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题西林壁课例大全
《题西林壁》
湖北省通山县厦铺小学
杨梅芳
[教学内容的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知诗人,解诗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庐山风光!
2、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板书:题西林壁 ‘宋 苏轼)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 “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哪位同学来说说。
出示有关苏轼的资料,那你们能背出一两首苏轼写的诗吗?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
2、指名学生读,评价
3、师:同学们朗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通读古诗,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那如何理解诗意呢? 课件出示:词语的注释。
1、学生根据注释,再读诗文,理解诗意。
2、小组讨论。
3、交流对诗的理解情况。
四、吟诵品诗,感悟哲理
1、品读前两句。
课件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2)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3)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
(4)学生想象,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
(5)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并交流。出示课件:庐山图片,学生欣赏。
(6)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7)问: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8)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庐山真正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诗人看出来没有,从哪句诗表示诗人没看出来?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为什么身处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2、品读后两句。
课件出示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2)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3、课件出示庐山的录象,让学生观察庐山的姿态。
(1)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2)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
(3)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4、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十四个字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引导学生明理: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事物应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揭示诗中蕴含的道理: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7、课件出示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指导背诵古诗
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像这样富含哲理的诗句,你还知道有哪些?选择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 侧
远近各不同 客观全面
高 低
不识 只缘 认识事物(果)(因)
[精彩部分回放] “关于理解古诗”部分回放
师:学好了吗?好,现在我们不检查哪个字、词或哪句诗什么意思,只要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生: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生:不对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生:方位顺序
(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读到这里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有时候我们分不清楚人、事的好坏,只因我们是当事人。
[教后说教]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
1、借助注释
2、查阅字典、词典
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因为我们的教室在三楼,课堂上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整个学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一楼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学生操场的景色也看不全等。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教后点评]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者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先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让学生模拟试看,在三楼看校园,看能否看清整个校园的面貌。这样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当然就明白了诗人所写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整堂课以读为主线,以学定教,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题西林壁》评课稿
《题西林壁》评课稿
今天听了徐乐敏老师执教的《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的说一下我的听课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上课兴趣
徐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徐老师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又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劳
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
诗来有滋有味。
针对本节课,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老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新任不足,总怕学生理解不好、不到位,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激情不够,稍显淡定,所以导致课堂气氛也有些平淡。
三、教师几乎没有使用过渡语言,整堂课显得不连贯。
以上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有什么不妥之处,敬请徐老师、各位领导、同行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题西林壁》评课稿
《题西林壁》评课稿
《题西林壁》评课稿1“赞叹”两个字足以概括今天的感受,整个听课下来,真的对上课的三位老师不禁竖大拇指。
古诗课难上,但是三位老师都上的很精彩,各有各的特色。通过了许许多多的手段来解析、感悟《题西林壁》,“远近高低”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图片,直观地展示了庐山的不一样。联系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才艺展示环节,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沈老师的沙画表演,结合着朗诵,歌曲,叹为观止。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修身,不断充实自己,多学习一些才艺,多学一些技能,相信,他的学生也能跟着他的脚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文朗读环节,准备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三位老师的表现都很出色。粉笔字也是如此,工整干净,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知识问答环节,范围很广,却难不倒我们的.老师们,回答出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努力充实自己,越来越棒!
《题西林壁》评课稿2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
1、学生的自主。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题西林壁》评课稿3今天听了丁细莲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扎实、朴实、真实,体现了师生交流的多层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丁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丁老师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
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一点建议: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
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老师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拓展延伸地不够好。对于庐山的介绍、作者的介绍不够到位。联系实际太少,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第四篇:题西林壁 评课稿
《题西林壁》评课稿
今天听了丁细莲老师执教《题西林壁》一课,收获颇多,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扎实、朴实、真实,体现了师生交流的多层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丁老师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丁老师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
1、借助注释
2、查阅字典、词典
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一点建议: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
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老师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拓展延伸地不够好。对于庐山的介绍、作者的介绍不够到位。联系实际太少,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第五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1、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2、谁能试着读一读?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
3、自学生字,重点指导”缘”
4、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作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四、领悟诗情
1、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2、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出示课件7: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3、当回小诗人。出示句子:---------------------,识得庐山真面目。
4、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出示课件8:优缺点全面看。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出示课件8: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五、古诗赏析
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古诗。
六、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再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七、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这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