是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至于读懂的环节在导学案中的涉及,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有一个自己粗浅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以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合作模式形成一定的解释,这样效果会更好。读深实际上就是通过探究、延伸,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如果真能恰如其分的把导学案和教学结合起来,落实到位,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的质量就一定会提高。
拨开云雾见日出,正如那天的天空,也有如我现在的心情。领导的精彩点评,刘淑阁老师的事无巨细,同行哥哥姐姐们的毫无保留,给了我语文教学的巨大动力。能与你们同行,我真的很幸福!
新城子中学
邓小琴20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